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和关系分析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这是审计机关构建,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才能进行深入调查,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仍处在探索与建设的时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常常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 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各部门的人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
1.2 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 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然而,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 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牵扯到的事务繁多,涵盖范围广阔。然而,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而对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
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服务,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
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给出改进意见,提高效益。
另外,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 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改善途径
3.1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常态下,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让熟悉审计政策,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此外,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 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有了绩效,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否则,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
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形成之后,领导和组织和人事部门审计结果来参考和评估,决定是否对其继续任用,当然这在现行体制内还是一个假设。但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去思考,如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尚不清楚或不研究不作为,没有约束的行为,一律不认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之前任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干部任命前系统结合。对于在表面背后产生的经济财务收支不平衡和无效率的经济责任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得出问题的原因,谁的孩子谁抱走,属于主管机关部门负责的,属于所属单位单位负责的,负责前任领导应当负责的,都应该有一笔清楚的账,不可以笼统地归咎于当前一任的领导。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由于失职、渎职或者另外的违法行为导致严重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制裁[1]。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被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接受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领导者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事项等为对象,来主要实施审核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宗旨是为了监督以及评价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济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加大领导者的监督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最终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比较模糊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审计机构或工作人员对其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仅根据财务收支去评价领导者在其领导职能范围内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仅根据财务收支这种角度去判断领导者是否很好地履行应负的经济责任,就可能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中仅在乎审计结果,而忽略大部分审计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度,引起风险的出现[2]。
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想被有效地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真实以及可靠。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界定及其评价体系都不够标准,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制定综合性的规范体系。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评价体系可行性不足,致使经济责任最终界定的方式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模糊,无法形成准确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在任的领导者会将那些不利己的情况推诿并有所说辞,而针对上任领导者的账款等一些遗留情况也不闻不问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综合
由于经济责任需要审计的对象是领导者或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能关乎其个人职业前途和个人生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会增加审计结论的敏感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判断、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但目前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其引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括其引起的一些社会效益以及周围环境效益。一些审计人员会受传统审计的影响,对传统审计方式太熟悉而无法综合运用到新的环境背景中,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标准,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局部内容或局部结果来审计,不够全面,也不够综合,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素质标准。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与传统的仅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很重视对领导者个体方面的审计。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时候,需要增强审计人员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应该对将要审计的经济对象在其需要审计的时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充分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来审查、评价,直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非常全面、真实地得到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现实状况[3]。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
在不同的单位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尽相同,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各不相同,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也各种各样。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了解各不同责任和单位性质的差异,最后构建一个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来对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导者进行统一标准的整体的审计评价,在细节上再针对不同单位的领导者进行细化,以保证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关键词】经济 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其经济责任、绩效两种审计间存在紧密性的联系,特别是政府领域内的审计。当前国内很多学者不断学习且研究着国外的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在该过程中极易发现二者有混同不良现象,认为绩效、经济责任两种审计具有雷同性,故极易混淆其审事、评人,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认知以及落实,制约了绩效审计当前在国内各领域内的发展。为了令绩效审计在国内得到高效的发展,要求社会或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两者间的联系和本质性区别。因此,从各视角、各层面研究和比较两种审计间的区别,令其在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一、研究概念间的对比
从概念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审计者需从被审计的所在单位开展财务相关活动,安排会计记录相关信息(资产和负债),确保信息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对资产增值的部分予以全方位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理清审计单位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绩效审计在概念上到现在尚未有系统性观点,国内审计者借鉴了一些国外与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并有效结合了国内的国情,重新界定了绩效审计概念。在定义上它主要是由独立性审计部门或机构及其工作者对政府开展经济相关活动展开审查,在分析和评价中确保公共资源利用有效效益能够和预期效果保持一致,从而改善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政府经济活动在绩效上的监督力度。
