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教师性格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性格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性格分析

第1篇

为落实"提供多元选择,促进个性学习,成就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达成"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才"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山东省青岛博文小学建立了学生个性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全校415 名学生的智能结构、学习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个性图谱,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

1.智能结构分析

传统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组成,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外,还包括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等其它智能形式。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学生和教育,学生间的智力差别,主要在于其智能结构的不同,而面对因智能结构不同而"各具特色"的学生时,便需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们的智能构成概貌,据此构建课程体系,开设能更好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可以从宏观方面更好地满足全体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校应该与学生、家长、教师和评估专家一起参与课程设计与智能的开发应用,学生的智能结构分析可为学校改革课程结构、创新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目标、建立多元智能课程体系提供强大的数据参考,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开发提供依据。经过统计得知,学生们认为自己在视觉空间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两项上表现突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9%认为自己的视觉空间智能为强项,62%认为人际交往智能为强项,而超过50%认为自己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和内省智能等方面较为突出,表现为强项;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存在智能和音乐智能相对较弱。该项数据分析结果,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许多启示,例如: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视觉空间智能为强项,那么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绘声绘色的视频资源,可以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数据显示学生的存在智能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这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自理自立能力弱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注意加强安全、环境、道德教育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在校内开设各种社会化组织,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存在智能。

从一些相关数据的对比中发现,男生在数学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存在智能这三项智能上的表现比女生更好,而女生在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在数学逻辑智能和存在智能方面表现为弱项的女生人数远多于男生人数,而男生则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三个方面表现为弱项的人数相对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小组中的男女生合理搭配,最大程度的做到智能互补;学校在多元化课程设置中,应根据男女生智能强项的不同,区别开设男女生课程。

总之,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智能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Kung.C)根据人类类型说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学校采用所罗门(Barbara A. Soloman)学习风格量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测试。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4 组8 个维度: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从数据结果看,在知识的加工方面,72%的学生表现为活跃型,28%的学生表现为沉思型;在知识的感知方面,63%的学生表现为感悟型,37%的学生表现为直觉型;在知识的输入方面,77%的学生表现为视觉型,23%的学生表现为言语型;在知识的理解方面,67%的学生表现为序列型,33%的学生表现为综合型。综合四组数据,学生以活跃型、感悟型、视觉型、序列型学习风格为主,反映出了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通过此项数据研究所反映出的小学生学习风格特点,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长处,以弥补学生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对于活跃型的学生,教师既要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带动作用,又要引导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用心聆听;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视觉型学生,教师要尽量用较为直观的图像、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习惯按部就班寻找答案的序列型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喜欢安静的沉思型学生,要避免将其安排在教室中的边缘位置等。

3.绘制个性图谱

个性图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智能构成、学习风格、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性化特征,L制的直观图表。学校为学生绘制了个性图谱和网状多元智能得分统计图,并建立了智能发展档案。借助个性图谱,学生、家长、教师可以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智能状况。如从某生的个性图谱中,了解到该生的智能强项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内省智能,最为突出的是音乐智能,存在智能较弱一些。而网状多元智能统计图则将学生的智能情况进行了更加直观地外显。这样随之建立的学生智能档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规划,也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更加完善、更有价值的跟踪调查数据。

4.个体差异分析

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应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划一性教育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进行的是一种工厂化"批量生产"式的教育。我们过去一直实行的这种划一性、模式化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业上、品格上缺乏个性、特色,千人一面、千校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个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顺应了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第2篇

一、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逞、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但笔者以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项链》一文,这位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

有学生说,玛蒂尔德的性格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课文写她成了粗壮耐劳的妇女,完全是为遭遇所逼迫,而不是她性格的改变;也有学生认为她有改变,因为十年前她从没有想过自己劳动是应该的,但十年的艰辛使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她看清楚自己应该干杂事粗活,这对她来说是个了不起的转变。

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现在出现了不同意见,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个女生说“她的性格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当初她有很强的虚荣心,觉得自己应当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丢了项链之后,经过偿还债务的奋斗,她整个人回到现实中,说明她变了。但有时她还要回想,那是存在虚荣的一面,她没变。”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无论读书什么书都要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

这位老师不期待答案,学生反而收获很多。

当然,强调个性化阅读并不等于可以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对此,教师要给予指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中学生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课堂上,如果你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例如《江南的冬景》一文,欣赏语言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能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规避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也可以和同桌、前后位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的讲,掰开来揉碎了,不厌其详,生怕学生不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了看客,长此以往,学生课上倒是基本不用思考了,可是阅读理解能力又从哪里得到提升呢?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四、鼓励学生发问

第3篇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性格种类 因材施教 施教对策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它具有核心意义。

明代李贽(1527―1602)在《读律肤浅》中曾指出:“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渲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性格自然之谓也。”①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的性格对其歌唱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性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不同,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其中,多血质和胆汁质属于外向型,粘液质和抑郁质属于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对外部世界表现出关心、有兴趣、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对周围环境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不爱出头露面,沉静、孤僻、顺应困难,不易适应环境。

在这里,我所说的两种性格主要是指“急性子”和“慢性子”,在声乐教学中,这两种性格特点的学生虽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表现非常有特点,个性也非常突出,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我就这两种性格分别加以分析。

一、两种性格表现特点及分析

“急性子”的性格多属多血质和胆汁质,一般表现为思想敏锐,动作敏捷,他们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性格热情直率、大胆倔强,善于交际,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喜欢表现自己。相对于优点,这种性格的缺点表现为:性急暴躁、心境变化激烈、易于冲动、自制力较差,而且粗心大意、情绪多变,在学习上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转移快,缺乏耐心和恒心。

“慢性子”的性格一般为粘液质和抑郁质,其特征为:情绪稳定、寡言少语、安静稳重、不善交际、耐心细致、处事谨慎、行动迟缓、自制力强。缺点是:犹豫胆怯,思想固执守旧,动作缓慢,反应迟钝,不易接受新生事物。

在声乐学习和声乐课堂中,“急性子”性格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比较快,包括声乐技巧和新的歌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在课堂上头脑活跃,思维敏捷,喜欢接老师的腔,有时甚至会打断老师的话。他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对动作和表演的模仿比较到位。在舞台上,他们表现欲望强烈,善于进入角色,并且感情充沛,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性子急躁,他们知识掌握较快但不牢固,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课下很难再去复习巩固容易保持,往往不求甚解。在课堂上和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想象力丰富但精力不易集中,思想常常开小差。对歌曲处理不够细腻,比较适合热情活泼、节奏欢快、跳跃性强的歌曲,较为喜欢演唱新歌或自己没有唱过的歌曲。

