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自然电位测井,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一:自然电位的成因

在钻井剖面上煤岩层形成的自然电位场,是由煤岩层和井液间的电化学作用产生的。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电子导电性矿层和井液形成的氧化还原电位。免费论文参考网。这种氧化还原电位多发生在高阶质煤层上。另一类是由井液和孔隙性煤岩层形成的离子性的扩散吸附电位、过滤电位。

1:氧化还原电位形成机理

氧化还原电位是由矿层和井液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当矿层在井液中处于氧化环境中,矿层中的物质成份由于被氧化而失去电子带正电,井液物质成分由于获得电子带负电。这样在矿层和井液的界面处当氧化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电位差。这时我们就可以测量到该矿层的自然电位的负异常。

当矿层在井液中处于还原环境时,矿层中的物质成份由于被还原而得到电子带负电,井液物质成份由于失去电子带正电,这样也在矿层和井液的界面处当还原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电位差。这时就可以测量到该矿层的自然电位的正异常。

2:扩散吸附电位形成机理

扩散吸附电位一般形成于孔隙性地层和含水层中。是由于井液离子向地层渗透过程中,在井液和地层的界面处的离子浓度差形成的,与煤岩层的孔隙度大小有关。也与井液的矿化度有关。

一般负离子的移动速度大于正离子的移动速度。当地层水的矿化度Cw大于井液的矿化度Cf时,地层水中的负离子向井液中扩散,扩散达到平衡时,地层水中就有较多的正离子而带正电,井液中就有较多的负离子而带负电。在井液和地层之间就形成电位差。这种电动势主要取决于两种溶液的活度(矿化度)比值。并与溶液的温度和离子成份有关。该电动势的大小可表示如下:

E=K*Log (Cw/Cf)

式中 k 为扩散电动系数,单位 毫伏,Cw 为地层水的电化学活度, Cf 为井液泥浆的电化学活度。

二:自然电位测井的干扰因素及解决办法

目前,自然电位测井大多采用井下M电极,地面N电极的测量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而且测井时大多和电阻率测井共用M电极。所以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较多。

1:电极极化电位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测井时,测量电极M和地面电极N同时存在着和泥浆井液间的电极极化电位,这种电极极化电位主要取决于电极采用金属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活泼金属的电极电位大且不稳定,不活泼金属的电极电位小且稳定。所以测井电极一般采用不活泼的金属材料制作。电极电位的存在使得自然电位测井时曲线产生漂移现象。同时电极表面经长期使用产生凸凹锈蚀,使得和井液接触时产生较大的电极极化电位,同样使自然电位曲线产生漂移。

解决办法一般采用不活泼的金属铅做视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的供电及测量主电极。而且在测井前使 M , N 电极表面光滑、干净。可以减少这类干扰因素的影响。

2:电阻率测井漏电干扰及解决办法

目前煤田测井中,普遍采用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共用测量电极M同时测量的方式,有时产生测得的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倒形相似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经多方面分析研究认为:视电阻率测量地面供电B电极和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测量共用地面N电极之间距离有关,同时也与井液泥浆的矿化度有关。供电B电极一般放在井口,N电极一般在泥浆池。二者距离短时有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是B电极和N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大小有关。

在实际测井工作中经多次验证。将视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时共用的地面N电极改用电缆铠皮作N电极可以消除这一现象。或将地面B、N电极距离加长至消除这一现象。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总结及建议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工业杂散电流的影响、绞车滑环接触电阻的影响、仪器面板插座接触不良的影响等。希望我们今后在实际测井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希望仪器制造厂家最好将测量电路做在探管中,以数字脉冲码的方式向地面仪器传送测量信号,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

参看文献:

(1):李舟波孟令顺 梅忠武编著,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地质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耐药性;方法;展望

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the prospect of solution

XieRong

【Abstract】 The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oneself threaten seriously humanity's health, is being helpful to the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member mechanism research to using the antibiotic, the control bears a medicine infection reasonabl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acquired character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has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solution and to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Forecasts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30-02

目前,抗生素己成为我们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研究和了解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合理应用抗生素,延长抗生素的敏感期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1.1 天然不敏感性:有些微生物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或代谢,天生对药物不敏感。如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嗜麦芽寡养单孢菌对亚胺培南和氨曲南耐药率为100%;常见革染氏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00%。

1.2 获得耐药性:有些微生物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通过遗传性的改变而获得的抗药性。

1.2.1 自发突变加药物选择:抗药性的产生不是由于微生物与药物接触而产生,而是白发突变加上药物选择的结果。通常认为,抗药菌所含的抗菌基因是由敏感菌的遗传物质自发突变产生的,但一般自发突变的频率极低,通常突变率在10~10~10~16。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被筛选出来,并广泛传播;滥用抗生素、预防性用药,使诱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增多。这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由普通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突变后所形成的。

1.2.2 细胞间抗药性的基因转移:获得性耐药也可通过耐药基因转移而形成,如某些敏感菌株在获得耐药基因后即转变为耐药菌株。

1.2.3 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或灭活酶:随着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导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TEM-1和SHV-1酶加快了突变,形成各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了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菌素耐药。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增高与产β-内酰胺酶和黏质有关,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亦在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下大量诱导头孢菌素酶(AmpC)的产生,导致细菌对碳青酶稀类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1.2.4 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或改变:由于基因突变,一些细菌形成抗生素不能与结合的作用靶位,或者即使能与之结合形成复合体,但靶位仍能保持其功能,微生物就表现出抗药性。胡原等研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的药敏试验显示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呈现多重耐药性,仪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呋西地酸敏感。

1.2.5 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或改变:由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致使药物进入细胞内减少,就使得微生物细胞表现出抗药性。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外膜孔蛋白缺失不是主要的耐药机制,但它可降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其它的耐药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耐药程度。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膜孔蛋白通透率较低,一旦外膜孔蛋白缺失或减少就会造成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内的量大减,引起耐药而氨基糖甙等尚有其它通道进入胞内,故受影响不大,所以外膜孔蛋白缺失造成的耐药性主要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育关。

1.2.6 主动外排系统作用:以前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现在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也越来越弱,这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较复杂有关等。

1.3 多重耐药性:某一微生物可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生原因很多,具多重耐药性的菌株,可能含有两个以上的抗药质粒,或其抗药质粒上可能含有多个抗药基因。

1.4 交叉耐药性:有些微生物对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的抗生素均有抗药性的现象。对某一种抗生素,可能存在不同机制抗药的菌株。当两种抗生素作用于相同的位点时,常常出现交叉抗药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G-菌为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维持较高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关。

1.5 赖药性:一些由于基因突变而致的抗药菌,不仅对该药物具有抗性,而且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

