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艺的特征范文

茶艺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艺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艺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美学特征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2.1茶文化的综合美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美的彰显,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在人们的推崇下获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否有着明显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随风,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单纯地认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较差的茶,则没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质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因而,茶文化艺术的美,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美。而其中的美学便体现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上,如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着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够与品茶的过程衔接起来,形成综合的美。通常人们在进行品茶的过程中,还会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凝练和升华,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文化,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平和,还有着现代文化中的流畅、静然,其中着重体现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审美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民最为诚挚的审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创造美体现

除了茶文化的综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还被人们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美。而这一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茶叶技师的表演,也就是冲茶泡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里的冲茶泡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茶叶进行一定的筛选,还必须进行一定分量的调配,整个过程十分的细腻流畅。即使是在后期的冲茶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形式美的表现,也就是长嘴的茶壶,将其最为实际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随意的晃动。同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傅,在冲茶的过程中,茶水进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没有变化,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美学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质学科,开始有了以实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产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创造美是一种全新的美感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的升华。

3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

3.1茶文化艺术的基础美学特征

在当代的茶文化艺术当中,包含了较多的美学特征,而归纳起来总共可以分为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壶等物件,细细观赏起来有着独特的美感。其次是动作美,它指的是冲茶泡茶的师傅在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十分的优雅自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结构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其他的特色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整体的结构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环境美,在品茶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环境一般都较为优雅,而且十分美观,与茶香进行了美妙的结合。最后是神韵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一种意境的升华,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茶香会由口中进入神经,给人一种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艺术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艺术韵味作为基础,还需要表演的四要素进行充实细化。而这四要素的内容主要有最为基础的茶席布置、深层次的茶艺程式、高素质的茶艺师素养以及茶文化的主体内涵构成。在一个完善的茶文化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茶席进行布置,也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布置,如果整体的布置过于平淡,也会给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如果整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优雅风格,将会在无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艺程式是一个选茶、泡茶、冲茶、品茶的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美感。而茶艺师的修养,也可以称为茶文化艺术的灵魂,它对于茶艺的美感表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最后,茶文化内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过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茶艺的表面,许多时候还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过程当中以及整个茶艺的展现,人们在对茶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审视茶文化带来的独特文化韵味,加以合理的优化,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作者:曾钊 张健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02):42-46.

[2]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华.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J].今传媒,2016,(02):110-111.

第2篇

[关键词] 同义词;个性特征;个性差异

同义词是词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共同的词汇意义和共同的概念对应性是同义词的本质特征[1]。我国著名的汉语词汇学家孙常叙先生也认为,内容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词就是同义词[2]。本质特征是判断两个或几个词是否为同义词的充要条件,词汇的个性特征对于同义词的确定不起决定意义,但是,有些同义词凭借个性特征的不同而显示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本文想从同义词的个性特征的不同方面对同义词比较分析,希望对同义词的识别、应用及研究有所帮助。

但是,依照北京师范大学杨润陆老师的观点 ,褒义词和贬义词不能构成同义词,他认为两词词义中有对立成分,且一般不能运用于同一语境,就不能构成同义词,比如“打仗”和“战争”;而复旦大学胡裕树教授在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认为褒贬的不同属于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感彩的不同,例如“成果”和“后果”。褒贬义对同义词的影响,另文阐述。

杨振兰教授将词的个性特征概括为词的色彩特征,“色彩意义是客观对象的种种性质特点、形态特点、地方特点及词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和格调的总和。”色彩意义可以分“形象色彩、感彩、时代色彩、风格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3]。我们将重点关注同义词的情感特征、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等方面。

一、同义词的情感特征

老头子 老大爷

“敌人排长捣出一把票子,说: ‘老头子,不能亏你。你说哪里有八路军,指一下 ... ’李老汉心里暗暗吃了一惊,但是他还是稳堰堰的,脸色凝然不动,说: ...”(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 5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

“鲁立人激动地说:‘老大爷,这正是我想求您而不好意思开口的。这木筏有您掌舵,我就放心了。谁有酒?’勤务兵跑上来,递给鲁立人一个磕碰得凹凹凸凸的铁壶。...”(莫言《丰乳肥臀》第 260 页,作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

他们具有共同的内容“男性年长者”,但是各自带有的个性情感特征不一样,因此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故而不能通用。

这类个性情感特征有别的同义词,有的在口气称呼上尊重轻重有别,有的在心态感情上亲疏有别,也有的在阶级爱憎上褒贬有别,例如:

丈人—岳父 妻子—老婆 老头子—老大爷

悲哀—悲伤 温和—温柔 失望—绝望

毁坏—破坏 消灭—歼灭 打算—企图

二、同义词的时代特征

火柴 洋火

“火柴”,是将氯酸钾蘸在火柴杆头上,红磷涂到纸条上贴到火柴盒两侧,制成的取火工具。一八八五年,经瑞典的伦塔斯脱路姆研究制造后,行销世界。

“洋火”,后,日本火柴大量涌入中国,许多商品当时被称为洋货,“洋火”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解放以后,我国火柴工业突飞猛进,“洋火”这一名称也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洋火”一词,尽管已经不用,但是作为带有深深时代烙印的特征,依然保留在汉语词汇里,因个性时代特征而存在。

