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范文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生培训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学生培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校长培训;教学资源;生成性;培育;利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71-03

校长培训中,教学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要素之一。教学资源包含内容很多,除了有课程及教材、师资、设施、环境、信息等资源,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实现培训目标亦有支持作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是相对于训前预设教学资源而言的一类特殊的培训教学资源,是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可作用于培训项目,有益于培训目标实现,有利于校长专业成长的教学资源。

一、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分类

在中小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研究中,有研究者根据中小学课堂的特点,从若干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个体资源”与“集体资源”、“内显资源”与“外诱资源”、“已用资源”与“遗存资源”、“主动性资源”与“被动性资源”等。

因为校长培训是一种成人教育,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所以校长培训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在生成性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特点。首先,校长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比中小学生丰富得多,并且他们乐意将之与同伴分享。这一特点使得培训中诱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事件”相对较多。其次,校长培训的教学过程不仅限于课堂,还有大量实践考察等课堂以外的活动形式。这一特点导致了校长培训在课堂以外增加了许多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再次,校长培训中授课教师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培训项目里一位教师往往只被安排一次教学,这与中小学课堂内学科教师是固定的也不同,学员不断地认识“新”教师,与不同知识类型、学术风格、人格特征的教师接触的机会多,“触点”多,产生“火花”多。这一特点也导致课堂以外生成性教学资源出现的机会增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校长培训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与中小学课堂有差异,授课教师讲得多,师生互动的频率和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特点导致了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较中小学课堂为少。所以说,校长培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背景和条件存在一定差别,它不仅是生成于培训课堂,更多的是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且,生成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其自身特点。

校长培训教学的主要要素是学员、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有鉴于此,本文将校长培训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做如下分类:

1.生源性资源,指由学员“携带”的教学资源。每一个校长学员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专业认识和态度,有一定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学员身上“携带”的这些东西加上他们在培训中的情感体验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生成为教学资源。正如北京教育学院从资源特征的角度将学员分为四类,每一类学员都存在其特有的资源价值。

2.师源性资源,指由授课教师“携带”的非预设教学资源。授课教师除了事先准备提供给学员的教学资源,他们身上还“携带”有许多自己的思想、知识、技能、情感等资源财富。在培训教学过程中,他们头脑里的教学智慧、“随身携带”的教学资源会被临时“征用”,这些都可能生成教学资源。在课外,他们主持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实践经验或研究成果、他们与学员建立起的专业方面的交往等,都可以是生成性教学资源。

3.共生性资源,指由于生生、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教学资源。培训是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教师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会有多种形式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生生、师生共同的活动、相互的作用,往往生长出新的如情境、事件、认识等可为培训服务的“材料”。例如,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有时出现不同观点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学员提供了认识、判断及评价事物的“靶子”,如经培训者恰当利用,则学员对此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这是由学员及教师等若干个体共同作用而生成的教育资源,所以是“共生”的。

4.衍生性资源,指因培训的内容或方法、模式的实施而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培训的内容、方法与模式等都属于预设的教学资源。在这些预设资源发挥作用过程中,有时会生长出新的可用于培训目标实现的“材料”,它可以是“关系”、“机会”、“条件”、“动机”等。这种新“材料”便是衍生性的资源。例如,南京晓庄学院和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两京校长班”,两地的校长于异地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后来历时一年的在职研修过程中,有的学员还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团队到对方学校互访交流,共同开展管理和教学研究,既促进了学员本人提升,也帮助了学校工作的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校长培训中的作用

1.有助于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增强培训效果。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围绕培训需求安排的,有时也可能因资源条件所限、培训者视角所囿等原因造成课程的编排、教学的实施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让学员在享用预设资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可用资源,为学员增加学习机会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学习形式。生成性资源来自于培训过程,与学员的生命活动有紧密联系,因而容易增强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情感对学员的穿透力、感染力,提高培训效果。

2.有利于培训资源建设。生成性资源是预设教学资源在培训中的延伸与拓展,常常是应情而生、应时而生、应需而生。它们有的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特定环节,有的则“寄生”在预设教学资源上;有的仅存在于培训活动持续期间,有的在培训结束后仍能存续,长期发挥作用。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可以使可用培训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有的还能在校长专业发展中起到预设资源起不到的积极作用,有的甚至可以积存下来成为培训者手中今后的培训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员积极的学习情感。许多生成性资源生成于学员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活动中,它顺应学员的情绪、态度和认知倾向,在使用得当时,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促进学员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员愉悦的情感体验,乘势而上地促进学习,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

有的培训者会抱怨培训教学的资源不足。其实,如果把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培育好、使用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弱缺。

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培育与利用

不能因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培训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就放弃对它的主动把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的,我们应当积极地了解其生成规律,把握调控权,着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把它纳入到培训资源的建设中去。生成性教学资源相对于预设资源来说是新生资源。新生资源的产生路径无非是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培训者应当充分认识生成性资源于校长培训的补益,重视发现自然生长的资源、主动地开展资源的人工培育并发挥好它们的效用。

