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公司管理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汽车行业 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公司
一、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
汽车金融主要是跟汽车有关的金融服务,包括为零售终端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为经销商提供批发性贷款,以及为汽车厂家融资等在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融资的金融活动,它是现代金融业与汽车业结合发展的结果。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同时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近1400万辆的好成绩,比去年同比增长48.3%和46.15%。在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年销售量突破1800万辆,平均月产销量都突破150万辆,再一次创造了全球汽车销量的新记录。2012年汽车销量虽然有受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在2012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950万辆,同比增加4.08%和2.93%。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目前汽车金融业相比西方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大家还是看到了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背景
目前在中国汽车金融发展中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汽车金融公司算是刚刚起步,不过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汽车金融公司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汽车工业同时迅猛发展,但是这发展势头在2004年的时候受到打压,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就在这样情况下应运而生的。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不断创造新记录,排名全球第四位仅次于德国,而销售额早已经赶超德国,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当时候人们预测2005年的中国将会赶超日本,然后这些溢美之词在04年戛然而止。04年的产量同比依旧增长,销量却低于产量增长值,车市持续低迷,厂商和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合理的库存符合汽车行业周转流通,但过大的库存越来越影响厂家的生产和销售。自从国家批准商业银行开办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汽车销售量增加,汽车消费信贷也大幅增加,商业银行从中获利匪浅,但随后暴露出来骗保,恶意逃避欠贷的情况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越来越高,众多保险公司选择放弃汽车贷款保险这业务,这一举动又进一步增加了银行风险,因此银行开始紧缩银根,采用提供首付款比例,提高车贷门槛,缩短汽车贷款年限,甚至列出停贷黑名单的措施,让更多消费者持币待购,甚至在申请贷款被拒以后放弃购买汽车的意向。这个时候无论是厂商,经销商,消费者都迫切需要有新的消费信贷方式出现,这时候人们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汽车金融公司这一早在国外成熟发展的金融机构上。2003年10月份国家出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方法》,在这一年底,首次报审的三家汽车金融公司审批通过了,他们分别是上汽通用金融,大众金融,丰田金融,从此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三、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行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主要分三类,分别是商业银行,汽车集团下的金融公司例如丰田金融等,以及汽车集团下的财务公司例如东风财务公司等。后两类我们归为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我们可以从中比较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对比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1、汽车金融公司同汽车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大部分的汽车金融公司或者财务公司都是汽车主机厂的附属全资子公司或者控股的子公司,它们会与母公司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母公司汽车产品的销售,因此无论经济景气不景气,汽车行情好还是不好,都能保证对汽车经销商的金融支持。越是经济不景气,它们只会推出更低利率汽车贷款甚至零利率汽车贷款来促进汽车销售,因为它们清楚知道他们这部分损失可以通过汽车相关产品的销售利润得到弥补,而这一点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做不到的。由于商业银行跟汽车企业没有直接的利益相关,它对汽车行业的支持很容易受宏观经济影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自身的风险就会紧缩银根,进一步提高贷款门槛,这就会影响汽车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的功能,那就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碳”。
2、汽车金融公司专业化经营的程度高。这是跟商业银行最大的区别,从风险控制方面来看,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针对汽车消费者开发出专门的风险评估模型,办理抵押登记管理的,而银行没有办法针对汽车产品的销售和售后开发出专门的运营系统。这样汽车金融公司不仅节省费用也提高了效率,例如银行办理同样的汽车信贷审批需要10-15个工作日,金融公司只要1-3个工作日就可以审批通过了,大大提高了审批的效率,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3、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提供多样综合金融服务。不同于商业银行汽车信贷业务中仅限于汽车贷款,购买汽车只能是一次,只能赚取利息收入。汽车金融公司可以跟生厂商,经销商,维修商达成协议,它可以覆盖整个汽车售前,售中,售后过程。提供例如融资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服务,这样增加了金融服务功能,又能经常监督客户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确保贷款的安全。
四、汽车金融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开始凸显越来越多的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截至目前,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呆坏账已逾1000亿元。再加上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发展中遇到了众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比如普通居民的信用记录不完整,我们很难真实,完整,合法的获得个人信用资料,也很难对个人信用做出准确评估,社会征信体系不成熟,消费信用的记录很分散,信用评价体系不完整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评价成本高,也导致了有些居民的道德风险和侥幸心理出现。
2、经营模式单一。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都是采用多元化经营这样可以保证他们获得更多盈利,他们不仅做消费信贷甚至融资租赁,信托租赁等也纳入相关业务内容中,不过目前依照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方法》规定,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只能从事单一的汽车信贷业务以及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不能涉及例如汽车租赁等盈利较高的中间业务,这一条件使得我们的金融公司投资手段单一,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的投资方式减少了收益。
3、融资渠道狭窄以及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汽车行业在中国属于朝阳行业还未进入成熟区,汽车金融的发展更是初级阶段,所以汽车金融公司所需要的懂金融,懂汽车同时又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非常稀少,人才的缺失也制约了公司的发展。目前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3个月以上期限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帐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因此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的融资渠道狭窄,想从其母公司获得资金支持也麻烦。相反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票据,发行公司债券,向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将应收账款证券化等手段融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集中程度比商业银行高,分散机制不如商业银行灵活,所以更需要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方式提升利益空间。
五、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对策
中国汽车信贷刚进步,规模和经验多没有办法跟国外发展上百年的金融公司相比,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惑和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成熟汽车金融业务经验,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金融公司。
1、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目前的汽车金融甚至其他行业金融公司之所以会有较严重的经营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信用环境不好,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通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征信机构和评价机构,制定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树立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
2、促进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合作。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由于商业银行在汽车企业合作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获得贷款利息差,没有和汽车企业有更直接的利益关联,所以不会对汽车行业提供稳定的支持尤其是在宏观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在汽车行业更需要金融支持的时候,银行反而会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减少自身风险而收缩相关金融服务,给汽车市场雪上加霜。另外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也只限于普通的消费信贷,没有办法提供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即使银行已经意识到了汽车金融市场巨大潜力,它提供的只是银行业务中的一种附属业务而已,,但这一业务还算不上银行业务中的主流业务。汽车金融公司从整个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售后服务都有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流程,因此在业务运营上大大节省交易费用,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这一点看来无论是金融服务的质量还是形式上都比商业银行强的多。所以按照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来讲,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可以更加方便消费者。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大量资产,广泛的客户群体和信用资料还有完善的分支机构和结算网络,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汽车金融公司资金瓶颈,客户信用资料缺失的困惑。另外一方面金融公司有价格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可以弥补银行缺乏专业系统无法控制风险而退出汽车信贷市场的困惑。二者如果相互结合互补优势,就可以形成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者,汽车厂商,经销商之间多方共赢的局面,从而推进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金融 服务 现状 策略
一、汽车金融的起源
汽车金融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汽车的发展刚刚起步,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大众没有购买能力,而银行又拒绝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为了拓宽汽车的销售渠道,汽车经销商们尝试着向大众提供分期付款业务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分期付款导致汽车企业的资金回笼速度下降,大大占用了汽车企业的研发与销售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汽车企业开始筹建自己的金融公司,汽车金融业务开始发展。
二、汽车金融发展成因分析
汽车金融业务的形成是必然性的。首先,汽车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生产流动资金与销售资金需要进行分离管理,如果将生产资金与销售资金整合,企业将会面临销售数量越多,生产资金越小,最后导致生产资金被固定于经销商的库存与消费者购买款中,无法有效保证汽车企业的产品研发与生产。而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汽车金融业务和汽车金融公司为生产企业不断提供流动资金,维护销售体系。其次,企业的汽车销售业务依赖于经销商,对于大部分经销商而言,库存积压是其营销目标实现的最大麻烦。汽车卖不出去就意味着资金无法回笼,服务设施与器械设备等方面的维护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金融与汽车金融公司需要对经销商提供库存车辆周转资金,并在营销策略受到市场变化冲击时提供资金保障汽车经销商的正常运营和流动资金贷款。第三,汽车金融的形成与销售渠道的拓宽离不开关系。早起汽车作为奢侈品,为了满足大众的购买欲望,汽车金融能够为汽车用户提供消费贷款和租赁融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汽车企业的竞争从产品特色到售后服务都是建立在庞大的购买人群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自己的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汽车金融公司需要具有为暂不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提供贷款,在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同时降低购买者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
三、国内汽车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一)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1.汽车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贷款信用较差。在汽车消费方面,国内消费欲望充足,消费人群庞大,但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刚刚起步,对外贷款限制较多。国内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在上世纪80年代才刚萌芽,服务面相对较窄,贷款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需要有着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有效为社会消费人群提供贷款业务。由于国情限制,社会征信体系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提供贷款业务时难以有效获得消费者的收入数据和个人信用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承担着信用危机,对外贷款存在着死账等风险。
2.融资渠道与信贷主体单一。在国内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想成立汽车融资公司最低需要5亿注册资本,不合理的注册条件严重阻碍了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向境外贷款和发行债券,限制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较窄的融资渠道增加了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在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信贷模式主要依靠经销商、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由于汽车服务涵盖了多个方面,如产品咨询等,而商业银行只提供资金支持,对售前和售后等服务无能为力,这就导致汽车金融服务偏向于单纯的资金放贷,银行成为三方合作中的主体。
(二)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的一些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随着汽车消费行情的看好,汽车金融服务也会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由于现行制度的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提供又相对有限,最终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为了满足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拓宽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步。
2.适当放宽汽车金融进入条件。由于高昂的注册资金导致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进入难度较大,单凭国内力量难以组建具有影响力的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基本由外资垄断。为了发展我国国自主的汽车金融,首先需要放宽汽车金融的进入条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同时可以允许中外合资的形式成立汽车金融企业,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汽车金融企业的管理运营经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灌入新的活力。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信贷服务提供有力依据。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二是要建立信用评价机构和征信机构,并确立相应的信用评价程序和方法。三是要加强征信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四要完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方法,实现个人信用记录的行业间流通,从而为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结语
在汽车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发展为汽车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扩大了汽车消费群体,间接助长汽车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汽车金融的发展,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致力于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均衡性。
参考文献
[1]陈立辉,邢世凯,杜秀菊.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1(05).
[2]孔玉蓉.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0(02).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4月底,全国轿车库存突破10万辆大关;汽车成品存货总值142.1亿元,上升27.9%。6月全国汽车销量为16.5万辆,仅比2003年同月上升了2.2%,这是两年多来最低销售增长率。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居民消费结构将会出现一个大的跨越,即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向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转变,因此汽车消费将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业内人士对已经进入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给予了厚望,期待其能推动中国的汽车消费和汽车市场,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会给汽车市场带来些什么呢?
