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教师德育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合作;锻炼能力;培养方法

合作这个词语现在对幼儿来讲还是处于模糊,不熟悉的阶段,他们只是知道,在自己要完成某件事的时候,需要第二个人来为自己帮忙,从而保证所要做的事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行了。幼儿不会思考什么叫合作,不懂与伙伴进行协商,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分头进行。对于现在幼儿缺乏合作的表现,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一、创造合适幼儿的教育环境

从国家的指导纲要等文件上可以看出,对于幼儿的教育,是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的。注意性格的教育,并落实到每一个活动中去,这也间接地要求了我们为幼儿要创造一个积极有力的环境。在思想上,我们试着让幼儿独立自由的思考,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使幼儿冒出想要同伙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想法,然后在根据幼儿的状态进行引导,从而成功合作,使其体会到合作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方面,教师应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和物体,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氛围。比如:教师在墙上张贴小朋友合作的画报,教导幼儿观看关于合作的动画,在课外活动时两人互相帮忙来玩同一个玩具。我们也可以按照孩子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协作,如,老师和幼儿合作画画,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幼儿提高了绘画本领,而且也逐渐学会了什么叫合作,从而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二、重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类一切行为动力的核心因素。幼儿需要在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逐渐培养兴趣。因此,失去兴趣的学习也是使幼儿丧失主动学习心理的关键,同时幼儿也会产生抵触心理,是丧失求知欲的一大危害。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以激发合作的兴趣呢?

1、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

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可磨灭的,所以我们要紧抓这一心理为其适时培养合作的兴趣。使幼儿克服与人沟通的恐惧,大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往。

2.共同合作表演节目

老师为幼儿讲述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然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感受到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合作事例,激发幼儿合作兴趣,让幼儿觉得与小伙伴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而爱上合作,为下一步锻炼孩子合作能力提供了帮助。

三、制造幼儿合作的机会

幼儿合作能力始终得不到大幅提高与其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大关系。在家里,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都是极度宠溺的。长久之后,幼儿的性格开始改变,变得自私,暴力,以为全世界都会围着我转的性格,更是不利于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也会不断下降,受到限制。面对这种现象,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也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让幼儿进行传乒乓球的游戏,要求两人合作完成。这时候幼儿就需要思考自己才能把球传的快,传的好,而又不掉在地上,最后互相讨论协商,把幼儿的合作培养结合到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样也为幼儿提供了锻炼合作的机会。

四、合作所给幼儿带来的快乐

在幼儿逐渐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时,慢慢也体会到了合作所带来的简便与快乐,会继续想和他人合作。此时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法,对合作能力表现较差的幼儿进行鼓励,对合作能力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赏,并让其他幼儿进行学习。教师的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幼儿都希望在教师面前证明自己,使其得到表扬,这也是幼儿合作成功的关键之处。当然,合作中免不了出现矛盾与埋怨,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一旦发现,立即为其指导和疏解,以免合作双方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失去合作的积极性。

五、教师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教导幼儿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便一直在幼儿心中都是很伟大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到行为习惯,从言谈举止再到情感态度,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讲都很重要。所以老师要利用自身,为孩子们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试着与孩子分享一天中遇到的高兴的事,让孩子与你一起快乐。再比如看到孩子在进行游戏时,可以以请求的语气来询问孩子:“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教师这样做会让幼儿体会到向别人分享所给予自己的乐趣,然后便会产生向同伴分享和合作的想法。教师也应发现分享合作优异的幼儿,让其他幼儿进行效仿学习。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应从各方面入手,不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条件,正确引导,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学会合作是幼儿走向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所以,对幼儿从小进行正确的合作培养是十分关键的,是当前教育所应积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作者:李翠侠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

第2篇

环保教育与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教育者实际上的环保行为和影响。而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须有一套扎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且展开调查和分析,制定了幼儿环保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计划,目标就是: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2.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3.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那么如何将预期目标转化成实施计划呢?一要必须使环保教育目标的确定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环保教育的对象是具体而不同特征的人群,因此,要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仅有抽象的大目标是不够的,应在统一大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分层次细化目标。比如,幼儿的环境教育应该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和培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其朴素、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二要想应改进环保教育的方法。除了目前“为了环境的教育外”,还必须坚持“在环境中教育”,改变传统说教式、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要我做”的想法升华为“我要做”的良好品质,增强幼儿环保的自觉性。同时,为了更好的共绘我们绿色的家园,作为教育者必须具有较丰富、系统的环保知识及较高的环保意识,才能积极投入并承担起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任,使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自觉建立起环保反应机制,并创造性地不断开拓环保实践的新内容,达到环保教育长效性的目的。

有了教学目标,但缺少教学内容分怎么办?环保教育需要在幼儿的各科教学中、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劳动中贯彻和渗透。新《刚要》中也曾明确提出幼儿的环境教育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尽量体现“浅”和“近”的基本原则,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讲起,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识环境、保护环境。

一、开设特色课程

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例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看图讲述《一条陌生的鱼哭了》、《小猫的理想》、故事《小鸟搬家》、《大风刮起来了》,儿歌《水》、《大树音乐会》等活动,让幼儿在语言中受到启迪;在社会教学中,通过《吸烟有害人体健康》、《你喜欢什么昆虫》、《除四害讲卫生》等活动,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艺术教学中,则通过活动歌曲《柳树姑娘》、《爱护小树苗》,打击乐《雨中的故事》,舞蹈《金孔雀》,绘画《小鸟的家》、《大树》,手工《变变变》等教育幼儿。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以上各个学科的同时,注意设计综合性环保课程。如《可怕的废电池》,以及在园内各个区域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剪剪、贴贴、画画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逐渐明白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开展特色活动

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

例如:在植树节教师一方面让幼儿知道树的相关知识和植树造林的好处,另一方面则结合幼儿园“走向大自然”的特色活动,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的活动。

在爱鸟周可以组织家长带着孩子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激发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世界环境日,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尤其在“6月5日”这一天,可以组织每个幼儿身披绿色环保带向行人发传单,宣传有关环保知识,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纪念日组织专题性活动,将有关环保内容,通过做游戏、画图画、讲故事、唱歌跳舞等各种形式将幼儿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既可以起到教育幼儿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环境意识。