1.调查摸底,搜集“矿藏”信息。生成性资源之所以谓之“生成性”,是因为它不是预设而是在培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因学员或教师的原有认识、态度、情感等在现场情境的发酵、烘焙、激发中嬗变生成,有的是本来就蕴藏于学员与教师个体身上的“成品”资源,在培训过程中被“暴露”出来。培训管理者要了解学员和授课教师携有多少与本培训项目相关的资源“矿藏”,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探矿”。例如,让学员在开班报到时交上一份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本单位调查报告,或工作计划、工作案例、研究论文等,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学员在本专题方面的认知水平、理论功底、经验程度、成果价值,另一方面可将培训有价值者列为备用资源。又如对所聘的外单位教师,了解其除了所讲专题,还有哪些关注专题及研究成果。

2.组织互动,“摩擦生电”,开发共生性资源。在化学上,催化剂可能使两种物质生成新的化合物。校长培训中生成性资源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催化剂”,而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所发挥的组织、引导作用就可以是这种“催化剂”。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组织开展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生命体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影响之下,原有的资源因素易被激发,生出新的教育资源。这就像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都带上了电荷,两块木头快速相擦能生热。互动的方式可以有围绕专题分组讨论、召开专题沙龙、进行角色模拟、开展项目竞赛等。例如,让学员分别扮演校长和“教学质量上不去”的教师,模拟校长找教师谈话,一同查找原因谋求改善。谈话过程生成的教学资源既可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水平和沟通技巧,也可帮助校长增加对教师心理的了解。又如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我们组织全班到学员所在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在过程中学员们发现该校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特色,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我们抓住这个机会,邀请该校校长专门做了一场报告,介绍他们的体卫工作经验。之后有的学员还带了本校中层干部前去访问学习。

3.主动培育,发展衍生性资源。野生菌菇好吃有营养,但数量有限。人工培植的菌菇可补野生之缺,同样为人们带来美味。在对生成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关注资源的人工培育。人工培育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借助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组织管理方法及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培育出多种衍生性资源,使培训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长久、学员受益面更宽阔。例如,在培训管理中注意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功能,为培训衍生新资源。在2011年举办的一期任职资格校长班,我们在开学初就选好班委会,配好班干部,加强优良班风的创建。在班委的组织带领下,这个班的凝聚力很强,学员关系融洽、热情高涨,各项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班委还自发组织了多起校际交流互动,推进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携手发展。又如着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衍生新资源。我们在培训班开展文体活动以及学员聚餐时,邀请授课教师参加,其间学员与教师亲切互动,加深了感情,为学员在今后长期获得专家的指导打好基础。

4.任务驱动,促进资源生成。在学习任务驱动之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更易被激发。而在被激发的情形下,学员及教师个体身上和群体内部“携带”的各类资源因素相应活跃起来,容易被调动来形成资源,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我们在骨干校长研修班的实践研修阶段,安排学员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有的学员被导师吸收到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组里,在课题组内得到导师悉心指导并完成科研任务。这种情况下的导师的课题及课题组对学员来说就是生成的衍生性教学资源。又如,在农村校长提高培训中,我们安排学员分组用两天时间考察学校,并为被考察学校写出该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诊断报告。有的学员把考察小组接到自己的学校,让小组为自己学校做现场诊断。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在理论指导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校工作起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当中,接待学员去做诊断的学校是生源性的教学资源。因是在自己“同学”的学校做诊断,小组学员受到了周到的接待安排,可以看到校内实际工作的真实面貌,完整获得各种资源信息,学员据此做出客观分析、科学判断,活动成效很好。

在骨干校长培训中,我们让每位学员填写“教师培训授课专题登记表”,要求学员写出自己研究比较成熟的可以为教师培训开设讲座的专题名称。我们将之纳入教师(校长)培训专家资源库。在这个任务“逼迫”下,每个学员即使是被动的也得去将某些教育专题研究透彻,钻研清楚,整理成篇,为我们在本班或其他班级的培训扩充了资源。

四、提高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的要则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即时生成”特征,使得它往往原本不在培训者视野里,其产生时机、存在形态难以事先把握,并且在自然生成的情况下常是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如果说培训课堂内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授课教师的话,那么,培训课堂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就主要在于培训管理者了。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以提高其生成率和利用率。

1.勤于学习,扩展专业境界,提升专业情操,拓宽培训资源建设的视野。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确立对校长培训事业的积极情感,多学习校长培训理论,了解学校管理理论和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经验,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关注校长培训的资源建设,努力探索并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规律。

2.密切联系学员,深入培训课堂,提高发现、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培训管理者要和学员多接触、多交流,和他们一道活动,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把握学情、教情。要尽可能坚持和学员一道听课,并在课后对讲课内容做出点评。要能够从培训过程发生的事件中发现其教学资源价值,并适时、恰当地加以利用。例如,授课教师某次讲课中的观点引起学员不同意见,课后培训者及时引导学员对有争议的内容开展讨论,通过辨析,使学员的认识锤炼得更加科学,在辨析的过程中得到教益。

3.在设计培训时着意搭建生成教学资源的温床。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与模式、培训管理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生成教学资源。所以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可以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在设计培训方法与模式时、在确定管理办法时巧妙创设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情境”,经过有意设计的“温床”可以生长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资源。