激活汽车信贷市场
卖者有货,买者无钱的局面有望打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再祥指出,汽车金融公司所包含更深刻的是一种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在中国大多数生活品的消费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房地产导入信贷消费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使房地产行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社会满足汽车消费需求的能力却是十分有限,在市场上形成了生产有余,卖者有货,买者无钱的局面。汽车金融可以调剂社会消费资金,使其在“时间上继起、数量上平衡、供给上充分”。汽车金融是中国金融市场第一次向外资开放的实验地,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将改善中国的消费文化。
车贷的“鲶鱼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龚明华认为,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附属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市场营销网络,与客户进行接触和沟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专业化服务。在美国,汽车金融业务多种多样,包括分期付款零售方式、融资租赁方式、信托租赁方式、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转让与再租赁等,并有厂家贴息、客户享受零利率等多项优惠措施。目前,按照银监会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细则》,汽车金融公司还不能开展租赁等业务,也不能提供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融资服务,但是,对广大购车群体来说,毕竟多了一个融资渠道,而且是专业、便捷、高效的融资通道。同时,由于“鲶鱼效应”,即使仍从银行贷款买车,也会享受到比原来好的服务。
王再祥指出,与商业银行等专职信贷机构相比,汽车金融公司具有其自身优越性: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母公司卖车,这就决定了当消费者支付能力降低,消费需求降低时,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推出有利于消费者的汽车金融产品,促进汽车消费。例如“9・11”事件后,美国汽车市场急剧降温,汽车厂家为了促进销售,提供了“零首付、零利率”信贷,保证了汽车销售的稳定。
“试水期”的苦日子
目前,中国的汽车金融相应的配套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实际上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到中国来有一种虎落平川的感觉,有几个很现实的制约因素如利率不能为零、不能设立分支机构、融资渠道有限等。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筹备组成员表示,其公司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但在短时间内不会把盈利放在首位,其成立后先期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丰田汽车在中国销售。
龚明华指出,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实际上对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业务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派遣外勤人员和利用经销商网络提供服务、实行集中化的后台管理,来解决单一机构的问题。至于不能采取“零利率”这一杀手锏与商业银行争夺车贷市场份额,以及不能通过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等方式融通资金,确实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构成制约。
王再祥指出,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开始会有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试水过程。在试水期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会通过银行,大股东的存款,是在股东之间的转移,没有实际意义;同业拆借的资金基本是短期的,不能长期使用。汽车金融公司推新的金融产品有较大的风险,首先政策已经规定了其业务经营的范围,推新的产品需要得到审批,再者仅仅靠货币市场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
汽车金融的利率浮动,在国外完全是自主的,但在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也不是不能做,可以通过变通的方法来做,现在汽车厂对车价是严格限制的,但这个坚冰也将逐渐被打破,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对车价的调整、优惠来实现利率的调整。汽车金融的主体已经开放,但是价格还没有开放。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可以直接融资在市场上发行债券,其资金80%来自资本市场,如果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完全来自商业银行,把银行的资金加息贷给用户,是没有利润空间的。所以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大都来自资本市场,国外像通用、福特这样信誉好的汽车金融公司,资金会主动来找它们。
汽车金融公司开始的利润会较弱,一段时间后其利润可能会来自利润转移,现在厂家对经销商有返点,也就是佣金,以后可能会有一部分利润返给汽车金融公司,由汽车金融公司和经销商之间作一次利润的分配,将来经销商的资金将会主要来自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由此可以获得一部分利润。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通过多元化的参与资本市场获取利润,参与保险、证券、房地产、其他的个人信贷,可以追逐资本市场中的高回报,利润来源点比较广泛。
引领车贷市场的趋势渐显
龚明华指出,汽车金融公司开业后,可以发挥其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利用其与生产商、经销商的紧密关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延伸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贴身服务,来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利率管制的逐步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利率和融资渠道限制会逐步取消。从长期来看,汽车金融公司逐步引领车贷市场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汽车金融公司在初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设方面,同时开始“试水”,市场拓展的力度不会太大,不可能很快盈利,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由于我国已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而我国的贷款购车比例目前还不到20%,远远低于国外平均70%的比例,车贷这块蛋糕将越来越大。这是在我国加入WTO谈判中美国等将其作为条件、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有人认为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水土不服”、“从银行手里接收车贷这烫山芋”,是杞人忧天。
先要付点学费
王再祥指出,中国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国外有健全的信用管理系统,信贷的流程管理可以通过信用评估的相关软件来完成,在中国这样一套软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外的信用评估软件拿到中国来并不解决问题,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开始还是会首先通过经销商提供的资料,从一些优质的客户入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模型。汽车金融公司对风险的把握都不一样,因为各个公司对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汽车金融公司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应当重点看其对低端客户的开发能力,汽车金融公司在刚开展业务时出现不良的贷款是正常的,培育一个市场出现几百个亿的不良资产也很正常,不必惊慌,汽车金融公司有潜力发展起来。
龚明华指出,缺乏完善、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严重制约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开发,汽车金融公司也是如此。大家也都认识到建立健全社会统一的征信体系的重要性,央行已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上海等地已经由政府主导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我们要加快征信方面的立法工作,对信用数据采集、加工、使用做出法律界定,并在政府主导下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征信体系。
汽车金融公司不可能坐等征信体系的建立,要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像信用卡公司初期开展业务一样,为了甄别客户,需要确定评价参数和建立评价模型,就要有一定的客户信息做样本。因此,在初期产生一定的坏账是难免的。但是,付出会获得回报。在建立有效的信息库和评价体系后,通过规范管理,汽车金融公司的坏账就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且,我国信用建设的外部环境肯定会逐步向好的方向变化。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筹备组成员表示,他们会把在不同国家管理风险的经验拿到中国来。
福特汽车金融公司表示,一方面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都有成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球的经验,另一方面,汽车金融机构应和银行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健全中国的信用机制。
金融公司和银行走向竞合
福特汽车金融公司表示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资金取得方面金融公司和银行是伙伴,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又是各自来运营。无论金融公司还是银行,提高服务品质和客户满意度才是追求业务成功的重要指标。
龚明华指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由于我们的商业银行产品和业务单一、盈利模式相同,在车贷业务方面也不例外。所以,在现阶段,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在车贷方面主要是竞争,还谈不上合作。当然,它们在向银监会申请参与同业拆借,如获批准,会与银行有资金往来。但从长期来看,作为提供专业性金融服务的汽车金融公司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银行会各自通过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去赢得客户,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
对原来一统车贷天下的商业银行来说,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汽车金融公司的诞生使我国金融体系更加趋于完善,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促使国内银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国外汽车公司的进入,使得贷款的渠道多样化,将会分担国有银行由此可能引发的经营风险和坏账风险,从而为国有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坏账比例提供条件。
重构市场主体
王再祥指出,汽车金融市场的主体要做一种重新的调整,由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作为主体的汽车金融市场,实际是利益不对称的,银行通过对资金的垄断地位,把风险更多的转嫁给经销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金融资源,而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过分估计了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大量提供了信贷和保险。市场的利益不对称,使市场出现畸形和风险,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之后对这个格局是一种调整。汽车金融公司往往是背靠一个汽车产业集团,从技术信息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来自汽车产业集团的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更具有天然的对汽车信贷领域风险的认识和把握,商业银行所经营的风险应当是一种综合的风险,对特殊领域的风险把握和认识不如一个专业的金融机构。
新的格局重新排位后,商业银行应当处于一个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的位置,提供资金和批发资金。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现在资本市场资源有限,加上防范风险的能力也不强,现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向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资金,由汽车金融公司发挥自己专业化的优势,向消费者提供贷款。
一年以后方见效
汽车金融公司的进入会促进汽车销售,这是毫无疑问的。汽车销售中两大核心问题就是产品问题和资金问题。《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向经销商提供购车、建设展厅等多种用途的贷款,可以向购车人提供车贷,无疑是解决汽车销售中资金链问题的强力“剂”,可以促进汽车销售。但是,由于现在汽车金融公司从零开始开展业务,对它们还有很多限制,期望它们能够迅速促进汽车销售、使车市迅速升温是不现实的。
王再祥指出,真正汽车金融公司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好处和效益应当体现在一年以后,2005年底到2006年初会出现一个贷款买车的新,进口车的价格下降和国产车的价格下降,加之今年的持币待购所积蓄的消费潜力,以及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会使汽车信贷出现一个。
车市竞争将会加剧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前沿研究
金融风险是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也是该过程的基本属性,相应地金融风险管理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在金融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近些年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更深,但是随着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当前的金融市场也变的非常脆弱,并且波动较之以往更加剧烈。例如先前出现的日本股市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给全球的金融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也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控制这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它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预示着参与过程的不可知程度。因此在对风险这个词做定义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其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暴露。金融风险则是指在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对于结果的不_定程度,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人们可以准确判断的,因此在参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包含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意愿。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二、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
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的应对态度可分为以下部分。(一)规避风险。有些公司认为如果做好准确的计算工作,就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完全将其规避掉,这种态度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造成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无法将其完全规避,而且对于某些公司来说规避风险并不一定会产生理想的结果。(二)忽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公司在金融市场完全忽略掉其风险而运作,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瑞士公司对于金融风险都采取这一态度。(三)分散风险。简单点来说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做法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尽最大的可能去减少其产生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非系统的风险是没有任何降低作用的。(四)管理风险。当前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会采取许多的金融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有效地将目前可能面临的风险予以解决。
然而在先前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人认为金融风险管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完美的市场,对其风险进行管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金融风险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当前金融市场相关的行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两点,即首先很多金融公司的管理者都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都希望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其次金融市场和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完美,通过有效的手段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很多种类,现以其中的市场风险管理为例阐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大致过程,一般公司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一)确认风险。首先要明确当前对于公司影响最大的风险来自何处,然后参照管理经验对于公司的股票等收益指标按照当前风险程度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这个理论可能有效,但是在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缺陷,要解决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分析人员根据经验挖掘更多的数据来进行把控。(二)测度风险。在明确了当前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之后便开始对风险进行测度。当前的很多公司大多都采用两种方法对风险进行测度,也就是市场风险的相对测度法和绝对测度法。在对风险进行测度时利用统计的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测估时被应用最多风险价值指标。通过对金融风险有效地测度,就可以了解当前公司面临风险的大小,从而为开展下一步活动奠定基础。(三)管理风险。公司明确了当前的风险后便会采用有效的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当然要明确并不可能存在对所有金融公司的风险进行最优把控的手段,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也需要做出不同管理方案,尽量将某种风险控制到可承受范围内。
四、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不断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种理论已经获得了很多公司的支持,同时也给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主流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则是其理论基础,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该种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相继的10年内为了克服这种不足又出现了新的金融学,即“新金融学”。这种新金融学对于当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管理过程一旦测度出现误差,就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工具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可以在其中的风险测度过程引入非线性科学,以及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成果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从而使其更符合参与者的心理和市场的实际运作,这也是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怡.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伊霞.VaR模型在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3]苏明政.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传染与防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前沿研究