三、注意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习惯,使幼儿一举一动符合现代人、文明人的要求,教育幼儿都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们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首先给幼儿上一节有关“纸”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废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所有这些活动,既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方面,又对幼儿进行了劳动观念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紧抓日常教育

1.尽可能绿化周边环境。在教室外平台及走廊上放置盆花、种植鲜花,将要绿化的地方都绿了起来,创造美丽舒适的绿色小天地。窗明几净,卫生达标,教室内一切井然有序、整洁。

2.让幼儿参与“绿色环境”的创设。平时,要求幼儿一起利用废物材料布置教室,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环保标志语,如“花儿好看我不摘”、“嘘!轻点”、“小草也怕疼哦”、“不乱丢纸屑”、“请节约每一滴水”等内容的字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把环境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武同志.《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子健.《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潘岳.《国家环境保护局》.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协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 学前全纳教育 幼儿教师 教师培养

分类号 G760

1 引言

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后即引发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体现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的内涵是指“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个性、兴趣和需要,学校(包括幼儿园)应该接纳所有学生入学,无论身体或智力是否有残疾或者家境困难。

学前全纳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前全纳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引人注目的领域,然而在我国尚处方兴未艾之势。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学前全纳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推广学前全纳教育有何意义?面对学前全纳教育的挑战,幼儿教师是否做好了准备?如何培养学前全纳教育师资,以保证学前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2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意义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不仅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普通幼儿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1 学前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证明,学前期是个体生理、动作、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会对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样的道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

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全纳教育对各类型的特殊儿童都有积极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以及其他障碍类型的儿童均在全纳教育环境中获得了良好发展。方俊明认为,高质量的学前全纳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感知运动、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2.2 学前全纳教育对普通幼儿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学前全纳教育对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周念丽认为全纳教育对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激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促进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徐胜等的研究表明,全纳教育对普通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能够促进普通儿童对特殊人群的接纳和关心,激发并深化其善于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培养了成熟感和责任心。

全纳教育不仅有助于普通幼儿心理的发展,而且对其学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尽管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要为特殊儿童提供额外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普通幼儿的关注会因此而减少,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因为被特殊儿童占用更多的精力而忽略普通幼儿的发展。

2.3 学前全纳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研究表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态度上,学前全纳教育教师普遍愿意接受特殊幼儿;并且随着教龄的增长,在观念上越来越认同全纳教育的实施是实现儿童基本权利的基本途径,在面对幼儿时更加关注个体的不同需要,表现在不仅关注特殊幼儿的学习需要,也更为理解普通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别需要。

已有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研究结果。杨雪扬总结了其所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10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全纳教育促进了幼儿教师专业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在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上,从拒绝或忽视到真诚的接纳;从不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到有意识地学习、进修,工作中开始认真地观察分析特殊儿童;从凭着爱心接特殊儿童,到有目的地制定他们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等,老师们不仅将尊重每一个幼儿落实到了实处,而且针对幼儿的不同需要,有效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的挑战

目前,我国只有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开始了学前全纳教育的试点工作。尽管众多研究表明所有儿童都能从全纳教育中受益,但是在我国推广学前全纳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理念、政策、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调整和转变。其中,幼儿教师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学前全纳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及实施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对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

教育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创造出优质的教育。目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认可要尽量为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而忽视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幼儿园的教师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会影响普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誉,进而影响生源。如周念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难以接纳有特殊儿童,还有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并且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减少生源”。这些错误、落后观念在幼儿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因此急需得到转变。

3.2 对幼儿教师教育知识的挑战

全纳教育的对象包括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因此,除了具备普通幼儿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全纳型幼儿教师还应该掌握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这是实施学前全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知识普遍缺失。孙玉梅的研究表明学前全纳教育过程中最需解决的困难为师资问题,幼教工作者对特殊幼儿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单位承担了省级骨干幼儿教师培训的任务,在与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对全纳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很多教师表示全纳教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而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全纳教育这一术语,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含义。另外,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没有学习过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也不了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权利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就无法适应全纳教育的需求。

3.3 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挑战

在全纳理念下,教师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要面对着更多类型、更大差异的群体或个体,

并要积极而充分地满足这些群体与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细致深入地观察每个学前儿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育评估;能够根据儿童的差异性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并能够在实施教育计划后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类似的一面,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幼儿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但是我国幼儿教师实施学前全纳教育的教育能力不容乐观。谈秀菁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大多数的一线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前全纳教育的要求,并对现有教育资源缺乏信心。

总之,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应对全纳教育的挑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全纳型幼儿教师。

4 全纳型幼儿教师的培养

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中没有全纳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也很少接受相关的在职培训,所以,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样就无法适应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现状,对全纳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4.1 改革职前教育体制,培养合格的全纳型幼儿教师

幼师职前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调整。下面将从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一种特色、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养出适合我国学前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

4.1.1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整合专业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二元化的,即我国幼教师资和特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分别主要由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承担,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种隔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与全纳型教师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鉴于这种状况,应该打破传统的二元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学科的融合和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设立一些复合型的培养项目,如果高校已经设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共享相关课程,突出学前特殊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已有实践的先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开设学院通识课等方式促进学生具备更加综合的学前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相应地根据需求开设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具备学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师资,为日益发展的学前全纳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硕士课程,鼓励具有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本科学习背景的人员继续深造,提高学前全纳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

4.1.2 创造条件,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以利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我国国情,建议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核心课程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板块型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核心课程内包括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同时在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向所有学生渗透全纳教育的理念,重点培养幼儿教师积极接纳每一个特殊儿童,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此外注重培养师范生与特殊儿童家庭沟通合作的能力。