相比起“急性子”,“慢性子”学生在声乐课堂中反应比较慢,进入“状态”也比较慢,但学习比较踏实;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较“急性子”稍弱,但学东西比较稳定。具有此类性格的歌者,发声位置一般掌握得较好,也较为稳定,但歌唱时缺乏激情;训练比较刻苦、认真,自觉性强;思维缜密,对作品的理解较深刻;走一步是一步,掌握技术慢但记忆力深刻。技巧扎实,不易遗忘,观点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正因为此,他们缺少灵活性,对旧有的习惯不易改变,在舞台表演上,进入歌唱的状态的时间要长一些,属于慢热型,较适合演唱抒情、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

二、两种性格的施教对策

在声乐活动中,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气质特征,无论对于歌唱者的声乐训练,还是对于声乐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讲,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礼记・乐记》的《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廉者,宜歌《风》;肆直而兹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斩者,宜歌《齐》。”②这说明我国古代音乐家早已认识到不同性格的人应该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性格与歌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声乐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在碰到以上两种性格的学生时不要无所适从,乱了手脚,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师生矛盾和不良的教学效果。

1.“急性子”的学生在课堂上反应比较快,在声乐课堂中,有时老师说出上半句他们马上接出下半句,或者老师还没讲解完一个技巧动作的要领他们就自以为已经领会了。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们以为自己听懂了,其实没有真正地掌握。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要慌乱,一定要控制住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把握好语言节奏和心理节奏,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进度施教。

不要因为他们反应快而对他们期望太高,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声乐是一个长期的功夫锤炼的过程,学习声乐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学生过于急躁,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讲道理,除了传授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外,还可多讲些哲理性的东西,以平和学生的心态,调控好他们的情绪和学习状态。

“急性子”的学生发声要领掌握得较快,在课堂上能学到知识的百分之八九十,但课下不愿意去深究。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加以巩固。他们往往学习歌曲较快,喜欢唱些新歌和自己没唱过的歌曲,但歌曲处理不够细腻,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自己在下面学习歌曲,课堂上主要用来处理歌曲,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尽量多地把时间放在作品处理和艺术表现上。

在曲目选择上,“急性子”的学生一般擅长演唱节奏鲜明、速度较快的歌曲,不擅长演唱慢歌和抒情性的歌曲。我们要扬长避短,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以演唱节奏鲜明、速度较快的歌为主,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有意地安排他们演唱一些慢速的、有内涵丰富的歌曲,特别是艺术歌曲和古典艺术歌曲,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修养,增强他们修身养性的能力。

2.“慢性子”的学生学东西比较慢,此类性格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个过程,对技巧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善于在课下独自揣摩练习,从而得到巩固和提升。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可适当放慢一些,讲解要尽可能详尽细致,在语言上不给学生施加压力,不要求学生现场掌握并当场演唱出来,只要他们听懂了,做到心中明白就行,他们下去自己会练习的。

有的老师比较注重现场教学效果,非要在课堂上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学生不做到不罢休,这种要求对于有的学生可以,但是对“慢性子”的学生就不能这么要求,如果强求的话,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既影响了师生关系,又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导致课堂无法继续。

不要因为他们反应慢而轻视他们,事实证明,“慢性子”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很大,可塑性强,他们非常用心,也非常刻苦,不轻易表现自己,当他们表现的时候,往往是他们练好的时候。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得当,最后唱得完整的,能给老师惊喜的还是他们。

由于“慢性子”的学生比较敏感,教师要以表扬和正面教育为主,不要用讽刺性的语言和反面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模仿学生错误的发声时不要过于夸张,更不要丑化学生的声音。学生的每一丝进步,哪怕很细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加以肯定和认可。平时多鼓励,少批评,以增强其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培养其良好的心态。

“慢性子”的学生进入歌唱状态比较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可要求他们先自己练练声开开嗓子,先找到歌唱的正确位置,这样在课堂上很容易进入状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作品时,可以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加大分段练习的时间比例,而且讲解尽可能地慢和详细,尤其是对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的分析要加强,同时要强调情感的表现,以调动其表现的激情。

在歌曲选择上,他们适合唱一些抒情性的有一定内涵深度的作品。在学习初期,不要给他们布置速度快的歌曲,因为他们把握不了会产生挫折感;进入中期后,在平常的训练中,可以加入一些快速的音阶练习和跳音练习,来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以及对速度的感受力;往后适当增加一些节奏欢快的歌曲。但在考试和比赛中,还是要选择他们擅长的歌曲,以慢为主,以表现出他们的长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课程,也是共同造就声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双边活动。在声乐教学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心理、生理等方面情况。在明确教学要求,严格进行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

声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材施教。对于“急性子”类型的学生,可以尽量缩短分段练习的过程,以完整练习为主,尽可能使之在整体上有所收获,同时注意对气息控制的培养和对其耐心的培养。

对于“慢性子”类型的学生,可采取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加大分段练习时间比例的方法,讲解尽可能详细一些,讲解的内容要多次重复,以单一教学内容为主,并采取正误对比、前后对比的方式,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对“急性子”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对“慢性子”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对前者不要期望太高,对后者也不要放任自流,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转引自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5.

②c海林.中国古代声乐史料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168.

参考文献:

[1]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第4篇

关键词:个性差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前,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课堂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进而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2.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力量.了解到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和实际难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向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共同探讨.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意味着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组织学生开展“读一读”.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阅读提纲.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抓住知识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讲“现代通讯”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①现代通讯技术中主要包括哪两种主要的传播信息途径?②光纤通讯和卫星通讯两种通讯技术有哪些优点和缺点?③互联网技术应用有哪些?第二,安排学生进行“讲一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一些容易混淆和难以掌握的知识等,应当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并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如果学生发言过程中出现差错和漏洞,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自信.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初中物理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相应的复习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反思,思考解题思路和技巧,总结经验,在脑海中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将复习方法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课后复习.也就是在每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这种复习方法,一般在当天进行.第二种是系统复习.这种复习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是教师为学生安排一个集中的时间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性的复习,复习的形式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复习技巧.

