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能时代的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基本功能;应用
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具有强大的连接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资料的功能,是目前集齐最新网络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能够随时集合更多的教育资源,让老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氛围,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趣。因此,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而多媒体和网络智能教室的结合,也完善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合理科学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基本功能
(一)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方式
只是通过课本让学生了解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更优良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查询更多有关课本的知识,这样可以形成课内和课外知识联合的情形,对于学生的学校滴十分的重要。[1]所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有效的把音频,视频,图片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的,从多方位角度展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大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要随时了解社会上的最新的知识,尤其是能够和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方式,而网络智能教学的建立,就为学生和老师建立了一个可以扩充学习量的有效的途径。利用互联网,可以找到和知识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衍生知识。而且人类的大脑对于文字的记忆也是有一定容量限制的,因此借助于图片和视频等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就表示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合理的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改善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经常导致学生的不喜欢学习。而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学习是感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智能教室,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有关知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智能教学体现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是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
二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助力,因此,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运用更多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内容要十分的精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能让教学方式改变,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3]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知识,这是多媒体网络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凡是,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掌握。
(二)改善了教学管理过程
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重要的是与网络的连接,也就是学生可以在教室进行网络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电脑,观看和学习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尤其是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简化教学管理,可以完善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网络教室的主体,而且这种管理过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跟踪,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点和教学课程安排,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能力得到提升,这是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的效果。
(三)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教育中,远程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所以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时候,其中包含了互联网,借助了卫星传输数据等,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尤其是当教课老师出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智能教室与学生联系,让学生在线学习知识,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做作业,老师在网络上为学生评价作业,然后可以为学生制定下一次的学习内容和计划。所以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且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这种远程现代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对于发展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收到的高质量的教育。
(四)可弥补不同学校、地区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我国重视教育,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质量也是不同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所以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不同,因此想要缩短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通过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来填补不同地区的教学的空白和短缺之处。可以让师资力量丰厚的学校,在适当的时机,借助于多媒体智能教室,向与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高的地方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共享师资力量,可以缩短由于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能够充分的发挥网络技术来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建立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不受到地区的限制,可以随时的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雄厚的教育资源。
(五)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室中的教学技术,解决一些困难的教学任务
教学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工作,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尤其是现代的教学也经常会遇见的一些困难,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理解,就可以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师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关的知识。比如生活中的建筑,日常用品都是由立体图形组成的,尤其是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构建的建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很多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的直观想象不高,而有些复杂的立体几何模型也不好制作,因此可以运用网络智能教室,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去观察几何图形,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更容易构建一个几何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一些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多媒体智能教室的重要作用,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学习的重要形式。
(六)有利于教师把多余的精力用于创造性教学,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
互联网资源十分的丰富,老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外,还可以节省教师精力,让教师能够把剩下的精力运用到创造性教学上,能够有效的减少教师的复杂繁琐的工作,让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简单,这样就能让老师精简课程以外,还能够不断的创造新型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最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和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减少在黑板书写的时间,让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课程,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能够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老师的时间,让老师把精力运用到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内容上,这样就可以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促进教学的快速发展,也是让教学和现代技术手段连接的重要方式,能够让现代教学具有时代的气息,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最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拓展视野十分的有帮助,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发展的动态,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十分的重要,能够推进现代教育更快的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长春.浅谈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0(09):102-103.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0):145-146.
[3]范瑜.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08):105-106.
[4]刘建国,常生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0(09):136-138.
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需要正视时代带来的新的机遇,把握其优势和有利方面,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和思想教育,促进教学和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影响,摆脱网络控制和干扰,这点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音响播放器等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这些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板书和讲授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详细说明,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二维平面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学习不够生动有趣,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依靠板书手写,效率低下,传递知识量少,讲述知识的时间较少。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
(1)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从而避免板书书写占用大量时间,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范围。
(2)课件中可以使用视频、声音、图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网络的发展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拘泥于学校的范畴,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远距离授课。学生也可以从网上学习先进学校的公开课程,享受高水平的教学,学习先进知识。
2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毒瘤
网络信息庞杂纷乱,良莠不齐,应教育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危害,抵御沉迷网络的风险,抵挡不良信息的影响,让网络真正成为为学习服务的工具,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开展网络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沉迷网络的危害和惨痛后果,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网络的风险,能够引起重视,反观自身,进行思考和克制;论述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让大家理解大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学习、钻研、科研活动中。(2)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大家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珍贵的友谊,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对大家抵御网络侵害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使用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及时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4)从学校网络上进行监管和监督,禁止不良网站进入校园网。进行信息的筛选,隔离一些明显不当的网址,从源头处组织不良信息的侵入。
