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井研县 农村篮球联赛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44-02

1 前言

在2007年元月初,井研县篮球协会在众盼之中正式成立。协会在篮球比赛中发挥着强大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定期组织技术讲授和集中训练,连续组织“篮协杯”迎春篮球赛、“回乡大学生”篮球赛、王村镇农民篮球比赛等精彩赛事,并组队参加乐山假日体育篮球比赛,外出成都、犍为、荣县等地沟通交流,切磋技艺。近年来,该县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更是被评为全市“农民体育特色县”。现阶段井研县篮球联赛正是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任然存在着许多阻碍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的发展因素,与职业化的篮球赛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完善各项赛事制度,提高整个联赛赛事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展出属于井研人自己特色的体育篮球文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乐山市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整个赛事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年井研农村篮球联赛的情况与报道,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农村体育运动的相关信息。

2.2.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就涉及到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现状制定的问卷。设计问卷为200份,对井研县篮球赛事观看人员和参与赛事人员各100份问卷。其中收回的总数为200,回收率为100%,除去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95,有效率达到了97.5%。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井研县多位资深该项赛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访谈,得到了他们的一些意见与看法。

2.2.4数理统计法

依据对于本次论文的需要和要求,对所收集的数据和文献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统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井研人民群众对于篮球联赛的喜欢程度调查

本人在井研县县城几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点,就对篮球联赛这个赛事你是否喜欢(表1)、是否会去观看(表2)这两个问题,通过对100人的随机调查发现有47人很喜欢这个篮球赛事,有49个人喜欢或者一般,只有4个人对这个赛事不是很喜欢。并且只要开赛了,超过90%的人会选择前去观看。可以看出井研县篮球联赛在井研县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欢的。由于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联赛,在说到该项赛事时,他们都无不自豪的说这是我们自己的“JBA”。在随机调查的100中就有18个人亲戚或者朋友就是联赛赛事的球员。在每场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去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加油助威。同时在比赛现场的娱乐项目更是深受他们的喜欢,让一般无法直接参与到比赛中的人们可以参与其中,让他们也享受篮球该项运动带给他们的欢乐。

3.2参加农村篮球联赛队伍的情况调查

在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开赛初期,只有不足10支队伍参加比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井研县部分乡镇的农民们自主组队参加,一部分是政府机关领导组队参加。随着该项赛事在井研县的蓬勃发展,参赛的队伍也越来越多。发展成至今的每届赛事都有接近20支队伍参赛,其中由当初的一家商家投资赞助组队参加,发展到现在参加赛事的参赛队伍大部分都是有商家投资赞助的球队。井研县乡镇的农民们从开始的一部分组队参加比赛到现在的几乎每个乡镇的农民们都有组队来参加比赛。

3.3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开展情况调查

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自从2007年开展至今已经连续圆满开展了6届,先后有接近2000人参加比赛,从最开始几十人参加比赛发展成至今的300多名运动员参赛。井研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打造以篮球为特色的体育先进县,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县委宣传部、县文体旅游局等部门精心组织,引导群众了解篮球,热爱篮球,普及篮球,参与体育,形成合力。每届赛事赛事的开幕式上都会有省领导发来贺电,更有市领导、县领导亲临现成主持开幕式,为赛事的开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该项赛事其比赛规则采用的是NBA职业篮球比赛规则,分常规赛、季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联赛采取的是抽签分组的方式来对各支队伍进行分组,很好的体现的赛事的公平与公正。

3.4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对周边城镇的影响

井研县农民篮球联赛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强了县城居民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和喜欢,也很大的带动了周边乡镇居民的体育热情。在农活不忙的时候,人们都很愿意拿着篮球运动运动。很多的居民不为别的,只是单纯的为了锻炼身体。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努力练习篮球技能,期望在参加井研县篮球联赛的时候能为自己的乡镇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与此同时,井研县各乡镇还纷纷效仿井研县篮球联赛的方式,在自己的乡镇组织各种篮球比赛,以更好的促进各自乡镇的体育发展。由于井研县的篮球联赛开赛时间较长,不仅积累的大量的篮球赛事组织经验,就连市级要开展篮球比赛的时候,有时都会借鉴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的经验和方式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对人们就赛事的了解程度和喜欢程度来看,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赛事在井研县还是很受人们喜欢的。小小篮球,正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式引导该县人民群众参与健身锻炼,告别牌桌,远离赌博,融入“和谐井研”的建设热潮。 随着联赛的发展,参加联赛赛事的队伍也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享受篮球运动带给他们的激情与快乐。井研县篮球联赛的开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也为井研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资赞助,也给井研县的经济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赛事得到了省级、市级、县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让周边城市以井研县篮球联赛赛事为模版,发展和壮大各自城市体育运动事业。但是由于井研县农村篮球联赛是自主摸索前进,所以在联赛发展壮大过程中任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4.2建议

从联赛发展推广方面来说,想要打出属于井研人自己的运动赛事品牌,就应加强对该项赛事的宣传力度,让井研人自己的篮球联赛做到不仅在井研这个县城,要发展到市级、省级、甚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的赛事。因此,政府部门应利用现有的资源,让人们能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篮球这项运动,增强人们对于篮球运动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为联赛的开展打下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让周边城市都知道井研县的人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JBA”。让其学习效仿,发展各自城市的体育事业。

由于参加比赛的球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人员比较混杂,为此井研县篮球协会应对参与比赛的球员和教练、领队等进行等级注册,备录在案,以便更好的管理。同时在每届联赛开始的时候要求每支球队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此保证金用于约束球队与球员在场上的某些违规举动,以保证联赛赛事的正常秩序,不会出现打架等恶劣事件。每届联赛的比赛地点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竞标的形式在井研县各大乡镇间轮流举行赛事。

参考文献:

[1]王虹.河南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08):77-78.