1.6 耐受性:一些微生物对药物抑菌作用的敏感性未改变,而对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相对抗性,即M1C提高后,表现为抑菌,而不是杀菌。在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中均曾发现有耐受性菌株。

2 微生物耐药性的前景展望

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物长期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并且,耐药性一旦产生,它将会保持下去,抗生素的继续使用不仅为高耐药菌株继续提供选择压力,而且促进其复制、组构及共同享用耐药基因。因此,我们要尽量从各种途径来阻断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如控制传染、开发新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有效措施来减缓它的发生。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取益于抗生素、最小程度推进其耐药性,应对所用抗生素进行复试,能产生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微生物培养条件、化学、生物合成技术以及微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新抗生素的制备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我们研究微生物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最终目的是要控制耐药菌株感染,具体措施包括抗菌肽类药物的开发、噬菌体的应用、新型抗生素研制开发、中草药的应用研究等。在研究耐药型和耐药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培训、预防及监控措施,积极开展耐药性克服的探索性研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监管措施等。

3 结束语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造福了人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耐药性对我们全人类的健康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研究其分子机制只是一个科学的手段,我们更应该随时随地随处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茵多重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册[J]北华大学学报2006,7(1):31~36

[2] 庞杏林等.医院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9~1291

第3篇

关键词:微晶石;工艺;创新;缺陷;解决方法

1 引言

微晶石,学名微晶玻璃,是一种采用天然无机材料,运用高新技术经过高温烧结的新型绿色环保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具有板面平整、色调均匀、纹理清晰、光泽柔和晶莹、质地坚硬细腻、防污染、耐酸碱、绿色环保、无放射性毒害等优点。这些优良的理化性能都是天然石材所不可比拟的。

微晶石是在与花岗岩形成条件相似的高温状态下,通过特殊的工艺烧结而成。但又存在区别,花岗岩是一种由火山爆发的熔岩在受到相当的压力的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岩浆不喷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构造岩,是一种深层酸性火成岩,属于岩浆岩。微晶石与花岗岩、大理石、铸石性能的比较如表1所示。

微晶石具有较多的优点,它代表了未来建材发展的方向。但由于目前的技术有限,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如何解决微晶石中的缺陷问题(硬度不够、气孔、变形等),是微晶石生产的关键所在。

2 微晶石的发展历程

我国陶瓷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生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纵观这些年来的发展,只在抛光砖领域的生产与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其它陶瓷产品限于国内的设计、材料、市场等因素,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为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加强行业交流,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2002年开始,很多企业都开始投入到微晶石的生产上。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目前已有很多企业成功生产出质量较高的微晶石。如今微晶石建筑材料已被誉为“21世纪的高档装饰材料”。

第一代微晶石生产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优点为洁白如玉的外观、美丽柔美的光泽、良好的硬度与耐磨性、较好的耐酸耐碱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大量的气孔、晶花单调等。

2003-2005年,第二代微晶石诞生,它具有变化万千的结晶花纹,并且整个横断面基本上无气孔。但硬度、耐化学腐蚀性比第一代差。

2005-2006年,第三代微晶石研究成功,相对来说,第三代微晶石的机械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要更好;具有形状各异的花纹,断面基本无气孔。但立体层次感不强,石材质感不佳。

2008-2009年,技术人员通过特殊的配方体系,控制晶体生长的纹路,成功获得第四代的微晶石,它具有装饰花纹奇特、立体层次感强、石材质感逼真、色调柔光似水,其艺术性较强。

2009至今,已有很多企业开发出第五代微晶石,它是把陶瓷坯体、大理石纹理、玻璃微晶小颗粒三者完美合一,使此款产品光泽度高,同时又兼具大理石的纹理和质感。在性能方面,它质地坚硬细腻、吸水率低、防污、耐酸碱、抗风化,不会因冷热突变而裂开或扭曲变形,无放射性毒害,是目前最为安全的绿色环保型材料。同时,这些优良的特性是天然石材不可比拟的。

3 微晶石的生产工艺及其难点

3.1 微晶石的生产工艺

由图1可以看出,微晶石是由陶瓷坯体和微晶双层复合而成,微晶石的工艺流程大体一致,但一次烧工艺生产微晶石,在布料阶段先进行底料布料;再进行面料布料;最后一次烧成。二次烧工艺是先经过坯体高温素烧,后铺上微晶玻璃熔块,再通过高温烧成。一次烧成工艺相对简单、大大缩短生产时间。同时,在性能方面,二次烧的微晶石先经过坯体高温素烧后再低温釉烧,致使成品存在耐磨度低、硬度低、坯体与微晶结合不理想等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目前采用一次烧成技术,致使砖坯、花纹、微晶玻璃层一次成形,大大提高了原材料与微晶的结合度,微晶石硬度更高(莫氏硬度达到6级)、更环保更耐磨。

3.2 微晶石一次烧成技术的难点

原材料和晶体一次结合达到一次烧成。具有非常大的技术难度,在试验过程中,产品不断出现大溶洞、波浪形、破裂等现象。为了获得较好的产品,需解决一次烧成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原材料基础配方的确定;二是窑炉的烧成影响;第三是达到坯体与晶面热膨胀的平衡。

同时,一次烧微晶石的布料过程与二次烧布料过程不同,首先进行底料布料,底料通过调节刮板使素烧砖坯上的底料均匀布上;然后进行面料布料,面料通过调节刮板使其料均匀布上,面料布在底料上;最后由压模压平,从而使布料致密度均匀,并更清晰看到玻璃料底下的图案。

3.3 微晶石一次烧成的优势

(1)更强的硬度、更高的热稳定性

从两次烧转变为一次高温烧成,使其在烧制过程中大大节省了能耗,节省量达50%以上。更低碳、更环保、高硬度、高耐磨度等指标的全面升级也使得微晶石的耗损率大大降低,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环保节能新突破。

(2)更少的气孔

二次烧微晶石表面有一定数量的针孔,一次烧微晶技术对原料的精细化要求极高,所选的都是优质高级坯釉料,结合精工设备及创新的烧制曲线,令砖体空气排出更彻底。结构更致密,将砖体产生针孔、熔洞的机率降至最低。

(3)更好的质感

以高端的喷墨技术为依托,可以根据使用需要生产出丰富多彩的多种色调多个系列。色调均匀一致、纹理清晰雅致、光泽柔和晶莹、色彩绚丽璀璨,而且质地坚硬细腻、不吸水防污染、耐酸碱抗风化、绿色环保、无放射性毒害。

4 微晶石产品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微晶石产品具有很多陶瓷砖、石材、抛光砖无可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如:产品的硬度不够、气孔、变形等缺陷。