调整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幼儿教师培养成为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而是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形成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了解各类型特殊幼儿的基本教育需要,能够进行初步的课程设计,了解如何寻求更专业的帮助等等。目前,部分高师范院校在各自的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如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学前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将成为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4.1.3 实施资格认定制度,保证职前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建立全纳型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是幼师职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纳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不利于全纳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政府要为全纳幼儿教师的资质标准等设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作为统领和指导方针,鼓励各高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关注和发展学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而各个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是全纳教育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在全纳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这一方面,着重从职前的教师培养入手。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全纳学校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者。这表明,英国在培养全纳教师时,既重视其普通教育能力的培养,也强调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全纳型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证书考核中加入学前全纳教育的板块,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在职培训。

4.2 加强在职培训,促进全纳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持续落实全纳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强有力、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必须重视全纳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在职培训来提升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4.2.1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与培训师,保证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全纳教育的理念、特殊儿童的概念及分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特殊教育技术,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以及如何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培训师的选择也要慎重,因为以往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任务主要是由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师来承担。但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对很多学前教育专家来是一个陌生的课题,所以要善于寻求高等院校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民政部门、社会民间组织等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以便为在职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全纳教育培训项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拥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用教具,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在全纳师资培训中的作用,通过授课、讲座、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学前全纳教师进行直接培训,必将有很大的收益。

4.2.2 建立教育资源中心,提高培训效益

全纳教育资源包括全纳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手段,全纳教育的课程资源,测量、诊断与鉴别特殊儿童的量表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这些资源要及时、有效地提供给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以帮助教师顺利开展全纳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地发展全纳教育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全纳教育师资培训中的作用,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培训。远程教育既能满足众多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教师到现场教学,而且通过远程教育,受训者可以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向专家请教,并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益。

4.2.省略/news/2011108/n490610320.html.201l一11―08

12 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35―37

13 孙玉梅.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学前融合教育观念与态度的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合作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通过观察,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和同伴的相处方式是最融洽的。为了让幼儿获得合作的快乐,体验成功与喜悦,幼教工作者应当借助音乐游戏这一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合作,并增强他们合作的自信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

1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儿童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一开始,孩子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正如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 幼儿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比如说节奏、韵律、团体的合作等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从而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另外,由于幼儿自制力与合作意识本来就不佳,教师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若把握不好,有可能会导致课堂出现混乱的情况。

1.2成功的合作体验,能激发幼儿合作交往的欲望。

幼儿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成功感、愉悦感来巩固强化合作精神。如在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中,孩子们一起商讨游戏规则,如何分组等问题,游戏进行得十分顺利。于是我引导他们反思:“为什么今天的游戏会这么成功?小朋友会玩得这么开心呢?”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时候总结经验,让他们知道大家团结合作才会玩得更愉快。总的来说,同伴之间和睦相处、以及团结合作的交往氛围都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2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途径

2.1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游戏是一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能让幼儿感到愉快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借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是以发展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一般都带有情节性和角色性。音乐游戏将音乐、活动内容融入到游戏这一形式中,所以音乐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而且能使幼儿在教育情感上获得美丽的陶冶。

2.1.1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幼儿对歌唱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强烈,要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体现合作精神的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唱活动。比如经典幼儿歌曲:《数鸭子》、《小毛驴》、《种瓜》、《互相帮助》等来对幼儿进行培养。如:《小蚂蚁》唱的是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也搬不动,急得直摇头,小小蚂蚁想一想,想出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歌曲本身讲的就是一个蚂蚁力量小,许多小蚂蚁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2.1.2在打击乐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敲敲打打。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它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幼儿在进行打击乐演奏时,不仅需要有使用不同的乐器的能力,还要具有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运用节奏的能力,此外,在集体演奏活动中,与集体协调一致的意志和能力也必不可少。比如对《春天在哪里》一课可以如此设计:首先将孩子们分成四组,然后让他们分别用自制的沙锤、梆子、铃鼓、双响筒进行击打。在击打时,为了使乐曲听起来更优美动听,教师除了要求幼儿要注意感情投入外,还应当要求他们要关注和倾听其他幼儿的乐器击打声,从而使他们在打击乐器活动的形式中充分学会与他人合作。

2.1.3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人类美的结晶,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也陶冶着人们的审美情操和艺术趣味。幼儿听到美的音乐,便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欣赏,如《狐狸和兔子》、《喜洋洋》《狮王进行曲》等等,使孩子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以及孩子的听力。对欣赏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幻灯、故事等辅助材料让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共同理解音乐的内容。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觉地倾听各种音效,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倾听教师、同伴和伴奏的歌声,为合唱打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师语言 语言表达 能力培养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年实践形成的技巧,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语言作用的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能够在幼儿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深奥变为浅显、使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1 目前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1.1 关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都存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及汉字的认读,而轻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具体表现为:在选择语言教育内容时,一般以教材为核心,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深入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忽略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对儿童语言训练局限于看图讲述、学习儿歌、听讲故事等内容,为他们创设的语言环境不够全面。

1.2 关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面。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轻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是集体语言活动,如:体谈话活动和集体文学作品欣赏等。与此同时,却在教学中时常人为地割裂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认字、写字和阅读教学,忽略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3 关于教育环境的创设方面。重视“硬”环境的创设,轻视“软”环境的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大了“硬环境”投入,物质环境越来越好,这对幼儿教育事业而言,当然是福音;但往往忽略了“软环境”的营造,不少教师仍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不善于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机会,幼儿的反应冷漠,以及不注意自身的语言习惯,范用语意识淡漠。