[2]何斌.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 353-356.

第2篇

一、农村住户调查概论

(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含义与意义

农村住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一个方面,是农村统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家庭为调查对象,以其家庭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综合的社会经济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各种来源的收入和各种项目的支出资料的收集,来反映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农村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等变化情况,第一手原始收支台帐资料在监测农村贫困状况、农村小康实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各级党政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提供了翔实的基础依据。

(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来源

农村住户调查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生活、消费、交换等诸多环节,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依赖我们抽中记帐户所登记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以及对记帐户进行的一次性访问调查,即俗称的“两帐一表”。现金帐天天记,实行收付实现制;实物帐季度记,包括农畜产品、自产自消、家庭各种实物往来等;一次性调查表年末记,包括农村社区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等。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及其计算方法

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从公式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其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了解到这一点就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概念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二、全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现状

农村住户调查属于典型的抽样调查,网点代表性的高低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选好、巩固好、维护好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的现状主要表现:

(一)网点代表性一般。

1、从地域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我区被省局抽中6镇作为调查点,抽中率达86%,分别分布在塔山镇耿集村、汴塘镇汴东村、*镇泉东村、江庄镇大路村、大吴镇湖里村、青山泉镇姚庄村,共拥有耕地286.5亩。其中:可以开展农田水利灌溉的仅耿集、湖里两村计67.6亩,占抽中点全部耕地的23.6%。整体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基本体现了我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

2、从抽中户数和人口规模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据住户调查基础资料提供: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中常记帐户总计60户,常住人口245人,其所在全区农村总户数和农村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0.06%和0.07%,其中整半劳动力194人,在校学生56人,扣除在校生实际有条件从业劳动力仅155人,劳养比为1:1.58。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占105人,占从业劳动力比例为68%。虽然抽样调查理论上符合省调查方案要求,但是实际上这一比重明显有些偏低,代表性不强。详见表一:

3、从收入渠道看住户调查网点的代表性

从工资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就业人口为87人,其中本地从业52人,外出从业35人,从业多在制造、建筑、三产服务和煤矿采掘等领域,工种苦脏累,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相对于家庭经营其收入相对稳定。

从近年农民纯收入内部构成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呈逐年持续稳定加重态势。2007年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是55.3%,这说明我区近年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工业兴区社会成效显著,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二是通过政府部门对外出就业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我区外出务工也逐年增多,住户调查网点中外出从业人员占其总人口比重为14.3%,劳动部门资料显示07年我区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6.0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8%,二者比重悬殊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农村家庭经营属于小生产单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增收能力不强,再加上由于自身小农生产上的局限,对技术和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碰上自然灾害和市场突变,自身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欠佳,经营上的季节性、随意性和风险波动性的因素较大。因此,相对于外出务工收入此块为农增收力度薄弱。扣除家庭常规种植,我区住户调查网点中自营性家庭经营19户,其中加工业5户,运输业3户,批零贸易业5户,养殖业6户,占全体抽中户32%,所占比例不是太低,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业多,增加值不高等情况,与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现状相符合。

(二)网点记帐业务相对成熟

我区此轮调查网点在05年开始记帐,至今已经将近4年,有些网点在区划前就有过记帐经历,对此项调查工作应该不陌生,但是由于受记帐任务琐碎和记帐补贴低的影响,记帐户存在消极应付心理,不重视,不愿记帐,少记、漏记现象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住户调查数据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规模偏小。我区农调样本户仅60户,其他县(市)100户,在小规模样本里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以及从业存在的季节性、随意性因素和生活消费上像住房、医疗消费等存在的很大偶然性因素,容易造成个别指标有时忽高忽低;二是调查样本户中除去种植业,60户的家庭经营内容有所不同,有些客观原因引起的中途换户,造成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的收入、支出数据难以连续,影响抽样调查的代表性。

(二)宣传培训不够。目前,社会上对“统计”知之甚少,不看重统计工作以及统计从业人员,群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概念及其统计口径不了解,主观上认识不够,往往认为“纯收入”就是纯而又纯的收入,是年末“盘点”存进银行的收入。每年的记帐培训只是到村级辅助调查员,对记帐户没有列入年培训计划。

(三)经费缺乏。我区记帐户每月记帐补贴仅10元,辅调员50元,相对周边县偏低。记帐工作繁琐,记帐补贴待遇低,很难调动其记帐积极性,记帐户配合程度差,辅调员工作不积极,记帐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住户调查的宣传培训力度

让“统计”二字深入人心,扩大群众重视意识。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重视统计,让群众了解统计;其次,业务培训继续向基层记帐户推进,只有具体涉及统计调查的相关单位自身熟知统计调查业务,才能更好的从源头上把握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三是各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统计从业人员待遇,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进一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合理评估

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调查上来的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正确对待,不能遮掩回避。全区60户的调查规模,难免由于农村居民经营和从业上存在的随意性和部分生活消费上很大的偶然性,造成数据时高时低,影响指标代表性,再加上外出从业人群收支少记、漏记、难记等因素。因此,针对调查汇总数据进行符合事实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是目前统计调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增强同记帐户感情交流

农村住户调查需要同调查户的感情交流,这是农村住户调查工作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在老百姓身边,只要你俯下身子,实实在在的去宣传和工作,朴实的农民朋友会给你深情的回报。

