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职教语文教育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现状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南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产团购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展 广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途径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李绍明,陈绣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9).
[9]刘鹏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华长慧,等.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陈翔峰.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系,2005.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部门预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蒋隽,等.东莞与罗定职校生均拨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18]刘怀宇.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通过[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Pengli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在此发展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产值增幅较大;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就业人口数量增加,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来看,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表现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等。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主体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过于依赖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较弱;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相脱节,经济发展的促进性较弱。
(2)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工业和商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长期受重传统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3)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小,城镇化发展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城镇密度和面积小,城镇化水平低,规模经济效应得不到发挥,经济力量薄弱,城镇经济的辐射功能差,经济发展较慢。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明确经济发展主体原则。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才能发展县域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认真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县域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的关系,才能有效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实施工业化导向原则。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努力改变生产技术,使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
(3)发展特色,突出特色原则。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相对特殊,其县域内资源、文化等相对特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要从特色出发,体现经济的特色优越性和特色潜力,以特色作为出发点,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中,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中心城市与农村等发展的关系,发展县城、乡镇的经济辐射作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5)构建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1)确定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保障,但是与其他县域相比,其素质技能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推行中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实现传统农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
(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必然要求突出特色,强调特色,以特色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等,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3)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立文明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4)政府及职能部门健全市场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属于行政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政府及职能部门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和宏观调控,建立县域经济服务性的政府,健全市场机制,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摘要: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名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随着历史的沿革,区域的划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进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纵然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改善西部少数名族地区教育,但西部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仍为突出,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是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省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8省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突出落后,因此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尤为重要。不仅是为西部的振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对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一师多教的情况普遍,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少数名族地区教师年龄结构的状况是:中年教师过少,青年教师过多。教师年龄结构状况比例不均衡,对少数名族教育问题的发展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青年教师难免经验不足: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等。对于教育问题来说,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来自于老师,因此师资在教育问题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少数名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缓慢,物质条件落后等因素导致没有教师愿意长期驻留教学。即便有各种各样的支教活动,但是由于支教人群的流动性太大,很难真正地改善该地区的教育问题。
(二)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大部分边远地区的校园校舍极其简陋,甚至危房重重,用于学生锻炼身体的器材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普及率低。许多长距离步行到校的学生来到学校,与之共处的不是令人期待的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而是四面漏风的土墙,破旧不堪的书桌,这样的环境很难让所有学生在教室里都能安心地学习。
(三)教学质量存在入学率低、升学率更低、巩固率低、辍学率高地普片现象。2002年底,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7.43%和54.7%,远远低于全国98.6%和90%的全国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不到60中八个省区中有7个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盲人数不断增加。2002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便辍学了,80%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是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 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目的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国家,为力求我国缩小贫富差距,谋求均衡发展,取得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为了政府少数民族地区可是绞尽脑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无论硬件设施和软件部署都赶不上大中城市,并且许多人没接受过教育,导致少数民族的人民素质普遍低下,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少数名族的人口素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扫除文盲,才能领引少数民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十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仍然存在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突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采取合并学校、优化师资队伍、实行全体寄宿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地区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的人民素质。
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一)增加师源投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众所周知,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一个地区的师资力量的大小则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而且整体知识素质不够。因此,要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和教育素质提高,发展成人教育要和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培训师资。学习内容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操作环节,也可以是整项专业技术。
(二)加大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资,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教育困难的根本也就是缺乏教育资金,国家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时,应该设立该项资金发放和实用监督机制,把教育资金真正发放到需要投资的学校手里,并监督学校把这笔专项资金全部用在建设学校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上,在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在各学校进行校园建设达标评估。
(三)加大宣传,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古老观念,提高其注重教育意识,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的忽视问题,首先要提高当地政府注重教育的意识,建立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惩罚机制。要尽全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查发现,国家设立的“普九办公室”并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其存在。不过这也很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当地政府而做的表面文章或形式。国家和应该重视这些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一方面给政府官员强迫压力重视教育,让官员评优和升职和当地教育水平挂钩。优秀的单位可以加大拨放教育基金,当地官员可以得到各种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教育意识培训。(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鄂西地区;机遇;策略
