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学习路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给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情境,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在认真听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 ,去与同伴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于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无疑指明数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与幼儿密切联系的生活资源, 创设生活的情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生成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的理念
《纲要》中提出:“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幼儿自主学习,要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动手操作,巩固已有的数概念,获得新的经验,从而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学习10以内的数》时,我将孩子带到幼儿园的菜地上,利用周边中现成,幼儿又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领略蕴含其中的数的神奇。数一数菜地里种的萝卜有几颗;低头拨弄着爬行的蚂蚁,、两只、三只、四只……;拿着背篓收集记录落在地上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生活环境中展开数数活动,数概念在一次次点数的过程获得潜移默化的发展,其效果尤胜于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进行数学活动其趣味溢于言表。
2利用生活情境下各种数学资源
幼儿可以在生活情境里尽情地探索生活的一切奥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挖掘和运用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就例如牛奶盒子、茶叶罐、鞋盒、书籍等随处可以见的生活用品为数学活动提供了多样的、开放的材料,在有效摆弄这些材料过程中,幼儿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数、形、量经验,同时通过各种大小、材质不一材料相互结合使用活动,既认识了各种材料,相应的获得感知的发展。
3创新生活情境下数学活动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幼儿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幼儿。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幼儿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完善具有个性特征的认知建构,并发展幼儿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幼儿打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建立多种联系,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幼儿生活虽然规模相对偏小,当内容依旧广泛、活动种类齐全。因此,努力开发,创造性营造适合幼儿的数学活动情境,对于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特点,带领他们走出幼儿园,参观村附近组织、机构和场地,如邮局、小吃店、超市等,让幼儿用眼睛了解身边充满数学的环境,了解数学无在不在,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例如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如果能让家长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能够使幼儿获益匪浅。首先,开展家长微课堂,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活动。可根据家长的特长,有目标、有计划邀请一些家长组织开展一些数学活动。相信家长们在走进幼儿园活动的那一刻,虽然教授内容简单,但这过程幼儿对于这种爸爸妈妈来上数学活动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为幼儿数、量形、时间概念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4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必须从学习已有的经验开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创设条件,设置疑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棉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向思维能力。如在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群概念,例如:在一次谈话环节,几名幼儿对挂在墙上的挂图内容十分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机会实施数学教育契机。在谈话中,我采用一图寓多解,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幼儿看到挂图上的6只鸡,从种类看是母鸡5只,公鸡1只;从颜色看是花鸡4只,白鸡2只;从动态看是吃米的3只,不吃米的3只。然后运用已学过的交换律,幼儿很快便能读出算式。在整体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氛围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儿童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火花,为幼儿插手创造的翅膀。
总之,生活情境下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优化幼儿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潜在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造数学课改的新辉煌,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一、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
三、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四、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缺中侵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五、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学习差生中,因为不会,就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六、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七、竞赛活动中持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提高;兴趣
古今中外,对学习兴趣的重视几乎是一致的,对兴趣促进学习的正向作用也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肯定,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并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观,成功的教学不应是强制性的,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其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学科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兴趣为起点和支撑,让小学生学好一门学科是难上加难的。
小学数学具有直观性,其呈现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公式具有抽象性和很强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缺一不可。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去理解、掌握、应用、巩固,取得最佳效果。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是帮助他们认识数学之美、发现数学之美的过程。需要融课堂内外,双管齐下,方有成效。
首先,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高度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和不协调,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念想,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数学教学情景创设中,还要特别注意创设开放的人文情境,实施民主教学,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期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其次要善于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学时,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其次,体现情境性,还需要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效用,回归生活化的数学课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教师应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多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强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了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例如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就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在实际的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要求和方法。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有过这样的阐释,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有必要多方位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以“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习兴趣。其实,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血有肉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科学,数学是美的,数学是需要生活实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践行数学的同时,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数学变得有生活气息,学生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最后,创设师生情感纽带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基础。对于小学生认知来说,他们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热衷于某一门课程。老师应该创设师生情感纽带用关爱和呵护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比如老师可以常用课堂作业的评语与学生交流感情,对课堂上或作业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及时并恰到好处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小学生在看到这些溢美之词时,也会深切感知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从而深受鼓舞和感染,逐步对数学老师产生好感,上数学老师的课也倍加用心,表现积极。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感性直观呈现方式和课堂小结,这是延续兴趣的重要举措。如老师的语言魅力是对学生形成感性直觉刺激的最主要课堂形式,幽默风趣、轻松活泼、富有意境的语言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引领思维走向并保持兴趣的良好方法。课堂中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形式也是必可不少的。一堂高效有序的数学课不仅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实现课结束趣延续的效果,如此方能使学生融课堂内外,真正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效措施得以进行,而维系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长期兴趣和学习动力,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之美,延续数学之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要双方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互相配合,教必有法,学必有趣。