金融风险是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也是该过程的基本属性,相应地金融风险管理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在金融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近些年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更深,但是随着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当前的金融市场也变的非常脆弱,并且波动较之以往更加剧烈。例如先前出现的日本股市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给全球的金融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也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控制这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它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预示着参与过程的不可知程度。因此在对风险这个词做定义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其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暴露。金融风险则是指在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对于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人们可以准确判断的,因此在参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包含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意愿。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二、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
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的应对态度可分为以下部分。
(一)规避风险。有些公司认为如果做好准确的计算工作,就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完全将其规避掉,这种态度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造成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无法将其完全规避,而且对于某些公司来说规避风险并不一定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二)忽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公司在金融市场完全忽略掉其风险而运作,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瑞士公司对于金融风险都采取这一态度。
(三)分散风险。简单点来说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做法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尽最大的可能去减少其产生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非系统的风险是没有任何降低作用的。
(四)管理风险。当前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会采取许多的金融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有效地将目前可能面临的风险予以解决。然而在先前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人认为金融风险管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完美的市场,对其风险进行管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金融风险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当前金融市场相关的行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两点,即首先很多金融公司的管理者都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都希望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其次金融市场和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完美,通过有效的手段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很多种类,现以其中的市场风险管理为例阐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大致过程,一般公司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
(一)确认风险。首先要明确当前对于公司影响最大的风险来自何处,然后参照管理经验对于公司的股票等收益指标按照当前风险程度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这个理论可能有效,但是在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缺陷,要解决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分析人员根据经验挖掘更多的数据来进行把控。
(二)测度风险。在明确了当前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之后便开始对风险进行测度。当前的很多公司大多都采用两种方法对风险进行测度,也就是市场风险的相对测度法和绝对测度法。在对风险进行测度时利用统计的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测估时被应用最多风险价值指标。通过对金融风险有效地测度,就可以了解当前公司面临风险的大小,从而为开展下一步活动奠定基础。
(三)管理风险。公司明确了当前的风险后便会采用有效的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当然要明确并不可能存在对所有金融公司的风险进行最优把控的手段,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也需要做出不同管理方案,尽量将某种风险控制到可承受范围内。
四、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不断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种理论已经获得了很多公司的支持,同时也给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主流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则是其理论基础,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该种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相继的10年内为了克服这种不足又出现了新的金融学,即“新金融学”。这种新金融学对于当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管理过程一旦测度出现误差,就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要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工具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可以在其中的风险测度过程引入非线性科学,以及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成果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从而使其更符合参与者的心理和市场的实际运作,这也是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
作者:徐鹏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怡.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伊霞.VaR模型在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对360度考核的否定,恐怕没有人比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吴春波更坚定的了。
早在2004年,《中外管理》杂志就此话题采访过吴春波,他面相、语音都相当温和,用词却异常锋利:“ 360度考核是美丽的陷阱,是真实的谎言”;“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比如禽流感”。
然而,在2005年10月,媒体突然大篇幅报道了神州数码下属的金融公司在全力推行360度岗位考核体系。这个绩效管理变革是由空降过来的原花旗副总裁董其奇发动的。
据报道:神码金融公司成立了以项目总监、事业部总经理为核心的“考核委员会”,专门负责360度考核的相关事项。考核委员会最终确定了以金融公司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为基础的9项考核内容:领导力、人才培养、关系、客户意识、交付、创造力、开放性、团队贡献、岗位技能。为让考核能够更加具体、可衡量,考核委员会又将每项内容细化分解为3小项。这样,360度岗位考核的9项27条标准正式形成。
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董其奇不准员工有任何的讨论空间。在第一次考核中,上级的权重定为70%,同级和下级权重共占20%,其他合作方权重占10%。第二次考核对一些参数作了调整:上级权重从70%降至60%,考评细项从27个降至18个。
考核是残酷的。即使你再优秀,如果无法取得团队中同事的信任,无法融入这个团队,你就会被淘汰,而神码金融公司也不需要那种讲求个性不能融入团队的员工。在经历过两次考核后,神码金融公司自主软件和服务的营业额翻了一番。
很少有公司会像神码金融公司那样高调地、详细地宣扬他们的考核方案。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考核成果相当满意,并愿意和有信心接受外界的持续关注。但这并没有打消360度考核反对者的疑惑,他们说:“这是短期的兴奋,结果到底怎么样,还要等待。”
与此同时,《中外管理》近期走访了5家企业。这5家企业里有3家是有上万员工的大型企业,也有两家是有200多位员工的新锐高科技企业。这5家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在应用360度考核。
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王军宏和其它4家人力资源总监一样回避与吴春波正面交锋。他说:在绩效考核时,通常我们会从两个维度评价一个员工,即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任务绩效可以一目了然,上级根据年初岗位目标所定的任务进行检查就可以了。而周边绩效通常评估的是他对组织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额外贡献、对内部外部客户的团结协作等。而这个周边绩效就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反馈。王军宏还强调:360度考核的确能避免上级主管在考核时的主观性。它可以提供多种评判角度。
反方:谁对360度考核的结果负责?
2005年12月底,记者调出2004年对吴春波的采访纪要,又电话征询了一下吴春波对360度考核的意见。在2005年年终考核及2006年的考核计划制定时期,也许吴春波的质疑可以再次提醒我们。
吴春波说:在360度考核中,上下左右都有评价考核他人的权力,而不承担对考核结果的责任,考核首先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而权力是基于责任的。当这种责任失落以后,剩下的只有权力时,共同拥有的而不承担责任的权力,是非常可怕的。360度考核的结果,使得没有人对考核结果承担最终责任,必然滋生不负责任的考核评价,进而会演变成以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这是其致命的问题所在。
360度考核实际上使各级管理者逃避人力资源的管理责任,正确地考核评价下属是各级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下属干得如何,直接主管最清楚,如果主管都不能对下属的绩效做出准确地评价,是主管的失职。把对自己下属的评价交给他人来做,是一种偷懒行为。
员工的绩效目标来自于上级,员工的绩效过程和绩效行为是在上级的直接指导和监控下进行的,因而员工的绩效结果也应该由上级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是天经地义的。
反方:“公正”考核非要360度吗?
360度考核能否比直线考核更客观公正?吴春波分析: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更多的考核事实,有助于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如:出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考虑,而利用考核泄私愤、图报复,并保护自己。当企业没有优秀的文化牵引下,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当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或强制的考核比例分布时,360度考核更会强化这一趋势。实际上在许多企业,360度也确实成为了制造矛盾的有效工具。为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360度考核未必是唯一的选择,通过绩效目标沟通、员工绩效投诉、上级绩效考核监督、绩效指标的量化与细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内部公开等措施,同样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反方:考核等于评价吗?
在人力资源实践中,有一个基本的定理:绩效可以考核,人是无法考核的,但人是可以评价的。吴春波认为:考核不等于评价,考与评应该适当分开。360度并不适合绩效考核,但是可以用作对干部的任职资格评价,进而作为干部的升降依据;而绩效考核必须自上而下。
正方:谁说“360度”无原则?
1.公司的文化必须信任、坦诚、开放
吴春波所指出的360度考核的致命问题,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也谈到:就像任何需要同事间评估的措施一样,360度反馈工具实施久了就会走样。员工会互相说好话,最终大家皆大欢喜,所有人的评分结果都会很好。要不,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人为泄私愤,会借机对同事的职业声誉进行恶意中伤。因此,无论作为受评人还是评估者,许多经理都对参与360度反馈深感忧虑。
但这种忧虑似乎在本土最大的信息网络安全公司联想网御并不存在,总经理任增强的观点和王军宏不谋而合:“能不能进行公正的评价,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如果公司的文化是坦诚的、开放的。那么,就可以用360度考核。”
2.360度考核实践只在小范围进行
拥有近万名员工的大型企业,对每位员工进行360度考核,由其上级、同级、下级、业务部门同事等同时对其进行综合的考核,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占用了太多的管理精力。
一家上万人国企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中外管理》这样描述他们的做法:360度考核的对象不是全体员工,而只是针对公司的储备干部或是准备提拔的员工;也没有将360度考核结果与薪酬、奖惩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主要是对员工的晋升产生影响。现在公司在提拔新的干部之前,人力资源部都会组织与其上级、部门同事、下级、业务部门同事进行谈话。由其上级、部门同事、下级、业务部门同事等分别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议,以便深入了解其专业技能、为人品质、工作能力及态度等综合素质。除通过谈话进行评估外,还会根据“强迫选择法”设定一些问卷交考核人填写,以检验并明确其对被考核对象的评价。
在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360度考核也主要用于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晋升。王军宏除了强调公正开放坦诚的考核文化外,更强调了操作的技术:“在应用360度考核时,它的考核指标应该区别于上级对下级的考评。因为有些同级同事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全面,对于一些关键性指标没有上一级主管更熟悉。做些不痛不痒的评价,就达不到真正的评估效果。”
并不是所有的同级同事或所有的上级、下级都要参与到被考核人的考评中去。联想网御的360度考核办法更类似于福特汽车的欧洲公司,接受360度考核的员工可以自己提名评估人。为了防止“作弊”,他的上级必须审核并批准所有的提名人选。福特还要求为每个接受考核的员工安排来自不同层面的评估人:一到两位上级、三到六位同级及三到八位下属人员。最后,评估人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在问卷上署名。
3.定性评价比打分更重要
联想网御的年终考核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业绩考核,这涉及到员工的薪金和晋升。一部分为述职与述能。这部分采用的是360度考核,不采取打分形式,而是被考核人可以邀请自己的上级、下级及相关同事,在现场以座谈的方式当面进行评价,指出第二年被考核人的发展和改正方向。
也许定性的描述比打分制对员工的评价反而更精准、更切实际一些。
有的跨国公司曾经在360度考核时,实行打分制。但结果4分制的评分表中,平均分达到了3.6分,意味着经理们的业绩已经是接近完美了。但是从经营业绩来看,各个事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显然,绩效反馈与实际绩效间存在脱节。
结语:争论,不如继续实践
事实上,该不该应用360度考核方法,这种讨论从360度考核方法一诞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要最终通过立法并付诸实施,还须经历一个必要的修正、博弈和平衡的过程。
关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缺陷,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被广为诟病。在金融危机最为困难的时期逐步度过之后,通过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重塑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和信心,满足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对美国金融界的严厉批评,自然成为美国当局的首要任务。
实际上,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在积极救助机构与市场的同时,还积极筹备和研究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其中代表性的文件包括2008年3月前任财长保尔森提出的《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2009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一个新的基础》,以及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出的关于场外交易(OTC)市场衍生品的监管方案、财政部提交的《2009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法案》草案等等。基于此的一整套金融监管改革提案于2009年12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在2010年4月26日参议院的程序性投票暂时受阻,而后又在5月20日参议院以59票赞成3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按照美国的立法程序,可以预计,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改革方案将与众议院在2009年12月份通过的方案相协调统一,最后由奥巴马签署并使其成为法律。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要最终通过立法并付诸实施,还须经历一个必要的修正、博弈和平衡的过程。
宏观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监管新框架
提交美国参议院的金融监管改革提案长达1558页,虽然具体内容非常丰富,但其共同目标只有一个:通过更为有效的监管防范金融危机再次重演,以回应公众的强烈批评;改革强调在完善传统的对特定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形成更为完整的金融风险监管框架雏形。
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建立新的监管架构
基于对金融危机的反思,美国正在讨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关注对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风险因子的监管,而从方案中可以看出预期的美国相关的改革建议主要包括:
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提高监管标准建议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相互关联的大型金融服务企业都标识为一级重要的金融持股公司(Tier 1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不仅包括银行,还包括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和经销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赋予美联储新的职权,统一对这些可能威胁到金融稳定的机构实施监督,对其提出更高的资本金和流动性等风险要求,增强这些机构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
为“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建议事先由最大规模的各家机构出资成立救助基金,规模至少500亿美元,用于支付个别机构陷入困境时的救助费用或清算拆分的费用,杜绝像雷曼一样的金融巨头破产后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同时保证纳税人不再为救助“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而最终买单,也防止政府和金融市场被这样的大型机构绑架,陷入无休止的救助黑洞。
设立对问题金融公司的清算程序建议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FDIC)管理一个“有序的清算程序”,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公司进行接手和拆分,以避免类似雷曼兄弟倒闭对市场造成的严重冲击再次出现。其中的关键是美国政府不再承诺救助问题金融机构,而是通过适当的清算程序将大型机构失败对市场的系统性冲击降至最低。
