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讲授;谈话;讨论

一、恰到好处地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它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讲究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并不是意味着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可用,而是很多场合必须用到讲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进行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类的教学又或者是音乐的一些乐理知识时,这种方法就特别适用。它的优点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效率高,照顾面宽。但也有其存在的缺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态,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不可以一味地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厌恶你的课堂。

二、适当地利用谈话法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有人觉得谈话法比较适合语言类的科目,如语文、历史,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对其避而远之。其实这种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音乐这一学科也很实用。因为谈话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它往往可以用在讲授法之前,因为讲授法经常是由旧知导入。讲授法的教学很枯燥,由谈话法中的旧知引入,学生就特别易于接受。此外,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帮助。如我在执教《愉快的梦》《闪烁的小星》《小白船》《外婆的澎湖湾》等课时,都利用了谈话法,导出了一些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新课的教学。谈话法在运用的时候,你会感到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非常近,学生也乐在其中。

三、讨论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法是音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几乎在百分之八十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当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时,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也因为集思广益,思路更加宽广。并且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的课堂,学生思维敏感,积极性极高,创新能力提高得也很快。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主张以小组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通过运用讨论法,同学们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了,他们说,音乐课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乐此不疲。

四、要利用好多媒体,让音乐课堂变成高效课堂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尤其音乐课。因为音乐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它可以让你的音乐课堂得以延伸,充满活力。以欣赏课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重组,对于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好的作品,如民族歌曲、丰富的画面、大型的乐器演奏等,多媒体的效果会比教材的印刷版更为真实和清晰;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认识一些著名的音乐歌唱家及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更便于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风格。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意境,让他们享受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因此,利用好多媒体更有利于形成高效的音乐课堂。

第2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激趣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14-1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现状分析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并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在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出现了“放松或休息”的现象,当他们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会产生厌烦等情绪,还有学生会坦率地说:“老师,这个曲子我欣赏不来,太高深了!”“这曲子太古老了,没兴趣啊!”在欣赏一些时间较长、音乐内涵较深刻的曲子,例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时,有的学生听到精彩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兴奋反应,然而随后又恢复“游离音乐”的状态;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把乐曲听完,注意力经常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的倾听音乐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基本为每周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的机会甚少,又由于学生有升学压力,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虽有兴趣,但音乐学习的习惯并未养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

二、面对现状,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一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

(一)以良好的素质和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教师自己肚子里没有东西,再好的设备、再漂亮的图片、再好听的音乐,也只能让学生产生一时的兴趣,听厌了、看厌了,可能学生就要睡觉了。要保障学生有效地听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还要有很好的教学控制能力。众所周知,放任学生自由打闹就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一味打压学生又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学生也许不闹了,但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了,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有效性了。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形成兴趣氛围,进而形成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真正为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的航行路线。

趣导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达到成功所必备的良好开端,是体现学科魅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连接新课程与现阶段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和谐的桥梁。当然,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它将强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撞击学生心中的火花,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去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世界,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心理,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好学,让教学步入有效、高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5.

第3篇

一、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现实意义

流行音乐教学是把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课程相互融合。教师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教学的教学中感受流行音乐的无限魅力。学生在对流行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对流行音乐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促进自我价值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全新的时期,流行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有助于促进大众文化的弘扬发展

流行音乐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把流行音乐融入到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遵照音乐内容的发展变化,使大众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扬与传播。流行音乐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但是流行音乐呈现的作品的具体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流行音乐占据音乐市场的主流,并且也是与时俱进的音乐。与此同时,流行音乐不仅蕴含着时尚因素,也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譬如:《青花瓷》这首流行歌曲中,“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句歌词,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旋律也郎朗上口,方便大众学习和传唱,这样的流行音乐不仅与百姓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也对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促使大众文化可以受到大家更多的喜爱。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判断能力

