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四、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2、基础教育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1.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 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平 ①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行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 的四边形.
四 ②S=ab. 等腰梯形: 有一 面 边 ②│条对称轴.
形 形 │直角梯形: 垂直
底边的腰即为高.
1
③ S=──(a+b)h.
2
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①圆的周长和直径的
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 比叫圆周率.
三│形、钝角三角形. 1
角│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 圆 ②d=2r,r=──d.
形形、不等边三角形. 2
③c=2πr=πd.
④S=πr[2]
①一条孤和经过这条孤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扇形 πr[2]
②S=─────×n.(n为圆心角的度数)
360
长 ①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 正①12条棱都相等,6个面
方 ②表面积=(ab+ac+bc)×2. 方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体 ③V=abc=Sh. 体②表面积=6a[2]. 体 ③V=a[3].
圆 ①两底是圆且相等,侧面 圆①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
柱 展开图是长方形. 锥 只有一点高.
体 ②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体 1 1
③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②V=───Sh=──πr[2]h.
④V=Sh. 3 3
球 (选学.略)
(3)注意因材施教,精心设计习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能力差异较大,在总复习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学 有所得,主动发展。复习各部分知识时,要设计好例题及习题,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及提高题。在留作业时, 也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层次性,不搞一刀切。例如,在复习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可设计下面一些题目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做一个底面直径为6分米的圆柱形铁皮油桶,共用铁皮282.6平方分米。这只油桶的容 积是多少升?并提出如下问题帮助学生解题:①要求容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②根据条件,你能求出底面积 吗?③要求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出高?④根据什么求底面周长?⑤怎样求出侧面积?当然,这样的 题目不一定要让学生去做,主要在于训练学生执果索因的基本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同 样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由于条件不同,其解题的难度也就不一样。
①分别求出下两图中长方形的面积。
附图{图}
②已知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
③已知长方形长6厘米,宽是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④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宽是3厘米,长是多少厘米?
⑤求右面长方形的面积(先量后算)。
附图{图}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核心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主旨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必须突出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素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取胜,不仅需要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必将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优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相反这将成为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毕业学生素质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30~40%的分流到普通高中,而60~70%的学生则分流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大部分同龄学生的学校教育任务。同时,职业技术学校是大多数在读学生的最终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即投身到社会进行工作实践。把一个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推向社会,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技术教育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一核心
当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呢?我们要从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出发,加强科学技术教育;要从市场经济的挑战出发,加强市场意识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机器奴隶”、“经济动物”。我们要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据此,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面对激烈的科技、市场竞争,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关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并兼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避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步桥的局面,为取消教育以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以推行素质教育的办法,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素质教育把全面教育的要求一项项地赋予具体内容,把各个门类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学校、个体的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化,真正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素质教育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在学校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教育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高等学校所推行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职业技术教育在读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因此,确认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进行。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文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香港、台湾等地,在高等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规定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要开设若干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须选修多少学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修完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若干人文学科知识就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行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就知识转化为素质来说,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关键词】质教育;计算机;基础
国内外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相应的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经常能够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以及不断的改善。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之后,相关教学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听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本费用却没有提升,所以该项技术受到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1 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分析以及研究,同时对国内计算机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阐述
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但是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再上一层楼,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仅仅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空洞的理论或者思想。