在基本的定义方面,其绩效审计在原理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相一致,皆搜集与被审计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实际收支等重要信息或数据。比较其既定标准,在评价上能够与规定相符,且把审计最终结果传回给相应被审计的单位系统之中。但是存在区别的就是绩效审计更加倾向于对项目自身经济性能、整体效率以及最终效果等作出评价,其经济责任审计则倾向于对被审计的单位责任者在任期之内经济职责进行划分。两种审计皆是构建在其财务审计之上,由于仅能在合法且真实原则上对其各项指标作出评价,确保经济责任的评价要有客观性、公平性、精准性,在该过程中两者实现了互补。一方面,其绩效审计很好地指出了被审计机构在工作或相关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借助经营管理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为其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划分沥青相关部分设计者的职责,并为审计提供确凿证据。但是在另一方面,其经济责任审计把审计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被审计的机构相关负责人,有力督促了该机构实现整改目标,不仅加强了管理力度,还提升了此机构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着绩效审计提升发展的层次以及高度。
二、研究基本要素间的对比
(一)审计职能
从职能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传统财务的审计职能,审查财务部门收支合理性与真实性,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的完整和安全,职能重点在于监督经济。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它重点在于审查并评价被审单位相关负责人自身在任职时间内对经济活动应该承担的职责。绩效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评价以及鉴定,其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审核被审计的机构相关经济活动,考核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环保性,令此机构整合与优化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重要职能,运用法律效力进行证明,进而为各机构或是相关法人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两者皆有着评价的职能,区别在于对各自职责评价不同,绩效审计体现在经济活动审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以及最终效果。但是评价与审计息息相关,评价在内容上局限于部分或是所有事项的决策参与者,其绩效审计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经济事项整个过程。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延伸了财务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其绩效审计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职能。从其职能上来看,二者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作用方面。
(二)审计方式
在审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其经济责任审计会随时、全方位对专项活动展开审计,分为现场、送达等多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绩效审计经常以调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较少进行全面性的审计。另外,在时间上会随时不定期对多个项目展开审查与分析,在地点上对现场实施检查和取证以及分析,较少运用电子数据或是书面资料完成送达;其次为经济责任多数审计相关机构内部会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微观性,相关事项存在较少宏观性建议或是结论。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在微观上展开审计,还对各类问题展开大范围性审计;而后经济责任重点对事后展开审计,还对事前和事中以及后续等展开诸多审计。经过对审计方式的比较,其绩效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针对于自身有着广阔的领域,较宽的界面和复杂且多变的内容,审计者可自由、灵活的进行选择,相较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单一的审计方式。书面审计方式可以与电子审计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数据篡改等问题,绩效设计亦可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式补充责任审计的单一审计方式。
三、总结
通过对两种审计概念、基本要素间的比较,其绩效审计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方式也比较灵活,以及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它在未来审计发展中势必会成为主流,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又由于滋生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复杂性,故在审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点,但其之间却存在着互补优势。绩效审计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宏观性审计,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微观审计,经两者结合应用在审计中,对政府机构充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以及鉴定等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关键词]公路养护;内部审计;增值服务
党的十以来,新形势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表明内部审计开启了以“增加价值为导向”的新服务理念。公路养护单位主要承担着国、省道等干线公路养护任务,具体包括危桥改造、养护大中修、安保工程、道班房建设和水毁抢修等,养护资金流量大,养护项目分布广,内部审计工作应如何顺应形势,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增值途径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是在审计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增加价值的新服务理念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过去事后被动监督的局面,把内审工作渗透到事前规划、事中管理中,在咨询活动中关注风险。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公路养护单位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途径及应用。
一、强化预算管理,突出预算审核
长期以来,困扰公路养护单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的编制养护预算。原来对于小修保养类日常工程性支出,我们按照公路等级、养护里程等以“路”为对象,根据养护定额标准预测公路小修保养、行政管理、路政管理、交通流量调查、公路治超等行业专属资金以满足公路行业管理的需要。现在公路养护单位预算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人员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编制办法,根据人员的数量、工资标准等核定,公用支出则根据人员数量和经费标准得出,而对于项目支出笔者认为可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在对各项公路养护项目支出进行预算时,不应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或预算为基准,而是应该让各养护道班的养路队长精打细算,把需要花在路上的每一分钱都列出详细的计划,大到购买养护设备,小到路边的一草一木,养护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根据上报的计划一一核实,再将经费予以下拨。例如,对于安保工程项目,养护管理部门、内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上路对影响行车安全的急弯、陡坡、桥头、平交叉口、路面标志线等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认真分析发生在同一路段交通事故时间、事故形态、事故伤亡情况,根据排查结果和养路队长的上报计划,审定安保工程实施方案及实施重点,最终确定公路养护项目支出预算。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突出重点领域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专门强调,彰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随着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监督好公路养护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对于公路养护单位来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公路养护部门负责人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可以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到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公路养护中层干部队伍中滋生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一是部分部门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不按制度办事,私自介绍施工队伍、材料供应商,从中牟取私利。二是缺少监督机制,工作失职,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三是在工作中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编造工作业绩。为保证部门负责人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养护资金,单位应通过全面推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依法履行财务管理的职责;二是各项收支是否纳入财务管理,其真实、合法、效益性如何,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经费、有无公款私存,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三是所在科室和本人是否及时支付款项,有无克扣卡要现象等。对于公路养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则侧重于养护工程项目的实施:一是招标价格的执行情况。项目招标(非招标)结果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将结算书、合同与招标资料相互对比,寻找差异。对按预算包干或下浮的项目,重点审计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与包干内容是否一致。二是结算工程量的真实性,无论是工程量清单招标项目,还是预算包干或下浮项目,核实结算工程量是关键。对于隐蔽工程,既要核实原始地勘资料,查阅施工记录,进一步确定不同土石开挖工程量,对于非隐蔽工程,必须到项目现场,按照重要性原则,对价高量大的设备材料进行核实,对于设计变更、签证,要询问设计、监理、施工以及建管单位人员,通过分析不同人员回答的差异来核实变更或签证的真实合理性。三是结算取费的合规性,根据项目的不同属性,确定选用定额及配套的计费标准是否正确。四是工程项目成本的真实性,虚列项目成本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审计中一定要作为重中之重。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重点在虚假劳务分包、虚假物资采购和虚假劳务费。
三、搭建咨询平台,构建审计案例库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开设咨询之窗,提供咨询服务,让大家了解内部审计,分享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将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同时,把平时工作中常见突出的审计问题,编成审计案例,以达到答疑解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芳.从IIA内部审计定义发展的视角浅析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15(6).