4.1 硬度

微晶石表面晶玉层莫氏硬度为5-6级,等级低于抛光砖的莫氏硬度6-7级。微晶石表面光泽度高,可以达到90%,如果遇划痕会很容易显现出来。微晶玻璃的硬度取决于晶相的品种、晶相的尺寸与数量、玻璃相的性质等要素。

从配方系统来说,可以开发新型的多元微晶玻璃配方体系,以得到含有新型硬质晶体的微晶玻璃。如采用CaO-Al2O3-SiO2系统,因为在硅灰石-钙长石-石英低共熔点附近的钙长石、硅灰石区域内,在析出β-硅灰石(莫氏硬度为5-5.5)晶体的同时,又能析出钙长石(CaO·Al2O3·2SiO2)(莫氏硬度为6-6.5)晶体,微晶玻璃的硬度将获得提高。还可以研制其它的硬质晶相,如镁橄榄石(Mg2SiO4,莫氏硬度为6-7)、镁铝尖晶石(MgAl2O4,莫氏硬度≥9.0)、假蓝宝石(Mg44l10Si2O23,莫氏硬度为9)。另外,还可以在配方中直接添加一定粒度高熔点、高硬度的材料,如:石英砂、锆英石粉、莫来石粉等。

从键能与配位数角度来说,一般玻璃的莫氏硬度还取决于离子间的键能大小。如硅、硼、铝离子价态高,与氧离子的距离小、吸引力大、场强度大、单键能大,使玻璃硬度变大。而碱金属元素钾、钠等,原子价低,与氧离子的距离大、吸引力小、场强度小、单键能小,使玻璃硬度变低。碱土金属元素介于这两种之间。即离子电价越高,正负离子间距越小,则硬度越高。各氧化物组对玻璃的硬度提高的作用大致是:SiO2>B2O3>MgO>ZnO>BaO>Al2O3>Fe2O3>K2O>Na2O>PbO。另外,离子的配位数对晶体硬度影响很大,硬度随着配位数的上升而提高。

4.2 气孔

微晶石表面有一定数量的针孔,遇到脏东西很容易显现,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在实际生产中,气泡产生的原因较多,本文主要从晶化过程、熔制过程、气氛等方面进行研究。

(1)晶化过程对气孔的影响

在晶化过程中,晶化温度与晶化时间对气孔的影响较大。随着晶体的析出,玻璃粘度迅速增大,质点迁移受到限制,因此使晶化阶段的气孔更加难以排出。所以在微晶玻璃基础成份选择适当的同时,一定要准确制定和严格控制好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晶化温度对气孔的出现及体积的扩大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每组成份的玻璃都有其最佳的晶化温度范围,在此范围析出的晶体会不断长大,同时不会影响气体的变化。因此,需找到最佳的晶化温度范围。与此同时,晶化时间也一定要适当,否则将不利于产品的质量。

(2)熔制过程对气孔的影响

在晶化过程中,还有部分的气孔是没法排除的。因此,在熔制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其熔制的质量。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澄清时间,如果澄清时问不够,这些气泡将永久的存在于晶化颗粒花纹的中部。在产品抛光后将成为气孔。

(3)气氛对气孔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杂质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烧成气氛不合适,将会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杂质与配方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生产大量的气体,部分气体被排除,但还有大量的气体留在玻璃体内,形成较大的气泡。因此,通过对气氛的适当调节,可以有效地消除气泡。

4.3 变形

微晶石产品变形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匹配,由于釉与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二者之间膨胀系数不一致,釉在冷却固化后,釉层中便会有应力出现,会影响釉在坯体上的附着性能,导致产品变形;二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当,如果烧成曲线设置不合理,窑内气流不稳定,坯釉化学成份波动较大等因素均会造成产品的变形;三是熔块化学成份不均匀,熔块化学成份偏差过大时易导致其热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内应力,导致其翘曲变形。如果坯釉的膨胀系数完全一致,严格控制好生产工艺,使原料混合均匀、高温混熔均匀,其平面度完全可以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之内,使微晶石产品的变形在最小程度。

第4篇

关键词:危机的经济学;经济学的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危机的经济学是各个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众所周知的是,经济是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那么我们便会无法生存,因此,为了尽快解决经济危机,各个国家必须竭尽全力去找出问题的根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将各个国家的问题总结起来,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经济学是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学家必须要认识到我国目前经济学面临的危机,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解决对策,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经济学危机的表现

(一)涉及范围广泛

众所周知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我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西方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先进的经济体系渐渐的传入了我国,并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渐渐的出现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并且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它渐渐的开始出现在了东方部分国家,最终甚至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来势异常迅猛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迫使各个国家审视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危机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对待经济危机,并且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得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危机,并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参考文献:

[1]危机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危机.江海学刊,2012,02.

第5篇

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由来已久。自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以来,这两种主张截然相反的思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辩论。两大阵营纷纷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两种主义也交替上位,成为一时的主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宗旨进行阐述分析,再联系进几次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进而得出结论:新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市药方”,它们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良了或发展了资本主义,但是都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对这两种经济思想进行实践,但是经济危机依然不断发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只有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分配

一、国家干预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一)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状态,主张政府介入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其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是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继承发展而来,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体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和宏观总量经济学无法解释“滞涨”现象而遭到越来越激烈的攻击,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新经济自由主义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之后乃至今天的世界经济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信奉自由放任的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之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对哈耶克的哲学观、经济观的发展和继承演化出诸多学派,观点各异,但核心都是对自由市场的推崇,在此不进行赘述。

二、两种主义对于再分配制度的观点

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干预和各种“不合理的”税收,支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认为政府对再分配领域的干预侵犯了人们的自由,违背了自由市场,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哈耶克抨击了政府通过累进税制进行再分配以改变社会不公的做法。他认为,经由累进税制进行收入再分配,不公是产生不负责任的民主行动的主要根源,而且还涉及未来社会之政体特性所依赖以为基础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累进税制的问题,最终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在民主制度中,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人们充分理解了累进税制原则的运作方式,那么它在当下所获得的支持是否还能继续。如果要确立一种合理的税收制度,人们就必须将下述观念作为一种原则予以承认,即决定税收总量为多少的多数人,也必须按照最高的税率来承担税负;如果该多数决定以一种在比例上较低的税率形式给予经济贫困的少数以某种救济,则当然无可反对。为了防止滥用累进税制,社会必须构建防御性的屏障。而国家干预主义则支持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过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核心,通过财政赤字和举债的方法可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原因,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他认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提高富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加强对富人直接税的征收。第二,消灭食利者阶层。第三,凯恩斯认为只要国家立法,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工资标准,即采取“普通福利”政策,就可以抑制经济危机。

三、结论

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西方世界经历了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过之前阐述的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交替“上位”,成为西方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药方”。在经济进行调整,经济运行重归稳定状态的时期,西方政府也曾选择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力图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西方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经济危机依然周期性的爆发,最近几年更是危机频发,各国政府黔驴技穷。

