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舞台艺术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舞台音响;质量;条件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12-01

“音响效果”简称“效果”,是戏剧、歌舞、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运用多种专用器具和技法,摹拟或再现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雷声、枪炮声、各种车辆进行声、脚步声等等。其主要功能是创造舞台真实感,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音响效果”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同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等舞台美术的诸要素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把天地大舞台浓缩到舞台小天地之内。东汉张衡在其所作的《西京赋》中,描写百戏剧目《总会仙唱》的演出盛况说:“复陆重阁,转石成雷,辟砺激而增响,磅磕象乎天成。”说明我国戏曲雏形时期避汉百戏,就已经有“音响效果”了,可谓先“声”夺人。

一、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

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包括音乐修养、声学基础、科技知识和文学修养四个方面。

舞台音响操作者是舞台艺术的二度创作者,音乐修养是决不能缺少的。比如:一个用MIDI伴奏的歌唱演员在舞台上高歌,他的伴奏就是由音响操作者来处理的。舞台上赏心悦目的舞蹈其音乐也得由音响操作者来处理,这时的操作者(实际上相当于乐队指挥)一定要用音乐的强弱对比来与舞台上的表演相呼应,二者相融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演出效果。

声学基础知识对音响操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歌唱演员、戏曲演员、话剧演员还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振动物质、振动频率和所发出的谐波不一样,我们才能分辨出声音来自何处。只有了解了演员的声带振动频率和高低,了解各种乐器(弦乐、管乐)的频带宽窄才能找出他的声音特点和缺陷,再运用我们手中的音响设备使其表现优美动听的旋律来。

舞台音响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科技知识同等重要。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注入新的科技知识,了解新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以及观察和学习国际音响设备市场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深对新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文学修养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基础,要做一名合格的舞台音响操作者,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舞台音响操作者。舞台上的对话、道白及表演都离不开文学,我们要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二、剧场的建声条件

剧场的建声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音响效果质量,会议大厅、音乐厅、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以及个种广场都有不同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搞一下测量,用声学仪器测量出场馆的声学特性指标,包括系统响应特性,最大声压极、声场不均匀度、传声增益、混响时间、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客观用数据表达系统的声学特性。但不能全部反映人耳的听觉效果.如声音的丰满度、柔和度、明亮度、层次感、平衡度等等。最终用音响设备去弥补场馆建声条件的不足,运用调音技巧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修建剧场、音乐厅、歌舞厅以及教堂和多功能厅的建筑工程部门对“建声”这一词还很陌生,在修建场馆时只顾装修华丽而不考虑声场环境,从而导致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声聚焦,即便有好的音响设备也不会有好的音响效果。

三、音响设备专业化

音响设备是保证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舞台艺术呈现的成功与失败。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频率范围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反映演员和各种乐器的音色和保真度。如果一种声音超出了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额定频率范围,那么,这种声音是不会被高保真地传送出去的。

调音台是音响设备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备,是各种音源频率增补、声像定位、效果处理和混合输出的校正音源质量的设备,它是音响设备中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调音师没有好的设备就等于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没有一件满意的乐器一样,是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所以说音响设备专业化配制是舞台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基础。

四、调音师的情绪

第2篇

舞台音响也是舞台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现今的舞台艺术,舞台音响担负起了这综合艺术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重任。没有高质量的舞台音响艺术做保障就没有舞台艺术的成功展现。但是,舞台音响的存在也是舞台艺术前进发展的产物,在现阶段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笔者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影响舞台音响质量的几点经验。

一、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是基础

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包括音乐修养、声学基础、科技知识和文学修养四个方面。

声学基础知识对音响操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歌唱演员、戏曲演员和话剧演员还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振动物质、振动频率和所发出的谐波不一样,我们才能分辩出声音来自何处。只有了解了演员的声带振动频率和高低,了解各种乐器(弦乐、管乐)的频带宽窄才能找出它的声音特点和缺陷,再运用我们手中的音响设备使其成为一个优美动听的旋律。

舞台音响是科学技术与舞台艺术充分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科技知识同等重要。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注入新的科技知识,了解新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以及观察和学习国际音响设备市场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深对新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文学修养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基础,要做一个合格的舞台音响操作者,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舞台音响操作者。舞台上的对话、道白及表演都离不开文学,我们要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为艺术服务。

二、剧场的声建条件是保障

剧场的声建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音响效果质量,会议大厅、音乐厅、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以及各种广场都有不同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搞一下测量,用声学仪器测量出场馆的声学特性指标,包括系统响应特性,最大声压极、声场不均匀度、传声增益、混响时间、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客观用数据表达系统的声学特性。但不能全部反映人耳的听觉效果,如声音的丰满度、柔和度、明亮度、层次感、平衡度等等。最终用音响设备去弥补场馆建声条件的不足,运用调音技巧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修建剧场、音乐厅、歌舞厅以及教堂和多功能厅的建筑工程部门对“建声”这一词还很陌生,在修建场馆时只顾装修华丽而不考虑声场环境,从而导致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声聚焦,即便有好的音响设备也不会有好的音响效果。

三、音响设备专业化是关键

音响设备是保证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舞台艺术呈现的成功与失败。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频率范围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演员和各种乐器的音色和保真度。如果一种声音超出了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和额定频率范围,那么,这种声音是不会被高保真的传送出去的。