音乐自身带有无穷的魅力,会使大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音乐也是不分等级、没有国界限制的。部分学生觉得在情绪高涨的时候,音乐能够使人更加的快乐;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音乐又扮演着疗伤药剂的角色。流行音乐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存在着独树一帜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流行音乐的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判断欣赏的能力。学生的音乐判断欣赏的能力也是一种特别的审美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判断欣赏能力可以深刻领悟到音乐具有的无限魅力,会带给人无穷的美的感受。流行音乐的特点是简单、容易理解,学生在对流行音乐进行欣赏时,会深刻感受到流行音乐的魅力和蕴含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伴随学生掌握知识的越来越来,对流行音乐的判断欣赏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师把流行音乐融入到课堂中进行教学,可以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全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流行音乐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学教学,使学生在流行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眼睛发现音乐的美和感受音乐的魅力。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社会提出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综合能力强并且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教师在培养音乐人才中,要把审美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所以,教师在流行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引进形式多样的音乐,具体是指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民族音乐时,也要向学生传授通俗音乐,使学生在多种音乐形式的感染下,自身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师在进行课堂流行音乐中应该掌握的方法

(一)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以往的课堂流行音乐教学中,主体是教学。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中,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勇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譬如:在课堂中,让全班学生逐个播放自己最喜爱的流行歌曲,在播放完毕后,班上的学生对其歌曲发表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但增加了同学间的沟通,也提升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使教师的课堂流行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促进学生与教师两者间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音乐判断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流行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可是也不能形成过于亲密的交流,这样的话会使教师的威信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合理掌握这之中的利弊,做到既不使自身的教师威信受到影响,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流行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促进学生更好的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判断欣赏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运用网络中存在的正确思想对学生开展教育,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判断欣赏能力。

(三)明确流行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教师的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内容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判断欣赏能力。所以,教师要明确好流行音乐的教学方向,在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行课堂流行音乐教学前,做好教学规划,使之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长时间才可以形成,所以教师要做好计划工作,一步步实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教师还要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讲解其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无穷魅力。譬如: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中国话》这首歌曲,让学生对其进行鉴赏,教师做以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判断欣赏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互动教学 高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51-01

高中音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可以有多种类型与相应的方法,不同的互动教学类型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欣赏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方法常采用体验式与情感式;歌唱教学中,互动教学方法常采用技能式、表演式、合作式;创作与拓展教学中常常使用探索式、分工式、还有创作式等。

1 欣赏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重要学习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应当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多重对话,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走进音乐,提升思想。若是想要学生在情感与体验上达到较好的境界,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安静的环境与音质好的音响设备。然后要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结束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从学生描述的音乐表象中抓住其所体验到的音乐的实质,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因势利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引也应当如这春雨一般,在学生发挥的基础之上“随风潜入”。除此外,还可以采用绘画、讲故事、即兴表演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

2 歌唱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互动、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能动性。在歌唱教学环节进行导入式教学时,利用开放式音乐探究活动,让合唱队指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增长音乐知识和拓宽音乐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需要做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就可以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由并充分的发挥。在发声练习环节时,由合唱队担任指挥的同学来组织大家进行合唱时的呼吸和发声练习,老师不轻易指手画脚,过多干预,但可以适时的发表必要的意见或者建议。引导学生分组排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的讨论、商定作品的艺术处理与各种细节问题,教师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启发学生对音乐情境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方案。然后协助指挥征求大家对于作品的处理意见,使意见达成一致从而确定最佳处理方案。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协助和辅导的地位,以平等、协作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已达到适时的引导和启发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参与其中,并通过相互合作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3 创作与拓展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从教材内容的要点出发开展一个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主题活动。在小组写作的过程中,组内每位成员都会对于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对他人的感受进行聆听,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音乐的情感表达在不同学生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与内涵,一首歌曲或者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内涵的深刻体会与发掘才能得到,这个深刻体会与挖掘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对于该音乐作品进行不断地探索与不断体会,从运用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到所表达的情境与感情等进行辨析。只有当学生对音乐具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之后,才能对音乐的内涵具有一定辨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互动的探索与拓展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与主题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带领学生体会拓展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此过程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除了以上所列的教学环节中互动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外,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增进互动教学质量的建议。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创建和谐的互动气氛,有利于互动教学方法的实施。另外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述音乐作品发生的背景,音乐作品创作人的一些个人背景等,如果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不感兴趣,那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兴趣点,利用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有效果的学习不仅仅是脑力的付出,也是情感的付出,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增强互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提高互动效果的积极方法,对于音乐教学,尤其如此。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音乐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能够影响该音乐作品在学生心中的感受与形象,这种不同的感受的后果就会对音乐互动教学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高中音乐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的不同,并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对与音乐作品的良好感性体验与互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恒泰.声乐教学应重视体态语言的运用[J].中国音乐,1999(3):56-58.