三、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自主性; 创新;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O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8-02 收稿日期:2016-09-22

作者简介:杨青梅(1993―),女,四川广元人,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

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各高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因此,就需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合理配置,以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了量的扩张而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却日益成为一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论题,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即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1]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质,首先需转变教育模式,实施有效的方略与对策。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和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形态等重要的化学信息的自然科学。它渗透于工农学、医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并随着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及仪器分析快速更新[2],社会对分析人才的要求会愈发苛刻。如何通过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合格的专业创新型人才,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三个方面阐述课堂自主性教学方针。

一、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伴随科学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升教学质量,需优化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的“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听众’与‘观众’而已”。教育的深刻改革意味着教师不再做撒播甚至臆造真理者,而做一个有思想的“产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思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创设情境,并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课堂上,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培养适应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合作型和创新型人才。课后,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并反馈意见,并根据学生的意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做相应调整,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

分析化学分为两部分内容: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今天,我主要探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教法。学习理论在于运用实践或为其他理论作铺垫,所以,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务必体现其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培养创新型、自主型人才,就需要实施创新型教学,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良师益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中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新颖性,不能一堂课一股脑地自我“表演”,而学生只能默默地看着。因此,教学互动是极其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难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再在课堂上讨论,这样既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情感互融,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与同学沟通的能力,课后想一想如何将该理论合理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或对改善当前生产试验操作有怎样的提示意义。另一方面,对于难度不是很大的知识点及一些简单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讲解,然后学生评价,教师再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改进之处,并对相应的知识点加以补充与强调,形成双重的教学相长,师生间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一般而言,学生不喜欢纯粹理论的学习,幸而化学本身是实验科学,为减缓学生疲倦,提高了兴趣,除了实验课程外,课堂上教师可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向同学演示,这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增添活泼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他们就会自发地思考和提出疑虑之处,故而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而四大基本滴定分析方法之一――酸碱滴定法(中和滴定法)是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多元酸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及滴定突跃范围的求算,实验演示不能观察到突跃的每一个过程,因此可以借助Flas为大家演示整个滴定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及滴定突跃过程的形成,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突跃”。

(3) 因材施教。每人会因生长环境或遗传显示不同的性格特征,当然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思维和智力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型、科技型人才时,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弱势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需予以肯定,课堂上可以经常让这些学生有在公共场合讲话的机会,让他们更自信;对聪明又比较调皮的孩子,教师可以充分肯定他,并交给他特殊的任务,这样他就会努力钻研。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大,但学时数又因教学改革的实施而大大缩减,加上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抽象枯燥的理论,如果仍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难以虏获学生兴趣,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益。那么,可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式教学结合起来,对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如多元弱酸(碱)溶液型体分布分数,络合物逐级解离(形成)常数的计算,便需要教师逐一书写与讲解。而对分析试样的采取与预处理部分内容,就可以结合合适的视频进行大概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测评方式

对大学生的测评一般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60%,各部分比例或细节在一定教学原则与要求下教师可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了适应教育改革,需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会进入新的阶段,而不再是为了敷衍或赶教学进度,而在于保障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卷面题型结构可综合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试卷结构,尤其可以适当选择安排一些主观题。

顺应时代先进教育思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中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进而学生会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主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对新事物也会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但要达到主体性化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仅凭让学生主体参与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因素,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专业功底,掌握教学辅助媒体,并熟练加以恰当应用;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合理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手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型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观察记录 行动研究 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了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在草根化研究的进程中,其对幼儿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基于幼儿、发现幼儿、理解幼儿成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前提保障。只有对幼儿有更充分的观察认知,只有更熟悉幼儿的一举一动,才能更好地引发教师的思考,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以优质的教育作用于幼儿。

幼儿个案观察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我园积极开展了幼儿个案研究的尝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个案观察记录。下面我谈谈对教师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一、草根微视――教师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在幼儿观察记录中,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一种是轶事记录,另一种是行为核对表。一般来说,行为核对表是采纳数据得出结论的一个依据手段。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一般采用的是轶事记录的方法,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把自然状态中发生的活动、现象和事件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是一种轶事记录的方法,是结合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有效观察的途径,采用文字有针对性地将幼儿在自然状态中发生的活动和事件真实记录下来的过程。拘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园本化的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表1:

石梅幼儿园幼儿个案跟踪记录表

Shimeiyoueryuan

表2:

Shimeiyoueryuan

在观察记录表中,我们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既定场景中进行观察并现场记录,并对出现的现象作出分析与思考,形成一定的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对幼儿持续观察多次后,对幼儿的行为状态及教师的反思对策进行阶段性的总体评价。

二、现状审视――对我园教师进行幼儿观察记录现有状态的解析

大部分教师在幼儿观察记录中都能依事实记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出现,简单归类进行分析。

1.寥寥数语类。

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记录,必须把发生的状态描述清楚,也就是说,要刻画幼儿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情等,只有这样全方位体地描述,才能将幼儿更直接地投射在教师的观察中,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从外部折射幼儿内心的想法。很多老师的记录只有寥寥数语,记录的只是一件事情,比如:今天某某又哭着来幼儿园了,在老师的连哄带骗下,总算稍微情绪好点了。这样的记录看不出哭闹中幼儿的程度怎样,持续的时间怎样,等等。

2.突然发现类。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在对幼儿进行追踪观察的前期,教师应该对被观察幼儿出现的行为有所了解。每一次的记录,应该都是有目的的,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观察研究的,而不是在记录某某吃饭慢的时候,老师的记录中是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原来是某某把饭打翻了,或者在研究攻击的时候,突然有幼儿报告,某某又打人了。教师的观察,应该是追随幼儿的,幼儿的行为表现应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而不是突然发现的。

3.观察点面多。

有些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时候,会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观察。比如:对幼儿攻击、任性、自由散漫等的观察研究。事实上,教师在一次观察记录中,是很难实现多角度同时观察的,教师在持续观察的过程中,这一次观察的是攻击,下一次记录的是任性,再下一次是对幼儿自由散漫的描述,记录的点面多了,针对性就不强了,也看不出对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有效性。

4.调整不实施。

在观察记录中,有一项需要教师对单次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制定出一些调整策略。老师根据经验,能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措施。但在下一次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记录中的幼儿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看出老师的调整策略在事件中的作用,观察还是随机观察,策略中提出的方法、手段,教师观察的目的都没有体现,也就是说,老师的调整只是纸上谈兵,调整后并没有实施。

三、策略透视――提高教师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能力的思考及手段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和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对教师如何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学习、研讨、指导、讲座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能力。

1.不断明确幼儿个案观察的目的。

只有了解幼儿、发现幼儿、观察幼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这是幼儿个案观察研究的目的。当幼儿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某些老师总是抱怨,总是批评,因为没有真正走近幼儿,要真正观察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尝试心与心交流。如果选择一段适合的时间,静下心观察他、读懂他,寻找对策,那么观察就不仅仅是观察,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2.学习在《指南》指导下观察。