调音台是音响设备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备,是各种音源频率增补、声像定位、效果处理和混合输出的校正音源质量的设备。它是音响设备中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调音师没有好的设备就等于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没一把满意的乐器一样,是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所以说音响设备专业化配制是舞台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基础。

四、调音师的情绪是前提

第3篇

第一,能乐舞台布景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在能乐舞台的布景方面,最能体现能乐“幽玄”之美的莫过于“桥挂”(能乐舞台的布景)前面的三棵小松树。此三棵松树间距相等,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除具有演员参照物的作用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远近感之差,能够让人幻想出高度参差不齐、树木种类繁多的森林以及人们从森林穿过向神灵祈福的场景。布景方面的“幽玄”作用值得肯定,首先“幽玄”布景突破了传统戏剧中频繁更换布景的繁琐,使能乐摆脱了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保持了能乐演出的连续性。同时,“幽玄”布景还使能乐完成场面的大角度转换,做到了“不大不小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就这几人也父也子也君臣”的完美境地,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将能乐表演的自由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然而,在另一方面,“幽玄”布景也给能乐舞台发展带来一定障碍。由于省略的布景内容过多,要想真正理解并读懂能乐,观众除了要理解舞台布景所省略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理解省略内容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因而观众要具有一定的能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这一点带来了能乐与日本年轻人的隔阂,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使能乐进入到年轻人群之中是能乐舞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能乐舞台采光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黑夜的黑能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白天与黑夜交叉带来的幽暗更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从整体上看,能乐舞台在采光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黑与明相结合的幽暗催生“幽玄”之美,从而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采光方面,能乐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即为不在舞台顶部设置照明灯之类的照明工具,而是通过人工采光等手段,使自然界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舞台进行照明,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暗——明——暗”的基调颜色变化情况。幽暗的产生给“幽玄”之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观众进入能乐堂,在光线的综合作用下,能乐舞台的其他布景都若隐若现,根据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可以转换为各种存在,这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里,人能够和神灵进行交流,能够为部落以及族人今后的丰收和幸福安康祈祷。这一舞台布景艺术较好体现了世阿弥对能乐理论的阐述“秘则是花,公开则不为花”(世阿弥《风姿花传》第六《花修篇》)。幽暗所产生的美是日本人追求的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对幽暗之美大加礼赞,表达了自己对幽暗之美的完全膜拜,这也正是能乐舞台艺术登峰造极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能乐舞台道具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能乐舞台的道具简约而不简单,同样体现着“幽玄”之美。“幽玄”之美主要表现在:(一)桥挂。桥挂是能乐演员进入能乐舞台进行演出的通道。桥挂是能乐舞台的重要道具之一。在能乐世界中,桥挂作为一种媒介,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这两个不相通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演员从桥上走过,即代表从人的世界进入到神的世界,开始和神灵进行交流,使人能够体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幽玄”之美的含义。(二)“钟”。“钟”的道具在能乐《道成寺》中出现。该“钟”用布做成,内悬挂一铜镜,能乐演员按照能乐发展需要在“钟”内换装,正是这口“钟”在能乐舞台上的一起一落,为观众缔造了“幽玄”之美的空间,它代表着能乐演员身份以及演员所处世界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观众所观赏世界的不同。(三)“船”。“船”的道具在能乐《江口》以及《俊宽》之中出现。该“船”只是用竹竿捆绑的框架,观众在观赏能乐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既可以将其想象为豪华的船只,也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叶扁舟。在“船”上发生的情况根据观众自身的定位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想象。用竹竿做成的简单“船”同样给了观众一个无限遐想的幽玄空间。

参考文献:

[1] 山崎有一郎、葛西圣司.能·狂言なんでも質問箱[M],东京:桧书店,2003 .

[2]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董佳佳、沙欢:能乐舞台艺术的文化透析[J],作家,2009(4).

作者简介:

第4篇

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多种民族、多种艺术风格、形式多样的舞蹈代表性作品,并深入探索研究和加大展示,其中,以我国民族舞蹈作品、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代表作品,国外优秀的民族舞蹈、传统舞种与具有代表性或流派独特的舞蹈作品,搜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最杰出的获奖作品、表演艺术家及其社会影响。增加与音乐的合作众所周知,优美的旋律与富有律动的节奏,是舞蹈韵味的独特体现。一直以来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舞蹈情感的表现,而忽视对学生讲解与音乐旋律、节奏韵律合作的培养和训练。而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很大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组合练习或是舞蹈成品的排练等教学内容中,加大与音乐的合作,特别钢琴现场伴奏的合作,增强学生音乐旋律美感和节奏韵味的动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增加舞蹈理论的讲授当前,只重视技能技术而忽视舞蹈理论知识是普通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良好的舞蹈表演必须依靠理论知识指导下才能获取更加突出成绩。通过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基本原则。