旅游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产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收入在2014年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旅游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高速增长速度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依靠投资、外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减弱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希望能够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将会让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整个产业环境来加以看待的,同样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将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的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旅游产业将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因此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发展空间非常具有想象力,未来整个行业将会依然快读发展的势头。在这种行业背景之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只要做到顺势而为,就能够在日渐扩大的旅游产业规模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从政策角度来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机遇,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属于国家当前大力发展的产业,在经济驱动要素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国家希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对于传统产业的替代,进而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国家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支持,这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用好这些的政策支持,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的政策优惠,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积极争取这些优惠政策,用好这些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发展优势,目前湖北省已经明确提出了鄂西旅游生态圈的建设,该地区覆盖了8个城市,人口总量占到了湖北省的一半,区域面积占到了该省的70%,该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从生态资源方面来看,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不仅仅在湖北省首屈一指,即使是放眼全国,也少有地区能够比得过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除了生态旅游资源之外,从文化角度来看,鄂西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同时该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也是大力发展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利用好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才能够塑造出来具有良好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旅游形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就业以及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阐述如下:
1.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需要,因此其在经济法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强,一般来说,旅游产业收入一元钱,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十元钱,旅游产业可以间接带动三是多个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产的增加值已经占到了GDP比重的5%以上,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拉动作用是不断彰显。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基本上就是依靠的种植、养殖等,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会给鄂西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助推作用。举例而言,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到了客流,这些游客要在旅游地吃、住、行等,这些都是消费需求,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餐饮行业、住宿行业以及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帮助地区做大经济总量。因此旅游产业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先导产业,领用这一产业的带动作用,来推动地区各个行业的兴旺,毕竟有人流,就有资金流,就有经济发展的要素聚集。
2.带动地区充分就业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产发展可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为游客的衣食住行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基本上局限于种植养殖行业,广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通过旅游产业新增百万以上就业岗位,将会较好地缓解本地区的就业难问题。从目前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现有直接从业人员100万左右,间接从业人员600万左右,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因此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重要契机,以帮助地区城乡居民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本地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没有突破1万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直接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本地区的居民来说,可以大力开展农家游,乡村游等旅游项目,直接经营相关旅游产业,游客的消费给更多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这会进一步的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旅游业总收入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给直接从业以及间接从业人员平均带来了的一万多元的收入。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起步的阶段,因此存在较多的不足,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该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
1.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要想旅游产业走向规模发展道路,具有更好的接待能力,那么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举例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是带来大量客流的基础条件,而宾馆、餐厅等等基础设施又是解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制约,尽管这些年湖北省在鄂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持续加大,自2011年以来仅仅在水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高达千亿,同时各类在建的旅游项目也多达几十个,投资额度同样高达千亿,投资的巨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了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太多的历史欠账,举例而言,很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交通方面还非常不便。从目前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来看,距离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年鄂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是屡屡受困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
2.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从目前鄂西旅游的整体情况来看,观景依然是最主要的形式,旅游产品的创新不足,地区之间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景点相比也没有也没明显的卖点,这是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则意味着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旅游者可以选择鄂西也可以不选择,这意味着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景区的竞争力偏弱。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鄂西旅游对于本地区独特的文化挖掘不够,缺少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深度不够。
3.地区旅游宣传不够
目前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因此不同地区之间在游客的争夺方面是越来越激烈,尽管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知名度以及美誉度依然不是很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区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广大游客来说,如果不了解一个旅游地的基本情况,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可能选择这一地区去旅游。当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不足,各个地区也没有联合地区共同去推广鄂西少数民族旅游这一品牌,结果就导致了鄂西地区在旅游知名度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树立起来旅游地品牌建设的意识,没有投入必要的宣传资源,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来进行广而告之。另外就是在旅游地宣传方面,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各个旅游景点拍摄一些宣传片投放到电视台,或者就是与旅行社合作摆放一些简单的景点资料介绍,实践证明,这种宣传模式比较低效,投入产值比不是很理想,未来需要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更多的宣传模式,从而实现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知名度的广泛提升。
4.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因此整个旅游市场的粗放发展特点比较明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鄂西旅游在游客中口碑。旅游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可以说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以及发展前景,鄂西旅游目前在服务质量方面相比国内其它景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上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整个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对于地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比较不利。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在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地区旅游资源的快发利用,针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