第2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都证实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深义妙理、作者的奇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感情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充分发挥配乐朗读声情并茂的优势,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当前,很多学校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施,可以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语文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可以利用抑扬顿挫、准确流利、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中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利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情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探究问题,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播放了两次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笔者让学生带着"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笔者还让学生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然后笔者用课件显示不断找到春天的情景,最后形成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同时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到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2.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应不同。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2.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上。

第3篇

事实上,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时间不是高校阶段,而是在中、小学阶段。高校期间被迫提出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因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语感非常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教学中注重讲解字词、语法知识,将文章诠释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学生手中的“课外书”主要为考试辅导书,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浏览真正的课外出版物,无法开拓视野、丰富情感、培养情趣。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大学人文教育中再提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出于各种原因,目前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危机四伏,效果甚微。

1、人文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已经违背初衷,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以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很大,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该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分31个单元,精讲课文96篇,泛读课文664篇,每周3个课时,每个学期共计45课时左右,除去节假日实际上课只有三十多个课时,任课教师要在如此之少的时间内完成31个专题的讲解,并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根本是天方夜谭。而与附近几所高校比较而言,该校还是相对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众多高校或者根本不开设某些人文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也没有足够必要的课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师上课应付、学生对付的情形。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化人物,学生对人文课程更不重视。

2、人文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感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式教育还是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某些教学专家评判教学效果好坏时,上课学生是否安静听话成为评优的主要指标,“示范课”评比更是以教师讲授为重,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即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思路清晰、语音标准,道理深入浅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仅是观念的输送,学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动发言,从而丧失了许多提升语感的机会。专业课问题对错可能十分明显,但人文课程的相关问题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改变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其观点,实现思想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否则光靠教师传授,学生的语感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3、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以体会语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对学生语感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我国中等教育中成绩考核始终位于首位。为应对学校考试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获取那些具有实际有形价值的、能即时发挥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种证书、专业技能培训等;而对于短时间难以发挥效用的人文课程,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大都抱着凑学分的学习态度。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所以目前高校校园“老实人吃亏”的观点盛行,同学之间攀比现象层出不穷,享乐主义遍地开花,整个校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将更加难以静心学习人文课程,语感提升也无从提起。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对策建议

语感的培养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很难用具体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胃口”,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学生语感的提升才能实现。

1、高校管理者要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改变现在人文教育的弱势地位,通过营造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合理增设人文课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人文氛围的营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静、动两个方面予以实现。静的方面表现为巧妙构建校园环境。如在学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学院历史展览馆,每批新生入校,都带领新生到学院历史展览馆参观,给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增强新生入校荣誉感;在学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张贴一些名人事迹、格言等。动的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支持。学生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会产生一种隐性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闻报道曾这样描述,高校在迎新时,新生进入高校看见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一路五花八门的社团为招人而打着的“活广告”,如武术社团的成员穿着少林服装表演、书法社团的成员挥毫泼墨吸引新生等。走进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高校,自然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针对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人文选修课程。目前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选修的人文课程大多是大学为同学们凑学分而胡乱开设的“玩”的课程,只有专业课才是“正经”课程。但若放眼国外,就会发现很多名校选修课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头戏。这些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专业课,而是部分选修课,其选修课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与其相比,我国国内大学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据了解,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学选修课所占比重多为24%左右,这个比例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限制性选修课(或称准必修课),其实际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础课部开设的选修课程仅包括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湖湘文化专题、西方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文化比较、大学生艺术修养,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技巧与欣赏九门课程,选修课开设数量少,科目也较为单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学是打开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所以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面,应成为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思路。高校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都是找外聘教师上大课。一般来说,外聘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较低,教学态度也不太认真,因此即使学生对某些选修课兴趣浓厚,但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选修课到课率越来越低,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不是机器,高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做事的前提应是学会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称职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辅导。为此,高校在多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多培养称职的人文课程教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得到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喜悦。人文课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领悟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浓厚的语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2、掌握语感培养思路,依据语感获取方式,创新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语感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学时机和方法的把握。培养语感,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应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提升语感效果甚微,人文课程是欣赏的课程,其教学本身也应该是“人文”的。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语感。感受同生活的直接经验息息相关,若离开了生活经验,那么语言与现实就失去了联系,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提出了图式理论,对于探讨语感培养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鲁墨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运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9]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在人们语感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味着:一是人们头脑中本来具有的图式数量越多,其再生成新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并且形成更有用、更高级的图式难度就越小;二是人们头脑中图式数量越多、图式的质量越高,那么其直觉思维就越敏锐,运用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即能够在相应的言语环境中快速的把相关有用的图式调动出来,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人们头脑中数量多、质量高的图式运用的次数越多,人们形成无意识支配自己思路和气势的能力就越快,即良好语感自然形成的时间也就越短。在了解语感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语感自然习得和学习获得这两种方式对语感培养方法进行创新。自然习得的主要方式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概念由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内隐学习时认知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0]。内隐学习是不需要付出意识努力、不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学习获得的主要方式是外显学习,即主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识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才可以完成的学习。内隐学习是语感培养的主要方式。人文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内隐学习的氛围,同时配合外显学习,培养语感。创造内隐学习氛围,就是让语感教学少一些束缚和尴尬,多一些自由和舒畅。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特色;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以扩充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现阶段河南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主要有短期离职培训(3-6个月)、一年离职进修、假期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学历教育和国外访学等。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存在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尤其是听说能力有待提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英语教学理论陈旧,英语教育的科研能力缺乏等。因此,选择适合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和提高的范式非常必要。