第3篇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很多不足,而农村金融运行效率关系到广大农村经济运行状况,也直接影响带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目前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体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症状——城乡金融元,即农村金融单一扭曲的缓慢发展和城市金融现代化的综合高速发展并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对农村经济推动力严重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这也是秦都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涉农资金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机构网点撤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大幅下降,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逐渐萎缩。目前农村金融的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辅,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逐渐发展起来,但这种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

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需要农村金融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目前农村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信贷产品除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农民本身能做担保的抵押物十分稀缺,特别是农户在住房、就医、求学等方面的消费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基于现代金融服务的ATM机、商户POS机等基础设施缺乏,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民间融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农民及大量涉农企业的需求,导致民间金融大量存在。然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高风险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特别是民间融资存贷利率不对称,贷款利率普遍过高。这样,受到高利率的利益驱使,民间融资易演变为非法社会集资。

4、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秦都区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1、营造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仍然失衡。首先,应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确立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铺设计划,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其次,营造宽松、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设立机构网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再次,继续鼓励和扶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立足县域,承担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2、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农户联保、惠农卡综合授信等贷款模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机、信用卡等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通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牧饲料等抵押贷款方式。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较快,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可以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小金融组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有序推动;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实体组织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植力度,落实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建议参照农村信用社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标准执行。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当前应该重点把握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确保其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一方面,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在承认民间金融存在基础上,让它们能够以合法的形式存在,并鼓励其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另一方面,对于现有民间金融中的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合会、非法集资等给予坚决取缔和严厉的打击。总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量的需求是巨大的。而要长期有效的对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一个长期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2]廖春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不同发展方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07.

第4篇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1.组织农民自行合作销售。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让农民自愿参加合作销售,集中起分散的农业产品,进行统一的本地销售或外地销售。

第5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现状;趋势

1 农村能源概述

农村能源,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的节约等。在中国,农村能源的开发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包括制取沼气和直接燃烧),以及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农村能源的节约则主要包括省柴节煤炉(灶、炕)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能源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大量的资金补贴,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 发展现状

2.1 政策扶持 农村能源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改革开放了30多年,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相对城市来讲,其经济及基础设施仍是比较落后。农村能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二是节约;三是环保。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越来越短缺,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农村能源有了其发展的市场基础;三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秸秆、生活垃圾,以及退耕还林区保护问题,使得农村能源发展有其必要性。所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高效清洁的原则,以逐步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建设 ” 。

2.2 投资补贴 “十一五”期间,也可以说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下,中央拿出了大量资金,发展农村能源,主要以户用沼气为主。十一五期间,仅我市就获得国家及省上资金补贴2792万元。

2.3 建设规模 截止到2011年,全国户用沼气保有量4169.7万户,年产沼气138.4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户用沼气生产国和消费国。

陕西省截止2010年底,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31万户,入户率18%,惠及493万农民,沼气产气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

韩城市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主要从2006年开始,共实施了17个项目。我市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农业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我市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退耕还林区较多。在开展农村能源工作的过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了节能和开源两方面工作:一是节能,即推广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设节柴灶12600台,太阳灶1950台,太阳能热水器800台。二是“开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即农村户用沼气池。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池6919口,入户率达30%。

如果把所有建设数量累计起来,平均来看,农村能源项目几乎涉及到了我市所有农村地区的2万多农户,尤其是板桥镇、西庄镇两个比较大的山区乡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部覆盖。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受限 农村能源天然具有公益性,其发展只有也只能由政府推动。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主要依靠中央补助进行建设。“十五”之前,鲜有企业从事该行业,而随着中央“十一五”期间中央大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推广还是相关企业都蓬勃发展,其发展完全是政策扶持,并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严重缺乏可持续性。

3.2 未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我市在发展户用沼气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由易到难的困境。开始我们向农民宣传发展沼气可以促进养殖,改善庭院环境。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农村散户养殖越来越少,户用沼气基础越来越弱,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市除南部龙亭镇其房屋建筑结构与外地有差异,庭院大门为偏门,这小小的问题,实际上对户用沼气的后续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其问题在于抽渣车无法靠近沼气池工作,对日常管理与维护带来很大不便。另一方面,我市退耕还林区、山区较多,如果发展户用沼气,由于农户地处山区,建设成本较高,农户积极性受限,相对而言,发展节柴灶,太阳灶等节能形式,更易推广。

3.3 产品技术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企业,都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的环境下建立的,其产品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方面可以说无实质性或革命性突破。

4 未来发展趋势

概括来讲,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方面:

4.1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其发展模式为:村镇沼气工程集中供气为主,逐步取代户用沼气。

第6篇

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2]董海波.地方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09,(24).

第7篇

Abstract:Jilin Province is China's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country's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this paper, transport facilities,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and other rural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ural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农村 现状 对策

Key words: Rural,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肖进杰,男,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高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赵红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人力资源管理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60-01

一、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发展探索实践。吉林省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课题组于2008年7月到2008年9月期间对吉林省部分农村的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交通设施不完善

调研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村中,14.81%的农村有铁路通过,有铁路通过并且设置了停靠站的为0,可见铁路运输对农村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部分都得通过城市把农产品运出去。

公路方面,乡镇、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98.9%和75.7%,切实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然而我们调查显示还有17.24%的偏远农村仍然是泥土路,交通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已有的公路中,74.07%的“村村通”公路建成后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维护。

(二)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家禽、家畜等养殖未形成规模,销售渠道单一

农民种植农作物基本是手工种植,66.67%的村民拥有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饲养家禽家畜数量少,以散养为主,主要用于农民自己食用。而农民主要依靠等人上门收购的方式销售农作物,收购价格偏低,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据赵智勇教授研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与全国平均人口文化程度比较如图1