成立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建议设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 FSOC),旨在识别和监控正在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协调监管争论、加强监管合作。FSOC由财政部长任主席,成员预计由美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者构成,包括:美联储主席、国家银行监管局(NBS)局长、消费金融保护署(CFPA)长官、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局长等。
加强对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张对规模达4500亿美元的OTC衍生品市场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所有标准的OTC衍生品都通过一个中央交易对手(a central counterparty, CCP)进行清算,推进场外市场交易的场内化,并提高相关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要求。目的是增加OTC市场透明度、防止其产生和放大金融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强调对空白地带的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集中于对特定行业和机构进行监管,改革建议进一步弥补了原有的审慎监管的空白和不完善之处,主要包括:
将对冲基金等纳入监管范畴提案建议资产价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对冲基金要向SEC登记,开放其账目接受更为详尽的审查。同时,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甚至离岸基金等也在考虑纳入监管范围之内。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针对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普遍反应滞后、评级有失客观的情况,建议提出强化SEC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权力,使不当评级或者对评级的滥用行为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对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限制由前美联储主席、奥巴马的经济顾问Paul Volcker提出的Volcker准则,要求禁止银行从事高风险交易、对其自有账户的自营业务和与客户需求无关的业务,限制商业银行从事私募股权或对冲基金业务。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建议在美联储之下创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 CFPA),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拥有强制收购权、强制执行权等权力,旨在确保金融产品对投资者的保护。提案还要求银行停止对抵押贷款和信用卡的滥用,并要求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简单的“普通香草型金融产品”(plain vanilla products),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降低消费者面临的道德风险。
分歧与争论
目前看,分歧与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是否会导致政府的过度监管提案强调了美联储维持金融稳定的职责和权力,而批评者担心美国政府的过度干预会破坏市场效率,同时也怀疑美联储作为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能否同时胜任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事实上,危机中美联储本身的监管效率也已经备受质疑,因而有建议提出赋予美国政府审计局(GAO)权力,来审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其他业务。
问题金融公司清算程序的可行性反对意见认为应由问题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为其破产承担费用,否则共同出资成立救助基金反而对个别问题金融公司的冒险行为形成激励。
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必要性及其职责界限反对者质疑成立一个新的机构保护消费者是否有必要,因为原有监管机构多少都有消费者保护的职能;还认为其监管范围过宽、权力过大,且有可能涉及消费者的隐私等。
严格监管是否会降低美国金融机构竞争力提案限制美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互换等衍生品业务的内容受到了金融机构代表的激烈反对。他们担心改革会造成美国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金融市场活力减退,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
实施改革在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如美国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和其他监管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尚缺乏具体的工具和手段,对问题金融机构清算时境外分支机构如何通过美国政府的清算程序,如何区分银行“高风险、与客户无关的”交易与合理的流动性管理投资活动等。
重构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
无论存在何种分歧,从趋势看,通过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限制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美国金融界的共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提案则有望将这一共识落实为具体法案,这对美国的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可能会逐步产生影响。
金融监管标准更加严厉首先,提高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包括增加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等,以增强金融机构弥补损失、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限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和经营范围,机构的自营业务、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和复杂的金融产品设计,将被禁止或置于更严格的监管之下;再次,金融机构规模也将受到限制。通过对银行持股比例的限制、设立拆分程序等措施,防止“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产生。
金融监管范围会明显扩张美国将逐步准备将缺乏监管的OTC衍生品市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纳入监管视野,形成更为全面的金融监管范围。
金融监管方式更加关注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来源于微观金融主体风险行为的“外部效应”,因而传统的针对特定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满足对高度关联的现代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要求。宏观审慎监管集中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子,从更为全局、而非单个机构的角度实施对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目前美国推进的宏观审慎监管有两个维度:时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目的是通过减轻风险因子的顺周期性来缓释系统性风险,如提高机构的资本金和流动性等风险要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器机制等。横截面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如防止“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建立问题金融公司的有序的清算程序,对不同金融行业进行统一监管等。
金融监管强调对市场创新的制衡危机前的美国金融市场,一直以市场自由化程度高、金融创新活跃而备受称道。但正是由于金融创新过度,使得“次级按揭贷款”、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创新工具脱离了金融监管的能力范围,经营复杂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最终导致了金融风险集中爆发。本次改革是对之前强调自由市场和片面鼓励创新的监管理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对复杂金融产品的使用将被限制。
金融改革与国际趋势相一致
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都正在发生着变革。欧盟在2009年6月19日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英国财政部2009年7月8日《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2009年4月伦敦和11月匹兹堡的G20峰会都发出改革金融监管的呼吁,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国际机构也都在积极酝酿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从改革的重点看,美国正在推动的金融改革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
提高监管标准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修正第一支柱的原有标准,提高对银行监管资本的最低要求,同时增加对银行杠杆率的限制,并强调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比例,以增强金融机构对冲损失、防范风险的能力。欧盟也对银行资本要求和会计程序进行重新修正,考虑到对抵押贷款证券重新打包形成的复杂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最高可对其赋予1250%的风险权重,也要求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和表外头寸的风险进行披露。英国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也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要求。
扩大监管范围欧盟委员会新的监管方案要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进行注册,建立行业的最低的准入要求,定期公布信息并增加交易透明度。甚至欧盟境外的基金要想在欧盟销售产品也必须满足这些严格的治理标准和风险管理规则。对之前缺乏管制的OTC衍生品市场,欧盟也建立了中心交易对手制度,对标准化的合约进行集中清算和场内交易,降低可能带来的风险。此外,2009年6月国际证监会组织也了一系列关于对冲基金审慎监管的准则,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投资的尽职调查等提出了具体的监管要求。
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机构都认识到,传统的针对特定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满足对规模庞大且高度关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监管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在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修订中强调要对整体金融稳定而非单个银行的监管。欧盟成立了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 ESRB),作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协调者,负责对欧洲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宏观监测和预警,并针对预防风险提出行动建议。英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CFS),由财政大臣任主席,三方成员来自金融稳定局(FSA)、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CFS的主要职责是评价系统性风险,协调英国的监管机构,并在金融稳定受到威胁时进行必要的干预。
强调跨国监管协调合作金融危机中风险通过高度联通的金融市场在国际间传递,导致全球各国几无幸免地受到波及。因而需要通过一致的框架进行密切的跨国监管协调,减轻市场风险的跨国外溢效应,阻止由于监管不一致导致的监管套利。在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上,金融稳定论坛(FSF)也更名为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并于2009年6月26日开始运作,目的是在国际层面上协调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交流和一致行动,以促进国际范围内有效监管政策的实施。欧盟的改革也强调内部各国监管的一体化,由本国监管机构对在本国经营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时通过欧洲系统性风险监管系统(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 Supervisors, ESFS)作为各国的联系和协调网络。
在次贷危机爆发三年后,同时也是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通过并陆续实施,必然会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走势形成深远影响。而随着先后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这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也必将逐步进入一个实施阶段。尽管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做出许多政治上的折衷与妥协,但是整个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应当是明确的;同时,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如过度监管可能制约市场发展活力以及过分强烈的政治色彩等,同样需要高度关注。
在重庆某百货商场,有一家装修雅致的“美美候妻吧”,在这里可以俯瞰楼底的整个营业大厅,一切都让在吧厅里休息的人们感觉舒适惬意。再加上这是以前人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特别引人好奇。因此,这个特殊的“吧”一开张,就赢得了顾客们的欢迎。
吧厅的老板娘是一位叫杨莲的大专生,毕业一年的她曾先后做过文秘、促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商场购物时发现许多男性陪妻子逛商场都会表现得“极不痛快”,一脸的无奈和苦涩。他们更情愿留在商场门口,燃上一支烟,看着报纸,等候购起物来没完没了的妻子。于是,杨莲产生了一个念头。不久,“美美候妻吧”正式开张营业了。三个月后,“美美候妻吧”的收入已能保持每月两万元以上,加上里面卖茶水饮料、烟酒瓜果的盈利,算到一起每个月的纯利润是她先前做促销员的十多倍!
逛商场的不仅是成双成对的夫妻、恋人,还有很多单身和独自逛街购物的先生和女士,于是,杨莲又打出“给我10分钟,还你一天轻松”的广告语。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误以为“候妻吧”只给男士提供服务,不少女士也走进吧厅顿足休憩。为此,杨莲还想出了更多的点子,如除了提供更多的茶品、咖啡、啤酒和饮料外,为了照顾不抽烟的女性,使她们在休息时不受男士们烟雾的干扰,杨莲特意在环形长廊里隔出40平方米装修成一间安静。高雅而又温馨的小吧。
“美美候妻吧”开业三年,生意红红火火。为不断吸引顾客,杨莲时不时甩出一个个创意点子。如今,面对成功,杨莲感悟颇深,”其实,成功离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一个新的发现,就可以让你踏入财富之门。
投资参考
前期投资:5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10万元,装修费8万元,购置高级桌椅。上网电脑、电视、冰箱、酒具茶具的开支5万元,其它开支1万元,总投资24万元。
每月成本:铺租1万元,两名店员工资1500元,水电杂费700元,进货费1万元,总计2.22万元。每月收入6.8万元,纯收入4.58万元。
注意事项:除了装修一定要时尚高档有品位之外,最重要的是服务,既要周到,又要有特色。
项目推介
项目1:阿里地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
项目简介:全面勘探阿里地区境内地热资源的分布及其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力度,包括各地热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设备。基建以及各地热景点休闲、度假、娱乐场地建设。
投资概况:3000万元
合作方式:合资
联系人:陈青霞
电话:(0897)2829680 2822878
项目2:四川阆中市多元植物营养素项目
项目简介:多元植物营养素是四川省阆中市兴光水肥研究所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用于复合肥生产、医药、食品工业、饲料工业,效果极佳,市场前景广阔。项目采取综合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每吨1500元,而市场销售价为每吨3000元。
投资金额生产规模为年产10万吨能力,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左右。
预期效益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税1亿元,两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合作
联系人:杨先生
电话:(0817)6306383
传真:(0817)6306181
项目3;甘肃金塔县鹅肥肝深加工项目
项目简介:鹅肥肝是一种高档食品,有三大市场区域:一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传统市场;二是以日本为主的东南亚新兴市场;三是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星级酒店。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金塔县现有两万吨制糖、两万吨番茄酱生产能力,技术实力雄厚,国际贸易经验丰富。通过建设鹅育肥场和公司加农户方式,可实现法国朗德鹅的规模化养殖育肥,为项目建设提供原料保证。
投资金额: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00万元,流动资金600万元。
预期效益:年销售收入3800万元,利税750万元。
合作方式:合资、合作
联系人:酒泉市商务(招商)局
电话:(0937)261 2259
项目4:韩城龙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招商项目
项目简介:韩城龙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系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陕西省循环经济教学基地。示范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年产原煤700万吨,焦炭500万吨,钢铁300万吨,发电量170万千瓦,基础设施到位,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园区。主要招商项目有:60万吨甲醛,30万吨煤矿建设,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等(能源化工);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基础设施);500吨高纯度α―亚麻酸提取项目,真空冻干食品生产线(医药食品);726万平方米陶瓷墙地砖,系列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项目(建材电子)。
投资金额:总投资33亿元
合作方式:单项、多项自选,合资、合作、独资均可。
联系人:王新龙 高小平
电话:(0913)5116999
投资前沿
世行扶持中国西部中小企业
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执行副总裁拉尔斯・特内尔5月12日在成都宣布,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第二阶段的工作正式启动,并已筹得资金2300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西部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于2001年在成都设立,是由澳大利亚、瑞士、英国、国际金融公司等多方出资的隶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援助机构。
桂林引进最大外资旅游项目
日前,广西桂林市引进的近年来最大的外资旅游项目――桂林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6500万美元,将建成拥有418间豪华客房、可容纳1500人的大型宴会厅和超大停车场的五星级大酒店,建成后将使桂林旅游宾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进一步提升。
四川引进台资列大陆中西部首位
截至2005年10月底,四川省共有台资企业1200多家,引进台资近20亿美元,位列台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即将于下个月竣工投产的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是成都目前投资额最大的台资企业。
正大进军贵阳饲料产业
紧随美国沃尔玛、日本京瓷、法国达能集团、法国拉法基之后,又一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中国总部――正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已与贵阳市乌当区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拟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等值外汇兴建年产24万吨的饲料生产企业――贵阳正大有限公司。该公司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辐射带动全市养殖业发展。
2006年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26周年,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第20年。这26年对中国对外开放是最具有创新、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时期。在此之际,《财经界》杂志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外资司贷款一处处长蒋小菲。蒋小菲讲述了26年来中国坚持开放利用国外贷款发展的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记者:国际金融组织驻中国有哪些机构?其宗旨是什么?