部分学校的老师认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即可,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或者相对来说比较熟练的基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比较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要想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或者要求,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需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个学科以及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的培养或者提升的素质教育水平。
2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着一定程度的素质教育工作
对新时代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时刻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同时拥有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以及相对来说较为优秀的计算机水平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更加迅猛的进步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
2.1 计算机教学老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渗透到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实验过程中
无论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是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都存在着相同的缺点,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应对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或者困难,从而丧失应有的学习动力以及勇气。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程序的设计单元问题,与此同时编程内容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难度指数比较高,这就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所遇到的挫折或者困难吓倒。因此,计算机方面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基础实验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编程知识的学习或者练习,与此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训练工作,尤其是遇到编程失败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以及鼓励,之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程序进行相应的调试或者修改,这样经过不断的调试、运行,最终才能够获得成功。
总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其素质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相关的编程知识以及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以及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接受住更加严厉的考验或者应付更加严峻的挑战。
2.2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现在我国的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注重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来说,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行设计性比较强,同时综合性也比较强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在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授如果能够结合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性能力以及实践性能力的教育,那么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莉.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2011(04):33-44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执教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高中教师如何应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引发的“教学革命”。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能够处理数字、图形、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势必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交通事故;速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77-01
一、交通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道路安全管理违法查处不力。对无证、无牌(假牌)、无保险车辆、无牌摩托车、无牌农用车和酒后驾驶查处力度不够,这些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怕承担高额的赔偿逃逸的多,由于道路监控设施不全和维修不及时,造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破案难度大,破案率不高,放纵了交通肇事犯罪的逃逸行为,造成交通事故频发和交通肇事逃逸恶性循环,也为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办案程序不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二)医疗卫生部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医院治疗费用不合理。由于卫生部门管理运行机制的原因和利益驱动,医院在对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治疗中远远超过了治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增加了不必要的各种检查费用,从而加大了当事人的赔偿数额,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要原因。
2、医疗鉴定结论不客观。医疗鉴定部门在鉴定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情、伤残等级时,存在鉴定没有时效的限制、没有严格的标准、没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证出多门等问题,几个部门几次鉴定几个结果,影响办案速度和办案质量,给当事人造成诸多不便,鉴定的不客观也给诉讼中的案件带来许多影响。
(三)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延长审限的案件多。民法通则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从侵权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权利,但有的受害人在一年内不能治疗终结,还需要继续做手术治疗,为了不超诉讼时效,只好先立案后治疗,有些案件治疗终结后还需要进行鉴定,鉴定时间的不确定性,造成案件在法定六个月的审限内不能终结,甚至有的案件需要延长审限,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2、案件之间的不平衡。交通事故民事审理中,有的案件鉴定人员对伤残等级标准把握不一致造成鉴定结论不客观,有的多次重新鉴定的鉴定结论之间矛盾重重,有的医院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超标准,有关赔偿数额法律法规不统一、执法人员难把握等原因,造成案件之间的不平衡,影响当事人对案件公正性的认知度。
3、审理难度大。交通事故案件的特点是当事人多且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车主(雇主)、司机、受益人、挂靠单位、租赁公司,送达开庭传票的难度很大。高速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外地肇事车辆和多车碰撞的案件更难送达。
(四)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理赔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是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案件理赔的程序上烦琐,案件需要逐级审批,超过5000元或伤人案件要去省里审批,理赔的周期较长,特别是对法院的生效判决不能及时、足额赔付,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保险业务的良性循环。二是对伤人案件的医疗费、伤残赔偿费、误工费、营养费、陪侍费等赔偿费用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差距大,各个保险公司执行医疗审批标准也不同,造成当事人对案件满意度不高。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交通事故速处衔接机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建立以下衔接机制。
(1)简易程序。对于未造成人身伤亡,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事实清楚的交通事故,自行协商赔偿办法并报保险公司索赔。有争议的交通事故报交警适用简易程序处理,并当场出具事故认定书,当事人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当场对损害赔偿争议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立即结案,当事人选择诉讼等其它救助途径,做出最后赔偿决定到保险公司索赔。