教师的个案观察记录中,很多都停留在观看的角度,只对幼儿外显的行为与特征进行描述,而没有真正“观察”。华师大周念丽老师指出:如果要观察一个对象的内心,首先要对这个对象有所了解,然后对他的年龄状态有所研究,第三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最新颁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幼儿观察提供了一个参考。《指南》中对幼儿的期望、引导和价值,引领我们在观察时清晰了3-6岁幼儿发展大致达到的程度、幼儿发展的方向和不同的价值判断引起的不同纬度。

我园老师进行了多次学习《指南》的活动,包括写《指南》心得,赛《指南》内容,听《指南》讲座,研《指南》建议等,老师们在《指南》的指引下,学会有效观察与记录。

3.多通道学习让教师在优秀个案记录中成长。

(1)通过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如何观察记录。

我们邀请一些专家进行讲座,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梳理观察记录的思维框架。

第一阶段:学会看“什么”。

教师记录:“美美来到此区域,玩了一下就走了。”“亮亮来到了此区域,摆弄了一会儿,也离开了。”

调整记录:“美美拿起不同的球往地上扔,眼睛随着球上下转动,看到一个球弹起来,又拿起另一个球来尝试,看到球都能弹起来,开心地笑了。又玩了大约3分钟,离开了。”“亮亮看到电池,先拿起来研究了一会,不停地用手碰触正极的一端,对这个凸出的小圆点产生了好奇,他看到了老师画在纸上的灯泡亮了的示意图,去找了电线和小灯泡,后来摆弄了几下,灯泡没亮,皱了皱眉头,离开了。”

可以看到,老师在观察过程中,对于要看什么已经有了一些方向,能开始关注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第二阶段:学会“怎么”看。

教师记录:“蕾蕾来到操作台前,左看右看无从下手,看到旁边的小朋友把毛巾的纸巾都放入水中,她也学着做了几下。”

调整记录:“蕾蕾把纸巾和毛巾都放入水中,几次吸水后纸巾已经在水中散开像棉絮一样,蕾蕾反复地拨弄已经散开的纸巾。我就问蕾蕾:你的纸巾怎么啦?蕾蕾告诉我:纸巾在水里会散开来,像花开那样好看。”

我们可以发现,老师不但是带着每个环节的重点在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且对于当时的幼儿表现,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引导。

第三阶段:动态观察

几次观察调整之后,如果已经实现了预期观察目标,观察活动很多时候就终止了。如果此时老师进行动态观察,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那么,幼儿的发展还会在继续,老师就有新的观察目的和方向。比如:表演区观察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热情、对音乐的敏感等,如果投放了新的材料,老师就可以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兴趣等,能将这种观察动态持续下去。

(2)整理我园教师记录的案例,教师间传阅,相互学习,不断成长。

我园在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中,涌现了一些优秀记录。在督查的过程中,我们及时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将一些优秀个案进行整理,分发给老师阅读学习,通过相互取经,明确一个好的观察记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观察、带着目的、记录行为神情动作语言,还有连续观察调整措施的因素,教师的指导在观察记录中体现,等等。

4.多层次的研讨促进教师对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思考。

除了教师个体进行观察记录以外,我们还进行了多层次研讨,不断优化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研讨一:多人次共同观察记录同一位幼儿的表现。

两位搭班老师可以共同观察记录一位幼儿,并对观察到的表现进行研讨,通过记录中对幼儿多角度的解读,让幼儿的行为、心里更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利用教学公开课的时机,参与研究的老师3-4人一组为单位,共同观察活动中的一位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折射出教学活动中幼儿成长的效度。

研讨二:通过视频解析,观察研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

例如:观看一段视频,观察分析其中一位幼儿的运动发展学习特点。在观看前提出问题:(1)分析该幼儿的性格特征。(2)分析影响该幼儿情绪的关联因素。(3)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师阻抗 利益

伴随着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我国在教育领域内进行了新课程、素质教育、教育体制等一系列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以致教育改革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抗行为。因此,深入研究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抗行为,重点关注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态度,是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改革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教师阻抗行为问题

我国教育事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使得教育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与目标设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例,就可以窥见一斑。新课程改革致力于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注重塑造学生的鲜明个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当前的实施情况看,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自认为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到旧的教学理念的窠臼之中。

教育改革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线教师阻抗教育改革的行为。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实践者,如果一线教师产生消极应付或抗拒改革的态度与行为,必将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关键性人物,改革措施只有经过教师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再次,教师是改革理念的实际解读者,教育改革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的一致性程度决定着教师对改革的态度。因此,研究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态度,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是推进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阻抗的表现

教育变革理论中使用的“阻抗”“抗拒”两词,来源于社会学关于社会变革的研究。所谓教师阻抗是指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因教师观念上的冲突导致教师阻碍、抗拒改革进行的行为表现。[1]

国内外对教师阻抗的研究有很多,如普拉特提出教育人员对变革的态度可以分为五类:反对者、拖延者、沉默者、支持者、热诚者。这五类教育人品所占的比例中,以沉默者最多,约占40%,其次为支持者和拖延者,各占25%,热诚者和反对者最少,各约占5%。[2] 詹纳斯依据教师在面对变革时所产生的阻抗情绪在程度上的不同将教师阻抗行为分为挑衅性阻抗、消极挑衅与消极性阻抗三种类型。我国学者刘毓指出教师一旦产生心理阻抗就会产生回避行为、被动顺应与逆反心理。学者于动认为,对教师而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面对改革(或者变革)时所表现出来的类型是极其相似的,大致可归为三类,即强烈反对、积极参与和被动跟随。[3] 我国学者雷明把教师阻抗行为分为抵制、观望态度与不作为三大表现。本文认为当前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阻抗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拒绝,即教师排斥教育改革,思想上不能接受教育改革新的理念,行为上拒绝执行新的教学方式。这部分教师非但自己不接受变革,还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新方法的教师进行严厉抨击。二是被动顺应,教师消极应付教育改革。三是无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无法胜任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又不思进取,不主动提升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与环境。

三、教育改革中教师阻抗行为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科层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管理中推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受这种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对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绝对服从;在教育资源调配上讲究行政上下级关系,以领导意志为核心;以效率为价值导向,强调教育成绩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强调管理过程的硬性规范,管理结果的强制服从;强调教育评价结果的统一量化,并将教育数字作为教师资格鉴定与业绩评价的评价标准。这种模式缺乏人文关怀与精神满足,缺乏对教师幸福的关照,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相冲突。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教师只有服从上级命令的义务,而没有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权利,教育改革无法倾听最重要的一线教师的意见。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能会使教育改革的实施措施与实际情况脱节,另一方面则可能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使教师产生逆反与抗拒心理,导致教师消极地应对甚至直接阻抗教育改革。