蒋小菲:国际金融组织驻中国的机构主要有: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和国际金融公司驻中国代表处。其中,世界银行集团包括五个成员,即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即“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中国政府主要与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开展贷款和知识及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主要是在促进私营部门发展方面的合作。前者贷款属国家外债,后者发生的贷款属私营部门贷款,为非国家外债。
世行和亚行的宗旨主要是:与贫困斗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区域合作和私营部门发展。
记者: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经历了哪些历程?
蒋小菲:中国自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的合法席位,并从1981年开始了与世行在贷款和知识方面的合作历程,与亚行的合作则始于1986年。至今,中国与世行的合作已有26年,与亚行的合作也有20年。
在这20多年的合作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指世行、亚行)基本上覆盖了我国除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环保、社会保障、教育、卫生、金融、工业等多项领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弥补了国内发展资金的不足,缓解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引进了先进技术,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总的来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建设,推动了中国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在减贫方面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中国还利用世行和亚行技援资金和其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政策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提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多项制度革新建议。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国际金融组织(世行和亚行)贷款的总体情况怎么样?
蒋小菲:截至2006年底(世行为财年至6月30日),国际金融组织承诺对中国的贷款累计达584亿美元,用于404个项目的建设。其中,世行与中国政府签约贷款405亿美元,安排了274个项目;亚行签约贷款179亿美元,安排了130个项目。目前,我国的贷款余额在世行各借款国中居首位,在亚行位居第二。此外,我国目前是国际金融公司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06年6月30日,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共投资了115个项目,并为这些项目提供了近3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23亿美元为自有资金,7亿美元来自银团中的其他银行。截至2006年6月30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为外商在华投资项目提供的担保累计达1.358亿美元,担保的项目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记者:中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用于哪些领域?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有哪些影响和作用?
蒋小菲: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领域包括:农业、交通、能源、工业节能、城建、环保、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和技术援助。从20多年的合作看,世行和亚行贷款的重点放在了交通、农林水和城建环保领域,不仅促进了这几个领域的发展,对减贫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国际金融组织提供了近600亿美元的外债贷款,支持了400多个项目的建设。其中,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缓解了我国资金紧张的状况。
二是促进了制度改革,使中国引入了先进的机制和管理。通过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中国先后引入了企业化管理和业主负责制、污水收费制度改革、移民搬迁计划及补偿、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竞争性招投标、施工监理制、用款报账制、后评价制度等等。在改革落后机制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了与国际接轨。
三是促进了中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改善我国交通状况、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的采用、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善了落后地区的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国际金融组织注重支持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和农业发展,特别是世行贷款投入该领域的比重很大(因在早期有软贷款的支持),通过项目贷款、促进经济发展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减少贫困状况。同时,配合政府的总体发展战略,关注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提倡社会公平等。贷款在贫困地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记者:您所在的发改委外资司贷款一处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对象是什么?
蒋小菲:外资司贷款一处的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组织编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日本政府贷款规划,提出相关备选项目,参与提出重大项目的审核意见;指导和监督国际金融组织等国外优惠贷款资金的使用,研究协调有关重大政策。
贷款一处的服务对象是国务院有关行业部门、省市自治区发改委、项目单位及有关企、事业单位。此外,由于中国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合作伙伴关系,业务往来频繁,贷款一处也向上述机构提供政策咨询和进行业务交流、贷款磋商等。
记者:“十一五”期间,中国利用国外贷款面临的形势如何?
蒋小菲: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增强,以及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十一五”期间,中国利用国外贷款会存在机遇和挑战。总体上看,中国仍然会继续使用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但在贷款领域和贷款条件上,将会产生变化。
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中国的成功改革备受世人瞩目,改革的成果也将不断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国际金融组织将乐于推广和传播中国的经验,以与其他国家分享成果。同时,为了加快中国与国际间的接轨和其示范具有长期性,国际金融组织将会努力通过贷款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及加大改革进程中问题的研究力度。
目前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国际金融组织提供贷款的优惠性将会逐步降低,并且贷款的领域也将由交通、能源、城建环保等领域逐渐向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资源节约和节能、基础设施和更加体现和谐社会的扶贫、农村地区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社区服务等领域倾斜。从贷款区域上看,也会更加关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记者:今后,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趋势和工作重点有哪些?
蒋小菲:从吸收国际经验,改进观念、改革创新的角度来说,中国需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帮助与支持;而国际金融组织无论从银行运营的角度还是从传授国际经验、帮助中国完善机制的角度,都需要中国接受他们的贷款。因此说,双方互相都有需要。从互有需求的方面来说,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改进不合协的方面,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一, 要采用科学发展观,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提高贷款使用的质量与效率,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除使用他们的贷款外,还要着力在引进知识和应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研究方面发挥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争取在有限地使用国际组织贷款的时间内,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既要重视硬件,也要重视软件。这就是说,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又要重视科学的规划、经济管理方法和机构的能力建设。这是提高我们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重视伴随贷款而来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当然,这种改革与创新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和改革的进度。这样,我们使用国外贷款的效益,就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对我们今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第三,为解决贷款用于公共产品的偿还问题,一是要建议国际金融组织进一步动员国际赠款,软化其硬贷款的条件;二是建议贷款机构研究差别性贷款,也即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项目采用不同贷款条件的贷款,对贫困地区和贷款回收很差的社会效益项目降低贷款成本,以充分体现对贫困地区和纯社会效益项目的支持;三是国内也要研究如何使用国外贷款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如探讨国内财政性资金和国外贷款紧密联合使用的可能性(非表面拼盘使用)。
第四,加大工作调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分析和研究贷款使用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研究和开辟一些新的领域,如在减贫、新能源、资源节约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使用国际组织贷款。
记者:最后,请谈谈您从事外资工作以来的最大感受。
蒋小菲:总的来说,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济和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国际金融组织在中国的互动作用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们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已经从以往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发展为现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明了中国在进步,地位在提升。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双方互有需求,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前进。国际金融组织帮助和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外来支持,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国际金融组织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以及发展理念,客观上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同时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我国也通过发挥股东国和世行最大借款国的作用,不断扩大对世行重大决策的影响,引导世行的政策和业务向着更加客观公正,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营造有利于全球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减贫在全球减贫事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很多经验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国际金融组织与中国的关系,日益成为一种富有成果的思想观念的双向交流。
后记:
我们相信,中国利用外资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同时,我们也相信向中国提供贷款、支持与帮助的国际金融机构,也会在中国的促进下获得收益。
人事经理的困惑
供应链经理们通常都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库存里有没有恰好所需的产品?如果没有,急需这样的货物时又怎么马上知道哪里能找到?如果这批产品进入存货,成本会不会太高?
遗憾的是,没有人事经理按照这种逻辑思考自己的人才储备。他们觉得人才和供应链是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他们所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模式:招聘、录用、安排职位。然而工作缺口和员工的才能似乎总是对不上号,于是大多数的员工就像积压存货,而急需的人才似乎总是游离在公司外。
研究供应链管理的人总是能顺利解决这类问题。管理供应链,就是应对变数和风险。实质上人才的管理同样面对变数和风险,然而公司管理层不知道建立五年的人才库会有什么成果,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人才哪方面的能力,更不知道人才需要流动循环的道理。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多数公司落入窠臼,想当然地认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都在可控范围内。他们忽略了一点,全球化的市场充满了危险和变数,想清楚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走向根本就不可能,除非你有更快的反应力和更强的适应性。静态的预计显然不能准确知道公司到底缺哪一类人才。
人才库不是陈列架
简单来说,人才管理就是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人才,怎么得到它。实质上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恰好符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明年的产品需求量?怎么进行内部调配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隐藏在供应链下的问题就是库存。当老板们谈到公司人才容量可观时,常常会让人联想到库存二字。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人才济济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然而换做供应链上的大量存货,管理者就会焦头烂额了。
可怕的是,公司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人才的库存要比长期积压的五金器具成本昂贵得多。人才不会像工具一样待在陈列架上干等不拿薪水。如果想让某人自动离职,只需要告诉他坐在位子上静等机会的垂青,那么任何有志向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而如果离开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公司会失去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对人才需求进行风险管理
要避免人才“库存堆积”,公司必须对人才需求进行风险管理。比如一个公司计划年内招收100名研究人员,没人会提出质疑:你怎么知道我们恰好需要100个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员超出或是少于实际需求量。因为没人能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向,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到底要多少人。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要是估计错误该怎么办?有两种情况是接下来所面临的:人员超出预计,就得裁员;人员低于预计,就得重新搜罗。然而问题会接踵而至:要是这两种情况都要花很多钱怎么办?人员过剩会不会花很多钱?人员过少又怎么办?无论是哪种结果,都比之前考虑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如果公司从一开始就考虑人才吸纳所犯错误的几率,以及犯错误所花费的代价,他们就会聪明地选择博弈的方法,而不会花了大笔冤枉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如何降低犯错的几率?这是公司运营中的一个技术性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汇率资产组合分析法。虽然这是投资者为把风险降到最低而采用的方法,但应用于人才管理中同样适合。因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同样面对着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市场。投资者运用这种方法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中,也许一些会盈利,而另一些会损失,但是总体的风险减少了。
将这个金融理念运用到人才管理中,就是为了把犯错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说,在一个庞大的,高度分散的机构或者组织中,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人数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整体的规划,很可能一些部门人满为患,另一些部门却求贤若渴。然而将所有部门组合起来,也许有人会认为事情将变得毫无头绪,但实际上事情变得简单多了。大公司习惯划分很多部门并且将所有问题分割到各个部分,导致了管理困难和混乱。
无论是对于公司运作还是供应链管理,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同样被视为预测错误所付出的成本。怎样应用汇率资产组合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把各个部门的人才培养管理计划看作投资组合,将高于预期的部门和低于预期的部门纳入统一管理中,将人才流动到需要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裁员和另行招聘所带来的花费。
然而,如果多出的人并非另一个部门所需又该怎样呢?