回顾西方世界几次经济危机,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真正“回到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将暴露无遗。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由私有制导致的贫富阶层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它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其形成资本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在分配比例上的长期失衡。这种分配结构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公平缺失、贫富悬殊、消费萎靡等经济现象,导致了社会性动荡。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冲击总需求并使经济长期偏离均衡状态,集中爆发的表现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要想从根本上认识当代西方世界的“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矛盾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论是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强调政府干预,二者的理论都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财产权按资分配和由此而来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而西方政府施行的再分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贫富分化有所缓解,但是财产和财产权利问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行使私人财产权利的自由,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根本性问题不能由再分配的方法解决,彻底摈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找到这个困局的出路。对资本主义制度最激进的批判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的焦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缺陷,并概括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正确地理论方法。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了数次经济危机。但是事实证明,即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它的自由市场制度加以重新调整,他们也不会从根本上触动私有制这个基础,而只会力争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基本矛盾。除非从基本制度上进行改革,否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只会陷入“爆发经济危机———政府救市———爆发经济危机”的死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杨春学;谢志刚.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研究.2009年第十一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刘迎春.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十一期.

第6篇

方法之一:手中要始终握有资金。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采取扩张的发展战略意味着趁低吸纳,增加投资,收购和兼并,经济越是往下走时,越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但需注意永远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进去,手中要始终握有资金。只有手中握有资金,你才能在低潮越低之时加大投资力度。即使你实力雄厚,也不要把自己定位成天才或伟人,你要把自己定位为凡人,要给自己留下犯错误改正的余地。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什么时候是最低点以及经济危机何时结束。一旦经济走势超出了你的预测,迎来更低点,这时你手中如果还有资金,还可以趁低吸纳,做到这一点你就永远不会输。

方法之二:修炼内功。经济危机之所以说是经济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就是因为需求不足,市场销售受阻,企业现金流紧张,如何还能扩张?对这样的企业,采取扩张的发展战略意味着除了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向银行贷款等手段获得资金以加大投入之外,最重要的是修炼内功,积蓄力量,为经济的到来做好准备,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的到来,这也是一种扩张的发展战略。

如加强管理和培训。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上还远远没有做到极致,还有着较大甚至是极大的改进余地。如果能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建立傻瓜化、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相比之下,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其次,甚至根本不在话下。加强员工培训也一样。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加之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时间还短,中国人普遍地缺乏职业素养,加强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余地也很大。实力不太雄厚的、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在管理和培训方面提升的潜力相当巨大。

至于在市场营销策划方面可挖掘的潜力那就更大了。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需求不足,销售受阻,而营销策划解决的正是销售与市场的问题。

笔者有一个论断:中国企业最缺的是策划,即系统的谋略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市场营销也是一门学问,如何将一个产品从零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并创造行业第一品牌,怎样以最少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幅度地提高销量、品牌影响力和利润,是有它完整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论的。我们知道建造一栋高楼需要一张设计图纸,盲目盖楼是很危险的,却很少人意识到市场营销也有”基因图纸”,其中的每一个关键点都犹如机器上的零件,不是可以随便安上去的。由于先天的不足,中国4000多万家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市场营销的“黑暗中摸索”,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昂贵的学费。如前珠海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由于没有学会市场营销的“基因图”,轰然倒下,从著名的亿万富翁到负债3个亿,付出了上亿的学费。学会了市场营销的“基因图”之后,又一跃而起,从借来的50万在10年内做到了身价500亿元,史玉柱东山再起之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经济低潮期。可见,修炼好了内功,危机中也能创造奇迹。以史玉柱这样的营销水平,还能怕经济危机吗?

一个普通的“避孕口红”在“红海”里竞争,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很多但利润空间却又小很多,既卖不出,卖出去了也无利可图,可谓市场营销的“世界难题”,在非经济低潮期,产品已处于死灰状态。经过策划,发现这一产品同时具有优孕的功能,于是,重新将功能定位于优孕,一下子将价值提升了数倍,价格也随之翻了三番,而且进入了无人竞争的“蓝海”,其市场容量则有每年200亿之巨。辅以“你可以不是亿万富翁,但可以是亿万富翁的爸爸”、“你可以不是天才,却可以是天才的母亲”、“生命诚可贵,起点应更高”等一系列系统的策划,年销售则可望做到20亿。

一个提高免疫力的产品被当作“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灵丹妙药向所有人群兜售,在非经济低潮期卖了3年赔了500万元。经过策划,将目标消费人群精准地定位于“儿童”,功能诉求则改为“防感冒防发烧”,一下子切中了父母的要害,从“红海”中逃离,确立了“儿童防感冒防发烧第一品牌”的定位,也可望年销售做到20亿元。

一种产品完全同质化因而销售限于困境的美体内衣,经过策划成了出类拔萃的“好迷人太太”美体保健内衣,“太太迷人,男人恋家”让想迷人、想让男人恋家的太太们怦然心动,恨不得立即穿上这种内衣。一种产品完全同质化因而销售限于困境的快速记忆产品,经过策划成了“学而通”,“一学就通,一通百通”,“有了学而通,各门功课路路通”,学生和家长无有不动心者,产品甚至还卖进了美容院……这样的创意案例太多太多了。经济并没有处于低潮,但大量这样的产品销售却处于低潮,经过策划,天壤之别。假如中国企业都有这种策划功底的话,纵使是在经济危机下产品也照样畅销。

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是无法穷尽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对危机中的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企业问题系统的、根本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策划的功用。中国企业最普遍缺乏和迫切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策划,特别是经济危机中的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培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发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这些方面苦练内功,积极应对,就可将经济危机转化为重大商机。特别是外贸导向型企业,市场营销的知识和经验几乎为零,如果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基因图”,转而做国内市场,完全可以浴火重生,根本不必“关门大吉”。

