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大概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教学反思 感染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对初中历史的改革最为新颖和独特。它一改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只对知识的苍白堆积,而变成现在重视史料的编辑,大量形式不同原始文献资料被引用了起来,多种的形式的史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本文将如何选用史料,使用史料等方面,阐述提高课堂感染力。
一、有效的运用好历史材料,
合理选用教材的史料。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适当补充好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三,注重对对各类史料的正确运用。
1、关于文字史料的学习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2、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运用数据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
其次,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
再次,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途径
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能够实现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提,因而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以此来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某项历史知识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的故事演讲。在学生对故事充满好奇,迫切地想要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其中的发展细节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讲述故事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讨论与自主学习,将教学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故事当中,以探究的状态进行知识学习,那么教学成果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学生通过书本与电视对三国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电视得知的三国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还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对曹操这一人物进行评判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述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了解与看法,之后再向学生讲述历史中的曹丞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有哪些真实事件。先引发学生的关注,再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著名的三国历史人物,让学生自行探讨,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再通过对人物的解读便可实现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注重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内容与历史内涵,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转变为有效教学的途径。例如,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段不能忘却的民族屈辱史。教师在教授这段历史时,可以先讲述大概背景,然后让学生自行去收集相关的史实资料。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日军的惨烈和民族屈辱,这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学生认识和了解到该段历史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专注,更能体会到那段历史给我国造成的影响。
3.设计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述我国当前的发展与繁荣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w,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图片和资料整理起来,制作成幻灯片向学生播放,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宋、元、明、清时期,我国都经历过繁荣和衰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考虑中国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反思
1.校外资源利用不足。
学生在学校学习历史知识,而在离开学校之后却很少能真正接触到历史,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历史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新闻等媒介来了解某一历史现实,并对之进行讨论,加深印象,还可多安排学生参观本地历史博物馆,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落后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学关系;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和熟悉了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此内容就可以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费点口沫,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初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的作用,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时候,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发生的背景、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最后就是总结第一次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的齐全,讲授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为此,基本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有著名的导演谢晋拍摄的《》,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初中历史教材,紧扣初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把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在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出来,或者是勾划出来,落实在笔记上或者教材中,素质教育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讲授是无止境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呈现差异性,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和分层学习,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题中之意。例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控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2-02
历史课程从初中开始设置,是考虑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够顺利学习历史知识了。同时,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普遍比较强,希望知道人类的发展历程,希望了解真正的历史事实,这个因素也决定了在初中应该开设历史课程。初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大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知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并且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简单的评论。目前,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传授历史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现象,这个现象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其实,历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是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如果注重在历史课程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学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历史在初中各门课程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较少,很多地方甚至是开卷考试。这些状况就对社会、学校和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使他们认为历史不重要。社会认为历史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无关紧要,所以不需要关注。学校觉得历史是副科,不应该占用较多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压缩,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中考分值较多的学科中去。同时学校也不注意历史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成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生会认为历史可有可无,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愿在课后多花时间复习巩固。这些现象既伤害了初中历史的教学,也伤害了初中整体的教学,更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历史课程对初中学生的价值,加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历史课程的价值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历史课程学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主要可以获得提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1.提取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个人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每一个人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必须有较强的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初中生年龄比较小,模仿能力强,正处于一个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初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的信息;学生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又学会了怎样整理归类信息;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展示呈现重要信息。历史课中会接触到很多历史数据问题,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获得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这种分析能力是历史课程独有的。所以历史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2.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对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是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学到受用一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必须通过终生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个时候尝试自主学习是适合的。初中历史课程比较适合让学生练习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相对比较简单,不像理科课程那样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自主学习。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阅读课程教材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和同学之间探讨研究课程内容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历史课程特有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这个特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感觉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是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个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并不是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游戏作品、畅销书籍、网络文章等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喜欢这些流行的元素。通过这些媒体,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经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不过这些内容中充满了伪历史知识,学生会不加辨识地全盘接受。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分辨哪些是伪历史知识,哪些是具有科学性的历史知识,在分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评价的能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一件事情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同的,一个人物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不同的,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事物和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具有较强评价能力的人能够对事物和人做出客观评价,这些评价可以帮助他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历史课程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历史事件,一方面是历史人物。比如对康熙大帝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正的方面可以说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康熙大帝缔造了盛世;反的方面可以说康熙大帝使封建社会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后了,让中国承受了很多的苦难。