与全国农民文化构成相比,吉林省农村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忽视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再加上农业职业教育乏力,造成绝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所以大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向地要粮,兼业水平低,也严重影响了科技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再发展。

(四)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保险缺失

资金短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集中管理,基层网点大量的撤并,再加上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度,基层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目前,农村信贷实际上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唱主角,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资金实力限制,信贷满足率低,只能满足农民简单的种植业需要。款项大一些的消费支出,就很难在信用社得到贷款。民间借贷主要有两种,一是互的无息或低息借款,主要是向亲戚、朋友或彼此熟悉的乡邻间。而另一种则是高息借款,这类借款的年利率在8%-20%之间,少数特殊用途的借款利率高达25%-30%。有的地方则是按月计息,而且是利滚利。

农业保险方面,面对频繁的灾害,多家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望而却步。吉林省农村保险仍是一片示未开垦的领域。据了解,目前只有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一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且仅限于烤烟烟叶一项。

三、吉林省农村发展对策探索

(一)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

吉林省在农村建设中,首先就要注重村民观念上的改变,使其行成自助精神,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树立典型形象,对自主发展较好的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竞争意识,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其共同富裕。可以在镇里设立讲习所或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村民与村干部进行培训。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免费或低收费的技能培训。

(二)开展“一企一村”“一校一村”活动

“一企一村”活动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企业与农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把农产品通过企业推向市场。条件良好的企业还可以在当地建立分公司,就地加工农产品,同时也为当地的村民增加收入,实现双赢。

“一校一村”活动就是一个高校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各乡镇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与农村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各高校教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农村试行,同时对当地农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方案。

(三)改善农村金融体制

首先是农业保险方面。政府可以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买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上的支持,或者开展集体联保体制,以减少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加强村民的思想观念教育,采用造血式的资金援助。

参考文献:

[1] 刘润璞.2006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洋,齐晓宁.基于比较优势的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4).

第8篇

(一)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城市的幼儿园会有几名教师,而农村的幼儿园一般就只有一名教师,并且很少有专业的幼师。农村的幼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增加他们的知识。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明显,大部分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有小学化教育倾向,农村的幼儿教育难以让孩子们在幼儿教育学习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锻炼提高。

(二)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农村有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问题,甚至不让孩子去幼儿园,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很多的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教育方面也很难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幼儿教育的缺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落后的位置。

(三)农村幼儿园幼儿入学率低

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幼儿教育又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很多农村的家长觉得幼儿园需要交学费,还不如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且农村的幼儿园比较少,孩子上幼儿园的接送很不方便,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幼儿入学率很低。

(四)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设施不健全

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经费不足导致幼儿园的设施不健全,条件简陋,不能够满足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要求,很多开发孩子们智力的设置和场所都不具备,在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很多设施都很难配置,这样会影响农村孩子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十分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一)制定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

国家要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农村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积极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和引导工作,纠正和避免农村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小学化”倾向,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不断发展。

(二)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全方面的得到发展,就需要教师有着十分专业的素质,强烈的敬业精神。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幼儿教师于城市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主要以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为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对幼儿教学的技能。

2.在各乡镇幼儿教师之间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她们互相学习,交流、总结经验。

(三)端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发动社会力量

加大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力度,使得农村的幼儿家长能够认清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和家长沟通,向他们传递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游戏和生活中,让孩子们的家长看到幼儿园带给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从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如果只是依靠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很难让农村的孩子们都得到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需要加强幼儿园机构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发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满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应该积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农村的幼儿教育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一)负债业务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是指构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业务,存款是高台县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负债总额的95.22%,在此主要介绍存款业务。从信用联社成立以来,存款业务不断增加,至2012年年末,高台县信用社吸收的各项存款已达到161739万元,较2011年末增长了25129万元。经计算,2009年至2012年,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稳步增长,2010年、2011年、2012年存款较上年度分别增长了25.0%、18.2%、18.3%,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二)资产业务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包括各项贷款、现金资产和拆放同业等。至2012年期末高台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183920万元,较2011年的158983万元增长了24937万元。其中,贷款业务占了资产总额的69.85%,可见贷款依然是资产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至2012年期末,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28476万元,存贷款比例79.43%。

由图表可知,2012年非农贷款较2011年大幅下降,农业贷款比重适度增长,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加大支农力度,为农民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现状

高台县联社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实行董事会负责制,加强风险管理水平,信贷业务实行分级授权授信制度,严格按权限进行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建立健全了以检查、控制、审批、统计、分析、决策、预警为主体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审贷分离,相互制约的授权授信业务管理流程,明确了经营班子,分支机构和风险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在信用社所属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2012年高台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10.92%,比2011年的10.04%上升了0.88%,可见近两年其资本充足率均达到了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

(四)人员素质及业务创新能力现状

据调查,高台县农村信用社现有在册员工141人,取得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116人,占职工总数的97%,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工达到66人,占职工总数的55%,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职工1人,占职工总数的9.2%。由此可见,信用社员工学历普遍较高,但大部分人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单位内部也缺乏有效的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在业务创新方面,高台县信用社现推出了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金土地系列理财产品和“飞天卡”及“飞天福农卡”等业务,由于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信社的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部分业务不太成熟,只在内部员工中使用,还没有在大范围内推广。

二、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用社新产品、新业务开发滞后于客户需求,业务品种单一,基本上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业务主体,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农村市场的需求。信用社票据、结算等中间业务和消费信贷等新兴业务基本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限制了业务发展空间,制约了潜在市场的开发。电子化建设步伐明显落后,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多样化严重不足,收入结构不合理,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占比很低。从其利润表来看,2012年营业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仅为2.33%,而2011年的营业外收入则为0万元,对年度利润的贡献几乎没有。

