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活中环境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 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 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关键词】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方法;环境保护
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主要是: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其中制约工程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资金短缺;2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区的建设设施不配套,使的污水处理项目不能充分发挥效能,工作负荷率比较低;3相关处理技术设施改造有待加强;4再生水利用重视不够;5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二、城市污水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恶劣影响无疑是急需解决的。城市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污泥含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1%~2%,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产生很恶劣的影响,不仅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等,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对居民以及动植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城市污水处理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不良影响,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三、污水处理常用方法
1、活性污泥法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2、生物膜法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3、氧化法
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四、城市污水处理的环保对策
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营效率,关键是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城镇污水设施建设的长期性、综合性和艰巨性,尊重科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不能搞运动式、。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耗高效、方便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污水里的磷回收和处理水的再利用等目标,所以污水处理不仅仅是改善水质,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低能耗,将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纳入节能减排计划中。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三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2、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污水处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遇到的最到的问题是技术的改良和污水处理实际落实的问题。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污水处理真正提上日程,投资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绿色和清新。
参考文献:
[1]储金宇,等.臭氧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火灾隐患;公共消防安全
随着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GA653-2006)的实施,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的依据和程序日趋规范。但在重大火灾隐患特别是生产经营重大火灾隐患监督整改的消防执法工作方面,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目前普遍将关注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73号)》上,对生产经营单位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未改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实际工作中,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火灾隐患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建筑本身因多产权而无人管理公共建筑设施,或是单位经济不景气而疏于管理,导致隐患因小积大、积少成多,造成重大火灾隐患改周期长、难度大,是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在生产经营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期间及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是积极督促隐患单位完成整改工作的有效办法,是保障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要举措。
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2 实施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对全国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因此,公安消防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之一,对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没有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前提下,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责令其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3 实施程序
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行政强制措施具体实施程序并未作特别规定,因此公安消防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决定时,应当遵循《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基本程序。
3.1 受案
公安消防机构对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火灾隐患且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填写《受案登记表》,案由应当填写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简要案情”栏填写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以及重大火灾隐患基本情况、认定依据和法律文书文号等需要说明的情况。
3.2 调查取证
主要对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或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询问,询问内容应当主要包括隐患单位整改资金落实、整改措施制定、整改工作进度和整改期间的防范措施,以证实单位在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不得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决定,并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人批准终止案件调查。
3.3 做出决定
消防机构经查实,对重要火灾隐患单位确实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做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暂时停止使用的决定;对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可以保证安全的,不得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暂时停止使用的决定,并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人批准终止案件调查。
3.4送达。公安消防机构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决定,应当在宣告后将有关文书当场交付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或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并由其在附卷的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名和盖章的,由办案消防监督员在附卷的决定书上注明。采取其它送达的方式和期限,应当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
4 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4.1 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是否需要告知听证权利
按照程序法定原则,现行的行政执法程序没有对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前规定告知听证的义务。《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也仅对较大行政处罚决定前明确了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而公安消防机构依法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保证场所公共消防安全所采取的一项行政强制措施,不属于行政处罚,因此不能适用听证程序。但在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决定作出前,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公安消防机构仍应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如果但是人提出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以采纳。
4.2 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是否需要由当地政府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依职权直接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决定,但也有一些法规规章或政府规范性文件增设了前置特别程序,公安消防机构在执法实践中应注意收集并严格执行。如:《福建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第十条就明确规定,对被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在隐患整改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又不自行将危险部位停产停业进行整改的,公安消防机构要视情依法决定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使用。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较大影响,公安消防机构应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在接报后7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4.3 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前是否需要讨论