参考文献:
[1]陈旺根.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教育教学论坛》,201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路径
一、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外来的理念,关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认识,其中最普遍的认识就是指根据教学将要实现的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被视为是实现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与之相反,如果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预期,则被视为是教学缺乏有效性。有的学者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部分学者评判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认为只要教学的实施达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就被视为是教学具有实效,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就被视为是学习缺乏实效,这种教学有效性的认知是以学生作为认知对象的一种理解。还有一种认识教学有效性的观点,这种教学有效性的观点是根据经济学的认识来理解的,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经济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通过对不同经济活动的不断优化,而最终实现其预定的经济目标,就可以视为实现了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以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对不同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优化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实效性的发挥。
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
1.开展有效教学不要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前面的数学知识与后面的数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掌握前面的数学知识,后面的数学知识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掌握,也只有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的有效开展。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数学的定理和概念重视不够,教师一般认为数学的定理和概念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它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没有太大的帮助,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通过习题的解答提升数学能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重视定理与概念的理解,而只重视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来提升教学效率,不仅不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实施的效果,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开展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教学的实施中加大对数学定理与数学概念的教学力度,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基础知识教学的精心设计提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效率,以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实施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施数学基础定理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讲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的定理与概念和解题实践进行巧妙的结合,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解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完美解决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2.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数学应该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高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是非常抽象的,乍一看去好像与生活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不然,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是源于生活实践的,是对生活实践内容的抽象化的概括。因此,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只是以抽象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显然是不行的,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实效,教师就必须重视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3.要加强合作教学的实施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真正权威,在教学中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围绕着教师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学生更像是一场课堂大戏的观众,只能够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和服从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不高,数学学习的信心不足,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的开展学习活动,缺乏彼此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生都是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开展各自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很难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面对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根据预先设定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研究对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依然面临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实效性的研究。
一、 矫正型小测验——减少学习路径中的障碍
矫正型小测验是指以学生的普遍错误为素材,以纠正错误、强化方法、形成技巧为目的而设计的小测验。矫正型小测验可以通过题组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分辨相似问题的异同,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易错知识的本质,同时掌握与这些易错知识相关的常见习题的解题方法,从而减少学习路径中的障碍。
如配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使用的作业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2页呈现了如下这道填空题:
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已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48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的体积是( )。
应该说此题是关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关系的典型习题,主要检查学生对这两种立体图形体积关系的理解程度。但实际的答题情况并不乐观,全班有7人填了64立方厘米和16立方厘米,还有6人不知道该怎么填,再加上其他错误,此题的错误率超过了40%。经了解,出现64立方厘米和16立方厘米这两个答案的同学都是把48× 的积作为圆锥体积,再把16+48的和作为圆柱体积。看来,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厘清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为此,笔者特意设计了以厘清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关系为主题的小测验卷,内容如下:
1. 打牢基础。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
(2)观察上面几个图形,说一说你的发现。
我发现 。
(3)填空。
①如果圆柱体积是1立方厘米,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它们的体积差是( ),它们的体积和是( )。
②如果圆锥体积是1立方厘米,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 ),它们的体积差是( ),它们的体积和是( )。
③把圆锥体积看作1倍,那么等底等高圆柱体积就是( )倍,( )就是2倍,( )就是4倍。
2. 适度发挥。
(1)把一个底面积为12.56平方厘米,高为15厘米的圆锥形铁块铸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柱。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
(2)把一个圆柱形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质量是24千克。这个圆锥重多少千克?圆柱重多少千克?