[2] 吴跃华.怎样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以“音乐为本”[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1):78-80.

[3] 潘春荣.浅谈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素养诉求[J].乌鲁木齐教育学报,2006(3):49-50.

[4] 王岩淑.谈歌唱发声的方法纠正及艺术嗓音的保护[J].艺术教育,2009(1):78.

[5] 陈明孔.声音概念与发声技巧的关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98-101.

第5篇

关键词:音乐 教学 律动方法 价值

律动教学法的实践方式是通过肢体动作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们对音乐节奏的注意力,丰富音乐课堂的表现形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音乐教学中使用律动教学方法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们对音乐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音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后天培养的。一般认为,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简单概括为后天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环境以及音乐的接触程度等。作为当代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们演唱课本上的歌曲,而是把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列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音乐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涉及演唱、视唱练耳以及音乐表演等内容。在音乐课堂上,要积极突破传统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创造一切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活跃因素,能够积极、快乐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们的表现欲。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不是最重要的,只有轻松、快乐的音乐教学体验才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成长,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领悟音符的美感,节奏的魅力。鉴于上述思考,在音乐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们动起来、玩起来、快乐起来;而体态律动教学法就是能够让学生们“动”起来的方法。

二、律动教学法的内涵

律动教学法的全称是体态律动教学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聆听旋律、体会节奏,以声音和肌肉感觉的合成印象为基础,不断促进学生听觉、运动、情感、思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方法能够符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已经被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相继引用。但是,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为数不少的音乐教师只关注了律动的动作,而忽视了律动与音乐的结合。由于律动教学方法的实施水平有限,尽管改变了传统式正襟危坐的课堂气氛,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学生们“群魔乱舞”的尴尬局面,违背了律动教学方法最初的实施目的。

三、律动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律动教学的本质

律动教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肢体运动来感受节奏,体会乐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终形成体验化的认知和感受。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让音乐沦为肢体活动的伴奏,也不是随着音乐开展体育活动,而是把肢体运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方式。利用体态律动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体会思想,最终实现创新型教育教学。

(二)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

要进行律动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律动的素材。所谓律动素材,就是指在音乐伴奏下,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基本步伐或一组综合运动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现阶段的律动教学多使用模仿动作,模仿动作的来源主要是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物形象,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模仿,就需要熟悉他们的基本特点。只有在熟悉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概括出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要点,进而浓缩成体态律动。因此,音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多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动作,并引导他们概括出不同人物(或动物)活动的特点。

以人物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大家有木有注意到爷爷奶奶们走路时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陷入思考中,教师可停顿2分钟,然后提问举手的同学)

学生1:爷爷奶奶拄着拐棍!

教师:很好,还能想到别的吗?

学生1:走的慢。

教师: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很好,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学生2:爷爷奶奶们会驼背。

教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了,爷爷奶奶们走路是拄拐棍、驼背、慢。(将这三个词写在黑板上),大家可以站起来,感受一下,爷爷奶奶们是怎么走路的。

(三)音乐与动作结合

在动听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对音乐的理解,进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表演欲望,这种表演欲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之中。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开展体态律动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性质、节奏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体态律动。例如,在学习朝鲜族民歌《桔梗谣》的时候,受到民族差异的影响,可能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兴趣并不浓厚。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崇尚仙鹤,在跳舞时多模仿仙鹤的动作,甚至可以从朝鲜族民歌的节奏中感受到仙鹤优美的步态。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整理一些朝鲜族歌舞的视频,让学生们学习模仿,模仿一只只在河边戏水、翩翩起舞的仙鹤,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在此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处在一种自我陶醉的健康情绪,乐在其中。同时,也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民族性,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做到深入浅出

体态律动教学最初的目的是丰富音乐教学的课堂表现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在体态律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过分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天性,就会得不偿失。音乐课堂上的律动活动,本来是一项快乐、轻松的活动,如果过分吹毛求疵,对学生的动作严格要求,就会从律动变成广播体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盲目规范动作,对学生的“随心而动”加以制止,就会把律动教学等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在上音乐课时,除了要用心学习歌唱技巧,还要记牢老师教给的动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疲乏,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结语

音乐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也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新课标重新规定了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音乐创造。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应用于音乐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

参考文献:

[1]姜璐璐.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

[2]齐颖.浅谈“体态律动”教学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3]宋艳琼.让音乐教学在律动中焕发生机――浅谈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

[4]潘静叶.让幼儿在音乐律动中成长――谈幼儿音乐教学中律动方法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49).

