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社交媒体的建议范文

对社交媒体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社交媒体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社交媒体的建议

第1篇

影响学生视力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三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是指视觉的光环境、课桌椅的尺寸、纸张的对比度、营养等;内部环境包括用眼习惯等。不少专家指出,室内的视觉光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度要占影响量的10%以上。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光环境问题有:(1)教室采光、蔽光不科学,如教室照明灯具的配置、安装、维护不当;(2)室内灯具分布不合理,导致同一桌面照度均匀度差别大;(3)新建学校教室亮度太高,而老学校教室灯具损坏后不能及时更换;(4)教室窗地比、黑板的反射系数及窗帘的安装不符合要求等,形成眩光。此外,教学中多媒体设备使用不当也会对视力造成伤害,如:使用多媒体设备时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字体调节不当,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使用后不能及时维护保养,会造成设备关键性能指标下降等问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教学上,国家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此,结合国内现行与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关标准,就今后中小学校配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出以下建议

一、 积极改善教学环境

视觉的光环境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时对学生视力影响的重要因素,要重视改善教室的环境条件,主要措施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投影屏幕(或数字化智能屏幕),宜在前墙居中安装或摆放。

(2)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室课桌椅的摆放要保证学生的合理用眼距离。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3)改变片面追求课桌椅“整齐划一、便于管理”的传统观念,根据教室采光、照明及学生身高变化,对照国家相关标准,按人体工学原理科学配置课桌椅,提倡配备可调式课桌椅,规范课桌椅的管理与使用。

(4)加强教室的采光、蔽光管理,改善教室的用光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教室用光。教室朝向宜采用南北向的双侧采光,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射入。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2%,窗地比不应低于1:5。为防止窗的直接眩光,建议教室设百叶窗(漫反射)或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为防止黑板的反射眩光,其表面应以耐磨无光泽材料制成。为提高教室采光效果,室内各表面应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材料,房间各表面的反射比应按表1规定选取。

表1 教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

(5)教室应通过增加人工照明数量、使用高效光源、充分利用自然光等手段,提高照度水平。教室灯具纵向排列,建议使用带格栅灯具,房间内各表面涂以漫射材料,或采用低亮度的光源。黑板照明使用专业黑板照明灯具,并在合理位置安装。宜采用3300~5500 K色温光源、小于26 mm细管径直管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其镇流器采用节能高频电感或电子镇流器。学校建筑照明标准值应符合国家标准(见表2)。

表2 学校建筑照明标准值

二、倡导科学合理使用

1.投影设备使用视觉环境要求

(1)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前排学生距离屏幕至少2 m;不要在教室眩光及光线杂乱的情况下使用投影机,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避免使用黑板板书;不要长时间连续使用多媒体教学,如一节课使用投影机最好中间休息5~10 min,适当远视。

(2)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字体大小适当,背景简明清晰,颜色对比明显,避免学生视觉识别困难。

(3)投影机使用中影响学生视力的关键技术指标为亮度、对比度、分辨率,要根据不同环境、色彩、画面要求合理选择,并选择对应尺寸的幕布(见表3)。

表3 投影机主要技术参数参考表

(4)学期结束后对投影机进行清洁除尘、保养维护,并做好维保记录。

(5)投影灯泡是投影机最为重要的耗材,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着投影图像的清晰度和亮度,要注意投影灯泡的使用寿命,及时更换。

2.电视教室视觉卫生要求

以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室座位布置范围和照度要符合国家标准《电视教室座位布置范围和照度卫生标准》(GB 8772-2011)的要求:

(1)座椅前缘至电视屏幕垂直面的水平距离,应在观看电视的有效视距范围内。对PAL制电视机,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尺寸的倍数计算,有效视距范围为3~12倍。对观看图像的细节分辨要求较高的电视教学任务,座位布置应在最佳视距范围内,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尺寸的倍数计算,最佳视距范围为5~10倍。