减少人才供应链的瓶颈
这是另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如何减少人才供应链上的瓶颈,实现适才适所。
中央情报局曾经有长达两年等待拿到机密工作许可的候补名单,新的雇员被闲置于一旁无事可做,完全像货物堆积在装配线上的情形。要知道决定一条流水线的速度不是最快的环节,而是最慢的环节。
中央情报局的问题在于,既然它无法让这么多雇员从事机密工作,为什么还要这么多人形成瓶颈呢?在许多大型机构中都存在类似问题。人员累积并非一蹴而就的,在很多大公司里,即使是那些一年只招聘一次毕业生的公司都会慢慢形成人员累积。如果有50个毕业生在六月份进入公司的培训,那么到了年底这些毕业生就期望结束实习而进入正式岗位。
人事经理为什么不把招聘分为两次进行,每次只要25人呢?这样交叉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公司不需要那么多实习生,而毕业生们有的想在六月开始工作,另一些会想参加进修或深造之类的计划,并不会安心地工作。另一个好处是,在两次招聘中的间隔会发生很多变故,到了年底公司就会按新的需求制定新的人员招聘计划,灵活性可以提高了很多。
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运用于人才管理:缩短人才需求预计周期,对人才培养计划重新分配以增加责任性,还有一项是解决“排队问题”。
所谓“排队问题”,是指员工在等待轮流分派的任务时突然被告知没有任务空缺。这种突发状况一般是因为业务滑落、分配次序的变化,或是产品的重新设计引起的,就像生产流程中流水线的偶发失衡。产品会因缓慢而渐渐堆积,而需要完成的工序就会花费更多时间。
遭遇滑铁卢的人才管理
许多所谓人才管理的新理念,像全方位回馈、评估核心、职位轮换、特别是长期持续性规划,都只是换了新包装的老概念而已。早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时期,许多大公司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就实行过这些管理方法。然而放眼当今全球,商业环境已是今非昔比,充满了变数和风险的全球市场,只要一点影响就会连带起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基于事前规划的管理原则显然已不能奏效。
上世纪70年代就是反映这一变化的典型时期。随着信息逐渐渗透全球,上世纪70年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准备期或缓冲期。许多公司仍然沿用人才管理的长期计划,到头来竟然得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失望结果。这不能不让习惯于传统管理方法的人事经理们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慌乱境界。他们希望公司的营业状况变好,然而业绩依然平淡,而且还有下滑的趋势。大量闲置人才被解聘,于是曾普遍采用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渐渐被弃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开始萎缩,公司开始大量裁员,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制度不再保留。公司开始重新启用在上世纪50年代采用的人才管理方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公司普遍倾向于从外部招聘成型的人才,部分因为上世纪80年代大量被裁减的失业工人可以临时补缺,解决任务急需而人才短缺的困难,而且不用公司花费时间和金钱慢慢培养。而雇佣者更乐意从竞争对手的公司挖人。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游戏,意味着公司新的人员滞留问题和代价不菲的挖人行动。而公司也开始认识到,外部招聘对公司士气有所影响。老员工看到新晋人员在短时间内得到重用,心里难免不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于是很多大型的公司,尤其是拥有许多外籍员工的跨国公司走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如果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培养,在公司经营重点突然发生转变时很难得到回报,而跳槽频繁的员工会让长期投资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一味依赖外部聘用,同样会面临极大风险。
在内部人才储备的变数和外部市场的变数中寻找平衡,不等于非得在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间进行取舍。更好的办法是对二者进行改进,而后兼而有之。在公司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可以让员工分担一部分培训费用;而在经营发生变化时进行外部招聘以进行补救。
进行人才管理转向的公司,实施人才管理的公司和进行人才对口的专业猎头公司,都是特别关键的环节。1999年人才市场失衡的情况(公司需求和人才能力无法对等)促使许多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开始就效率低下的人才管理进行成本估算。因为他们很清楚,过多补充新的人员很可能会降低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才管理独特模式
在人才管理方面,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
道琼斯公司
比如道琼斯公司在人才需求预测上就有一套独特的完整体系。他们在传统的数据预测模式上加入了诸如政治环境和商业环境等因素。道琼斯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很多地区开设了分支,所以这些因素又因分公司的具体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另外还有当地人才市场的变动,当地劳动雇佣法律的变动以及分公司自身的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变数都加以统筹。标准化的系统能把千头万绪的具体数据纳入整体评估的范畴中,在高屋建瓴的视角下,人事管理会从繁琐变得简单。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
而在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面对的挑战则是怎样计划人力资源。2007年这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虽然并购后进行了大幅减员,雇员数还是增加了很多,管理也变得棘手。为此,公司组织了专家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小组采用搜集数据,产品制造模式和People Soft系统信息,综合设计出相对独立的人才管理模式。他们所做的并不是简单地算出一个职位需要多少人,还会算出这个职位理想的减员率,此外,外部招聘对公司的促进率,对原有员工的影响率,都用数据清楚表示出来。
这两家公司的方法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绕过了传统人才管理的单纯预测环节,而是采取模拟市场的变动环境,从而得到有根据的结果。
静态孤立的考量,过长的预计周期已经不再管用,需要做的是将人才需求预测从人事部门中剥离出来,放到公司运营中来考虑。换句话说,公司的运营计划决定了人才的需求。如果是涵盖了多方面的运营计划,就必须有更具体的人才需求预测,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开放内部择业机会
另一些公司则着重在员工培养环节进行改革。给予人才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接受成长计划,这会降低员工跳槽的几率。
杜克能源公司
杜克能源公司允许员工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公开交换岗位的意愿,但交换的对象必须是与其职务和薪水相同的员工。
GAP公司
GAP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这家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内部猎头部门,只要是工作两年以上,员工就可以通过这个部门在公司内部寻觅其他职位。这种公司内部的人才市场减少了单一工作的年限,在公司内部跳槽也不用经过上级批示等繁琐的手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的流动。
麦肯锡公司
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将全球范围内所有需要副手的项目都公布给职员,并列出项目相关的行业、客户、机构内部团队和项目任务,鼓励职员对项目进行挑选排名,利用互动考察最合适项目的人选。要知道,并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员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会极大地影响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德勤的自主休假年
德勤证券则采用了休假年的办法。休假年源于安息日的说法,原本是美国大学教授在工作7年后享受休假1年的制度。德勤证券为让工作制度更机动,采取了这种轮班作战制。员工通常因为家庭情况回家,即使在离职5年之后,德勤还是和他们保持紧密的联系,只要他们不找新工作,就可以随时回到职位上。
在休养期间,德勤还为休养员工制定了个人职业规划,执业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都涵盖在里面,员工的职业技能可以和业界最前沿保持同步更新。当有职位空缺时,休假的员工会得到告知以及相应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只要公司需要,可以随时补充战斗力。比起解雇后重新招聘的风险成本,显然这样做要划算得多。
当然这样做不是说没有风险。作为老板,你不知道这些员工将来能不能用,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忠诚,这种补偿性的投资的确很难投入。有一种办法是公司和员工各承担一部分进修费用,与其猜测谁要去进修,不如让员工自己提出进修计划。许多公司在员工自愿或申请进修后,会提出基本要求,即在进修期间抽时间完成例行工作,保证完成的质量。这种基于工作的弹性进修对公司而言是不用花费代价的。
新瓶装老酒
绝大多数公司还没准备好接受新型人才管理技术的冲击,这在一些大型公司,尤其是历史较长的公司十分常见。像通用电气、IBM、百事可乐和一些能源行业的公司,都形成了固定的人才管理体系。这些公司被戏称为学院公司,意思是人才在那里学到了比较好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后就跳槽到其他公司。
为什么那些公司会在人才管理方面落败。人力部门把已经陈旧的观念拿来重新包装,然后当作新观念卖弄。在纯粹的表面文章下掩盖的是糟糕的人事管理,他们甚至对夸大的不必要支出一无所知。所以对这些公司来说,人才管理的变革是刻不容缓的。没有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市场竞争力会降低;没有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即使有应急机制也不会奏效。人才管理依然昂贵费时。
市场均衡理论假定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π(1+γ)=1+λ 附图=1-π
这里,π=风险投资成功概率
γ=风险投资预期收益率
λ=市场均衡收益率
附图=风险投资失败概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失败概率附图越高,其预期收益γ与市场均衡收益λ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提供了及时有益的管理帮助,这种管理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风险投资的报酬水平。所以一种好的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方式是获得高额风险投资回报的关键。
2.风险投资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还是一种融资行为,即是投资融资的相互融合。融资决策往往比投资决策更困难。风险投资的融资不同于一般的融资。风险投资所融到的资金主要是靠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投资人通常是凭着对风险投资家的信任和对投资家以往业绩的肯定来做出决策。另外资金短缺仍然是风险投资业的普遍现象,是风险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对于风险投资融资是的风险远远要高于投资的风险。但反过来投资又对融资产生影响,一个好的投资项目会使融资变得更加顺利。同时投资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第二轮或第三轮的融资。融资和投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便是风险投资的特征之一。
3.风险投资即是一种投资行为同时又渗透着管理因素。风险投资一般是以股权的形式来对一家公司或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家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生产的好坏,成本的高低,市场的营销状况等等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所以风险投资家不仅参与企业的长期或短期的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目标的测定,企业营销方案的建立,还参与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甚至参与企业重要人员的雇佣,解聘。
4.风险投资虽然是以股权等权益资本作为投入,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风险投资家常说:“我们并不想控股,我们要的是增长。我们要的是收益”。这句话道出了风险投资家的目的。他们投资的目的却不是控股,他们的目的是退出,是带着丰厚利润和显赫功绩从风险企业退出。退出政策是风险投资公司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风险投资运作的因素分析
一、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是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险投资的第一步,就是风险投资家根据风险企业的创业需求到金融市场上融资,一般是以风险企业提交商业计划书为开端,是通过私人资本、各种基金、大公司资本、银行资本和国外资本等融资渠道形成有限合伙的风险资本的过程。
第二步,投资者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投资经验、投资策略以及本身的投资偏好对高技术的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战略性判断。对创业的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第三步,就筛选得到的项目,进行审慎调查和专业评估。调查和评估的内容有:该项目技术的先进型、成熟性、市场性以及可模仿性(指企业的产品是否易于其他公司仿效以及仿效的成本多大);该项目创业者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信誉道德、需要给予的帮助;创业的风险因素以及可控性、所需要的风险成本及自身的承受能力;风险投资后的收益分析以及风险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
图1 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运行机制示意图
附图
第四步,根据以上的分析做出决策。如果方案可行,则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机制,运用金融创性工具和投资手段对该企业进行注资。同时运用投资管理方法对该风险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出相应的建议等。
第五步,在投资之后,风险企业成长价值如何,是否有增值的价值。如果没有增值,则进行清算,将清算回收的风险资本投回到风险资本市场上或投资者手中;如果有增值的价值,则根据投资者的战略和市场情况,选择上市或购并,或让创业者回购或其他方式,从风险企业中撤出已增值的资金。投资者将该资金在投入到风险资本市场或在进行下一个项目的风险投资。
另外,我们从图中也可以看到风险投资的除了以上微观主体的运作外,同时风险投资业也是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完善的金融市场、健全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宏观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二、风险投资成功运作的微观和宏观因素
通过上面对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风险投资运作的成功是要靠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宏观环境的有效性是靠微观主体来体现,微观主体正常运作是以宏观环境的有效作为保障。下面我们将对风险投资运作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1、微观因素
(1)融资。风险投资的第一步就是融资,即风险投资基金的形成。其包括风险投资融资主体(一般指风险投资公司(i))和风险投资融资对象(即资金来源(x))。对于风险投资公司其不仅是风险基金筹集的发起人而且还是风险基金的管理者。他决定着对风险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期限以及根据投资战略选择退出方式等。风险投资公司必须具有立项、构建投资、联合、监督增值和促销等技能。可见成熟而有效的投资公司是风险投资成功运作的第一步。融资对象一般是稳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资金,因为,风险企业成功的概率较小(成功、持平、失败的概率一般是2:3:5),风险投资冒的风险较大。所以必须具备上述特点的资金才能承担该种风险。下面是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表1)。可以看到其主要是以资金规模大、信誉高、相对稳定的公共养老基金和公司养老基金为主。
附图
图2 风险投资基金利息收益图
表1 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1994年)
投资者 百分比(%)
公共养老基金 22.2
公司养老基金 19.7
捐赠基金 11.4
银行持股公司 11.0
富有家庭和个人
10.3
保险公司 7.2
投资银行 4.9
非金融公司 4.3
【关键词】 财务资源; 中小企业; 通货膨胀
一、财务资源
我国学者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动态的财务资源系统的概念。他们认为:同资本这一狭义的、静态的概念相比,财务资源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动态的资源系统概念,它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一)财务主体资源
财务主体资源是指企业最核心、最基础的财务资源,即资本及其衍生品。资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其他财务资源产生的土壤。财务主体资源通常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是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和资产及其衍生品,具备明显的产权控制表象。财务主体资源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动向进行筹集、投入、调度、分配和使用,并且能够因此构成企业财务资源的循环和配置体制。
(二)财务人力与关系资源
在当今社会中,人力是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故人力与关系资源是财务资源的主要资源之一。财务人力资源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团队中的年龄层次、学历构成、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以及作为其衍生结果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财务关系资源是指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基于财务利益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企业与其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及社会的关系等。
(三)财务信息资源
财务信息资源是企业最表层的财务资源,是指企业在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财务主体资源的筹集、调度、使用等信息,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的结构信息和财务关系资源的动态信息。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财务信息资源是企业经济信息资源的主体。对于财务信息资源的配置要以企业的最终管理目标为导向,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期达到实现企业财务资源最优配置和管理目标最终实现的效果。
二、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通货膨胀影响分析