2.教师的地位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教师的地位问题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但教师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教师,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政治地位上,教师处于政治生活的边缘,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在经济地位上,与教师职业的劳动付出相比较,教师不仅远远落后于社会各强势部门和行业,而且落后于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职业者;在专业地位上,经常处于专业自信与大众蔑视的矛盾之中;在社会地位上,学校成为社会问责的重灾区,而教师又首当其冲。当前社会对教师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少数教师在学校里、在课堂中的各种暴力行为等不良行径,但极少关注广大教师的生存状态与未来的发展,教师最后的“光环”“光圈”已不复存在。教师面对的更多的是社会的各种指责,社会让教师背负着不可承担的重负。因此,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改变当前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而非教育教学。显然,只要教师“尴尬”的地位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再先进的教育改革理念也无法落实。

3.教师对个人利益的担忧

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任何改革都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原有权力关系和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并最终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改革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对理念的守持,而是利益的权衡。如果权衡之后认为改革的结果将使自己的利益受损,那么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抗拒改革。如果教育改革会引起教师利益的直接或间接下降,那么改革必将会遭到教师的反对。教育改革中源于教师对个人利益的担忧而产生的阻抗行为主要有三种典型情况:①教师担心改革中所采用的新制度和新技术会花费较多的成本,从而减少固有的收入;②教师担心改革会减少原有课时,从而会减少课时补贴;③教师担心因改革而被降低岗位,失去原有岗位的优越待遇。这些都对教育改革形成强大的抵制力量,从而增加改革的难度。反之,如果教育改革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实惠,那么必定会刺激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对个人利益的担忧也是产生阻抗的因素之一。

4.教师组织文化的保守性使然

组织文化是指某个组织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核心而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习俗礼仪以及群体意识的总和。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组织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能规范、引导与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可以保障组织成员持有共同的组织信仰。不同的组织因不同的组织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组织文化特点,若组织形成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则该组织往往呈现出适应性强、容易变通、敢于创新等组织文化特点。但就教师组织而言,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较大的独立性,从而使得教师群体的组织文化往往相对保守、封闭与缺乏创新。教育改革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都将改变教师原来所处的稳定环境,这必定会与教师原来所信奉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发生冲突。由于教师组织文化具有保守性的特点,教师会对改革所带来的与原来不相符合且对自身不利的内容形成群体制衡,这也就从主观上给改革造成了阻抗。

四、消解教师阻抗行为的对策

1.破除旧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育教学质量,理顺教育关系,实现理想的教育发展目标,有必要对教师实行一定的行政规约。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一种金字塔形结构的科层制管理,教师在这种管理制度下缺乏应有的自,只能被动地执行上级命令,影响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育改革的制定者必须转变旧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倡民主参与式的管理体制。“一切针对教师的管理政策和评价制度,都要以教师的自身利益为目标,以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彰显作为目的,以人道化和人性化的原则为出发点,这是任何制度行之有效的最低伦理标准”。[4] 因此,要在反思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基础上改良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放行政管理权,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充分保障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力,提升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教师拥有一定的自来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更切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减少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抗行为。

2.切实提高教师地位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保健和激励两个因素。他认为保健因素只能保障个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等缺失性需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与精神安慰,才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教师的社会地位属于激励因素的一个方面,因此要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使教师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要进一步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学校不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不是社会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不应将所有社会问题都归结于学校,进而形成对教师角色的偏见。其次,对教师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不能因为个别教师所犯的错误而否定整个教师群体。再次,树立教师的权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师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要使教师更好地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就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

3.切实保障教师的合理利益

人兼具感性与理性,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合法保障是教育改革获得教师认同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多的是倾向于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教师的无偿奉献,缺乏对教师个人合法利益的关注与保障。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必须关注教师个人利益,以提高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度和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首先,在改革中要尽量保障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正当利益,尽量避免损害教师的正当利益,及时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是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需要。其次,应在原有正当利益的基础之上,增加教师个人的收益。因为在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教师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对这些新的成本投入提供相应的补偿,就意味着这种改革对教师个人而言得不偿失。这往往会造成改革得不到教师个人的认同,使教师对改革产生阻抗行为。

4.引导教师组织文化积极转向

教师组织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不变性,但是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可变性,教师组织文化会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动态了解而发生改变。尽管教师的群体文化具有保守、封闭的总体特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仍然具有自愿改变的倾向,如在课堂上教师也会不时地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引用新的教学方法等。但是,组织文化变化的主要动力必须来源于组织内部群体价值观的改变,而不是来自外来压力的强迫。为此,教育改革的推行者应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使教师形成对教育改革理念的强大认同感,通过教师组织内部促进组织文化朝着拥护改革的方向健康发展。教育改革推行者应致力于让广大教师明白教育改革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改革成败的重要性,以形成对教育改革的认同感而非批评和指责;应该更多地为一线教师提供心理上的疏导,而不是一味地行政指令;应该赋予教师更多参与教育改革的权利,让教师承担更多教育改革的角色而不是使教师游离于教育改革之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王万俊.有计划教育变革:含义与阻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1).

[2]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工业区位商 比较优势

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增长较快。2001年-200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4.03%。根据H•钱纳里等人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理论,珠三角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第二产业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由此可见,珠三角发展好工业,并根据各地工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明确分工,对整个珠三角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珠三角工业比较优势分析

1.工业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优势产业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特色产业,更是区域经济的规模增长点。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基本的分析方法。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结合本文对珠三角地区各市的工业各行业的分析,表中j地区I 产业区位商;为j地区I 产业的产值;为j区域的总产值;为珠三角I 产业的产值;则为珠三角整体的工业总产值。

2.工业比较优势的测定

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选取了2009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各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珠三角九市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计算了2008年珠三角九市37个工业行业的区位商。具体统计如下:

(1)数量分析,从数量上看,2008年珠三角工业行业区位商大于1的优势产业共有123个,其中中山市的优势工业产业最多,达18个;而惠州市最少,仅为7个。

(2)各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为了重点突出各市的主要优势工业产业,本文选取各市区位商排名前五位的行业进行重点分析,在各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中,广州的烟草制造(4.05),江门的化学纤维制造业(10.36)、非金属矿采选业(8.52),以及肇庆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5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3.53)、非金属矿采选业(12.4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8.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28),其区位商都大于4有些甚至超过10,表明其专业化程度非常高。

根据九个城市的主要优势产业的分布特称,将其工业结构分为两种类型:

高度加工型:资源要素贫乏,主要优势产业集中在高加工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这类产业主要有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器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等。通常这类地区的资本和技术供给能力较强,因而有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深圳、珠海、佛山。

资源主导型:资源绝对优势,发展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如金属采选业、冶炼加工、农副产品等等。归为这一类型的地区有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