3结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少儿图书馆;功能;价值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步伐的加快,竞争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状况的代名词,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保证社会实现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不但需要充分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更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与心理承受能力,这对学校教育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学生要综合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有效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1、基本概述
1.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容纳所有学生的教育类型;其次素质教育旨在推动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再次,素质教育是有效保证并推动学生个体个性实现健康发展的教育类型。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在于保证每一个儿童均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给而同一个发展自己爱好与天赋的空间。
1.2 少儿图书馆的基本作用。少儿图书馆在培养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家庭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少儿图书馆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拓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少儿图书馆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担负着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职责,通过对书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来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另外少儿图书馆还是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少儿图书馆主要以中小学生及学龄前的儿童为对象[1],因此具备基本的教育职能与素质教育职能,这要求少儿图书馆要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受众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同时丰富的、能够有效满足受众兴趣爱好需求的多种图书资料,很好的将少儿图书馆区别于学校与家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激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少儿图书馆在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少儿图书馆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从基本的教育内容角度分析,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在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精神文化学习与宣传的重要场所与机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相对学校的教育课堂来讲,图书馆内的多种书籍资料更加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实际的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比如中国历史与国情,世界历史与国情等,感知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英雄人物传记,了解到历史伟人的生平与主要精神,进而激发其努力学习的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2]。少儿图书馆内部的图书与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分别善恶与美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2.2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素质教育时代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别,素质教育更多的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在课堂内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少儿图书馆内部有很多图书资料与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及情操,增长学生才干,还能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另外少儿图书馆内的资料还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搜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阵地,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全方位人才的作用。
2.3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如何有效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推动人才多样化的有效实现,才能顺利实现素质教育时代的基本教育教学目标。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养成读课外书、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少儿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搜索自己需要的书籍,有目的的、有选择的阅读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读书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少年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
2.4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心理素质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证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压力的重要内容。读书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过程和手段,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自身精神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可以说读书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推动少儿心理身体健康发展。另外读书还能不断增进少儿的知识,改善少儿个人的行为,推动少儿自我心理调适。少儿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以有效掌握少儿的心理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书籍,比如选择一些有关人格心理塑造、心理障碍的矫治、心理开发等类型的资料,不断完善少儿图书馆的图书品种,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
3、结论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性格方面,也表现为更多的好奇心,容易出现难以辨真假、丑恶的状况,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因此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稳定青少年的基本阅读倾向。为了更加有效充分的发挥少儿图书馆的作用,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基本素质与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需要少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少儿进行阅读指导。积极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引导,比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会、报告会、读书心得、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3]。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有效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与读书习惯,另外还能充分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阅读和思维方法。同时,少儿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来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读书交流,使青少年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少儿图书馆还应该配合重大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展开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将教育融入到丰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及社会教育的价值,使少儿图书馆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时代青少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果阳.少儿图书馆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刍议[J].教育科学,2003,19(3):17-18.
1 新阅读时代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大力提倡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典可以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它是着眼未来而解决当下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经典阅读感动人的内心深处,给予人们宁静安详的感悟历程,并赋予对象睿智的思考能力,让人可以更清晰的明是非、分善恶,发现一些事物的美和感动。图书馆应当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助学服务 提高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进行的所有非面对面的教育活动。边疆地区由于通讯、交通、教育、经济的滞后,人才稀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因其办学的灵活性和质量保证系统,有利于广大山区、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是多快好省出人才,提升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效模式,但是要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往往困难特别大。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潜力,确保教学质量。
一、正视远程教育的困难,才能增强助学服务的意识
远程开放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特点是“宽进严出、不组班教学、教考分离”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这是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能回避的,只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增强服务意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清华大学学者在《远程教育的现状和改进》一文中明确指出: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教师学生不能直接相互交流;二是难以获得充足支持服务,如:计算机的应用和维修、网络学习策略和技术支持等。笔者通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电大系统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显示:(1)未提供足够助学服务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18.6%,服务不到位的占19.57%;(2)平时无条件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占71.4%;(3)辅导教师水平不高,教材理想、供应不及时等。这些都表明学生迫切需要助学服务的心态。教育是一种服务性事业,实质上就是学习者进行人才资本自我投资的一种教育消费,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则是从事服务的另一方,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完善有效的助学服务体系,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需,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助学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远程教育的成败。
