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如何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不成熟等现象比较突出,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不够理想,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在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如何合理合规使用庞大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效益,已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重视。2014 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除对相关直接费用的支出范围作出调整外,还明确了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各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文件的陆续出台,不断完善和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科研经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现状
(一)项目预算准确性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项目类别众多,领域广泛,专业性极强,项目预算往往由科研人员根据经验编制,负责项目预算编制的科研人员大都缺乏对财务知识和市场行情的了解,难以对各种费用的变动进行有效的预测,所编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实际所需成本。
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很少去做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但国家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有着严格的规定,项目预算准确性的欠缺导致科研人员在费用发生后进行账务处理时陷入尴尬局面,项目整体有预算,但因项目研究需要所发生的费用对应的预算不足或预算已执行完毕,如差旅费的报销无法使用设备费、材料费等预算。另一方面,项目预算的编制结果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执行情况作为项目结题审计和后续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粗犷的项目预算给科研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
(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在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但大都过于宏观,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对独立,前者负责科研项目的项目管理,后者负责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严重,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科研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管,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个人或项目组,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普遍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严重。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为应付结题审计或其他科研检查,项目负责人通常会申请调账,而高校管理层基于对学校声誉和后续科研项目申报的考虑,往往会默许调账申请,对结题审计或科研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也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高校尚未形成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积压现象严重,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科学编制项目预算,提高预算准确性
高校管理层、各项目团队和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是项目申报的必要程序,其结果也是后期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负责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使其了解、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对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力成本等各项直接费用的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实际,运用科学方法编制真实、完整、准确的项目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内控管理,创新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对原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程序,严格控制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支出,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结合,导致项目负责人在使用项目经费时脱离必要监管。可在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在一级财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项目发生资金流动入账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的原始凭证对照项目合同书明确的项目进度和开支范围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审核,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能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流动不合理、不真实的系统性风险,将极大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找准风险节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认真梳理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风险节点,建立健全预算评估、财务检查、结题审计及绩效评价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审计队伍,从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客观评价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将财务检查工作常态化,督促项目负责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务费、燃料动力费、专家咨询费和外协经费等问题高发的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堵塞项目资金流失漏洞;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项目预算为依据,抽调精干力量,完成对内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全面、细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属外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建立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其管理效益、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不断提高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和责任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2014(3).
[2]尹海梅.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5).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核算
[DOI]10.13939/ki.zgsc.2016.05.117
公立医院不仅承担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任务,还是集科研和教学任务为一体的机构,为了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医疗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都势在必行。由于体制和发展阶段原因,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无法满足新会计制度和专项经费管理的需求。因此,如何进行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是医院财务部门和科教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1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与支出不匹配
(1)课题立项和资金划拨存在制度缺陷。由于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收支纳入财政预算,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财政经费,其使用管理由政府主导。科研经费项目预算的审批者往往并非卫技专业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领域知识,因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预算项目设置与实际研究需求相脱节的情况。
另外,科研立项通常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程序,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还有严格的审计和专家论证过程。即便完成立项,由于科教主管部门立项与财政资金拨付存在时间差,经常会出现一方要求项目研究正常开展,而另一方资金迟迟未能到位的情况。为了保证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势必产生相关费用需要进入财务报销流程,就会造成财务账面与实际经费收支不匹配的问题。而财政口径的拨款又要求经费下拨后在较短的规定时间内必须使用完毕,这又容易引起经费突击使用和账务频繁调整等问题。
(2)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以往医院内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由科教部门主导,财务部门基本上只是承担了报销和记账的工作,并没有参与到课题申报和经费使用管理的全过程,对于项目的开支范围和验收要求缺少了解。而项目组成员通常是临床专业人员,大多不具备内部控制的观念,预算申报也只流于形式,经费使用较为随意。在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时就经常出现临时调账的状况,对于下一年度的预算申报也没有反馈机制。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项目研究者不懂财务,财务不了解项目,一旦出现问题互相推诿,进一步导致了经费使用与管理严重脱节。
1.2 核算和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1)缺少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2011年7月开始实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核算科目进行了修改,取消了“专用基金/科研基金”科目,通过“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来核算医院取得的非财政性科教项目收支,“财政项目补助收入/科学技术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学技术补助支出”来核算财政补助的科研项目。新制度要求科研经费专款专用、进行独立核算,但是对于具体费用开支项目的设置和配套资金的核算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在会计实务中,日常科研费用的开支通常只通过统一的一级科目核算,并未设置下级明细。为了满足项目检查和验收的需要,一般以备查账的形式或者临时按要求进行费用归类的方式来进行,这不仅导致各医疗机构间科研经费数据缺乏可比性,也导致了重复劳动和工作效率低下。再者,公立医院除了要执行常规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要求,还要面临上级主管部门的综合目标考评,1~3倍的科研配套资金通过“医疗业务成本”或者“管理费用”计入医院自身开支,会直接影响考评指标的计算结果,而该部分费用并不能反映医院的日常经营开支,这将使医院陷入权衡两难。
(2)缺少系统的经费管理规范。由于医院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多样,不同资金渠道的项目对其开支范围和验收标准均有不同的规定,甚至存在根本没有书面文件而单凭上级主管单位经验判断、预算开支内容和审计要求相悖等问题。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制定规范文件,进而各使用单位也难以制定明确的标准。实践中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课题组成员已经开支的项目财务部门出于谨慎不予报销,而科教部门也未能出具相关的支撑文件。没有系统的经费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各部门间职责不明,就难以实现对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全面管理,更无法达到高效率、精细化的管理目的。