综合型:同时发展高度加工型及资源主导型的产业。如广州。

(3)优劣势产业互补分析。理论上说,区位商的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则该地区对这一行业的相对吸引力也就越大;区位商越小,比较劣势则越明显,其产业分工的能力越弱。因此,可以从区位商值的大小判定一个地区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以及互补程度。对珠三角地区九市分别采取LQ>2及LQ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市相对优势劣势的产业差别还是较大的。首先深圳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这与深圳充裕的资金和大量优秀的人才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深圳在珠三角的定位还是主要以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主,所以具有相对劣势的产业最多;其次,肇庆的资源主导型产业最为发达,尤其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珠三角甚至全省都具有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肇庆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60多个矿种,主要金属矿种有铁、金、银、铌、钽、锡、钨、铋、钼等;非金属矿种有石膏、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瓷土、钾长石、端砚石和绿玉石等。金矿储量100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自然资源的丰富决定了肇庆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工业;第三,珠海、佛山同样以发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由于这两地的矿产资源等不够丰富,但经济总量水平高,比起其他除广州深圳外的城市更易吸引资金与人才,所以其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第四,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则相对于在纺织服装、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比较丰富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因此劳动密集型类的轻工业较容易在这类地区发展;第五,由于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且处于珠三角的中部,其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两大类产业在广州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从产业互补的角度讲,深圳与肇庆的优势与劣势产业互补程度最为明显,其次珠海、佛山可以同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但是,从整体来看,整个珠三角具有的优势产业还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环境日趋严厉,金融风暴的袭击更是加剧了工业的生存危机。因此,珠三角有关产业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作为发展目标。

三、珠三角工业发展对策

第一,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产业结构转移。区域经济规律表明,先进的生产力首先在少数条件好的地点生长和发展,形成增长极。目前,广州、深圳是带动珠三角第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时江门肇庆等地区总体经济仍然需要靠其自然资源的优势的来发展,技术水平低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了制约珠三角发展的瓶颈。将部分高薪产业转移到这类地区去,这样既可以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够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要选取自己的准确定位,要确立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相关性产业,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加快珠三角地区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向劳动力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优势,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地区要摆脱产业升级的尴尬,真正走出困境、迈向国际,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人口剧增相对照的是,珠三角地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远低于京沪,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仅为7.26%。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仅为北京的36%,上海的近50%,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珠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科技产品,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计旺: 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周运源: 区域经济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钢琴教学 个体差异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4-01

钢琴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钢琴技巧,现实问题是学生个体的情况有所差异,所以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关键,怎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出学生自己的优势非常关键。

一、新课改下学生个体差异对钢琴教学的影响

(一)钢琴教学的特点

任何一门技巧的练习都要基于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钢琴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它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还需要各种感官的相互协调,而且这种技艺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练成的,只有通过具体且全面的实践与经验的累积才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钢琴的弹奏练习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反复的锻炼,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的讲解,是不能达到钢琴实际的练习目标的。因而钢琴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学生原有的钢琴技巧作为基准点,引导学生按照钢琴训练的具体步骤来进行系统化的练习。同时在进行练习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视奏的能力,同时提高键盘空间的感觉以及音色和力度的控制水平。

钢琴教学还体现了技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学生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可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度,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加强对钢琴的感知水平,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钢琴的弹奏水平,这是一个从内在感受到外在技巧体现的过程。

(二)个体差异的影响

学生的自身条件的不同和经验的累积程度对其钢琴表现力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巧的表达通常又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特质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钢琴技能的展现,同时也会使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而当遇到心理特质差异较大的学生的时候,要特别针对这一环节进行考查,综合分析各种可能的因素,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

学生本身技能的差异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也要看到这一差异会给同步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还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因为钢琴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在实践的领域更是要下足功夫。

纵观目前的钢琴现状,教学方式逐渐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从过去的单对一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小组授课的方式,有些还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进行全面的教育,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将个体的差异性排除在了教学的注意范围之内,不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学生自身的素质各不相同,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学生个体差异对钢琴教学影响的应对措施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钢琴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具有差异性质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关于如何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性格禀赋和心理特质入手。

人的性格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个人的性格都存在着异同点,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师要准确分析出学生在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就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气质特征。一个人的气质特征的形成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践,最后所形成的心理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气质特征。气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反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教学中的案例来分析,温心怡和戴子承都非常地勤奋刻苦,但是在个人的性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温心怡的性格非常开朗,生活态度也非常乐观,在钢琴的学习中具有灵敏的反应速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非常强,但是经常喜怒形于色,情绪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经常喜欢弹奏快速、富于激情、豪放有生气的乐曲,感受力非常强,美中不足的是欠缺一些细腻柔和的品质。

戴子承的性格比较安静和稳重,接受能力和反应速度不及温心怡,但他非常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沉着,理性思维能力较强,在钢琴理论的学习中表现优秀,记忆力非常好。平时喜欢弹奏深沉、高雅的曲目,演奏时非常雅致和细腻,发音非常圆润优美,经常追求演奏的完美性,不怎么胜任速度较快的乐曲,热情程度不够。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先充分肯定温心怡和戴子承的优点,并将之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要对这两名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曲目的教学。对温心怡可以选择一些歌唱性较强的曲目,同时要让她多练习典雅、细腻的乐曲,让其在实践中感受这些曲目的典雅和细腻,弥补自己的不足。对戴子承应该多使用一些速度比较快、充满激情的曲目进行教学,激发出他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钢琴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将钢琴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钢琴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例如在教授一首新的曲目之前,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录音资料或文字资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与曲目相关的音乐风格和背景材料,经过一番自己的体会后,再由教师来进行相关的讲解与润色,这样不仅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钢琴练习的主动性。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背景下,钢琴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个体差异虽然对钢琴教学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依然可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潜力,指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钢琴音乐风格,不断的体会与积累中加深钢琴造诣。

参考文献:

[1]邓光年.因材施教原则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河西学院学报,2004(3)

[2]袁源. 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及因材施教[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第10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教育活动,它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的一个过程。它是基于社会外部需求和自身教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它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判断和自我选择,它是人才成长和培养的一个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质量,它的内涵和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依据,是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满足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需要为总体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过程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等。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注经济转型形势和国家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态势,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它的科学制订和有效实施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培养制度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制度包括国家相关的规定、管理政策及学校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各类管理制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应有利于学生发展和适合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管理既要保证基本内容和共性方面的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4.培养质量