第7篇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次贷危机迅速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纷纷倒闭,全球经济进入严冬。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央出台了4万亿救市的计划,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消费、刺激内需。各地方也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各种刺激内需的方法纷纷出台。然而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只是单一的内需不足问题,这种内需不足是否只通过简单的刺激就可以解决?关于如何看待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生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由世界或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是最多的。第二种看法是,在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存在问题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持这种看法。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发展方式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即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难的原因与其说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学界的孙立平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看法,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即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困难;内因则是我国处于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过程,而这个转型却迟迟转不过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如此多的产能,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严冬时期[1]17。我个人基本同意孙立平教授关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论述,但认为,这种内因更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性硬伤———造成的畸形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这样一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尽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由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更类似于传统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故中国目前发展遭遇的困境,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造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以致农村市场需求发育不足的问题。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第二,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行政法律等。与生产性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更是少之又少。可怜的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农村地区也大打折扣,不仅教育条件差,而且农民自己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费用。其它的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更是没有。其次,在其它国家都是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却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亿农民只能自己攒钱自己保障。几十年来农村居民一直怀着“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处境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别有病,否则一人有病、全家致贫。另外,大多数农民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养老体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劳作和子女的供养。农村居民惧怕变老,惧怕生病。上学、医疗、养老成了农村居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他们不敢花钱,也没有钱可花。这不仅使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更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出口严重受阻,内需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的情况下,建立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关键。通常我们都会以为,社会保障要花钱,必须等到经济繁荣、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多的时候才有能力进行社会保障,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保障领域经常听到的声音。然而,在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很糟糕,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也不好,然而却坚定的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结果社会矛盾不但没有激化,反倒为走出大萧条和美国之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会这样?其直接原因是穷人借此度过了经济危机,人们建立起了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人们可以花钱了,这就解决了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传统经济危机的重要问题。这同样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危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01).

第9篇

【关键词】萧条经济学 需求不足 经济危机 泛金融化

克鲁格曼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金融危机就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应对衰退的传统政策已经失效,我们需要重温萧条经济学。所谓萧条经济学,就是专门讨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的经济学。

一、克鲁格曼为什么提出“回归到萧条经济学”

“回归到萧条经济学”这一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是克鲁格曼基于对近30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的。另一方面是缘于克鲁格曼作为一个反新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否定。

二、克鲁格曼对近20年来金融危机的分析

(1)克鲁格曼对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分析。1991年日本“大泡沫”破裂之后进入了衰退期。从历史来看,金融泡沫破裂之后进入一个衰退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像日本一样持续长达10年之久的衰退必有其特殊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日本是跌入了可怕的“流动性陷阱”,要从衰退中走出来,日本政府有几种基本方法可以选择。一是降低利率,然而日本已将利率削减至零,仍然没有使衰退缓解。二是赤字开支,增加政府投资。日本曾经设法刺激经济,可是并未起到持续的作用。以上两种传统的方法对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日本都没有起到作用,对此克鲁格曼主张要用预期通货膨胀来解决“流动陷阱”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应该引起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1999年克鲁格曼在《外交》杂志中发表的“萧条经济学东山再起”一文中明确指出“日本的经验不仅证明,现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可能掉入流动性陷阱,而且证明,认为财政政策能够使经济摆脱这种陷阱的轻松假设实在过于乐观了”[2]。

(2)克鲁格曼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在1994年克鲁格曼就严厉指出亚洲经济体存在严重的问题,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大量投资来驱动的,它的全员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或者只是稍微有所提高,以这种增长方式增长的经济是注定不能持久维持的。对于1997年泰铢贬值引起的亚洲金融危机,克鲁格曼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危机的机制,危机如何发生以及蔓延的;二是政府为何没能防止灾难的发生。危机的蔓延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亚洲经济体,让人费解的是一些发展很好的经济体比如韩国也难逃其害,一并陷入危机的深渊。克鲁格曼将危机的发生与蔓延过程称为投机冲击产生的“自我正名的恐慌”,而亚洲经济体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对这种“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抗力。

(3)克鲁格曼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分析。克鲁格曼没有孤立的去看此次经济危机,他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是目前正在上演的全球危机的某种预言”,而现在的美国与90年代的日本又是何其的相似。同时他也将此次危机看做是美国80年代末的储蓄信贷危机、9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破裂以及这次房地产泡沫的继续和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原因方面,克鲁格曼认为,一方面是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废除之后,政府对传统银行的监管太过薄弱,商业银行涉足风险较大的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是“金融体系已经发生了所有人都未能完全理解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指的金融国际化的兴起以及“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这次危机的主要诱因,并不是放松监管的机构冒了新风险,带来了问题,而是从未受过监管的机构冒了大风险。

在危机处理方面,克鲁格曼提出了近期措施与长期措施。近期措施方面,克鲁格曼认为“全球决策者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具体到政策其实就是迅速大量注资以及采用凯恩斯财政刺激手段。远期措施他提到要进行金融改革,努力思考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同时克鲁格曼还指出,救助要体现多国联合救助。关于经济复苏,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同,认为经济很快就能复苏。克鲁格曼则更担忧全球会面临日本问题,在前不久克鲁格曼通过对美国实际GDP与潜在GDP的比例分析认为经济尚未如愿复苏,希望伯南克能够以90年代日本长期衰退为鉴实行一些有效的行动。

三、评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

克鲁格曼将近30年来不断发生在各国的金融、经济危机,以及美国90代之后的大衰退的根源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和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他所谓的萧条经济学其实就是主张回归凯恩斯。我认为:一方面,他对金融、经济危机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遗憾的是,另一方面囿于他的凯恩斯主义立场,其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

克鲁格曼只是提出危机的根源在于需求不足,应该实行凯恩斯的财政刺激措施去解决衰退问题,却并没有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需求不足,正所谓对症才能下药,如果不清楚需求不足的原因,只是一昧的加大公共开支恐怕未必能真的解决问题。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事实上,克鲁格曼在不止一次的提到美国是个收入不平等的国家,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与2008年经济危机》中说到:“财富和收入的不均都上升到了自《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在《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将美国现代史勾画出两个巨弧,一个是经济之弧,一个是政治之弧。遗憾的是,虽然克鲁格曼对美国贫富两极化问题有很深刻的分析,却没有将其与需求不足联系起来。

克鲁格曼在分析经济萧条的时候似乎还忽略了一件很重要事情,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货币背景下美国经济的“非工业,泛金融化”的危害。他在《流行的国际主义》一书中明确表明,不该为诸如“非工业化”的问题担心。而事实上,美国贫富两极化以及工业部门的生产过剩都与泛金融化有莫大的关系。一方面在泛金融化的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增长脱离了收入驱动的轨道,变成是由资产价格、财富来驱动。另一方面以金融体系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变的更容易犯资本配置的错误,使低利率的工业部门在繁荣期更加的生产过剩。

由于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已然有很大的不同,克鲁格曼试图照搬凯恩斯那一套萧条经济学来拯救世界经济的衰退恐怕不能如愿以偿。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东山再起[J].朱雅文,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04).

[2]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第10篇

在整理一份资料的时候,突然看到下面这道久违了的高考题。

(2006年上海卷第38题)观察左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医生”指代马歇尔(或杜鲁门、美国、美国总统)。“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

(2)“药方”指:马歇尔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

(3)“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这道题体现了上海高考领先全国卓尔不群的不争事实,很多年过去了,许多地区的高考题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和境界。它以一幅引人入胜的漫画为材料,创设了一个历史情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不但体会到历史无穷的乐趣,而且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了思考、作答和学习,这是真正的愉快考试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让学生快乐学历史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提升呢?为什么不能追求快乐、学习、思考的和谐统一呢?