这类带有时代特征的同义词,有的已经不用,也有的依然在使用,例如:

洋灰—水泥 洋柿—西红柿 洋房—别墅

洋油—煤油 洋铁—不锈钢 戏子—演员

臭老九—教师 跟班—秘书 相好—情人

三、同义词的地域特征

玉米 苞米 棒子

“玉米”是共同语词汇系统本来就有的词,“苞米”、“棒子”是北方方言中的词汇。这类由来源于方言的带方言色彩的词跟共同语词汇系统的词形成的同义词,它们的差别表现为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中的地域色彩。再如:

肥皂—胰子 馒头—馍馍 游泳—凫水

知道—晓得 手段—把戏 脏—埋汰

什么—啥 结账—埋单 洗澡—冲凉

四、同义词的外来特征

苏打 纯碱

“苏打”是外来词,来源于外民族的语言里,“纯碱”是本民族语言自造的词。这类同义词里,带有明显的外来特征。再如:

氧化钙—生石灰 摩登—时髦 卡通—动画片

尼古丁—烟碱 比基尼—三点式 维他命—维生素

米—公尺 吉他—六弦琴 盘尼西林—青霉素

总之,概念对应性的相同(即内容相同)是同义词特征的内涵方面,情感特征、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等个性特征是同义词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本质因素,但是对于同义词的个性特征的深入探讨,对于同义词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同义词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55.

[2]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7.

第3篇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39-01

尽管电影《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小说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但正如麦茨所说:“电影的表意过程必须谨慎地区别于文字语言的表意过程。”{1}文学与电影虽然都是叙事的艺术,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小说家运用文字,电影导演运用画面;这就是两种形式的简单然而是主要的区别。”{2}这两种媒介手段的差异也势必导致电影和小说在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具有不同的叙事特征。

《山楂树之恋》是以小说中主人公静秋的原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因此艾米始终是以静秋的视角在叙事,是一种主观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叙事。由于小说属于自传体,全知视角也打上了很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的烙印,即“亚变种的全知方法”或“形象叙述”。在这种叙述方式中,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又把自己局限于故事里静秋的经历、思想和情绪中。艾米在《山楂树之恋》选择了这种独特的全知叙事,选用作者自己的声音,把叙述者与作者基本等同,又高于人物本身,这使得叙述的声调既非常有力,无所不知,又深刻剖析,直抵人物内心世界。

比如作者描写“静秋”第一次见到“老三”的观感和下意识动作时,就是在全知视角下用朴素自然的文笔生动的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一见钟情的爱人面前的局促不安,时而担心穿着学生装的自己很难看,时而又细致的打量老三,将他的点点滴滴全部收入眼底,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静秋最隐秘的心理通过对衬衣、毛衣、皮鞋的描写细腻地刻画出来。小说完全是一部充满着回忆色彩的小说,整部书把主人公静秋的生活线路作为小说叙述的主线,静秋的生活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构成了全书的节奏变化,又形成了独特的内向视角。艾米不仅仅选择了第三视角的全能视角上,来交代事情的发展,冷眼旁观,而是在这种无所不知的全能视角下,渗透进第一视角的主体意识,使得故事的叙述尤其有说服力,感情格外真挚,这比单纯地使用某一说话方式更有效,更有感染力。

而电影在构架叙事时,将小说中的“亚变种的全知方法”蜕变为“它”者叙述,体现为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呈现式”的叙述人称。{3}与此同时,导演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集中的为观众讲述着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充分发挥字幕的叙事功能极大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它―他”者叙述方式。

影片中,导演始终是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叙事,又吸收了原著是自传体小说的精髓,使得这种全知又没有脱离静秋的视角,因此全知视角同样带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烙印。影片中的事件发展几乎都是紧随静秋的视角加以展开的。在静秋和老三相识之初,老三在赞赏完静秋的文采后,黑底字幕显现:“这次谈话之后,老三一连几天都没有露面”。字幕逐渐隐退,静秋俯首案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画外音传来老三的声音,这时老三才得以现身。通过两人的交谈得知,老三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导演没有用镜头去呈现老三消失的这几天去哪了,而是在静秋的视角下交待了老三的去向。这显然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它”者叙述有着明显的不同。导演独具匠心的在全知叙事中加入静秋的视角,实则是在简化影片的情节分支,在电影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的展示静秋与老三质朴无华的爱情经历,让观众全身心的投入到他们的情感当中,而不为他人的琐事所牵绊。

小说和电影是创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两种不同的载体,当导演用电影语言去翻译文学语言时,当然会选择易于用镜头语言去表达的情节段落。除此之外,导演可以根据自身感受来成就影片的主题。导演提取了小说《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生死离别,淡化了时期中对人性的泯灭和打压,年轻人无法挣脱时代枷锁的内心苦闷,而刻意营造了一个凄美的绝恋。艾米和张艺谋在作品中体现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得出谁优于谁的结论。毕竟“从人们抛弃了语言手段而采用视觉手段的那一分钟起,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小说的最终产品与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4}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彰显着各自的审美价值。

注释:

{1}转引自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爱・茂莱.电影、戏剧、文学.见陈犀禾选编.电影改编理论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