一、“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概况

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学院承办的“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从1985年开始已经成功地举办过26期,培训河南省各地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三千余名。该培训项目在我国教育部下设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协助下,从北美英语学会引进美国或者加拿大籍教师对河南省各地选派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英语骨干教师暑期学员进行为期六周的全封闭式培训。二十多年的培训充分证明我省与北美英语学会合作举办的培训班效果卓著。通过为期六周的培训,学员非常满意,一致反映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强。学员们不仅从外籍教师那里学到了地道的英语,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了北美文化,也亲历了北美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学员的挚爱,这都让学员们难以忘怀。事实证明,举办暑期英语培训班是提高河南省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英语教师直接与英语国家教师、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北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二、“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培训特色

(一)教材资源特色

“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主要以北美英语学会编写的教材Teaching Resource Handbook和Bridges:Bringing Teachers Together为主。教材针对的对象就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在Bridges这本书中,每一个章节都会专门列出一部分Classroom English 供学员们学习掌握;教材处理方式灵活,第一单元便设计了学员的自我描述以便了解学情,和最后15单元的学习反思首尾呼应,让学员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教材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教材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独立的话题,每个话题都跟美国文化相联系;教材注重交流,北美英语学会编撰教材的目的是不仅让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之间有所了解,也让学员之间能有所沟通结下友谊;教材更多的设计了学生的参与活动,本套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学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员进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感悟反思,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方法特色

北美教师思维敏捷,治学严谨,特色鲜明,课程安排灵活。除了正常的课程每位北美教师还负责几个专题,学员和教师轮班上课,不仅学员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可以集中精力熟悉了解不同层次学员的特点。此外北美教师在课堂上常用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法。培训通过Group Activity、Concentration、Mix and Match、Puzzle Story、Stand Up, Hand Up, Pair Up、Numbered Heads Together、Team Expert Jigsaw、Quiz- Quiz Trade、Timed Pair Share、Write-Pair-Share、Oral Cloze等各种活动,让学员积极地参与尝试亲身体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快乐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Jigsaw 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 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活动特色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意义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特别是很难流利顺畅的用英语完整的表达讲解。针对这种情况,培训不仅加强外教文化知识讲解的份额,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通过MY HOMETOWN外教对美国地理特别是他们家乡的介绍,让学员更好的了解西方特别是北美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FOLK DANCING让学员了解西方娱乐文化的同时,感受外教的参与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态度。

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是双向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学习固然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传播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来培训的学员或多或少的都接触和了解了部分西方文化与传统,并能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介绍,但很少有学员能够用流畅的英语表达我们传统的文化甚至是我们很熟悉的传统节日。鉴于此,培训不仅重视西方文化的学习安排,还着重让学员用英语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学员对自己家乡的介绍,更好的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向北美教师们介绍中国国情,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达到文化双向交流的真正目的;通过BBQ烧烤活动,不仅让学员和北美教师分别感受各自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让他们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三、不足与建议

通过“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的学习,参与培训的每一位学员在语音、口语、教学技能及中西方文化培养等方面均收获良多。由于集中时间不长、学员覆盖面不够,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实验的效果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北美英语协会教师和培训学员沟通平台的跟踪完善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2005,(1)

[2]翁燕文.谈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J].宁波大学学报,2004,(6)

[3]刘丽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培训成功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为组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培训工作。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各个部门以培训工作为中心,相互之间密切合作,齐心协力。

具体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辖教学工作小组、宣传小组、学员管理小组、后勤小组、秘书小组等,全面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在培训实施过程,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省教育厅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与学员座谈、听取学校汇报、意见反馈等形式进行检查指导。

二、外聘内请,优化师资,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选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特聘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梁教授、原成都教育学院院长周小山教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组组长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邀请资阳市中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中林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等作为培训师资;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迄今为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实行新课程培训,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考虑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为此校内选派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比较熟悉。

三、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形式多样,手段现代化,是培训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培训目标明确化

按照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申报方案开展工作,拟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帮助受培的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引导、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培训对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科研等方面素质,为培训对象成为“发挥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的初中学科教师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方案设计合理化

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经过多方论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为此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调研,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

(三)课程内容系统化

有专家引领的报告,有注重专业知识更新的专题讲座,也有注重教学实践的示范观摩课,还有注重教师师德方面的专题指导等。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五)教学模式多元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得培训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为此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经验交流,专家引领,自主研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侧重点。

(六)培训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上,我们准备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时间紧,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还是尽可能为学员提供计算机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是培训成功的基本保证

不管校外聘请,还是校内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带来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