从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需要湖北省进一步加大该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根据整个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长远发展规划,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以及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重点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宾馆酒店等领域,地方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要积极向国家以及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要建立地方融资平台,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从而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方面的不足。对于交通等公益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应该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则应该的由社会资金进行主导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举例而言,星级宾馆建设方面关键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本。鄂西少数民资地区需要注重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本,利用资金来撬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
2.注重产品创新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需要鄂西少数民资地区紧紧围绕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差异性,切实改变旅游就是看景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产品创新方面重点是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方面的需要,开发出来各种精品路线,让旅游者观景的同时也能够有一个文化之旅,切实提升旅游者的良好感受以及体验。
3.加大旅游宣传
鄂西旅游在宣传推广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紧紧围绕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提炼出来良好的宣传点,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宣传语,借助于各种平台积极推介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多种手段来进行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从而实现地区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从品牌宣传来说,鄂西地区政府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鄂西旅游这一品牌的宣传。同时在鄂西旅游宣传方面,需要坚持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旅游相关的推介会,增加鄂西旅游曝光度,同时还要注意的积极开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各种宣传会、研讨会,邀请欢迎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相关媒体来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献智献策。还有就是在宣传形式层面,注重网络宣传,构建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提供景点介绍,门票销售、住宿、交通等需求服务,让游客更好的来旅游。
4.提升服务质量
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好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门票、住宿、餐饮等价格方面加以明确,制定完善的服务项目具体标准,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对于各种危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处罚。另一方面就是要的加强本地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加强合作,注重旅游产业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提升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全面提升这些从业者的能力水平,从而确保其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鄂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这里有着非常丰富旅游资源,名山大川遍布全境,同时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更是熠熠生辉,可以说在旅游餐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资源以及潜力。这些年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就是旅游产业展地区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旅游知名度不够高,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鄂西地区客观全面地看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制定切合实际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雅荣.少数民族“五区三省”旅游产业生态发展[J].前沿,2012年1期
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并针对其存在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改善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少数民族的县域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这不仅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促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进而加快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1.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我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县域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农村性。县域经济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联,要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地域性。地域性主要是指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行政界限,只存在于一定范围内。
(3)层次性。指在某个县域范围内,全体经济的总和不仅包含产业的总和,也有经济所有制的总和。
(4)差异性。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县域经济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3.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
所谓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指以少数民族的劳动力为主体,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县域为范围,以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因此少数民族劳动力是促进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由于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差异而形成的民族特色也赋予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不少独特性。
(2)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由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大多较为封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落后的特点。
(3)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例如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发达,以市场经济为主;而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河谷地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因此,水、电、网络、公路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例如分布在新疆的一些游牧少数民族,由于经济建设成本高,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的限制,至今还没通电,也没有公路。除此之外,许多少数民族还存在着饮水困难、灌溉困难等各种问题。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导致其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
2.经济结构不合理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大多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经济模式仍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收入水平低。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普遍较低;再加上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农牧产品的销售也面临着极大地困境。这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矛盾突出。
3.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自给能力低,政府投资少,所以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落后。虽然有国家财政拨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全面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简陋的医疗设施。因此“看病难、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等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极为常见。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有效措施
1.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化合理布局
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性产业。首先,各县域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经济建设,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化经营;其次,要找准定位,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进行专门化生产;最后,还可以依靠地域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或者农牧业。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也不能盲目地调整产业结构,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随后,还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市场要求,建立起支柱性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形成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改革,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经营,加强对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建设,改善当前的交通条件,促进物流贸易的流通,使城镇成为市场的集散地和经济辐射源。
3.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一些沿海小城镇加强联合,密切经济合作,形成了密集城镇群,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而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带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显著提升。同时,不断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目标的城镇建设,不仅能有效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能为当地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能缩小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姚远征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商贸流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较快,地方政府对流通功能的认识随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日益显现不断提高。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十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4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8.63%,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1.21个百分点。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近五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均在15%以上。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350.5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95%。