(3)一个圆柱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6倍,圆柱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一半。已知圆柱的高是12cm,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3. 充分拓展。
把一个长10cm,宽8cm,高6cm的长方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提示:切削后的圆锥有几种可能?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
上述小测验分为三个层次,“打牢基础”是求一组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很容易得出三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即底等底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等底等体积的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的立体模型。“适度发挥”是对基础题的应用与深化,通过练习、延伸与拓展,拓宽到等底等体积甚至体积、底面积与高都是倍数关系的情况,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主要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完整性,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数据的选择能力。整张小测验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测试后使学生对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 巩固型小测验——消除学习路径中的堵塞
巩固型小测验是指以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数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数学技巧的准确把握为目的而进行的小测验。此类小测验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方法与技巧的掌握程度,因此选题时要突出阶段教学的重点,淡化难点,力求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同时,必须对测试的准确度与速度有相应的要求,从而消除学习路径中的堵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为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笔者设计了以比例的意义与解比例为主题的小测验卷,内容如下:
1.基础题。(18分为达标)
(1)求比值。(8分)
3∶5 9∶15 0.8∶0.5 12∶10
∶ 4∶ 0.75∶ ∶
(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6分)
1.2∶0.3 10∶0.1 ∶
∶0.25 0.6∶0.4 ∶
(3)解比例。(6分)
0.8∶X=1∶500 = =X∶0.5
2.发展题。(7、8两题每题2分,其余每题1分。7分为达标。)
(1)把16×18=32×9改写成比例是( )。
(2)用12的因数组成一个比例式是( )。
(3)用9元钱可以买2kg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4)走同一段路,甲用了20分钟,乙用了30分钟。甲乙的速度比是( )。
(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4,乙数比甲数少( )%。
(6)甲袋大米的和乙袋大米的一样重,甲乙两袋大米质量的最简整数比是( )。
(7)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我校旗杆上的国旗宽128cm,长应是多少厘米?
(8)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2000,如果在这幅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是8cm,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经测试,基础题达标率为91%,成绩比较理想,其错误主要集中在最后一题。发展题达标率为83%,其错误主要集中在4、6、8三题。其中,第4题的答案大多是2∶3,可能是学生把速度比看成了时间比,也有可能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求速度比;第6题的答案大多是8∶9,可能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比例法和假设法这两种解题技巧;第8题的主要错误是没有注意单位的转化。经过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下阶段可适当减少计算题,增加解决问题这类题型的数量。可见,巩固型小测验能够巩固学生的“双基”,从而消除学习路径堵塞。
三、 补充型小测验——避免学习路径中的断层
每册数学教材都存在大单元与小单元的情况,大单元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并且都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疲劳,影响学习效果,甚至还会形成知识断层,导致数学学困生的增加。针对这些大单元,我们有必要补充小测验的次数,变大单元为小单元,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层次感,从而避免学习路径中的断层。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百分数”单元一共安排了15课时,至少需要3周时间才能学完。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根据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了三张小测验卷进行考查,具体为:
结果表明:及时补充小测验的次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及时的检测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大单元知识,达到切实消除知识断层的目的。
四、 整理型小测验——防止学习路径中的拥挤
整理型小测验就是在单元复习阶段,以知识整理为目的,以罗列、列举、画图、框架、举例等方式为手段,以厘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小测验。这种形式的小测验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允许他们适当参考其他同学的成果。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的相关概念非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把有些概念的意义搞混淆。单元内容教完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整理内容如下:
1.单元知识整理。
本单元一共有几个部分,记下来;仔细看书,找出每个部分有几个知识点,记在相应的方格内;把相反意义的概念放在一起。
2.写出三组意义相反的数的涵义。
(1)( )数:
( )数:
(2)( )数:
( )数:
(3)( )数:
( )数:
3.你认为其他重要的知识还有哪些?