三、初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的传授困难,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讨论一些历史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1.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的艰难痛苦。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涌现出许多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也会有很多的小人物被历史洪流淹没其中。所以,教师讲解历史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把历史讲得精彩,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甚至玩历史题材的游戏。给学生创造一个历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历史文化氛围中学习历史,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学生在感受历史的魅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修养,自然各方面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2.多让学生分析问题历史一直在重复着,今天的事情都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可以知道今天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去处理应对这些事情。可以让学生多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的内容时,让学生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个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自然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3.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历史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好处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还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模式中的积极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观看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媒体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真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
一、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概念及构成
历史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根据三观和综合能力得出的一个判断。并且在这个判断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关于探讨历史的本质能力。所谓历史能力,实际上分为表述、分析和辩证三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三种能力,历史素养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历史进行学习研究,为历史研究界的发展埋下深深的伏笔。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构成一方面是历史知识素养,掌握充足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一个实践方式必须要用历史知识作为保障。另一方面是历史意识素养,意识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比如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历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会有三到四节历史课。经过教师对历史的讲解,学生有了初步的历史知识素养。在新时代里,出现了许多以为题材的电视剧,通过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学生的历史意识素养会逐渐的得到升华。
二、初中生历史素养培养策略探讨
(一)培养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标导向初中历史课程具有丰富的特性,多样化的观点等待学生一一探讨,这便是它的主要特点。初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历史教材作为辅助基础,丰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去设置多样化的目标,更加有层次的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想要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就应当使用多元化教学,适当采用图片、视频教学等与时俱进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即为锻炼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需要获取答案就必将对问题进行彻底的分析。从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出最终答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师对课本教材有足够的了解,打好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框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授课,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初中生的思维在这个时候尤为活跃,但可能因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新课标下需要学生掌握这个历史案例。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很有可能对日本产生极大的仇恨意识。如果遇上教师不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将会否定所有关于日本的东西,形成极端的思想。这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指导学生正确辩证的看待历史,告诉学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日本也有许多突出的成绩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不能因为过去而否认日本杰出的地方。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推动了初中历史的编排,使它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本上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历史能力,促进学生向全面化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历史实际上离人们并不遥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所发生的事情使每个人都会拥有真实感,讲述历史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学习好历史从而带动他们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其中一个准则就是有效教学,大致内容为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各种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态度分析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那么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积极为国贡献,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收获颇多。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02):179
一、用心备课
在上课前,老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备课,以作为上课时的蓝本。传统的备课只是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地誊抄,老师也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大概有所了解,对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几乎忽略,而这样的备课形式对于上课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也无法应对课堂上会出现的突发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切因素都要考虑。备教材并不是对初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地誊抄,而是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融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设计出让学生易懂且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教学语言;在备教法时,不仅要考虑在教学中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还要注意与先进的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学法”,其主体是学生,即在课堂上通过动手、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有效获得历史知识;备学生是备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属于不确定因素,在课堂上随时会制造出突发状况,因此老师备好学生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全体学生,设想到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预备好应对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有用的历史知识。备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因此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老师都要用心备课,切不可轻而视之。
二、精彩导课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躁动的,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他们的精力,那么精彩的导课便必不可少。在上课之初,老师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也可用别致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可以用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虽然是短短几分钟,但是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决定本节课能否上成功,因此老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要准备好精彩的导课方式,为成功教学奠定基础。课下,老师要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前辈经验,为学生呈现精彩的导课内容做好准备。
三、多彩上课
一节课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而且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不仅要灌输学生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我们要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匪浅。
1.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的兴趣是广泛的、随时可以变换的,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时要有持续性。学生的兴趣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加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发生。初中历史在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有一定优势,历史老师可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使他们变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从而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初中生对于沉闷的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充分发扬民主,时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是人人都渴望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更加迫切。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是敏感的群体,老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爱护他们,照顾到全体学生,禁止使用苛刻、指责的言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焕发光彩。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他们的成功,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找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为每一次的成功而惊喜。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19-01