(2)学生观看电视的水平斜视角不得超过45°,仰角不得超过30°。

(3)电视教室课桌面上的天然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要求。

(4)电视教室利用电视机进行教学时,课桌面人工照明的维持平均照度应为60±6 lx,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5)电视教室照明宜采用小于26 mm细管径直管稀土三基色荧光灯,不应采用裸灯。灯具距课桌面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 m,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对于阶梯教室,前排灯不应对后排学生产生直接眩光。

(6)电视教室照明灯的控制开关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分组设置。应有防止灯的光源在屏幕上产生反射眩光的措施,如在电视机外壳上加上用不透明材料做成的遮光板,其向前方伸出的长度与灯距电视机的高度成反比。应设有转暗设施和加强通风的设施,如遮光窗帘或遮光通风百叶窗等。

(7)普通教室运用教学的电视机规格不宜小于74 cm(29 in)。采用吊装形式安置电视机时,吊架底部至地面的距离小学宜在1.7~1.8 m之间,中学宜在1.8~2.0 m之间,吊架在水平方向上应可以调节。教室内照明灯控制开关应至少设置3组,可采用黑板灯、窗侧灯和门侧灯3组布控形式,或采用黑板灯、前排灯和后排灯3组布控形式。教室前排窗宜加设遮光窗帘或厚窗帘。

3.电脑教室视觉卫生要求

(1)计算机教室自然采光应符合GB 7793-2010中教室采光标准要求,室内照明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学校建筑多媒体教室照明标准值。宜采取下列措施控制眩光:配备并使用窗帘或百叶窗等设备,控制来自于窗户的自然光;调整显示屏方向,避开室内光源在屏幕上形成的眩光点;使用滤光屏等设备,对显示器屏面进行防眩光处理;电脑桌面和室内墙面使用无光泽材料。

(2)电脑桌椅布置宜采用平行教室前墙的形式,前后排之间的净距离和纵向走道的净距离均不小于700 mm。除桌面深外,电脑桌椅尺寸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电脑桌面深不宜小于550 mm,放置液晶显示屏时,桌面深尺寸可适当减小。宜配置搁脚板,高度范围为40~110 mm。身材较矮的学生在操作电脑时宜使用适当高度的搁脚板,以满足使用姿势的要求。

(3)使用键盘打字时宜采用正直坐姿;使用鼠标浏览屏面时宜采用后位坐姿。眼睛到屏面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0 cm,视线应略低于水平视线10~20°。

(4)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使用电脑15 min宜放松眼睛,可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眺望他处或快速眨眼。每30~40 min宜休息3~5 min,可采用伸展、站立、走动等形式变换身体姿势。

第2篇

论文摘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版本繁多、涉及内容丰富。尤其作为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让不同专业、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无疑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即使有合适的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把握又成为保障教学效果的难题。本文对公共课应如何筛选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见解。

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邢台学院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及时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公共课。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有很多急需改进之处,比如师范教育涉及文、理科不同专业,各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相差悬殊,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学中教学进度难以把控,重、难点内容难以及时巩固与深化,高水平学生“吃不饱”、低水平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严重。如何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通过学习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原则

目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内容丰富,版本较多。作为公共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专业方向多样性的要求,又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内容设置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课程目标一致的原则。作为高校师范教育方向学生公共的必修课程,教学目标相对统一,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后的提高。通过学习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和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设计和制作多媒体。

2.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的原则。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版本更新迅速,教学中应依据最新版本更新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

3.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尽管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界面设置有一些共性,如都有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等设置,但仍有自身独特的制作思路。学习不同的软件要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思路与学习技巧,内容设置应依据各专业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4.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内容设置必须为不同兴趣、不同潜力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知识系统性的原则。课程内容在组织中要避免零散与无序状况;要遵循课件设计制作的整体思路,前后协调一致,目标明确。

6.整合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协调性及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7.可扩展性原则。为各专业学生的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与超链接。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前期准备知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介绍及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后期处理三部分。

