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信息化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信息化发展

第1篇

1)各级政府涉农单位系统网站建设及办公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四川省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服务网站一并纳入省农业厅的专业性网站,方便各种农业信息的查找与共享,使得农业厅的各办公单位真正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全面化,高效化。

2)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组织体系与平台。截至2014年,四川全省的17个市、州82%的县(市)以及65%的乡镇都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截止到2013年的年底,四川省农户上网的数量达到12.17万户,四川全省县乡两级共计有专门的农村信息化机构2402个,有7937人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工作,四川全省的665个农业网站中有农户自己建立的网站390个[1]。

3)各种创新性的顺应时代变化发展趋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措施纷纷出台。四川省建设了面向三农的“12316”热线系统,有需要的人士可以通过这个“12316”系统进行农业政策咨询、农业信息服务以及网上活动。从整体上看四川省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和问题[2]。

2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重视度较低,政策实施力较差。当前,四川许多的基层农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对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模糊,农村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虽然现在在四川许多市县基本都拥有涉农信息服务网站和相关的涉农支持政策,但由于政府支持度不高,导致执行力度较低,有些先进的生产模式,没有传达到农民那里。

2)信息数量少、质量不高。目前,在四川专门从事农业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的专业人员比较少,而且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采集数据的方式比较原始,而且采集到的数据精准度不够。在质量上,许多农业部门传上去的许多数据都是不达标的,有些更甚是胡编乱造的,这样就可能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

3)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能力低。就目前来看,四川省的农村农业种植人员文化素质都是比较低下的,在这些种植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而且年龄大都是45岁以上的居多,高中文化以上的人基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充分表明就目前四川省来讲,农民文化素质令人担忧[3]

4)专业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在当前四川,这些人才比较缺乏的,都是一些只会网络技术的,不懂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这样会导致他们上传的信息不够准确和完善,从而导致农民得不到相关准确的数据,阻碍农民生产,导致严重后果。

3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1)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体制机制。建议政府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统筹规划,协调共进,切实做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有机集合。政策支持,尤其要支持那些利润小,作用大的市场服务行为,如减免其税负、加大贷款支持、降低贷款利率等。

2)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为了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建议实施下列示范性项目:第一类:基础支撑类信息化项目。建设省级农业应急指挥平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省级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省级农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基础支撑设施项目等。第二类:生产应用类信息化项目。如精准农业、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项目。

3)加大资金的投入,拓宽渠道,降低成本。目前四川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太小,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生产的落后,加上经济基础的薄弱,政府应该拓宽资金渠道,多方争取资金的介入,按照政府带头,市场运作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4)提高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并大力培养相关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农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有关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农产品经纪人等的培训,提高采用信息技术及终端设备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县乡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其他信息服务队伍的培训,提升其为农服务能力[4]。

4结束语

第2篇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准确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准确。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发展;陕西省

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通向农业现代化的“云梯”,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1]。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代表着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既是我国信息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对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陕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省农业信息化了得了一定进展,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金农”工程的实施,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支撑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通讯水平稳步提升。二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逐步实现。三是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四是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五是各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陕西农业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推进与实际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另外,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很不平衡,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而陕南、陕北地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

1.2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陕西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需要。陕西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困难,一部分区县往往依靠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工作运转,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与东部发达区县相比,差距较大。陕西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因此,解决好投入问题是解决陕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1.3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共享

陕西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存在,缺少有效地统筹和协调。农业信息的共享率低,信息重复建设严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很难形成合力,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这将是阻碍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2.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助于农业产前预测,避免因对市场不了解而出现盲目生产,最后无法实现销售的情况;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实施现场管理和监控,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信息;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尽快实现产品销售。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方法,农业市场供求信息等;需要增强农民信息意识,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掌握来计划和实施农业生产经营。同时,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信息知识使用培训,让农民能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使农业进一步增收增产。

