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1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格局;创新。

Abstract:At pres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this, you must d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of a people-centered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build a new pattern of government-le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of basic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原来有的单位管理机制适应范围也随之变小,而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却尚未健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不断凸现,各种社会矛盾更趋频繁,对抗性冲突也在增强,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也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对于构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广大社会群体,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有效渠道来表达与维护其自身利益。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能使政府承担起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设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政府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其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第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能够使政府将更多的精力集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着重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和司法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建议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站在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为此,必须做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并落实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制度,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从偏重行政控制转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确立有限政府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威不是权力的张扬,而是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可,是一种有限权威。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践有效政府理念。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效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重服务、轻管理,重事后监督、轻过程干预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廉洁、阳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1]阎新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N]长治日报, 2011-11-7][1]

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提高依法实施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领导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温商网,2011-07-05][2]

第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当前,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引入的各种制度、机制,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管理格局,从而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要围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十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3]龚维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国广播网,2010-04-09][3]

第四,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城乡社区、村委会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各基层组织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新格局。还要引导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和谐服务的作用,将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周到的服务。

第2篇

[关键词]维稳大格局; 社会管理创新; 科学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省近些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今后我省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此,积极谋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探寻维护我省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力求以全新的“维稳大格局”理念和完善的“大维稳”工作理论体系,推动河北“大维稳”工作深层次和全方位大发展,不仅是河北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河北社会管理的有效之举,这对于破解影响和制约河北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体制性、机制,实现河北的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在河北稳定和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加快河北经济和文化强省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建设和谐河北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既处于难得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又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违法犯罪高发、社会矛盾复杂的特殊时期,维护稳定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和谐、不统一因素,找准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遏制不断滋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力求在发展过程中达到新的维稳动态平衡,必然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活力。当前,我省正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积极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我省当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

(三)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省当前推进社会建设,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 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我省维稳大格局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治保障。以十精神为指导,我省积极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大维稳”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就必须跳出“就管理论管理、就维稳论维稳”的思维定势,要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宏观的视野、战略的思维、科学的指导,创新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和规划维稳工作,构建一个从源头上、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的“大维稳”格局,不断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当前我省社会矛盾随社会变迁表现出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类社会矛盾,而且随着各种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因土地征迁引发的纠纷明显增多。伴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必然涉及到土地征迁。近些年来,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一直成为影响我省稳定的重要因素,包括拆迁政策不一、拆迁安置异议、工程施工影响、征地补偿分配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这此矛盾纠纷因各方利益诉求和其他种种原因,许多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搁置下来,加上新的征迁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致使征地拆迁矛盾呈明显增多趋势。

(二)以激化甚至诉诸冲突的方式解决矛盾成为一些人的矛盾选择方式。调查中发现,我省在很多地方社会矛盾的互动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些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将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或是通过其他渠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如围堵、冲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拦截公务车辆;将生活不能自理者遗弃在接待场所;堵塞、阻断公路、铁路交通等种种激化的社会矛盾互动方式,非常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以往我省的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普通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而近年来,则明显地表现为改善环境生态、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准以及劳资纠纷、医患矛盾甚至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物业管理纠纷等,呈现出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省社会矛盾的一些明显特征。

(四)社会的多样化致使矛盾解决复杂化。转型期我省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波及范围大,影响人员多,社会影响广,涉及的主体利益差别甚至超过很多人的心理承受度,形成稳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往往关系到某一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涉及的范围和人员较为广泛。一件偶发的社会矛盾事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交叉感染”,引发多起社会矛盾事件。伴随着突发性和未可预期性大为增加,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了矛盾解决的难度。

三、我省构建维稳大格局的路径选择及完善对策

(一)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开拓社会维稳新思路。在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构建维稳新格局上,应强调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强化“人本、法治、服务”的观念;强调在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由传统“一元”治理向现代社会“多元”治理转变;实现由治标管理向源头治理、治本管理、系统管理思想转变;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共同治理方式和方法,以多头并进、群策群力、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全新理念,实现我省社会矛盾的根本治理和有效遏制。