同时,让学生广泛了解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肢体艺术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要素等,掌握不同舞蹈表演艺术家及不同舞蹈种类的理论著述。增加舞蹈创编的教学创编舞蹈节目,为歌曲编伴舞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实践,也是中小学和群体艺术舞蹈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民族舞、儿童舞、歌伴舞等创编的活动实践,使学生积极挖掘创编思维和组织肢体艺术语言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加舞蹈教学法的内容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大“舞蹈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舞蹈教学法”重点研究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舞蹈教学法”具有指导没有舞蹈基础或是舞蹈基础较低的学生,比较准确把握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具体的理论知识指南;并且把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相互结合运用于实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舞蹈学习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术,提高舞蹈表演水平。而且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舞蹈教学法”都将会在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舞蹈教学或表演工作中,起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今教师只注重舞蹈艺术技能技巧的练习,全套照搬专业舞蹈学院,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高师舞蹈教学理念与设想,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极大错位。因此,我们要重视所有与舞蹈课程相关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出基础扎实的综合艺术新一代人才。改变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方式从目前来,小组或男女分组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课程发展需要。必须采取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其一,在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上多采用分阶段性,针对性强的授课方式,除了小组或男女分组之外,要分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定期一对一检查和辅导,如每逢双周一次。这样便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舞蹈情况,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其二,舞蹈理论知识更多以集体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性结合为教学形式,依靠理论支撑与媒体技术互相交换教学方式,高效的实施舞蹈教学效率。

通过理论课堂传授舞蹈教学论、舞蹈艺术史、舞蹈作品欣赏等,以理论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并大量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现历史悠久、精彩纷呈、内涵深刻的舞蹈艺术,从不同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展开舞蹈课程教学活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舞蹈艺术教学实践舞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表演形式,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生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加大学生各种形式舞蹈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如班级表演、年级表演、学院晚会、艺术节等,从技术角度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开设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机会,用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作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拓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舞蹈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是紧密联系,它对舞蹈教学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及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课程教学工作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要求,全面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我的总体趋势。

作者:李海革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5篇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 “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6篇

2、考试费用是380。可以自学,也可以报班,复习资料可以网上找。

3、考试主要考两科,复习资料一共4本教材。第一本是考试大纲。第二三本事考第一科目,法律法规和培训教材,这两科加起来要超过60分,最后一本是考第二科目的,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4、两科分数加起来要超过100分才算通过,所以第二科目只要考40分以上就行了。

第7篇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 高校 人才培养 宏观思考

一、对培养目标的重新明确

音乐剧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汇了当今舞台艺术中音乐、舞蹈和戏剧这三大门类。但是这三种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怎样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这是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而问题答案正是对音乐剧本体的认识。音乐剧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具有音乐剧特点的声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三者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好这些问题,也就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定位。这一点国外一些艺术院校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如俄罗斯的音乐剧人才培养,在歌唱训练上主要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之后,一般歌曲的演唱都会游刃有余;在舞蹈训练上,采用芭蕾舞训练体系,重在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表演训练上,采用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尤其注重台词的训练。当三种艺术的学习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如在舞蹈中完成歌唱,在各种不同的情绪中完成歌唱等。尽可能将三者融为一体。而欧美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人才培养院校,演员往往是在甲处学声乐,乙处学舞蹈,丙处学表演,而且都是自费。在日本,以著名的四季剧团为例,校、团是一家,学员入校跟随经验丰富的演员学习综合表演技能,并参与剧社的演出。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所需要的是能歌善舞能表演的复合型人才。树立起这种培养目标之后,则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确保人才使用价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三位一体课程设置

有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则需要有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要将能歌善舞能表演这三个培养目标,最终有机地融合到音乐剧表演这个大目标中来。首先是音乐部分。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两大方面。音乐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尤为必要的,包含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培养内容和高校音乐学专业相类似,但是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为之后的歌唱和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声乐演唱是音乐剧表演的重头戏,各种歌唱技能的培养都已经较为成熟。本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个歌唱观念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土洋之争”结束后,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方针,至今已有大批的演唱者因此而受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科学的唱法,但都不是唯一。特别是作为音乐剧表演来说,如果专注于一种歌唱方法的培养,学生很容易受限制,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演唱需要。所以要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的声乐观念。例如:武秀之教授提出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演唱美声、民族、戏曲、通俗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在音乐剧的多元化表现上,采用这种方法演唱的演员,声音音域宽广、更富于变化,能够从声音角度更丰富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声音更具有戏剧性。

其次是舞蹈部分。舞蹈也是音乐剧表演中的重头戏,需要以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基础,同时又能够体现出音乐剧作品的风格。具体来说,音乐剧教学中的舞蹈课程,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舞蹈基础训练。可以参考国外以芭蕾舞基训为主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舞蹈的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第二个是形体训练。这是在第一部分舞蹈基本功训练基础上的加强,主要是对学生的形体和姿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气质。第三个则是有针对性的舞蹈类型学习。中国音乐剧艺术中经常会用到一些舞种,如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对此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丰富学生的舞蹈技能,适应多种作品的舞蹈风格的实际需要。

再次是表演部分。从当前表演的实际需要来看,表演训练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台词部分,一个是表演部分。台词是表演的基础,音乐剧演员的台词能力,应该达到话剧演员的水平,话剧演员台词训练所包含的正音、朗诵、绕口令等内容,都应该在音乐剧的台词训练中有所体现。另一个是表演部分,也应该以小品、话剧等舞台艺术的培养为标准,在此基础上,融入戏曲中身段的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驾驭,并和音乐、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

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所以遇到了人才瓶颈,并不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而是人才的实践性特征不强。也就是说很多学校按照培养计划培养出了音乐剧人才,却不能在短时间内上台表演,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舞台的表演需要之间还有这较大的差距。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鲜有实践机会,多数时候都是在舞蹈房里进行各种技巧的练习,所谓的实践也不过是以集体的形式参加一些学校的文艺晚会,个人表演能力比较缺乏。很多学生在舞蹈房里表演得很好,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出的时候,就因为紧张而导致水平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应该对实践环节予以大力加强。