第6篇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儿童心理;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09-2

儿童的音乐教育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家长的积极态度推动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一方面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激励和教育方法有悖于儿童心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用成人式的教育模式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使许多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如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儿童的音乐之路走得更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主要潜能

经过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期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正开始揭示音乐和语言、数学以及其他智力活动间的联系和本质。一是音乐和语言相辅相成。音乐通过强调节奏、重复、字与字、话语之间的停顿来促进语言学习,例如小孩在还不能念出一个长句的情况下,就能唱出一长串歌词;二是提高时空里预测与把握形式的能力,数学和音乐的联系是因为两者都依赖于时空推理,每一位懂音乐的人都知道音乐是数学的,如果不作数学计算,你就无法读懂五线谱上的第一个符号;三是音乐可提高我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音乐训练能提高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

二、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杜威说过,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兴趣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违背兴趣实际上就是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

(二)感性认知是儿童学习音乐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接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个性。

三、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鲁道夫・史代纳博士对音乐阐述过:乐曲的愉悦感比内容更重要,给幼童的音乐是要生动的音乐,能滋养耳朵的音乐。音乐要融入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在情感、意志和思考的各个层面滋养孩子。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地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音乐的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的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内在发展阶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孩子目前的发展阶段。按照兴趣提供资源就是在他需要盖地基的时候你给他提供钢筋水泥。让儿童跟随着兴趣去选择钢筋就用钢筋,去选择水泥就用水泥。这些素材被他们自己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就完成了内在建构,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就是在不断获取“成功”的过程中产生的。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而是要让学生经常、不时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儿童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儿童体验、感受音乐

音乐老师要在儿童与音乐间建立美妙的连接,老师要成为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引领者。让儿童与其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相遇……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儿童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孩子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孩子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了,孩子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学在快乐之中,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但是要保持儿童对音乐的“欢喜心”也不是一件易事,强化儿童对音乐的体验,需要时时保持儿童对音乐体验的快乐,如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如果困难程度超出了孩子的兴趣能力,孩子兴趣减弱甚至丧失就很正常。或者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各种兴趣下降的表现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检测一下是否随着学习的进展难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到了让孩子力不从心的阶段。如果是,那么就要及时调整;如果不是,仅仅是枯燥的方式引起的兴趣下降,就要及时调整方式,增加更有兴趣的环节。国外的各种教学素材和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视“fun”,原因也正在于此。

(三)突出教和学过程的和谐,让兴趣转变为儿童发掘自身价值的基石

1、教学内容要和谐,易于儿童产生共振

教学内容是使儿童与音乐发生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儿童获得发展的媒介。只有当音乐学习的所有内容的自身各要素之间、所有内容与儿童之间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才能使儿童在真正的审美气氛中,在感知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最有效的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同时也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身心疲劳和情感损伤。比如儿童与歌曲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儿童的嗓音运动与全身的脏器运动,与全身的肢体大肌肉运动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儿童的歌唱行动与儿童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缺乏理解,缺乏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体验带动儿童的歌唱的表达是缺乏生命活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与特定情感表达紧密联系的歌唱技能也不容易获得。

2、教学方法与程序要和谐,易于儿童共享

从理论上的实践中看,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于整体和谐的条件,必须具有审美享受的特征,才更易吸引师生的积极投入,使师生自然地产生人人都乐此而不疲的效果。比如,传统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往往采用干巴巴地喊一二三四,反复机械地练习基本动作或基本动作组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舞蹈的基本结构,最后再将全部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配上音乐伴奏进行表演。在能够完整连贯地表演之前,儿童往往就已经不断地陷入厌烦、苦恼与疲惫的困境之中。而教师也往往很快地感到自己的身心疲惫而热情下降。而先进的教学法则是: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引入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和被象征的内容因素,尽可能早地配合完整的音乐,并随着儿童对前面出现过的要素的逐步掌握,逐步地累加新的要素,从而使舞蹈的形象逐步丰满细腻起来,儿童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精神环境要和谐,易于提高儿童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投入音乐学习活动的热情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音乐教育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历史上所形成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也应随之进行变革,以更好的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上的革新,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确实有助于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必然会带动教学各个环节的革新,这既是一种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音乐教育无疑是有着多方面特殊性。学生基础水平、教学目标、学习环境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有的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而不是对其他类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照搬照抄。只有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分层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进行整体教学。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水平、性格情绪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其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教学法可以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早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近代一些教育学家也纷纷提出只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正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运用和体现。