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是培训的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理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请看几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写的培训感想:

“此次培训开阔了思路,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受益匪浅,通过培训使我对基层改革的新动向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本地开展师资培训的思路,我会把此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带给每一个教师,希望今后多组织此类精彩的培训”“对基层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多,感悟多,也深刻地要求自己多学别人,理性借鉴他人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工作”“本次培训组织周密,目的明确,教师敬业,学员努力,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准备回去开展实践”“收获很大,教师讲课认真,准备充分,内容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次充电,洗脑的过程,有一定的收获”“受益颇多,开阔视野,胜读十年书”。

六、问题反思,后期规划

(一)问题反思

此次参培学员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本身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众口难调。再有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较为薄弱,在今后培训中需要认真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力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将得到继续贯彻,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导、学、群、访、研”将继续作为培训工作的方针。此外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培训,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应多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加强培训后指导。严格检查和指导学员任务完成情况,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电子版的,文字版的,方便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使用和借鉴。

(二)后期规划

从培训体系安排上看:第一年,培训基础阶段,重基础,重理念,重认识;第二年,培训提高阶段,重引领,重设计,重参与,重方法;第三年,培训飞跃阶段,重反思,重创新,重展示。三阶段目标相辅相成,脉络可循。有侧重,不偏废;有理论,有实践;有统一,有个性;有请来,有走出;有引领,有自培;有系统,有开放。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2]姜德照,孙贻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向高师函授教育迁移的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2004(2)92-93.

第6篇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培养自“口语交际”纳入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来,各地学校都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这是全面理解语文教育功能和语文教育生活化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作为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系统地组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的,依靠的是那种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工作者首先就应当尊重学生、认同学生、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过程当中,学生才更有自信和激情投入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当中。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忽略了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造成现在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内向的学生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这也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声音不够大、表述不太准确等等去批评打击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比如,班级内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愿意或者不敢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走向讲台,展示自己。无论这部分学生讲的好或是不好,最起码他有了去在大众面前“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勇气,再循序渐进慢慢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教师应当尊重和认同学生,还应当要求其他同学尊重演讲者,认真听演讲者的叙述,不能因为说话中结巴或者描述错误而去嘲笑演讲者,待演讲结束应当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更加欢快的“说话”氛围。在班级内部多组织一些辩论赛、自我介绍、演讲比赛等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说话”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在课堂上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要我说”的状态转变成“我要说”的状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得到不断提高。

二、鼓励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知识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外阅读就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而今大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面非常狭隘。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在班级内组织一些如“读书周”“名著欣赏”“佳句分享”“读书竞赛”等小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将自己的读书有感分享给班级内的同学。这种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同时潜移默化当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学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分析别人说话中的重点内容,提升自我交际能力。在大量课外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胸有成竹、言之有物,也真正从“我要说”的状态转变成“我能说”的状态,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到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教学当中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话会“说”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共同特点就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爱玩、爱动,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摒弃传统口语教学那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口语教学,宋朝张载言之“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可见兴趣的激发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口语教学实践当中,可适当丰富口语训练的内容,如成语接龙、绕口令、听力传话、故事接龙、新闻会模拟、班级法庭等,让学生能活跃在“学中有玩、玩中能学、乐中提升”当中。这种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能力,潜移默化当中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除了“有话可说”,还要引导学生“会说”,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说话当中的技巧。在交际中音量、语速都要适当,表达的思路要清晰、语句要通顺、观点要表述清楚,学生能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选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以此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贯穿教学始终,处处学“说”

仅仅靠传统课堂说教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行,语文新课程当中应当强化口语交际训练,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这也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口语交际教学应寻求多种途径。

1.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当中质疑、释疑是重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特别是在释疑环节的互相讨论和辩论环节,师生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和生生间的立体交流都能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评议分享

现代语文课堂更加开放,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过程当中在分享环节,很多学生会对分享者的见解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仅在分享交流的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提升,同时还要注意分享者的细节,这往往在教学过程当中被忽视。评议当中不仅能获得满足感,口语交际的信心也能增强。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观点,再有组内“发言人”阐述小组结论。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语交际面拓宽,活动空间增大。

五、结束语

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掘生活当中口语交际的素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口语训练氛围,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0,(09).

第7篇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第8篇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由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动机,引发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学了书信以后,我给全班的同学发了信,并要求他们回信,全班同学为了和老师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写信的热潮,而书信的写法在写信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强化训练,注重时间,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松》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及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体明确了,我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是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信息来源有了,许解决技术问题,我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松的知识。

三、引导积累,知道运用,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的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灯油关信息,有选择有重点地摘抄,并知道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培养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把学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种途径发表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就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积累、运用、处理信息,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的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将“实现学生好曾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目标执行到底。

附:

姓名:赵淑芳 性别:女

第9篇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改进四措施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基于位置服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究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策略 湖南省澧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集中培训回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探讨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北京市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若干思考 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

[7]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广东深圳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DB/OL].

[8]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9]钕置瘢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10](美)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89.

[1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2]马仁海,吴颖.“导训研考思”五合一:教师集中培训的新模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0.