首先是音乐剧鉴赏。特别是一些经典剧目的赏析,应该贯穿于音乐剧人才培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反复观赏。举例来说,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进行观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艺术,其具备怎样的特征,旨在帮助学生对音乐剧有最初的认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后的多次鉴赏,则是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歌唱、舞蹈和表演的专题鉴赏,台词、服饰的专题鉴赏等,也就是说,依照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进行相应的鉴赏。并不是将经典音乐剧中各种表演要求强加于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认识到自己和专业表演者之间的差距,明确下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其次是校内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通过亲身创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剧艺术的本质和内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组织外部力量进行本土歌剧、音乐剧的创作,并由本专业的学生出任剧目的基本班底,主要演员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扮演。学生剧目是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编、自导、自演歌剧片段、音乐短剧,体验制作人、导演、演员各职位角色。在实践中学习融合音乐、舞蹈、戏剧、人物及舞台美术等元素,体会歌剧、音乐剧制作的过程。在排演中,要确定好的排演方案。如角色分配、剧情发展形势、排演的时间地点等,以灵活、高效为原则。在各部分都排练成型之后,则要进行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彩排。学校对此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在场地和设备使用等方面大开绿灯,定时举办专场汇报演出等。在校外实践中,可以和电视台、舞蹈培训中心、演艺团体等进行广泛接触,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合作。既能够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相关的建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门表演类的艺术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在一个拥挤、脏乱的环境中欣赏和表演音乐剧,与在一个宽敞、整洁的环境中相比,显然是后者的效果要好于前者。当前高校中,只有少部分学校具有专门的标准形体房和演出场所,多数学校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经常改变教学和训练的地点。原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因为场地和设施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勉强开展教学,而各种硬件条件达不到,使得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建设和完善。当然这个建设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做出长期和近期的规划。在长期规划中,要将音乐剧场地和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逐一完善。而在短期计划中,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对全校的场地进行通盘规划,提高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要与更多的文艺团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各种演出,向他们展示阶段成果。建立学生作品网站,对创作、排练的歌剧、音乐剧作品进行展示,达到丰富艺术实践,展现学生才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虽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当创作和演出条件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不能够因为人才的匮乏而搁浅。作为高校来说,要认识到当前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可行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成为中国音乐剧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深信,在所有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一定能够再次获得质的飞跃。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GLX290)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雅.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启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第8篇

通过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几年学习,让我逐渐的掌握了有关台词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更让我对戏剧语言的处理问题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独到见解。

话剧是动作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台词在舞台表演的创作中占有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语言的分析,剖析及语言的艺术处理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

剧作家是写出来台词的作者。

演员是说出来台词的作者。

斯氏的学生,戏剧家M 克涅碧尔在《演员创作中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它拥有全部艺术手段,是在演出中影响观众的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手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看法,永远是语言。就是语言动作使得剧场成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最有力,最感人的形式之一。在舞台艺术中,语言既是创作的胜利结束,也是创作的开始。演员的二度创作基础和依据就是剧作者的台词,包括提示。然而,演员之所以需要作者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背熟它,做机械的舌尖活动,而是把它当做推动演员想象的主要材料,是为了要认识作者台词中所包含的全部丰富思想。演员要处理好诵读好剧本的台词,首先要把握台词中蕴涵的思想,研究角色的天性及其思想过程,并掌握角色的第二天性。是要当演员已经成为剧中的那个角色,掌握了角色的自我感觉,学会了用角色的思想来思想,用角色的体验来体验,演员才有权代表他的角色说话。语言,角色的台词所以有艺术价值,并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由于他蕴涵的内容和潜台词,我们许多演员在处理台词时往往忘了这一点。语言永远是和形象的思想、任务、动作,于规定情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经过浩繁的创作准备工作,演员才可能掌握好活的语言,才能运用真实的、准确的、形象的、性格的语言动作来体现作品的思想,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剧作家的想象只有经过演员的体现,才能获得生命,才能使观众完整地感觉到这个形象。别林斯基说过:戏剧文学缺少台词艺术就不完整,要完全理解人物 ,仅仅知道他怎么行动,说话是不够的,还应该看见和听见他怎么行动,说话和感觉,俄国伟大戏剧家使迁普金说过:要把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却构成戏剧的精神实质的东西传达给观众,这就是舞台艺术得全部实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人物与语言的补想余地,都是由小说家通过文字去完成的,在戏剧词外得补充及潜在含义都留给了演员用形象去补想和完成。要知道,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潜台词往往比台词深广得多,演员的创作能够已其艺术手段揭示出戏剧作品得深意,而这种深意往往被作者隐藏在看来不太重要的语言之中。因此,演员不仅要再现,而要补充剧作家形象。演员所创造的形象不仅应当包含着剧作家所说出来的东西,而且应当包括剧作家考虑到但没有表达出来,留给演员补充的一切,正是应当从这里去探索演员的艺术创造。唯有创造了人物想象,才能极深刻地揭示出作者意图的实质和台词背后蕴涵的深意。演员的形象根植于作品的形象,靠作品的丰富乳汁滋养自己,但却开出自己独立得花朵。