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宿餐饮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营业额持续增长,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也成为繁荣经济、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水平较低等诸多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市场发育程度低、分工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己初步打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城乡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区域、民族等因素影响,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农副产品大多为自家食用,只有极少数产品在就近的农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几乎全部为农户之间的余缺调节。大多数商品市场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属于商品市场的初级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渐进式”改革,表现在区域空间上为市场经济梯度推进形态,即市场经济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市场发育程度上,无论生活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其发育程度都是沿海较发达地区高,内陆地区低,形成了一种有东到西的推进态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遗留的低起点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利经济地理位置和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其市场发育程度更低。在生活消费品市场方面,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亦如此,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更低。
2.传统观念牢固、市场意识淡薄
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考察标准。在现代社会里,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家庭居民和个人,他们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市场交换行为的当事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受本民族传统观念禁锢思想,对市场的意识很单薄。某些民族会出现民族文化或是民族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相抵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畸形消费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畸形消费十分突出,“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便是对这种生活消费方式的形象概括。一些少数民族妇女把制作一套镶满宝石、金银,价值万元的服装,当作自己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于是省吃俭用,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于此,使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减少。另外,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人们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便借助来解救自己,于是每年要消费大量的钱财物在名目繁多的宗教仪式上。二是平均主义观念浓厚。某些少数民族遗留着共食习俗,以“一人有,大家有”为天经地义。这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和习俗,以及由此派生的心理定势,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相矛盾,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阻力。三是重义轻财、轻商贱利观念的存在。西北少数民族由于深受因循守旧观念的影响,长期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还比较顽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交往中价值观念差,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有些偏僻地区甚至自我封闭,不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由此严重制约了西部多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农产品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1.交易方式落后
一方面农产品原先相对单一的市场流通格局己被打破,出售渠道开始多样化,各类批发市场、基层收购单位、运销户等流通渠道已逐步形成,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收购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呈现出通过收购企业出售、有形市场出售、无形市场出售和直销市场出售的多种格局。
虽然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期货交易、拍卖交易、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己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些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方式比较落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交通、通信条件等的制约及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影响,农产品交易方式更加落后。
2.农产品市场组织化较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较慢,规模小,资金少,起不到“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村”、“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产品”的作用。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经纪人实体中,个体经营占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营规模、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农产品经纪人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信息交流,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近一半的西北省市没有成立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可见,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市场参与能力较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物流服务需求认识不足,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少,现代农产品物流观念尚未普及,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低,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物流技术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流通现代化程度低。
二、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以及流通效率低下,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的关键是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构建流通基本空间元素和基本功能元素,促使商贸流通业内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商贸流通产业体制改革
1.商贸流通产业政策理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的条件下,商贸流通业己经成为先导与战略产业。企业竞争性的商业订单机制及其流通渠道已经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凭借贴近市场和了解消费信息的优势,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得对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的支配地位。整个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运行要转向围绕着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区域经济的收人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区域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
2.深化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改革
欲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商贸流通业,关键在于外部体制和政策环境,在于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至今的纵向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这种纵向化、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横向性市场流通体系相互冲突,造成地区、部门、所有制、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和流通的分割;它使得原本可以更有效率的、更具竟争性的、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网络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导致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因此现代流通体制取向要着力解决政企不分、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问题,形成政策统一、竞争有序、高效畅通、网络一体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
(二)通过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政策,促进点、线、面之间疏密状态合理化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网点布局结构疏密无序,突出表现区域内部布局结构不协调,即城市与农村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不协调。其中商品市场层次多、差别大,需要分类指导。对于西北民族地区需要扶持、开发其商贸流通产业,具体来讲就是以大城市商业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资仓储商店,通过连锁经营,架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
(三)通过商贸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规模化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中化程度低,竞争激烈,存在“小、散、差”的状况。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应以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形式。鼓励强势企业以加盟、特许等多种方式吸收和整合经营分散、业态传统的中型企业,鼓励连锁企业之间联合重组,努力做大做强一至两家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连锁龙头企业,带动地区连锁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逐步减少和规范城区内的农贸市场,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企业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大规模采购、运营模式复制、品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在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岑丽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途径[J].商业研究,2007(03).
【关键词】农产品 农民合作组织 政策支持 网络信息平台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指以少数民族人民为主聚集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该类地区大多地处高原、山地,交通闭塞以至于经济发展落后于中西部地区,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此种差距正逐步扩大,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开始倾斜,对口支援、扶贫项目等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二、农产品发展现状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品。对于营销来说,初级的农产品得不到大量的销售,也难于走进普通人的家庭中去,而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使人们能够普遍的认可。当今社会,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盛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在进一步加大,而此时,大量发展优良的农业产品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三、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意识薄弱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农产品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全靠各个家庭独自进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甚至有些农户家庭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贩卖,而产品价格则很容易变动,根本就没有联想到建立一个整体组织进行集中营销。