(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维稳合力。通过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联防联动、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维稳运行工作机制;构建综合治理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维稳办、办、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大调解领导协调等多个维稳部门协同配合,多种调处方式多管齐下的维稳新格局,督促各级各单位积极主动地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形成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合力,提升维稳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基层维稳工作,夯实基层维稳基础。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省应以“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突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导向,坚持做到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人力配置上充实基层,财力物力上保障基层,政策待遇上优先基层,确保把有经验、有水平的工作人员留在基层,矛盾纠纷尽力化解在基层。从人、地、物、事、组织等基层管理要素入手,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

(四)依法疏通群众诉求渠道,科学调处社会矛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各利益阶层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主动提供多种利益诉求表达和沟通渠道,让各种意见能够在合法、合理的平台上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并及时疏通、逐步调解。对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的疏导和调处要讲究策略、依法进行,充分运用诉调对接、调访对接、人民调解与行政和司法调解对接等形式,既解开当事人的“法结”、“理结”和“利结”,又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复杂、较难预测的矛盾纠纷,组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大调解格局的疏导和舒缓作用,特别是注意调解疏导后的随访工作,以免再次受到不良情绪的诱导和影响。

第3篇

在报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理论框架下,舆论场和市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种种关联而达成一致。舆论场是媒体的生存场所,是媒体的本质所在;市场则是舆论场在经济领域的映射,是媒体在现代社会扩张生存场所的必备工具和必由途径。虽然舆论场是意识层面的,市场是物质层面的,但在现代报业环境中,两者互为决定性因素。谁占有舆论场,谁就占有市场。反之亦然。

舆论场还具有“对层”传播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舆论层级开始分化。每个特定的舆论场,在共性之外,都有个性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有特定媒体为特定“舆论场”服务。媒体分众化的趋势就此出现。与之相对应,作为舆论场的映射,报业市场开始了细分化的过程,特定媒体占有特定市场,并可能采取不同的赢利模式和发展方式。

媒体分众化、市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对单个媒体而言可能并非一件好事。特别是曾经以“大而全”为特征的大众化媒体,必须在新的舆论层级分化中重新自我定位,自觉取舍,明确自己所服务的特定舆论场。定位之外的舆论场,则要让给其他媒体去服务,同时也要从其对应的市场中撤出。于是,报业市场也就作了重新分化。

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对报业集团而言却是一件好事。报业集团是一个经营文化产品的经济组织。一方面,分众化趋势促成了媒体集群的出现,报业集团就是媒体集群在经济社会中的映像;另一方面,分众化趋势对单个媒体带来的弊端,可以在集团内部消化。就是说,集团中一个媒体重新定位后所让出的那部分舆论场,正可以由集团的其他媒体去“填充”。这样,单个媒体间的市场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的精细分工和市场分化。藉此,报业集团不仅丰富了媒体种类,也促进了事业的繁荣。所以,面对媒体分众化的趋势,报业集团只需要分析各类舆论场的不同特征,科学设置媒体布局,使分工精细化、覆盖立体化,就能最终达到整体市场占有最大化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就是对报业集团产品布局和市场布局进行重构的过程。由此观之,大众报业集团党委提出“构建以党报为龙头、晚报生活类报刊和新兴媒体为两翼,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其意义决不仅仅限于舆论阵地的巩固,而是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报业集团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组织运行方式的转变,对集团未来的发展都将影响深远。

新格局―新结构―新机制

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是对舆论场进行层级分析的结果。大众报业集团提出构建“以党报为龙头、晚报生活类报刊和新兴媒体为两翼,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分别对应高端舆论场、大众舆论场、网络舆论场、专业舆论场来区分媒体功能。按照这个路子发展,报业集团就占有了高端市场、大众市场、网络市场和专业市场。这样,现有媒体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对自身所服务的舆论场、所占有的市场更加清晰,报业集团既实现了全媒体,也实现了舆论场和市场的“全覆盖”。

