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的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农村人均收入程度及发展将对整体国民经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把农村经济管理落实的更好,就要对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发展要想稳定,离不开农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概述
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农村参照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主动地、有计划的进行的宏观管理行为。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借助完善的管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成对农业生产、消费过程的优化分配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具体来说农村经济管理就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等,设置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并且对设置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操作过程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概述
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土地流转、承包;其次是农村财务账目管理;第三是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最后是农民的管理监督责任。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本着增加农村各户经济收入这一前提,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条件下,大力促进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我国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下,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模式。 现如今,我国依然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持续的创新和摸索,努力创造出一条拥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干部没有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来说,在某些区域,一些农村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够,以为农村经济管理对其发展没什么影响,构建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既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还会引发很多麻烦。正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致使农村经济管理在整个农村建设中不能体现应有的效能,长期下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阻力。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
在大多数农村经济管理过程里,工作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不够,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管理没有切实的了解,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很难实施,换句话说,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很难适应农民要求,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村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展现其效能,甚至会出现反面的糟糕情况。
(三)农业资金投人不够
我国现在已步入市场经济的阶段,农村的产业结构对农业的融资有直接影响,融资有难度,很难出现经济效益,使农业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构建的投资亦步亦趋。这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不具有融资的吸引力,而农业的投资上有很大的限制性。经营分散的农户因为资金不足实现不了这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农业投资的效益又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这都使农业的投资收益遭受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对农村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人很薄弱,这些都是直接阻碍农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实行,不能得到发展进步的原因。
三、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干部应该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中领导干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知到农村经济管理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农民更好的实施土地经营、土地管理。从根本上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育
为了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发展,就要增强对其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育,努力建成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精英团队。只有加强了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比如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能够很好的解决。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建立农村村级干部培训制度,对村委人员定期实施道德培育,对财务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实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形成高素质,同时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财务水平。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领导职务,能够进行公平公开的竞选,从而能够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有较高的素质。为了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的经济待遇要相应的提高,还要建立养老帮扶制度,这样能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更尽心的安于工作。
(三)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管理要合理
为了处理好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资金不足的发展现状,一定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实行合理的管理。农村经济资金的相关工作人员作为最直接的管理者,要很明确的把握财务的经济状况,对清算的资金的总额度要记录清楚,同时关于资金的使用方向要记录明确,及时实施审计,这样才可以保障每一笔农村经济中的资金有效利用,从而也能防止一部分腐败贪污的现象发生。有关农村经济的资金管理中,一定要把资金盘活,这样才可以更合理更科学的使用资金,让农村经济资金体现其最大的效用。只有做到了农村经济管理中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
农村经济管理法规法律的完善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完善同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是迫在眉睫的。在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之前,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先下到农村,调研一下农村实际的经济情况还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参照考察结果去完善与农村经济管理有关的法规法律。借助这种方式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法规法律的实用性能才比较高。当然,完善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规法律,有很多的好处,就比如:农民承包土地有了保证等等。因此一定要高效的参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管理农村。
四、结论
农村经济建设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提高有关工作者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技能。针对有条件的区域及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能够实行管理人员的培育及管理,让他们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参照自身发展需要,构建符合本身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实施分析调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经济管理的了解与把握,对农村经济目前发展状况给出合理化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希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农牧业经济,2011
[2]刘瑾.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外资.2013(11)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关键词:农村教育 现状 发展
农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学环境相对城市还是有待发展,在教育资源方面还是欠缺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农村教育在整体水平上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针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不断专注该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文化和农村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启迪着农村人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说,对农村的生活、经济、政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
农村教育主要是是针对农村孩子的发展现状,实施专业的知识传授,除以之外还会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环境,通过教授知识,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乡土环境形成一个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乡土社会的一个认同感,增加学生的一种归属性。可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对农村的一种新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有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
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教师向孩子传授基础知识,能够让孩子透过书本更好的开阔视角,了解外界的世界,以此能够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本身所处的环境还是相对劣势的,农村孩子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借助教育这个途径,从而改变自身。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发展,让农村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以此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能够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农村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以此为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思想认识,在教育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不断充实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二、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农村教育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其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增多,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农村教育也在不断的引入新型的教师人才,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有: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方面相对的欠缺,因为环境和职位规划的考],有些教师不愿扎根农村从事教育,再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目前开展农村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因为常年扎根农村,具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有些教师是从本地直接招聘上来的教师,其本身的知识程度还是有待提高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先进的知识,通过教师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开阔视野。但是教师水平的高低不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农村孩子数量锐减,合并学生现象增多
近年来,农村学校中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进城中,越来越的家乡安排孩子去城镇就学,以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量。由于学校学生的减少,为了让教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学校出现了邻村学校合并学生的情况。几个就近的学校互相协商,把附近村落的学生合并到一个班级上课,这样虽然提高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但相应面临的一个问题则是,学生要离开本地去附近的学校上课,中间的安全和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是不利于其更好的展开学习的。
(三)农村教育氛围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的知识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欠缺,其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待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有时候没有保持一种长远的眼光,过多的沉浸在金钱方面,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认识,这样的文化氛围都是不利于农村教育开展的,可以说,目前农村教育氛围还是有待提高,只有村民对教育充分的重视,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很大的支持,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农村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在农村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一)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推动者为教师,为了更好的留住教师资源,让更多优秀的教师走进农村,在教师岗位上发挥工作热情,农村在建设的时候,针对教育这个环节,可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优化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可以在薪酬上、教师福利上、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农村,从事教师工作。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一些政策上的方法,政策的提出,例如特岗教师这样的途径,让更多的教师人才参与到农村教育中,以此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学生
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目前合并的现象,要正确的处理好资源的整合,积极的整合教育资源,让几个学校的教师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要保证学校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受教育,学校在配置学生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学生能够在近距离接受教育,从而减少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不仅需要农村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给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农村知识宣传教育,提升教育氛围
农村的知识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要积极的加强有关农村知识的宣传,可以采用小册子或者活动等形式,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对当地农村文化思想建设的意义,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思想认识,影响村民对教育的态度,让农民能够对农村的教育保持很大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村,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农业改革,而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农村主要是需要各种人才,例如农村的综合性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农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掌握熟练的技术,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村技术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让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当地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此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映兰.论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6):94- 101.