受这道题的启发,在复习中,我把美国比做病人,设计了下面的一张病历,请同学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复习本课。

设计说明:

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感到很新鲜,因而觉得很有意思,在学习前就充满了乐趣,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是最重要!结果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情。

“病史”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历次经济危机,学生想要填好这个项目,必须想方设法去查找一些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查找资料的多种方法,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查找资料的最佳途径;另外,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经济危机原因的欲望和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病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填写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填好这个项目不难,但学生仍然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才能做好,要知道“概括”能力可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

“并发症”要求学生写出美国发生的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学生要结合教材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这场经济危机给全世界经济、政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提高了必须解决经济危机的意识,也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病因”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现实并阅读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深度探究这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刻原因,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人教版教材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学生还需借助一定的材料才能够真正理解,在阅读教材和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还能够体会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想得到更多更准确的结论,我们必须占有更多更科学的材料,结论应该从史料出!

“专家建议及理由”要求学生针对美国的经济危机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习惯,整理有关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研究习惯,一举多得!

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认真,特别是课堂上对“专家建议及理由”进行讨论评比时,课堂气氛达到了,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刘茜同学说:“……我感觉必须来个彻底手术,革掉美国的命,把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治标不治本,无济于事!”

周宝圣同学说:“如果资本主义还有自我调节能力,为什么要革命呢?革命的成本远远高于改革的成本,如果都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选成本低的,花小钱办大事吗?”(注:我在谈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时候曾经谈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本”问题)

刘琴同学说:“我同意周宝圣的观点,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经过调节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后的史实不是证明了这一点吗?”

……

这个设计对老师而言突破了常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浓厚,感受到了快乐学习的魅力,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归纳结论、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一节课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已经足够。当然这个设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如何在这个设计中体现更多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更好的体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联系,总之,课上完了,思考不能停止。

第11篇

论文摘要:为了能够提出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深入地分析了韩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从而获得相应的启示。分析了STW理论基础,研究了该理论对高职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韩国大学生;启示;高职生;

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地阻碍了韩国大学生的就业,经济危机使得本不景气的韩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就遭受了打击,韩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地降低。韩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到了2010年,经济危机开始慢慢消退,全球的经济状况开始趋于缓和,但是全球固有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在全球经济相关的问题上还具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韩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利润不断下降,为了能够企业的正常运作,大部分企业纷纷地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一些对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就聘任专科大学毕业生,从而使本科学历不得以考研,来逃避就业。其次,就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人才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岗位不断地减少,因此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层次,一些岗位只招研究生,同样对大学生也是一个冲击。最后,韩国的传统是女性要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因此女性的精力要比男性少,许多企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从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更难。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韩国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有利地解决,韩国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启示,为我国高职院校有效地处理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一、STW理论基础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即STW就业理论。STW稳定是针对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STW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就业通常情况下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大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后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第二阶段是大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职业。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韩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岗位明显不一致,韩国的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大学生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从而使韩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下降,从而致使了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

为了能够应对后经济危机时代韩国大学生综合能力不断降低的缺陷,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高校会依据STW理论对韩国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大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使韩国大学生在就业难的环境下实现顺利就业。

依据STW理论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以下几种服务: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待遇相对较抵,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前途也一片渺茫,依据STW理论企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使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优越感,并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采取积极地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晋升的机会。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对招聘的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目前韩国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少之又少,不利于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和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实践课程。高等学校要根据大学生专业就业去向,不断地调整课程计划,依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技能来进行课程设置。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就业对韩国大学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机会获取各行各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使学生在就业中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成功。

(四)后经济危机时代,高等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并且将其体现在正规教学和课外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环节上增设职业规划课程,通过将职业规划知识传授给大学生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把握自身的就业意向,从而为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困境中为实现顺利就业做准备。高等学校也应该积极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比如,各种规模的招聘会。另外,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一个集家庭、高校和社会于一体的就业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机会。

二、韩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对我国高职院校就业难成因的启示

后经济危机时代,导致韩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依据STW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韩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上可以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成因提供参考。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靡,我国企业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尽管经济危机已经渐渐地恢复,但是后经济危机时代,危机仍然四伏,还有很多无法预料的问题需要应对,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地阻碍我国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大多数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裁员的措施仍然存在,从而人才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趋势不够明显,韩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韩国大学生的失业现象也相当严重。除了以上原因以后,导致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人口增多使得我国的成年劳动力不断攀升,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有大量的成年人涌入人才市场,这样就使得韩国的社会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就业需求和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使得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重,人口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无法在就短的时间里完成。

(二)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企业的对人才的供求关系正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高职学生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这样每年毕业的高职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地增加,从而打破了人才市场供求平衡的状态,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加剧,失业现象普遍增多。另外,扩招使得一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具有高职学生应有的水平,综合能力较差。大部分高职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探索的能力,仅仅有一个大学生文凭,但是在能力上却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没有结合自己特长来选择专业,主要选择那些热门的专业,这样,高职学生的潜能无法获得极大地释放,高职学生缺乏较好的专业能力,另外,由于在热门专业上,高职学生的人数较多,竞争激烈,导致了我国高职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也是引起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在人才市场中不仅存在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企业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问题,这说明高等教育的结构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符合。很多高职院学校只是追求综合性,增加了许多专业,但是在增加专业的同时却忽略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这些新设的专业缺乏特色,导致了专业结构不合理,从而是新设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同时对于原有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人才失衡。

(四)企业招聘和学历层次也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根据韩国统计办公室和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韩国大学学历就业率为39%,比1999年提高了14%。女性高学历就业率比十年前同期提高了34%,男性高学历就业者比提高了42%;从收入水平上,高学历的员工在企业所获得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员工,这样也导致了韩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中,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制定了许多条件,比如,非名牌大学不要,非研究生不要。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被这些条件阻挡在企业门外。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状况趋于缓和,企业开始有了招聘人才的计划,但是,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成本,减少培训时间,企业总是想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不愿意招聘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另外我国高职学生的毕业时间比较集中,通常在每年的2月份全国的大学生都会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这样,就导致了人才市场的饱和,而我国的企业招聘不集中,是根据需要不定期的进行。这个时间差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进入了失业者的行列。从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学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办学条件越好,声誉越高,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多。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韩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韩国提出了有效地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策略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在应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提出了非常价值的依据。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从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一)转变就业观念。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高职学生能够掌握就业形势,了解人才市场的用人机制,从而及时地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通过就业指导使高职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渠道,转变就业思路,从而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优惠的就业政策,从而可以解决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就业难的困境中,高职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不断地加强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调整就业的预期,实现顺利地就业。