二、根据远程教育特点确定助学内容,才能创造出服务的有效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学校由教育管理转变为助学服务,教师由管“教”转变为管“学”。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高质量低费用的教育,是以更加系统的方法开发课程和发送学习内容的,应结合实际采取混合学习技术,即:把因特网和其他媒体混合起来,包括印刷媒体。远程教育不仅不能满足信息的提供,甚至不能满足于好课程的提供,而需要研究如何提供各种教育的支持服务。助学内容主要有:(1)教学信息的提供和获取,如:学科的面授学习要点、复习考试范围及学科重点方面的书面或非文本等辅导资料;(2)教学设施的装备与使用;(3)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供应;(4)酌情组建学习小组,指导督促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助关系,让学习小组成为师生保持联系、互相促进的桥梁。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社会构建理论,说明学习和记忆过程是在原有基础上建构的过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只是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中实现的,互动与合作成为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脚手架”和评价的“最近发展区”都必须针对学生个体情况来设置,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包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包括面对面的讨论和表达,也包括师生一起共同进行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因为教育目的应含:知识和概念的获得、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助学服务得好,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乃至创造性,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辍学率。
三、强化助学服务职能,才能确保教育质量
针对我州电大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怎样强化远程教育的助学服务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应想方设法支持教师培训和对教师进行在线的互动式支持服务。建立不同形式、层次和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扩大培训者和学习者平等分享信息和共同建设资源的机会。
2.建立完善教师辅导制度。每门课开学时要按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数量配备辅导教师。教师应履行职责,向学生提学习建议,让其转变过分依赖面授或教师的观念,自主学习,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统一标准及时批改作业;监控、参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到基层教学点开展面授或巡回辅导等。
3.切实加强管理服务。转变观念,认真经营远程教育,视学生为客户,以发展为目的,以过程科学化为机制,以手段现代化为途径,以质量优化为标准来全面实施管理服务,包括服务内容周全、态度热情、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和传递渠道的畅通等。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要使长、短目标相结合,贯穿到电大职能的运作和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的职责中,并与考核奖惩相挂钩,同时把宏观目标具体化,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分解成若干层次的目标,逐项实施,逐个完成,最后实现总目标。
4.由于我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多居山区,条件有限,考前面授强化显得尤为重要。优化的面授辅导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过程管理。第三,要求教师平时就尽可能提供服务,从而保证面授辅导教学质量,达到计划目标要求。第四,面授中,要求辅导教师要浓缩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强调,反复巩固,让学员取得好成绩。
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意识,按专业或住所相对集中的原则,适当加强教学站点和学习小组辅导等互助支持功能,鼓励探索闯新路。必要时聘请当地资深教师每周末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难度较大的课程给予及时辅导,顺利完成阶段学习目标。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1 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根据高级中学教师职责技能培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按照《地区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2 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2.1 微格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2.2 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2.3 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2.4 说课模式: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3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3.1 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1.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burnout)是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而有关元分析、交叉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研究均表明Maslach(Maslach&Jackson,1986:18)的职业倦怠三成分说最能有效地解释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她将职业倦怠则分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个性化、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最核心、最明显的特质,反映了与压力相关的特质。
虽近年来,国内已把教师职业倦怠视为学校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正在转型中的中学英语教师面对严峻的形势不仅要有相应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熟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更需要进一步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加强业务学习。此外,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英语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发生的转变,使得中学英语教师同样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笔者参照国外文献关于曲线调节作用验证的方法,把效能感设定为二次调节变量,以探讨其在压力影响职业倦怠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抽样对象主要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镇、县等19所中学英语教师,实发问卷282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10%。在有效样本调查中,其中男教师71人,女教师共200人;138名初中教师,133名高中教师。
2.2评定工具
教学效能感量表:参照俞国良(1995:159)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减缩而成,共27个项目,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其中个人教学效能感项目17个,一般教育效能感量表项目10个。本研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7,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4。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
Maslas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和成就感维度。在本测量中MBI问卷的Cronbachaα系数为0.82,情感枯竭维度为0.86,去个性化维度为0.80,成就感维度为0.79。
两个问卷均采用采用“0~4”5级评分方式,以2.5作为得分高低的标准考虑,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3.数据分析
3.1不同教师特征教学效能感的方差分析
教龄因素对个人教学效能感(F(1,268)=7.96,p
3.2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程度偏高(M=2.54,SD=0.46)。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来看,情绪衰竭这一层面的倦怠感最为严重(M=2.89,SD=0.57),其次为去个性化(M=2.81,SD=0.61),而在自我成就感这一维度上职业倦怠感较低(M=1.92,SD=0.50)。总的来说,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
其中,性别因素对情感枯竭、自我成就感作用显著(p
3.3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回归分析
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感枯竭(F=9.698,p
4.讨论
4.1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关于教育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看法,其形成依赖于整体的教育实践及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与个体经验的联系较少。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以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即相信自己有教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信心,它更多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联系并具有更多的个体意义。个人教学效能感比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师意味着更多的个体意义。教龄因素对教学效能感作用非常显著,教龄学历因素对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教学效能感的形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教师所受的教育、教师的社会化水平、个体差异、学校环境因素、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都会影响教学效能感。学历因素代表着教师受教育的水平与职业准备状态,教龄则意味着教学经验。职业准备状态与教学经验共同作用于教学效能感,会引起学历水平不同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4.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男教师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由于女性较之于男性更为细致、耐心并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以及天生的母性使她们更容易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得到满足;另外,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他们肩负着更多的负担,而中学英语教师并非一个高收益的职业,他们体现出更强的职业倦怠感。教龄在11至15年之间的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均高于其他组的教师。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往往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和顶梁柱,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期望也极大,此外,他们正处在新、旧教学法交替的转折点,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手段、新教材、新教法和大班施教这些挑战感到十分焦虑;而且对成功的期望值越高,心理焦虑感就越严重。学历这一变量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和总体水平上的主效应显著。拿到硕士学位的教师和高中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目前,在高中,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学教师往往吸收许多新教育知识和理念,对实施新的教学改革跃跃欲试,但对中学教师的评价大多数仍以升学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且与教师的升职、晋级、加薪、奖金或评优等利益挂钩,因此很多教师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英语学科的评价尤为不利,因为英语学科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而升学考试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笔试能力。这些教师真要想把新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就存在很大阻力和困难,失去创新和尝试的信心,甚至怀疑这些是否适合当前的“应试教育”,职业倦怠由此滋生。
4.3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本研究回归分析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去个性化、自我成就感两个维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一般教育效能感与情感枯竭维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学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着很好的预测作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会影响教师是否能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并通过努力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容易取得成功并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保持较高的成就感与工作热情。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时倾向于逃避或将责任推脱到其它环境因素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就,无法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进而给自己带来痛苦、失落等情感体验,甚至引发职业倦怠。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其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教学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Maslach,C. and Jackson,S.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Palo Alto.Calif: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6.