【关键词】 指标法 审计 应用
1. 指标法含义及应用的必要性
1.1指标法的定义
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反映和描述事物特征,亦可指通过一组与审计密切相关指标的分析来发现问题,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1.2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有效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指标法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指标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是在审计之前,我们可以对企业量化和非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近年来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审计实施阶段打下基础;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被审计单位几年数据的对比,根据比较结果,能够更快捷地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纠结点,确定审计侧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在审计评价中,单单通过审计人员的判断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情况很困难且评价依据难以确定,这时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显示为审计评价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审计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指标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2.1指标法在审计准备阶段中的应用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我们首先需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了解这些考核指标的制定依据,适用的范围,考核的思路,采取的方式和所遵循的原则。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2.2指标法在审计实施阶段中的应用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选取指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定审计侧重点,找出审计突破口。例如审计人员可将两个年度的基础指标单独进行分析,如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收入增加而成本减少,那就应该关注其收入是否有虚增,而成本是否有虚减问题,通过指标比较,审计人员还可将关注点侧重于企业经营成果方面,进一步关注被审计单位收入确认和核算的完整、准确性,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等问题。如通过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较低的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总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重,是否有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重点关注新增拖欠的合理性与可回收性,通过分析和职业判断,得出企业整体债权情况的结论,分清是经营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2.3指标法在审计报告阶段中的应用
在书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如何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价是审计人员一直思考的难点问题。其实,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指标法,增加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分为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六方面内容。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还可以加入重大决策、遵纪守法等两方面内容。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审计人员可以逐项的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比较和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做出更为准确的审计评价。
2.4指标选取的具体应用
2.4.1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强化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预算、核算能力,帮助企业不断规范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负责人在行使经营管理职权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积极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应承担的经营责任就成为了现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4.2经营量指标的审核。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经营量指标的审核,来判定企业的盈亏状况,而经营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当期财务状况、业务管理账套、检查会计核算、统计财务报表,抽查会计凭证,通过这些数据的比对,剖析其合理性及形成原因。
2.4.3利润指标的审核。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当期利润、支出费用相应指标的审核,来判定企业是否合格。而在指标审核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检查审计期间企业收入、毛利、费用进行确认,同时对账目进行核算和比对,查明有无虚开发票、收据,编造或隐匿收入、费用等问题收入、费用核算是否符合配比原则等。
2.4.4任职期前后对比,找出原因。在企业经营中,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将任职前后的经济总量、人均值进行对比,通过对经营者任职期初和任职期末营销网络运营情况和经营量的分析及数据的统计,来判定经营的成功与否。
3. 指标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深入了解行业知识
尽管每个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都比较稳定,但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知识涵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许多非财务知识,我们可以称其为“背景知识”,而审计人员大都是学财务会计的,要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从事比较细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审计人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断的自学,扩充知识面,保障知识的更新,审计中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专业的判断,有针对性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3.2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审前调查、审中和相关人员交谈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但是也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审计人员要到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实地查看,观察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的情况,如有无闲置租赁,电梯间有无移动传媒广告等情况,因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为被审计单位带来额外的收入,尽管有些收入比较少,但是这些都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3.3职业判断贯穿审计始终
审计人员不管是在如何确定使用的指标,还是在对指标进行分析等方面都离不开职业判断,即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贯穿于指标法应用的始终。我们知道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是保证指标法充分应用的强大支撑,只有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才能在审计中灵活应用这些指标,为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只能通过长期的审计工作来积累经验,进一步处理好各个指标之间互助或互斥的关系,得出准确的结论。
3.4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参考文献:
[1] 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精要与案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 郝黎坤.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初探.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2月.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
众所周知,任期经济的责任其实属于一种阶段性期间的责任,将不同责任时期里面的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影响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原因就在于这一个做法不仅仅能够将家底摸得一清二楚,从根本上对继任者了解自己所要接任单位中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将自身未来的工作思路进行很好的明确,将适应期大大缩短,更加能够对离任者离开单位以后的经济责任进行了明确,本质上就是将前任者和继任者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将适应期缩短。再加上因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进行了很好的明确,实际上将前后任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了划清,将过去那种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旧官一走了之这一种情况进行改变,对交接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在我们平日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现任责任以及后任责任划分不清楚的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在单位干部上任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自身的任期经营目标,这样也就使得业绩以及经营成果并没有一个量化指标的依据,最终导致了责任划分方面十分模糊;其次,在其任职之初,企业单位财务情况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和确认,也没有办理相对应工作交接的手续,这也就为对比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因为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往往具有连续性这一个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前任的遗留问题普遍存在,遗留问题一直都对后任的任期目标良好完成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想要对其改善就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在自身审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调查和研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从责任主体上面将责任归属很好的分清,这样就对企业单位前任责任在设计的评价过程中做出一个附加说明或者剔除。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