(二)信息闭塞缺乏战略
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地区来说,交通、信息本来就是其发展的主要阻力,一旦加上人为缺少对信息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那无疑是对该地区宣判了死刑,那对该地区来说就无发展可言。
(三)政府具体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的自治制度,大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没能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其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合理的发展战略或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经济环境,未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规划,当前全球经济在高速运转,国内外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但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知道在适当时机抓住其特点,加大的扶持力度才能促进发展。
四、 建议
(一)合理利用现代划技术
面对现代化的今天,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不落后,当今,在一个乡镇办理一个网线已经不是一个难事,我们可以以乡为单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做好网络营销工作,同时还可以不断地收集、整理信息,通过产销对接,降低中间流通环节,在增加产品流通速度的同时又降低流通成本;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产品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改变一农户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组织创办各类服务于农业产品的组织或合作社,加大对农民合作者的扶持,突出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作者围绕产品的各个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各方面的优势,避免信息不流畅,产销滞留等问题。
(三)增加核心竞争力,健全保障制度
面对农业产品的生产,政府组织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农业中去,使其发展为现代化农业,不断地提高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营销的各个环节,增加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组织也应该建立健全农业产品应急预案,为避免农产品市场出现巨大波动,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应尽快建立机制,使农业产品能够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五、 结语
为使农产品得到较好发展,就必须要高度关注农产品发展的经济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全面建成告诉发达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超现代划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林大学经管院.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F].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研究
新时期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阻碍性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兰州市的调查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分析
我国民族地区贫富收入差距研究
青海牧区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牧转农地区水资源利用调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
安史之乱中的突厥与回鹘
从熙平二年卢同上书看北魏后期军功赏赐制度
试析辽代贵族婚姻对政权的影响及其妇女地位的变迁——以皇族、后族为中心
恭门古城堡历史考述
“缠回”更名“维吾尔”时间考
对广州《重建怀圣寺之记碑》的再次解读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青海省民族地区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现状分析——以青海省天峻县为例
灵魂信仰与少数民族葬俗述略
藏族天文历算的传承与发展
试析梅瓶的形成演变及其艺术特色——以甘南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折枝花卉梅瓶为例
论回族习惯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有成例者易循”——读《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
吉尔吉斯斯坦因民族问题引发骚乱对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
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读
发展夏河旅游经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试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对肃南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教师教育
浅析民族学与文化研究
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舅权现象
武威博物馆馆藏藏文文献概述
伊斯兰的教育观
新疆藏传佛教寺院——承化寺概述
和硕特蒙古经略述略
《天盛律令》卷一译释及西夏法律中的“十恶罪”
吐蕃赞普赤达尔玛①的统治及其后的简要历史
浅述元、明时期的撒里畏兀儿
藏族阿柔部落的婚姻习俗简述
华锐藏区茶文化考述
我国清真饮食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方略
探析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象征——以三种图案为例
当代民族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暨省级民族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穗召开
祝贺《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出版发行
九甸峡水电工程非自愿性藏族移民搬迁现状调查
兰州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的民族学调查与思考——以回族为例
从洛家窑村、小洼山社发展变化看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民族问题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城市民族关系浅论——以兰州市为例
再探北魏对归附者的政策
清代与尼泊尔的贸易概述
“西夏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综述
清代蒙地藏传佛教寺庙喇嘛日木扎仓教育
伊斯兰文化向欧洲的传人途径及思想贡献
灵光、典范及人主之中介——论《天方诗经》的赞圣思想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甘肃天水旋鼓舞的保护与弘扬
台湾原住民分类之界说
浅谈影视中少数民族武侠人物的塑造——以大刀王五为例
发现与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
藏族乡村社区研究述评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一 引言
我国一直奉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国六十年来,由于国家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内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加之各少数民族人民数千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束缚,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关乎各少数民族人民福祉,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因而,研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政治与经济意义。本文主要从经济结构方面探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现状
我国的44少数民族均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这些民族自治地区多处于我国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处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初期或工业化初期。与此相适应,资源性、低技术水平的传统产业是其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开放性差,内需与外需均未形成规模,发展空间不足。
具体而言,不论从那个视角比较来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非常明显。统计数字表明,1995至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3%,其同期经济总量却只占全国的8.85%。虽然该期间各民族地区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但其人均GDP却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66.5%,且这一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看到,民族地区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不啻如此,在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标志之一的城市化水平方面,民族地区的城市人口比例也远低于全国水平。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我国而言预示着民族地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十分低下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如表1)。2008年,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0%以上,但是仍只占全国水平的83.5%,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也只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强(如表2)。由此可见,占我国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严重滞后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这样的发展水平使有的学者断言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早也要到2040年,晚于全国平均水平20年。
在经济结构方面,随着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面对全国同一标准、同质市场和消费的局面,生产具有地方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产品成为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主导产业部门:
1 棉毛纺织工业,由于我国新疆地区盛产棉花,内蒙与的畜牧业较为发达,这就为民族地区发展棉毛纺织工业提供了比较优势,棉纺及牛、羊绒等畜牧业产品深加工成为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第一个产业选择。据统计,2008年度,新疆共生产棉花330万吨,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40%,其中,长绒棉产量26万吨左右,棉短绒30余万吨,为棉纺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截~2008年底,新疆纺纱生产能力位居西部12省(区、市)之首。棉纱产量37万吨,棉布产量1.2亿米,棉纺生产规模占全疆纺织总能力的90%以上。
2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我国民族地区占据了广袤的国土面积,矿产丰富,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有色金素冶炼工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产业选择。如内蒙古的有色金属储量十分惊人,截至2008年6月底,内蒙古10种有色金属矿产已查明资源储量总计2539.45万吨,其中铜、铅、锌、钨、钼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4位、第2位、第2位、第10位、第6位,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3 土特产加工业。金、银等贵重金属矿藏的采掘,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采摘,民族特色器物用具的生产时该产业的重要内容。
4 旅游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自然风光秀丽、壮美,文化悠久,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项经济来源。如2009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达到556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1.47倍,旅游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52亿元,比2008年增长1.32倍。