[13]奥鹏教师教育网[DB/OL].http://.cn.

[14]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15](美)Ronald A. Beghettod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4.

[16]克里斯・安德森.中国制造将属于“中国创客”[J].中外管理,2015(1):34-36.

第10篇

一、尹文刚老师的《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通过学习,让我对教师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心态的调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职业所决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职业精神及专业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综述及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内容,是推进英语学科发展的灵魂.本课以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测评方法等角度着重分析其研究发展历程,为一线教学提供明确的改革方向。

三、《英语学习方法分享》。通过本课学习,让真正了解了在当下的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更多的偏向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无形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很多学校会因为学生年龄小的缘故而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愿想就难以实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同时给机会让学生提问题,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方向,只要源于实际都应给予肯定。

第11篇

关键词: 《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表现为自控能力不够,学习和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目标;怕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下面我就以《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选择多媒体资源全面的新教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1.用旧教材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职业中学还在使用《数控制造工艺》、《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等旧教材,虽然也使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跟以前相比好了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与老师的设想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和作品制作成功为目的,没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再者,由于老师的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技术的缺乏,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还不够多、不够全面。

2.选用多媒体资源比较全面的新教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能选择一本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新教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方式组织教材内容,该教材打破了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颁发的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为编写依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在完成任务的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体现“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特色。另外该教材还具备配套的教学光盘,光盘中有教案、PPT演示文稿、学习任务PPT课件和学习任务教案、交互式动画教学软件、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和生产现场录像视频资料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语言表达。教师扮演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积极的参与者,还是学生的朋友,实行教学民主,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讨论,甚至争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问题情境”设置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大家都注意到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根本目标。老师也会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提出来去引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在《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中老师会设置为问题情境的内容通常有零件图的分析、刀具选择及刀具卡的定制、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过程卡、数值处理、程序编制等。这些问题学生思考清楚后,在模拟运行、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就是出现了也能自行解决。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很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事前都没有考虑到。当出现这类情况时,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相互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后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有的问题甚至连老师都不能解决。这样的情境出现多了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学生数控模拟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任务进程中、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任务内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进程设置不同的问题,即问题与真实事件联系;(2)分层次设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即问题设置因人而已;(3)设置问题要全面,设置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加工产品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设置好“问题情境”后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在一个小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模拟运行编程过程中所遇问题分析、解决过程中的困难,用可视化的方式对过程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等。教师对学生的产品分类汇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展示给学生,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这样既能活跃教学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利用“评价反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评价反馈”:任务完成后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中职生可能没有反思的习惯,也不大会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合理评价学生,应避免以一次完成的加工产品来决定的情况,并有意识地让学生评价他人,通过评价他人展示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加工过程,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达到自我改进的目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留充足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多让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第12篇

一、专家老师精彩的讲座

本次体育培训,分成理论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专家老师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桂祝老师上的《新兴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精彩讲座,让我们感受到体育项目的繁多、有趣,更使我们明确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怎样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胡海鹰老师的《球类运动》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老师已是五十出头的人了,在球场上那份灵活、那份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每一个学员都甚是敬佩,还有很多老师的课,如:王松涛博士上的《身体锻炼生理学基础》、姚院长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等,我们都受益匪浅。让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使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二、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耳目一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步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要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互尊互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深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

三、拓宽学习视野

第13篇

【关键词】质的研究;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干预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城乡学生课外活动安排的差异,我们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进行了调查。从2012年9月起,课题组对浙江省多地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假期活动进行了跟踪研究,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入的访谈,同时还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访谈。2013年春季,课题组又对三所学校的六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城市中小学生补课多,农村学生补课时间少

调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

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调查与社会干预

――以浙江省为例

吴余萍 马云超 陈梦诗 黄晓丹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通过质的研究、量的研究方法以及SPSS数据统计方法,深入了解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差别。城市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活动主要以参加培训班、兴趣班为主,而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比较轻松,课外以玩耍嬉戏为主。应该平衡城乡中小学生课外的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生活,从而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质的研究;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干预

是在形形的培训中度过,且培训内容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必修科目,还更广泛地涉及了象棋、舞蹈、书法等。在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农村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只有10.75%,而城市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补习班的约占25%。而后的问卷调查经分析发现,城市中小学生参加培训的占52.63%,而农村中小学生参加培训的只有20.96%。

课题组的访谈对象玲玲(化名),是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学生。玲玲爸爸是经营五金批发生意的,妈妈是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玲玲在课外要参加多门补习班,周末有数学、语文、舞蹈(周六的上午和下午分别是语文和数学,而周末的下午两小时是舞蹈),而寒暑假的补习相对平时的周末要少很多,在放假前的一段时间会参加培训,持续大约两周时间。

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在嬉闹中度过的。访谈对象晨晨(化名),是杭州市富阳市一个近郊地区的四年级学生。晨晨和妹妹与父母及爷爷奶奶同住。课题组发现晨晨的情况在该村很有代表性。村里的中心小学管理制度不严,课后布置的作业也不多,尤其是对英语不够重视,这也是农村孩子英语较为薄弱的原因。