(2)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现场人员迅速报警,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书面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或者保险公司,全力救助受伤人员。肇事逃逸者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科学本质;元素化合物;EC-NOS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1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帮助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1]。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载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本质的基本观念[2]。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教育任务,研究者在坚定“构建一套统一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信念的基础上,以“科学活动”为主线,以真实性、可接受性、完整性和认识论为原则,围绕科学活动的发生、过程、方法、结果、评价和主体六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一套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3]。以上述观点与研究结论为依据,研究者在分别构建了基于化学史内容和化学概念原理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即HOC-NOS模式和CCP-NOS模式)之后,进一步分析构建了以元素化合物内容为载体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Element Compound-Nature of Science(简称EC-NOS)教学模式[4][5],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本质教学。
1 EC-NOS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同HOC-NOS和CCP-NOS两种科学本质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一样,研究者先是利用史料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而又真实地揭示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确定中学阶段中利用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紧接着再利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具体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内容(element compound,简称EC)的六个主要特点(即直观性、经验性、客观性、重现性、规律性和双贴性);最后,再将元素化合物内容自身特点与研究者前期构建的科学本质具体内涵,统一于研究者第一步分析确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范畴之内,以最终实现集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和科学本质观念于一身的科学本质教学新模式——EC-NOS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1.1 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
经史料分析(主要指化学史料的分析)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十点[6][7][8]:①在科学活动的方法中,观察和推论之间存在着区别,从观察到推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认识序列;②科学知识必须依赖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或证伪;③科学是极为严谨的,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④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⑤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可重复的;⑥科学知识的获得基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但人的推理、想象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⑦科学充满挑战,从事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学又充满奥秘,从事科学活动也决不是一件痛苦的事;⑧充足、确定、可信的证据(事实证据和逻辑证据)与不断地质疑和批判在科学社群评价科学活动结果时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⑨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公开性、可重复验证性是多数科学家恪守的职业道德;⑩科学知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1.2 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主要特点的具体内涵
经文献和文本分析(主要指教材文本),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特点的具体内涵如下:①直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最易为人们感觉器官感知和把握的特性;②经验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人们建构、验证或化学科学各类抽象概念与理论最基本素材的特性;③客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化学基本事实的真实存在性;④重现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直观而又客观的经验事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出现的特性;⑤规律性,也就是看似杂乱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⑥双贴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2 EC-NOS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EC-NOS教学模式,它的构成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分析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本环节属于活动定向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元素化合物某一特定主题教学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为该主题所有教与学的活动指明方向。而确定某一特定主题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和“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两个方面。关于第一方面,前文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关于“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一线教师则需要在宏观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我们对现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和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文本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者物质变化、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物质制备与相互转化等的分析与探索以及物质用途或危害的常识性介绍等五个方面。②每一个元素化合物的主题,都包含以上五方面内容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
事实上,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五个基本内容,并不是同样份额,同等重要。对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的主题来说,最能体现科学本质观念的理想内容都是有关“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哪个版本化学教材在呈现元素化合物时都必然包含“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这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自身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是最多的。与之相对应,分析探索“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活动也就是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2.2 联系生产生活,引出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启动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主题引入素材和引入方式的精心选择与巧妙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把自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环节——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上来,或者说,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得到适时、适度而有效的启动。考虑到元素化合物内容具有“双贴性”的特点,因此,“联系生产生活”是教师精心选择该类主题引入素材的最直接思路。至于如何巧妙设计引入方式,要视特定主题内容与引入素材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众多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文献,也会为一线教师巧妙设计提供思路与案例。
2.3 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运行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艰辛与乐趣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其中,“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是本环节有效实现内隐于该主题中的科学本质目标的关键。为此,一线教师在设计、组织这一片段教学时,理应充分利用元素化合物“直观性”、“经验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或回顾已有体验等直观方法的帮助下,经历对观察现象与各类体验(主要包括“贮存于记忆中已有的”和“当场获得的”两大类)的客观描述、记录、分析、推理、讨论,直至得出结论的全部过程,进而形成对物质性质或变化的基本认识。
2.3.1 物理性质教学
(1)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或)介绍相关经验