2.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突出政府对“三农”的支持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完善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政府财政应每年安排必要的试点专项经费和工作经费,要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度,通过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的管理运作协调,开发利用各类农业信息资源。要在网上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中心,收集、分析、信息资源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多层次信息资源开发体系;要开发及整合农业信息化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战略性规划,加强信息资源与涉农平台的整合,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构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4进一步深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应用。一要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推广应用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二要不断强化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带动和推进全省农业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搭建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推协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三要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3.结语

农业信息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农业为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陕西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各种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管理中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在社会信息化中,农业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构成,它是农业经济达到某一程度的具体表述。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多种技术,既涉及到农业信息技术,也包括光电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类系统。农村信息化指得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方向转变,同时也指原始社会向资本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1]。

(二)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指得是利用扫描仪、定位系统、感应器、识别设施等,依照相关要求,将物物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达到管理、监管、定位、识别和控制的现代化网络[2]。它是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概念涉及到几层涵义,其一,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其二,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联系在一起,能够及时传递和交换信息并达到通讯的目的。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投入较少,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观察我国农业信息化可知,无论是在培训上,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缺少资金支持。当前的情况是,国家政府虽在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但总量较少,一些地区的资金较匮乏,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这些地方的资金缺口较大。而且,中部和西部一些落后地区无法提供配套资金,投入的资金比预期还要少。由于投入较少,难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前,村、乡、县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些地区仍无法获得信息服务。因为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平台在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由于未构建完善的基础平台,无法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也无法取得成效。可见,我国进行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保障,农业信息化仍无法满足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二)未制定科学的规划,分割现象较严重

这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各部门未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属于系统工程,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做好布局工作。但是观察当前的情况可知,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其二,城乡未实现统筹发展。目前,我国并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比起城市,农村经济较落后,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农村的信息网络无法和城市的网络衔接在一起,由于城乡未实现同步发展,这给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城市和农村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3];其三,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各地分布的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差异。一些地区较发达,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快,取得了许多成果,一些地区非常落后,许多地区无法提供信息化服务,由于缺少充足的财政投入,这些地区难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而且,由于各区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区域、城乡和部门分割,致使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和限制。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就信息网站来讲,网站上只有一些简单的信息,而且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无法使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对农产品价格、需求等进行跟踪调查。只有一些省级和国家级网站能够达到较高的要求,各地建设的网站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大部分网站都是对当地农业进行宣传,为领导提供信息,但有关农户的信息较少,农民无法从网站上获取有效的指导和参考。当前,我国建立了2000多个农业信息网站,这些网站都存在相似性,在更新内容时,只是罗列一些信息,失效信息、过时信息较多,农民无法从信息网站上获得有效指导和帮助[4]。由于信息较多,信息质量差,农民在检索信息时遇到了一些阻碍,许多农民对信息产生了质疑。

三、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作为整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行业,其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其发展的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应在新农村发展的背景下把农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提到更高的层面上,重视的同时增加投入。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条件已经具备,各级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承担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责任[5]。

(二)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发展农业信息化,要加强政策的制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经验,学习已有的模式,根据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针对性的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结构,健全惠农政策体系。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作为基础行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造成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政府必须加强惠农政策的制定,调整利益分配的格局,使农业人口的收入比例提高,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由工业化推动农业信息化,建立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完善产业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程度。

(三)全方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5篇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二、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不仅仅是信息产品市场的一个用户,一个重要节点,更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创建、支撑和调节者的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而投资是其重要角色的体现。

1、增加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正确投资是国家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保障。目前,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所处不同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的投资额度,进而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的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决定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有代表性地区进行抽样调研,综合分析所得数据,从而得到最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量。

2、根据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领域和优势项目。

农业信息化以网络农业为代表,应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整合和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确保产、供、销的畅通和优化循环,这对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接收有巨大作用。应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机制,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以吸引、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4、加大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投资,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发展 问题与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三、对策

1.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1)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7篇

摘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还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建设、规划以及指导方面都缺少相应的依据。因此,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优惠政策、农产品价格对比等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笔者结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其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用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两种措施对未来农业信息进行预测。以科学的方式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领域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工具,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整体层面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所以,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预测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以及理论依据