[2]刘晓峰.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及相关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01):66-71.
[3]李乾,李玲,刘鹏凌.有光农村教育的几点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52-8454.
关键词:我国;农村保险;内涵;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内涵
发展农村保险,我们必须要正确区分一个概念,即农村保险和农业保险,农村保险是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它泛指在农村范围内开展的各种保险,而农业保险更多的是一种财产保险,主要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村保险比农业保险的范围更大,它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的保险,它开展的是针对农村中的农、林、牧、副、渔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各领域的保险服务,同时,它也对所有农村人口的人身及财产提供保险业务。可以这样说,农村保险旨在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保险服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农村保险的出现可以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保障,对于应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的农村灾害风险是极为有益的,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有助于保障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
二、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难问题
(一)“意识难”,我国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粗浅,缺乏投保意识。首先,这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农民多是没上过学的、小初中毕业生,他们知识面狭窄,思想上比较陈旧,对保险有着本能的意识排斥,很多农民甚至觉得保险就是“骗钱”的,他们不愿意了解农村保险这种新事物。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天灾人祸”思想严重,觉得保险保障不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在我国部分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或者还处在温饱边缘,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农村商业保险。再次,农民意识里存在依赖政府帮扶的思想,他们认为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包括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持,对农村生活无保障农民的低保帮扶等。这些都让农民产生了政府依赖思想,觉得政府会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难题,而且政府的扶持是无偿的,而保险却需要投入。
(二)“立法难”,农村保险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保险费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还不足以覆盖整个农村保险市场。这就让农村保险市场显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体系下,农民的保险投入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利于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利益的实现。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农民很难放心把钱投入打破保险公司。立法缺失也就成为了制约农村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突破难”,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其农村保险的服务力。农村保险发展迟迟打不开局面,与保险公司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局限和制约也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投保需求。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保险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业务主体都倾向于选择城市,他们对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仍处于观望阶段,觉得农村保险业务是一块“硬骨头”,不愿意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农村保险产品。这就使得农村保险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实际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商品却很少,农民的选择余地小。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的农村保险险种少,多是一些养殖险、人身意外险等大险种,险种比较单一,很多险种都不是针对农村实际设计的,不能满足农民的投保需求。
2、价格是保险公司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硬伤”。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在农村开展保险面临着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现状,在这种局面下,保险公司提供的农村保险价格普遍偏高。而我国农村农民收入普遍微薄,他们不愿意随便拿钱出来投保,即便投保,他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补偿。如果保险公司实际能提供的补偿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实际需求,他们就会丧失投保意愿。
3、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这一局面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首先,农村保险业务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在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的队伍中,有很多业务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出身,他们多是保险公司为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在各农村区域范围内聘用的,这些人员培训时间较短,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受工作能力的制约,不能为农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其次,保险公司很难做到覆盖整个农村的全面服务。保险公司在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中常会受交通不便或农村人口分散居住的影响,这就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保险公司的服务很难覆盖农村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对于偏远山村的覆盖明显不足。
三、发展我国农村保险的具体对策
(一)发展农村保险必须紧抓宣传不放松,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参保意识。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农村保险缺乏明确的认识,要想发展农村保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观念问题,要转变农民陈旧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农村保险的认识就必须极大宣传。首先,要针对全体农民进行农村保险性质和作用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保的是“什么”、“怎么”保、都有哪些险种、参与农村保险投保有什么好处。要让农民明白天灾人祸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农村保险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要把农民从“投保”等于“打水漂”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农村保险。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接触新事物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农村保险宣传,加深农民对农村保险的认知,比起农村保险员的上门推销,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于农民的说服力更大,他们会渐渐改变对农村保险的旧观念。各地可以开通农村保险免费咨询热线,为农民提供保险咨询服务,农民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咨询当前农村保险的投保项目、投保金额等,这样便于及时解决广大农民的疑惑,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顾虑。再次,要加大对农村保险索赔的宣传,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农村保险索赔中的相关问题,包括索赔程序、索赔范围、索赔比例等,避免部分农民认为投保就是上了双保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保险公司就要全权负责赔偿的思想的出现。同时,也能避免农民因为投了某个险种,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补偿而对保险失去信任。要让农民了解农村保险的具体索赔事宜,让他们正确看待保险,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
(二)农村保险要发展,立法工作必须跟得上。农村保险迟迟打不开局面,农民在投保时犹豫不决,都与农村保险的立法不完善有直接的关系。农民觉得农村保险缺乏法律保障,怕投保承担风险,因此不愿意投保。要想让广大农民放心投保,促进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快立法进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让农村保险有法可依。要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民双方的利益,要弥补农村保险发展中长期以来的法制缺失状况。只有立法到位,才能保证农村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让农民更信得过农村保险。
(三)农村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当前,很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最大的阻力就是农民不认同,政策不支持,导致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举步维艰,同时,保险公司也面临农村保险风险高、管理成本高的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地发挥其协调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保险业务,采取“三位一点”的做法,即农民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策略,这样既能有效地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的正常盈利,让保险公司愿意进驻农村市场。又可以减轻农民的投保负担,保证农民投保的低门槛。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加大对农村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保险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要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种类多样的保险产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保险认知的加深,他们会寻求种类更多的保险产品,他们的投保需求会更多元化。这就要求首先,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保险新险种的研究,要立足农村实际,开发适合农村、农民、农业的保险品种,要细化险种,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险种,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投保序曲。其次,保险公司要积极地应对农民的保险索赔事宜。当前部分发展农村保险业的保险公司,往往是动员农民投保时“斗志昂扬”,遇到农民索赔时却是爱搭不理,不能积极的支持农民的索赔工作,让农民对保险公司失去了信心。保险公司必须加大对投保农民的跟踪工作,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要走访灾害险的投保农民,遇到一些突发性牲畜类流行疾病时,对于养殖业投保农户进行回访,对于在保险公司赔保范围内的损失要及时地予以补偿。保险公司积极应对索赔,有助于树立保险公司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让农民敢投保、愿意积极投保。再次,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农村保险业务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保险公司要拓展农村保险业务,就要向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保险业务员,让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水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一些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员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的保险知识,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保险咨询和服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可以在农村设立专门的保险咨询点,满足偏远地区农民的投保咨询需求。
结语:综上所述,发展我国农村保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我国农村保险的立法进程,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政策支持,同时,必须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为农村保险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君彦;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6-02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农村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轻文化”的观念在基层尚有市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功能却因各种因素不断弱化,在思想认识上,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文化。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第二,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第三,农村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又有属于私有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也跟农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我国劳动人民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某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和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因为是免费观看,几乎场场人山人海;而同样的活动一旦进入影剧院买票观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费,往往是门可罗雀。这种“免费穷享受”和“花钱乐消费”之间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文化消费观。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促进农民现代化,增加农民凝聚力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特征最为浓郁的一个人口群体。因此,中国人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技能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生活经验、新思想观念、新行为方式的能力;具有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形成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的习惯,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有计划,即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习惯;形成不断学习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任务的心理;使农民具有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使农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对来说,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农村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较量和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二)提高农民素质并规范社会道德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们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地规范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净化社会风气
“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及农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不仅是优秀传统的积累,而且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乡风是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格局。在这一多维动态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节节提高、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全体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的动态活动中,每个人也受到动态化的“冶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一“冶炼”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产生了先进力。可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机制与形式创新[J].老区建设,2008,04.
