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科学生物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从课程设置看衔接
小学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均设置了《科学》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8个分册;初中在七、八年级设置了《生物》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4个分册;高中设置《生物》必修和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各3册,本文只涉及必修3个分册。下面表1、表2分别是小学《科学》各分册和高中必修3个分册中与初中《生物》有联系的部分内容比较。
仔细比较上述两表中显示的各教材分册中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在有关生物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之间有关联的内容很多,并且在初中《生物》中这些内容的阐述比较仔细、深入,涉及面更广,技能要求更全面;而高中《生物》在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技术等方面与初中《生物》联系紧密,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更加加深拓展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再加上选修的内容,为学生以后接受专业生物学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中,初中《生物》教材的设置起到了很好、很明显的衔接作用。
二、从教材内容看衔接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小学《科学》中的有关生物学的内容,较少涉及生物体的组成结构、生理功能,较多描述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吃的学问”“养蚕”“我们长大了”等,因此明显侧重于宏观知识方面。
高中《生物》加大了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学习,例如:细胞膜的有关知识、酶的作用和本质、核酸、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基因的有关内容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从小学、初中的定性分析的要求向定量分析转化。随着高中学生身体、心智、能力的水平发展,研究学习的内容也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高中《生物》更侧重于微观知识方面。
而初中《生物》在比较详细阐述各典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宏观知识外,也开始涉及生理功能的实现等一些微观方面的学习,例如: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细胞核的作用等,知识认知开始由宏观向微观发展,初中《生物》教材的这些内容安排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三、从教学策略看衔接
生物科学不仅是事实和理论众多,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物课程中安排有不少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3个阶段也各有侧重。
小学《科学》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识记。例如:观察小动物、怎样搭配食物、养蚕、种油菜、做酸奶等。学生通过观察,亲眼目睹了一些奇妙的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而对怀有极高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说,没有比看一看、摸一摸、种一种、养一养等更好的策略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了。
高中《生物》的教育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即科学探究,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1]。在高考试题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是“实验设计”,强调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该题型完成的程度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策略实施的程度。
在初中《生物》中也安排有不少实验,绝大多数是科学探究的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了解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要会“提出问题”、要知道如何针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已开始对“如何让实验更准确”、设法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提出了初步的要求。
从小学《科学》的观察,到初中《生物》的验证,再到高中《生物》的研究,初中《生物》无疑又处于“承下启上”的衔接阶段。
四、从学习方式看衔接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高中《生物》,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中,有两点是一样的,即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2]学习小学《科学》如此,学习初、高中《生物》也是如此。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探究能力,在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只需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精心组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即可。在此过程中,初中《生物》中的一些实验,理所当然在小学《科学》和高中《生物》之间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五、从本地区教育实际看衔接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学在初中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却又“无足轻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对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的“中考”科目中没有生物学,小学毕业会考当然也不考《科学》。所以,初中生物学的“地位”一直不高。
但在七八年前,为了使高中生物学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了对初中生物学的要求,我市实行了在初中八年级进行生物学会考,并将会考成绩纳入中考考生的总成绩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只统计“优、合格、不合格”,到以满分5分计入中考总成绩,再以满分1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最近几年又不计分数了),近几年来小学毕业会考也将《科学》列入考查范围。
在小学毕业会考、初中中考、高中高考三级考试制度中,初中生物学要为高中生物高考作铺垫。而初中生物学会考的内容当然更注重与高中生物学的接轨,凡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初中生物学的部分(如表2),都成为会考重点。这更实际地体现了初中生物学“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当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学习服务。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在小学和高中相关学科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学的教育教学,应该对小学《科学》、高中《生物》中的相关内容了然于胸,做好学科知识的“承下启上”的衔接工作,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1世纪,是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中职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要想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生物教师必须做到:减负,提高教学效率。
1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
1.1 教材没吃透
教师在教学中出于多种原因,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或对教材作不适当的处理,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新教材注重先观察、实验,后概念、结论的过程式的叙述体系,仍旧被结论式的教学思路所替代。于是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把活生生的新教材教得支离破碎,或成为旧教材的翻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人为地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1.2 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教学远离学生实际,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得法,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两张皮,各管各的。无形中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1.3 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低
有些教师搞“教师中心论”,用 “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一味地“满堂灌”。也有些教师搞“学生中心论”,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由,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或搞一些新名堂,让学生分组讨论,而教师“满堂转”,不加以指导,结果导致一堂课学生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但问题解决了吗?教学任务完成了吗?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只有课后“加班加点”,必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备教材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中职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备教材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受教育的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爱好,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
2.3 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既要高容量,又要语言简练。教师讲课,主要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讲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讲知识归类和知识规律;讲解题思路和作题技巧等。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疑,促进知识迁移。练习题要精,解题方法要活,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以提高应变能力。
2.4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学知识中实例和数据比比皆是。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和数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月莹.如何提高中职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J].现代教育,2013,5:55-56.
[2]刘海燕.优化中职生物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82. [3]董洪军.优化中职生物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教研版),2012,9:31. [4]徐华辉.对中职学校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42:142-143.
关键词: 文学知识 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
一、巧导课,唤起学习欲望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课堂伊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优美的古诗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和收集,并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和俗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遗传和变异》时,就借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样的谚语和俗语来引入。
二、巧授课,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又是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中精巧的设疑,恰似“引车入轨”。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体液调节”内容时,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补充讲授“昆虫外激素”,这时可引入如下典故:“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便拔剑自刎。”之后便设问:韩信设计谋害项羽,其计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开始互问互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此,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而应有意识地留时间给学生稍作反思。这样,抓住学生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会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中“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和权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设计的成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然后据此设计出不同的提问形式。所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灵活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才能真正帮他们高效达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适当运用诗词辅助生物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第八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可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而形象地描述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这适用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动物趋性的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若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则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正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教师良好的幽默感,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绪论》时,不仅告诉学生什么是生物学,而且让他们知道生物学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有用的。我说:“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哪一种能离得开生物,如果没有生物,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向学生指出:“制作衣服的棉、麻和毛、皮,作为食物的粮、菜和肉、蛋,建造房屋用的木材和竹材,行路运货用的马车、木船,不都是取自生物吗?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将……”学生被我幽默的语言感染、振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我在讲授《生物的进化》时,针对“人类的出现”,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听到这里,先是一愣,后又点头称是,高兴不已。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机智和俏皮。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