[3]Shahid,N.B.,Bulent,M.,Simon,J.B.Just entrepreneurial enough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1):9-17.
[4]程晓堂.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2,(4).
[5]刘荣.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8-124.
[6]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6.
关键词:大数据;6V;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N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13-02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信息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涉及通信、金融、交通、医疗、气象等。特别是当前的交通堵塞、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人们十分困扰,而大数据的适时出现让人们在治理交通问题上看到了曙光。
2 大数据基本情况
2.1 大数据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各种信息不断积累,呈现出爆炸式的数据增长模式。据数据统计,目前使用谷歌搜索的人每秒大概达到200万。在Facebook 上,人们每天共享的信息达到40亿,而在Twitter上,每天要处理的推特数量有3.4亿。[3]
2.2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大数据是由大量的数据集合而成,它的容量特别大,以至于我们当前的软件工具很难能够进行捕捉、管理和分析。大数据一般以太字节为单位,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等操作,创造出新的r值。
2.3 大数据的来源
(1)来源于人们的活动:人们进行网络活动,对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产生的数据;
(2)来自于设备:在科学实验以及对数字设备等的使用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
(3)来自于电脑: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在其系统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相关数据。
2.4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主要是体现在它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当我们将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相互结合的时候,它呈现出体积大(Volume)、高速度(Velcocity)、多样性(Variety)、共存性(Veracity)、可视化(Visualization)、高价值(Value)的6 V特征[5]。
3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3.1 智能交通的概念
传统的交通系统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拓宽等,它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来实现缓解交通的目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在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软硬件升级。通过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对原先的交通系统进行技术层面的配置,使新的系统能够在大范围区域内,实时、高效、精确的对交通发挥管理作用。
3.2 智能交通的具体应用
3.2.1 交通诱导
(1)交通堵塞的成因: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面对大流量车流时,道路承载无法满足需求;2)静态交通规划有待提高,人们出行常常面临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从而加剧交通堵塞;3)城市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占道施工的现象,加大了交通拥挤。
(2)交通疏导方案。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我们采用交通诱导的方式来疏散拥挤的车流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操作:1)通过各个交通路段的电子摄像机及音频采集器收集实时数据,并通过车载全球定位系统和GIS系统定位汽车所处位置及其分布,及时的反馈回系统;2)系统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汽车行驶的轨迹作出行驶预判、初步设计诱导方案;3)通过电台、交通广播、车载终端将诱导方案传递给车主,从而达到诱导的目的。交通诱导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3)智能交通的优势。1)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诱导中的应用是对全体的交通数据进行检测,而不是随机的;2)在数据采集上能够落实到个人,比如对IC卡及人们的手机GPS监测;3)对数据的处理从原先的静态转变成动态数据,并作出实时更新,弥补了传统交通的缺陷;4)能够对网络信息、文档、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并判断人们的位置。5)对道路交通监测是实时动态的。
3.2.2 促进交通管理模式升级[7]
(1)搭建跨行政区域限制的系统。我们国家的每个省级交通部门在遵循党的领导下都具有行政区自治的权利。每个行政区的分界地区,对于交通的投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存在很大的弊端。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每个行政区之间的地域限制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每个行政区范围内跨区域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信息集合的优势和效率。省级交通部门实行行政区自治,各类的交通运输主体又分别在不同的部门掌管,凸显出分散的特点,办事效率无法做到高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综合通信息体系,可以使交通管理跨地区、跨部门,在各个领域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3)提高交通资源配置的能力。资源配置的不足是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短板,在人力和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交通中恰好能够弥补资源分配不均的缺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2.3 促进交通服务升级
(1)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当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等只在规定的时间里发车,而人流是动态的,不是呈平均分布。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人流进行实时监测,在高峰期时候加大车辆的班次,加快客流量的疏散,避免出现交通堵塞。
(2)优化交通的安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事故作出预先判断。例如,人们的车上都安装有GPS导航系统,大数据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依据车上的GPS对车辆轨迹作出风险判断,若出现非正常驾驶,系统会对车辆作出提醒。同时,在遇到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系统会对行驶的车辆进行提示,避免事故的发生。
4 大数据在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4.1 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既有取得成果,但也仍存在问题,特别是安全和隐私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存在也将变的更加复杂;
(2)当团体或者企业对大数据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对安全的要求也越高;
(3)对于位置而言的隐私数据更加容易暴露;
(4)大数据共享性和动态性及其数据融合带来的挑战。
4.2 大数据的能耗问题
目前,大数据系统的能耗模块主要来自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1)在硬件设备方面,采取更加低消耗的产品;
(2)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
4.3 公开交通数据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实际上我们对数据的利用率却很低。在交通系统中,每个部门的交通数据主要是提供给系统内部使用,为了数据能够得到利用,交通主管部门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交通运输数据[8]。
4.4 提高交通采集的多样性
目前活跃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非常多,但是每年所增长的数据却十分有限,说明数据的采集仍存在问题,方式比较单一。在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加数据采集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以此增加交通数据。
4.5 提高交通数据的质量
为了增强数据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等应该要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执行,而当遇到部门隐私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加以保留;
(2)安排专人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审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设置相应的面向公众的反馈机制,征求公众的意见,对不规范的数据进行整改,使数据质量得以提升。
5 结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涉及到各个领域,目前,我们对大数据的探索只是在初始阶段,但它所体现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大数据的挖掘,让其为我们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增添新的经济拉动点。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孙智源,屈闻聪.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5):45~46.