(二)农村地区优势明显,但缺乏优质客户资源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扎根农村,使得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地缘亲和力,发展壮大了一群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在农村地区具有其他商业银行不能比拟的优势。但面对基础薄弱的农业、弱势的农民,纵观农信社的客户群,以广大农民为主,在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占的比重极低,造成农信社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三)网点众多,但缺乏相应的资源

农村信用社由于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网点分布较广,以高台县为例,每个乡镇都有2到3个营业网点。丰富的营业网点可以吸收大量的客户资源,在吸储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是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服务技术落后、结算渠道狭窄的问题,一些营业网点局限于柜台操作,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更加严重,自助服务终端相对不足。

(四)竞争压力小,员工缺乏服务意识

信用社的传统经营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多数员工缺乏服务意识。不少员工视贷款为权力,坐门等客,人求于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信用社在农村信贷的垄断地位,使其竞争意识更加淡化。其次农村信用社人员参差不齐,知识水平结构不平衡,人才资源稀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金融业务竞争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制约着信用社新业务的开发和自身的发展壮大。

(五)当地信息资源丰富,但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由于在农村地区,农信社建立了巨大的优势,给农信社广泛收集地方金融信息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与银行同业间网络渠道的等级差距,大大影响了农信社与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在拓展新业务的资源共享、风险防范与规避等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农信社无法和其他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完全的信息共享,造成在发放贷款,调查贷款人信用情况时,费时费力。

三、促进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发新业务并扩展业务发展空间

一是在稳步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办承兑、贴现、代收代付、保险、咨询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业务多样化吸引客户,增加自身盈利水平和经营实力。二是扩大贷款范围和授信额度,满足农产多层次的资金需求。根据农产贷款需求适度增加授信额度,在扩大农户贷款面,继续增加小额农户贷款投放的基础上,开发市场潜力,发展农户消费信贷业务。

(二)完善服务功能与开发黄金客户群体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开户、结算、外汇等服务手段,建立一站式、系列化快速服务通道。要进一步加强自助服务等硬件建设,畅通结算服务通道,为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实现盈利多极化提供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借鉴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发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大力开发产权明晰、信用优良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私营、民营企业等黄金客户群体。必要时也可以以基准利率的优惠条件,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措施,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对黄金客户、优良客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

一是实现与商业银行的通力合作。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商业银行的服务、技术、管理优势,并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二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力度,由于甘肃的农业区域较大,政府和农信社都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四)加强学习培训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全员市场竞争、服务意识。加强对员工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基础业务的学习培训,促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操作流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定期组织各种岗位培训和本专业性质的考试,尽快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行业作风,树立行业良好的形象。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同时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规范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浅析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J].经济论坛,2011(09).

[2]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3]常承琳.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讨论[J].时代金融,2012(15).

[4]穆争社.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4).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产业结构

西安是一个农业占比较高的城市。从土地面积看,1万多平方公里中郊三区四县占到90%以上。从农业人口看,全市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53%以上。但同时,西安市的农业投入和产出却相对比较匮乏,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产业贷款(涉农贷款)总计198.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32%。全市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2176.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96.33亿元,仅占4.43%。不仅如此,第一产业的贷款投入和生产总值的占比还呈现出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金融目前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要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加快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一、西安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金融工作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上作了大量工作,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产品创新。

针对农民消费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大胆进行贷款业务创新,推出符合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为农户自主选择提供了的空间,在农村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浮动水平、担保要求、季节性需求及还款方式上体现出差异性。在贷款种类上有步骤地推出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个人保证贷款、个人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循环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灵活多样的信贷业务品种。

(二)组织创新。

自全国首批五个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县工作推开以来,西安市属各区县相继成立了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此信贷组织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和微小企业贷款困难。

(三)服务创新。

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大力开发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银行卡等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开办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公共交通费以及民政补助、扶贫款,积极开办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银行服务,以适应农村各类经营者对票据结算、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更高的要求。

二、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新举措

近年来,在农村金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涉农金融机构各显其能,根据自身优势灵活开展各项业务。

(一)农业银行:根据面向“三农”的战略定位,探索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之路,以支持县域经济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加快“三农”业务发展的县域“蓝海战略”。目前已经明确县域支持重点为西安市5家国家级和3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和重点镇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

(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信贷产品普遍具有政策性强、利率低的优势。农发行在维护好大中型优质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同时,不断创新业务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投放力度,优先支持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同时,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良好,已经落实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还可以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三)农村信用联社: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农信社依然是西安地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目前,西安地区各信用联社向农户发放的主要贷款方式有:农户一般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各联社农户贷款余额为67亿元。其中:农户一般贷款60亿元,农户小额贷款8亿元,农户联保贷款4亿元。

(四)西安市商业银行:受政策监管限制,经营区域较为狭窄,经营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安城区,主要是对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放贷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五)小额贷款公司(准金融机构):目前西安市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展了联保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等,坚持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发展传统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和渗透农户的信用意识,把发放小额贷款同建设信用村镇相结合,起到了农村金融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三、西安市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西安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在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西安市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动力不足。

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性和竞争性不够。农村领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单一,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垄断地位,创新主体失去了创新动力,金融产品老化,缺乏市场调查而盲目推出金融品种,营销工作滞后,提供的金融产品条款过于严格,手续复杂繁琐,诸多因素限制了创新品种的发展。