1.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

首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可以对农业信息化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将各个时期农业信息化构成的要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动态纵向比较,可以对比出当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判断农业信息基础设备建设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各项构成要素,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平衡发展,是否与建设计划相匹配。纵向对比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差距;而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其次,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测度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的连续性走势来判断和预测农业信息化各构成要素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制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测度,科学定位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层次,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1.2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量农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测量信息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传播理论,在相关农业政策、服务以及人才等环境作用下,牢牢坚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起点,借助信息服务媒介以及信息技术,到达农业信息用户,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对应的效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出版农业书刊以及搭建农业信息网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电视、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用户信息应用主要是信息经过开发、整理加工后到达应用层面,并产生特定效果的过程。效果包括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体系存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测量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2]。

2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时,应当保证其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特点,将指标的含义规定清楚。要根据测度目标,参考系统理论,抓住核心指标,形成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有序性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能够真实体现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要以信息化六要素以及《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建立指标体系。在选择测度指标时,应当确保指标是易于理解、学术界公认以及实际中最常用的指标,同时要参考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年鉴,充分开发已有的资料和数据,降低使用者的理解难度,减少收集、整理信息数据的难度。其次,要坚持简明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信息化具有构成复杂、内容多样化以及涉及面大的特点,测度指标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测度对象的农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全面设计指标,合理选择数据,才能全面反映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实施科学的定量分析。然而,全面性并非要求将指标设计得过于细化,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细化,过于复杂,将会提升计算以及解释的难度,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所以,设计指标时,必须兼顾全面性以及简明性,合理取舍,既要全面体现农业信息化,同时要舍弃效果不明显的指标,简化指标体系。另外,要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特点。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含义,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保持对应的规范以及统一,一方面要与国家信息化水平相接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农业信息水平未来的预测问题;另外还必须能够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对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出的农业信息化指标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要保证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应当允许选择一定的替代空间,确保将各地农业信息化的真实发展状况准确反映出来,进而引导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制定测度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指标方法、内容的纵横向可行性,保证指标体系可以在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时期进行对比时体现出一定的差别。

3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解释

3.1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当前,针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进展较慢,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现行的农业统计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盲目使用信息化测度的常规手段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体系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测度,在获取相关数据时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影响测度工作的开展[3]。基于此,文章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以对农业化信息内涵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及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测度的复杂程度,最终将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为21个指标,6个大类,见表1。

3.2农业信息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解释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开发以及利用农业信息化资源。从形式上看,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了图形信息资源、文字信息资源以及视听信息资源。从这些角度选取指标,能够将与农业有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模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数字信息资源指的是储存在光盘、磁盘上的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中所储存的信息,测度指标为农业网络信息数据库总量以及百万人涉农万展数量。文献信息资源指的是农业出版物之类的以纸质作为信息储存载体的资源,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出版物数量。视听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了电话、广播以及电视等多种信息传输形式,选择人均通话次数以及农经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频率作为衡量指标[4]。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信息网络。衡量传统网络建设情况的指标为电视机以及电话的普及率,衡量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情况的主要指标为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长途光缆覆盖率。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持续、长远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依靠农业信息技术,测度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测度的关键内容。从理论层面上看,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出农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内容以及新概念,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系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先进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率较低,搜集数据的难度较大,所以测度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为了能够降低测度难度,笔者选取容易获得的数据作为测度指标,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比例、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等。4)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会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上有所体现,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民对信息服务接受的情况。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将来这两者也必定会成为农业信息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衡量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时,选择的指标为农村GDP中信息咨询服务业产值以及网上农产品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另外,邮电通讯业也归属于信息产业,所以也选择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衡量指标。5)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当前,农业信息化人才包括了农村信息员、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以选择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比例以及覆盖率作为衡量指标。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包括了有关政策、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等。目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以及法律较少,所以仅以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作为衡量指标。在政府方面,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在农业GDP中所占比例作为指标,衡量在农业信息化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在农民行为方面,采用信息指数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作为指标。其中信息指数是指农民个人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用品、通讯以及交通等各项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