角色的台词来自作者,而潜台词则来自演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大可不必去剧场看演员演出,而宁愿坐在温馨的家中读剧本。只有在剧场舞台上,人们才充分领会一个戏剧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实质。演员仪式得重要点就在于善于创造性得再现和补充深邃的作者意图,善于挖掘隐藏在台词背后丰富的潜台词,使作者未完成的作品,臻于完善,并获得鲜明的生活色彩而不是大理石颜色。人物真正意图形成语言的潜台词或内在含义。潜台词表现出深藏在话语中角色的真正动机。现实生活中的人,说出来的话语往往只是内心深处全部心理语言的20%,甚至10%,绝大部分内心世界往往深藏在心灵深处。而这些在台词中往往只是蛛丝马迹的反应,发掘潜台词并把他传达给观众。这就是演员创作中的补充作用。潜台词紧紧依附于台词,但台词的价值往往蕴藏在潜台词中,演员创造角色时,必须挖掘作者台词字里行间的深邃意图,通过创造性的处理人物语言,把台词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体现出来,有时同样一句台词,往往有不同的潜台词,有时候台词表面意思和内在含义相反,有时人物说的和想的极不一致,或者用言辞掩盖思想,这就需要演员准确的确定和丰富潜台词。潜台词也是人物的心里依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色彩,丰富情感世界,强烈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往往都潜藏在背后,只要挖掘潜台词,根据人物行为逻辑确定台词的重音,念出丰富含义,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反之,也是有深入分析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及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动作,才能念好具有丰富内含(潜台词)的台词。仅仅机械的背诵台词,或表面化地处理台词的做法往往导致台词的苍白和表演的简单化,一般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上不要那种无思想,无动作的话语,他是这样解释潜台词的:它就是角色不明显的,但内心感觉得到“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低下不断流动前,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包含着角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由潜力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的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这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所以这些线穿过整个剧本,趋向终极的最高任务。情感一贯穿到潜流似潜台词的整条线索里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由形体动作,而且由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不仅可以用身体来动作,而且也可以用声音、话语来动作。在动作领域中称为贯穿动作的东西,在言语领域中我们就称为潜台词。演员要艺术的处理好语言,关键是在思想、情感上面,而不是在角色表面的台词上面,角色的线是按照台词进行的。不少演员懒得去探索潜台词的底蕴,他们宁愿在外在形式的语言上兜圈子,而不肯花费精力去挖掘台词背后的内在实质。

第9篇

提起舞蹈,许多高中学生只对街舞感兴趣。高中时对舞蹈的认知基本都是零基础。学生没有基础,身体硬,什么都不会,两年半后面临高考,困难很大。如何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丰富的舞蹈知识,并能通过高考?在教学理念当中有一个专业化的倾向问题,很多专业的舞蹈老师都希望把学生教得更专业一些,但是我们大多数面对的是这种没有基础的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课,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想从专业入手可能很困难。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知识,并欣赏舞蹈,调查学生喜欢的舞蹈,在他们喜欢的舞蹈基础上一步步引导他们学习。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承受能力较差。面对艰苦的舞蹈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常常会困惑、却步。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舞蹈训练是枯燥漫长,充满艰辛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二、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舞蹈表现的基础。在此,我分为几个阶段,并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了教学训练的系统性,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一阶段:人体的方位、手脚的位置,柔韧、软开度训练。

第二阶段:扶把部分,也叫把上动作训练。

第三阶段:中间训练。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了以下目的:

(一)掌握必要的舞台表演常识,了解舞台形体动作的一般规律。

(二)解放全身各部关节,达到腰腿柔软、四肢灵活。

(三)学会身段表演的基本动作,从而适应一般舞台表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技能技巧课训练

技能技巧课包括素质训练、地面技巧、空中技巧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训练,如转、控、翻、跳、走。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四、舞蹈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柔韧性、控制力、弹跳力等提高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身韵教学。除了让学生练习舞姿、体态、路线等外,我还很注重气息、意念、神韵等内在韵律练习。让学生了解学习千变万化的规律,在舞蹈表现方位、造型、运动、动律上,这些都是在教学中逐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五、眼神表情的培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和相应的精神气质状态中表现出来。在特定表情方面,我有选择地让学生做喜、怒、哀、乐、怕、恐、悲等练习,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表情的动作。课后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六、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

尽量让学生多上台、多锻炼,从课堂走向实践,自己选择音乐、自编、自导、自演,培养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然后让他们在舞台上多表演,训练心理适应能力,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培养舞台适应能力。让每个人都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七、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

舞蹈欣赏指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舞蹈欣赏不应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过程,要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往复关系,反作用于创作者,才能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观摩、欣赏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舞蹈欣赏离不开舞蹈形象,它是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糅合了主观情感,因此获得了题材,形成了主题,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舞蹈形象。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从舞蹈感性经验的积累,全方位、多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两个方面入手对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以便舞蹈工作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具备全面的欣赏能力。