具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进行全面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层,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通过这种层次上的划分,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当下的学习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得到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获得相应的进步。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要肯定他们当下的优势,适当为他们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一般层次的学生,也要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避免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从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入手,多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以此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学生经过刻苦学习之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就可以升入高一级别的层次中;有的学生态度松懈,水平有所下降,就要降入低一级别的层次中,这也从无形中给了学生以一定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提升。

(二)对话教学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采用讲述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音乐教育。一方面,音乐是一门体验的艺术,音乐学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采用讲述式教学法,其实就是将教师的个人体验强加给学生,将学生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这与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质规律相违背;另一方面,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表现在基础水平、性别、性格等多个方面,要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不能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本身,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情感等,方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沿着既定的轨道发展。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讲述式教学法所不能及的。因此,应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对话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新型教学方法,主张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建构。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教学,而是一种全面的对话,包含个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等多个方面。一方面,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表达的机会,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的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学习之外的各种认识和状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作品,随后让学生进行鉴赏。音乐播放完毕后,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每位学生的发言,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参照,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借鉴。如果学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的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是非极端的,教师都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沟通,因此理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并予以广泛的运用。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的教学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学的标准配置。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音乐教育来说,如果教学中仍然以黑板、讲义、钢琴为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对多媒体有充分的重视,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画面,将单纯的听觉接受变为视听结合,这种接受方式上的扩展,无疑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而且学生也乐于看到他们脑海中所想象的场景变为真实可感的画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制作一些视频影像,从而将欣赏教学变为一项主动的、富含乐趣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各种音乐教学类软件已经十分丰富和完善,完全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中。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奏钢琴,但是受到教师水平和乐器形制的影响,难以做到百分百准确,但是一些音乐类软件,如Musicator,就可以将课堂上常用的发声练习曲编制成MIDI文件。以此文件作为发声练习的参照,更能保证音准和节奏的准确。在音乐伴奏、打谱等方面,音乐软件也都有着独特的功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应尽快推动自身从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升自己的多媒体操作和应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中新利器,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怎样教”的问题,对于整个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单一和陈旧,已经成为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瓶颈,理应得到及时的完善与革新。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正是本着这一认识和目的,就教学方法的革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使教学质量得到鲜明的提升,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峰.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熊鹰.高校音乐教育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

[3]汪俊芳.谈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8(3).

第9篇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条件,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它就像一首歌曲,美声、民族等多种唱法都可以唱,但要看唱给谁听、用什么乐器伴奏、怎样伴舞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肯定会不同。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其特征、师生特点等,灵活运用。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

第10篇

小学音乐教学考核应结合音乐学科特点,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进而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教学过程实现由积累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

一、小学音乐教学考核的内容

音乐课是较为注重实践的学科,因此考核时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动态考核,具体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演唱

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考核时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对演唱的考核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考核演唱形式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中考核演唱形式能够了解学生音乐的表现能力,掌握学生基本的嗓音状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的音阶、节奏、和声等,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2.欣赏

音乐欣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针对该环节的考核,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根据音乐回答问题、背诵相关音乐曲谱等。

3.创作

创作是学生灵活运用音乐知识的水平的反映,不但能够活跃学生们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因此,该环节的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音乐教学考核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舞蹈创作、旋律创作、节奏创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小学音乐教学考核的方法

1.综合性考核方法

综合性考核方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另外,还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欣赏水平,因此该考核方法和考核的范围比较广泛。

音乐综合性考核时应首先了解学生们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和目标进行等级分类,其中,学生分类主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水平或年龄段进行划分,进而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考核内容,体现综合考核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例如,音乐教学考核时我选择了“我的愿望”一课,然后按照年龄段将学生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年龄等级。针对高年龄段的学生我将其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音乐的体会等作为考核的内容;针对中年龄段的学生着重考核其对音乐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低年龄段的学生则对其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