2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2.1 在加强文学作品和汉字的认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公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心理、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和认读的字画,努力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按照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为他们创造的语言环境,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等,要通过课堂的情景创设的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提高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2 既要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又要重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方式是集体语言活动,如:集体课堂书画欣赏和集体活动等,在做好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幼儿语言日常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选择一些幼儿兴趣的话题,与幼儿多多交流。早晨接待幼儿来园时,教师要用大方的神态接待幼儿,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张三好”“李四今天的衣服真漂亮。”“王五这几天没来,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想你了!你想老师吗?”在组织幼儿午睡时,教师则应多用神态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应该减少口语的应用,如摸摸头、拉拉手和盖盖被等,这些肢体语言就会让小朋友产生安全,体会到一种无声的关爱。给幼儿创造一个幽静、愉悦的午休环境;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教唱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的记住歌词等等。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书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这只小熊在干什么?它要过马路,这么多车怎么办?”“小熊不敢走了,怎么办?”幼儿们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由于没有了集体教学的约束,老师和幼儿都处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接受知识,使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幼儿也会感兴趣,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2.3 既抓“硬”环境的建设,又抓“软”环境的开发。如今许多幼儿园的基础建设越来越齐全,各式各样的玩具和运动器械应有尽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硬”环境的优势,来开发“软”环境的资源,相辅相成。要善于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机会,尽量给他们创造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从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幼师生;自主学习;培养习惯;教育;培养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普遍较低,素质能力较之以往也大打折扣,且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因此幼师生的培养教育成了当今教育的一个困惑。笔者认为幼师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幼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动适应学习活动、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形成自主内化的知识和实用知识指导工作生活的能力。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大而全的系统工程,它几乎包括教育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它即贯彻于幼师生的整个培养阶段,又涵盖了人的一生的学习。幼儿教师的培养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幼师生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抓好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培养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各门课程中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手段。

2.开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专家讲座,利用专家讲座的形式传授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进行学习方法专项能力训练。

3.充分利用班集体管理。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良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

4.合理利用班会、团日活动,班会、团日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广阔天地,应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又使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能力得到了实际锻炼。

二、提高幼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1.通过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幼师生的科研活作为机制来建设,支持学生课余开展科研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学校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弘扬,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使学生在浓郁的科学素质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和锻炼。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幼师生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合理利用幼儿师范学校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纳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

3.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手段培养幼师生的文化素质;在学校让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汲取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注意利用专题网站、各类媒体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注重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4.完善学校考试制度,利用学校考试制度对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切实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革新传统的考试内容,将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技能考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考查中去。二是要革新考试方法,要在现有考核题型设置上有一定的改进,使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考查得到充分体现,丰富考试形式,采取“任务”设计、虚拟情境提问、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开展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通过全面考核,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起到一种引导作用4、改进学校课程设置,要在学校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使学生受到全方位教育。以此来缓解幼师生偏科现象,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不足的现象。

三、改变幼师生的职业观,提高其生存能力

1.重视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时刻提醒学生居安思危。如今的社会已大不如前,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子了。因而,任何人一生下来能否活下去,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在国外,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相形之下,我国有许多“娃娃”年龄好大还不能自立,有的甚至三十几岁还需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制度。比如,实行干部竞选制,这一制度效果不错,就一直延用下来,但又发现有些干部一旦被选上,仿佛是学期终身制。学生一开始把职位视作担子、动力,认为这是一种光荣,应当以身作则;再后来便是羁绊,是包袱,就会想:如果我不是干部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处罚等。面对现状,我利用晨间活动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主要领导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事例,讲一些身边的优秀人物,也讲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时刻提醒学生,站在一个位置上,望望下面后继有人,你随时有被超出的可能;望望前面人才济济,不经历一番拼搏难得硕果。学生在一学年的锻炼、竞争、下岗、再上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努力的艰辛、成功的代价,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自身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生存渴望,令其居安思危,勇往直前。

2.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渗透孝敬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如今,这第一任老师一慢慢变成第一任保姆,学生所有的事都一手包揽了,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他。简单的劳动尽管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来说则是无边无际和无比丰富的世界。为了促进这一劳动习惯的养成,我尽量多布置一些琐碎小事,如整理房间、叠被子、打扫房间、倒垃圾等,在日常的小事中锻炼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培养这种勤劳务实的好行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是一种思想过滤器,由此产生的思维因子身上便会刻下“辛苦”二字,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不可或缺。

3.注重群体协作精神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活动,单枪匹马闹春秋是不可能的,因而在任何活动中,我在班中总要强调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在一次拔河比赛中,赛前各选手互递眼色,对方心领神会,脚底下仿佛多了一份力,比赛时个个齐使劲,啦啦队喊声宏亮,获得胜利后,同学们欢呼雀跃,下课铃响时,体育委员指挥得有条不紊,整队、搬器材、打扫战场,合作默契,受到老师的赞扬。在班队课上演节目那更是合作精彩,无论多么特殊的情况,他们都变着法儿上好戏、唱好歌。同学间的这种亲密合作,使整个班级更加团结,集体的力量在这里延伸。曾说过一句话是:人多力量大;我要说人多智慧多。集体的力量是每位同学创新潜力的碰撞。所谓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无中生有。挖掘这种潜能就迫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推理,进而能较辩证地分析事物的主客观原因,发挥无穷无尽的潜力作用,成为一名有用于社会的人。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好表现自己,思维也特别活跃,那么这种创新才能就会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因而,协作中的创造是具潜力的。

四、改变幼师生的不良习惯

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组织纪律习惯;幼师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组织纪律习惯尤其需要改进幼师生的良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学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班主任规范的管理方法,以保障和鼓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其次、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管理方法,针对个别学生采用暗示点拨的方法,使其自尊心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变其自身习惯。

2.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任课老师应该通过学习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点,鼓起超越榜样的勇气,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男性幼儿教师需求在增加,但培养机构却面临着生源缺乏、男生流失、学习不适应等师资培养困境,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一是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二是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突玻困境雷要为男性幼儿教师从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典论环境,并通过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扫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学习降碍,在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为幼儿教育培养足够的、合格的男性幼儿教师。

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和学前教育实践领域已经广泛达成共识。然而,时过几年,尽管提升幼儿园男教师比例的呼声依旧,男性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近几年甚至逐年降低。以四川省近三年的数据为例,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教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但男性幼儿教师数量却在减少,比例更是锐减(见表1)。

男性幼儿教师数量在幼教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还逐年减少,其中固然有师资流失的因素,但也是这种流失得不到及时补充所致。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寻找科学的应对策略,改变男性幼儿教师培养难的现状,为学前教育提供男性师资的充足资源,不仅是幼教师资培养机构职能完善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男性幼儿教师培养困境的表现

男性幼儿教师培养的困境表现在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招生到进校后的稳定,再到学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步履维艰。

