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是学生对汉语理解的第一节课,在小学语文中加入创新,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学生复合型发展有很大助益。旧式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模式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降低,学习效率在下降。改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实现创新,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革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落后,仅仅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实际教学效果,仅仅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革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老师仅仅需要给予学生正确方向,并监督学生即可。
二、摒弃形式化,发挥学生想象力、参与力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总结的“教学模式”,形式化教学现象严重。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一改往日形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需要设置不同教学情节,比如,在教学《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狼来了》等文章时,可以布置自我想象环节,让学生当作者,去自我想象文章结局,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采取生活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是兴趣主导的年龄群体,兴趣在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入学习,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课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生活实践题,让学生在课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捡垃圾、节约用水、不浪费各种生活中的实践都可以帮助学生课堂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改善学生日常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现代的教学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实践中创新,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写作兴趣;教学方法;授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24-01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一、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动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素质教育”已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首先是要解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效果。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乐趣就是学习语文最强大的动力。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的讲,唯恐漏掉某个细节,这样搞“一言堂”,教师累,学生烦,久则生厌,兴趣从何而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分析文章题目、作家作品介绍、生字新词的理解、文言词句的翻译、寓言寓意的归纳总结等等,一律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不要包办代替,或大组搞比赛,或小组讨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安排查字典比赛活动,看谁读得好,比比谁总结的好,比比谁提得问题多等活动。这样,老师充分的发挥了其指导作用,同学们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必将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
二、语文课教学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否则的话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还提出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四、布置作业要注意和避免单调重复性作业
在许多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学生布置一些单一性的作业,往往课后练习题中随意抽一两道题就好,忽略了学年、学期、单元、课堂对知识和能力达标的一体性、一致性要求,忽略了一体性目标之下阶段性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忽略了学生作业布置的可持续发展性。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例如抄写、注音、生字、默写、选择题等,成了教师的最爱,而造句、仿句、对话、修辞应用、片段习作等布置的较少,概括后就会发现这类作业的特点:作业的量特别大,一般的就需要好几页,而且出错率低,教师好批改,易完成批改量。但缺点是很明显的:虽然学生和教师都省去了动脑筋,但是作业只注意了数量的完成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这样的作业布置无疑是低效率的同时也是枯燥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政治教育
一、形式多样,强化听说训练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听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听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是提取信息,输入大脑储存起来,是运用信息的前提条件;说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
1、在生字和词语教学中,我一改往日教师上面念,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惯例,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听音拿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既进行了听说训练,又掌握了知识。
2、听故事复述训练,以一个小组为训练单位进行。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让其余同学来复述故事,看谁复述的故事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学生对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学生听说能力在浓厚兴趣中得到提高。
4、利用课文插图,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可补充发言,教师鼓励。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非常重要。
1、课前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教学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抽学生试读,其余学生来讨论交流。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
2、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每周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比赛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综合训练,加强写作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必须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口头“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为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再指导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适时进行仿写,续写。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即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 分析
一、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明确
课程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但是,很久以来,由于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方法。还有的人则这样认为,小学语文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目标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这几点认识都缺乏客观性,是对语文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小学语文的大纲要求不符,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步入误区。据了解,有部分教师因为不能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计划、没有目的、随意性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忽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传授,不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时间讲一些和语文学科无关的知识。还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么来运用和处理教材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显然迷失了教学方向。
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性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当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对语文学习就会比较积极,否则就会比较消极。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态度是消极的,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科持有消极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科的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现在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学习中也不能切身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阐述表现得单一和枯燥、没有实际的素材来展示学科的魅力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三、教学投入不足
首先,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料投入不足。在语文教学中,和教学有关的用具是有限的,这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的价值。教师要想撰写论文,增长知识,找不到相应的资料。其次,教师投入不足。学校缺乏教师,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甚至兼职其他教学任务,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所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培训和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再次,学生投入不足。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积极探究,课下也不认真复习,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复习。他们不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究。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主探究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知识。学生刚刚进入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教师就草草收兵,学生没有时间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够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给学生太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的这种教学思想就会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二)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学习,教师没有必要过多去干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而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经验不足,自控能力较差,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自主学习活动也会浮于表面。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是只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全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杨修宝.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12).