八、培养对舞台艺术的欣赏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13-01

一、民间舞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以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教学课堂,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动律、风格和节奏,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民间舞的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的民间舞为教学内容。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提炼升华、实践探索而逐步规范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是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中浪”,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可见,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动作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风格分析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形成了各民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在民间舞教学中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它能更好的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其实民间舞的规格和风格是相互融合的,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与风格(气质、情感、格调、节奏等)只有水融、紧紧相扣才能表现出民族舞独特的美感。如;朝鲜舞中的膝盖柔韧的动作屈伸,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下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都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进行不同民间舞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后,应着重于风格气质的训练、培养把握和情感方面的细致启发和诱导。如:藏族舞――松垮、弓腰、曲背和膝部的松弛和颤动是藏族舞的主要特点。蒙族舞――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傣族舞――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蹈造型。维族舞――维族舞蹈以“移颈”、“打指”、“翻腕”为特征,并配合快速、连续的旋转,具有热情、乐观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当组合形成最后阶段时,动作融合了情感、动律、规格、节奏、音乐等几方面后,再注入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问舞教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跳民间舞,首先就应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把握舞蹈特有的风格特征。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体会、了解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1.找准整合切入点,确定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将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进行整合,我们首先要考虑清楚前两者的目的和任务。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将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整合,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以综合性学习为媒介,因为综合性学习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练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表达。

2.加强组织指导,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我先根据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程度,将全班根据不同任务分为五个小组: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收集整理戏曲材料信息,熟悉各剧种的特点和代表曲目;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了解基本的戏曲舞台知识,学会表演某一剧种选段;脸谱知识组――了解脸谱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脸谱,学会绘制脸谱;调查访问组――该组活动时间应贯穿整个综合性学习的始终,确定调查内容、步骤和对象,设计调查问题及绘制调查表格;戏曲辩论组――选好议论主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习辩论技巧。学生有了目标,就知道如何入手了。

3.重视活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究两结合

无论何种活动都要重视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对于他们的前期查找资料和后期汇报,我都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比如有些组选择单一的文字汇报方式,我会建议他们再加入图片、视频、表演、互动环节等,这样既丰富多彩,又能调动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有些孩子在下载视频时遇到了困难,我只是给其示范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现成的资料,这样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挖掘了他们隐性的潜质。自主学习给了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4.重视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现平台

成果展示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汇报课上每个组根据本组特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多媒体: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戏曲选段,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戏曲知识;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不仅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还表演了《天仙配》选段,表情动作颇为到位,在互动环节中又向同学传授了基本动作;脸谱知识组自己亲手绘制了脸谱,介绍人物,讲述故事,告诉同学们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特点;调查访问组则给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所制作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最后辩论组的同学让我们见识了他们唇枪舌战的辩论,使我们对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同学们选用了多样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的戏曲知识更加丰富了。我也发现了在课堂上所看不到的学生的闪光点,可见只要给予机会,学生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

5.注重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根据活动内容评出“优秀小组”“最佳课件制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绘制奖”“最佳辩手奖”等多个奖项。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对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新看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也对综合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体现其语文性

这次活动课,虽然是综合性实践学习,但还是要重点将语文的观念贯穿始终。比如在各小组汇报结束后,我利用多媒体下发了《社戏》中的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针对“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以及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一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 )

(是什么角色? )

(属于戏曲哪个行当? )

(他的黑脸代表什么? )

(背上插着四张旗,表示什么?插的旗越多,越

(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什么? )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我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确定位,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如果上成了音乐课、历史课又或者地理课等,那岂不是语文课的悲哀?

2.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体现“综”

既然是综合性学习,这个“综”就要得到充分体现,我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多门学科的综合、课内外知识的综合、个体与群体的综合、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综合等等。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综合性学习都会低效,失去原有的意义。

将所有同类型的知识资源整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戏曲大舞台》这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对收集来的材料和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如关于《花木兰》和《社戏》的知识环节;多学科间进行了整合,如表演《天仙配》、绘制脸谱,分别和音乐课、美术课进行了整合,等等。师生间也形成了一种整合,准备期教师的指导、汇报课上教师的适当提点和学生发挥的主体地位也形成了整合。总之,我们应该从广义上来认识和理解整合课。

3.区分多媒体课和整合课

听过很多节整合课,有一部分我认为只是单纯的多媒体课。既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我看来,真正的综合性实践课要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辅助汇报学习成果,而非单纯地由教师去制作一个课件来上课。

三、整合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指导不完全到位

比如在汇报成果时,辩论组的同学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没能找准切入点进行反驳,因而辩论不够精彩。调查访问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任务量最大,但他们数据统计不够全面,因而在总结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如果教师能进一步指导,效果能好一些。

2、部分学生没能发挥其主体性

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只是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在准备阶段好像无从下手。可见,如何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12篇

一、操作前的准备

1.从事灯光操作人员,在节目演出前首先要熟读演出剧

本,对剧中的场景、人物、情节、动作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

地领会灯光设计的意图。

2.其次,要参加每场戏的排练,即使时间紧也要参加排练,排练时要注意观察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倾听节目中的台词和音乐,牢记排练过程中每个细节。

3.仔细阅读灯光设计书并与设计者进行研讨,把设计书的实施与操作具体化。舞台采排时,设计书可能有些修改,把修改处及时记录下来。

4.按着设计书上的灯光装台单进行装台。装台通常是彩排前的前一天进行,操作人员可考虑采用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装台。

二、实际操作

1.脚光灯的操作――脚光灯的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但有些歌舞节目高度需要作适当调整,如不用脚光灯时可以把它收藏起来。