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上,综合评分分析法是主要使用的方法。但是综合评分分析法需要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数的权重进行赋权,这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降低了权数的科学性。所以,笔者主要介绍两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一种是横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够找到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原因;另一种是纵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差距,同时可以对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进行预测。横向比较法:对不同的地区选择n个分指标,为了方便对比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变为能够直接进行对比的数据。借助对各个地区的n个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得出不同地区主成分评价结果。纵向比较法:首先,要计算出n个分指标的权重系数,将基年各指标对应值的指数设定为100,通过不同年份相同指标与基年指标相除,得出年度不同实际指标值的指数,不同指标的指数与权重相乘,将所有指标指数相加再除以项数,就得到了信息化指数。假设信息指数为A,则A=∑W(Xi/S),i=1,2,…,n。式中:S为基数,W为权重,Xi为指标实际数值[5]。

5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西平县不满足于这些荣誉称号,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也争做全国的排头兵。在2014年麦收季节,我曾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发现田间地头赫然竖着一块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麦种名称以及管理方法;在我们称之为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可以看到整齐的排列着湿度、风向、光照度、病虫害等监测仪器;空旷地段的高清大显示屏,实时更新农情信息;更有农业专家用仪器监测麦子的生长情况。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向当地的技术员询问得知这是一套叫做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物联网,将麦田的实际情况传输到网络平台,建立起数据库,供专家实时解决相关问题。与其他县城相比,西平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下面就起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一进程中还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农业劳动者信息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调查,西平县像我国山东、四川、安徽等许多省份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大部分青壮年到沿海城市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只是在收获季节和过年才会回来,而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技术的接收较慢;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现在的青壮年我们也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笔者曾经与比较熟悉的玩伴聊天,他们就表示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想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想留到大城市或者在县城买楼房,笔者想这一现象在当前极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最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50后、60后以及儿童,由于所学知识有限,他们自然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化推广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是结合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也就是近年才对农业对信息化发展重视的。笔者了解到西平县建设了自身的农业信息网网站,在这个平台上实时更新农情通报、技术服务、分析预测等板块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而这样的网站是许多县级政府是没有的,此外它还有前文提到的一些农业信息化的系统,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并不是购置几台计算机、搭建一些平台、数据库,就建成农业信息化了。真正的农业信息化要具备基础设施装备高度智能化、农业操作技术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等。此外,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相对落后,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而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较大差异,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以及行政村等基层工作。虽然近两年国家在尽力改变一些偏远贫穷地区人才缺乏的现状,所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工作条件落后,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化人才不稳定且流失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措施的保障,也导致了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言,不能只是依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必要扩大农村网络信息内容,进而满足农民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开发和整合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西平县来说,已经建有西平农业信息网,但是,除了那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家里,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家庭里并没有配置计算机,退一步讲,即使家里有电脑他们也不会上网。所以就农业信息网上出现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与次相比,倒不如发放一些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书籍、电视上推送农业信息化相关节目、广播中定时推送相关信息更能发挥效果。现存的对农民而言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致使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农民脱钩,延缓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二、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解决思路

(一)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认知文化素质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智能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切实意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未来的生活农业生产当中网络将带给他们极大的便利并且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结合西平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鼓励青壮年当地就业提供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为农业信息化发展集聚后备力量。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为顺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相关政策,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时代潮流、民心所向,只有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投入,才能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省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引进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和资金保障。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关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维护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使农业信息化更好的开展。

(三)大力引进农业信息化相关人才

针对农业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首先,从各大高校引进物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发展等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备选人才。其次,在政策上给予农业信息化人才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良好的晋升空间,进而使人才稳定并留住优秀人才。再次,定期组织农业信息化人才去国内甚至国外参观学习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把学到的优秀经验推广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去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

就西平县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依据各级主体的差异性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由于信息资源在整个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重度挖掘,全方位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使用率。在西平县现有农业信息网和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并根据当地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数据库。并用大众熟知的喜闻乐好的接收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推送,如发放农业信息化相关书籍、广播推送农业信息化新闻、对农民开展相关培训,进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一个质的区别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它并不是农业发展的终点,它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GPS等新一代技术,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对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以及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从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层面来说,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大农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遇到了环境、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更高级形式,其通过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减少农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挑战,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信息化给农业管理带来便利