[2]方巍,郑玉,徐江.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6(5):406~409.
[3]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37(1):246~248.
[4]Mahmondreza Tahmassebpour. The rise of big data on cloud internet of things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in 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2016,5(9):1-3.
[5]美.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图书与情报,2012,06(11):22-23.
[6]杨玲玲,刘法胜,董霞,杨现青.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6,23(6):154~155.
关键词:能力本位;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85-03
一、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概况
开展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变中职教师教学理念,完善中职教师能力体系,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借助文献分析和对受训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培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清楚;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关注度不够高,缺少深入系统和持续性的研究。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参考标准。尽管中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参考这一标准进行,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较强,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性明显,教师知识和能力体系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时,很难依据《标准》制定出非常适合中职教师特点需求的培训方案。因此,引入新的理念,探究适宜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能力本位”的含义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六七十年代,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1972 年,美国师范教育协会组成“能力本位师资培训委员会”,专门从事能力本位分析,并以此改进师资培训。从抽象、理论的教学引向直接地处理教学,使其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课堂情境之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不断纵向分析,在整体上掌握实际教学和教育的能力。[1]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即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能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2]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都是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实践形式。能力本位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3]
2.“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构想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 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 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在信息化环境下,在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努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构建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结构。[4]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能讲会教”,更要“能教会做”。因此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构建“能力本位”理念下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是开展适合中职教师需求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有益探索与积极尝试。能力本位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 对受训教师进行“教他如何更好地教”的培训。基于能力本位的培训开展的出发点和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三、培训实施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笔者所在单位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均承担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近几年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进展情况和反馈效果,笔者在最近一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尝试开展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培训对象分析
本批受训的55名教师来自于全省4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各县市职业教育中心,覆盖全省9个城市及其下辖的县区,从事教学的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可能会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几个变量中,受训教师职业背景相近,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大部分为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差异较小。专业特点和年龄范围使这些受训教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处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大多是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2.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开展的流程模式参照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制定。纳德勒(L.Nadler)在从事培训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短期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重要事件模式(The Critical Events Model)。他认为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应由八个重要的事件组成。这八个重要事件是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确认学习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课程、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实施课程。纳德勒模式十分重视学习需求的分析,整个模式中第一到第三个事件都在强调学习的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等。整个课程模式八个重要事件都强调随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促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以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5] 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
参照纳德勒培训课程模式,在“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和确认学习需求”环节,我们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开展培训之前,受训教师和培训者及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座谈与沟通,充分了解受训教师的需要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确定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确定目标、建立课程环节”,由管理人员和培训者根据教师的需要和该领域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最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需求反馈,本着“提高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培训内容的确定采用预先设计的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动态方式。
在“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环节,鉴于本次培训时间相对集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了分类设计,培训内容“模块化”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评价及时、个性化。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内容,课时比例按照1∶3∶5分配,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衔接,由普遍共性知识的学习到个别化问题的解决,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由理论到实践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设计如图3所示。
3.培训的实施
在培训过程中这三个模块的内容按照箭头的顺序展开,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模块——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性对职教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体现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因此该模块主要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相关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等几个专题理论。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和讨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个模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部分:结合本次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师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在此部分的学习活动中,受训教师通过实践自己所设计的具体方案掌握网络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并在此过程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大部分教师发现自己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数字化资源创作技能方面比较缺乏,特别是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的创作方面欠缺,且没有掌握有效的创作方法。比如,网络学习环境中许多学习内容需要交互式动画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面对这些问题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面对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困难,大部分受训教师表示难以逾越。
第三个模块——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部分:本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互动式动画教学资源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方面的教学。讲解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学习摄影、摄像、计算机屏幕录播等视频采集的基本操作方法,讲解非线性编辑等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基本技法;并对个别教师特殊的案例需求讲解高级使用技巧。培训过程不是采用泛泛讲述数字化资源的一般制作方法,而是根据教师在上一个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及时提炼和总结出数字化资源制作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师所掌握的技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
四、培训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此次培训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受训教师反映的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应用缺乏联系、对实际教学指导性不强方面的不足。培训过程进展顺利,受训教师积极性较高,参与的深入与广度也随着培训内容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加大,培训效果良好。通过教师的反馈,我们发现本次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本次培训也存在着不足,有些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评价环节比较薄弱,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需求,力争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虽然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整体感觉较好,但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与量化方面做得不够全面,主要通过考察受训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技术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培训是在暑假期间进行,时间较短而且比较集中,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后续实践教学的持续性支持,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尽管可以借助博客、邮件和QQ等多种沟通形式向培训人员寻求帮助,但缺少系统科学的长效支持体系,这也是后续培训应该积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
(10):21-23.