学生整理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的过程。通过整理,既可以厘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又可以明晰单元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有效防止学习路径中的拥挤。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一定量的对比与强化练习,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适应型小测验——填补学路中的坑洼
单元检测考查的内容与学生平时训练的内容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如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非常少,甚至没有,导致部分学生做题不规范或丢三落四。针对这种情况,在单元检测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定量的适应性训练,将单元检测卷中平时少见或没见过的或对书写格式有要求的题型进行适当改编并让学生先练习,让他们体验新题型及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教学;实施路径;效果;对策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高考改革也不断推进。促进学生有个性、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最为核心的理念。尤其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从本质上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传统的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指导,导致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复习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将数学复习效果降低。下面,笔者就简析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之自主导学对策
想要保证高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应用自主导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进而使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导学策略中的“自主”就是要将数学复习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下开展学习。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需求和条件,自主选择数学学习的方法、目标以及内容,通过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进而将具体学习目标完成。自主导学策略中的“导学”就是指高中数学教师要扮演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指导,保证指导具有针对性,开展先学后教的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比如,在开展“函数的图象”复习课程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由认识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共同组成。认识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函数图象以及变换方法,可以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为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乐学者。在开展复习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自我回顾学习到的基本函数知识,比如指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等。其次,让学生画出函数图象,并且说明它们怎么样从f(x)=x2平移而来,比如f(x)=x2-1。而后,为学生巩固和提升函数图象知识。最后,组织学生设计知识系统图,这实际上是对函数图象知识的反思和总结。
二、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之交流归纳对策
在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中实施交流归纳对策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以抛物线复习课程为例,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作业,使学生可以自己整理和归纳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以及抛物线的定义,在课堂上使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在开展复习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本节课要针对抛物线开展综合性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使学生可以上台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了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定义(如下表所示),并且将最基本几何性质总结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总结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对比,通过绘制图表,使难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一目了然。
■
三、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之自诊反思对策
自诊反思是自我诊断和对自身行为思想实施思考和检验,自诊反思对策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回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思维回路,将思维回路作为根据开展的反思构建过程。学生通过自我整理好题和错题,总结方法和结论,开展具有周密性的思维和思考,进而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所以,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自诊反思模式并非单纯总结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而是要求学生必须审视自身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思考的对象就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调控和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行为,科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开展新的高中数学学习活动。自诊反思对策能够从本质上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素养,促进高中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进而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程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因,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理论基础来对高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析。在探索过程中,针对高中生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主动性不强、多解思路欠缺、缺乏概括梳理能力以及错题反思能力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通过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开展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敏伟.总结高考命题规律,反思高三复习教学,探索未来命题趋势:从高考试卷分析上透析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5(12):24-25.
[2]孔凡哲,崔英梅,严家丽,等.科目分层凸显高色 一以贯之突出课程本质: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最新特点及其对完善我国高中标准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4(03):99-10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路径
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其本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以及明确自己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思想活动意识,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改善和自我优化意识,反思作为一种内在动机思考,自我意识是形成反思的基础条件。二是理性批判。理性批判可以激发个体思考,对各个事物与观点都进行思考,以实现现有结论的优化。而反思内在动力就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追求理想状态。对此,善于反思的人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在特定环境下,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同时作为过程与结果关系,只有不断探究才会具备反思能力。
一、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以上分析的反思特点,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小学数学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反思环境和反思平台。现阶段,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布置作业,使得学生继课堂教学后又埋头于课后习题中,这样的教学结构安排没有给学生留有反思空间。对此,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增设课堂反思环节,为学生创造课堂反思平台和反思机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提问,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和内化本节课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总之,这种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要对积极反思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的“说”与“想”,使得学生反思能力可以发挥其价值。
二、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利用高质量问题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从本质而言,反思始于疑问,同时也源与学生对问题的发展和探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为反思提供主要动力。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以带动学生自主探究,使得课堂反思与课堂探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综合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并提出“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引发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情境中理解与掌握平移与平行的意义,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以情感为基调营造有利的反思环境,激发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热情和兴趣,利用氛围促发反思动机,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中,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展示结果。引入算式“114×21”进行问题探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估算方式吗?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等措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9-9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育游戏 实施路径
所谓数学教育游戏,是借助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智力游戏活动。随着知识经济的时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将游戏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意见。
一、教育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由于游戏的趣味性及挑战性等特点,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还能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除此以外,游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态度。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能够对数学奥妙进行积极探索,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与乐趣。
(二)能够帮助数学思想的渗透
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精神有自己的理解。通过数学游戏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三视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事先在桌子上放置一个茶壶,并且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对茶壶从不同角度地观察、分析与比较,能够得到茶壶不同角度的图像与画面。以这种观察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1]。
(三)有助于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激发