新课改,是指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对教育体系,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做出的一个改革。新的时代里,新的因素的变化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T作和生活。二十一世纪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网络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之间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距离也越来越短,导致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再加上各种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的跨越式发展,新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着这样一个时代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石,应该做出一个什么样的改革呢?改革的好与坏,是关系着新时期下我国公民素质提高的基本问题。历史,作为一个具体的学科,对人的长远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初中历史,又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启蒙阶段。如何做好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新课改下教学工作的一些变化
自从体现了时代特色的新课改推动以来,教育的局面有了一个明显的良好改善,日常的教学工作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下面将一些变化从几个方面大概地概括:
(1)教材编写方面的改善。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教科书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和不足。首先,教材编写单一,风格一致。几乎有着固定的套路和模板,教材非常地中规中矩。其次,教材数量少,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小。同一科目,全国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并不少见。新课改后,不断壮大的教材编写的师资队伍,以他们丰富地教学经验和本着对学科的时代探索,融合他们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编写出了很多内容多样观点新颖的教材,供学生学习时广泛选择。
(2)教学目标和方法的质的飞跃。新课改以前,老师的职责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仅仅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是个机械的被动过程。老师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容易单方面片面地评价学习活动。传统的学习方法,也非常的简单,老师课堂教授――学生认真听讲―考试成绩的考核,这样一个单向的传递。新课改后,一个质的变化是学生成为了主体,而不再是以老师作为导向。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了关键。考试也不再是评价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
(3)课程设置的改变。课程的设置,从整体来看更加地全面科学,不再是以学习某一项具体的技能为目的,而是寻求在德智体美方面,实现一个均衡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变化
1.教科书的变化。新课改后,历史教科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了好的变化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初中的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以往的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和观点,让教科书通俗易懂,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但选择不当,删去的难度大的内容,往往是理解历史问题的关键,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里的一些观点,很容易停留在表面。其次,教科书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尽可能地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做出多种评价。这虽然有利于学习时涉猎更多的观点,博采众长,但作为刚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历史的初中生来说,很难进行取舍,对于以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容易产生一种误导。最后,几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涵盖了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虽然有利于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但过于简单的框架和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探讨。
2.教学工作的变化。教学思想的明显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向学生灌输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而课改后,老师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把灌输改为引导,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看待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的目标。制定了一个综合的主客观评价标准的体系。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学习活动的评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认知、思考和表达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察对象。
三、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预习好习惯。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主动性好的办法。不过,预习的T作,不是浏览一遍将要讲解的内容。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一些好的方法,指引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继续研究下去。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教材或者课外辅导书进行讲课,这使得原本具有故事趣味性的历史课变得非常枯燥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这门学科里面有许多的故事,而学生又非常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以及声音于一体,所以有形象性以及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认知。一旦教师所给出的视频资料与历史不符,就会误导学生[1]。例如,在讲述清朝历史的时候,有一些教师会下载《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然而在电视剧中,??静所饰演的庄妃在台词上就出现了问题,例如,她总是说“我庄妃如何如何”,然而根据《清史稿》记载,庄妃这个名号是在她死之后,由后面的皇帝所追封的谥号,所以这就不符合历史,会误导学生。
二、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互动性的提问,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如,在讲述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题目是:(1)最早发明麻醉药的是谁?(2)在四大发明中,哪一个发明最早出现?(3)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然而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请问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2]。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历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多媒体技术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插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秦国的国力,了解其他六国的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大概了解秦国灭其他六国的原因。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照片展现给学生看,如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你们对他们的事迹了解多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然后可以播放一些著名而又经典的战役片段,如“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等,通过观看这些战役的片段,让学生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进行讨论。例如,通过观看“官渡之战”,学生就会了解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是袁绍和曹操,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曹操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3]。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时,教师对影视资料的选择要进行把握,对于一些违背历史的视频片段,教师要指出,防止误导学生。
3.适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学生主体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而设计的一种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案。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更加明确化,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学习,而变成以学案为引导的主动学习,因此,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虽然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但是比起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很少,而历史教学的内容又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效率上保持较高的水平。教师通过在课前设计导学案,然后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到了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教师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条件。当然,导学案要想发挥好的效果,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让学生对导学案感兴趣是首要的一步。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上来就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类的东西,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学案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一段小故事、一个小游戏等来引导学生认真地把导学案看下去,这样,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得以愉快进行。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往往把导学案当作教案来编制。在学案中,总是强调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应当怎样来学,这样一份以教师为主的导学案实际上只是披了导学案“外衣”的教案而已。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的学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为学案设计的初衷,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使用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卡通图案,运用一些温馨的话语,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修辞等,这样一份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的导学案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拿到学案以后才有兴趣去用。
三、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每个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往往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方方面面。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采取的都是大班制教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出现分化。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导学案。例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训练,主要是一些熟悉教材以后就能够回答出来的基础类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能力训练,主要是一些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拓展训练,这部分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涉及到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在课下思考和探究。这种具有层次性的教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班制教学“一刀切”式的不足,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在历史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能否设计好问题,对学生的导学效果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之所以要实施导学案式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课内容时,设计问题就从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入手,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歌词,然后从歌词中提出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春天的故事是出现在“南海边”,这个“春天的故事”给我们的国家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就这样,借着歌词,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计,逐渐将学生引入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之中。这种需要思考一下才能答得出来的问题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对待导学案的设计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导学案设计,努力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导学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J].新课程学
习,2011(11).