因此,新格局的构建,首先是对报业集团产品结构的进一步明晰。报业集团现有的产品结构,是自然生发和历史形成的结果。党委机关报,为应对读者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继创办了晚报、都市报,办起了网站,在全国报刊治理整顿过程中又接收了行业报、专业报,组成一个媒体群。报业集团转制后,各媒体的分工仍然遵循原有定位,基本坚持了惯性发展和自主发展。这种自然状态,是不符合报业集团功能要求的。报业集团(公司)的主营产品是报纸及其他媒体,发展取向是传媒企业集团。以不同定位的品牌应对不同市场,是企业集团自我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所以,报业集团的媒体定位,应该遵从于集团的战略规划,根据内部分工的需要,确定各自应该服务于哪个舆论场,应该占有哪个市场,依此进行媒体的差异化定位。对产品和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是报业集团的重要使命和重要战略。这种重新布局,未必是“洗牌”式的调整,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使主营产品的定位更加明晰,由此对辅营产品作出适当调整,形成更加科学的产品结构。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意义正在于此。

新格局的构建,在全方位占有舆论阵地的同时,也必将带来报刊结构调整和报业集团运作机制的全新变革。新格局的构建,首先改变了媒体架构,提供了资源重组和集团化的基础,使集团成为各媒体发展的平台,通过规程设置更高效地发挥好集团的服务功能,促进了集团化的融合。报业传媒集团的发展方向,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媒体、跨地域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报业传媒集团不是通过经营一般产品、而是通过“经营”传媒企业来创造净价值。也就是说,传媒集团通过资本控制媒体的种类数量,确定主营业务的范围、规模,规范发展方向。因此,集团的意义,并非简单地将各类媒体“集而团之”,而是建设一个面向传媒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一个以品牌媒体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平台。报业集团体制机制变革的目标,就是强化集团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统一性,强化集团作为各媒体发展平台的服务性;以及以此为出发点、以集团化为目标的赢利模式重构和采编流程再造。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其实质是各类资源在一个组织内有序流动、整合及分配的方式。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要保证报业资源的有序流动、有效整合及合理分配。近两年,在集团党委、编委会的支持下,我们曾经在“新闻信息多层级开发和采编流程再造”方面作过尝试。实验成果已转化为集团奥运报道平台建设。但从实践中看,报刊定位不够明晰、内在驱动力不足,仍然是内部资源整合的最大关口。新格局的构建,产品结构的进一步明晰,从集团层面对各媒体相同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就有了更加现实的基础。

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高度集团化

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需要具体的工作推进。在实践的层面,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高度集团化。

1.结构调整

对集团所属媒体定位,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已经从集团战略的高度,对各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划。规划要成为现实,实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还需要逐一分析、研究所属媒体的状况,对定位有所重合的媒体进行边界确定,对空白的舆论场和市场空间,应该通过调整尽快填补。这个过程,就是结构调整的过程。集团对产品定位进一步明晰之后,作为“产品”的媒体,有责任刚性执行集团确定的媒体定位和结构,使集团媒体的发展战略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

2.资源重组

资源重组,实际是集团化的流程再造。资源重组,并非简单化地把资源从一个口袋装到另一个口袋,或从强势媒体拿到弱势媒体。而是将相似的生产环节拿出来进行专业化整合,为集团内的各个媒体服务。所以,资源重组的目的,不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和调整,而是从集团层面强化为各媒体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能力。按照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围绕媒体发展的需求,将生产流程中那些相似的环节独立出来,将原来分散在各媒体的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我国的报业集团多从报刊社发展而来,“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普遍存在,所属的每家媒体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不在资源重组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报业集团只会继续维持“一群麻雀”的状况,最多变成“一群大雁”、“一群苍鹰”,而不会打造成真正的“报业航母”,实现质的飞跃。

资源重组的第一步,是“宣传、经营两分开”,将为媒体服务的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的辅助部门统一到集团,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为各媒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所以,“两分开”的意义,不仅是报业集团经营体系的企业化、市场化,更是报业经营资源的重组。而后者,对于报业集团的发展而言,有着更加实质性的意义。