进入物质物理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能够提供实物的,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实物不易提供或实物有毒、危险性较强的,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如果受条件限制前两者均不能提供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技巧生动描述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经验。总之,无论怎样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在感知觉的帮助下获得物质物理性质的知识,是本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2)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是本片段教学的首要任务。随后,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初步认识。
2.3.2 化学性质教学
(1)回顾组成元素相关知识
进入物质化学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是单质但还没有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部分元素化合物内容,如氧气),省去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设计实验或提供经验事实验证”环节;是单质且已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组织学生回顾该单质组成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等知识;是化合物且已知晓其组成的,组织学生回顾常见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以及该化合物组成各元素的相关知识。
(2)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
在上一片段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在单质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该单质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将该单质归类,如金属或非金属,进而预测该单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在化合物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按照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将其归类,如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有机物(烷烃、烯烃、醇、酚等),进而预测该物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在回顾、加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是上述两个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3)实验验证
在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以后,紧接着要进行的就是实验验证了。通常,中学阶段的实验验证主要存在两种具体做法,即实验操作直接验证和提供事实间接验证。在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这两种实验验证往往结合使用。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则尽可能利用“实验操作直接验证”的方法;相反,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复杂或存有安全隐患或无明显现象,则最好采用“提供事实间接验证”的方法。
(4)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实验操作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其次,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提供事实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认真总结有关本主题元素化合物的各种事实;其次,组织学生依据事实总结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2.3.3 概括总结,物质性质最终确定
这一环节是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环节教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以科学简练的语言再次明确主题所涉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用巧妙的设计促使元素化合物教学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在“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经历、体验、感受艰辛与乐趣,让学生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
2.4 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拓展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为教师灵活处理不同类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预留出可以自由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主题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中的每一个内容,用不用这一环节、用这一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主要视具体主题内容而定,视具体课时容量而定,视具体教材版本而定,视具体教师安排而定。
2.5 联系整合,形成具体物质概念
本环节属于总结提升阶段,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活动运行”和“活动拓展”两阶段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在清晰再现本课题“物质知识”(包括性质知识和制备等其他拓展知识)及其获得过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这些“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这些“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客观而又稳定的具体物质概念。
3 EC-NOS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与研究展望
本文构建的EC-NOS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知元素组成的某一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由于在中学阶段还存在“分析探讨物质元素组成”或“分析探讨某一类物质性质或变化”以及EC-NOS教学模式拓展环节中提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各类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因此,分析构建适合这些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将是研究者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魏壮伟.“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8,(3):37~38.
[3][4][5]魏壮伟. 基于化学史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8):58~60.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张欢.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J].惠州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学生诉求;理论教学;教学效果
高职学生由于进校时的分数偏低,理论知识环节比较薄弱。如何取长补短,让这些应试教育下的弱势群体可以找到自信,这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毕竟学生们也希望通过3年的学习,实现其素质转变,而当前的教育环境往往让很多人产生误区,总是认为这些学生输在了起跑线,总是认为他们的能力素质不如本科生,殊不知高考选拨的机制本身就有弊端,可以通过这个独木桥的不一定4年后可以成才,相反没有通过的并不见得就低人一等。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在能力、悟性、思维等各方面并不输于本科的职校生,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广泛征求他们意见,并可以做出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本文从高职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方面提出以下几条途径以供探讨。
一、细致入微调查,获得真实学生诉求
要掌握学生的真实诉求就应该真诚和学生沟通。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询问学生,也不适合在众多学生面前直接问询调查,这样很多学生不敢也不太希望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毕竟学生还是希望自己的诉求可以和教师私下沟通。同时众多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给调查带来负面影响,可以通过QQ、Email等网络方式与学生交流,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在有简单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后也可以留有一定量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掌握了一手的调查资料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愿望,即他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知识、学到哪些技能、掌握哪些实际效果的本领来实施教学。我们在以往做过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认真回答的,都是希望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简单混个及格。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展开教学工作,这一点很多学校做得很不够,往往都是教师们闭门设想教学大纲,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及模式,然后上报上级领导审批,至于教学后的效果,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放在了次要位置。诚然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诉求来开展教学,毕竟他们的想法并不成熟,也不都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院校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如果学生今后不认可这些教学规范,不喜欢这些教学方法,纵使可以维持几年又能长久几何呢?