[2]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
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段学会.简析导学案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
关键词: 生本理念 初中历史 课堂创新
新课改要求将生本理念带入各门学科的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教学时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生本理念,真正把生本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一、秉承生本理念,将生本教育落到实处
1.掌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教师要创新历史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全方位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掌握历史的程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考察每一个学生的历史能力,以便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体会历史知识所带来的喜悦。如在进行初二年级的《中国历史》的教学时,第一堂课有的老师可能会向学生讲解教学要求,老师个人的要求及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做到的事情,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除此之外,笔者觉得还需要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这本教材的整体脉络、线索。中国历史,特指中国近代的历史,它和中国古代史有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独立自主的社会,而是一百多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以它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中线索有以下几条:中华民族的血泪侵略历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中华民族进行民主革命的历史等。这样呈现之后,学生就有了大概的知识架构,学习具体历史的时候可以有血有肉地进行探索。
2.根据学生制定教法,让历史课堂返璞归真。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全面让学生做主,让历史课堂变得更简单和和谐,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和老师在生本课堂的背景下共同成长,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生本理念下,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少教的情况下学生却可以学得多,让学生在枯燥单一的历史知识中体会到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教法,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积累的同时,对知识的感悟随之增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学习,自己分析,学会感悟,提升良好的历史学习能力。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现有知识点,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从而真正做到读懂历史,吸取历史的精髓。
二、回归本真,促使学生个性历史的形成
1.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且让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与历史知识的共鸣,依靠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只有让历史教学返璞归真,唤醒每个学生思想上的自由,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如讲解“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课时,为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用地方的名人导入,如周庄的沈万三。听到地方的名人,特别是曾经到过周庄游玩的同学,就会倍感亲切,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引导学生学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个难点时,可以运用教材上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进行具体的小品演绎,让学生融入课堂,体会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
2.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在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的实时生成上,既要以学生为本,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唤醒每个学生的学习本能。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历史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目标。当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耐心的解答。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
三、采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个环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研究和提高自我能力的阶段。如教学《》这一课时,有的老师如果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会疑惑为什么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哪里腐败……对此要呈现具体的战争过程,让学生具体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及封建制度的落后。首先可以告诉学生:当时林则徐和关天培设下三道关卡,抵御英国的进攻,但是第一道关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为什么?因为当地居民带着英国军队找到了炮台,所以英国基本毫无损伤地攻陷了沙角炮台。学生不禁要疑惑:为什么居民会帮着外国人出卖自己的国家?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述,因为清政府的官兵欺负当地老百姓,而英军很有礼貌,军纪严明,得到当地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他们会带着英军前往炮台。然后教师可以问,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有学生会回答:清政府的腐败。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知识,而且易于打造有趣的历史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当学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遇到的问题,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互相沟通互相讨论,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以小组的方式,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融入历史教学。
四、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展示自我,延展历史能力
1.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历史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办法重新来过,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对历史进行了解。例如在教学初中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世界大战发生时的背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组织多种历史活动,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交流的习惯。
初中生要真正学好历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总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例如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为学生讲解每一段历史的根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开拓创新,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交流中完善历史学习机构,提高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一、积极学习,XX年的研修认真学习,观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随着远程研修尾声的到来,满心都是深深的不舍,这些天来,享受着远程研修的智慧大餐,方才明白,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梦想与智慧的相逢原来可以如此激- 情澎湃!研修的日子里我们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然纵有千般留恋万般不舍,我们终要分手,只能在心灵一隅,在三尺讲台,在每一寸教育的土地把远程研修珍藏!虽然再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但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更多不足,这将督促我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
初中历史研修日志
初中历史新教材为广大教师准备了良好的素材,为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供了可能。为了帮助教师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在此提出新教材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新编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
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二)必须减轻学生负担,澄清四个问题
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教材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每个学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新教材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生产一种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信、自立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新教材如何设计,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呢?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
关键词: 中考开卷 初三历史复习 误区 对策
近年,全国各地在初中历史考查上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实行中考开卷。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淡化纯记忆的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考前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连续几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的误区谈谈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中考开卷背景下对历史复习认识的误区
1.开卷考试不用复习。
部分初三学生,甚至一些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抄书就行。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初三历史复习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做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如若不复习,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会对教材生疏,难以从书上快速准确找到答案,更不用说答好题。
2.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由于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的做法,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认为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只需记住大概。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从这层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书也难以作答。
3.开卷考试带上所有资料。
一些学生认为在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考试过程中很多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或是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类似的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误时间。考试中不能一味依赖复习资料,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4.开卷试题书上都有现成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答案,这是初三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综合性、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认识误区,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科学复习。
二、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对策
1.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也是制订《考试说明》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领悟测试水平的层次及每一层次的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层次来把握知识,这样在历史复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实施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历史中考有两大特点: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因此复习时不能依据课本逐课、逐节全面复习。教师可将所学历史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形成网络。一方面,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是“横”的联系。比如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另一方面,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是“纵”的联系。譬如复习“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对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系统掌握。但在复习不能单纯“纵”或“横”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3.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热点焦点,归纳掌握解题技巧。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适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民生问题,重大节日活动,和祖国统一大业,等等。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训练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纵横联系,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强化训练,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中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陈跃文.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3).
[3]詹海.关于开卷考试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
关键词 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