(二)主体定位不当.加剧农村金融供需矛盾。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自然和经营双重风险,在按市场规律的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为加强风险控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形成对县域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信贷歧视,限制了对农村领域的资金供应。一方面,大量县域中小企业、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吸收走了农村大量闲散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6-02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农村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轻文化”的观念在基层尚有市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功能却因各种因素不断弱化,在思想认识上,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文化。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第二,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第三,农村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又有属于私有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也跟农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我国劳动人民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某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和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因为是免费观看,几乎场场人山人海;而同样的活动一旦进入影剧院买票观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费,往往是门可罗雀。这种“免费穷享受”和“花钱乐消费”之间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文化消费观。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促进农民现代化,增加农民凝聚力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特征最为浓郁的一个人口群体。因此,中国人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技能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生活经验、新思想观念、新行为方式的能力;具有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形成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的习惯,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有计划,即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习惯;形成不断学习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任务的心理;使农民具有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使农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对来说,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农村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较量和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二)提高农民素质并规范社会道德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们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地规范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净化社会风气

“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及农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不仅是优秀传统的积累,而且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乡风是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格局。在这一多维动态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节节提高、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全体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的动态活动中,每个人也受到动态化的“冶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一“冶炼”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产生了先进力。可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机制与形式创新[J].老区建设,2008,04.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机构;老龄化;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8-01

一、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

最近一些年,河南省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河南省政府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税收减免,在用地、用水、供暖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数量少且床位有限

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913个,养老床位47.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2.2张,相比河南1500万的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床位还是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在需求方面,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缺乏相应的照顾,这些原因增加了农村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供给方面,政府出台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但是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审批程序多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挫伤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二)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重视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不足等l件限制,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公办的养老机构一般由闲置的学校或者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条件较差,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缺乏

虽然政府出台了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城市养老服务的重视高于农村,对从事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河南省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一般是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或城镇下岗职工,女性较多,文化程度低,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由于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以至于整个行业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

(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

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亟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五)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资金不足

资金短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既需要一定的房屋,又需要建设基础设施,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河南省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民的收入比较低,所以,针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其经营服务的收费又不能过高。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不高,服务收费和慈善捐赠的资金来源有限,种种原因造成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资金严重不足,从而阻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河南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状况建立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1]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对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者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

(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在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应承担主要责任,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营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都应得到完善。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对养老机构进行改建。第二,合理规划养老服务机构的选址,便于子女对老人的看望。第三,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

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来满足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对他们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人才建设。另一方面,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规范养老服务专业队伍。

(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制度建设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的进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定制度,让社会力量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从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力度,同时将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信贷投入。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农业”、“电商下乡”等热潮的兴起,在政府和电商巨头的合力推动下,自2015年起,国家层面涉及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一r风声水起,传统农资生产企业、传统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公司等纷纷布局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所谓的农村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服务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使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而要想使农村电商健康快速发展,物流是关键。也就是说,不管是产品下乡,还是农资产品走出去,都需要农村物流作为支撑。

自2010年至今,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从37亿元,到2012年达到800亿元,2015年达到695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预计在2016年底可能突破4600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物流体系落后,运力资源较难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安全、快速、优质的送达到顾客手中。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得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优势分析

(1)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

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到10.6亿户,较2013年增长231.7%,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3.06亿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国家政策的扶持

近些年来,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产品市场的提质转型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健全交易体制,加大对物流设施的基础建设投资,加强对农村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完善物流培训体系的建设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无污染、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为了使优质农产品能够安全放心的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开始关注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2.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劣势

(1)成本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价值不高,而且规模不大,很多都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运输成本高,因此,大部分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成本居高不小,甚至物流成本的上涨引起了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反而因沉重的物流成本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

(2)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环境的影响极大,不同时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可能在质量、规格上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复杂,这就使得农产品难以统一标准、统一定价,而且针对这几年兴起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各地也不一样,导致整个市场滥竽充数的现象泛滥,货真价值的农产品却很难有市场。

(3)安全性低

近年来,国家出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不能将剧毒、高度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尽管国家出台了这样的一些政策,但是由于高浓度农药价格便宜,仍然有一部分农民在使用,高度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问题有待改善。

(4)经营环境不好

一方面,相关物流体系难以支撑,农村电商物流极为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效益;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因质量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横在消费者与农产品供应者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机遇

(1)淘宝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从2009年到2012年再到2014年,我国淘宝村的数量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2012年的14个,再到2014年的211个,呈现出几何级数的上涨,到了2015年更是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达到了780个。所谓的淘宝村,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因此,淘宝村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产业环境的利好

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与农村示范县用于农村物流、电商和人才配套设施的投入,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中国邮政等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物流的布局,这为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3)农村网民数量不断攀升

我国农村网民数量由2013年的1.77亿人,2015年12月达到1.95亿,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91亿人,农村网民规模的不断上涨,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电子上网,另一方面为农民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奠定基础。

4.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威胁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便利性差,导致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不能进行资源整合,如果物流系统不能统一规划调配,将给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带来威胁。

(2)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正常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但是真正留在农村,利用自己电子商务知识来帮助农民改变生活的学生还是少数,电子商务、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3)观念的落后

现行的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如今在城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它的便捷性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而农村现行的支付方式还是相对较为传统,例如到附近的邮政、信用社来进行资金的收支,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支付手段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其风险。

三、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对策

1.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支持,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监督电商平台上的产品的来源、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商立法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目前状况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相关业务服务的活动上来,建立综合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网络普及的速度,使农民能够主动的把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通过正确的途径到网络平台中,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实惠。

3.加大农民的教育力度

通常越偏远的地区,农产品越有特色。由于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这些地区的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普遍担心它的风险,造成了目前很多农民并不认可电子商务的现状。因此,针对于这些地区,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服务行业做好电商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向广大农民及时传播电商物流的优越性,以及相关基础操作步骤,使电子商务真正走入农民生活。

4.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有B2C平台模式、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农村品电商应用平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要在电商平台的多功能上、全渠道上、融资渠道方面、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物流电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们应从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模式这些方面入手,改善当前农村电商物流l展的困境,促进农村电商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世友.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价格月刊,2016(03).