下面列出笔者进行的部分学生诉求的调查问卷及相关统计结果。
二、结合学生特点,搞活课堂教学
1.运用启发式教育
教师教学是一种传递,是将知识这一精神产品传授到学生大脑,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有区别的。物质产品具有递送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授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讲学生就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20%。这个实验结论也提示我们:给予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受自身控制的无选择性的全盘接收,它具有直接性;而获取则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身内化、加以有选择性的消化和吸收,它具有间接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并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所以很多教师抱怨讲了很多次学生还是记不住,其实不能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将每节课堂内容精简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可以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不论回答得多么千奇百怪、多么离谱和不着调教师都应该鼓励。然后在公布接近正确的答案时,一定要强调多种回答方法,不能只是囿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把要点答对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清楚就可以。譬如在讲到广告发展历史时,以15世纪活字印刷术作为转折点,此时老师就可以主动问学生:为何我国11世纪毕升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近代广告历史的转折不是11世纪而是15世纪呢,学生经过讨论和教师的数次启发后得到答案,原来西方是认可15世纪的德国人古登堡才是活字印刷发明人,从而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也加深了学生对广告发展历史划分的理解,这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很多。
2.建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学生平等的沟通关系,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毕竟老师的威严和架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放下的,如果这种平等的关系建立不起来,学生就不会指出老师偶然的讲解错误,也不会大胆说出自己内心还不成熟的想法,更不会直接和老师争论一个观点。而课堂和谐愉悦氛围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试想一个在内心对教师心存畏惧的学生如何做到张扬自己的个性并释放自己的观点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和学生沟通感情。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满怀激情,进入角色,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沟通学生的情。此外,他们还会利用课前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行简短的“攻心战”,以加深感情融洽。
其次,要注意上课开始时的抛砖引玉,要明确本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让一堂课从一开始就可以使学生兴趣浓厚、较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上课期间还应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意用语气强调一个问题的难度,挑战学生解开此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思考、争辩、究底。另外,教师适时的幽默可以让全班学生开怀大笑,一方面舒缓了上课疲劳,另一方面也引起学生上课兴趣。曾经有教育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好坏完全可以用学生有几次笑声作为评判标准,教师如果总是运用一种单调、平淡的语言,有可能造成学生感知上的疲劳,精力的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学生的惬饭欲睡。
最后,建议全班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分组讨论,教学效果会很明显。管理学家梅奥的人群关系学说正可以应用在此,分组要把关系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总之,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高职学生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践,着重技能掌握
1.营造良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
我们应该要有合适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和实习场所,这也是很多高职学生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学校不太可能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于是采用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的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这样实训所受的干扰少,训练目标明确,效果好、效率高。同时这样的实训基地还可作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基地,达到合作双赢,否则难以持久。校外顶岗实习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由于实习学生的身份不明确,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在本企业就业,会遭遇到“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等方面的壁垒,再加上受企业生产任务、安全责任、用人指标、食宿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校外顶岗实习的效果不好。因此,最好能够将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采用“预就业”的方式,最后半年学生根据社会需求,选择就业岗位,到签约的企业实习,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重管理,按照所从事的岗位能力需求来设置实习内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企业为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教学。这样很多技术、技能、技巧、技艺等可能就不再是秘密。
2.积极编撰工学结合教材,将学习任务化、项目化
目前的高职教材都是理论体系的内容,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也有很多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所以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教材,主要是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教材更容易地掌握技能。毕竟高职学生他们希望学到的是实际本领,至于理论背景及技能原理不是很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学结合教材编撰中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现象,即完全没有任何理论知识,全是操作步骤和动手规范,那就成了一本技工上岗教材,学校也变成了岗前培训基地,这就违背了工学结合中还有“学”这个宗旨。我们必须看到很多的高职学生都是高中和初中毕业学生,他们的学习模式还不能马上转化为自主式、研究式的学习,过多地阐述理论知识只会促使他们更多地死记硬背,这就是很多企业也反映的高职学生毕业只是半成品的现象,毕业生也抱怨三年学费花了,回到企业还要学习一段时间才可以上岗。为何学生不能在学校就可以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呢,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抛弃原有的依照教材理论体系教学的模式,更多地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编写的工学结合教材也应该模拟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工作领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领域,学生可以在来源于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中掌握实用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也围绕任务化、项目化展开。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譬如在《广告策划项目化教程》这一工学结合的教材中,笔者选取了商场五一促销的广告策划工作任务,把商场展开策划活动所必须经历的广告调查、预算、创意与策划、方案实施、策划效果评价等所有步骤用一个又一个具体工作任务展示出来,学生也亲身到商场企划部了解真实的策划过程,并全程参与广告策划活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对商场广告策划实际内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技能细化分解,促使学生掌握
很多高职学生反映上课时老师整个PPT放完,自己并不知道这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就算老师强调了重点,但是学生想学的没有学到,重点内容也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不知应该如何掌握这些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使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知识和技能角度出发,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充分结合,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整个课程教学任务细化为学生可以或必须掌握的数个职业技能来展开不失为比较好的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把广告策划课程的大纲要求细化为表2中的具体技能,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可以随时自查自己是不是掌握这些技能,并可以对照进行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学生的诉求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确实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譬如,编写项目化的工学结合教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就按照工作任务的模式展开学习,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这就是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加大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在高职三年中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的愿望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原.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高职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
[2] 朱龙梅.基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究
[J].价值工程,2013,(10).