1.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前期准备知识。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趋势,多媒体课件成为课件制作者的追求,它以丰富多彩的静态或动态图像、悦耳的音乐、动听的解说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善教学的信息交流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者必修的内容之一;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发展,而且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用传统的思想制作出来的课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人员必须进行多媒体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编辑是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采集素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质量。如何进行素材采集与编辑同样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件设计制作准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媒体元素,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了解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与应用,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内涵,能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规划化与设计;能够对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获取、编辑与处理;教会学生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思路与整体理念,激发他们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欲望与激情,培养他们课件设计制作中的创新精神,为课件制作实战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2.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介绍。目前,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多种多样,设计思路各不相同,按照对多媒体素材的安排与组织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基于页面、基于图标和基于时间的工具三种类型。基于页面的工具从简单实用的Powerpoint、大众化的方正奥思到基于网页的Frongtpage和Dreamweaver等多种创作工具;基于时间的工具最典型的当属Flash动画创作工具;基于图标的创作软件的典型例子是Authorware,它是将各种素材编辑整理并集成为交互式软件。

面对如此众多的软件,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与偏爱。哪种软件既符合教学需求,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课件制作能力的教学目标。选用的软件能否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公共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公共课学时要求,在不可能对所有软件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内容采取选修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学习课件制作思路、了解课件制作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各种软件的特征及制作要求的情况下,依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选择一种软件深入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本专业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方能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种课件制作工具的操作技巧,并能依据课件制作理论与制作规划脚本形成课件作品。

3.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后期处理。课件的制作过程包含了很多方面,不仅要在初期进行课件结构设计、脚本编写、编程,还需要对课件的外观进行统一设计,对课件的运行调试和优化,以得到高质量的课件产品。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后,需要对所制作的课件进行后期处理。

多媒体课件后期处理的主要任务是美化和优化课件,美化课件的核心内容是定位课件的风格。决定课件风格的主要因素有课件的界面布局、颜色的搭配、课件的特色标志、导航与目录的添加、声音特效等。任何课件都需要根据演示内容决定其风格与形式,因为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和演示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资料,对用户的输入也进行了较多的处理,这些无疑会影响课件的运行速度。因此,需要对课件的性能进行优化。课件性能的优化包括课件的运行速度优化、课件在网络上运行时的优化、增强与用户的交互、课件表现艺术的优化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课件的外观设计、运行调试和优化等方面有所掌握,以及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另外,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在灌输理论的同时,相应的实验必不可少。如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加工实践,各种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训练,课件形成作品后的后期处理实训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意义与实质。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学生课件设计制作的信心和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美国新品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8-02

目前,美国社会主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新品格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对培养美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做出了巨大贡献。探讨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及其培养方式,对突破我国目前价值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困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教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作为古代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品格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训练来养成。这一强调后天“实践智慧”的思想为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工业社会逐步取代城邦社会,美国传统品格教育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区环境,渐渐走向衰弱,适应时展的进步主义道德教育兴起。但该教育所倡导的道德相对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给美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失去对“何谓有价值”问题的道德共识,陷入道德虚无主义,并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恶劣情形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品格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回归,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潮,即为新品格教育。

新品格教育一方面批判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标准的模糊界定模式,为公民提供主流的价值评判理念,另一方面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强调对价值观进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这一价值判断标准的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美德,而要求根据时代的特殊要求和现实的情境需要采取符合理性的价值观。这表明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其关键不在于美德的内容,而在于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为。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1.采取显性与隐性互动的价值观培养模式,而且隐性模式的约束力更强

一方面,针对美国青少年没有标准价值观的缺陷,美国一些州实行具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课程计划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关心、责任等价值理念的理解和体验。

另一方面,美国也有许多学校不开设正式课程,而采取非正式课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种隐性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其他非道德课程中进行价值传播,其核心观念是让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道德实践,培育价值观学习社群。二是在学校和社会上营造能促进价值观发展的环境。在学校内部,通过可视性或非可视性事物来反复提醒和强调核心价值,为形成潜在的价值观影响力提供环境支持。在社会上,通过舆论宣传和公益机构的构建,与学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环境,强化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功能。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体验和养成核心价值观。这些隐性教育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墨菲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这种方式给予较高肯定[1] 。