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财务资源各方面都有影响,尤其以财务主体资源为甚。下面主要以主体资源展开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现状
中小企业对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其生产规模偏小,资本量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薄弱,缺乏长远眼光,战略管理能力不强,而且对于传统体制和外部经济形势的认识均不足,特别是对于财务资源配置的认识还很落后。本文主要从融资、投资、利润分配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
1.融资现状。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88%以上的原始资本来源于业主本人或者合伙人或者其家族。由此可知,企业的原始资本十分有限,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相差甚远。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委员会等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61%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便能获得贷款,仅仅16%能够满足企业的全部需要,52.7%能满足部分需要,剩下的31.3%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表1为2002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的调查情况。
2.投资现状。其一,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平衡,投资规模与企业的资源条件不相符。一旦投资项目上马,便无法得到资源的长期和有效支持,投资随之失败。其二,由于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产品结构单一、企业设备落后,于是很多企业管理者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盲目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随意投资项目,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其三,中小企业偏好外延式投资,而忽视内涵式投资,企业管理者大多选择在原来的基础上直接扩大生产规模,而没有重视对员工的能力培训投资以及管理制度完善的投资。其四,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多数由企业管理者直接决定,跟着感觉走,独断专行。
3.利润分配现状。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分配分析,企业利润要么全部留在企业,严重缺乏激励机制;要么全部分光,根本不考虑企业效益的好坏,甚至出现大量在税前支付红利的现象。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现状,联系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笔者总结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资源配置中出现的问题。
1.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生产规模较小,贷款风险大,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图1展示了中小企业与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以看出,融资难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不对称。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看,我国直接融资市场长期未对中小企业开放,即便是中国直接融资市场上出现了创业板,但是据图2的数据表明,2008年原始股本与企业利润留存、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分别占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64.2%、14.2%、19.6%,而仅有2.1%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高门槛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创业板的拦路虎。图2、表2分别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和《创业板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被大众熟知。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猛,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辩证地看待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对于反思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风险、探讨金融创新以及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词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y(2007)提出,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具有类似商业银行贷款功能,平行于商业银行,但是不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的机构。随后影子银行这个词在近几年不断在各种媒体报道和学术期刊中频繁出现,但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仍然没有一个准确和统一的意见。纽约联储(2010)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但不能得到中央银行流动性担保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金融中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发起的信贷进行中介(或持有贷款的证券化资产),依赖资本市场融资,通常不具备向央行融资的资格,监管较为松散,应包括非正式金融部门(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私募股权(PE)和财富管理产品。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1)认为可以对影子银行进行宽泛地理解为非正式银行系统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
从上述定义看,影子银行不一定是有形的机构,也未必能将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完全排除。从监管套利的视角看,由于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机构、大小银行机构、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严厉程度的区别,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驱动因素始终存在。因此,不仅银监会2011年年报中列举的信托等6类机构的部分业务属于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和委托贷款也应属于影子银行。实际上,银监会在2012、2013年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检查范围中,包括了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票据贴现、银证、银基、银保合作等业务,表明监管层面已注意到了其潜在影子银行的属性。各机构与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如表1所示。
目前,中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存在争议,纳入计算范围的业务也存在差异。本文倾向于金融机构与学者的观点,认为影子银行应重点关注其融资功能,包括在传统银行业务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金融工具。参与方主要涉及三类: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机构、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第三类是民间融资,包括典当行、商会、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网络信贷等。产品以银行和信托、证券等机构开展的业务合作为主体,其他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网络金融等信贷融资方式。我国的影子银行运作方式与产品结构如表2所示。
二、文献梳理
(一)有关影子银行产生的研究
影子银行是应金融系统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在新的金融体系下,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金融监管力度不够,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Gorton、Metrick(2010)认为商业银行为缓解盈利能力下降的压力,寻求新的赢利点的动机是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推动力。Nersisyan、Wray(2010)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发现,金融业的发展促使地方性的金融机构逐渐向国际化发展,这就使传统的商业银行和简单的储蓄机构在金融系统中所占份额减少,而能够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非银行机构却得到发展,持有资产逐步增加。钟伟、谢婷(2011)认为监管缺失也是影子银行得以产生的因素之一。影子银行不受传统的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的管制,资本的杠杆率较高,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得到快速地发展。
(二)有关影子银行特性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显露出来,学者们开始对影子银行的特性及影子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在国外研究中,Shin(2008)对影子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影子银行具有的高杠杆率在使资产流动性增强的同时也使其承担的风险增加。当优质资金来源减少时,为平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影子银行会采用吸收次级资金的方法保持负债表的平衡,这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大大增加。Crotty、Epstein(2008)认为影子银行的债务多为短期而债权则是长期,资产组成由原来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使得银行的信用期限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期限错配。
在国内研究中,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能够积累金融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发展具有负面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的必要性。张坤(2010)从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的一面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研究,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竞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影子银行影响范围的扩张促使商业银行改进经营模式,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李波、伍戈(2011)也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影响金融体系稳健性间接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有关对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2010年11月11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会议文件中就明确将“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规制”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Kenc、Dibooglu(2010)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全球过松的金融监管和不到位的风险管理方法,而影子银行无疑在这次危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Calmes、Theoret(2011)通过对影子银行表外资产的分析得出,传统的监管方法并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应该寻求新的方法对影子银行的表外资产的风险加以控制。
在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中,杜亚斌、顾海宁(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业应该以此为鉴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全面监管。李扬(2011)认为探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机制及其多样化形式,不仅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黄益平等(2012)认为信托融资和委托贷款融资潜在风险较大,中国的影子银行虽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尚不足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可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人手对风险进行调控。林晶、张昆(2013)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影子银行体系,应借鉴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影子银行体系做有益的补充完善。
(四)研究述评
从当前对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的国内外概览来看,一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发展及金融稳定的影响,虽然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我国影子银行处于发展初期,对我国的适用性较小。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时,多从其风险性及监管缺失等角度分析,缺乏对我国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对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二者的关系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在充分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二者的演化博弈模型,辩证的看待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二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关系,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研究角度。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分析
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许多功能具有相似之处,在为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趋同现象,且博弈过程中双方的博弈位置无差异,即为“两人对称博弈”(也称为“鹰鸽博弈模型”),因此本出如下假设与分析。
(一)假设前提
1、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均为风险中性者,双方都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1)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根据自身收益选择采取“鹰策略”或“鸽策略”。其中,“鹰策略”表示双方是相互竞争的,均无建立合作关系的一向;“鸽策略”表示双方更为倾向于在金融体系中开展合作。
(2)双方策略选择一致时,如果采用“鹰策略”,各自获得正常收益UH,采用“鸽策略”时,各自获得正常收益UD;双方策略选择不一致时,选择“鹰策略”一方收益为WH,选择“鸽策略”一方收益为WD。
(3)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的效用与收益函数存在差异,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这两类群体在不同情况下取得的收益通常会存在差异,但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博弈主体整体演化稳定策略,故对博弈双方的收益结果进行了简化处理。
(二)博弈模型构建
在“鹰鸽博弈”中,参与主体可以采取两种策略,即“鹰策略”和“鸽策略”。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博弈双方无法在每次博弈中都找到最优的均衡点,此时双方的最优策略便是在后续不断的博弈过程中模仿、改进过去对方或自身选择的有利策略。最终,博弈各方会趋于某个稳定策略,也即是演化稳定策略。具体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博弈,结合上述做出的假设,可构建如下合作竞争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收益博弈矩阵可知,不同策略组合下双方的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双方均采取“鹰策略”时,即双方相互竞争,可分别获得UH的收益;双方均采取“鸽策略”时,即双方选择相互合作,可分别获得UD的收益。当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未就合作达成共识,分别采取“鸽策略”时,相应的收益组合分别为W■,W■和W■,W■。
由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双方是对称博弈,因此设定在双方博弈群体中,选择“鸽策略”进行合作的组织机构的概率为x(0≤x≤1),选择“鹰策略”的概率为1-x。
当一方选定采用“鸽策略”,即愿意进行合作时,另一方的期望收益为:
U■=xU■+(1-x)W■ (1)
当一方选定采用“鹰策略”,即倾向相互竞争时,另一方的期望收益为:
U■=xW■+(1-x)U■ (2)
双方的平均收益为:
U■=xU■+(1-x)U■ (3)
根据(1)、(2)、(3)式得到复制动态方程:
■=x(U■-U)=x(1-x)(U■-U■)
=x(1-x)x(U■+U■-W■-W■)+W■-U■ (4)
令:dx/dt=F(x),F(x)为x的单元函数,则:
F(x)=x(1-x)x(U■+U■-W■-W■)+W■-U■ (5)
该对称博弈的复制动态最多有3个稳定状态,分别为x*=0,x*=1,x*=(U■-W■)/(U■+U■-W■-W■)。由于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在微小扰动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可被称为演化稳定策略,根据上述对演化稳定策略的描述可知,作为演化稳定策略的稳定点x*,除了其本身必须是稳定状态外,当F'(x*)
对F(x)求一阶导,并将x*=0,x*=1,x*=(U■-W■)/(U■+U■-W■-W■)分别代入进行验证,可得F'(0)>0,F'(1)>0,F'(x*)
(三)动态博弈均衡分析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x*=0,x*=1,x*=(U■-W■)/(U■+U■-W■-W■)这三种情况下可使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的博弈达到稳定状态,即完全不合作、完全合作与双方有限度地开展合作。