【摘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金融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信贷资金总量缺乏、金融资金流失严重等问题。榇耍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策略。
一、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缺乏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农村的信贷资金,也一直难以填补其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农业生产主要由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信用社己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些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体制、金融政策等原因,农村资金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非农化”现象。由于农村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盈利项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导致农村资金的严重分流。金融机构投入农村的资金数量减少,且投资领域单一性严重,急需投资的领域如水利基础设施等资金严重不足,一旦缺少资金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就无法灵活运转,生产条件与整合产业结构就无法得到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便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信贷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大
我国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大既表现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也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较高,特别是非正规金融市场。这表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需求很大的资金量,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较高。即使在正规金融机构中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率都较高,说明了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秩序混乱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巨大的信贷缺口,导致了民间借贷盛行。民间资金的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资金供应的空缺,缓解了农村对于资金的一部分紧急需求,确保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转。然而,很大一部分的民间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的性质,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农民借贷成本,而且严重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
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调整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加强监管,收到投资多元化、覆盖全面化、种类多样化、服务高效化等效果,使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改进和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各种涉农银行,使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把各种涉农银行办成真正商业化的银行。要努力促进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而非城镇。其次,政策指导性金融服务领域需要拓宽,应严格区分开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对二者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考核。第三,农村民间金融需要规范发展,改革以前令行禁止的做法。要完善法律、政策与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实行风险责任自负,正确引导和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包括民间的合作银行、私人银行以及小额信贷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与合法化。
(二)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法律、制度与监管方面的改革,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势在必行。一是法律改革,包括:改革登记制度使私人经营的范围得到扩展,改革法律以保证安全交易并取消利率上限,改革并降低登记和丧失赎取权等费用,改革与明确住宅用地规定并保证有限使用。二是与法律体系改革一起,改革监督和管理体系。法律的支撑只是一个农村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一个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才是关键,双管齐下,双手都硬,金融风险才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和降低。
(三)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首先,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针对这类金融机构应开放多样化融资门户,放松对资产来源的管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性,方式可以有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资金、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央行应适当实行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当地农村信用社较低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准;其次,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针对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应允许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的资金优惠活动,如建立规范的正负补贴制度,针对数额较大额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统一进行贴息补助等;第三,税收上的支持。对初创阶段的新型金融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对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政策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故政府应切实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到位,保障金融机构由新生到丰茂的良好发展。
(四)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首先,实行灵活审批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放宽信贷审批权限与基层行审批限额,对于较小数值的限额应依照当地现实情况制定;其次,确定合理信贷规模。有效的信贷规模应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缺失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情况的发生;第三,扩大信用放贷范围。针对小额贷应以信用放款为主,而对于一些农业大户,在保证其产品销售与还款能力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展信用贷款项目;第四,构建严密征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应加大与当地农民的接触,尽力吸引闲散资金。同时在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现存客户信用体系之外,应尽力建立新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从而约束农民按时还款;还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金融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金融机构应构建机构内部风险补偿体系,从其利润中扣除更高比例的风险补偿金,从而保证系统内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
三、结束语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关系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对我国整体金融改革和发展意义深远。要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金融,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莉菲.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财会研究,2008,(21):7780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则更为重要,国家近几年持续加大农村水利的投资力度,实施了一大批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事关民生的重点工程。但当前,由于传统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与发展,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
一、目前我国农村水利项目的现状分析
1、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还缺乏重视
我国当前正处于农村发展新时期,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制定并实施三农扶持政策,同时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命脉,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大多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冗杂、工程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水利工程的效益得不到最大发挥,收益又较为缓慢同时也较为隐蔽,导致人们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系统性
我们要客观清晰的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力量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目标功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不能片面孤立的将其与整个系统分离开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往往不能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量,进而严重忽视和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3、水利工程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是公益性建设项目,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无法及时找到负责单位,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维修。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灌溉的效率,同时也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水利工程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特殊地位,政府都应该加大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保证其功效的正常发挥,避免因问题解决不及时而引发严重后果。
4、政府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垄断
在我国,水利工程多数是一项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益性工程项目,因此,政府对农村水利工程具有绝对的管理权限。水利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是控制农村灌溉、饮用、生态景观水源的命脉项目,不适合由私营企业建设和管理,所以,要由政府统一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实现资源的公平公正的分配,保障农业人口的用水权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效果
1、提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正确认识
农村人员大多数缺乏对于水资源的正确认识,存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因此也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水资源作用,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错误认识,上级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水资源价值和性质的宣传,普及水资源的知识,使人们意识到水资源是有价的并且是十分宝贵的,以此提高人们的觉悟水平,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
2、加大政府的管理力度,明确管理责任
实施水利工程分级进行管理的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水保服务机构。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保障,各级领导务必从战略的高度来来深入了解水利的位置和效果,把水利真正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其间最重要的一条即是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要强化诱导方向,明确职责,把立足点放在深化下去调查研究、拟定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上,按经济规律办事,以经济手段完善管理体系,实施水利工程归口办理,县级水务主管部门应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水保服务机构。
行政上要明确职责为主,事务上要条理清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乡镇水利水保服务站民主监督、洽谈和水利技术服务的功用。一是强化工程项目分工、业主职责,即依照谁获益,谁担负,谁投资,谁管理的准则,由村组干部、大众代表或致富能手参加,清楚工程的相关细节;二是增加水利建设科技含量,变革水利工程办理制度,依照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水利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目标,加速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设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等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处理已建成水利工程运营生机缺乏的问题,促进工程进一步的顺利有序运转。
3、实施水源自主管理,提高人员管理的积极性