衡量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满足于受教育者学习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生通过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提高社会适应性、职业应变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成人学习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者学习对象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在学习动机上,既有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学习的,也有学成之后谋求就业的,还有单纯为改善自身知识结构而学习的。成教学习者参与学习以为个人职业发展考虑最为普遍,包括提高学历,取得文凭,获得晋升加薪机会,以提高个人社会地位。成人学习者与非成人学习者相比,具有较为独立的自我概念和学习意识,具有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他们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希望所学知识能很快并且很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成人学习特点第一体现为学习的社会性。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大师诺乐斯所说:“成人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成人教育所依持的是社会目标取向。成人教育学员不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业角色,而且也承担了需要为之负责的家庭角色。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才是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由此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决定了成人的学习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有极为复杂的社会因素。

第二体现为成人学习的实用和功利性。成人学习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学习的实用和功利性。作为社会成员的成人学习者,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眼前急需,为用而学,希望所学知识实用,以专业技能为主,同时希望获得文凭,促使社会地位的提升。

第三体现为成人学习的经验性。成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独立的社会意识基础上的再学习。这些特点也容易成为群体共享的资源。

第四体现为成人学习的自主性。成人的学习相对普通教育而言更具有学习自主性。成人在所学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担任着一种引导者、解惑者、组织者的角色。因此,成人教育更具有学习自主性特点。

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存在较大不同,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的现象。不管是师资的聘任,还是培养方案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都具有浓厚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色彩。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灌输,轻技能传授;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重单一的学历补偿,轻教育供给的适应性、职业的应变性。成人高等教育缺失成人教育的特质,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难以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我国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繁衍出一些新职业、新岗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仍局限于专业、职业性补偿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综合学历教育,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办学模式忽视成人教育对象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接受对象一般是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强调智能更新与素质提高,这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中一定要探索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但是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一直难以突破传统教学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培养规格整齐划一、课程体系注重完整、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导向、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调、考试考核方式死板的特点,缺少成人教育办学特色。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使学习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成人教育对象特点,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认识到创新教育模式是成人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成人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成人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

1.合理定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遵循“发展需要驱动的原则”,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针对成人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和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要体现职业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朝着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方向发展,不但使其具有特定职业的知识和能力,而且也具有职业应变和转换知识的能力,要以职业性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设置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成人学员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或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是很难从教学效果上获得根本性提高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动态的、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成人特点,按照实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成人学习者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学习而非仅仅获得文凭。成人教育课程往往必须更直接、更动态地反映社会、生活、工作、岗位等的某种变化和实际需要。因此成教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成人的学习需求作系统分析,多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针对性的课程,同时要把握好课程的难度与深度,便于学员自学。

(2)成教课程体系结构应重视以应用性的知识为导向,而不是按照学科理论知识的整体系统来安排。通过设置更多的专题课、实验课、综合设计课等来完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融为一体,冲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建立一种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新的学科体系。

(3)成教课程设置要突出开放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在职工作人员的教育,是针对成人各个时期需要的岗位教育以及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知识充电教育。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创新能力和革新精神,既有反映专业主干知识的必修课,也有灵活、动态的选修课。要将科技与生产中的前沿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适应多样化世界的需要。

(4)注重开设综合课程。课程体系要做到整体优化,要摈弃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内容设置。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原则来设置所需课程,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基础课程应选择适应面广、概括性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力争相近学科课程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中体现职业性课程与非职业性课程并举、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如某些课程及其课程设计的开设,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目的。

3.积极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设置弹性学习年限

所谓学分制,主要是指以选课制为基础,将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将取得必要的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相比,这是一种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学分制的突出特征是学生自由选课和弹性学制。实施学分制让学习者不再受固定学年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申请毕业。这样可以解决成人学习者学习与工作时间冲突的问题,学习者可根据工作、家庭、生活实际情况,自主统筹安排学习时间,以较大的灵活性选择何时学习以及学习何项内容。对于基础一般的学员可以少选学分,推迟毕业时间;同样,学有余力的学员也可以多选一些学分,从而提前毕业,真正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员不但可以在大学中攻读必修课程,也可以选一些和学位学习无直接联系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是学分课,所得的学分仍可计算在内。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形式的开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形式,另一方面也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以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而言,这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的变革,也必将促进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让人们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地域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函授模式进行改造,是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利用学校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成人教育课程网站,实施在线网络教学。将教学、学习、互动、作业、批阅、测试、评价及成绩、学生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纳入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的强大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也相应从教学转为“导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设计教学为主。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集中面授、群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主。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并调节教学进度,自行下载讲课笔记、上交作业和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更好地安排学习、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在时空上的强大功能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为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了机会。

此外,各类网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对成教学学生的学习也起到助推作用。高校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展示着各个学校的实力和特色。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国内外名校课程视频。这些公共优质资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促进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领略名校风采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按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笔者通过对大庆地区小学教师的听课结果进行总结,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性和参考性,学生对于如何把美术形式应用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故此笔者尝试采用练习法来改进教学。

一、运用练习法改进教学

在讲授完毕简笔画课程后,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课堂教学进行简笔画教学练习。运用一边写板书,一边绘图、一边讲解授课内容的方法,简称为“书绘结合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花”的简笔画绘制方法,在安排5分钟的手绘练习后,让学生们采用练习法来练习模拟课堂应用,并根据所学“花”的简笔画的绘制来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这篇课文。然后,根据学生们练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练习中,可选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讲解过程。笔者的观察总结为:学生A与学生B绘画形象性与美感较好,学生C绘画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学生A能够很好地运用“书绘结合法”来讲解,但讲解时绘图用时稍长,讲解节奏有待调整。学生B在讲解时,采用先绘图后讲解的方法,因此绘图用时较长,没有照顾到台下学生,也是不可取的;学生C在讲解时能够较好利用了“书绘结合法”,对书、绘、讲的节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绘制质量和美感就可以了。对学生整体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后,笔者为每一位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针对学生们的共性问题,笔者重新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过程提供参考。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改进教学

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方向去自主选择练习课题。同时,对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练习的反馈情况,能对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课程学习了简笔画动物的画法,设定任务为以动物为形象的课堂教学模拟。课堂训练后,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备讲,选3位学生上讲台模拟:学生A运用蜗牛的画法来讲解小学数学问题,运用“书绘结合法”边绘制边讲解蜗牛从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问题。学生A的绘制能力较强、美感较好,但节奏把握较差,原因是对于这种问题的讲解,完全采用绘制方法不太妥当,用时较长,而选择结合教具的方法来讲解更为恰当。学生B讲解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绘制形象感和美感都较好,课堂节奏把握也恰当,由于很好掌握了“书绘结合法”,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但在图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冲突。学生C尝试运用绘制动物形象讲解英语字母,造型选择也较为恰当,美感和节奏感都较好,讲解直观很生动,但对于动物形象的选择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根据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笔者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步骤重新进行讲解示范演示。