一是招生难。高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性别上都不设限,所剩无几的中等幼儿师范近年来也是男女兼招,但是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据媒体报道,青岛幼儿师范从1997年第一次招收男生至今,幼儿师范男毕业生每年都很“抢手”;但是,每年面试和报名的考生中,男生比例一直在1:40一1: 30的比例上,没有大的起色。二是稳定难。这其实是招生难的延续:自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极少,大中专学校所招到的男生也多是专业调剂过来的,并没有真正从事这个专业的打算,所以人学后大多数都有转系、调换专业的要求,很难稳定。例如媒体报道,合肥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面向全省招收45名男幼儿教师,最后只剩下35名毕业生;当各幼儿园抱着极大热情来招聘这些男生时,投递简历的仅有二人。三是学成难。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校后,普遍感到学习上的不适应:学习没有动力;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而专业技能课程学起来又感到力不从心。据笔者对四川省三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仅有的48名在校男生中,只有一名曾获得过奖学金;而女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比例高达36. 8%,反映出男生学习上的劣势明显。

以上种种难处使得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大中专院校所输出的男性幼儿教师数量极为有限,而且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男性幼教师师资培养困境的成因

站在担负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角度看,这种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二是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

(一)社会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男性生源匾乏、在校男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性别角色及社会分工中,女性天性耐心温柔,适合照料下一代;正因为如此,长久以来幼儿师范只招女生,而女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也容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然而男性从事这类工作却被视作不合适,也是不体面的。在校男生承受着世俗偏见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是其它专业男生很少能体会的。这样的压力会一直伴随着男生的幼教职业生涯,这也是男幼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缺陷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适应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招生性别限制,使幼儿师范和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其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都更多地适应了女性的学习特点;在打破性别限制招进男生后,没有及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那些在女生看来容易且有趣的课程对男生而言可能既困难又尴尬,如琴法课、舞蹈课等。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影响了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其对所学专业的自卑感,甚至会导致他们怀疑自己从事学前教育的价值和能力。

三、男性幼教师师资培养困境的突破

目前我国男性幼儿教师比例过低,使男性介人早期教育的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和认识,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刚口何才能吸引和留住男教师,已经成为幼教领域广泛的关注飞的课题。然而,幼儿园男教师的充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远非某一个环节改革所能达到,需要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为男性幼儿教师从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职业吸引力

首先,应通过媒体对男性幼儿教师的正面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其工作价值,提升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地位。这种宣传能让考生及家长有将男幼师作为职业选择的考虑,使更多适合从事幼儿教育的男生有机会理性认识幼儿教育,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扩大男生生源;其次,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和从事幼教工作。再次,通过表彰和宣传在幼教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男教师,提升男幼师职业形象,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榜样,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进而转化为从事幼教工作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在幼教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扫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障碍

首先,学校要在招生环节打开局面。可以从加强招生宣传力度人手,特别要突出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对于男生的特殊需求,鼓励和动员男生报考,打破以往仅靠调剂招生的状况,招到真正打算从事幼教事业的男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豪激发考生报考热情。其次,人学后对男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思想教育,提前在他们思想上做好准备,使他们在面对他人非议其专业时提高心理调节能力,避免或减弱不必要的心理冲击。最后,学校应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为男生们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灵活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让男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性别特点的项目,如舞蹈、律动可以由体操、武术等代替;钢琴可以由手风琴或管类乐器所代替。男生从这种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变学习上的落后状态。

第8篇

一、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师,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与低,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素质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铁先要本身硬,而要本身“硬”,不学习新知识,不汲取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源头活水,不在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索,怎么能“硬”起来呢?

1.教师要善于丰富自我、更新自我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弹、唱、跳、画等技能技巧,更要具备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诸如,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与幼儿交往沟通的能力、创设教育环境和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评价能力等等。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更要坚持刻苦学习和修炼,不断扩充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新观念、新见解、新知识,把最具创新意识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传递给幼儿。

2.教师要善于探索、注重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同样,教师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实践、探索之中。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推陈出新。“创新”是在已知或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摸索、探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并逐渐从已有的经验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为自己设置几个障碍,扪心向自己提出几个疑问,要敢于自己否定自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要诱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可以较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幼儿从接受性的游戏、学习到有创造性地游戏、学习的转变,注重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便是要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突出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授知识时,更注重传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幼儿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教硬灌,培养幼儿敏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的开始,向幼儿具体而明确地讲述教学目标,以唤起幼儿对新的学习目标的愿望和期待心理,强化学习目的,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目标定势。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目标的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设计,逐渐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而促使幼儿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良好心态。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是加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正体现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上。幼儿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能够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只能在教师的“搀扶”下进行,真的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是万万行不通的。

2.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我们只有正视他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引导他们有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思维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其思维的过程,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多问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思考的步骤、谈谈你的新发现及与他人不同的想法等问题。允许他们“海阔天空”、允许他们“凭空捏造”、允许他们“无中生有”……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飞翔,即便可笑或者不太现实,教师也决不求全责备。教师要时常引导他们大胆探索、独立思考,采用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媒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并要经常性地注意捕捉他们转瞬即逝的具有独到见解、标新立异的思维“火花”,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使幼儿养成锐意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幼儿的选择和甄别能力,让幼儿习惯于自己寻找证据,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注重求异思维的同时重视幼儿的求同思维。在不断的“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的方式衔接进行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美术教学活动《动物乐园》,设计的活动目标是:(1)根据泡沫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用辅助材料连接、粘贴等方法做成小动物。(2)在情境中做做玩玩,体验快乐。活动物质准备有:泡沫(圆体、半圆体、椭圆体)、辅助用品(毛根、火柴、即时贴、蜡笔、眼珠、材料箱等);经验准备:幼儿对身体是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动物有所了解。在此活动中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幼儿围坐在一片“小森林”的周围,小河边、草丛里、小树上都藏着一些小动物。整个活动就在美妙的情境中开始了。老师的这份创新,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了一份兴趣。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老师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知道怎样来选择泡沫球。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是用什么辅助材料、怎样连接起来的。老师对难点进行了示范。最后,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可以用不同的泡沫球进行自由组合,整个活动完全改变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做法。像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又开发了幼儿的潜能性创新思维,所以整个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9篇