[2]中国CBE专家考察组.CBE理论与实践[Z].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印制,1993:12.
[3]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22):60-61.
英国学者哈默和美国学者哈拉德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企业技术积累的支撑,技术技能积累的终极目标是核心能力的获得,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因而,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性的内在要素。技术积累(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Ml企业通过技术积累获得构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在拥有关键技术之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企业通过注人式技术积累、内生式技术积累和共生式技术积累三种方式积累知识和技术能力,形成维持自身运行的组织流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
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是形成创新集群的原W这件集群包括: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型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型创新集群以及向某技术关联域扩散的渗透塑创新集群技术轨道、技术平台、技术关联域在运行中相互支撑,构成企业内部的核心技术系统,也是企业技木水平和能力递进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发展中耑要不断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才能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
_、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途径和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与行业企业共创国家技术技能枳累的平台”,这表明在闰家的顶层设计Q经将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的层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要素。职业院校要在国家的技术技能升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应荇力培养高层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供卓有成效的技术服务。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核心和前提,同时也是激发企业发挥办学主体作川的关键要素。只有参与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创造中,院校才能增强n身的吸引力,实现与企业平等共贏的合作。
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乃递进谣求,并将作用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循环m路中在不断的循环上升发展中持续发挥核心作用。
1.参与途径
第一,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需求企业的共生式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获得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技术研发、创新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直接为其升级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双方在相互需求、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知识、资源、技术上形成优势互补,搭建共生式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
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应着眼于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系统中的技术轨道、技术平台和技术关联域方向。通过建立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研发团队等合作形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者是某种环节。合作平台上不仅限于双方,川■以是同行业领域或者职教集团的平台上形成的多方合作。合作各方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投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种对接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耦合,其合作的深度由参与各方对各自提供的资源和对新技术的贡献程度决定。合作平台上产生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直接进人企业核心技术系统,进人企业的技术递进和积累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与合作平台对接的创新设备积累过程,实现其整合和传承。为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二,对接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既是技术进步的发动者,又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与传媒,并且是更具能动性的载体.W此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2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载体,也是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企业不论采用何种技术积累和创新模式都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实现完成。
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整合,融人实际的教学过程,从而完成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过程。合作中,校企双方选择适合双方发展的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在育人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对接产业升级调整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育人过程不仅提高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重新梳理,提高企业的知识技能存量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生式技术积累模式取决于合作的内容以及对合作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的组织模式反映了组织的内在化程度以及组织间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行为存在着多种类型,根据合作资源配置组合的特征划分,可分为优势资源互补型和核心优势加强型两种。优势资源互补型合作表现为院校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核心优势加强型则表现为院校与拥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大型或新型产业的企业间合作。其中,优势资源互补型合作是目前实践中最常见、最成熟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合作方式;[31根据合作内容不同,可分为知识传承型合作和技术创新型合作。知识传承型合作以传授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双方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创新型合作以创新技术、研发、服务为主要任务,院校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这两种模式可不同程度地并存于同一合作中,形成不同的组织模式,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根据合作是否涉及到产权,企业与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又可以分为产权合作协议和非产权合作协议。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技术创新的类型、新技术的重要程度,选择适应企业需求的合作模式。
第一,不同层次院校的参与模式。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参与的模式不同。一般地,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知识传承型的合作;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建设实力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选择,可选择知识传承型或者知识传承和技术创新并存的合作模式;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合作中不仅要完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需要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承方面为企业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课程承担更多的知识整理和引领发展任务。同时应用型大学在技术创新型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师资研发水平、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设施优势都是企业创新积累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应用型技术大学是高层次知识传承的主阵地,更是技术创新型合作的主力军。从当前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类型来看,多数院校选择非产权协议的优势互补型合作。
第二,不同需求企业的选择。企业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路径不同,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的注人式积累对企业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和消化吸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企业的内生式积累要求较高的技术积累起点,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到核心技术系统中;共生式积累则使合作双方之间技术知识互相补充、优势共享,从而形成双向整合吸收的知识流,需要产、学、研、用能力俱佳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机构的支撑。
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对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结合职业院校提供的资源、教学和科研实力等方面考虑合作内容和模式。一般地,成长中的企业都会选择知识传承型的合作,围绕技术进步进行专有人力资本的培养。大型企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会选择根据企业核心技术系统的特点提供的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对接企业技术积累需求的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融合点”。
二、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实现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要有效发挥职业院校在企业技术技能升级和创新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需要M清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职责、权利、义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参与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让校企之间的产权划分合法化;加快修1丁《职业教育法》,完善修汀《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使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系统配套,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治理结构体系。传统基于过程的技术研发组织表现为等级分明的层级结构。Torres等人提出f技术技能创新研发平台上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型,以灵活的“圆”型中心辐射研发创新闭队组织代替多层级的“金字塔”型结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采用岡形的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平台将技术进步与育人培养统合在一个系统中(见图2)。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各方组成的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发展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不断促进和推动K域内校企协同技术创新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创新协同管理体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沟通供需信息。
第三,创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应从双方的利益出发,保持持久的平等依赖关系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促进两个方面,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在合作平台内部,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标准制度,规划权责,关注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推动合作平台中参与各方的技术和知识整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载体的吸收和消化在外部推进方面,通过设立专项科技研发和技术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载体。如: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基地、高层次团队工作室等。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相关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闭与企业多方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的合作共建,保持从产品研发到技术成果推广的渠道畅通。
第四,建立双向激励机制,为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建立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建立创新合作平台的院校和企业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和专项奖励,为合作成果提供转化推广渠道。鼓励有实力的院校参与校企高端合作平台,例如:对有职业院校参与的“2011计划”项目予以支持;或根据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在各层次科技与研发基金中设立“职教校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计划;鼓励合作平台设立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人才计划和科技服务政策。
和专项基金。