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工作制度只对确定重大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意见以及依法作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这两种情形明确了集体讨论要求,而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决定前是否必须进行集体讨论未作明确规定。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基本要求,个人认为对这类行政案件是否讨论应由本级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人决定,但对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公安消防机构宜在报请当定人民政府决定前由负责人讨论。
4.4 办理消防行政强制措施案件是否需要进行法律审核
按照《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消防行政和刑事案件办理实行承办、法律审核、行政审批逐级责任制度。消防行政强制措施案件也属于消防行政案件范畴,应当实行法律审核制度。对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行政强制措施案件,应当以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为重点,对相关证据材料实施率审核把关。
4.5 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能否以查封为辅助措施
按照行政强制法定原则和行政强制措施不得滥用原则,行政强制措施的方式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对法律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变通理解、适用。因此,公安消防机构在执法实践中,对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火灾隐患且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不得将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措施与查封措施混用,依照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查封的,查封实施主体、程序亦应符合其规定。
4.6 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后能否在实施行政处罚
采取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的强制措施后,隐患单位在整改期限内没有按照要求整改到位的,公安消防机构仍然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对隐患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因为隐患整改期间采取了行政强制措施而疏于履行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定职责。
5 结束语
对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火灾隐患且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依法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是法律规定在紧急情况下所采取的一项行政强制措施,作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之一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予以严格执行,妥善办理,切实最多限度地保障公共消防安全,为“平安建设”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引言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秘密,学会实事求是,学会精神和创新。教师希望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促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发芽感,展现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利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办法,重视实际环境保护做法等。
1、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1)科学性;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主要特点。科学的语言科学基本上意味着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和完整。2)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即在具体教科书中解释概念、生物法,对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应当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严格和适当。3))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意味着教科书中更加抽象的概念更加明确,更能理解复杂的理论。生物课堂中语言的亮度必须使学生能够看到、熟悉、接受和掌握语言的抽象、复杂的内容,确保语言的科学严谨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可以使课堂活动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学习。4)情感性;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学习课本,更重要的是,学习生物科目,以教育学生的思想,灌输爱心,使他们的情绪在生物课上升华,使学生了解生活的美好,更加爱护生活,感谢自然,然后给他们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课堂教学知识结合起来,以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反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展示目前严峻的环境资源危机
初中生物学的许多章节提到了当今社会的不同环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释环境状况和自然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与高中生物与生物圈第一单元一样,该单元给学生下了生物圈环境、生态系统和其他定义,使他们能够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平等关系,教育他们了解动物、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可以与所有生物平等地生活。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后认识到,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人,不是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主人。因此,每个人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都应该感激不已,不能随意浪费宝贵的生物圈资源,或者因为人类的社会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正如中学生物学课上的环境和资源一样,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尽管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比例很低。目前,我国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即将消失,而且水、土地等资源短缺。因此,学生可以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国家政策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研究
3.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要明确把握生物课程的核心地位,兼顾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宣传一些环保知识。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既不会影响生物教学的主体性,又能够有效地落实环境教育。
3.2对初中生环保意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面对中考的压力,我国学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的重心向升学考试倾斜,这是应试教育体制广泛存在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生物课所占的课时较少,根本不具备将环保意识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条件,因此,在制定环保意识培养目标时常常会脱离生物学科目标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个学校应尽快对初中环境意识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完善,贯彻“从整体上认识环境”的理念,将环保意识培养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构建完善的环境教育三维目标体系,以掌握生态环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积极发展环境技能、培养环境情感,并形成价值观。
3.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仍旧停留在书本教学的层次,实践探究性活动很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环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单纯地讲授只能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知,无法从整体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突破,更多地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感受环境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3.4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
针对环境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各个学校应及时根据时展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根据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探索性、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查、开展环境竞赛等。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职责,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使学生真正发现自然之美,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环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总之,生物学的定义和主要目标都提到了环境意识,表明在初中教育生态意识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生的科目教师,利用课堂和其他时间教学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孙洪柱.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8(02):124.
[2]陈燕东.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32.