然而,在幼教界,教师常常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以“见事或见物不见人”的固定模式塑造幼儿,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达标程度,久而久之便形成灌输式的、安排式的、定型了的教育模式。虽然一度曾有教师也意识到其中的缺陷,并有所修正,但并未真正改变问题的症结。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也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

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人才。由此可见,发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是必要的任务。

我通过参加“生活方式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教研课题研讨,发现自主性探讨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于是,我最近通过系列的自主性探讨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1.创设探讨的教学环境,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外部刺激。为了向幼儿提供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环境,我努力从物质环境方面为幼儿提供自主探讨的空间。例如:我在语言区和幼儿用冰霜纸盒制作一个神奇的小物房。有时当作说悄悄话的场所,有时当作演戏的舞台,有时当作电话亭打电话……。

我作为幼儿教师,出好墙刊是吸引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多采用简笔画的特点,简单明了地勾画出与他们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他们从生活中学习会生活和学习,促进他们在校内外相互对话,让他们自主探讨人与事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提供了教育平台。使幼儿园的幼儿在各类活动中自主、自由、自信、动手,开发幼儿智力,从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发展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

2.激发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因素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力求认知、探究事物的内倾力。根据我最近几年的幼儿教育来看,教师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主体性培养中力求让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在强烈的驱使下形成明确目标和主体主动参与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长期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才会在快乐的天空中学习、思考,对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独特的主张,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在上课组织教育活动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学模式,以成人的眼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教师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

这样的探索性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求知欲。让他们高高兴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乐学”的主体性品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自主的探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了内驱力。

3.引导幼儿探讨,为他们提供主体性教育的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 教师 合作 交往 幼儿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需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我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

二、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启发他们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同时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总是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如:“你要和他商量着玩啊!”;“你们都想当将军,没人当士兵,玩不成了,怎么办?”,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家园同步教育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的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时,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

总之,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能与人交往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古人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可见教育孩子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情。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我们的爱护似春阳般的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信任

用语言来交流,用汗水来培育 用爱来传递,让孩子感受爱接受爱,正是因为爱仿佛给孩子绘画出了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心以及博大的胸怀,那张开的双臂给孩子的是温暖, 是鼓励、是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怀着炽热的心 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跟他们真心的去做手拉手的好朋友,使他们对自己不在产生距离,感受师生之间的友好,真诚、依赖、这样的教育才会为成功迈出第一步。

回想记得有一次户外活动中,刘雨涵跑过来问我,丁老师,我们一起比赛骑木马吧?我说可以呀!然后王瑞阳跑过来说老师又不是我们的朋友,不能跟我们一起骑!我忙说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呀!王瑞阳就说老师不是朋友,因为老师又没跟我们做过游戏,也没跟我们一起踢球 ,老师不是朋友,然后他们开始轻轻议论 原来老师不是朋友 ...我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当时开始反思自己给孩子平时的互动太少,于是我说其实老师一直都是你们的朋友,在你们开心的时候也老师是最开心的时候,在你们难过的时候也是老师最难过的时候...没跟你们做游戏是因为小朋友也并没有邀请老师参加啊!然后唐子涵跑过来说;老师那我请你跟我一起比赛吧!看着孩子们盼望的目光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然后把马用力的拉在我的面前,我骑了上去,看到孩子们拍着小手大声说加油的时候,我把所有的顾忌都抛在了一旁,当时的我真的感觉很激动也很开心,因为我不在是他们心中那个产生距离的老师了..我变成了他们可以相信的朋友,自那次以后跟他们走的更近了,于是我常常用好朋友的身份平视的告诉他们好朋友之间的友好与团结,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家园共育中学会体谅别人,在每一次的感情交流中萌发了他们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同时也让我感到爱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巨大,教育的责任至关重大。我用真诚的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时,他们也回赠给我真诚的爱。记得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陪他们踢球的时候,猛的摔倒在地上腿一下流血了,孩子们赶紧跑过来扶我,当时我的泪顺着就流了出来,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我的孩子们这么懂事!孩子赶紧把创可贴过来给我处理伤口,生怕我会摔倒赶紧围着我,孩子们说陈老师我们进教室去休息吧!我们会跟乖的~知道平时调皮的他们竟然会这么懂事,我欣慰的回想这不就收获的爱吗?真的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的确爱是一种交流一种传递,把你的真挚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才会得到孩子给你的爱,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爱是一种行动体验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将他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午睡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班的牛玉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时,孩子们都躺下了,只有沈子钰眼里含着泪的默默坐在床边,我走过去问道:“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没有说话,眼泪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头,没事啊。于是我有耐心的对她说道:“宝贝,是不是想妈妈了?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让我当你的妈妈,看着你睡觉,好吗?” 牛玉抬头看看我,用小小的声音说道:“我想妈妈,睡觉的时候我都搂着妈妈的胳膊,我要妈妈……。”为牛玉擦干眼泪,哄她躺下后,我从她耳边说:“老师就是忆忆的妈妈,你搂着我的胳膊睡好吗?”看着沈子钰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时,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时,牛玉总是搂着我的胳膊缓缓睡去。一天,牛玉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大声说:“老师像妈妈,老师就是妈妈。”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兴奋了,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叫声,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时教师不仅要用行动爱孩子感染孩子,同时更应用行动榜样影响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通过模仿来认识感知世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认识世界。教师正是孩子们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正像有人说的“幼儿是一面镜子,是谁的镜子呢?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镜子。”其实,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当你生气想发火时,当你的言行没有为人师表时,请想一想,一面面小镜子正照射着你!”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这时我也会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自己这样做,我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长期以往,孩子们受教师长期行为影响,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由教师执笔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陈列在荣誉栏中,比如:被子叠的好、吃饭不挑食、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同时,也会对榜上有名的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习惯好了。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忘时时把爱融进学习里。我把烦琐的管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把过于集中的教育教学全分散给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爱。