三、运用模拟训练改进教学

(一)模拟方法探究

模拟训练内容分为模拟“书绘结合法”、模拟教具制作、模拟教具应用、模拟多媒体演示制作这四个方面。“书绘结合法”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的,这种方法主要研究根据课程应选用何种绘图方式、绘图的速度与绘图的步骤、如何“边写边绘”、绘图的安排和板书的关系、哪些课程内容适合此种方法等。模拟教具的制作,主要研究怎样根据授课内容来准备和制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主体、如何增强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实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模拟教具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体研究教具应用的适时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规范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进行互动演示等。多媒体演示制作,具体研究为如何确定设计风格、如何增强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强操作性等。例如,小学教材科学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通过示范制作不同溶液溶解盐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溶解盐的过程,最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来了解一杯水溶解盐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定位学科风格,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图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但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通过模拟练习后,把学生分组,用任务驱动法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根据所给题目课下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反馈。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改进训练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即为训练内容,即“书绘结合法”模拟训练、教具制作模拟训练、教具应用模拟训练、多媒体演示模拟训练四大内容。训练方式从易到难,从训练单一内容训练直到多种模拟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利用“书绘结合法”改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绘图与板书书写交叉应用的协调性方面得到加强。从绘制手段、不同绘制方法达到的不同绘制效果、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训练,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对于板书的书写布局安排、绘图与板书文字的组织方法、文字书写与绘图的操作节奏与合理性安排进行针对性训练。利用模拟教具的制作方法改进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操作性和说明性强的教具,让教具既具实用性又具趣味性。从制作教具的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安装和固定方法、艺术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逐一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了声、光、影、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对市场上已有的教具进行解析学习,让学生们提出改进设想。此外,可以安排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应用需要和授课者需要,分析开发制作新型教具。利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法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利用PPT进行课件制作的风格设定方法、增强设计美感的方法、图片布局安排的合理性、图片与视频资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讲解与演示教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分别训练。安排学生对于操作性展示视频课下自己录制短片并剪辑后回到课堂播放。在课程结束前每节课给出固定时间进行模拟训练的综合应用,即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练习。

(三)改进训练评价

对于训练评价,增加了模拟训练得分占总分60%的评分模式。分别从绘制应用能力、教具制作质量、教具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等四方面来考察。对绘制能力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绘制手段选择是否合理、绘制方法是否规范准确、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书绘结合”操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教具制作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具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安装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学、教具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具的制作美感表现、教具的趣味性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具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于教具的应用时机选择的恰当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与讲解结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PPT课件的风格定位、图片的布局安排的合理性、讲解与示范教学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四、实践评价

此次教学实践更加贴合时展需求,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的美术实践应用更具指导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练习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提高。

首先,学生在板书和绘图的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得到了提升。之前学生对于绘图手段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恰当,但是经过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后,学生对于“书绘结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书与绘图较为恰当的结合。并对不同学科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书绘结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第二,学生们在模拟教具的制作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教具制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制作中激起了学生们对趣味性的表现欲,对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在模拟利用教具的互动演示教学中,学生对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

第三,在模拟教具应用和训练方法中,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了受教者的需要。了解怎么样利用教具启发学生兴趣,怎样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观性和说明性。在模拟教学中对板书的书写与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结合,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第四,在利用多媒体制作改进教学和训练方面,学生的从教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对于不同学科的PPT课件的设计风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图片的筛选与板式的合理布局有了正确的表现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采用互动演示的方法和结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课堂效果更加丰富。

五、结语

第12篇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被学校和社会所轻视的状态,这就导致体育教师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思想散漫,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表现随意,对一些学生的缺课、逃课行为也不予以批评教育,这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阻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心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知道体育这门学科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能够以这种孜孜不倦的教学心理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有信心,最终确保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二、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第13篇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方法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与时展情况的匹配。科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编制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该秉持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的实用的教材作用下,学生才会学到更加科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教材的建设应该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教材之外,开设辅助教材,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把其中较好的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传阅。在一定的积累以后,进过学校教研组,甚至是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大讨论,将优秀的教材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阅。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适应程度。比如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度,在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切忌在过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忽视系统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在沉闷的课堂中,应该用生动有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讲,教师听。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第14篇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往往都是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课堂教学也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长期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不利于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当前教育的现实情况下,教学改革就变得十分必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开始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催生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是最具代表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之一,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主。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这一点,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当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落后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推广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现状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则语文个性化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了个性化的元素,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教师以自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讲解和诠释,让学生对知识更好的进行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个性特色并没有在课堂教学当中发挥出来,学生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仍然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依赖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并没有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出来。有时,教师会将自身的“个性化”强加给学生,这与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相违背,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2.教学方法落后

语文个性化教学,其侧重点在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同时,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予以配合,个性化教学才能发挥其实际的作用。由于应试升学压力,在一些中学的教育活动当中,素质教育成为形式。课堂教学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授课为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科的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下,个性化教学成为形式化的教学理念。因此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个性化教学开展开辟良好的发展途径。对语文教学方法予以改进,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个性化教学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个性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为了满足新课改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个性化教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于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现状中的不足,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善。加强个性化教学的实际应用,以更好的发挥其教育职能。

1.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个性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个性化教学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之外,还能够将个性能力表现出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演讲、辩论以及情景剧等活动,将语文教学融入进来,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能力,并有效的发挥出来,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2.以学生为中心

第15篇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教学;重要性分析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提高学生欣赏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专业知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的诗歌教学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新时期如何对诗歌教学进行定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新时期开启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改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试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时期要认识到诗歌教学在当代语文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新课改下如何认识诗歌教学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新课改下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诗歌是这些文化财富中的瑰宝,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诗歌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凝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诗歌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诗歌环境中培养诗性智慧,这也是新课改关注的重点。诗歌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可感性,诗人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高中时期的教学活动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青少年认知能力。诗歌作为一种有效方式,在激发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般而言,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可以从不同方面对诗歌进行认知,这种认知行为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任何学科教学都要采用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所要采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差异,诗歌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内心情感通过特定的词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对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在完善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诗歌教学采用的不仅仅是阅读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原有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教学中所选取的诗歌具有奋发向上、执着奋进的特点,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超越各种困难,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实现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教育可以告知在校学生,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而且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人生所要追求的理想。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将坚定的信念传递给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中,也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不断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所包含的积极影响,不断促使学生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21世纪提出的一项全新要求,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高中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高中诗歌教学进行分析,明确高中教学重点领域,对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推动实践解析了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诗歌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诗歌在完善教学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晓雯.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