二、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城市学生参加诸如舞蹈、美术、音乐之类拓展素质方面的机会较多,因而有助于自己全面发展,有助于素质的提高,但是农村学生可能没有这些机会,即使参加培训,他们也只能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的补习。

学校因素是导致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中的学校有很多先进的音乐、体育和美术方面的设备设施,这就给学生参与课外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农村的教学条件差,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虽有,但是充其量摆摆样子罢了,文体活动器材有,就是没用。正是基于这个差异,城市孩子在学校中就有很多学习舞蹈、美术等机会,所以他们更可能在课外学习到这些有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内容;而农村孩子在学校中学不到,所以他们可能也没有兴趣,也没有基础在课外学习这些内容。

城市孩子的旅游机会很多,使城市孩子的眼界开阔。他们通过旅游了解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者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点点(化名)是本课题组调查的一个二年级学生。他的父亲是位公务员,母亲是名语文老师,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常常带他到处游玩,在国内外的旅途中,点点对各地的风俗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是课本知识上学不到的。但是,农村孩子参加旅游的机会很少。如调查中晨晨的父母,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在4000左右。这对于两个小孩的家庭来说,家庭负担还是有点重的。晨晨一家几乎不会参加一些短期旅游之类的活动,更不用说长途旅行了。

三、城乡中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安排差异大

在父母的长期指导下,城市孩子一般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调查显示,寒假里城市中小学生经常自己学习和阅读的占了70%,但农村中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对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经常自己学习和阅读的只占了35.5%。

城乡中小学生在家里看书的时间也有很大差距,农村孩子在课外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会多于2小时,而城市学生在课外平均每天看书时间很少有少于3小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农村小孩多数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着,一方面本身自己的文化意识不高,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不高了,而且老人一般会比较溺爱孩子,这使有些孩子不思上进,不主动完成作业。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中平均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占了64.17%,而城市仅有51.22%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看书时间在2小时以内,农村小孩其余时间基本上选择了做家务或是和朋友玩闹。

四、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社会干预

课题组认为,针对农村和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可以从学校教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干预。

第一,教师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干预。教师应该对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使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并能够增长知识和提高素质。通过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起到丰富农村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多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目的。

第二,社区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干预。社区,尤其是农村的村级组织,应该对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进行干预。比如,可以定期举办家长的交流会,互相借鉴照顾孩子的经验,适时修正行为模式。

第14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环境、家庭变迁等各类社会因素对中小学生造成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中小学生面临各类事故、受到各种侵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造成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受侵害不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减少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受侵害事件的发生,社会、学校、家庭要从多种途径着手,堵上各类安全防范的漏洞,消除安全隐患,编织起一张确保中小学生快乐生活、学习、成长的安全网,使中小学生的身心在平安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为编织这样一张安全网,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中小学生本人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即通过多途径来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效果。而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是这张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需要各级部门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对于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政府各级部门要通力协作,教育、公安、工商等政府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积极承担起各自的工作职责。教育部门要加强相关教师的校园安全培训,把安全防范贯穿于中小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中;公安部门除了要积极落实细化校园安全防范的各项措施外,还要指派有工作经验的民警指导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各类校内、校外安全防范的专题教育;工商部门要净化学校周边及社区的各类场所,对中小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和消费、娱乐安全的教育。在这些职能部门中,公安部门是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主力军。

为了使安全防范教育深入有效地强化的青少年的守法意识,公安机关要联合教育部门着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联合制定加强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的方案。辖区公安派出所的各位法制副校长、治安辅导员要经常深入校园和课堂,通过发生在地区的各个真实案例来告诫学生,引导他们从小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教育与培训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避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火灾逃生、遭遇各类侵害如何应对等关于安全防范的实用技能。

二、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和对象,要扩大其涵盖面

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内容不可偏废,要顾及到学生在学校、社区、家中、公共场所等处安全防范的应对方法及防范意识教育。

目前,学校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和措施比较侧重于校内及周边的安全防范:如,防范违法犯罪嫌疑人进入校内的侵害,防范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防范校园火灾的发生及如何逃生;对校园周边游戏机房、娱乐场所、网吧进行整治,教育学生不要进入这类场所。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防范教育与培训固然重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进行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外安全教育:如,防交通事故、被拐骗、野泳溺水、被欺凌、被引诱吸毒、性骚扰等;家庭内的安全防范:如,防坠楼、烫伤等。

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象,也要扩大其涵盖面。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不仅要面向中小学生,还要使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懂得有关安全防范的知识,使家长或监护人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予以必要的安全防范保护,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前未成年人在家中坠楼、河中野泳发生溺亡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是家长疏忽安全隐患、没有起到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而引发的。对中小学生在家中和校外的监护教育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或监护人要尽到陪伴监护职责。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有青少年监护规定:12岁以下孩童不能一人在家,必须有监护人陪同,否则监护人即为违法。在英国,如果孩童因无人照看而受到伤害或遭遇意外,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将被视作违反法律受到处罚。

我国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加强对中小学生上学放学路上、校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陪伴监护,确实是减少危害中小学生各类事故和案件发生极为重要的途径。要教育家长或监护人不可轻视、疏忽对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陪伴监护义务。