[3] 李菲.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
报,2013,(1).
[4] 赵金周,史中生.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五项措施
[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5] 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
中国民族教育,2011,(2).
[6] 唐世海.5W2H法在高职学生实践实训中的应用[J].武汉
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4).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张欢.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j].惠州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难点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
很多人提起基础教育就想到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实分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是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初等基础教育就是小学和初中,而初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的逐渐过渡,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涵义越来越接近,都是我国的基本性教育。
石中英教授列出了三种人们认为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要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①总之,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性教育。基础教育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的均衡和高质量,具体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公平指无论家庭富有或贫困,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率指人、财、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界经过研究讨论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训练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兴起,一般认为,它源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教育内部,应试教育的泛滥;第二,在教育外部,社会对时代“新人”的期盼。由此可见,要想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实施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涵义
杨银付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基础教育阶段应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努力完成这一阶段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下一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好基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造就通才、通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素质教育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实行全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讲授法、灌输法,大多数老师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学生,学生都是温顺的羔羊,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具有创新精神、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要求。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发展,教学内容侧重于考试,以智力发展为主的教育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价值观教育等涉及较少,这些教育现象完全违背素质教育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基础教育失去应有的活力,而且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素质教育的发展依靠基础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怪圈之中,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做得越是扎实,素质教育越步履艰难、无法前进。素质教育依靠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学习内容实用,学习方法灵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初步建立,学校管理民主,学业评价公正、民主,这样的基础教育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或者说,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越是完善,质量越是好,素质教育越好切入其中,使我国基础教育变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育人时间的长期性、育人对象的整体性、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意识的超前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整体性和多元性都符合基础教育的特性,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直到基础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3.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
(1)高考
国外也有统一考试,但是人家并没有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的“高考”却以统一考试的分数作为分水岭选拔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高考”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选拔方式,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取消“高考”,而是改变“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肯定考试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考试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把招生自完全还给大学。大学要招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只看分数,面试、社会实践、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依靠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应用得较少。而且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内部,很多家长除了得知孩子在学校的考试分数外,对其他表现一无所知,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外部人员参与评价的机会少。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追求。而学校内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片面的智力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绿色评价”体系。
(3)英语
英语是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研究生各个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社会对全民学英语深恶痛绝。很多国家学英语是理性的,只是为了培养少数人,然后通过他们实现全民知识共享。而我们国家几乎是全民学英语,教育全过程、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都要求英语能力,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和资源,最后很多人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英语在所有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学英语的孩子和家长叫苦连天。我们把英语上升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已显露出明显的弊端,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改革课程设置,降低英语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必要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始降低英语所占比例,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举措。
注释:
①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②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究[J].教育研究,1995(12).
参考文献:
[1]强汾生.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3]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提到“素质”一词,人们往往很容易将它同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思维惯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的学科针对性不够,显得有些朦胧、模糊。
曾经有一个数学老师问我;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可这在你们语文课上容易渗透,在我们数学课上怎么体现呢?我们就不能在数学课上大讲道德、品质、人文思想,那要你们文科老师干什么?是不是我们那样就有点儿鸠占鹊巢之嫌?
事后我想: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素质教育似乎在诸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堂教学中容易体现,但在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呢?再说,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绝对不仅仅只针对语文科目,也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与人文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基础教育学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层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达成目标纲要。但翻遍好多书刊甚至纲领性的要籍,都似乎对理科类的基础教育学科缺乏有关的素质教育达成目标陈述。
其实素质教育在语文科目上达成的层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节操等方面,那些诸如识字读写等与人文不相关的能力,难道不能算做语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吗?