一是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发给产权证,受法律保护,农户自己用不完的水,允许在农户之间,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充分发挥工程和水资源的最佳效益;二是对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公共水利工程应当按水系、渠系,成立由工程管理单位、用水单位和用水户组成的用水者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共同管好用好水利工程设施,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三是对以向乡村企业、果园、种植场、养殖场供水为主,兼有村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农村供水工程,应参照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办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内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
4、制定新型税费计量方法,提高收费公平性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精准的水量测量方法,建设完善的计费体制,保证灌溉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首先,要统一各个地方的水费计量标准,防止乱收费现象的方式;其次,水费计价要科学和精确,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可以采用不同方法,避免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次,完善收费监督体制,保证收费过程的公开透明。
5、采用新型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
要充分认识水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所不可替代性和有限再生性,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强化水资源办理的基础。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着重生态效益。
要科学制定水利工程管理发展规划,尽可能高效的使用有限的水利资金,在运行管理这个薄弱环节上,强化配套设施建造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速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各种配套体系建设,将市场经济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合理地运用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来,要经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管理,保障水利的正常运作,以经济效益推进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
6、大力推进水利工程体系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依据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科学的分配政策,因此,可以以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
另外,政府还应该在必要时投入管理和维修资金,增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对承包单位进行适当奖励或惩罚,以便于提高工程的管理质量,更好的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也更加规范化,从而适应社会市场化发展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建后运行管理等环节抓起,多措并举,确保达到预期工程效益,应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培养组建专业化水管队伍,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更加有效的强化农村水利工程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农村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登成,杨彩霞,孙芳芳.探讨强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2] 周洪明.浅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3).
关键词:现代农村;体育教育;现状
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满足生存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没有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2)体育器材不足。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学校规模越小,器材缺乏严重。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在配置上不尽人意,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体育器材,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村甚至连乡村学校都没有体育设施,大部分村体育场与学校共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场地和器材地缺失。受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影响及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备课只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又成了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
(3)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目前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不足,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学目标、特点,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育,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思想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部分教师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4)农村教师教学单一。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现有体育教师知识面窄,理论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培训或者参加相应的学习,很多教师上课的方式是“放羊式”教学。
(5)教学质量低。随意更改课时,把体育课挪为他用,或是用来补主课,打扫卫生等,重智育清体育表现突出。体育课质量差,上课效率低,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时间较短。重视体育教育的程度不够,片面要求升学率。简单又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练习,体育教师也成天愁眉不展,学生也慢慢开始厌倦体育课,无法真正发展体育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技巧的培训,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传播,甚至忽视了对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1)与时俱进,促进农村体育创新发展,要积极鼓励创新活动,注重科学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和活动创新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加强对新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优化农村体育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牢固树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2)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只有解决好体育场地、建设好体育组织和开展好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教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发展农村体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村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以及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4)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体育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便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体育能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娴熟的掌握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及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大大的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激励老师逐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概念尚未形成官方统一的界定方式,对其内涵的看法依旧处在讨论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内涵有以下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直接将其看作农村的金融。第二种看法考虑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金融的成因,以及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对农村金融一词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种看法是在历史范畴下通过宏观经济视角对农村金融进行解释的,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
我国的农村金融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下,以基本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的义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金融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信贷补贴论,另一个是农村金融系统论。农业信贷补贴论认为农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农村居民没有储蓄能力。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收入不确定、收益性低等产业特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不可能选择农业作为融资对象。农业信贷补贴论曾被广泛认可,但它的理论前提却是错误的。根据很多亚洲国家发展农村经济金融的经验,当存在激励机制和储蓄条件时,即使是贫困阶层的农民,也会产生储蓄需求。而且经验表明,由于贷款资金的用途可以进行替换,因此低息贷款很难按照理论设定那样促进特定农业活动的发展,政府也就很难通过低息贷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将利益偏向贫困农民。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系统论产生,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村金融系统论的理论前提完全不同于农业信贷补贴论:首先,农村金融系统论认为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是具有储蓄需求和能力的,政府没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资金;其次,低息贷款影响了人们的存款意愿,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非金融机构有理由设定高利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阶段:1979年到1993年
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在这一阶段,国家着力于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了合作金融组织的地位,并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各项金融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对民间信用放松管制,允许了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和民间自由借贷活动的开展。
(二)第二个阶段:1994年到1996年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994年。为了构建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成立,该银行旨在将政策性金融服务从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确保粮、棉、油等基础农产品在各个流通环节顺利流通,开展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收购、储备和调销贷款;另一种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为主要目的,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产前环节,开展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农业开发贷款,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也按照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加快了商业化改革的步伐,与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改革,并对农村信用社承担金融监管的责任。
(三)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
在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经历了1997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制订了发展地方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基本策略,要求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的机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对民间金融活动进行限制,打击各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并于1999年开始撤消全国各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金融机制基本被激活,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3年为止,全国所有市县和大多数乡镇都己被金融机构网点所覆盖,金融服务可以到达所有乡镇。
首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三农”,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是伴随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国家农业投资公司等各类投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各类民间资金互助组织。
其次,农村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重点围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脱离了对中国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由县级信用联社承担,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得到逐渐恢复。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的职能,政府将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进行分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其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