[2]张颖川.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0).

[3]黄福高,凌花.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农机,2016(09).

第14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工具;金融结构;金融规模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融资论在80年代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融资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农村金融市场论是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融资论

农业融资论有其特殊性,比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农民收入较低,储蓄规模和储蓄能力偏低等,也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所以农村融资理论主张政府直接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农业产量提高,农户资金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但是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过多干预使农村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农户、养殖户,农村小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需求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农业融资理论,市场论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市场论更有助于让供求双方达到平衡,农村金融市场论主张对农村提供贷款资金是否采用优惠利率应该有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同时市场论提倡帮助非正规金融发展,多元化农村信贷方式和渠道。完全由市场决定又很难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资金倒流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只能远离农村,进军城市。所以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信市场和政府的沟通互补会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张在金融市场论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达到互补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选择性政府的市场干预也可以提高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进程,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西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都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贷款金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乡镇企业和三农为服务的对象,扎根于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约88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说明了西部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地完善,金融机构不在单一化。

(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农业保险已经从起初的试点范围向全国推广实施,西部地区在不断完善现有机构网点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业保险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例如,新疆的多层次农村保险网,在大力推动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上,使得医疗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发展起来。

(三)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

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机构越来越重视西部农村的发展,尤其体现在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陕西省发放订单抵押贷款约1900万,这些贷款中包含陕西养殖户接近70%。甘肃省的三农贷款金额高达约2600亿。像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

(四)西部农村金融需求增加

相对于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我个人认为金融需求增加是个更加令人欣喜和明了的信息,这个信息足以西部农村金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温饱而生产生活。同时西部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也为信贷需求的增大奠定了基础,农户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扩大再生产,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两个层次。

三、西部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农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着新农村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西部农村人才和资金外流严重

新农村谁来建设?靠的是政府吗?当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起到的是扶持和引导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管理者等当是先锋军,但是,现实中,更多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里寻求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很难吸引外来人才进入。为什么在农村地区很少看到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究其原因,最终是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堪称农村金融“三巨头”,以扎根于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三巨头”在商业化进程中也在努力进入城市,有相关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农村每年从信用社流出的资金约1400亿,同样的,占农村金融市场半边天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在“挪用”大量农村资金去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发展空间。邮政储蓄银行大都依托农村而生,却将大量的资金流入城市,导致西部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加剧,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供给缺乏、保险市场开发难度大

1.除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偏少以外,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从整体上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信贷总额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落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资金严重外流带来的资金供需矛盾又阻碍着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西部农村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2.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难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们的收入一般要用在消费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的投保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出台相应的保险法。

(三)西部农村金融贷款比重低

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市场。西部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想要改善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必须重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深入研究分析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努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能力。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上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渠道方式的创新和完善,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指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对西部地区来说,在对其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然后逐渐推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清农村金融发展格局等都能够有效帮助西部农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概述和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希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针对问题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刘碧侠 单位: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赵微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

第15篇

一、瑞昌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取得的经验

1、瑞昌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瑞昌市位于江西九江庐山西麓,下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4万亩,总人口44.65万人,农业人口32.93万,总农户数8.5万户。年平均气温17.1℃,年均降水量1583.9m3,无霜期242天,年均日照时数1619.3小时,属亚热带温湿性气候。农作物主要以粮、油、麻、果、蔬菜等,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居民素有养猪习俗,有发展沼气的优越条件。

瑞昌市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沼气技术的推广,80年代中期在洪一、肇陈等乡镇掀起建池,先后建立了南阳宝山、码头梁公、武蛟官田湖等一批省级示范点。因当时重建池轻管理和技术原因,这批沼气池很快处于报废状态。

1996年,瑞昌被列入“九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农村沼气作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一部份,重新列入能源综合建设目标。

2002年瑞昌列入农业部全国农村能源基本建没项目县,沼气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瑞昌市农村沼气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先后建立了高丰叶家垅、横港高家山等秸杆沼气示范点。高丰大畈吴、周进、畈孙等新农村联户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示范点,先后形成了范镇、南义“猪―沼―粮”,南阳乡“猪-沼-山药”,横立山“猪-沼-梨”

“猪-沼-菜”,横港镇“猪-沼-麻”,武蛟官田湖“猪-沼-鱼”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截止2012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2.5693万户,年产沼气44.48万m3,沼气综合利用1.768万户。其中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9处受益农户943户,总池容3920m3。

2、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随着农村沼气建设功能和地位的不断上升,各级领导对农村沼气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004年成立“瑞昌市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以来,保持机构不撤,做到换届不换班,指导全市农村沼气工作,把农村沼气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2006年以来,市政府将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和新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内容,为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严把质量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不同乡镇、村的资源条件,种养习惯,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原则,与当地农业特色相结合,尽量做到科学设计,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效益突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作坚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确保建池质量。

(3)宣传发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

1)充分利用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宣传沼气建设的益处和未来发展趋势,宣传中央对农村沼气建设的优惠政策。

2)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实地参和沼气示范户进得现场授课,消除顾虑。

3)抓示范点,辐射推动。先后建立了如南义镇王家铺村潘龙、横港镇远景村聂家山、高丰大畈吴等一批批高标准沼气示范村,带动了全市农村沼气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项目管理规范化。