[2]肖小芳.当代小学语文教育问题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可见语文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
1 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地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W生的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2 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可见,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跟学生和谐、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3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它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4 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思想主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事实表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5.1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5.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兴趣 主动 氛围 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学习心理中探究其学习欲望,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真谛。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 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的兴趣,那么相信会让学生对于语文课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每一堂语文课都会有非常高的质量。那么要让学生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水平,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始终目的。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小,处于6~12岁之间,正是贪玩的年纪,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直观的教具演示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产生新奇、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处在疲乏之中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编一段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找到存在感,勇于表达自己,更能在原文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仅仅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是需要智慧的。如此这样,就需要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使学生载着求知的兴趣和疑问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这种教师引导学习的过程,对于有智慧的同学来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读书的方法,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必须要养成会读书的习惯。所谓会读书,即指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比如,一、学生要学会朗读,即声情并茂地读,在阅读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而使所读内容也注入情感;二、学生要学会默读,能做到在默读时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心中默念,而且能抓住主要内容,找出文章中心;三、学生要学会速读和略读、浏览,即达到我们所说的一目十行的效果;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阅读时手中随握一支笔。会读书,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同时课外阅读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课外阅读量的达标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的知识点更容易吸收,印象更深刻,在课堂上再听一遍有利于牢记;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快速的掌握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于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友好和睦相处,摒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观念,由一个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班级管理者化为学业引导者,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发表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同教师争论,最终获得答案,解除疑惑。只有这样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更加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学习,才会有渴求新知识的欲望。毕竟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做到以上内容还应该要把握个人魅力,用自己专业的教学素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库来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不容小觑。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人民教师。那么何为有魅力的教师呢?我认为应该是衣装得体,端庄俊美,亲切自然,大方随和,书法刚柔并济,普通话字正腔圆,朗诵声情并茂,满腹经纶,才气横溢。这些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崇拜,潜意识中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丰满课堂活力。教师在讲课时,或出口成章,语惊四座,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一定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学生学习要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在创新中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从教材发现文字美,体会文学知识的真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学好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法 内涵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0-02
情境教学法作为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以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近些年来,情境教学法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被应用在中小学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法对于创造高效率的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就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多种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设,以期为其他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一些借鉴。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有效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特点等创设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种情境的有效创设[1]
1.小学语文课堂上故事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以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种是教师选择与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讲述学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实现高质量课堂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节语文课程时,为提高学生对雷锋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先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雷锋叔叔帮助别人的一些故事,比如雷锋火车站助人的故事、雷锋钉子精神的故事、雷锋背残疾人过河的故事等等,首先使学生对雷锋产生一定的人物形象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去学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大化,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故事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创设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小学语文课堂上讨论情境的创设
讨论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确保素质教育下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一定的讨论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比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文《幸福是什么》时,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授课时,可以先学生们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同学们觉得“幸福是什么?”。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3.小学语文课堂上音乐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不仅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创造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看雪》这节语文课程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们播放儿歌《雪花》:“千朵花万朵花,开在蓝天下,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地妈妈,温暖着地下的,许多嫩嫩春芽,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形象、简单的歌词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文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小学语文课堂上表演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表演情境是根据小学生现阶段喜爱表演、喜爱模仿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角色的扮演进行故事情境的表演,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心境等,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孔融让梨》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孔融等分配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故事情境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向学生们展现小学语文课程的魅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利用新型的情境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2]。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1.引言
在教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是落实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表现。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全部都蕴含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当中,字字句句间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笔者研究如何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课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2.德育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尽相同,德育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与政治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相关教育,一个是公民道德与政治思想的教师,一个是比较深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理想等的教育。鉴于笔者所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主要教导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品质,比如诚实、勇敢、公平等,可以明辨是非。要对集体主义等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热爱祖国与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远离违法犯罪等。
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建筑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介绍。