前文也提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及时采集、利用,然后在借助显示大屏及其他设施对相关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进而为农作物田间生产和气温、湿度等温室大棚精准调控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化肥等农业的使用率,有利于生态、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给食品安全带来保障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一度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在人们的生活中引发强烈关注。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农产品领域的集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条形码、计算机网络等的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其通过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追踪、溯源以及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智能监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保障。虽然这只是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具体情形,却真正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由给农产品流通带来的保障,彰显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四、结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将会不断地完善,而与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势必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差异化的变迁,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新的意义和内涵。河南省西平县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要求我们对农业信息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同时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更为本土化的目标,总结出适合河南省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希望,更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3]吴风华,卢秀霞,张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10):32-33.

[4]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economic/">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 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第12篇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自从1844年莫尔斯(S.F.B.Morse)发明第一封电报起,人类就进入了电子信息传播时代。1946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真空晶体管后,美国的无线电声音广播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此后随着图像传递技术的发明,美国的无线电声像广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话阶段。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的电话普及率为49%,到196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从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电话和声像广播在农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起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作用。此时,计算机才发明不久,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慢。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还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阶段。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运用线性规划对饲料配方和饮料问题的处理等。

(2)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年)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1946年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后,计算机制造商开始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发微型电脑。1981年,IBM推出了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的个人计算机(PC)。此后,整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个人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PC竞争的Apple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1985年,美国对世界上已发表的428个计算机化的农业数据库进行了编目。这些数据库是当代最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它存有杂志论文、政府出版物、技术报告等;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还有信息研究系统CRIS,该库可提供美国农业部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数据库应用系统则有不同的目标,它们分别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如美国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现有60万个植物资源样品信息被计算机化,可用计算机和电话存取。

(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应用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计算机化。迄今,计算机的应用,给美国的农场管理与生产控制、科研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事广播(有线放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管理(计算机)中心、以及农村有线电视放送(CATV)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GreenUtopia构想”,顺应了当时新闻传媒的潮流,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80年代末,由于各种信息机械的迅速普及与网络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政策业不断地进行扩充,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建立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网络中心等机构有67个,平均每个县有1.5个农业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国各地有38个研究机构开展的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研究等课题。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德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国农业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发展,并在农村地区普及。是德国农业信息传播的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存储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计算机计算每块地的面积、登记每块地的类型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区、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8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委托有关研究部门建立了全德国的地区农业经济模型,后来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正成为很成熟的农业信息处理系统,为有关决策提供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模拟模型技术开发走向应用的阶段。在此时期,德国在农业的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设计了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用于作物害虫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J.Lipinski(1988)设计了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科学地管理农药残留数据。G.Teubner(1989)设计了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用于植物保护剂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苹果害虫管理数据库,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学有序的管理起来,方便查询与开发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设植物保护文献数据库PHYTOMED,用于德文和英文文献的的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德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脑广为普及。通过Internet联网,德国已拥有了发达的通讯网络。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数据存储设施被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目前,德国通过各种网络的连接,可查找到各种专业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4法国

在1997年前,法国信息化还相对滞后。在信息网络方面,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当然也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从1997年开始,法国政府将信息社会的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前总理奥内尔•若斯潘(LionelJospin)于当年启动了“信息社会项目行动(PAGSI)"。经过不懈努力,法国已经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法国家庭电脑配备在1997年到2000年几乎翻了一番。在2000年末,个人电脑家庭配备率介于26%~33%之间,增长幅度基本上达到了该时期欧洲平均水平,由此也促进了法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2000年,法国有700万至1100万个英特网用户。法国在家庭、公共场所、农业企业及工厂的英特网用户的增长幅度大大快于欧洲平均水平。为了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法国政府计划于两年内把全法互联网络建设年度投资额提高到目前水平的2倍以上。

