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 经营管理研究成效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住房问题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才能谈其人的个人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一时间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房地产开发,自身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房价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组成体矛盾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对策,实现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比例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432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2.8,比往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季度,房产开发完成了投资弹3543.78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城镇固定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2006年,东部、中西地区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了投资金额分别为12398.59亿元、3569.41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30.5、29.9。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东部百分之14。从全国各地区来看,31个省市,其中16个省市的房地产开发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分别为:内蒙、吉林、河南、福建、安徽、广东等省份,同比增长幅度在百分之30以上,当然在这中间内蒙增长的最快,累计房地产开发为资金投资弹一倍以上,其中上海和浙江在百分之10以内。这样的差距,房地产开发任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房产开发在城镇规定投资比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土地开发面积的扩大

我国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两年的低速增长,2006年-2010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大幅度增加。2006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为26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百分之17.9,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0.3个百分点。2010年1-4月份全国开发土地面积为7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不到百分之5的比例,这个增长速度和2003年的增长水平相差不大,为了提高房地产投资的面积,国家政策已经明确的规定,企业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开发,政府将在一年内加收他们的费用,如果两年还没有开发,则有权利收回土地。迫于政策的压迫,企业开发商压站土地的情况,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企业相对购买土地的量,反而减少。统计显示,2006年,企业购买土地3678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了百分之3.6,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控制了企业使用土地的闲置,但却减少了企业购买土地的量。

2.银行为贷款房地产投资做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累计资金为22768.2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29.9,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7256.5亿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27.5,投资金额翻了两倍,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定金两项收款占百分之50,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房贷比例逐渐提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广大居的购房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意愿下降,国内银行为了顺利收回前期已经发放的贷款,不得不继续发放,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努力扩展融资渠道。

3.商品房和住宅房现状

商品房和住宅施工新开发弹面积有所回落,但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则有所增加,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在17.63亿元平方米,同比增加了百分之18.45,住宅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百分之8.9,但现在城市空置房屋面积在日趋增加,其中东、中部分地区的空置商品住宅呈负增长趋势,40个重点城市中有十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同期竣工面积。

二、房价上升的原因

如果在不考虑地段、结构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屋成交价格比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商品房增加百分之7.1,201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在百分之6.0,笔者对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福州、等地方,商品房房价上涨的比较快,东、中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幅度较快。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是:土地价格的上升、施工原料的上涨、住宅配套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低档的住房供给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给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房价,给收入一般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购房压力。

再者就是,在为满足较高消费水平人的需求以前,不可能去开发低廉的房子,国家对房子开发虽然种种限制,但是不能限制房地产的炒作,房地产的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的竞争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

其次,尽管在出现房价高涨,泡沫经济被各界人士关注,但是居民的购房热情一直不减,销售量持续大幅增长,在需求量的支持下房价依然有增无减,1998年以来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住宅价格增长速度,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住房需求自然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增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持续增长的基础。

三、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业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这些影响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新问题。

1.供求的差别

现在高端产品和中端比例不够正常协调,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不足,商业住宅整体价格偏高,成品商业住宅单价在38.7%,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的户型占1.1%此外,个别地区商业住房,住宅和非住宅比例不公正,高档商品房积压,供不应求,经济适用房常常被抢劫一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缺乏应有的市场调查和猜测,在市场销售量有限的今天,必然对供需紧张,这样无形中就给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2.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较快

自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日益上涨,个别城市的价格上涨超过了百分之20,虽然房间的上涨和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土地交易价格、原料价格、住房需求量等,2006年,住宅物业上涨、土地交易同比上涨,涨幅比上季度上涨,其中,居民用地、产业仓储用地、贸易用地上涨。一时间除了商业用房以外,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商品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的增长幅度。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上升过快,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明显的影响了投资环境,相对增值较大的城市吸引众多的购房者,但在其中的操作现象将不利于房地产健康的发展。

3.房地产开发土地过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全国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土地成高增长趋势,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掺和了土地超前圈地活动,这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4.住房体系不完善

住房保证体系是房地产开发市场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证体系建设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甚至有的城市并没有建立廉租房,有的虽然有廉租住房,但面积偏大,住房制度不严格,符合标准的居民根本就排不上号。从总体上看,住房保证体系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无形中造成大量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冲向市场,在一定情况下就加剧了市场上的供求矛盾。

5.市场开发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我国房地产,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但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信息结构体系,任然不能完善,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房地产业存在明显的霸王条款和垄断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房地产持续的发展。

四、怎样保证房地产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发展现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的作用。为房地产正常有序的运行做保证,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职能,围绕房地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房地产也的发展采取有关的措施。

1.弱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占有率

由于房地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关系社会的各个方面,最总要的是拉动内需,提高各地的政府经济收入,碍于这些原因,政府在政策上也支持房地产开发,这样就助长了房地产经济泡沫,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房价过高的现象,只能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各种金融和社会风险。

2.公开考核标准

众所周知,房地产固然在我国如火如荼,但并非象某些开发商所说的那样,完全是来自市场需求因素,而在于一些更加诡秘的潜制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形成的神圣同盟。这一神圣同盟即是‘你发财、我发展,本钱社会掏’的畸形增长模式。地方政府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为房地产推波助澜。为此,必须科学拟订政府公共治理绩效的考核标准,减少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财政收进增幅等,增加社会性指标,如人民群众社会幸福度、人均收进水平进步等,以避免地方政府为单纯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进增加而大批出卖土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等,以减缓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业的推动力。

第2篇

一、支柱产业的概念和标准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经济目的,选择支柱产业有不同的立足点。比如从发展的角度看,支柱产业就应该是创造GDP多的产业;从财税的角度看,支柱产业就应该是创利税多的产业;从就业的角度看,支柱产业应该是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从资产的角度看,支柱产业就应该是拥有资产最多的产业。