3.1以课文的思想内涵作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笔者认为,凡是对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有积极作用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德育,政治思想与心理发展的教育等都是德育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中,涵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涉猎的方面很广,并且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所教文章中发掘出德育教育的重点。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背后的思想内涵,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炼出德育教育的关键点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在课上就可以很自然地教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在讲授《雷锋》的时候,就可以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引入时,可以提问:雷锋在你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都怎样帮助过别人,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等。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3.2将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也是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人,在其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当中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1]。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说在讲《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这种勇敢、奉献的精神,更要让学生把这种精神习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延续到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说:“虽然我们不能像那样去顶炸药包,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奋勇争先的精神,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在值日任务时积极劳动,抢做脏活累活。这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这样就可以使得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便于其学习,更便于其实施。
3.3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以情动人,使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与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授课时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使学生运用真情实感,切实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请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当中,学生会投入情感,真实了解到文章语句所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氛围[2]。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切实掌握德育教育内容。
4.结语
笔者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在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实现小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 发展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1.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辞海980页)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现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在形象感染中,他们会渐渐地感受到课文含蕴的美;辅助以教师从旁的指导,学生的感官在他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会渐渐变敏锐、完善起来,这也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渐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并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4.1 启导。
学习迁移,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师要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来看,理解需要迁移,迁移是在理解中进行的,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过程 方法 有效性 小学语文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无形在浪费,师生的精力和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少了一个"情"字,一个教师愉悦的心情。教师可以引入或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故事、诗歌、歌曲、警句,亦可借鉴相声中的笑料包袱艺术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心境轻松愉快,对问题能够心领神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巧设情感性导语,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时,若能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占据精当的时间:要成为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
三、设计针对性提问,提高提问效果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学生兴趣索然。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提问才是成功的和有效的提问。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文本、引人沉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经常采用的是"主问题"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谓"主问题"是指"对课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二).提问要捕捉信息,开拓思维。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顿悟。问题的提出,要问在要害处,问在恰当的时机,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口,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提高效率。
(四).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水平,但能力不是老师所能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太深,则伤其兴致;太浅,则索然无味。
四、优化课堂小结,保持学习激情
导入是始,小结是终;导入是开,小结是合,构成了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导入新课一样,在课堂教学小结处,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年龄个性,变幻出无穷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最后最关键的"冲刺"阶段还于学生自己归纳、梳理知识、发现探求问题的自利,尽可能让学生在这场"谢幕艺术"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有所得。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小结处显现"八仙过海"的精彩。
五、精心设计作业,巩固课堂效果
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语文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积累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作业。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要尊重这种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实践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交流沟通的工具,语文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综合性又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阵地。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开发少儿智力、培养综合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界对小学语文教育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原理的探究和运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与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的结合方式、改进应用效果、探索应用规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而且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2]。与以往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多元性
以上八种智能因素多维并存、独立表现,即智能以多元化形式存在,一个人的能力可能在一种或几种智能因素上表现得更加突出[3]。因此评价学生应全面综合考量,学生能力才能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教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2)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均相对独立存在,且个体间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法产生的培养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程度,正视个体间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实践性
加德纳把智能看做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即来源于实践,并指向实践,从而培养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和创新产品的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理论,更注重实践性。
(4)文化性
加德纳认为:智能与社会环境、文化取向、价值标准等密切有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理念重构
(1)构建乐观积极的学生观
著名作家席慕蓉学生时代人文素养得到了单方面的高度发展,逻辑智能却遭到了压抑,以至于数学考试只能交白卷。数学家华罗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是生活实践能力很弱,往往需要有人照顾才可以。从传统的学生观来评价,上述两人均可列入智力低下之列,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没有绝对的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
(2)形成欣赏肯定的教育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欣赏肯定的态度积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和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应配合其智能特点,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3)发展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在传统教育中,考试测验分数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考试测验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内在潜能,而且难以有效帮助教师全面、完整地评估学生潜力。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评价观,以全方位、发展性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建立更为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整合,不仅能够打破旧有模式,而且可以尝试全新、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4]。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前提就是对每个学生智能特征的充分了解和充分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才能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通过访谈、调查、测评、观察等收集学生学习资料、了解学生成长经历、建立学生成长卡片等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为开发其多元智能奠定基础。
(2)课堂切入的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形式更为灵活,在一节课中把八种智能全部体现显然不可取,而且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采用音乐、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入多种智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寻求最佳切入点,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