5 采矿业。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国家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就业,而且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1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次上,与其他区域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方面,大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依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刀耕火种,农产品附加值极低,更谈不上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牧业的发展也同样非常滞后,由于农牧业地区分散落后,与民族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工业方面,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占有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极低,在第三产业方面,目前以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充分融人民族因素,满足不了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需求。
2 产业链条不完整,增长方式粗放。我国民族地区的农牧产品还是以生产原料或半成品为主,缺乏对农牧产品的深加工,这就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较短的产业链条对居民就业的拉动非常小,因此应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吸收更多农牧民就业,一方面能够提高收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也会起着积极作用。由于民族地区的产品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所以在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就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还是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为增长的动力,这就必然会带来对环境的高污染。
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经济进一步发展那的障碍之一,要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具体情况,找准产业定位,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能力;培养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社会体育市场并不成熟和完善,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与高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完全吻合,导致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体育专业之间存在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也存在着区别于其他体育专业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人才培养内容方面,以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工作领域方面,以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经营开发为主;工作对象方面,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众为主。
2.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的设立上要按照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设定培养方向。在实际过程中,许多高校对此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够科学。此外,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主。
第二,社会实践次数和时间不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较短,次数较少,与其他专业体育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长期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不够完善,场馆设施的利用多源于体育教育专业的需要,原有的体育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社会体育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实践培养中暴露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许多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学科发展规划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校领导不够重视该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体育专业关注较少,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造成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资金投入力度小,缺乏经费支持。此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培养的策略探究
(1)领导部门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校领导要提高社会体育专业认识,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情况,积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完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少数民族高校要完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专业实践和素质拓展,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形势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3)优化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优化师资队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骨干教师,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鼓励高校教师开设实践课程,与学生一起投身到社会体育实践中,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学校现有体育资源完善和扩展社会体育实践设施。努力加强与政府体育部门的联系,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政策性的帮助。充分借助当地体育资源,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另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联合举办学生实践能力竞赛等活动,努力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在社会体育教学方面应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现状;对策
一、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重要性
语文,它是一门融情感性、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它对一个人知识素养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对学生整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是促进整个语文学习提高的垫脚石,因此,小学语文对学生教育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解决,这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
1.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以使得教师根据现状结合自身,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去解决问题,进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打造高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能够促使教师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对打造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一个事物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影响该事物发展的阻碍因素,并且找出相关的方法去解决它,这对一个事物的促进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找出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症结,并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4.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少数民族地区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入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是一门融情感性、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学习语文文化知识不仅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能够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知识文化水平。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贯彻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在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下,开始落实“寄宿制项目”、“两基攻坚”等科教工程战略任务,从而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固守,再加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使得少数民族的整体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现状来比,还是显得过于滞后。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在师资力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居住地大多都比较偏僻,经济较为落后,所以在师资力量上存在很大的欠缺,即使从表面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学历上都是达标的,但是好多教师都不是全日制师范大学出来的,所以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学要求。
2.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在教学资源上严重缺乏。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导致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经过调查青海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现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工具:粉笔、教材、黑板。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辅教学工具、设备与手段。并且,学生们除了课本以外很少有多余的学习资料作为补充。
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在教学观念上不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明显滞后,这种滞后的教学观念不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简单地教学生识字,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弊端。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实施
(一)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上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的不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应打造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国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从相关调查结果数据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资源设备严重的缺乏,国家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对于小学基础教育更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善传统教学的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国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学生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利于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可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会萍.新课改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应对的新问题[J].教育, 2013(06).