人的思维分为客观和主观这两种,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同样包括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重要的内容,客观因素一般都是排除人为原因之外的自然原因和环境原因等,不受人们的控制和监督;主观因素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为的原因,由于人自身所造成的,排除主观的失误要求我们要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制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定义和概念同样如此。所谓的客观责任就是指国家的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中存在的不完善和不可抗力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经营决策失误这一种经济行为,而主观责任就是指因为经济责任人的、假公济私、以及谋取私利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企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一种经济行为。在我们的实际审计工作中,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单位经营的业绩产生影响,有的企业因为自身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自身的经济包袱十分沉重,虽然这些企业在主观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企业中的亏损面貌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有些企业自身进行的重大经营决策存在着错误现象,我们除了要对个人决策能力等等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要对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等等客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原因以及隐患进行考虑,将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明确和清晰的界定。那些属于客观因素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分析和说明,而属于主观因素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披露并且要对其责任进行追究,视情节的轻重来对相关的委托部门进行委托,建议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价值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56-02
Abstract: In respon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s,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must be conducted in a way that adds valu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Value added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could be fulfilled by carrying out the audit following up strategic decisions, risk-oriented audi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udit and by improving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To ensure a value-added internal audit,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hange the audit idea, build a scientific internal audit system, innovate internal audit method, and invest more in building internal audit talent team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audit, adding value
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简述
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应该符合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通过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系统地、规范地评价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通过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意见,间接的为银行增加价值,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9年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的提出,标志着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这一目标的确立。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系统评价,促进各管理职能、项目目标、社会目标及员工发展的实现来增强组织的获利能力,并增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内部审计与组织目标的趋同性,更强调了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增加组织价值以实现组织目标。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义为:“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以价值增值为导向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注重内部风险的把控及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评价,在找出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同时,积极的提出改进措施,在提高运作效率的同时,满足战略需求,致力于价值创造力的提高和改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发展,“为组织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
面对当前新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公司全局和战略角度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对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前预警,对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切实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实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职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循国际通行的专业框架与实务标准,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层次。
(三)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找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目前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风险管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参与银行的风险决策,不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能力同步提升。
三、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一)关注公司治理目标,开展战略决策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需代表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密切关注高级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围绕公司整体战略决策、面临的重大风险等问题进行战略决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业务经营体制、机制与流程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向董事会汇报,为董事会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关注行业风险变化,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密切关注内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行业性风险。科学的选择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持续性、重点性审计跟踪,揭示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确保国家金融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商业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公司经营管理,开展绩效管理审计
绩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是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传导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主要措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构建高性能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多样化的审计数据进行高效分析,探索创建切合大数据关联分析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模式,形成全覆盖、智能化、一体化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格局,
(四)关注新型审计领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首先,通过建立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其次,实现审计重心由低向高转变,要把审计重心更多地放在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通过分析控制力、执行力、决策力、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审计结论,作出符合职责的审计评价。最后,建立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数据库,在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时,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商业银行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内审组织保障体系