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是否具有合作意愿与他们获得的收益及成本密切相关,但双方选择完全合作或完全不合作均不是演化稳定策略。这是因为在完全合作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其首先要放弃垄断地位,并需要让渡中小企业或一些潜在客户给影子银行。尽管双方的合作可以在利率定价、避免恶性竞争等方面降低成本,但考虑到利率管制以及商业银行垄断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由完全合作所带来的收益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对影子银行而言,完全合作需要其放弃对商业银行客户与市场的竞争,仅在其已保有的市场份额中获取利润,这显然不符合影子银行追求高回报的特征。
在双方完全不合作的情况下,双方处于完全竞争中,即双方均选择“鹰策略”,双方相互压制与抢占市场,甚至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双方经营成本上升,实际收益下降。对影子银行而言,由于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在竞争中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拓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选择完全竞争策略与双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符。
在有限度合作竞争策略下,如果存在一种适合的合作方式,双方得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必然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只需要放弃一小部分的超额利润便可获得由合作带来的更多的利润,如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影子银行的合作,有效转移风险和实现业务的延伸。对影子银行而言,只需要放弃一小部分的竞争也可换来更大的收益,如影子银行可与商业银行合作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双方有限度的合作是未来最优的选择,有利于双方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辩证看待二者关系的思考
关键字:信贷资产转让;财务公司;重要意义
一、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内涵与开展方式
(一)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内涵
信贷资产转让是指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之间,根据协议约定转让在其经营范围内的、自主、合规发放尚未到期信贷资产的融资业务,其中,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信贷资产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并一次融入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出让业务;金融机构受让其他金融机构出售的信贷资产并融出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二)信贷资产转让的开展方式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分为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指转让双方根据协议约定转让信贷资产,资产转让后,借款人向受让方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项下,债权人由出让方转让为受让方。这种转让方式也被称为“真实出售”。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指转让双方根据协议约定在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转让信贷资产,同时出让方承诺在约定的日期向受让方无条件购回该项信贷资产。由于回购型业务所转让的信贷资产在到期前就已由出让方购回,所以不办理贷款档案和法律文件的移交,付息的责任由出让方承担。
(三)我国大力发展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种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信贷资产转移给一个特设目的主体(这种转移可以采用转让方式,也可以采用信托方式),由特设目的主体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发行受益证券,以信贷资产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方式。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区别于传统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之处即创新之处在于特设目的主体受让了该笔信贷资产以后,以该笔信贷资产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了受益证券。
二、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重要意义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金融机构,是集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有效平台,也是集团成员之间的资金纽带。财务公司在业务开展中以服务集团发展为宗旨,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同时追求自身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因此,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既可以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资产流动性,增加收益,又可以满足资金需求,降低集团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促进财务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使信贷资产转让实现双赢局面。
(一)拓宽新渠道 降低整体费用
财务公司具有开发企业集团内部企业贷款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自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或者资金额度较小无法满足集团成员企业的发展需要,导致集团成员企业直接向银行借款,相对增加了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成本。像葛洲坝集团每年需要流动资金约20亿元,而财务公司每年仅能提供6亿元左右,其他的大量资金需要从银行等方面得来。如果财务公司利用好自身信誉,开展信贷转让业务,拓宽企业集团的融资渠道,可以使财务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同业出让信贷资产缓解资金压力,盘活非流动性信贷资产,回收资金,加速资金的良性循环,为企业集团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集团的整体费用。
(二)加速资金周转 提升运作效率
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把集团内企业的部分中长期贷款打包转让给银行,财务公司获取了新的资金来源,加速了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了财务公司的经营规模;同时财务公司可以将获得的资金投放到其他收益更高、集团重点发展的项目中,既满足了集团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增加财务公司的利润,同时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一举三得,增强财务公司对集团的服务功能。
(三)改进经营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财务公司可以调整资产负债比例,压缩风险资产规模,使经营管理符合监管要求。同时财务公司也在这项业务开展过程中转变了经营理念,大胆创新,将放贷模式由传统的贷款-收回-再贷款转变为贷款-转让-再贷款的经营模式,打破了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还在与银行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银行的很多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使财务公司向正规成熟的金融机构更近一步。
(四)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规避金融风险
除了企业集团投向单一、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信贷资金过于集中造成的资金风险外,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也会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财务公司出让的标的资产一般是金额较大的中长期贷款,这部分贷款合同占用资金量大,流动性差,由于期限较长,未来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也更高。对于财务公司来说,出让信贷资产仍能获得一部分收益、获得更大的业务量,也是调节信贷资产结构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规避公司经营风险的目的。
(五)促进与银行合作 实现共赢
银行之所以愿意选择财务公司作为交易对手是因为:一是财务公司有持续的资金需求;二是财务公司手中掌握着大量集团内企业的优质贷款,这些贷款的借款企业行业一致、经营情况相仿,对整个资产包的考察相对比较容易;三是财务公司作为行业系统风险最小的金融机构,其信誉度超过了其他金融公司的一般企业,在回购型贷款转让业务中,财务公司通过回购义务为银行提供了可靠的担保,对银行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银行与财务公司叙做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利率高于同期同业拆借利率,使银行在没有承担太大风险的情况下取得了较高收益。所以说,银行与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使银行与财务公司各取所需,各得其利,是一个双赢策略。
三、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应采取的策略
(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财务公司从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行为纳入到规定范畴之内。目前对财务公司从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政策法规还处于空白。监管部门在规范这项业务的相关政策规定中,应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对财务公司开办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应具备的条件、遵循的经营规则、资产负债比例、监管具体要求等方面做出监管规定。除此以外,为加强行为规范的有效性,政策规定中还应对备案、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规模、资金用途以及对财务公司转让的信贷资产这四个方面内容着重做出限定。
(二)引导财务公司加强管理,规避风险
财务公司从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风险有:政策风险、经营风险、信誉风险和价格风险。为了规避风险,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引导财务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风险。
1、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要求财务公司在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前,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取得董事会的同意和授权,并针对这项业务的特点和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业务操作规程和各级人员的责任,提出风险防范和预警措施,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风险防范的关口适当前移。
2、监督财务公司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公司要在监管部门规定的规模、资金用途等范围内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不得违规开展业务。
3、支持财务公司与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银行先进管理模式提高财务公司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不仅为财务公司顺利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创造条件,更为财务公司整体提升打好基础。
4、鼓励引入管理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
鼓励引入具有金融风险管理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依靠其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独立判断,帮助财务公司防范风险。
四、总结
财务公司积极介入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即可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资产流动性,增加收益,又可满足集团的资金需求,降低集团的融资成本,同时,促进财务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有利于实现集团、财务公司、商业银行三方共赢,是一项值得大力发展及推进的业务,应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努力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信息的透明化,为打造更为广大的信贷资产转让平台以及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逐步完善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根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财务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上海金融,2001年08期
[2]朱广德.《对发展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政策思考》,金融纵横2001年02期
[3]张平.《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与企业绩效》,改革与战略,2008年02期
[4]黄莹.《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探讨》中国金融家,2005年09期
多方消息显示,目前金融股权投资正被看作一种新的投资机会,中小型规模的券商和银行的每一轮引资都受到热烈追捧。
8月22日,证监会公告称审核北京银行的首发申请。受此消息刺激,参股北京银行的大恒科技在当日早盘即强势上冲封于涨停。
“城商行所托的金融生态环境很重要,一般的省会城市的商业银行发展潜力比较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采访中表示,一些经营状况的不太好的城商行,短期IPO的可能性不大,获得回报需待时日。
投资银行家、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孙飞也表示:“从长线来看,目前进入二线、三线城市的商行,等待业绩提升和引入战略股东上市,对于想投资城商行的民营资本来说是不错的时机。目前资本需要等待的就是城商行股权转让,抑或增资扩股。”
参股的财富盛宴
9月9日,中国第一大城商行北京银行公告,宣布其A股IPO发行价格区间最终确定为11.50元-12.50元/股。专业人士计算,2005年3月ING银行以1.9元/股的价格进入北京银行,即使以北京银行此次IPO申购价计算,ING也至少获益10亿余元。
而8月22日,证监会公告称审核北京银行的首发申请,参股北京银行的大恒科技(600288.SH)在当日早盘即强势上冲封于涨停;6月19日,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过会消息证实后,持有宁波银行1.79亿股的杉杉股份(600884.SH)和第三大股东雅戈尔(600177.SH)以及南京银行股东南京高科(600064.SH)均告涨停,给其股权拥有者带来数十倍于其原始投资资本的投资回报。
对于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而言,城商行的上市无疑将为其提供一席盛宴。有市场人士分析指出,上市公司获取的银行股股权大多为原始股,其成本十分低廉,但由于所参股银行并非上市银行,不能享受资本市场的溢价效应,从而使得其股权投资的收益大打折扣。而一旦参股银行实现挂牌上市,此前低估的股权投资收益必将成倍放大,因此,此次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浪潮将直接拓展上市公司参股城商行资产的增值空间。有券商研究机构通过测算指出,仅从此次宁波商行和南京商行上市来看,参股的杉杉股份、宁波韵升、雅戈尔以及南京高科就将直接获得4亿元到30亿元不等的股权投资收益。
两家城商行此前引进的外来战略投资者同样获得了巨额收益。2001年国际金融公司(IFC)以每股1.21元的价格购得南京银行15%股份;2005年10月12日,IFC将10%的股份以每股3.04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南京银行上市当日,IFC的账面赢利近15亿元,法国巴黎银行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收益更达到6倍。2006年,新加坡华侨银行以每股2.28元的价格获得宁波银行12.2%的股份,在其上市当日收益增值达到10倍。
事实上,金融股权投资正被看作一种新的投资机会。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上海、南京、西安、济南、北京、杭州、南充、天津、宁波等9家城商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显示,受规模所限,未来几年,城市商业银行将仍然是外资银行并购的主要对象。
“对于民营资本来说,参股城商行,除了为了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也有一些企业是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而涉足金融业。”郭田勇对此评论。
投资的最佳机会
“但从目前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商行都为股份制改造准备得差不多了,民营资本再想进入城商行的门槛要相对高一些。”郭田勇说。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引进资本不但要解决资本金问题,管理方法也要引进,所以银行的偏好是其一;地方政府也不能忽视,在城商行参股过程中,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此为其二;其三是民营资本的意愿。“事实上,管理层的意愿也是比较倾向于有雄厚北京的股东,尤其是金融机构,这对于治理结构优化、银行经营运作都有提升。”孙飞告诉记者,民营资本也要有一定的资质。
然而从投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商行,对于内外资来说也是备受欢迎的。如近日,海特高新(002023)公司决定参与贵阳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工作,拟认购贵阳商行股份数额为3000万股,认购股金为3900万元。
“其中,获利点就是上市,等待资本溢价的高额回报。”孙飞认为,“从长线来看,目前进入二线、三线城市的商行,等待业绩提升和引入战略股东上市,对于想投资城商行的民营资本来说是不错的时机。比如省会城市的商业银行,都是近期的热点。而地级市的商业银行则是下一步的选择。”
专家一致认为,选择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是在城商行改制变革浪潮中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前提。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引进外资参股、资产质量和运营模式都有提升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贷款结构等,从长期而言,外资机构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深刻影响。”
“实行跨区经营战略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值得关注。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跨区域经营不但可以分散地区性的风险,也能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空间。”巴曙松在其研究课题中这样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