科学定量的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是促进该地区和谐稳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基于SPSS和R软件对我国9个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分析,得到了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综合排名及划分。数据表明,所得排名和划分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缩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SPSS &R软件
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具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后,为帮助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做好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及时评价和研究工作显然对解决现阶段边疆问题,加快当前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至关重要。综观文献[4]- [8],从定量角度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未涉及边疆地区。
本文以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构建边疆地区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其次进行发展现状研究的实证分析,以期获得我国9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排名和划分;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及边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模型分析
1.1 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如果考虑影响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则问题研究过于复杂,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综合评价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的指标。对于n个地区的每一个地区,在所有影响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因素中选取n个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反映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p个指标。每个地区的p个指标就是一个样本值,它是一个p维向量。n个地区就可以得到n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p个随机变量。由此得到样本原始数据矩阵为:
其中,xij是来自总体X的样本数据,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Xj是n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向量。
1.2 确定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由于各指标的单位不完全相同,或虽单位相同,但指标间的数值大小相差较大,在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问题时就会产生由量纲和数量级引出的问题。因此需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就是消除由量纲及数量级的差别带来的影响,标准化后的数据记为X*j。
对原始数据(1)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相关矩阵R,即[2]
其中,Zi表示第i个主成分,qji为第i主成分在第j个变量X*j上的载荷。
1.5 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减少变量的个数,通过选取少量的m个主成分(m
其中,φm为m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λk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
设φk为第个主成分ZK的方差贡献率,由(5)式得到每一个主成分的线性加权值Zi,对m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1.7 判定样本的社会发展现状类别
通常聚类分析的方法有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法需要计算出不同样品或变量的距离,还要在聚类的每一步都要计算“类间距离”,相应的计算量自然比较大;而K均值聚类分析是一种快速聚类法,得到的结果简单易懂,故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划分[5]。
2 实证分析——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2.1 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主成分选取及评价模型
由上述流程图,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作定量研究,为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发展现状选取、增长率、公共安全支出、人口密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失业率6个因素组成指标体系。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完成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为获得6类指标的特征值、累积方差贡献率,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运用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其次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进行主成分排序;最后计算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能反映大部分信息的成分作为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主成分的标准差,即相应的特征值λ1,λ2,λ3,λ4,λ5,λ6的开方;Proportion of Variance表示方差的贡献率;Cumulative Proportion表示方差的累积贡献率。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1.688%,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所以选取前三个因素为主成分,舍弃后三个成分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同理,用R软件得到各个主成分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矩阵(即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3 研究结论
由上表可知:
(1)9个边疆地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辽宁至,且东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综合排名均靠前,而西部边疆地区综合排名相对靠后,这与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是吻合的。虽然都地处边疆且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状况较东部还是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方针时可以针对不同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规划部署,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归为一类,属于社会发展现状较好的边疆地区,主要由于这类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人口密度相对发达地区较小,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相对西部民族地区较少,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经济稳步发展。
(3)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归为一类,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地区,主要由于该类地区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过大导致各方矛盾较为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单独为一类,该地区特点是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达到90%,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高,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重点针对该地区制定细则措施,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社会稳定,加强与沿海及发达地区交往,以全面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通过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区域划分,建立的模型对缩小地区差异、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宇.应用数理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各省市社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李彦.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察分析因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5]侯金菊,徐世英.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21.
[6]孙伟,王其元.黑龙江省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和巩固有很大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充分认知和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对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皆非常重要[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传统的农牧文明,植根于传统社会土壤,只有及积极响应社会转型的时代步履作出科学的调整,才能继续发挥自身健身娱乐、陶冶情操、增进团结、有利于交际的社会价值,才能在全民健身运动、产业结构转型和传统民族文化中实现其传统社会价值的现代意义[2]。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属性和发展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属性
少数民族是我国中华民族不可确少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经历数千年的生活经验和本土文化所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本民族居民的精神、智慧、信仰与价值取向[3]。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当地不同的风俗文化、生活作息、文化活动、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密切相关,所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和交融性的社会特点。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的乐趣让人精神充沛、情绪激昂、生活丰富多彩、身心放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任何体育一样也是直接参与,充沛的体能和健康的体魄可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效率,促进社会交流,增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是民族团结互助。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区域性特点明显:如拉萨雪顿节的马术表演是传统马术与现代马术运动融合的“跑马射击”、“斩劈”、“单人单马”“跑马射击”“双人爽马”“拾哈达”“双人单马”“叠罗汉”等多种表演项目;内蒙的赛马、摔跤、弓射、刁羊等;羌族的推杆;京族的跳竹竿;土家族的踢毽子;苗侗、黎等民族的斗牛;朝鲜族的荡秋千等等;还有跳板、毽球、武术散打、马球、马术、柔力球、舞狮、舞龙、踢踏舞、划龙舟、潜水、滑雪、打陀螺、投壶等等,都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基础。[4]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力度还不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相对封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条件差。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占我国总人口的6%,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远离城市化的位置,处于山高水陡的地区,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化的普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只有在大数据这一大平台上进行传承[5]。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还有的少数民族此处山高水远,交通不方便,缺少了参加的机会,使得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在了消失的边缘。