(二)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我国高职学生在就业难的困境中求职,肯定会遇到被拒绝的情况,或者面临着选择,比如,爱好和收入、家庭和本身等,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从而能够及时地调整情绪,进行正确的判断,而且就业心态的好与坏也是企业所在看中的,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高职学生能够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三)鼓励高职学生创业,为了能够使高职学生摆脱就业难的境地,政府部门提出了一些鼓励高职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每年我国政府都会可以设置创业团体提供资金上的资助,从而能够有效地挖掘大批的优秀创业团队,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而使高职学生创业者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另外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采取一切措施,在不同地区开展一些大规模的招聘会,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机会。

(四)就业难使得一些高职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政府部分应该成立机构,专门负责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实际情况的了解,有效地分析这部分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并且结合这部分高职学生的专业和特点,给予他们培训,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应该及时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正式工作提供了支持。另外,还应该提高高职学生毕业生的应聘技巧,在简历的设计、面试过程中的穿着、交流等进行指导。通过指导,使高职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求职方法,使自己的特长能够引起企业的关注,顺利实现就业。

(五)高职院校应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用人动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从而能够保证教学和市场发展一致,使高职学生能够保持有利的竞争优势。通过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高等学校还应该建立实践基地,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转变纸上谈兵的状况,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信。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工作上下工夫,不仅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还要培训高职学生能够诚实守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12篇

经济学界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在金融危机以后,各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这个时候,学术界更多的对市场经济采取批评的态度,对计划经济采取赞扬的态度。但是,核心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找出危机发生的实质性原因,对发生原因都不了解,更别谈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经过探讨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无法判断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目前的供给,也无法准确的定义供给的价格,随着这种情况的加重,最终导致了全面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就会有一系列的空洞探讨,同时政府一般也会想办法挽救市场,但是这些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当面临危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应对危机。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深入探索危机发生的本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应对危机,绝不是空洞的探讨和盲目的政府干预,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供需关系不再平衡的一种外在表现,是通货膨胀泡沫破灭的表现。在市场好的时候,企业在不断的盈利,如果企业不能够对市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而是盲目的增加自己的产量,到达危险的临界点以后,会发生产能过剩的现象,从而给企业的财政带来负担。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存在规律性的,应该顺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政府不应该盲目的去干扰经济市场的运转,而是应该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量的保持供需的平衡关系来度过经济危机。

二、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在现有的经济学下,学者没有对危机做出合理的解释,更不用谈对以后可能会发生的危机的指导意义了,这就表明了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有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有下面这几点:没能明确经济增长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活动,这个问题看着很简单,其实这才是经济最本质的问题,已经很少有学者去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了。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消费,但是现在消费的目的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方向也错误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活动与消费脱节的越来越远,看似好像与消费失去了联系一样,传统的经济学在危机面前的表现越来越差;两种经济方式之间的争论使危机的理解变淡。在经济学发展的这几百年以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争论一直存在,这是两种对立的理论,但是争论都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他们的本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计划和市场也不是完全的对立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完全的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政府过多干预的计划经济更不能,必须要在最本质上加强两种经济方式的协同发展;国际宏观经济学非常落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金融危机的国际性也越来越明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脱离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但是,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却非常的不对称,国际性的干预基本上起不了作用,这也就突出了相关经济理论的落后性,当前的经济理论大部分还都是停留在国家的范围内展开讨论的,但是站在全球角度上有效的经济理论很少见,如果不能够深入的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就会增加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已经被多次的经济危机体现出来了,没有有效的阻止危机的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学术界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范危机的产生,有的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已,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界都忙于两种经济方式的争论,没有深入的去讨论危机,并且对危机本身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危机是很难避免的,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范或者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的伤害,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并没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回归本原的经济学

在经济危机中,暴露了经济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专家学者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最本质上来讲,就是回归本原的经济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经济和消费的一致性。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不能忽略了消费这个主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应该在充分尊重微观主体的前提下,使主体的活动和人类满足消费的目的一致;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方式的统一。纵观经济学理论,不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争论,有的过分的强调了国家的干预,有的过分的强调了市场的完全自由发展,这两种想法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利于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进行有显著成效的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国家的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已经越来越快,做任何经济方面的决策,都应该基于整个世界的大形势下,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正确的在全球范围内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发生问题通过计划经济来弥补,一旦预测到可能会发生危机,这时候政府干预就会对危机的防治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第13篇

内容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仍然存在用马克思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的某些情况,必须透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出现经济危机的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加以防范,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风险

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

马克思认为,在货币产生之前, 物物交换的条件下, 买和卖的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同步的, 因此, 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是平衡的, 没有什么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使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成两次过程, 从而出现了买与卖脱节、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流通“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了”。

货币产生以后,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使商品交换潜伏着经济危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会形成支付的连锁关系, 一旦有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 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使一系列支付关系不能实现, 影响整个信用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商品经济在一国经济中居统治地位, 一切生产都是商品化的, 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个基础上, 一方面,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标, 这种商品本性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逐利性, 必然迫使企业生产有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致使市场的发展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 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一次到位, 因为,市场经济无法合理解决个别企业投资、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投资、生产盲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和社会生产的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和外部的市场竞争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资料和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却没有顾及到需求的限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家唯一的目标就是对价值的无休止追逐,从而导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上升与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 当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产生了,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杠杆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强化和加速了危机的出现。信用制度,一方面加强了货币的支付功能 ,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制度 …… 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专门为获得贷款而实行委托销售的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这实际上是说,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

马克思认为,信用危机只有在转化为货币危机的情况下,经济危机才会全面爆发。“货币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 ,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 。信用制度的最大益处在于促使人、 财、 物的高度集中化和生产组织的高度社会化。这又使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分开,造成危机的可能性。信用制度的范围越大,造成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危害性也越大。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倘若没有信用体系,资本积累所导致的生产扩张将不断遭遇到工人工资收入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呈现为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但是货币经济中的信用关系不断打破对生产扩张的束缚和限制。 “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紧张”。其结果是信用创造的虚假需求并不能真正解决生产与消费间的尖锐冲突,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此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往往会表现为货币流通的危机和信用的危机。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发生,并且是隔一段时期发生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更新的平均时间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短, “预付资本价值必须完成一个包含多次周转的周期,这个周期是由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寿命决定的,从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时间或周期时间决定的。……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10年。……这种由一些互相连结的周期组成的长达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驰、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阶段。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周期性现象”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经济从出现一次危机到新的危机出现,就会形成一个经济周期。危机发生后,由于商品大量过剩,商品价格就会暴跌,促使大批企业倒闭,社会生产规模急剧缩小。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过剩商品的破坏、浪费和减价卖出,再加之企业的大量倒闭,商品的供应量大幅减少,商品的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商品的价格逐步回升,大量企业重新组织生产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暂时恢复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