初中数学教学中纳入游戏教学环节,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将几个形状各异的正多边形进行组合,能够拼成一个平面,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游戏的实施路径
(一)在新课导言部分引入游戏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性格特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较缺乏。因此,数学老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前,可以将游戏融入其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新课教学之前,可将七巧板的游戏引入其中。七巧板是一种平面拼图游戏,能够用于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因此它可以作为讲解平面图形的引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图形识别能力。
(二)在概念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初中数学中概念教学比较重要,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正确、清楚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解题,但是数学概念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由于数学概念知识的枯燥、单一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数学老师可以适当地将数学概念融入到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与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无理数概念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引入投骰子的游戏,先询问学生骰子的用处,学生有的会说与麻将有关。老师可以接着为学生讲解骰子在数学中的作用[2]。老师可以让两名同学到讲台上来,一个学生投骰子,另一名学生在1小数点后面将骰子掷出的点数进行记录,每投一次骰子,黑板上就会出现一个小数,0.136245362……达到10位数的时候,停止投掷,然后老师提问,并且将无理数的概念引出来。这一游戏的引入,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无理数的概念。
(三) 在性质与定理中融入数学游戏
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定理、公式等,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将游戏融入到性质、定理与公式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与掌握。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对于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剪掉其中的两个角,并且将其拼接到第三个角旁边,学生能够发现是一个平角。通过数学游戏,学生能够容易地掌握与理解这些数学性质与定理,以此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四) 在例题与习题中引入数学游戏
讲解数学例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这时老师将游戏融入进去,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答出来。例如,已知x、y、z都是正数,xx/y。对于这个例题的讲解,老师可以设计出以下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在笔记纸上写出任意一个真分数,再让学生在分子与分母上同时加上一个正数,比较新分数与原分数的大小,并且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新分数比原分数大。在例题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数学游戏,能够使学生的解题过程更简单、有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动力[3]。
(五) 正确认识老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在游戏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知识、原理与概念进行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进步。因此,数学老师应该合理安排数学游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注重游戏的实用性与价值,选择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与思维的游戏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做到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数学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属于一种教学实践。这一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进步。因此,初中数学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抓住数学游戏的精髓,将数学游戏合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伟,谢明初.数学游戏的教育功能探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3):59-6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2-01
何为支架式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对不易理解或有难度的教学知识点得到更好地认识与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支架式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针对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支架的搭建能够缩短他们与知识要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快地理解相关内容。
一、通过范例构建支架
通过列举有效的范例能够迅速拉近抽象的知识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范例构建支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例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列举范例时应当注意例子不能太难或太抽象。此外,例子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熟知的生活,则更易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接受。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和数相关的例子很多,如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的台阶数,或让学生观察一下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等。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下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什么意义。其次,要让学生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自己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思考。范例的列举是非常有效的支架,构建好这个支架,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能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情境构建支架
情境创设是小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数学学习中很好的支架。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这将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效率。提出问题是最直接的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更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正确认识,同时纠正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关于图形的错误概念,课堂上笔者特意准备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图画来创设情境,这些物品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图形,有轮胎(圆形)、收纳盒(长方形)、支架(三角形)等,笔者逐一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说说图中出现的物品都是什么图形。有的图形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有的图形学生却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或者以往的认识有误。这时,笔者就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指正,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片中图形的正确名称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同时,通过明确的对照也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让正确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更深入。好的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设了一个有力的支架,借助这个支架学生能够纠正过往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对正确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构建支架
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尤其是进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学生开始逐渐接触到各种图形,这时多媒体正好能够为几何的学习搭建良好的支架。要学好几何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要点主要集中在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上,掌握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很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两种图形的联系及差异,并在以后学习到两种图形各自的性质时能更好地进行图形辨析,笔者将教学内容做了一套课件,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对比,对于两种图形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感性认识,能够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而多媒体正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非常有用的支架,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要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前言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学科在学生化学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化学知识抽象、深奥,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学不会、不愿学的学生普遍存在。面对这一局面,化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战略,引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人增强化学教学形象性、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融合路径进行研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效率
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预习课本,上课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听课也就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预习方式不科学,其课前预习仅仅停留在浏览课本、背诵概念和公式等层面,这样的预习费时低效,不能发挥出真正价值。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一局面进行改革,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课题为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首先,化学教师仔细、深人研究教材,掌握本节所讲内容。其次,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再则,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符合实际学情的微视频。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学习能力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如“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且能够使用NA进行计算”等,设置相应的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观看微视频,在看完微视频之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样的课前指导能够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预习,加上微视频的指导,学生可以实现高效预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精彩课堂导入,唤醒学生听课兴趣