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增值型发展,保证审计行为既符合程序规范,又要针对增值转型的现实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审计章程、审计管理办法、审计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套审计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内容,以统一审计内容,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为增值型审计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二)研究科学的审计方法体系
基于提高审计的增值目标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应当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创新,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规划、审计实施、审核查证、审计记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和审计管理的方法体系库。科学的运用审计方法,以保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三)完善非现场审计技术
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及时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向全系统推广,使得全行都能使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功能,逐渐实现非现场审计自动化,改进非现场审计运用方式。建立非现场审计远程监控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规范、有序的非现场实时监控,将审计关口前移,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审计监督,实现非现场审计协同作业及资源共享,确定风险监管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实现对被监管单位风险的即时、动态、全面监控,将审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实现对重要事项、重点业务及重大风险点的持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核实、消除风险隐患。
(四)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业务经营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新型职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和大局观,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将增加组织价值贯穿到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的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让内部审计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交流,既保证了向管理层不断输送人才,也将经营管理层的优秀人才引进,为内部审计部门注入新鲜血液。
[参 考 文 献]
[1]马志娟,黄杉杉.对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3):22-25
[2]毕翼.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月刊,2013(12):6-8
1.1审计性质不十分明确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1.2审计的范围有限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1.3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虽然审计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1内部审计成立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3.2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1.3.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1.3.4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2如何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2.1明确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改进审计方法
2.2.1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2.2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2.2.3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2.2.4实行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不能停留在肤浅的现象上,而应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审计不在数量多,关键是要出精品,最大限度地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价值服务。
2.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在审计过程中,这三项不能少,否则就不能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这就给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人才上应尽快引进或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且对信息系统审计经过深入的专业学习和钻研的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信息系统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使审计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增值的角度,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综合改革;内部审计;增值路径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5-2016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内部审计在高校工程管理中的职能与定位研究,编号:JY20152206。
一、引言
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方向。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校院分权和管理重心的下移,迫切的要求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大学权力的合理制衡与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将使其逐步参与到高校改革发展的管理决策和建设规划中,并保障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稳定。本文从内部审计为学校发展增值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活动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之前,大部分的基础院系并未建立院系内部的规章制度,多为参照学校制度管理执行相关事务。权力下放后,学院作为一个拥有相对完善自力结构的体系,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包括行政管理类、科研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类等。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院系的制度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熟知学院在参照学校制度执行过程时,存在哪些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以及哪些类别的管理制度应该在学校制度基础上细化或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如部分院系由于课程设计,需购买、保管大量移动设备,则该院系应建立对移动设备进行备查登记或办理相关调拨手续的制度;部分院系下设多个实验室,则应建立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耗材等作出相关规定。对新制定或修订的院系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审计同样应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院系不断完善其制度体系。
2、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权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内部控制是单位制定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设计本身是一种权责划分,内部控制的运行体现为监督与制衡。由于高校过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权力结构,使得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不够健全和规范。权力下放后,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院系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分离、互相制衡的局面,使学校与学院间的内控制度能“承接到位、体系严密、执行有效”。高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院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院系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协同参与设计,并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导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于院系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帮助其建立可行性强、操作性高的业务操作指南规范。同时,审计需对院系内控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总体评价,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从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深入开展审计业务活动。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内控设计与内控运行方面的问题。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内控审计的评价,不断完善各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其运行有效。
3、利用信息优势,协调各部门的发展,为领导决策和学校发展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有助于高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中克服内部治理部门化、碎片化和职能体系分设产生的管理盲区,促进各子系统从破碎走向协调和整合,为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整体治理、改善职能部门无缝隙运行发挥增值作用。[2]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各项经济政策、管理运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又能从专业角度防范潜在的决策风险,同时还能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通过审计咨询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可统筹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并平衡各部门协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审计方式灵活、审计方法多样和审计监督常态化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性,创造性的开展适应改革发展的审计业务。针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推进和简政放权,探索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和审计政策措施贯彻的总体情况,及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权力结构重建后,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以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清单为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开展廉政审计;针对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专项审计调查,覆盖常规审计盲点,为高校领导层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建设公开化和透明化