最后,农村金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方便了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则缓解了农民贷款麻烦和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各项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存问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农村金融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村金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新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导致现有的农村金融逐渐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耕地开始逐渐向大户集中,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出现,农村金融面临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的农村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产生资金集约化要求。此外,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和市场调节手段的运作催生了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的各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仍面临着资金融通的难题。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
农村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逐渐科技化、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不断多样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各个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试图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种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成绩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以前“单一化”的旧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限制。
(三)农村金融借贷双方: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
农村金融活动中还存在着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的问题。一方面,当农户贷款时,小农户由于规模小、分散、贷款程序复杂等原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转而采用向亲友借钱等途径筹集资金,严重影响了农业产出;而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方式、性质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他们的资金需求同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不仅使农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土地产出率,更使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遇到障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进行放贷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借贷方必须具有产权明确的抵押物品,放贷方自负盈亏。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属于低收入群体,收入也不够稳定,使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放贷难的问题。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
(一)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
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国有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服务职能。其次,要大力促进合作制金融组织的发展,改善其管理模式,规范其运营程序,使其充分发挥促进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
随着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为了适应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制,通过激励制度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积累高质量的专业性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各大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农业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转贴于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高年级
提高小学教育,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全国务农的人民支撑起祖国的半边天,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重视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说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对于我国的工业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针对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有着很深的体会,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现在农村小学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贫乏的教育教学设施
提到农村的小学教育,不得不提的就是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四、五、六年级)教育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简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相信这个阶段已经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了,但是农村的教育还是基于传统的板书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方式依旧很死板,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但农村小学缺乏一些必要的体育器材,一个班级20-30人仅仅是玩一副羽毛球拍子,一根跳绳,就连简单的足球篮球都没有,相对城市的小学教育来说确实太简陋了,音乐课的教学也只是简单的歌词誊写在黑板上,进行着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死板教学模式,我们暂且不说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学生想学习,但是简陋的教育教学设施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家庭条件差,连买一些基本美术课需要的彩笔感觉都很困难,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学生上学要徒步走上好几公里的路程,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赶往学校,因为学校只有教室,根本没有学生的宿舍,教室里环境也很差的,地面坑坑洼洼的。因此说,我国教育的发展重心应该慢慢的转向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对农村的教育教学设施加大投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匮乏的师资力量
我国的很多小学在一些很偏远的地区,根本无法满足一些高等学历的外地人才的基本生活,有些地方的小学教师现在还是聘请当地的一些稍有文化知识的村民担任代课老师。我们暂且不说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考虑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符合现在学生对知识渴望。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发展,小学的课程安排也是多种多样,鉴于现在农村小学的师资现状,在没有对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前,教师也不能完全的理解新的课程。另外,现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复式教育,两个年级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根本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老师讲的自然不能够很全面。
另外,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基本还是局限在语文、数学等基本课程,思想品德,信息、科学等课程根本无法授课,有的地方上英语课,一星期也只是一节课,相对大城市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渴望。即使有些小学的课程上安排了音乐、英语的课程,也配上了英语、音乐的教科书,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教育师资还是无从谈起。
三、较为单一的教育授课模式
上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甚至一些工作在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他们对学生的教学仍然是死板的板书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卖力的讲,学生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理解与明白。即使在“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有着很严格的改革需求,但是对于现在农村小学的现状来说根本不能根据新课改的需求进行实践。
现在的小学老师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师范毕业的,但是任职一两年之后也就回到了城市,不能在农村扎根。一些本地的老师,他们现在已经在很吃力的满足新课改的需求,他们每天不仅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课下的备课对于他们来说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课程知识的安排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国家小学课程的知识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很大的作用。
四、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
鉴于以上我们所说的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人,比如说修建条件比较好的校舍,合理的安排小学位置的布局,避免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浪费。为小学的教学准备教育教学器材并逐步的完成小学多媒体课堂的设置。
2、对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新课改”的基本需要。另外要鼓励师范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走进农村教学,为农村小学的教育贡献力量。
3、加快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应该定期的组织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城市的小学中学习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完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评价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工作当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教育重要性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得不引起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视,全局考虑,领导牵头,推荐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质 清林小学的15个细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6)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指标;地区差距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南京财经大学课题(C0706)资助。
作者简介:刘敏楼(1974-),男,江苏泗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研究;宗颖(1976-),女,江台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流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9;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95-04 收稿日期:2008-03-02
一、引言
国内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其中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更是多有力作(谢平,2001;张杰,2004;周立,2007)。但是,关于农村金融的具体发展状况却缺少系统总结的文献。姚耀军(2006)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衡量,并从总体上总结了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四个特点:其一,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同时,农村货币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其二,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其三,农村信贷市场已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其四,金融的储蓄运用的中介功能微弱,并且正规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非正规金融所替代。且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种替代更加明显。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极不平衡的大国,经济、金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周立、胡鞍钢(2002)认为,由于金融问题的外部性很强,其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关系密切,从关注经济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甚至政治问题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当关注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从省际层面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别进行衡量和比较,以提供一个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