资源重组的第二步,是采编流程再造。就是将各媒体采编流程中相同的环节和业务类别整合起来,建立专业队伍,为各媒体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采编成本。媒体是报业集团的基本产品。信息是报业内容生产的基础性资源。采编流程再造,就是站在集团总体的视角,遵循信息的流动规律,重新规划报业集团的产品结构,明确各个产品在总体流程中的定位,细化流程中的资源交换规则,使整个集团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报业生产平台。

3.高度集团化

目前,大多数报业集团仍然是“翻牌公司”。之所以被称为“翻牌公司”,不仅仅是经济运行方面的不完善,也是生产、管理、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完善。而经过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集团成为报业生产的决策中心、产品中心、控制中心、服务中心,就进入了高度集团化的阶段。

“高度集团化”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报业生产自觉有序,有一套高效先进的生产平台,脱离了原始的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状态,计划性、应激性、市场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任何媒体拿到这个平台上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第二,内部专业化分工精细严密,丁是丁卯是卯,同时又在精细分工的基础上,具有高效全面的信息沟通系统和综合反馈系统;第三,内部市场机制健全,每个环节之间,上一流程和下一流程之间,都由市场机制调控和联结,用以保证生产平台的流畅运行。

达到高度集团化的目标,需要立足于报业产品生产的要求,从品牌媒体发展前沿的视角,反观集团平台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就是要进一步思考:在集团战略的统领下,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报业集团?这个集团应该怎样高效运转?各部分之间如何联结、交易?生产流程如何才能顺畅、高效、科学?集团这个平台的建设,代表着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报业资源进入这个平台,都能高效发挥作用,产出价值。品牌媒体的竞争力强了,集团的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高度集团化,从新格局构建开始

高度集团化是舆论新格局构建的最终效果,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设计。它包括:采编流程再造、按照媒体生产需求对营销体系进行合理配置、采编体系与生产营销体系科学融合、支持辅助体系优化等三个方面。这个设计要求高,实施工程浩大,需要从每个点上突破,集腋成裘。而新格局构建,是首个端点。

新格局构建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流程再造

这两种媒体,由于传播介质的天然差异,有条件也有责任在新格局构建中、在资源整合方面先行一步。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流程再造,首先要实现采访资源的共享,即通过流程设置,使集团各报采集到的新闻第一时间在网站上滚动播出。

2.平面媒体的结构调整

按照集团战略发展的要求,对各媒体的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在制度设置上规范采编活动区域,使集团内平面媒体定位明晰、结构互补,日常工作领域严格遵循。

3.集团内信息流动的框架设计

采编流程再造,实际是按照信息流动的规律,对全集团所有采编生产活动的过程作出梳理。新闻发生后,通过记者的采集形成一条信息。当这条信息进入生产线,会按照流程所设定的路径不断往前运动,按照从网络媒体到平面媒体、从资讯型媒体到深度分析型媒体、从日报到周报、从报纸到期刊、从媒体到资料汇总分析的路径,走到哪个节点就会按照程序产生相应的效应,产出相应的产品。这就是信息流动的规律。

在这个步骤中所要做的,就是遵循信息流动的规律,参照报业集团媒体的定位,对新闻信息在集团内的流动过程进行总体框架设计。同时,要明确信息交换的规则以及考核办法。

4.各报系板块平面媒体的流程整合

按照设计好的框架,一次性整合集团所有媒体的流程,显然不太现实。那就要由各报系板块先进行内部整合,待几个板块整合完毕后,再进行集团化的整合。各板块整合中,要按照集团总体框架设计进行。

5.集团化的流程再造

各报系板块分别整合完成后,再进行集团内的整合,实现整个集团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新闻资源共享。同时,要根据运行情况,对框架设计进行统筹,对不适合的地方作出微调。在此基础上,确定集团采编流程总体框架,并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