课堂导人十分重要,但是很少有化学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很多教师看来,课堂导人占用时间,会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实则不然,精彩、有趣的课堂导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虽然占据一定的时间,但是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空气质量预报图片,图片中的“城市主要污染物”一栏中包括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对学生来说,这样的预报图片比较常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会是城市污染物,它们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利用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再给学生呈现出酸雨危害环境的图片。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视化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抽象化學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各种元素、离子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理解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换言之,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抽象的、肉眼看不见的知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吸收,并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效内化”。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变化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动漫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绞尽脑汁地解说,这样的视频呈现能够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消化。不仅可以减轻化学教师教学负担,还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难以开展,如教学时间紧凑、化学实验试剂或仪器缺乏、实验具有很强的危险性等。这些情况下,化学实验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甲。此外,化学实验一般仅操作一次,而学生难以在仅有一次的实验中完整地记住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等。上述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介人下均可以得到解决。例如,在进行有关于硫酸的化学实验时,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化学实验现象以及操作过程,又能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又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实验现象稍纵即逝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慢放、暂停功能,一遍放映一遍讲解,使学生做到充分理解、有效掌握”。除此之外,在每一次讲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化学实验视频给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课后的时候再次观看,通过反复观看做到透彻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促进学生吸收消化
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产生了很多疑惑,还有很多尚未弄懂的知识点和问题,这些都需要课后的时间去解决。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仅仅凭借自己个人力量无法做到除所有的学习障碍。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化学交流群。一方面,化学教师让学生将自已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或者课上还未弄懂的知识点等发送到群内。化学教师则在群内给学生解答,其他的学生若是能够给予解答的,也可以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可以以微信群为平台,经常在群内给学生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如视频、文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这样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不再累积,而是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这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这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1.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在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课本讲义,不能单纯地讲授定理与公式,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独立探索。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2.“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很多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处于老师拿着讲义在讲台上讲定理、讲公式,而学生则在下面硬背定理、硬套公式,有时根本就不明白这类数学知识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使用,从而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没用的,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好的、适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自主学习教学中,首先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己查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另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全面发展所有学生。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能顾及可以跟上自己讲课进程的中上等学生,而那些接受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则会被无情地忽视掉,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让那些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合理规划自己学习的进程,让他们在自己合理安排的计划中一步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未开发的潜能,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把这种潜能挖掘出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要老师使用正确的方式。这种方式要告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
3.“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的策略
3.1以激发数学思维为目的,建设性地提出问题。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然后抓住此时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智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就会反复阅读教材并根据已知的知识与技能自主寻到新的知识,直到找到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但老师也要掌握好提示的度,慢慢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找到自学的技能。
3.2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
要想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学习金钱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圆角分的使用;在学习方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吃饭、写字时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然后引导学生分辨方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辨清出方位。
3.3强调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所有问题,必要的时候还需注重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团体成员之间通过交流,除了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之外还可以提高个体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小组讨论,这在课堂上也是容易实现的,在交流之前,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都有了独立的见解,而在谈论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别人想到而自己忽略的知识,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可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见解提供给他人。如果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就会对数学更有兴趣,学习更有积极性,可以清楚地理解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教授给学生重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效转变传统教学的模式,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思维性,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教授学生们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上都有很打的帮助。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在所有的教育中也没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做出明确的锻炼方法,那么这就需要老师自己去摸索。小学生正处在快速生长的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在这时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就最适合不过的。那么老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的方法来激起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扩展知识,让学生们自己的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锻炼学生们的逻辑和思维的能力。
在游戏中,老师设定的问题应该留下一些适当的空隙,让学生们觉得或许还有别外的集中答案。比如:游戏中老师设计一个简单的迷宫,让学生们从入口走道出口,其中有几种不同的走法,然后多找几位学生老游戏。这样不同学生就能发现不同的道路,学生们看见之后就会思考,还有没有别的路能走。这样就充分的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的的思考,去观察和研究,这样就锻炼了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逻辑的能力,这样长期的锻炼学生们不论面对什么事情能有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想。
游戏中老师要保证学生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
一、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本身要创新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自己必须在创新方面做出很好的榜样。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明确在新理念下的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带领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传授知识的切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真谛。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逐个完成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抽象性,使其富有教育意义、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创新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从学生的内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实践证明:数学学习过程越开放、活泼,学生思维就越活跃,大脑的思维发展也就越灵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主体性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参与。例如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师篮球比赛中,张老师投中15个球,李老师投中19个球,王老师投中22个球,他们三个谁的命中率较高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老师给的材料大胆尝试测量物体周长。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有的同学是用绳子绕圆一周后测绳长,有的同学想到了把圆滚动一周,然后测量滚过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最后,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制订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消化不了,而优生却吃不饱。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dylw.net 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学困生,普遍受到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怪,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是转化的首要一环.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学困生,在其内心深处也有表现欲望和上进意念.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愉悦的条件.