2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2.1 加强预算管理
(1)建立职能科室的沟通协调机制。医院内部应当加强职能科室间的沟通协作。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医院自下而上地梳理、汇总各部门的开支,财务部门应当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实现事前控制。通过沟通和培训形成科研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重视预算申报工作,各项目负责人应当合理安排研究进度,提供可行性报告并附项目相关部门核准的开支明细,由财务部门协助科教部门根据各项目的考核要求,进行规范并相对准确的经费申报。预算最终下达结果和申报文件交项目组、科教部门和财务部门各留存一份,参照执行。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开支范围和限额,科教部门负责判断经费开支的合理性,财务部门负责具体费用的报销审核,确保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财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进度定期对各其执行情况进行账务汇总,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剩余经费数额,以便更好地安排后续使用,实现事中控制。
(2)建立弹性预算管理制度。一方面,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一次实验结果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下一步操作,课题立项时是难以充分预计实际执行结果的;另一方面,不同研究方向的项目实施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地划分预算构成。现行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要求对预算项目的控制较为严格,即便医院能够对已立项目实施独立核算,但在相应主管部门对重大科技项目的审查过程中,往往还要求必须具备一定比例的前期投入,同时进行了独立核算,这在项目尚未确立的情况下缺乏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有可能导致项目申报失败。
因此,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科研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给予一定幅度的弹性,适当放宽各项经费比例,更能够应对客观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2 完善会计核算
根据经费来源对科研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在“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收入/科学技术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学技术补助支出”、相应的结转科目以及配套资金开支科目下设置项目辅助账。
尽管不同资金来源项目的主管部门要求各有不同,但根据审计要求,还是可以将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人员经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和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间接费用”“其他费用”。建议参照以上项目对相应会计科目进行二级明细设置,细化费用的分类核算。由于配套资金本身对应医院日常支出科目,二级明细设置与上述分类基本一致,可按照日常账务处理方法记入。期末可根据项目辅助账功能查询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同时进行支出明细项目的分类汇总。
综上所述,既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使用管理的要求,又要加强内部职能科室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满足信息提取需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科研经费使用趋于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7):5-11.
[2]蔡秀芳.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9):79-81.
关键词:内部科研单位 项目实施过程 问题与对策
1.项目申报
项目选题应与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及本公司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相一致。结合实际,针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中需解决的、影响生产经营的、提质降耗的共性技术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提质降耗有重大影响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项目选择上不是太好,造成项目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完成了,但是经济效果也不理想。
目前本公司科研项目分为三类:政府项目、集团公司项目、自立项目。对这三个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我们在项目申报时要分别考虑。对策:政府项目,重点是选择那些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政策的项目。集团公司科研项目,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关键性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的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及中间扩大试验等项目。自立项目,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前瞻性的做一些探索性项目。
为了保证立项申报的项目是科学的、符合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须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估。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是科研活动的起点,它不仅能促进项目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选择和项目过程管理具有引导作用。科研项目立项评估主要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把握项目选择的方向性;二是对科研项目立项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保证立项的科学性。评估作为一种绩效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手段,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应针对科研项目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按照项目管理的目标需求,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估程序、评估标准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估,提高评估实效。
对策:加大对项目风险评估的力度,注意项目之间的转换。
2.项目实施
项目立项后,项目实施主要是项目组在组织,项目组要充分预测风险因素。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这些研发活动的风险因素是导致科研项目失败、中止、延期或达不到预期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所以,项目组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项目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确认项目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措施。例如某项目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试验”的实际情况,导致项目预算超支,项目实施不理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市场变化,市场需求重大变化,需要推迟实施时间或调整试制研究工作内容。
对策: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预见技术方面的风险,也要预见到经济方面的风险。作为项目组要完整记录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按照程序上报。加强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如因受客观原因无法执行预算,要按照规定程序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对任务书进行调整。
3.项目核算
本公司严格执行会计法、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科研项目进行项目核算。科研费用使用坚持“科学管理,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确保实效”的原则,合理有效使用科研经费。
在具体实务中,由于科目设置差异化,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同时满足需要。例如: 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下设二十个明细: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研发人员薪酬、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专项设备等。两个管理办法开支的范围有所不同,难以兼顾。由于我们执行的是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财务部门按此建账进行科研项目明细核算,无法直接提供政府项目的项目台账,需要进行转换。
不同的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核销时要求也不一样。除了费用开支范围有所不同,还有经费核销限额规定。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开支标准上有专门的规定,而集团公司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比如:人员费控制在15%以内,我们现在的项目是人工费占大头,基本上超过15%,假如是政府项目,结题时要进行调整,超过部分自己消化。
财务部门在对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时,是以项目人员填制的费用报销单、材料领用单、设备调拨单等原始凭证进行分类的。所以不仅是财务部门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也要求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都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在费用发生时注明是什么项目、用途是什么,只有从源头上分清,财务部门才能正确核算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开展情况。科研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及合法凭证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及费用支出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对策:对不同的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也要有所区别,掌握标准、把握尺度,及时反馈给项目组。另外,项目组在申报项目时,也要按照规定的费用标准进行费用预算,尽量细化,不可或缺漏项。
4.项目结题
项目结束后,项目结题验收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组织,核销科研项目费用。
本公司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撰写的项目结题报告内容不完整,未对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信息不沟通,结题报告上反映的费用支出数不是财务账上的实际支出数而是项目组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并据此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又有科研,又有产品生产的项目,一定要分开核算,合理划分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保证真实反映试验结果。
对策:作为一个完整的结题报告应紧紧围绕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各项目标进行总结,即使没有实施,也要真实反映出来。对预算形成差异的原因认真进行分析和说明。
5.预算调整
在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经费预算应当由项目负责人协同财务部门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按规定报告并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费预算都是由项目组进行估算,预算指导性不强,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