第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建立协同创新评价机制,积极引导校企高效的协同创新。将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完成校企研发项目数量及转化的金额、校企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数#、实训基地共建投人、技能大师T:作室等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促进院校与企业持久的、深层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多元智能;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智能架构》(Frame of 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力地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3 年,加德纳教授的新著《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Multiple Intelligences)又相继问世。该书不仅对其理论进行了更系统地阐述,而且还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及具体应用。
这种“多元智能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和教育中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它在指导艺术改革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着重于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实践拓宽进行积极的拓展,对教育与创新的观念、思路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为推行中国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推动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人类的认知本领并非是某种单一的智能所能达成的,它需要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而且,七种智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其中,音乐智能是区别于其它智能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智能,同时也是这七种智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其他各种智能的确立和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7月5 日,教育部部长陈志立签发了 13 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自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其中总则的第二条明确说明,该规程的适用对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应遵守规程中的各项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人们技能、艺术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且是与其他的学科不可分离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学科。在这些教学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积累与智能发展,会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创意性能量和知识学科间的彼此联想、启迪的能力。在有效的时间、地点,
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教育教学和智能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灵活度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提高其智商水平。课堂目标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需要针对“感性”特色进行探索。
因而,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根据以上种种弊端,提出对学生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补救”措施,在改革开放与“美育”的推动中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国高校形成了一个。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民和其它主体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多种不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日后可能专门从艺的职业工作水平,尤其是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工作中充满了创意性与创新性,成为一种综合性人才,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中能够发挥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和由此启迪而来的智能潜力,从而为其更好的在社会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提供能量。因此,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艺术公共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中都具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人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探索,而且还在阐明了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展示智能的多种方式基础上深入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智能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还形成一种优缺互补态势,这些不同的类型智能之间在某些方面可以以某种语言和数学逻辑的方式启发其它方面的智能发挥和智力形成。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综合性智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艺术培养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教育的主要评估指标。这些超凡的教育理念和智能、智力的不同见解,为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发展模式启迪,它对公共教育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公共艺术教育观念。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唱歌等具体化的技能是承载素养与智能发展的一种媒介,而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塑造人、启迪人的智慧。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某一项单纯的技能,而是从更广泛的范畴来发展此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将这种智能与其他智能相结合,并且灵活地运用。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作为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实现这种教育的素养之一。教师、学生都需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1] 宋洁.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04)
[2] 吴倩.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8)
[3] 潘龙瑞.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1)
关键词: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8-02
一、引言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由原来对英才教育的重视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通才教育转变,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是受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到我国长期传统文化教育和漫长的历史背景制约和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其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做为中心,以学生就业需求的市场为导向,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以此配置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德国理工科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工程师”做为其培养目标,但两国有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面向工程实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其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文化、重书本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而应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为市场培养适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一般本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多定位适应生产一线高技术人才,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各种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拓宽专业教育的途径,由传统的单纯对知识进行讲解向提高素质和能力上转变。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基础知识是外层、载体、基础;能力是对个人素质的提高;素质是升华、核心、本质。而“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知识的传授贯穿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创造、工程设计、表达能力、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主要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传授,同时,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重点对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与工程实际有着紧密结合的课程由实验室、企业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来完成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以往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导向,鼓励和启发学生以生产实际的问题,自设标题,由教师正确指导和交流,使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拓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设计为主体,教师辅助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向创造新产品的领域发展,最终使学生设计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达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就是要将课内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在执行专业计划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结合实际实现课本内容、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学体系。要将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结合,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注重课内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工程中的结构和原理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学的课时数。在课堂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上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完成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在实验操作上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要结合实物模型和工程案例,增强学生对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兴趣。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先导,使命题和考核方法多样化,将学生的能力考核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体现出来,以建立好试卷库为重点,将教学和考试进行结合,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以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不定时间等方式进行。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设备,实现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积极建设训练产所,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举办丰富的创新活动,以专业为背景,定期举办以学生为主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小科技成果展示会等。
以国家各科技协会举办的竞赛活动为载体,在知识竞赛、创新活动、实践操作、科技竞赛、市场调查、力学竞赛等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培养。将科技活动中论文、创造、发明等成果进行展示,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利用好校内外工程实践场地、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发明创造场地,学校在经费方面要给予支持保障。
四、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合作
辅导员的工作是负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学校和学生练习的重要枢纽。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结合,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思想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目前,各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保姆式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专业知识学习全权负责,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精力。因此,应该在不同专业的班级中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各种班集体活动进行负责。学生在大三时以双向选择的方式配备专业导师,可根据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将导师的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通过导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要低于十名,还可以对一两个组进行指导,每组4-6个学生。导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制定的学生培养计划查实现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按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引导作用,请专业的导师担任顾问,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在对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和党员的工作进程中,可主要参考专业导师的意见。及时分析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政治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要及时调解。