随着政府向高校放权,以及企业、社会对高校投融资参与程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是高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既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政府、社会、公众对其监督的有效途径。而审计结果公开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务公开的良好补充。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权限在审计项目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的主要结论。由于审计项目涉及学校各个下属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重要经济管理活动,涵盖人事、财务、制度、科研、资产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将学校各下属单位的行政行为、履职能力和实施效果向广大师生,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审计结果公开应根据公正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建立相应的公开机制和公开渠道,根据需要分类别、分秘级进行公开。主动公开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结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结果、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结果、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以及专项审计情况等;依申请公开涉及国家、学校或集体秘密的有关内容,并明确依申请公开的申请方式、受理程序和答复机制。审计结果可通过会议通报、书面刊印、网站公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
三、从改革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入手提升内审增值功能
1、优化内审组织形式,形成审计联动新架构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指出“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报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内部审计若要切实发挥对高校发展的最大化作用,需要健全、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以管理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与组织、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方面重大问题的会商沟通与协调配合,发挥相关部门的专业咨询作用,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应将讨论确定年度审计计划、交流和通报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审计工作的重大问题等确立为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2、转化内部审计职能,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首先,完善常规审计的方式方法。如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除将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等维度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应结合发展规划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评估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协同实施,及时跟进学校综合改革、机构调整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结果的利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将其他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决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将审计结果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完善对审计结果的监督机制。其次,创造性的开展新型审计业务类型。探索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决策审计和政策跟踪审计,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加强大宗物资、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绩效审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帮助下属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除开展对下属单位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外,还应对下属单位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开展审计业务。
3、强化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审计工作形成全局协调、数据管控、质量把关、过程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工程。通过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基础实现彻底革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升审计效能,将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及时发现、处理和纠正问题;二是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和严格审计处理权限,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同时运用信息平成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审计结论偏差;三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审计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处理;四是信息化平台为审计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提升审计业务的覆盖面和审计层面的高度。具体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从建立常规审计的审计模块入手,逐步拓展到新的审计类型和审计程序中,探索查账、实时监督、风险抽样等各种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手段,逐步实现审计与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对接,扩宽审计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陈秋云 单位:中山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是使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为审计计划提供支持。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平均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为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2.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前准备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可使审计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效果。
非现场审计系统对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的技术支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于审计数据接口,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收集存储了大量的账务数据,为审计准备阶段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第二,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提供了生成指标定义和生成机制,用户可以自由组合算子,定义审计分析需要的各种派生指标。相关基础账务报表数据导入到系统中之后,系统自动计算出派生指标,供审计监测、分析使用。系统可以使用的算子包括:
(1)代数类算子:如+、-、×、/、ABS、SIGN;
(2)时间类算子:如月均、季均、年均、比上月、比上季、比上年、月初,季初、年初;
(3)账务类算子:期初借贷方余额、本期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贷方余额。这些算子的组合,基本可以覆盖审计人员在分析性复核过程中指标计算的需要。
第三,系统还可以通过列表、曲线图、饼图、柱状图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具体展现,使得观察数据更为直观、方便。
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前准备时通常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被审人任期内所在行的主要综合经营指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等,并分析其结构及趋势变化,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支持。我们可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审计监测”模块中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监测指标”,提取包括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考核利润、中间业务净收入、各项存(贷)款占比、增量存贷比。余额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贷款利息实收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综合经营情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所需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只要现场审计人员需要,可随时获取不同币种、不同时间频度、不同机构的任何时间段的指标数据,还可对指标进行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等,对分析结果进行列表、曲线图等多角度直观展现,并通过分析各指标变动情况,提出异常信息,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提高现场审前效率。