麦金农(1973)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时,提出用货币化指标来衡量一国的金融增长。他认为“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向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银行资金的镜子――看来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一般地,它被简化为M2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由于金融发展首先是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并且经济货币化是金融深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因此,金融发展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性的衡量指标应该是货币化程度(彭兴韵,2002)。对于中国的农村经济来说,货币化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同时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商品化比率。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农村M2的数据难以收集,也难以较为精确地衡量。
另一个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是金融相关比率。戈德史密斯(1969)在研究金融发展和结构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一般地,它被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
在作金融地区差距的比较时,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农村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使用戈氏和麦氏指标。因此,本文利用存贷款的数据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去揭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因为我们知道,在农村地区,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金融中介的资产,其他工具并不多,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
对于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我们参考周立、胡鞍钢(2002)的方法,通过收入比指标(IR)来揭示一个农村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具体的比值,以该地区的存款占GDP的比率,反映单位国民收入形成的存款额数量,来考察该区域的储蓄动员力以及经济剩余。
第二个指标是存贷差(DLS),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农村地区内的存款额与贷款额的差额。它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信贷资金的净流出与流入情况。如果DLS为正,称之为存差;如果为负,称之为贷差。它反映该区域使用外来银行贷款或向外输出银行贷款的绝对数额。
第三个指标是存贷比(DLR)。存贷比是一个农村地区一定时期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率。它反映该区域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信贷资金完全来自于内部的积累,并且有余,可能对外输出资金;如果比值大于1,表示本地资金自给不足,需要来自外部的补给;如果正好等于1,说明本地的信贷正好等于本地的资金积累。
三、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以各地区农村存贷款为替代指标的1998年~2004年农村金融发展总体状况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为0.6972,1999年大幅增加到1.0012,其后直到2004年,基本稳定在1左右。如果按照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关率为标准,把金融结构划分为三类的方法,即FIR在20%到50%之间的金融结构属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金融结构其FIR约在1左右,那么从1998年至2004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已经越过初级阶段,接近或达到高级阶段。
1998年,最高的北京的FIR高达2.81,比最低的内蒙古的0.23高出10倍多;除了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之外,还有广东和山西的比值超过1;在全国均值与1之间的省区有河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6个;而低于全国水平的则多达20个省区,其中,内蒙古、福建、湖北、湖南低于0.4。到2004年,全国平均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FIR达到0.9955,比1998年增长了143%;其中最高的北京的FIR为2.9273,最低的为0.3616,相差8倍,比1998年缩小了不少。如果不考虑的话,则北京的FIR与福建的差距仅为6倍多,不到1998年的一半。超过1的除了开始的3个直辖市、山西和广东外,加上了重庆和西部4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而新疆也达到了0.9921。低于0.6的有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湖北、等6省区。
(二)结构指标
1.收入比(IR)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全国农村的收入比从1998年
的0.40上升到2004年的0.54,增加了14个百分点,经济剩余的动员能力有很大增加。其中超过0.5的仍然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5省区。2004年,河北、黑龙江、重庆、云南以及西部5省区都超过了0.5,说明金融机构在组织和动员经济剩余的能力方面有所增强;同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剩余,资本的来源增加。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收入比在地区之间的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例如,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FIR一样,并没有表现出比较高的或与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比。这里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私营与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居民的资金并不一定会存入金融机构,他们可能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因此,衡量机构角度的农村金融发展,还需要看下面的指标。
2.存贷差与存贷比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地区除了1999年至2001年表现贷差外,其他年份都是存差,农村资金仍然是净流出,不过在有些年份也表现为流入,波动比较大的原因在于农业银行农贷的变化比较剧烈。其中,历年中,河北、江苏、广东等,即使在全国净流入的年份,也表现为资金的净流出,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农村经济发达,经济的剩余比较多。从全国范围看,农村资金的自给率在1998、2002、2003、2004年在70%至80%之间,其余3年表现为超贷,但是与全国存贷比比较,并不严重,刚刚超过1。地区之间,1998年,存贷比的地区差距不明显,最高的海南为0.94,最低的北京为0.52,不超过1倍。1999年这种差距扩大,最高的青海3.49,比北京的0.73高出近5倍。其后,地区差距比较稳定,高值和低值之差保持在3倍多。
四、农村金融发展差距的地区比较分析
(一)农村金融发展差距的地区比较特征
1.金融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代表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标FIR从1998年的0.69到其后几年中稳定在1左右,虽然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已经越过初级阶段,正在达到高级阶段,但从1999年之后,就没有多大的提升,与全国FIR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周立(2004)的计算,1998年,我国的FIR已经达到了1.70,东部的北京、深圳、海南、上海、广东5省市是全国金融相关比率最高的地区,1999年都高于300%。中部省区的金融相关比率最低,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南5省区1999年金融相关比率还不足200%,西部省区多在200%~300%之间。
从地区差距指标看,FIR从1998年的0.6567变化到2004年的0.506,说明地区间的农村金融发展差距在缩小,与农村人均GDP的差距呈不同的变化。农村人均GDP的差异系数从1998年的0.64上升到2004年的0.88,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与全国金融发展显著不平衡,金融差距要大于经济差距和财政差距相比(周立等,2004),这是农村金融发展好的方面。同时,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的差异系数略有上升。
2.金融发展与农村地区人均GDP的关系。为了评价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以农村人均GDP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各年的金融发展指标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
可以看出,在所有各年中,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都与人均GDP高度相关(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经济理论相符合,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带来较多的经济剩余存款和较高的资金需求贷款。而金融发展相关比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在我们研究的区间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余年份为正相关关系;但是无论相关程度的正负,在统计意义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这与理论不符。因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应该引起金融的增长,因为金融的发展首先要有经济的剩余,从而推进商品化的发展,才可能有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产生。
而金融结构的指标存贷差与农村人均GDP的系数历年都比较稳定,处于0.01至0.02之间,并且统计上在5%以上的程度上显著,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存贷差会逐渐增加,但数值比较小,在经济意义上不太显著。存贷比的数据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即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存贷差有缩小的趋势。 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个特点:非效率的配置原则。公认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江苏、浙江和福建地区,无论是FIR指标、收入比指标,还是存贷比指标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尽人意的西北5省区。相关的指标却比较高,尤其是近年,如2004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FIR和存贷比的指标分别为1.0948和0.9654、1.3564和0.8313、1.0861和1.1594、1.4943和1.8725、2.08194和1.1426、0.9921和0.7944,基本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资金在这些地区的配置从宏观上看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
(二)可能的原因解释
1.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特征。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以及广东等直辖市和地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直辖市由于行政区位特征,农村经济更容易受到城市的辐射。比如现在处于城市郊区的农村,一大批由快速的公共交通和市中心联系在一起的新农村正在崛起。许多居民白天在城市上班,晚上和休息日就在这种新农村中居住。随着更多大城市郊区捷运系统的出现,这种主要为大城市居民提供居住地服务的新农村会越来越多。这些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还有可能吸引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进来,利用这里的低成本和接近自然的环境,雇佣本地劳动力,组建电讯服务中心、动漫游戏制作中心、网络公司等高科技企业。而珠江三角洲等地较早出现的工业新村,则以某几家企业或一个工业开发区为中心,为他们的企业和员工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服务。这些工业新村一般都靠近沿海港口和工业区,在交通、劳动力成本和工业配套方面,都能获得竞争优势(黄朝翰等,2006),这使得金融发展与之相配。
2.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区,如江、浙、闽等地,农村金融发展指标比较低的问题,也可以认为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关。因为当地的民间金融比较活跃,资金的融通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的。同时,农村工业化特征比较明显和加快发展的情况下,金融的结构也比较合理,规模较大和发展较好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例如,截止2007年底,江苏和浙江分别有29家和30家乡镇企业(以注册地址作为乡镇企业的标准)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这不仅可以募集到资金,对于企业治理水平也是一种推进。
3.金融的发展(FIR)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统计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尤其是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却比较高。这是因为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抑制状态,正规金融的资金主要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配置。另外,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2000年之后,西部各省区的金融发展指标增速比较明显,是因为受政府控制的正规金融加大了对西部的政策支持。
4・我们同时注意到,山西作为一个特别的地区,历年的金融发展指标都比较高。1998年至2004年分别为1.1150、1.3650、1.4725、1.6395、1.5257、1.5872、1.4644,比全国水平平均高50%以上。山西并不是西部开发列定的地区,而长期有着比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这提醒我们,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意志,传统的习俗、社会资本等可能也对其有相当的解释能力,因为山西在历史上有比较浓厚的商业和金融文化传统。
五、基本结论
我们在文章中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收入比、存贷差和存贷比等金融发展变量对我国各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基本的结论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自199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总体处于越过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水平,但在1999年有比较大的增长后,总体水平在其后的几年中就没有大的变化。
第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虽然显著,但从几个金融发展指标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可以看出,与全国总体金融发展相比,地区差距要小得多。