1)制度管理,制订沼气项目建设管理细则,严格进行管理。

2)实行工程质量承包责任制,各项目村由施工队长与市能源办签订建池合同,对工程质量负责。

3)对项目资金专账管理,按项目施工进度拨付资金,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4)及时建立沼气用户信息档案和维修档案系统,实行微机管理,并做好用户档案管理工作。

二、存在问题

瑞昌市沼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沼气整体效益发挥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制约因素有政策、体制和技术多方面因素,归结起来其主要问题是:

1、户用沼气适宜用户减少和“空心村”的出现导致沼气推广陷入新的困境。

1)经过多年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适宜用户减少,而且比较分散,建池成本增加。

2)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留守的大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3)养殖业也越来越向规模化集中,家庭散养户越来越少,新农村建池要求人畜分离等给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带来很大困难,而以自然村或养殖场为主体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需求日益增多。

2、液化气、电等商品能源的普及极大的冲击到沼气的使用和普及。

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村村通”水泥路的实施,交通便利,加上商品能源使用的便捷性、可靠性使许多农户改用液化气、电等商品能源。

3、项目补助资金偏低,要求的地方配套经费难以保障,建设农户承担比例过高。

经过几年的示范和推广,沼气建设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效益和群众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国家对农村沼气建设投入逐渐加大,但各级政府对沼气建设的配套工作经费不能到位,要求农户自筹的费用过高。

4、技工队伍不稳定,社会化服务难以维系。

1)乡镇一级没有专职沼气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仅靠沼气技工或乡级农技员、村干部兼管,宣传发动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难以到位,这种断层现象给农村沼气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困难。

2)经培训持证的沼气工程施工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收入无保障,队伍不稳定,技术员只在建池时有工资,平时服务没有报酬,真正需要时找不到人,致使后期技术服务项目及维修跟不上,影响农户建池积极性。

5、沼气发酵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在发酵技术上没有完全突破。目前,农村户用沼气大多还是水压式常温发酵,这种发酵工艺虽然简单,低成本,操作简便,但是处理效果差,产气率低,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大,导致在夏天温度高时产气率高而供过于求,冬天气温低而供不应求,这造成沼气在一年四季的供求极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

2)沼气发酵原料单一性,八十年代沼气,以杂草、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容易池内结壳和产生大量的酸,改变了池的内环境,不利于沼气菌的分解,影响产气率。

3)出料的困难。

6、综合利用技术没有发挥应有效益。

沼气池建成后,除了煮饭、照明外,还可以进行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

目前,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我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立了如范镇“猪―沼-粮”,南阳乡“猪-沼-山药”,横立山“猪-沼-梨”“猪-沼-菜”,横港镇“猪-沼-麻”,武蛟官田湖“猪-沼-鱼”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但总体来看,比较单一,不够规模。沼气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利用程度经济潜力开发率不到1%,生态潜力开发率也仅在4%左右。

7、建后跟踪服务有待加强。

俗话说“三分建池,七分管理”,沼气池的日常管理的好坏是沼气能否正常使用的关键。由于农户自身素质、文化程度等不同,对沼气的安全使用、日常维修知识、综合利用等知识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而现实状况是技工建池后维修服务难以及时、到位。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理顺机制。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市相对稳定的农村沼气的扶持政策,使农村沼气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整合能源管理的行政资源,成立市、乡级专门机构,赋予开发、建设、发展、使用、管理等职能,对各级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职能细化、人员安排、经费保障作出统一要求。将农村沼气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农村沼气工作正常运转。

2、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沼气“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强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后续服务至关重要。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市沼气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后续服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加快构建我市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事关我市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沼气服务网络建设上要“充实提高县(市)一级,重点加强乡一级,发展延伸村一级”。

(1)要健全服务网络,实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

建立一种上下相通、专群结合、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沼气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市、乡(镇)级服务站为中心,村级服务站为技术支撑,要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负责区域内沼气池的日常管护任务,向用户供应价格优惠、质量可靠的沼气配件。实行市场化管理,通过技术服务和物料产品服务获得报酬。

(2)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良性互动。

沼气建设不能靠单一的行政手段,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准则,以群众需求为宗旨,以技术为依托,以物资为载体,为农民提供建池前物资供应、建池后日常管理、综合利用等的全方位服务。

(3)创新沼气管理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沼气协会。

以协会来承担相应工作,以协会促发展。过去我市农村沼气乡镇级机构由技工或村干部兼管,形同虚设。要鼓励单位或个人成立沼气物业公司或沼气协会,各乡镇要确定专人配合搞好本乡镇农村沼气发展规划、技术培训和配合市能源办搞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等工作。

3、勇于创新,有效突破沼气发展制约瓶颈。

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解决当前沼气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走科学发展之路。

(1)开发新技术

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发酵原料的沼气新池型,沼气发酵替代原料,沼液、沼渣深层次开发利用技术。把农村沼气技术和农村种养等适用技术优化给合,切实解决沼气发酵原料问题,使不养猪户也能发展沼气和正常使用沼气,巩固沼气使用率和提升沼气使用效益。

(2)创新发展模式,更新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推广户用养殖型、户用秸杆型、养殖小区型、新农村联户型等多种沼气发展模式。解决沼气发展模式单一、适应性不广的发展问题。

4、加强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1)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

进一步提高农村沼气干部职工、沼气生产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农民沼气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严格执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2)加快以“三沼”综合利用为主的试验和示范,使广大农户掌握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沼气作用的宣传,延伸沼气发展内涵,推动农村沼气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5、加强沼气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刷新沼气建设功能和效益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