三、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第12篇

幼儿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的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揉发内心世界的美。

1.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些问题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有时甚至包办代替。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的决定。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2.注重引导孩子从实践生活中发现美

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引导他们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具体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具有美感的事物。从客观角度而言,美术作品中蕴藉着浓郁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实践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她所展现的美感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感更典型、更集中。因此美术教师应做有心之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主动观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充分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去感受自然界中具有美感的色彩,万事万物美丽的形态,从中获得极为深刻的生活感悟,最终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能力。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激发孩子们在绘画上的创新思维。第二、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生活中具有美感的事物。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不能盲目而行。譬如告诉孩子们在外出时可以观察见到的高楼大厦,路人的言行举止或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带领孩子们观察幼儿园内植物的生长变化,在户外开展游戏活动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场面。此外,还应在教学活动中随时引导他们感悟美,表现美,为孩子以后的美术活动积累更多素材。第三、引导孩子欣赏具有美感的名家之作(名画)。美术作品的创新既包括题材的创新,又包括表现手法的创新。为了培养孩子们在美术上的创新能力,可让他们欣赏名家名作,譬如欣赏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梵高的名画《鲜花与玫瑰静物画》,能丰富孩子们对颜色种类的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颜色,通过观察这些著名画家的经典之作,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画面中的美感,学习表现画面美的技巧,从而培养其在美术方面的创新能力。

3.鼓励幼儿自信心,正确对待幼儿的创新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同时,对一些陌生的事物也会有着恐惧。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可以更深入的挖掘幼儿的潜力,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能力以及认知的限制,幼儿掌握不了过深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作品的要求不用达到惟妙惟肖,而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如若对技能要求太高,会让幼儿失去创造的信心,抑制了幼儿表达的愿望,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将发展幼儿的智力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首位,更多的给予表扬和讲评,及时的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

4.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4.1 美术与音乐的完善融合。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画。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柚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4.2 美术教学中需要文学的渗入。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学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学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有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诗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5.用大师感悟童心,拓展创造思维

第13篇

一、幼儿的环境感知与美术教育

一般认为,幼儿成长阶段其情感、心智也处于缓慢发育、发展期,他们对世界事物的感觉、认知大部分是通过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和作用获得的。幼儿在不断地发育、成长的过程当中,会不断感知和认知他所处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状况,感觉到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友好,他们的心情就会愉悦,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和平友爱;相反,如果他们感知到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友好,甚至是恶劣,如黑暗、嘈杂、混乱、充满大人的训斥等,他们的心情就会压抑、烦躁、不安、委屈等,进而也会表现出对环境或他人的不友好。从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美术活动的对环境的感知中,在其中的情感、心智的发育、成长过程中,如果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有意识地将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认知与情感、心智的发育、成长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对清洁环境、绿色环境、优美环境、友好环境等的感知、认知,培养他们维护、保护甚至是缔造美好环境的情感和行为,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成长有利,使他们心灵深处充满阳光绿色,而且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百年大计。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环保意识教育

现代幼儿园教育是一种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幼儿能较早地接受到较全面而又人性化的教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各种环境资源,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有意识地将美术教育与环保教育结合起来,适应我国友好环境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培养幼儿艺术审美中的环保意识,就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幼儿园中的美术课程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为美术课程中幼儿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色彩,能够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鉴于这样的情况,幼儿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课程中以幼儿可以接触到的、可以理解的生活事物、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作为教学的素材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教师可以开展美术课设计小比赛,引导幼儿之间的互相协作,或者回家与父母一起完成一些美术课小任务。这些小任务以绘画为主,要求孩子们的“作品”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同时要学会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进行“废物利用”,做成各种简单的生活物件。这样,在设计美术作品的时候就加入了“废物利用”、“循环利用”和与“环境友好”的环保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设计一期手工报,以“创建绿色乐园”为主题,帮助孩子们利用旧挂历纸、旧竹签、塑料空瓶等多种材料,组成浅显易懂的图案,然后在班级开展评比活动,看看谁的作品既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又充分利用了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发挥了奇思妙想。最后通过评比,为表现优秀的孩子颁发一些小小纪念品,而这些纪念品最好也是美术教师宣扬环保意识的作品,而不是一般商店购买的物品。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创意进一步为幼儿灌输这样的思想:建立环保意识不仅能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还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与周围的环境也就更加和谐,使自己生活的环境对自己和其他小朋友都会更加友好。

三、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

能否培养幼儿对美术课中的绿色环保与环境友好意识的兴趣,是幼儿美术学习中环保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他们对环保丧失了兴趣,那么相关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培育和心智的开发成长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中应该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在让幼儿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绿色、环保和环境友好教育,快乐轻松而自然地接受环保知识。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环保和环境友好意识教育应该是充满童趣、童真的。教师在教育中要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设计合适的活动系列。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环保主题画展“地球妈妈”,通过引导幼儿的想象、创造,让他们以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美好的人物、风景等,并告诉孩子们:这样的美丽都是因为大家积极保护环境,对环境友好而环境也就对小朋友友好的结果,我们也应该像成人一样注重身边的环保,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才会有这样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的美丽大自然。这样,就可能激发幼儿创作出更加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图画作品,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接受和领会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

四、幼儿美术教育和环境教育要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和环境友好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艺术化的,同时还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不能生搬硬套、套话连篇。美术教学应该和环境巧妙地融合在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中,当作一个整体,让孩子们在获得美术知识、产生情感愉悦、觉得好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知、体验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幼儿这种融合式的美术教育中,还是要以美术教育、快乐教育为主,其中的环保教育,尤其是言语式的教育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可能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让幼儿感到老师言行的背后还藏着有点强制性的什么,有个不好玩的东西。

第14篇

幼儿 合作意识 交往能力

近年来,我园接收的幼儿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大都得到了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所以,当这些孩子踏进幼儿园大门,面对众多伙伴时,他们不会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共同活动时,各种纠纷矛盾也就不断出现。而合作交流能力则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那么,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交往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本学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的。