3.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问题查找模型以及城综网数据查询子模块,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将分析性复核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可能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并不影响审计人员利用这一技术方法,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执行该程序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问题查找功能,实际上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审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分析工具,运用对比分析、变动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提炼自己的数据分析套路,将自己的审计思路数学化、模型化,便于计算机自动、快速、大面积地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发现其异常变动情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借助于这个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摆脱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例如,在“表外授信业务专项审计”中,根据保证金,手续费与相关授信业务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非现场系统建立“保证金比率的异常”及“手续费率的异常”等问题查找模型,只要保证金比率或手续费率与标准有差异,系统就会自动提出,使得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再如,审计年度内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付息率与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相符,可据此判断一年期定期存款付息率基本正常,无需花费过多精力逐笔查实。因此笔者认为,问题查找模型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高,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也在寻求改变,主要表现为从查错纠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到以增值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增值性变革。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得到反映,这是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进而推动了内部审计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中转型定位。新准则关于内部审计最新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的定义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定位,反映了内部审计在理念、内容、职能和目标变化。这一内部审计新的趋势,促进其在实践中必须转型,以发挥增值作用。从南京公交行业来说,公交集团2012年7月31日在原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南京地区公交企业而成立,是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2013年末,公交集团总资产33.73亿元,公交线路454条,营运车辆6377台,在岗员工21128人。南京公交集团不仅从组织结构上明确定位,而且将审计工作方向定位为从合规导向型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侧重关键风险控制和增值服务。近年来,南京公交集团审计部门成功地实现了三个转变: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监督、专项审计转变;由传统的手工记录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逐步将工作重心从事后反映向过程控制转变。这些转变直接导向于服务企业实现价值增长。
二、围绕管理目标,打造内部审计增值链条
帮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防范风险、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廉政建设是内部审计价值所在和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审计价值
内部审计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南京公交集团管理层分为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普通员工等,每个不同的层级都有他们不同的关注目标和职责范围。公交集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时,需要将它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并层层落实。各个小目标由不同部门人员来完成。当上级分管领导需要了解具体的经营管理信息时,如果仅仅通过部门人员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人的利己性和潜在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让部门人员“报喜不报忧”,从而导致上下管理层之间出现明显的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审计项目,了解各项生产运营的具体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2、完善内部控制增加审计价值
现代企业治理层都认识到有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很重要,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内部审计对于帮助改进单位内控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从企业全局的视角,观察企业内控制度的整体情况。而具体的职能部门仅从自身的业务进行控制,无权问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内控情况。例:公交集团内审部门2013年开展的安全事故专项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对所属运营公司安全事故细致的审计,发现其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如事故减免制度的严谨性和执行力有待加强,通过审计发现,所属运营公司一次赔款减免折扣时限定义不准确,所属运营公司部分减免未按制度规定执行,随意性较大,违章考核处罚上有未遵守制度的现象存在。同时,审计发现所属运营公司安全事故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控制缺位,不利于安全事故的管理,所属运营公司计财部保险理赔科未将事故的具体信息与安全部及各巴士公司安技科进行充分核对确认,导致了案件办结效率的降低。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关注这种只能部门之间的衔接,运用审计的专业判断,分析内控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3、协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增加审计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而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流程、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而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部门是把单位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反映给管理层,便于管理层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例:公交集团2013年开展的所属公司招标管理专项审计,关注招投标实际操作会产生道德风险、制度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防范风险是首要任务。通过招标管理审计,发现委托中介公开招标中招标管理存在不同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相似度高达93.23%的现象;评标和定标人员均为评标小组人员,而评标小组包括监督组人员,违背“评标、定标、监督三职分离原则”等。我们从内部审计的独特视角,对企业经营中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反映管理中的问题,及时防范和纠正不当行为,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预警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4、降低企业支出成本增加审计价值
组织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顾客价值等,具体体现为利润增长、成本节约、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显然成本节约是组织价值增长的重要一项。作为内审部门,我们做审计项目就要努力促进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增加审计价值的目的。去年我们在开展的车辆保险专项审计,通过对三年保险费用总投入额、保险实际理赔额、事故发生发生频率及费用额等建立数据模型推算,并对保险合同逐条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商业险种、投保额度,风险对策、车辆保险采购方式的选择,从而为制定最佳的保险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公交集团车险效益的提高。审计报告中指出:所属运营公司与人保签订的保险条款中有“年度总累计赔偿金额以实缴保险费的90%为限,超过限额保险责任终止”的条款,该条款明显使企业利益受损,事故风险得不到转移,保险的效率降价。我们审计部门在2014年1月跟踪项目结果发现,该公司与人保签订的保险条款已将此项去除,提高了保险效益,为企业一定程度上减少支出,从而增加价值;通过对投保方案的研究分析,得出三责险的保险额度10万元比20万元更经济合理;承运人险方案应以较低的价格让保险公司提供最佳的服务条款。因此开展绩效审计,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对增加内部审计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开展经济责任增加审计价值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和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可以从审计的评价目标的转变中得到体现,即由过去以评价管理效果和廉政情况为主向以评价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并重转变;审计重点向合法性审计和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并重方向发展,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况,强化对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及其体现的领导能力的评价。我们在经济经济责任审计中就发现较多的不规范管理,主要为合同越权签署;招投标不规范,过程监管缺位;存货材料存在账实不符等问题。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审计的内容涉及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绩效的审计、经济决策审计、政策和制度审计、廉政情况审计等,对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增加内部审计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
1、将实现企业价值增长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理念和目标