2.实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模式,让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核心价值和美德

家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美国的家、校联系十分紧密。在家校协作中,学校扮演着推动者角色,采用许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在具体操作上,许多学校设立学生顾问职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解决心理、情感以及学业等问题的专业意见,或开设提高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10个小学联合开展家长培训计划,每周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教授家长教育学生的技能,这种“家长工作坊”的方式让参与者能更好地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责 任[1]。此外,学校还采取建立家长咨询委员会、邀请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等各种方式促进家校协作一体化。

社区亦成为学校实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美国学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模式的教育,其特点是构成成员众多,包括商业界、地方政府和宗教组织等,影响力较大。在这种组织模式中,社区家长服务机构的作用非常突出。该机构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教育课程,在课余不断提升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质量。另一种是社区服务计划,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直接成为服务计划的主体,学生通常能愉快轻松地掌握核心价值观,因此该方式在美国备受欢迎,该计划参与学生的数量和学生参加服务活动的百分比已成为目前衡量学生价值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3.实行“交互式主体”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任何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传统品格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学生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受到压制。新品格教育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增强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既引导他们掌握核心价值观,也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真正理解和应用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模式上,美国并不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在家、校和社会一体化中进行。这种“整体”模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品格发展的主场所。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自由讨论各自的见解;课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协会、学会或俱乐部,在活动中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青少年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包括维护社会安全、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在图书馆、医院等地方做义工等。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协作,学生个体锻炼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体验到自身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起来体系宏大,但其内容很具体,隐含在我们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要更好地让这些目标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成功范式无疑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1.加强隐性约束力,使人们能够自觉自愿地贯彻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一般是在学校或单位直接宣传教育,或采取德育课程进行教育。这些模式过于直接,不易让人接受。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的隐性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现代陌生人社会生活碎片化的德育环境,我国可仿效美国构建学校道德社群,以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先在具体课程中渗透这些价值观,使这些核心理念成为一种群体意识。一旦确立了这种社群意识,它便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强大效力,为构建社群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特别是不应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我国学校在可视性环境的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但非可视性环境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应制定规则,开展活动,大力营造非可视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信任中接受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德育环境是需要重点建设的部分。目前我国社会媒介盈利性特征太突出,德育宣传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控制和管理,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导向。此外,要加强建设公益性的图书馆、文化馆等,让学生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得到更多有益环境的熏陶。

2.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

目前,我国在建构价值体系时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却较少关注,导致出现“5+2=0”的不良效果。因此,要使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必须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一方面,应改变家庭在德育上的“亚群体”地位,使其与学校积极配合,成为架构道德社群的重要力量。其参与方式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提高家长对学校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应注意,家长力量的整合其关键不在家长自身,而在于学校的积极准备和沟通。要真正使家长角色融入校园,仅靠平时的简单联系远远不够,可以仿照美国在校园设立家长工作坊,与家长充分沟通,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社区”的全新理念,扩大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建设队伍,其具体实施途径可联系我国国情采取中式的社区组织模式或服务计划。具体而言,我国可采取“社区入学校”、“学校入社区”以及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三种方式。“社区入学校”是让社会的不同群体加入校园德育行列,根据学校需要为青少年提供相应服务;“学校入社区”是指学校与社会的各种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实践场所,共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是指社区以各种方式主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义务服务,成为加强家校联系的桥梁。

3.改变学生在价值观培育上的客体地位,使之拥有更多自

我国德育从2001年已有改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双主体”德育观,为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德育方法有较大改进,抛弃过去教师单方灌输的呆板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国的德育方法较局限于课堂教学,这显然不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让其主动掌握价值观体系,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比如在选修课上不应盲目追求考试科目的训练,应让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在丰富的科技文化海洋中提高自身价值观素养等。

在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开拓更多的领域为学生主体角色的培养提供舞台。比如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如体育馆、图书馆及各种协会等。但家庭和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一些偶尔进行的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衡量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标准。我们应参照美国的做法,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并提升这些活动在衡量学生品德方面的比重。只有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贯彻价值观,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并积极履行它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