支柱产业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资本主义初期,纺织是支柱产业,到中期支柱产业则变为钢铁、汽车、石油,到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则成了支柱产业。

所谓标准则是支柱产业基本特征的量的描述,是做出最终决断的依据。具体标准有一般标准和相关因素两个方面构成。

(1)一般标准有三个数量指标。

一是生产率上升率标准。以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技术特征。在一定时期,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生产成本相应也下降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因而加快发展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就能较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是收入弹性标准。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额。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

三是产业关联度标准。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

(2)相关因素。

例如:社会状况-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会公平;人口素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整个地区宏观的和产业内微观的科学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产业条件-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讯等;资金保障体系-投资融资渠道、资金筹措方式等;现有产业优势-区域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二、建筑企业被广泛称为支柱产业

综合归纳各方意见,称建筑业是支柱产业的主要理由是:

一是市场前景好。我国长期形成的需求结构的偏差,造成了建筑业的低收入弹性,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一状况已经开始扭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用房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也很快发展起来,产生对各种楼宇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使建筑业发展获取良好机遇。

二是向高级技术发展。建筑业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

三是产业联系广泛。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筑材料近8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而室内装修、家具陈设等也是它的附属产业。

四是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建筑业产业投资少而就业量大,从而可充分发挥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潜力。建筑业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赚取外汇,而且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三、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1、加快建筑业组织结构调整。我国建筑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一直未得到彻底改变

针对目前现实状况,应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重点地培育出一批科研、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通过规模优势、集约使用资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承包能力,推动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在减少大型企业数量的同时,相对扩大中小型企业数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大力开展建筑技术创新。建筑业与其他各行业相比,现有的总体创新水平相对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

为了使建筑产业从依靠增加人力发展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领先科技进步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必须加大力度,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必须制定建筑产业发展科技规划和技术政策,完善建筑技术开发及其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之外,还必须千方百计地让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科技活动和科技应用的主体,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能否自觉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倡导企业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围绕"四节"开展创新,实现突破。在建筑设计、施工、咨询以及各项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环保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筑企业都应在指定期限内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环保认证。

3、激励人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要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的积极性

促进人才流动,改变人才选拔方法,打(下转第92页)(上接第90页)破终身制。坚持精兵简政,裁减冗员,优化人员结构。学习国外,更要总结自己。积极参与并组织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注重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加强特殊工种技工的培养。积极探索稳定高技术管理人才的任职制度和分配制度。吸引国内外各类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4、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

他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是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和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纵观世界知名的企业,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在各自的主营业务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业务支撑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互补性强,资源相对集中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业优势。目前,国内众多的建筑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普遍在同一层次上竞争,这就更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现有条件,挖掘有形和无形的优势资源,通过创造和光大自己的特点和特色,逐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改造各项管理工作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建筑业必须跟上时代,适应变化,对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络通讯等等,要加强学习,舍得花钱进行装备和建设,创造条件使之为我所用。比如,建筑业属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但又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在建筑业的应用还刚刚开始。为尽快实现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和推进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应积极尝试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通过网络进行生产、经营以及协调与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更多经营情报,又快又好地进行项目的全过程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相应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改造全行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 土地保障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1-01

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是目前国家在农村必需实施的一项保障措施,是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向农村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满足农村农民基本需求的政策措施,是稳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方式。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农民得到保障的依据,是满足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维护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农村土地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再配制,产生最大收益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效途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的安全保障线,很多农民不愿意经营土地又不愿放弃土地,使土地不能顺利流转,降低了土地的使有价值和利用价值,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阻碍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农民没有顾虑摆脱土地束缚,有效进行土地流转,没有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就不会离开土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缺乏与农民工相配套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农民又是另一套政策 ”,用于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小、基底少,而城市保障制度是按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定的,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没有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二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少,最低生活保障有待提高。我国农村农民的保障制度建立的较晚,社保基金少,农民在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时束手无策,为了生活,还得依靠土地、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畅受阻。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单一,农村农民养老金很低。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资金来源是以农村居民个人、集体以及国家财政三方共同筹资为主要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还在发展阶段,没有重大突破,还没有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保值增值进行高效管理的机构不健全,支出水平难以控制,影响着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联系

1.土地流转需要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支撑

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没有顾虑地实现土地流转的依托。没有可靠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不会真正离开土地,流转出土地。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需要满足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农村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二三产业,家庭收入远远大于农业收入。二是农民在二三产业失业后,社会保障能够为他们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使生存有保障。这两个条件我国还无法保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

2.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土地流转的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村仍处在被动要方市场,农村农民的土地只是被动地租用部份土地,剩余的土地要么必须在家经营,要么搁荒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因没有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外出打工失业最终还是要回来收回土地依靠土地,使流转出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关联性来分析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走出来,不再依靠土地,流转出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经营。其次,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使农民彻底脱离了土地,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支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和为土地规模经营者管理农田所得,农民对土地没有经营权和支配权,使流转出的土地让使用者放心长远规划,产生最效益,建产长效机制。

三、意见与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多数农民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在家经营土地,有限的土地取得的收入又不能满足货币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农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外出打工但收入的不稳定又不能保证生存、生活的需求,使得农村土地最终是他们的落脚点。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走出来,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发展上一台阶的根本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交给集体的农民在政策、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考虑,制定确实可行的农民工保障政策。

2.完善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农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加大农村老年人及丧失劳动力的养老,确保老有所养。二是在农村对让出土地的农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3.尽快建立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试点逐步进行,完善新农村养老体制建设:(1)提高农村农民老年人养老金,让农村老年人生活有保障。(2)建设农村养老院,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3)对老年人加强组织管理,组建老年服务社,为社会贡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