二、民族传统体育对推动体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协同性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推动体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这些核心部分的形成与传承对于体育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作用[6]。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动力更足,强劲的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体育发展带动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生产率,增加经济收入。体育发展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才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体育,对于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其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教育生长发展的命脉,这就需要引进地方性人才,发展以培养人才为主的体育。
(二)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产业发展的对推动体育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作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内、外而言都是一种加入,吸收好的精华,慢慢壮大,这就需要经济协同性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视域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由前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举国体制的决策,难于一下改变政府主导的模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设施、经费等等都是国家的财政投入,单靠国家的力量是难以支撑这一框架的额,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滞留的,它是循序渐进不断创新、不断升华,需要一定的经济做铺垫,从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体育发展投资方面的外部比例情况来看,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在近10年时间,将相当于GDP004-0.07的比例,投入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领域;近10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将1.18-1.23比例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支出补充[7]。有的地方忽视体育,把教育类的财政支出的很小一部分用于体育事业。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流失
一些山高地远的民族地区,年轻人为了生存外出打工,把本土的气息丢弃,接受新的元素,留在自己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失传,从而使得没人继承,这一历史性、民族性体育慢慢弱化,失去传宗接代的人,最后导致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理念不强烈,对外界的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传播非常淡薄,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
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过是国家庆典、民族运动会和民族节日上才能一见的民俗展览品。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没必要再发展壮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广泛的民众热情,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民族传统体育资金、技术和资源的投入少,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政府缺乏政策性扶持,高校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其科研优势。
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带动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资金融入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适当引导社会资源如:企业、集体资产等大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减轻政府的责任,强化企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建立合作化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二)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工作
对于偏远收集信息差、没有电视、网络的山区,我们可以每个月亲自带队去该地区进行一次演讲、宣传活动,让当地居民知道他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社会指导员进行技术上的知道,引进社会人士来观赏,举办比赛,同时带动了当地交通、网络、住宿、饮食等等一系列经济产业链发展,活跃一片,拓宽他们与外界的衔接,知道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让本地居民产生要自主传承,自主保留好本民族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展提供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讲解、报纸、新闻会等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知道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特点、功能、价值,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很少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引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让其成为锻炼身体的一必备环节,由引导性向主动性转化。这就让民族文化的服饰、道具等本土的资源得到开发,一些企业会到当地民族去开发,利用本土的特色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界的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好,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走的好、走的远只有走体育产业化道路,形成产业链给其自身带来更广阔的前途。(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周百之,绕远.试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30-32.
[2]王新武,张建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社会价值及其发挥[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63-66.
[3]赵晓燕,柳卫东.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81.
[4]袁嘉良,黄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体育竞技发展关系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0,6(3):89
[5]彭力,刘忠华.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
[6]懒福芬,刘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对推动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研究[J].前沿,2012(4):145-146.
[7]卢洁莹.德国体育发展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高等技术教育.2010,(13):45.
[8]王新武,张建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社会价值及其发挥[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63-66.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我国的民族教育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较次后,因此,要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民族教育发展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同时又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我国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从而导致存在地域差异。自建国以来,虽然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但是基础仍然很薄弱,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明显,教育综合指数低,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和物质备件不足。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信息不便,文化较落后,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非常有限、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且基础较差。经济基础给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并不是来自于国家的经济投入,而是来自于人民生活贫乏,经济收入低导致的现状。
二、在实践中形成民族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
为了办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近年来开办寄宿制学校,解决了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民族地区学生集中教学的问题。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支持民族中小学校的建设发展,重视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开展“双语教学”目前主要是三种模式,即“民族语授课加授汉语”、“汉语授课加授民族语”、“以民族语授课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汉语授课为主”。这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由于这些不同与普通教育的办学形式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一)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一些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近年来,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民族自治地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分级负担,乡以下以县级统筹为主。民族地区的级财政大都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县级财政都是负债运转,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
(二)师资缺乏且质量较差
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普遍存在着优秀的教师进不来、好的人才留不住的情况。代课教师多、待遇低,代课教师多的原因一是由于一师一校点多,二是因为编制不够,三是因为代课教师工资低。由于民族地区贫困面大,教师外流多,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低,又缺乏继续教育的经费。有的地方由于优秀教师调走,新的师资又跟不上,于是,把初中的教师选到高中教书、小学的教师补到初中教书,师资水平不断下降,造成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师资的教育培训跟不上。
(三)中高等教育发展较为缓慢
由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收入不高,从而导致人力外出到发达的城市及沿海一带打工维持生计。相对来说,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相对可观,高出当地人均收入的一至二倍,所以,外出务工在民族地区成了一种潮流。特别是经济上的贫乏导致更多的适龄少年辍学在外务工,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高等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中入学率不到50%,上大学的就更少了。因为我国目前面临就业压力大的现实,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进入高校持悲观态度。认为读大学也面临失业,不如现在就业的思想。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压力造成的结果。
四、结合西部民族地区优势,教育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开拓创新,走民族教育新思路
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发展,只有认清时展形式,找准发展思路,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要与当地生产实际相联系起来,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开发民族产业,把培养人才与运用相结合起来。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愚昧无知的陈旧观念,树立时代气息的教育观念。
总之,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逐步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学校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西部民族教育要建立在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结合,走特色的民族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