一、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合作交往

刚入园的幼儿刚离开家门,跨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面对众多的同伴,他们不知怎样与同伴合作交往,他们的一切都依赖于教师,而教师的言行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为了培养幼儿谦让、友爱的品质,我首先从使用礼貌用语和传授礼貌行为入手,对幼儿进行尊重、理解、谦让、友爱品德教育。在幼儿入园、离园时,教师总是先向幼儿问“好”、问“早”、道“再见”;在日常生活中,如幼儿喝水、用餐、午睡、入厕时,老师总是先说“请”;老师这些口头上的引导交往,从不主动到主动打招呼。一学期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主动讲了。比如,小雨小朋友他原来很不愿意与老师问早问好。后来有一次,我说:“小雨,老师很喜欢你,你明天先说老师早好吗?”他点点头,第二天,我见到他时说:小雨,你先说什么?他忽然想起来了,大声问好。从此以后,这个不愿意开口的小朋友天天主动问早问好了。

老师还通过故事、儿歌,教会幼儿学说礼貌用语,并鼓励督促幼儿在与同伴合作交往时使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幼儿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礼貌行为。其次,老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教育幼儿理解、关心帮助别人,对别人富有同情心。我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等一系列教育,教育幼儿玩具要大家玩,不能抢;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班上有个叫悦悦的小女孩,平衡能力很差,走路跌跌撞撞,不会自己大小便,想大小便时,更不会主动告诉老师。这样一个孩子,需老师时时刻刻的提醒关心,帮助。老师的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久而久之,班上的很多幼儿都会主动关心帮助悦悦。多么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了去帮助别人。

二、创造机会,帮助幼儿合作、交往

孩子们来园后,每天都是一同生活,一同游戏,一同学习。如一起搭积木、看图书、画画、做游戏等,我总是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往。如纸艺活动时,做彩旗、彩链装扮活动室时,让幼儿分工合作,有的折、有的粘、有的串,然后和老师一起挂起来,孩子们看着大家合作完成的作品都自豪地笑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游戏时,老师牧童设计了一些需幼儿共同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并鼓励引导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日常生活中多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与他人合作交往,分享礼让。如让幼儿轮流分发玩具、食品;轮流为他人服务等,都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学习与实践合作交往的机会。

三、教给方法,培养幼儿合作、交往

最初时,幼儿并不懂得怎样与别人合作、交往,想玩玩具时如果别人也在玩,他们不懂得与别人协商,伸出手就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结果引起了一场争执。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学会与别人协商,“请把你的玩具让我玩一会好吗”或“请把你的玩具分一点给我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好吗?”等等。告诉幼儿没有征得别人的同意,不可以争抢玩具,教给幼儿与别人合作交往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交往。如活动时,大家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或协商解决,或让老师帮助,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能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用言语或动作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能主动找小朋友帮助,或求得老师的帮助等等。老师还设计情景,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冲突。通过这些情景,帮助幼儿逐步学会了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文明行为和合作交往的方法、策略,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鼓励引导,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第15篇

一、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应从培养其自信心开始。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教育是最启蒙教育,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剂,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幼儿学会辨证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求知欲,战胜自我,走向成功。

二、教育幼儿从理解幼儿入手

教育幼儿首先要从理解幼儿入手,全身心地投入幼教工作,认真地去关注每一位幼儿,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只有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幼儿、教育幼儿、把握教育的契机。点燃幼儿心灵智慧的火花,激发幼儿潜在能力的发挥。

记得我刚走上幼教工作岗位时,由于经验不足,不能恰当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不能很好地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只注重对幼儿作品成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全过程的关注与肯定,只重视对幼儿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积极性的培养与调动,久而久之,班内的一部分幼儿被忽略,这些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日渐低落,从而导致班内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出现了两极分化。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心急如焚,彻夜难眠。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极力寻找问题的根源。童年往事,浮现在眼前,犹如发生在昨天。

我上小学时,最头疼的是写作文,作文时无从下手,慢慢地我便厌倦了作文。可当我上中学后,走进了新的学校,我们的语文老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慈祥温柔。她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相信你自己,不比别人差,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虽然我刚进入中学,作文水平依旧很差,但在每周语文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本上,都有老师精心批改的笔记,红色波浪线圈点过的段落和句子,以及老师那催人奋进的温馨评语,重新激发了我学习的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这位和蔼可亲的教师,以及她所教的语文课,我的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进步了,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由此我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数年后,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当我回忆起我的学生时代,终于使我感悟到:“我的成功、我的进步,关键在于我遇到了一位良师,是她成功的运用赏识教育,为我找回了自信,点燃了我努力学习积极奋进的智慧火花”。回忆往事,我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我决心以我的老师为楷模,热爱幼儿、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功的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注重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训,力争使每一位幼儿快快乐乐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不断超越自我。

多年的幼教生涯我成功的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努力向上、超越自我、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教育幼儿应从理解幼儿入手,要学会用童心看世界,成功的运用赏识教育,寻找每一位幼儿的闪光点,以鼓励、暗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帮他们坚定自信心,才能一步步带他们走向成功,不让每一名幼儿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由此我体会到“一句温馨的评价,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关爱的抚摸,在幼儿心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毫不吝啬地把它奉献给每一位幼儿,因为他们都渴望着被关注、理解、认可,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为幼儿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为他们搭建走向成功的阶梯与桥梁。

“教育幼儿从理解幼儿入手”,是我从事幼教工作近二十年的体会,也是我的从教格言。认识的提高,教育理念的转变,使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幼儿从喜欢我――到喜欢我所教的各科教学,以及我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美术活动也不例外,幼儿生病都不愿在家休息,吵着、闹着要上幼儿园和葛老师学画画。赏识教育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活动中幼儿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每位幼儿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的潜能。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有利于调动每一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自信心是成功路上的动力和基石

用心关注每一位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对每一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热情中肯的评价。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幼教工作者请不要吝啬表扬,请多给幼儿一些关注和鼓励吧!幼儿明天的成功,也许就和我们那善解人意的微笑、热情和鼓励、耐心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再之,教师对幼儿参与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对所有的幼儿要一视同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期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勇气,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内在的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