通过运用综合性考核方法,不但了解了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达到了激励学生的效果,调动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阶段性考核方法

阶段性考核方法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确定阶段性考核的时间间隔。我在音乐考核时将考核时间间隔集中在了课堂上,即在上音乐课时通过采取课前检查、课堂抽查的方式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

(1)课前检查。课前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对上节音乐知识的回顾,也可以是对音乐器材准备情况的检查,以此了解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在该种考核方法督促下,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器材的准备越来越充分,为音乐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抽查。课堂抽查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考核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抽奏、讨论、提问等方式,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便于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

我在进行课堂抽查之前专门制作了一个表格,并将学生的姓名以及考核科目列入其中。课堂抽查时,我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记录到平时抽查成绩一栏中,作为评价学生最终成绩的参考。

很显然,阶段性考核方法比较公平、合理,不但有助于教师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3.总结性考核方法

总结性考核方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体现,属于目标达成评价,将这种方法与阶段性的考核结合起来,则能达到较好的考核效果。总结性考核方法的有效落实与期末考试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一些学者提出,采用“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

所谓的班级音乐会,即将学生参与考试的内容在音乐会上进行表演,进而对学生的歌唱、演奏、音乐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使用该种方式考核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天赋、能力差异、考试内容的难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11篇

一、讲授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讲授法。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教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它的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规(包括乐理、音乐表现手段、作品的分析处理等),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和技巧。但它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式。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教材进行范唱或范奏;配合教学内容出示相应的挂图及实物(如:乐器),运用录音、幻灯、录相等视听电化教具。但是在演示前要按照教学任务与教材内容,事先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范唱、范奏一定要熟练,最好能不看谱进行,能完整地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用来演示的教材要能够突出所学内容的主要特征。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直至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他们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运用讨论法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并做好一定的知识准备,以便不失时机的启发、引导、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讨论的题目要具体、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后要有小结。

四、情境法

第12篇

关键词:理论依据;常规训练;情境教学;歌舞穿插

一、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的理论依据

1.学生实情依据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素养训练,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当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教育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我的创造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尝试用各种方法和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特点依据

音乐学科是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动力,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科特点决定着课堂教学要注重音乐实践和创造,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活跃学生思维。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教学方法多样化、实效化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热情。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为了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欣赏、唱歌、演奏等基本音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音乐的体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古代艺人们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下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任何一项艺术的成功都需要辛勤的汗水,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一样的。我教的班级里有几个特殊的孩子对音乐较为敏感,称得上比较有天赋,可是大多数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要靠不断的训练来培养。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音乐基础知识采用的是常规训练法,首先教师引领示范要到位,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试唱等等,为了避免训练课堂的枯燥和劳累,我平时上课就注意面带微笑、多用鼓励性语言,对于学困生单独辅导,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同一首歌曲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让孩子快乐歌唱的同时因为个人的一点小创意而有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

2.创造课堂情境教学

近几年来,各科教学都在倡导情境教学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在音乐课堂上更有效果。我主要尝试三种情境设置法:

(1)冥想法

上课时先让学生身体和情绪放松,然后闭上眼睛听乐曲,

边听变用心感乐曲表达的情感或者带给自己的情感变化,如《东海渔歌》中唱歌内容《赶海的小姑娘》,学生从乐曲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方面就很容易感受出小姑娘“赶海”时的愉快心情,从而感染听者的情绪。

(2)用多媒体展现乐曲情境

儿童大多数都喜爱动物,在学习第一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时,可以利用儿童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讲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制成幻灯片或者直接播放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激发他们对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热情。

(3)表演情境法

将一些简单的曲目带领孩子学唱之后,引导学生丰富故事情节,编排动作,比方说让学生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大象、狮子、小蜻蜓等等。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同时也在无形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做到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景交融、深化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3.歌舞穿插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上,师生尽兴尽情之时,总觉得心中有一种热情无从表达,总有一些孩子忍不住要站起来或者手舞足蹈地诉说心中的感受,这时我就恰当地鼓励学生用简单而有特色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对乐曲的理解。在学习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时,根据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讲他们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带领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走步,鼓励学生模拟不同的动画人物、动作,编排简单的舞蹈,可以采用先歌后舞、先舞后歌或者载歌载舞的不同形式,调动学生欢快活泼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加强连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而且通过在舞蹈编排和表演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每位音乐教师对于新教材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怎样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教育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去竭力探索,用时下一个流行词语形容一下就是“在路上”,但我坚信,只要凭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一颗颗热忱的心,我们将会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樱梅.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J].考试周刊,2010(50).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识谱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34