第三,农村金融在资源配置上没有体现出效率的原则,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抑制状态,体现了政府的意志。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数学分形理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到产业转移与转型、区域经济的提升等等,如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农村邮政储蓄及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的使用的控制,缺乏盈利的激励及高额的运营成本导致农村金融长期陷入困境。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1.农村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例如: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差,缺乏还贷保障;农村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业在加剧,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弱化的一个因素。由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的撤并,业务出现了萎缩现象,再加上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功能单一,合作金融性金融势单力薄,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的流失。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资本要求,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升级支持乏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
二、基于数学分形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差异的研究成果,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实证分析表明,各区域间农村金融差异性较大,且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应根据各区域实情,对区域农村金融进行全面的纵向与横向分析,全面考虑“因区制宜”、”跨区统筹”、“兼顾差异”的思路下制定政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类型单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只有少数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新型的金融产品,因此产品配置农村金融供给,激发农村金融需求,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创新,进而研发新型的农村保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扶贫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供给有重要意义。
(二)鼓励发展新型村镇银行的试点创新,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目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也建立起了小额信贷机构,这些民间资本借贷手续简便,它的引进对于传统的金融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竞争,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使用宣传教育与调节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教育水平
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民间活动,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常识和信用常识的了解,还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下大力气,使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三农,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设置满足农户不同需求的信贷品种,如畜牧业贷款、农机设备贷款、房屋建设贷款等,根据不同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
2.支持农村金融结构,开办信托业务,授理外来资金。
3.发展租赁业务,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某些项目初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五)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发展,这是当下丰富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的需求,同时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六)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本着不脱农、多惠农的原则,有重点、有规划、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农村网络教育;现状;发展趋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42-03
[作者简介]陈春光(1985―),男,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网络教育的内涵及在农村的兴起
网络教育是一种依托计算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支持下实现各类知识教育活动的教育新模式,因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而发展迅速。开展网络教育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构建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具有组织、管理、教学等具体措施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讲,网络教育指的是运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相对费用低、社会资源共享性。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规模达到5.64亿,2012年比2011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新增网民数和网络普及率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网络普及工作稳步推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网络用户中农村人口占比为 27.6% ,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 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 1960 万人。 到 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60%,农村地区只有 23.7% ,但是从 2011 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增长速度开始小幅超越城镇,结束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条件在改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二、网络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不管天冷、天热,还是大风大雨,学生都必须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网络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突破了这个难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变得沉重、枯燥、单调,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而网络教育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充分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交流机会和范围。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强大的记忆和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进行统计并分析。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答与说明,供所有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查阅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师正确的鼓励引导下,在学生中会形成积极思考提问的学习氛围,基于学生具有比较、竞争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回复记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农村来说,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应用网络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另外,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在现实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网络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弥补作用。
三、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课上,比如政治课、历史课等,中学生使用频率远超过小学生。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网络教育内容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内容分成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两部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学素材、教学方案、教学重点参考、课后学习资料、习题解答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直接使用相关的教学范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修,及时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等。第三,在网络平台上上传与教学同步的辅导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辅导材料,使学生有一个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东、中、西三区域不均衡的现状,经济实力是决定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网络教育水平的根本。网络教育必须在拥有电脑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者中才能进行,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网上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能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生来说,是很难拥有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又何谈计算机技能?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开展,导致了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有关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
网络资源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远程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是农村网络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的双面性对农村的网络教育影响很大。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资源。但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也会使青少年以为找到了精神寄托,挣脱了束缚,导致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农村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家里一般只剩爷爷、奶奶等,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不强,极有可能打着学习的幌子,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最终影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四、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从刚开始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到今天的计算机教室等基础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深入认识,都为网络教育的推行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教育将在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掀起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五、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更好地开展我国农村网络教育,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倾斜、科研单位加大研究设计力度、企业吸收转化积极推广,也需要学校重视。只有整合多方面力量,才能使网络教育平稳地向前推进。
我们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接纳新事物、新技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互补充,交叉使用,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做法。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让整个社会接纳网络教育这种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项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们对如何管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有何优势与不足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典型示范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效果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应充分了解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困难所在,在政府、科研、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各层面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提倡教师学习并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丹.网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2] 李玉海.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导报,2006(1).
[3] 曹凤余.网络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4] 田桂平.大力推进我国网络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 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赵国宏,朱新梅.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7] 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8] 唐章蔚.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9] 倪少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10] 文国猛. 农远工程给农村插上现代化的翅膀[J].现代阅读,2012(7).