五、综合考核知识、能力、素质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包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包括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的挑战的应对能力,对提出的新问题能自主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有能够与其他同学顺利进行合作、善于沟通的能力;素质则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
目前,学生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改革后应按照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定期开展中期考试。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要多样化,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专业导师主要负责能力考核,根据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创新和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考核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完成,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等。知识考核在所有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可参与到实践活动规定的必修学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学分的比重要逐渐加大,逐渐转变重知识轻实践、重文化轻科技的传统教学模式。
六、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可发现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四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和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5):98-101.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3]刘芙,王韶春.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1,(3):88-90.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编号:szwzy201020 )主持人:李杰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一 江苏省卫生类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为卫生类院校教育用户量身定做的信息化产品与方案。多数信息化厂商专注于理工类高校的管理及教学模式,而缺乏对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熟悉与研究。设计出的软件不符合卫生类院校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不适合学校应用。少数能做系统集成的厂商又不能或不愿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培训,使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应用无法深入。
2.缺乏专业的IT咨询顾问和系统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本身都不了解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那么信息化建设表面很热闹,但实际却没有内容,信息化也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
3.服务问题。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服务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厂商由于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没有能力为学校提供量身定做的整体方案,仅提供标准化理论培训,无法长期专注某个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以至于设备搭建好了,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厂商对服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服务作为商品还不太容易被学校所接受,使得厂商所赚取的利润无法支撑服务费用。
4.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江苏省多数卫生类高职院校均由中专升格而来,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一些教师由于年龄问题,俱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就是讲黑板板书转化为PPT电子文稿,使用计算机及投影仪投放出来。
二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要想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技术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知识,通过培训使老师掌握和学习到目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并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是制约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1.培训理念落后,培训目标和定位不够准确:培训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而忽视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培训中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应用脱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偏向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或部分重要技术的操作,而忽视信息技术在卫生类特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培训。
3.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培训中往往忽视教师的评价或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4.培训没有考虑学员的水平差异和学科差异性。卫生类高职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学科需求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及兴趣点,而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使得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即要重视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和考核,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在给教师更多的动手机会的同时,还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让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走的更远。
三 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
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培训理念及模式,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从个别性、自主性、交互性三个原则出发,研究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1.个别性原则
由于受训教师自身年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需要培训教师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尽可能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因人而异,特别是考虑卫生类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特点,以此作为对高职教师实施个性化培训的依据,尽量做到因人施教。
2.自主性原则
由于高职教师本身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者,拥有较高的学历知识,且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学习方面比较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组织者和培训主讲教师应该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培训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
3.交互性原则
对于已习惯了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尤其是已有多年教学经验并且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教师来说,改变其已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转变中会遇到很多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因此培训过程应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互动手段,帮助被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为更好地开展培训,前期在我院教师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405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我院应用的现状。其中80%的教师希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操作);50%的教师希望每个月举办1次,31.82%的教师希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54.55%的教师希望单词培训时间不超过40分钟;68.18%的教师希望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的培训,77.27%的教师希望进行Internet网络安全知识培训,95.45%的教师希望进行Office办公软件培训,54.55%教师希望进行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培训,86.36%教师希望进行Flash动画制作培训,68.18%教师希望进行Photoshop类图形图像软件处理培训,68.18%教师希望进行视频、音频资源编辑处理培训,40.91%教师希望进行相关医学课件制作培训。根据调查表反馈意见了解教师的基本信息、信息化知识掌握层次及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的兴趣点等基础信息。为后期的分层次教学及培训内容提供信息依据。
根据上述三点原则,并考虑到高职院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压力较大,课后空余实践较少且相对不统一等特性,制定了“多平台混合培训模式”(图1-1)。该种培训模式采取集体授课、案例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诊断”、网络学习、协作交流、在线测评的多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师集中反应的兴趣内容,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其中,同一主题与内容,分时间、分校区进行多次集中授课,解决了部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学习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制作等模式,由教师结合自身医学专业特色,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及需求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与研究。通过协作交流、教学“诊断”、在线测评等模式,及时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实际掌握能力,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和集中问题进行纠正。建设学院“信息技术培训专题网站”(图1-2),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视频拍摄,并将相关教学软件、课件等内容上传至培训网站,以便教师空余时间自学、巩固。
图1-1:多平台混合培训模式
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我们聆听了徐祖远副部长的重要讲话。作为以航海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我们深受鼓舞,备感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与实践、思考与展望。
一、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使我国首先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1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年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量继续增长,达到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总运力分别为4.75亿载重吨和5.3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5.5%和16.5%,集装箱船总运力同比增长8.7%,杂货船总运力相对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和国际航运必将持续发展,并将继续为船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是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是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及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在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充分表达了对船员在航运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之一就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业的贡献,要求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人员素质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及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港口国监督、船旗国监督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海事劳工公约》和《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发展及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为《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高质量船员队伍形成,推动船员行业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航海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特色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