(3)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后,教学形式也应实现多元化。如教师可综合考虑学生差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内容、课后研讨等,使得学生全员参与、人人锻炼、团队合作、发展智能,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并且在小组成员间营造互相竞争、互相激励的良好氛围。另外,积极引入信息网络技术,以声、图、文、动多种形式表现授课内容,化枯燥为灵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创建新的评价方式。试卷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条途径,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改革试卷题型,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
(5)作业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后,应积极创新创新作业形式,如请学生提前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录像等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资源共享;课后则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等,从而起到巩固知识、拓展智能的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构建多元智能的舞台。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开发、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取得了一些效果。
(1)多种形式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情境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倾听并思考。同时,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有背景、有提示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训练。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按要求个别朗读、换不同问答形式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等形式训练“读”的能力。同时,我对“写”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有书空、描红等,训练书写能力。
(2)交流反馈提高内省智能
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并提出了若干问题。接着,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再请若干学生回答,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其他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从而起到自我修改、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效果。我则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使学生及时调整。在教学中,通过反思,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同时,还能有效地开发内省智能。
(3)语言训练强化数理智能
朗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训练,让其寻找、筛选、加工语言信息,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性。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我请全班男女生对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然后,媒体出示一问一答的形式,请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朗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这些朗读具有挑战性,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数理—逻辑能力。
(4)多重手段促进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学生感知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能力。我多次利用真实空间如教室、实物、图画及利用学生想象能力等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如学习“方”时,利用课桌引入“长方形”的概念;学习“伞”时,则以雨伞实物来说明气组成结构,并利用动画片来帮助学习汉字的演变。利用真实空间、实物、图片、板书、图解等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开发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5)合作学习塑造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后从而实现团队合作的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辩论合作表演,等等,不仅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而且使学生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此外,我邀请学生对他人的朗读、表演等进行评价,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优势,学生的交往智能也在评价中得到了提高。
(6)贴近生活培养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是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摸索自然界的规律。由于条件、环境、教学计划等限制,不可能把《比尾巴》的教学场所设置在动物园。因此,我通过家校通的联系渠道及时和家长沟通,建议他们课前或课后陪同孩子参观动物园,让学生全面贴近自然环境,调动各器官去感知事物;根据观察,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制作动物剪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7)创设情境开发音乐智能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媒介,表现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而小学生善于模仿、节奏感强、易于激发音乐潜能。因此,我积极尝试了将音乐、舞蹈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内容、体验情境交融效果。另外,通过设计边打节奏边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把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中,使学生体验到文字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为学生的记忆与积累提供支架。
(8)设置游戏培养运动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授课内容设计表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运动智能。如在反义词的学习过程中,将肢体语言与词语学习有机结合。我说大,学生说小;我说方,学生说圆;我说高,学生说矮,同时要求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其含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同时训练了肢体语、口语和书面语,促进了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实现了动作与表情的协调,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教学内容。
四、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且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美]加德纳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一、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教学以及改革的文章,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进一步更新观念,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从实效出发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语文科组继续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多研究“常态课”“常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人都能运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
(3)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们语文科组应多学习、多研究、多反思,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起来,解决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每位语文教师的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是教育质量之本,我们继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扬长避短,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力争为不同的教师形成各自的特色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提升科组的整体实力。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保证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实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再去求助于课堂上的教师。在识字环节,教师要充分放开手脚,把基本的笔画和笔顺教给学生以后,就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揣摩与同桌交流中一步步掌握生字的字形书写与意义理解,教师千万不要画蛇添足,在课堂上喋喋不休,那样做,表面上看是教师非常负责,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再者说来,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本身是有限的,对学生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阅读环节,教师更要摒弃当前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的授课方式,教师对文本的结构层次、段落划分、主题思想的研究等方面做着过分的拆解与讲析,而完全忽略了作者写作本文的基本出发点与学生在朗读文章时的具体感受与独特理解。教师应当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读课文、谈体会、写感想,针对学生考虑得不够周全的地方,教师适当地做宏观把握便足够了。在作文环节,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更多地是照抄,教师指导更多的是写作技巧,这些做法是非常不好的,不但提升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语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所以,作文教学的正确做法是应当把作文交还给生活,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实、平淡而丰富的生活,这样的作文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注重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七、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注意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给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其组成。
1.指标体系建立原则语文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查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接近程度,是衡量和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既能反映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效果,也能反映学生掌握语文双基的情况,而且要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功能。这里我们依据下面原则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体系。
(1)系统性原则:语文教学效果受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相互影响和制约,将语文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系统,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层次性原则: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将语文教学指标分为若干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框架下进行评价,真实地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效果。
(3)关键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涉及面广,包含诸多因素,评价指标过于细化,难以抓住本质因素,因此选取语文教学评价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
2.指标体系组成依据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文献,我们从教师备课、授课及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系统的层次结构,具体如下。
二、基于属性数学方法的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系统的层次结构表,我们利用属性数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设A表示教师备课,B表示教师授课及C表示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11A、12A、13A表示A对应的二级指标,11B,......,16B表示B对应下的二级指标,11C,......,15C表示C对应的二级指标。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1.对每一个指标采用四等级制评价,分别是有待改进、合格、良好和优秀,按百分制分别对应于1D[0,60)、2D[60,80)、3D[80,90)和4D[90,100]。
2.请专家听被测评教师的语文课并按百分制给出一级指标A、B下对应的二级指标的相应分值,根据学生的考试或者其他测评方式给出一级指标C下对应的二级指标的分值,采用语文教学专家对一级指标A、B、C以及对应的二级指标赋予的权重,建立二级指标的属性测度函数及一级指标的属性测度。
3.设立置信水平,运用置信度准则给出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