关键词:特岗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生活状况;农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9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的跨越。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的落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一直都比较匮乏。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它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410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10%。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计划”招收的人数为527人,其中音乐类教师招聘名额占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8.1%。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音乐特岗教师所占名额人数为2010年―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特岗教师招聘总人数的9%,在特岗教师的队伍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自身学习时就投入了高额的教育成本,加之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特点等因素,出现了许多音乐类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农村担任教师;即使到农村担任了教师,但普遍不能长期、安心的待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音乐教师除了担任音乐教学外,还要兼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本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调查特岗音乐教师的发展现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音乐类大学生正确认知特岗教师,引导音乐类毕业生积极报考特岗教师,到基层就业,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询问关于其生活状况与收入情况,自身对特岗音乐教师这个身份的理解,工作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一、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一)工作现状
1.工作繁重压力大。
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个特岗教师往往要同时带多个班的多门课程,超过六成的特岗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特别是特岗音乐教师的压力更大,因音乐类毕业生在专业训练上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他教学科目教授起来会有些更多的压力。在走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在介绍自己时说他不仅要带两门以上的中考考试科目,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另外特岗音乐教师责任心重、工作热情踏实,很多学校领导将学校部分管理工作也交给特岗音乐教师来处理,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特岗音乐老师任务多、工作重、压力大,工作重心在无形中被分散。
2.所授学科与专业不对口。
调查结果显示,72.3%的特岗音乐教师所授科目与大学专业不对口,大学期间学习的很多专业知识并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设岗学校安排教学科目时完全按照“考什么,带什么;缺什么,带什么”的原则。如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某特岗教师以音乐教师身份招聘入校,却承担学校四、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乡镇小学音乐教师资源的缺口与应聘的“特岗”不匹配,也影响了特岗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育设备条件差,缺乏与外界交流。
特岗音乐教师对任职学校硬件条件的满意度普遍较低,高达七成。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特岗音乐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受到所在学校工作条件束缚。而永州市双牌、祁阳境内,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给教育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山里的学校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特岗音乐教师没有网络,对于新教学资源的获取几乎没有,因次他们很难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向学生传输最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课堂上的创新实践也因此受到限制。
4.选择职业的态度有问题。
关于选择特岗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初衷,25.8%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了喜爱并热衷从事音乐教育事业,38.2%的特岗音乐教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36%的特岗音乐教师则是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由此可见,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特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学生都能够彻底放下身份,扎根基层。谈到3年服务期满后的职业规划,15.00%的特岗音乐教师选择继续留职,68.30%的特岗音乐教师打算另寻他职,另有16.70% 的特岗音乐教师目前态度还不确定。由此可见,农村生活环境艰苦,理想与现实落差大,使得部分特岗音乐教师面对工作不适应,不愿意坚守工作岗位,在思想上存在着“过渡或把当特岗当跳板”的想法,没有扎根农村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心态将直接影响到“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果。当我们进一步询问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特岗音乐教师表示是因为待遇低,其余的则是由于对理想与追求的热情衰减,或是对特岗工作厌倦。特岗音乐教师最终能否留得住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收入少,待遇低,与同期毕业的其他音乐类同学相比,会容易引起特岗音乐教师的职业挫败感,这些都是一些特岗音乐教师选择另寻他职的重要原因。
(二)福利待遇的现状
1.工资等待遇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特岗计划中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中央与地方结算标准是年收入20540,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因不同县(区)绩效工资标准不同,各县月工资总额也会因之而异。问卷结果显示:特岗教师的月收入情况如下:1000-1500元每月的占52.3%,1500-1800元每月的占46.2%,1800元以上每月的仅占1.5%。而收入的地域差异也是存在的,工资差异导致很多特岗音乐教师情绪低落。在走访过程中,部分2010年上岗的特岗音乐教师反映,“上令往往不能下行”,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承诺的待遇并没有完全兑现。两年来,很多地区的特岗教师每月只拿到了中央财政拨付的工资,没有车补费、工资卡、津补贴和社保,而音乐教师前期学习的投入大、时间长,另待遇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特岗音乐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2.住房困难问题。
特岗教师的住房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各地财力拮据,多数学校并没有独立的教师宿舍,在解决特岗教师住房问题上存在很大困难。条件稍好的学校也只能将废弃教室提供给特岗教师居住,一些教师不得不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租房居住,居住地的偏僻、交通不便对特岗音乐教师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农村特岗音乐教师发展的建议
(一)工作方面的建议
1.量才量力。
设岗学校要“量才量力”用好特岗音乐教师,既要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实际承受力和专业特点,尽可能的支持与鼓励特岗音乐教师的事业发展。特岗音乐教师有着对事业的期待与成功的梦想,设岗学校应该量才使用特岗音乐教师,在各种优质课比赛、音乐类比赛活动以及晚会演出活动,给予特岗音乐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专业修养。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特岗音乐教师最大化的培养成为骨干教师,精英教师。
2.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为提升特岗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以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有限,特岗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教学能力,设岗县可以通过网络为特岗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设岗学校也可以采取“多帮一”方式对特岗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在音乐专业技能和实际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让音乐课上的更生动。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建设的投资,完善农村学校最基本的音乐硬件设施。添置钢琴、笛子、葫芦丝等这样的音乐教学设施,开设音响放映教室,让课堂内容更为生动,直观的感受音乐,更易于学生的接受,给学生的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购置电脑等可也让特岗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和信息交流工具更新知识,使电脑、网络等信息工具成为教学工作的好帮手。并且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缺书问题”一直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出资新建图书馆,补充学校课外书籍,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本学院音乐系于2012年3月7日在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小学成立了爱乐书屋,捐赠书籍达两千余本,极大的帮助他们补充课外知识与综合素质,得到了蔡里口小学学生与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福利待遇方面的建议
1.切实保障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各地各校应该按照规定的特岗音乐教师工资标准,足额发放到位。没有及时发放的,应该认真理清,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资金环节出问题的时候,各设岗区县或学校可以通过借支等办法,为特岗音乐教师解决部分生活费用,待工资到位后再足额补齐,以保证特岗音乐教师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能安心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2.改善特岗教师住房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所在区县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办公、生活条件,在生活、工作上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特岗音乐教师住房难等生活问题,影响到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议应由国家出资,县财政形成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筹措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特岗音乐教师周转房的建设用地可为旧校舍或闲置校舍,无土地的应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集中新建,此外,政府可以加大住房补贴力度,让特岗音乐教师无后顾之忧。
特岗音乐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地走访调研中,我们一方面被特岗音乐教师们投身农村教育,乐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他们目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感到忧心,特岗音乐教师们理应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笔者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有限,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难免存在一些疏漏甚至幼稚之处,我们恳切的希望各位关心特岗教师、关注本报告的老师们在阅读后能向我们提出改进意见,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改善特岗音乐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促进“特岗计划”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