所以我想:很长时间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外,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科应有不同的素质达成要求,诸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体育素质……是不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科能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使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不至于内涵太模糊?
2.素质教育实践的无序性与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针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现行的各类指导性纲要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由此,也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育目标和技能培养随意拔高,有拔苗助长之嫌;另一个极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轻视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随意降低学科应达到的要求,有应付时势之嫌;还有一个极端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经验式传统教育,陈酒装的是新瓶,仅只换了一个外包装。
所谓现行素质教育的无序性,表现在同一学科内,就是缺乏素质教育达成能力的阶段性区别。比如小学语文课、初中语文课和高中语文课在课堂上达成的素质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机械重复,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同一种素质的达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龄学段没有任何区别。现行的各科大纲在训练量的区别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质技能达成的能力层次上陈述甚少,无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由于这种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素质能力达成培养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的存在,使许多从事基础教育的相关人员,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上显得有些盲从,甚至是无所适从。同时,也让一场本该给中国教育注入应有活力的素质教育,只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很难充分渗透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育中去。
每个年龄阶段和每个知识层次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及其实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过程中,又由于缺乏相应的序列和标准,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变异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毒瘤,也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争斗。
许多现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是我们不会教,只是我们越来越不明白;不是我们教不好,只是我们有苦难言……。
3.素质教育反馈评价体系的探索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我觉得,在教育效果的反馈评价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摸索阶段,带有实验或者说试验的性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特性
曾经有一个同事老师问我;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是一个物理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可这在你们语文课上容易体现渗透,在我们物理课上怎么体现渗透呢?如果我们理科老师在课堂上大讲道德、品质、人文思想,那要你们文科老师干什么?我们是否有鸠占鹊巢之嫌。事后我想: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素质教育似乎在诸如语文、、等文科课堂教学中容易体现渗透,但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渗透呢?这就需要理解以下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特性:
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提到“素质”一词,人们往往很容易将它同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思维惯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的学科针对性不够,显得有些朦胧、模糊。
再说,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绝对不仅仅只针对语文科目,也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与人文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基础教育学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层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达成目标纲要。但翻遍好多书刊甚至纲领性的要籍,都似乎对理科类的基础教育学科缺乏有关的素质教育达成目标陈述。
其实素质教育在语文科目上达成的层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节操等方面,那些诸如识字读写等与人文不相关的能力,难道不能算做语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吗?
所以我想:很长时间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层面上的概念外,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科应有不同的素质达成要求,诸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体育素质……是不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科能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使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不至于概念太模糊
二、素质教育的随意性
现行的各类指导性纲要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由此,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育目标和技能培养随意拔高,有拔苗助长之嫌;另一个极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轻视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随意降低学科应达到的要求,有应付时势之嫌;还有一个极端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经验式传统教育,陈酒装的是新瓶,仅只换了一个外包装。
三、素质教育的无序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针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
所谓现行素质教育的无序性,表现在同一学科内,就是缺乏素质教育达成能力的阶段性区别。比如小学语文课、初中语文课和高中语文课在课堂上达成的素质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机械重复,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同一种素质的达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龄学段没有任何区别。现行的各科大纲在训练量的区别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质技能达成的能力层次上陈述甚少,无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由于这种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素质能力达成培养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的存在,使许多从事基础教育的相关人员,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上显得有些盲从,甚至是无所适从。同时,也让一场本该给教育注入应有活力的素质教育,只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很难充分渗透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育中去。
每个年龄阶段和每个知识层次的教师对素质的思想及其实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过程中,又由于缺乏相应的序列和标准,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变异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毒瘤,也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争斗。
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宽泛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我觉得,在教育效果的反馈评价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摸索阶段,远远不如数学、理化考核评价那样科学。
针对最能体现我国教育反馈评价理念和倾向的高考而言,在对考生素质大考查方面,明显带有探索、摸索性,这种教育效果反馈评价的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广度和深度,甚至也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