新准则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表明,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存在的需求,因而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应成为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工作理念和最终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胜任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密切联系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审计项目,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缺位,改善企业日常管理水平,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2、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审计,都必须保证审计人员能够不受干涉、客观地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好坏,取决于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中所处地位的高低;企业负责人对审计的支持度,直接影响审计的效果和积极性。因此要使内部审计能够真正履行应有的职能,首先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交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设于董事会之下,审计工作直接向董事长报告,这种部门设置情况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3、充分的协调与沟通将促进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行为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企业要良性运转,各个价值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很重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为更好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内部审计协调和沟通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日常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沟通,让其充分的了解到审计的工作性质、审计的目标等,减弱并消除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抵触和敌对的心态,认识到审计是一种提高管理能力、增加效益的手段,从而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二是审计结果沟通是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内部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后,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使其积极纠正完善,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管理风险提供支撑,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4、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内部审计想要实现增值功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力量可谓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到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是否切实有效。在公交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兼职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单位的财务部门,知识结构单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往往不够深入。因此必须花大力气从两个方面创建学习型的高素质审计队伍:一方面在队伍建设上要求力争做到四点:坚持原则,敢于硬碰硬;客观公正,严谨细致;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廉洁从业,爱岗敬业。另一方面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审计人员应具备审计、工程、管理等专业背景,组合后能开展全方面的审计项目,消除审计盲点,同时,已经在内部审计岗位上的人员应持续的学习,保持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
5、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发展 思考
面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灵活的私有制医院的发展,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必须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和管理工具的作用。
一、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运用,审计部门职责的界定不合理
当前许多医院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把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理解为对医院账务的复核,将审计定位在传统财务收支为主的薄记审行范围内,限制了审计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作用;有的将审计看成了医院经济运行的考察评价工具。把内部审计部门功能定义成经济运行成本核算,做起了财务成本管理的工作,片面的理解了审计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作用:另一种则是把医院日趋繁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全部推到了审计面前,经营、服务,新技术、新项目、新设备的开发、引进、购置、保管等以及各类收费的价格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无所不及,使得医院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完成复杂的审计工作,使审计的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2、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根据自身机构和人员特点,都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制度,但不同医院之间缺乏统一标准,更缺乏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使得制度建设缓慢。同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能对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及时调整,造成了制度不完善,效率不高。
3、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影响其权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保证其审计结论公证、客观的需要。医院大多数审计部门还是在行政、纪检分管领导的领导下,并不是由院长直接领导,这既是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是当前制约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形式上独立性、权威性的医院行政管理性问题。
4、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在扩展,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已从基本的账项基本审计扩到基建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这需要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精通财务、审计专业知识,有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软件操作的审计人员,如何引进人才,加速人才培养,成为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
5、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不到位
只有审计成果转化成为促进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才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这就需要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审计结论。
二、解决医院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如何适应医院经济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医院内部审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更好的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效率,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1、对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医院内部审行是由医院内部设置的专职机构及人员,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用以健全内部控制,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或越位缺位,发挥作用有限。要明确监督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正确处理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将内部审计真正定位到监督上来。
2、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养
医院要利用前段时间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引进一些高级审计人才,充实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接收理论知识全面,有正义感,稍加培养便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大学生,作为内部审计门部发展的储备人才。还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业务上。要创造条件,鼓励内审人突破现有知识结构,追踪内审工作的新动态,在计算机审计领域、基建审计、效益审计等方面进行知识完善和更新。还要加强医院之间的内部审计经验交流。借鉴好的做法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和职能。
3、加强对内部审计结论的利用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审计结论的利用。要在对科室中层领导的任免上,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医院在中层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和后续管理工作中,在对医院资产的监管使用中,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在对医院员工绩效评价上,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决定对个人的考核,提升和业绩收入的分配。
4、实施内部审计意见公布制度
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工作中得到领导认可,就必须突显审计的成果,也就要必须保证审计结论及时贯彻执行,但在实际T作中,各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体制因素等的影响又很难避免:那么就必须建立审计意见的公布制度,靠广大员工舆论的力量保证审计意见的执行,这不但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增强了大家对内部审计的全面了解,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全面快速发展。
5、积极稳妥的拓宽医院内审领域。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