识谱,包括节奏、音高、音准的学习,识谱的学习是打开学生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作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识谱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要符合小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而且,要让小学生学会识谱,就必须先让他们对识谱感兴趣。

我在起初开展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234567是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都说:“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可以这样说,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学生,音乐基本素养都比较低。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只是教学生单纯的演唱歌曲,并没有进行识谱的教学。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简谱都感到非常陌生,更别说是五线谱了。而对于歌谱,他们也不想去认识。我在自身的教学中也发现,一提到要学生进行识谱,学生马上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高涨的学习情绪立刻下降了许多。

很多小学生模仿演唱歌曲的能力相当强,但是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呢?识谱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谱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比较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接受,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喜欢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教师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开展识谱教学,必定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年级教音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七个小动物分别住在一个七层楼的公寓里,分别是:do是小熊do do do,re是鸭子re re re,mi是小羊mi mi mi,fa是小牛fa fa fa,sol是公鸡sol sol sol,la是青蛙la la la,si是小蛇si si si。并且制作了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记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过爬楼梯的方法来接龙。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七个基本音符。

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小学音乐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识谱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也才能使他们做到积极地、自主地去学习音乐。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在音乐课的课堂中,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例如,我在教学《捉泥鳅》的乐曲时,首先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线条的走向,然后耳朵听着旋律,嘴里轻声哼唱。学生觉得很有趣,情绪也非常的高涨,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识谱的兴趣。这时,我便将识谱教学适时地引入,就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项教学活动中,学生便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的谱子。所以,音乐教师只要激发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就会使识谱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学歌曲,再识谱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的教学中要先学会歌曲,再进行听谱、识谱的学习,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否则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学生在学唱歌曲时,都是跟着音频资料听几遍就能唱会,若这时打断学生的兴趣,而让他们先唱曲谱,后学词,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就不高了。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听老师的范唱或录音把所要学的歌听熟、听会、甚至会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来学习曲谱,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唱六年级《猜调》这首歌时,经过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等教学活动后,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们被优美的歌曲所吸引,有强烈的学唱歌词的愿望。于是,我便顺势让学生随着录音唱词。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非常集中,只需练唱几遍就唱会了歌曲。在感受到他们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学会歌词后,我就将曲谱的教学接着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便能使小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识谱。

三、先学节奏,再识谱

一首歌曲是由音高和节奏共同组成的,因此学生仅仅知道音高而不唱出节奏是不能把歌曲唱好。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所以,教师必须先进行节奏训练,这样才能使试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4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 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生心理开展教学

1.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中学时代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身心的发展方面,是一个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心理学指出:在情绪和兴趣以及理解会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地影响,精神快乐,情绪舒畅,认知效果好,学习兴趣会积极、学习效果会更强。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感觉”“理解”“实践”等学习音乐,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学习效果更好。

2.教师在学生心理基础上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自由、舒畅、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入其境,注意力集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引起联想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展音乐实践创造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前教师应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要丰富,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对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性的小礼品作为奖励,为教学增添活力。创设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音乐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器官,让学生辨别乐器、从而理解音乐。在音乐作品前编上一段入情而简短的导语,这些导语的建立必须与中学生对该作品的熟悉情况和学生音乐操作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关。

二、展开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教学

1.民歌。中国民歌是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它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曲调简单却有节奏感。民歌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同学们对待“民歌”问题的茫然,这种状况的产生包含着很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尽可能全面收集整理有关民歌音乐欣赏教学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期通过民歌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逐渐转变观念,对民歌得以更进一步的认识。

2.民族器乐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民间乐器十分丰富,大约有五百或六百种。根据其发音原理和表现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许多民间器乐,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民间音乐瑰宝。中国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生机无限。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品种,区域和曲目众多,规模宏大,充满了民间艺术家们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渗透着他们的血,为我们挖掘,整理和总结。