例如,课堂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黑板板演时,难度不大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布置作业,哪怕只做对几道题,或一道题目只做对一部分也加以肯定;作业只要独立完成,错识较多也不批评他们.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用批语形式和学困生交流.
例如,“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讲透,欢迎你来问.”“还有两步就完成,却半途而废,很为你惋惜.”“这道题目的解法可参阅某某同学的,看看他是怎样完成的.”“老师为你近期的进步而高兴.”等等.
平时小测验、期中、期末成绩只要有5分以上的进步,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予以肯定.这样,使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不断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学习的能力,一定会成功的”.
二、锻炼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1.加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常规训练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训练,抓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重点地记笔记,看书时圈出公式、概念,对关键的字、词、句加上旁注,教给学生记忆公式的简捷方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设立“错题档案”,碰到问题可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作业本中交给老师,待批改时予以解答后返还,力求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教学目标管理
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的目标管理,务求获得真实的反馈,并及时予以矫正,分层布置作业,让学困生只做基础题.与家长配合,引导学困生设定期中、期末的成绩指标,平时多检测,以此目标衡量、评估.在目标管理中,逐个给予帮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通过“开小灶”,使他们“膳食”正常,“营养”充分保证.
3.教师应不断督促、表扬、鼓劲
出现反复是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反复,反复抓,对学困生的学习行为规范不断“敲警钟”,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要定期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并使这种总结的过程成为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提供与学困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机会,给他们评估时要合理、公正,以收到互勉借鉴、取长补短之效.
实践证明,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提高成绩的重要条件,遇到困难抓住不放,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而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又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挺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法择优
在教学中,如果步骤程度化,或纯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往往会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内容,灵活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一难点,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作三角形出发来思考,根据条件,有的学生作出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作出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得出结论:判定三角形全等不能用“边边角”.
2.提前预防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一般是无意犯错的(特别是学困生),出错后会问:“老师,我错在哪里?”没有自我防范意识.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给学生提前“打预防针”.
数学并不是“要么枯燥;要么深奥;或者是晦涩的”。其实学数学的过程可以是做游戏的过程,如魔方、七巧板、对弈取胜……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学生十分欢迎,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很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开展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又如,三年级数学课本上有一道题,给出了足球场地的长和宽,问:沿着足球场边线跑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好多学生不知道这道题如何计算。此时完全可以找两名学生沿着教室墙壁跑两圈,学生一看就能理解,跑两圈就是跑了场地的两个周长。这样学生通过直观“游戏”很快就能找出答案。这样的数学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玩中爱上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靠学生自己积极探索,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数学,爱上数学。
二、创设主动参与情景,让学生“做、演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手脑并用,理解知识,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动手实践,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教学,但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解决问题。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因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准备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讲台上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学生常常把课堂作业视为负担,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学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拓展所学知识:配制含糖20%的糖水,你能做到吗?配制好后,让老师和同学尝一尝。学生一听,积极性很高,都跃跃欲试,果然都配制出了糖水。又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精美的新年历。这样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将书本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潜移默化中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肯定,对于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要“蹲下来”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对待,循循善诱,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教材中有很多竞赛设计,如“小动物比赛过河”,鼓励学生分别扮演书中的小动物,代替它们进行比赛;还有“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准又快”,比赛后对全部算对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对没有得到红花的学生,鼓励他们加油,下次争取好成绩;在“夺红旗”等游戏时,将做好的小红旗放在黑板前,谁做得又对又快,就可以到前面亲手夺取小红旗。这些竞赛小游戏,给予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使他们树立了信心,一次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此外,我还适当地开展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教给学生知识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带给学生快乐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快乐思考,自主学习,燃起学生心中对数学的喜爱之情,感受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