5印度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农业研究中使用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是1964年安装的,是一台IBM1620-Ⅱ,在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统计研究所(IASRI)用来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IASRI的计算机系统1977年升级为B-4700。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IASRI应用计算机进行气象学、遗传学和产量预测方面的研究。1971年印度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NISSAT)。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归国家科学与工业委员会领导,不是一个大的领导实体机构,而是一个协调性组织。其目的是把信息系统和服务中心相互连接,成立一个整体性信息服务网。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在1979~1985年间,IASRI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系统来提供服务,之后则由位于新德里的农业研究信息中心来提供这项服务。1983年,IASRI成立了一个农业统计和计算机应用高级研究中心。20世纪70年代,一些农业大学,比如G.B.Pant农业技术大学也在应用印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脑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学校管理。1985年左右,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库和疾病信息系统就开始使用小型个人计算机。直到1990年,个人计算机才开始在农业研究院所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决定实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ARIS)项目,以信息技术促进国家农业科研系统的发展,资金来源于国家农业研究项目基金。建立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研究人员快速而方便地获取信息;利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的基础设施搜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利用信息;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内部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研究项目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6韩国

(1)韩国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1986~1993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也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锐减的负面影响。韩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下工夫上,首先,加大对通讯设施的投资,1986年在这方面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其次,鼓励私人企业介入。1989年国家通讯部宣布了若干项通讯市场自由化措施,尤其是建立增值网的措施,加速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到1994年全国拥有电话线2078万条,并且全部实现自动化。1988年韩国数据通讯株式会社(DACOM)研制出一种尖端电讯网络,可以提供电子邮递、资料库和增值网信息等服务,大大地改善硬件设施的环境,为农业信息化搭好大展宏图的舞台。

(2)韩国农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

1994年韩国推出《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强科技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在振兴农业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发挥作用。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强化了政府在信息化过程的作用。

(3)韩国农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追赶型”国家有可能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相对于工业化进程来说提前进入信息化时代,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反过来推动和改造传统的农业,甚至于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阶段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更注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第14篇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1.1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 随着“金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运行。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以完善。农业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1.2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农业部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量超过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兴起。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稳步推进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正在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去,启动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专家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2.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集成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开展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使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3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2.4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农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

2.5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推进农业信息化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从各地工作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调度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促使各级各地真正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2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信息化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体制机制的再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目前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3.4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在全国农业系统中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

3.5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4.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4.1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认真总结前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至关重要性,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认真办好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良好氛围。

4.2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订过程中。通过规划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的“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

第15篇

1.1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了从自治区到村级的“五级”联动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支熟悉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能胜任信息筛选和的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三是构建了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涉农信息服务合作基本框架。1.2构建了“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构建了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协同广西水产畜牧兽医信息网、广西农垦信息网、农机化信息网、农业区划网、三农科技服务网等门户和专业网站,连结全区150多个市(县)涉农子网站的基础信息网络。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广西农业网站群每年涉农信息50多万条,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网上促销成交累计914.29万t、成交金额232.35亿元,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实现了上接农业部,下连全区各市(县)农业局,横向与自治区政府各有关厅局互联互通。1.3构建了“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为进一步丰富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广西以“三电合一”模式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宽带进农村的建设成果,开辟了12316热线、农技110、农讯通、新农通、甜蜜通、网站手机版、网络电视等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服务通道,成功探索了多元“三农”信息服务实践模式,有效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1.4构建了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2003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科技厅、农垦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等涉农部门成功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糖厂综合农务管理信息系统、海洋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等30多个农牧渔业产业运行保障系统,及种养产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系列智能化支持系统,开发了农业信息基础数据等多个农业数据库,完善由构件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四大部分组成的农业专家系统(吴华瑞等,2003),开启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政务、生产经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应用新阶段。1.5构建了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2012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构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农业综合运行平台。该项目覆盖了广西区本级、14个市、106个县(区)和300个乡(镇),实现了省部级数据交换、共享和良性互动,并通过对县级平台、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信息站点的覆盖面,为农业行政管理、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数据。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4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