三、以民间舞蹈为切人点的音乐教学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学习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我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仅在汉族地区就普遍流传着龙舞、狮子舞、花鼓等民间舞蹈形式,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也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相应伴随的音乐风格也不相同。大部分民间歌舞是载歌载舞、歌舞结合,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民间舞蹈,先了解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其次感觉如何,舞者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第三了解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表达民族音乐。前两点通过欣赏教学达到第三点,并通过实践学习培训。开发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使用奥尔夫、罗斯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舞蹈、语言、动作相结合,开展动态的音乐课。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是把音乐、舞蹈高度结合,学生伴随音乐节奏,通过身体反映音乐情绪和要素,通过练习去体会舞蹈动作与节奏、旋律的结合。在教学生学唱乐曲时,教学生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跟着音乐边唱边跳,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新的舞蹈动作,激发学生想象力,以增强学生们的舞蹈律动感,指导学生制作舞蹈道具、自制简单小乐器,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学生们喜欢民族音乐,随着民族音乐进行民族舞蹈的动作表演对他们来说是很乐意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要阵地,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从中寻得乐趣并获取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情”为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音乐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发展。同时,只有学生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时,才敢于主动地参与,将个体融入课堂并积极地去体验。

一、注重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堂只有通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才能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唱歌教学中的“听”包括学唱前的聆听、听教师的范唱、听同学的演唱等多个方面,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学唱前的聆听能让学生对整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有了大概的了解。范唱可以随时诱发学生的歌唱热情,激发起他们通过唱歌表现情感的欲望。听同学的演唱则可以让学生从中分析、比较中得出演唱的好坏,提高学生演唱技巧、演唱水平及准确把握歌唱情感。例如,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于是,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摇宝宝的律动。这时,有的学生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教师。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并把握了此曲温柔、甜美的感情,甚至还想象宝宝在妈妈怀中睡着了的甜美画面。这种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并运用各种不同的聆听方法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方法,是最简单、最真实、最有效的唱歌教学方法。当然,这里的聆听也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歌唱。因此,音乐课堂中要尽量使用音响效果较好的多媒体设施,教师也要将自己的演唱水平、伴奏和指挥提高到一定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达到聆听的有效性。

二、创新多种形式,凸现主体地位

做游戏是最能体现寓教于乐原则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如学习音符“1234567”,教师可将七个音符写在卡片上,老师弹出某个音,让同学听后代表这个音符的卡片举起来,并唱出来听一听。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音名,音的高低,也使单调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开展“开火车“游戏,让学生分组抢答:火车进、出站时音的强弱,音色的变化和速度的快慢等。知识竞赛既检查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寓教于美则是将无形的音乐转化成舞蹈、表演等,使之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行为参与,让他们可听、可视、可感,不再拘束于课堂板凳的禁锢,而是以一颗童心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有些教学题材可以改变成小小的音乐剧,在教授《小动物走路》一节课时,我以一段视频先让学生看到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在日常生活的特性,之后让学生先就自己熟悉的这几个小动物说说它们的声音、外形、走路特点和如何爱护它们。随后,我问到“你愿意扮演哪一种呢?”,许多学生纷纷举手。于是一场别开生面、又充满人文气息和童趣的音乐剧开演了,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引来全班的开心大笑。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一个孩子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并别出心裁地模仿《小猫钓鱼》中捉蝴蝶的场面。这时,我及时配上一点诙谐、灵动的音乐,演的人积极投入,看的人津津有味,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图画展现出来,而音乐的美也静静的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三、多一些赞赏,少一些不屑

"称赞如阳光",渴望赞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在课堂上,赞美是一种教学艺术,真诚的赞赏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活拥有更多的乐趣,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教师的赞美与尊重而更加奋发向上。

曾经有一位老师习惯于采用消极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失误进行点评,"怎么能这样唱,你让大家听听","声音像蚊子叫,哪有你这样唱歌的","瞧你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难看",如此这般,满含不屑的消极评价反复出现会使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弱,胆子越来越小,直至不愿参加任何公开的表现活动。成长不需要阴霾、寒风,需要的是阳光雨露,需要的是肯定和激励。几个简单的肯定词语、几句简单的赞赏,就能使学生信心百倍,情绪高涨。由衷的赞赏、诚恳的激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感受,带给孩子的是暖意,是自信,是积极进取的力量。 这些音源正是音乐的源泉,学生了解音源的过程,就是了解音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