三、通过社区和政府部门举办丰富多样的安全防范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 社区要利用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夏令营活动。社区民警要积极准备、主动参加此类活动,针对青少年安全防范的重点事项,着重对夏令营的学生进行“遵守交通法规”、“遇到抢劫、绑架时处理方法”、“预防火灾、触电、溺水事故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家长重视,为促进社区治安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除夏令营活动外,还可以向国外同行学习。如,美国纽约市警察局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警校”进行训练,训练活动中有许多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纽约市警方对社区青少年的安全防范工作极为重视,对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纽约市警察局设有社区事务局青少年服务处,目的在于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防范青少年被引诱吸毒、促进少年儿童安全防范工作。纽约市警察局还通过一系列创新工作来推进青少年安全防范。比如,建立“执法工作探索项目”,设立“青少年夏令警校”,对社区青少年和中小学生进行抵制团伙教育和培训,这些对减少社区青少年和在校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以及加强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要以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安全防范技能,作为教育重点

在安全防范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教育中小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是必要的,但仅有自我保护意识,还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还必须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模拟训练。通过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的模拟训练,警示中小学生在校园内、家中、野外旅行、公共场所如何降低风险,掌握相应的防范技巧、增加安全性。

中小学生在校内遇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还有教师、学校工作人员的监管与指导;而中小学生在校外遇到安全防范方面的问题时,可能需要他们自己单独去应对。在校外遭遇到紧急、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的事件时,如何妥善应对,这是中小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防范技能。

中小学生要掌握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如何拨打110报警电话;放学单独回家,遇到安全问题怎么办;遇到图谋不轨的人如何应对等。这些都要作为基本安全防范技能,让中小学生掌握应对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遇到不法侵害、危害时,及时、正确拨打110电话报警,可以使大家规避风险,将损失、伤害减少到最低。现在所称的“110”,实际就是110报警服务电话,是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布的、接收群众和社会各界报警求助的、全国统一的特种服务电话号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这样的报警求助电话,但号码并不一致,像美国就是911,而我国香港地区则是999。

在日常安全防范教育中,要让学生们懂得正确使用报警电话:需要报警、求助或进行警务投诉时,可通过本地有线电话、移动电话等,直接拨“110”三个号码,即可接通公安局报警电话。110电话是免费电话,投币、IC卡电话不用投币或插卡,直接拿起话筒即可拨通,欠费的手机也可以拨打110。拨打110时要注意这样一些事项:

1. 报警内容具体确切。110报警电话接通后,要向民警讲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在的状况如何,报警时所在方位。为使警方迅速到达现场,应告知警方现场标识物,如街道名称、门牌号码;如道路、门牌号、桥梁、建筑物特征、树木、河道等,便于警方寻找求助人。楼层及单元、房号一定要讲述正确,以便警方及时、准确到达现场。对盗、抢案件,要简要说明已知的被盗或被抢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如发现歹徒乘坐交通工具离开,一定要设法记住车辆的颜色、型号和车辆、作案人员数量、作案工具。对案件的发生经过,也应简洁、准确说明,便于警方在派员出警的同时,安排警力设卡布控、搜索发现犯罪嫌疑人。

2. 报警时切忌表述不清和夸大事实。中小学生没有人生阅历,有时报警时会特别紧张。报警人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会言语不清,而报警时,最忌讳报警人对当时事件的情况说不清楚。要告知学生说地点的时候,要先说出哪个区,再说出如某条路、某号具体地点。报警时还要实事求是,警方会根据报告的现场情况进行判断,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派出的警种也不同,千万不要乱报警或夸大警情,以便民警作出准确判断,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

3. 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后伤情严重无法报警,要求助于现场的成年人,或大声呼叫救助,请他人报警。

4. 报警完毕后,本人或目击者应在现场等候民警的到来,对一些入室盗窃、抢劫等案件现场,不可随意进入、不可翻动物品等。

除了掌握如何进行报警求助,中小学生在上、放学途中或公共场所还需注意“三要”、“四不要”,掌握其中涉及的安全防范技巧。

“三要”是指:一要熟记自己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的联系电话等,以便急需时及时取得联系;二要衣着朴素,不戴名牌手表和贵重饰物,不炫耀自己家庭富有;三要按时回家,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回家,应设法告知家长。

第15篇

>> 守好中小学生安全的防线 基于利益视角的中小学生增负研究 基于Unity3D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研究 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研究 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中小学生阅读参与度研究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系统的研究 基于坐位体前屈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年龄特征研究 基于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指导反思 基于正反馈模型的中小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养成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基于Unity3d技术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研究 基于三维GIS的现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7-22.

[5]http:///zwgk/2007-02/25/content_ 533489.htm,2007-2-25.

[6]http:///yjjl/gdyjjl/201203/t20120314_157931.htm,2012-3-14.

[7]http:///gzsyjb/gzyjsc/yjsc.shtml,2011-11-27.

[8]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9]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86-87.

[10]陈功.当前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钱丽霞,郭琳,徐新容.国外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9(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