2.顶光排灯的操作――调整顶光灯的高度,调整高度要根据各种舞台装置和不同场景来进行。最近已采用电动调整,并可用计算机储存,每一个场面都能进行准确的调整。

3.带形灯的操作――无论把带形灯悬挂在何处,首先要注意悬挂的角度和高度。如挂在顶部格窗上时,对着下方倾斜成45度或90度有着不同的效果,无论对着屋内或屋外景片都应该有倾斜的角度,悬挂的高度以及与背景或天幕的距离等,应按设计者指定的位置。这个位置经过舞台排练已经确定,距离变了会影响亮度,所以操作人员要注意安装,操作时要考虑效果。

4.聚光灯的操作――操作聚光灯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聚光灯的光源,一般是设在透镜的光轴上(即中心线上)。

要把光源正好放在球面反射镜的焦点上。

要使灯泡灯丝所在的平面同透镜平行。

经常保持灯具能上能下,左右自由操纵,而且能同其装置协同圆滑地运作。

跟随人物动作(追光)时,光柱的中心大体要在人物的胸部附近,如有特殊情况进行追光时,应遵照设计者的要求进行操作。

渐亮或使用光阑投光时,预先要很好地确定被照面的目标,以便准确地投光。

5.弧光聚光灯与氙气聚光灯的操作――除遵照一般聚光灯的注意事项外,还要注意以下各项:

要在电弧充分稳定后再打开光阑投光。

点燃时要切实关闭光阑。

灯具内电极的接触或定位螺钉等,其接触面要大并且要严密而坚固。

6.投影器的操作――投影器的操作比较复杂,操作人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操作上,要有较高的水平。在操作时除了靠经验和熟练外还要注意以下各项:

同操作聚光灯一样,注意使用的光源和透镜,向映幕投影时有物镜移动法和底板移动法两种。

除近距离外,多半采用弧光灯或氙灯做光源。如果底板类似照相木板那样的玻璃,就要特别注意温度并对底板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投影过程中因高温而损坏底板。

7.灯光控制盘与控制台的操作

灯光控制盘与灯光控制台是舞台的心脏,整个演出灯光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控制台上的操作。控制台的操作最好是由灯光设计者掌握或操作,也可由灯光组长操作,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各项:

对所使用的控制盘控制台的结构、功能以及操作方法要十分熟悉熟练。

操作过程中沉着冷静,机敏而准确地按着灯光设计和演出的变化进行操作。

即使灯光设备全部现代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事故。当出现事故时要沉着冷静,按着备用方案加以解决,不使演出受到影响。

第13篇

【关键词】职业美术教育 基础创新 人文素质 教育理念

一、在不断强化基础训练的原则上来鼓励创新教育

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临时考入该校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系统的教育或者培训,对艺术专业很陌生或者是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如果不能提高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那么多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阻力。这些无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老师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既没有基础,更谈不上自由创意和自主设计了。针对这样学生教师要以素描和色彩为基础,开展基础的专业艺术课。素描能够培养学生建设基础模型轮廓的概念,是发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素描教学强调学生自身的表现“技术” ,能够准确的形象,但缺乏艺术的影响,并没有创造或创新,事实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刚性定型。

所以教师要适时的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大化的掌握一些学习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发展中建立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表现。艺术学院的专业,是培养技术工人技能训练,必须基于这个基本点的教学工作。它是培养艺术专家和设计师的基本应点根据,因此,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创造性的方式来调整或集中一批一流的学生为培训的目的,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1.在设计阶段的艺术教育,它应该专注于教学设计专业,这是教师的理论需要,设计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做法消除教育说教。2.在实际操作中,在舞台艺术类设计工作室的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在复制基础上创新,要能对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进行掌控。3.为了增强法律意识和艺术的市场意识,学生根据专业的需要,加强用人单位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此外,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养,还要培养他们创业发展的自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加强了,专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市场,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的基础。

二、提高文化修养,注重学科交融

所谓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上一定要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这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精神思想,并且是我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相对于一些大学生好找工作,用人单位主要看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才能被录用。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内容一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美术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快速造型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感知物象的角度与表现对象的方式做到多样化。学习实践是最基本的重要实践,.某些实用学科的教师并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学校不能提供正规的专业教师参加实践的机会,要使学生完成系统学习的任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一些相关行业日新月异,老师教的学生几乎是绝缘的企业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从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可能的进行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关注社会的真正需求,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沟通,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以促进现代化建设。

三、转换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这是一个专业的艺术教育,教育全国人民的。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在艺术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在其他领域的技能,但这并不成为一个屏障,结合其他领域的艺术的原因,你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类,互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这种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微妙的理解,艺术系的学生,使学生掌握后可以创新。例如,你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有意想不到的灵感,或者,如果你想在中国元素的艺术表现,也许最终的绘画,书法,但中国的歌曲“霓裳羽衣曲“为什么不应该心中不同的彩色图像,它的学生?因此,扩大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样的文化基础。

一些学生正在寻找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你不这样做强制性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指示这些学生专门培训,高等教育研究。个性化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在某些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做的非常好,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借鉴,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综上所述,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在试错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带来了良好的基本技能背景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人才,专业艺术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琰.高校艺术教育素描教学改革的探索[ J].南昌高专学报 .2009(1).