货币的出现,买与卖的分离,是经济危机的起源,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存在信用制度,就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只不过在马克思看来,简单商品经济仅仅提供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来完成的。在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共同推动下,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逐渐被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所取代,简单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经济危机爆发所需要的“一系列关系”也初步形成,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逐渐演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经济危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基于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也出现过类似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这需要运用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原因,在实践上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使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理论上讲,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经济混乱。并且,这个体制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经济危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也可能发生商业危机、财政危机、工业危机等。因此,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因此要提高警惕,多管齐下,努力防范经济危机风险。

我国防范经济危机风险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努力刺激内需以避免经济大幅波动

我国的宏观调控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和适度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应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也要注意区分市场经济常态下的干预和某种特殊条件下的干预。在常态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在于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在某种特殊时期,政府加大对市场的干预力度,使经济运行尽快回归常态,但是,政府的干预也应该合理有效和公平正义,不可任意而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刺激内需方面,要注意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改善投资结构,降低贷款利率,扩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判断风险的能力

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信用制度作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杠杆,往往会成为危机的导火线。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还很不完善,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有效进行信用等级的区分,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审慎推行资产证券化,防范金融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时要更加谨慎。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释放风险、活跃金融市场,但也要注意到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风险源。这就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以稳妥的态度逐步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真正让金融创新产品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海平.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J].当代经济研究,2008(3)

2.王伟光.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J].研究,2009(2)

3.郭真,梁东兴.《资本论》:从物质生产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J].哲学研究,2008(8)

4.王宇伟.从马克思的《资本论 》看美国的次贷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2009(3)

5.崔巍.经济周期、经济危机与危机治理理论的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第14篇

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学界有三个人遭嘲笑最多,卢卡斯、伯南克和弗里德曼。

2003年,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做主席发言时提出,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是“大萧条”催生出来的一门学科,他认为这个学科已经成为过去,“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当然,卢卡斯并不是声称商业周期一去不复返,而是他认为商业周期已经基本被驯服。

究竟如何才能驯服经济周期,或是如何才能挽救经济危机?美国的“大萧条”学者们一致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美联储的紧缩所致,因此都主张“撒钱”。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直升机撒钱概念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而不是伯南克主席。但伯南克自2002年得到的“印钞机本”、“直升机本”的绰号也绝非浪得虚名,这主要是因为他具体提出了如何撒钱的方法,也就是将利率政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持于零,大规模扩展美联储购买的资产种类,这就是著名的“量化宽松(QE)”政策。

因为直升机撒钱只能是比喻,不可能真正实施,“量化宽松”就是弗里德曼“撒钱”思想的实际操作版本。

比以上两位更有意思的是卢卡斯。

金融危机后,英国女王曾经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经济学家没能够预测到危机的发生?卢卡斯也给出了一个答案:经济学业已证明,此类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因为,假如此类事件可以预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据此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它的发生——于是,这个预测就成为错误的了。但这样的话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学者给出的回复。

现实是人们的预感并非阻止了危机,而是加速了危机的来临。其实预言或是警示经济危机的人并不少,有战略学者,有投资人,但没有一个是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因为这些人一直紧紧地把持着美国的财经舆论和经济政策,早就自满地认为“已经驯服了经济周期”。

直升机撒钱的“量化宽松”政策最先就是在日本实施的,但是失败了,当时也是伯南克帮忙出的主意。但既然在日本失败了,那为什么在美国还实施呢?因为他们也只懂,或是只信这一个方法——希望自己操作一把,也许能出现奇迹,但奇迹没出现,出现的更多是“奇怪”——全世界都在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们表演。量化宽松已经搞了4轮,基本失败,难道还要搞“QE5”或是“QE6”吗?

货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货币是指印刷机印出来的货币,而广义货币则指贷款变存款派生出来的货币。狭义货币的多少取决于印钞机,而广义货币的多少则取决于企业家的信心和企业工厂里的机器。

目前,美国有8,0 0 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但是仅仅这8,000亿的基础货币就派生出了将近10万亿美元的广义货币,而印钞能力再强能印多少?如果印几万亿,那比美国有史以来印出的货币还要多,而且印刷货币就管用吗?

企业家如果不贷款,那这些货币就只能在金融市场转悠或是躺在银行,对经济毫无用处,如果要派生广义货币,企业家的信心比印刷机强得多,用印刷机来提升广义货币,不能说达不到,但从原理上是不靠谱的。

美国大萧条时通货紧缩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原因是什么,是美联储吗?大萧条时,到处生产过剩,企业破产,企业家不贷款,广义货币量怎么能上去?

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得出了大萧条是因为货币太少,但他根本不知道货币是怎么运行的,因此出的主意自然也是错误的。

第15篇

一、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准确生动地介绍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将起到启发兴趣、巩固基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应贯彻中国化的科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学是的经济理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并未遇到。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都是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题材。其次,合理安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并密切联系实际。。最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重在知识的灵活变通。在精心研究、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部分资本主义内容,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大量书籍、报纸、杂志,并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些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经济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很重要。适用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引导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有效宗旨,合理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具体做法是运用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等,翻转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创建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讨论区,答疑解惑、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等。以课堂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末考试等主要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既有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应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鲜明。根据课程内容,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经济理论用于认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问题。为学生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介绍本课程最新发展动向及科研成果。把研究进展和科研创新思维写入教材、带入课堂,真正贯彻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注重实施案例教学。利用丰富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比较分析方法的优势

比较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经济理论的准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理论对同一事物的阐述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深度,从而增加政治经济学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

理论经济学学派众多,观点各异,最适合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在理论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中,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辩证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 一)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更全面。经济理论是从经济发展过程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和概括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经济理论由于立场不同和对经济现实考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对于不同经济理论所得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应教会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辨析,并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不是得出非此即彼的片面性的结论。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作的《资本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得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即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以资本主义某一特定时期(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作为考察对象而得出的特殊性结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有效需求,危机就会避免。实践表明,这一经济理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确发挥了启动总需求的作用,但效果极其有限,而且如果长期运用凯恩斯政策不仅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反而会带来生产停滞、价格上涨的滞胀难题。可见,凯恩斯的理论只是一个特殊的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 二)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探讨更深入。考察问题的角度及范围的不同会影响到其探究问题的深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时,马克思提到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下降,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则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供求失衡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这些都是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的现象层面的描述,都是从需求方面来说明危机发生的原因。但凯恩斯没有进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则揭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似乎不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帮助职能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的问题,并从中分割一部分利润,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品,结果造成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当这一链条崩断时,货币危机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爆发。所以说,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