第14篇

【关键词】合唱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开展,高校的音乐教学工作也需要进行改善。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中,合唱教学属于基础内容,进行合唱教学时,通过必要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做好合唱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合唱音乐艺术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合唱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合唱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代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生声乐素质偏低。合唱属于集体音乐艺术,在教学对象的选择比较广泛,这就导致教学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高校的实际音乐教学中,参与合唱学习的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一些男生的声音状态不够理想,高不成低不就。一些女孩的高音状态不够稳定,这些都给实际合唱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多人数的集体授课。合唱教学参与人数众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都采取的是集体授课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些学生不能够对自己的声音和乐感形成准确的认识。在进行声乐训练时,也不能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完善的处理,一些学生甚至在合唱教学中浑水摸鱼,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此外,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依靠乐器和歌唱来进行培训,缺乏独唱训练,学生的个人气息把握能力比较薄弱。

(三)合唱教学主要依靠作品排练来进行。在一些高校的合唱教学中,主要通过对作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合唱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等知之甚少。过分的追求合唱效果,而不注重基础,对学生音乐素养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对合唱作品的排练往往集中在同声合唱部分,对于混声合唱来说,排练作品教学就发挥不出原有的效果,这也显示出了当下合唱教学内容上的单调性。

二、合唱教学基础训练

合唱教学基础训练十分重要,一开始就不停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排练的合唱教学方法实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在合唱教学的初期,进行一定量的基础训练时十分必要的。所谓合唱教学基础训练,就是发声训练,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气息以及歌唱状态。人体的呼吸过程直接影响着人的声音和外部状态,因此,对气息进行训练,在歌唱过程中保持自然放松的气息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歌唱过程中,保持相对自由的状态,释放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将作品内容更加完美的演绎出来。因此,在合唱教学基础训练过程中,针对气息训练,可以进行呼气吐气练习,例如快吸慢吐、快吸快吐、慢吸快吐以及循环呼吸等。通过不同组合形式的呼吸训练,将每个人的气息调整的更好。在整个合唱过程中,必须要求整体声音通畅,通畅的声音在合理的共振状态下形成泛音。从物理学声波运动原理的角度来看,振动物体在振动之后产生的泛音越多,乐音就相应更多。因此,在合唱过程中,泛音越多,合唱的音色就更丰富,效果也更好。在进行合唱训练时,通过意念,向脚跟发力,呼吸时保持下紧上松,向两极伸展,实现气通声洪的效果,在整个合唱队中形成发声共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合唱效果的实现。

三、高校合唱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合唱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对合唱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对高校合唱教学方法改革来进行探讨。

(一)对合唱整体训练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合唱教学往往以整体训练为主,过多的强调整体性,合唱艺术过于呆板,因此,可以对合唱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进行一些个性化训练,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特色的展现,让学生在合唱团体中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来。在合唱个性化训练中,首先需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量的气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从学生个人的生理角度出发,做好气息调整,让学生在歌唱中展现出更好的音质,增加整体合唱效果,拓宽合唱表演的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做好气息训练,对学生的气息调节进行一对一指导,促使学生克服在歌唱气息方面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的个人能力来优化合唱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合唱不同于独唱,在个性化的基础上,融合训练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合唱训练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指导“群体发声”,对相关要点进行重点教授,努力促使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音调和音色等元素融合到团体之中,促使合唱团体歌声的和谐和均衡,实现声线的统一。

(二)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传统合唱教学采取比较固定的课堂模式,随着现代音乐教学的开展,合唱教学需要像开放化模式进行转变。将整个音乐教学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行课内外相连、校内外相连的教学模式探索。同时,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还可以利用开放式音乐文化信息,来对高校的合唱音乐教学进行拓展,例如进行校外表演、高校合唱比赛等,通过扎实的基础技能训练,外加开放式的舞台磨练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减轻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思想压力。因此,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演练,学生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得到了锻炼,整个合唱表演的效果也提升了。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对合唱音乐艺术怀着强烈的热爱和渴求。现阶段的高校合唱教学需要顺应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满足现代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当下,高校的音乐教学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合唱教学也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力求表现出和谐、美妙的合唱效果,促进高校合唱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茵东.浅析合唱教学在当前高校中的作用及问题思考[J].黄河之声,2012(7).

第15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特长生;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在硬件与软件上也逐步完善。与此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音乐特长生”顾名思义就应该是那些在音乐方面非常突出之人。在中小学音乐特长生培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下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任何基础课程中,都会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所以,对于音乐特长生来说,必须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系统音乐教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从目前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来看,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特长生来说稍嫌浅薄,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努力探究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自主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声乐》、《乐理》、《视唱》等教材,作为国家统编艺术类教材的补充,适当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通过歌唱及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与训练,提高学生基本功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任何教学都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也不例外,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在特长生培养中,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学和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期教学计划、每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具体化等,都是保障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期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进度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月作业与周作业,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的难度,如果曲目的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月作业;如果篇幅较短,能够在一两周内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周作业。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适当补充一些和弦、音阶、琶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实际上,音乐特长生培养过程,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上钢琴课之前,教师要弹好每一首即将教授给学生的曲目,把握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上声乐课之前,教师要练好歌唱功底,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歌唱技能;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族舞,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乐理、视唱练习、欣赏等课程都是一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从容回答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

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乐器表演都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培养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舞台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特长生每周或每月的作业都是由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不开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锻炼,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节目,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色和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音乐特长生的过程应该是平衡的、和谐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