关键词:全人教育;思潮;环境教育
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转变人们在生活中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因此,应当充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1991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国际会议明确提出,人们不应当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应当对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人类与自然应当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不能人为控制或者支配自然。
一全人教育思潮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
从生态世界观来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在于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而且人类也是环境的创造者。全人教育思潮中的生态世界观,被誉为系统的生态世界观,其重点主要在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整合,全脑思维是其主要的思维模式,直觉结合理性,演绎结合归纳。生态世界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生命。将人类在客观上的成就与人类的精神、内在以及主管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物质只有从根本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才能够实现物质的价值,通过量化指标是无法对生命的最高价值进行估算的,如个人发展、爱、快乐以及美等。2.生态视野。主要认为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看待与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应当持有敬重、敬畏之心,而不是单纯的对世界进行控制、支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与人类的生存都有着一定联系,应当避免破坏生物链。3.灵性视野。主要认为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人类的精神、文化以及个人表达处于不断变化的趋势,而且任性的发展处于永无止境的状态,人类的潜能也是无限的,在和谐、公平的社会中不应当存在失败者。4.全球视野。主要认为原子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战争会造成人类的灭亡,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发展才能够使人类在精神、物质上达成一致。
二全人教育思潮中环境教育的目标: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中,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全人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调整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重视人类“生态素养”的培养。生态素养,实质上就是人类从根本上理解与认知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生态素养的三个要素主要包括:行为、关怀以及理解,其重点在于对自然界、社会、人三者关系的理解,同时合理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生态素养的培养,必须使其理解自然界进化过程中人类所处的地位,认知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同时,还应当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使其了解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
三全人教育思潮中环境教育的几个基本假设
全人教育思潮中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假设,即:1.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教育活动,进一步理解环境教育的根本价值。2.人类在自然界中积累的直接经验能够帮助自身进一步理解自然,有利于生态人格的培养。环境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对一些环境概念进行阐释,而是需要亲自在自然家中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3.环境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均十分重要,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转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培养生态人格,所以环境教育应当重视实践、参与,不能仅停留在说教教育层面,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对学生讲解环境教育相关内容知识。4.在对栖居者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应当以和谐对话为前提,主要在于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对话的时候才能够养成一种栖居意识,只有保持和谐对话才能够使人类进一步理解与敬畏自然。5.环境教育并不仅仅只是教学任务,环境教育的场地也不能局限于学校内,应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实际生活中去,在此基础上唤醒人类的“栖居”意识。6.对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认识到环境问题不是根据某一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就能够有效解决的,它是多门学科知识综合的一个问题。7.环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敬畏、尊敬自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全人教育思潮思潮中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全人教育认为,生态环境的最终解决,不能指望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应该通过教育。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知识和行为,并通过改变一代一代人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来塑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全人教育遵循深生态学的原则基础上,提倡树立生态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在自己的环境教育理论中强调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来对待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次,应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进行整合性教育。全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不仅仅只是包含了一种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一种多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环境教育应当涉及各个教育层次。同时,环境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实践环节,不能局限于学校,应当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校的园林绿化、建筑设施以及校园布局等一系列方面均对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当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全人教育思潮中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环境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全局观念,在此基础上加强学习者的环境技能、知识以及意识,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培养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理念,能够从本质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二)思想性、道德性原则
环境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学习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道德感培养,使学习者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意识、态度,将学习者具备的环境道德作为其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学性原则
环境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态度,通过传授环境方面的科学原理知识内容,进一步提升学习者对于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四)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习者的实践学习,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者能够亲自体验环境教育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指导学习者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习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保护。
六结语
(1)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滋生环保意识的“冲突型”审美情境。
要让学生真正产生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一定要有一个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作为其体验的依托,而这个情境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对生活中具体环境鲜活状态的“第一接触”,而且更需在思维与视觉感官上形成与他们常规美好生活截然不同的“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在身临其中感受环境污染造成的自然灾害时,激发起因人类美好生活的破坏而愤慨的情绪,并滋生改变这一现状的环保设想,特别是为后来个性化形成视觉型的解决方案,奠定表现语言的原发性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周围某一真实环境问题的引入,来诱发学生产生利用环境中令人关注的材料来畅想与探讨改善具体环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想象加以绿化、生态化后可能会出现的美好生活环境等方面创意表现的学习行动。如《瓶的联想》一课,首先让学生置身于乱扔酒瓶这一触目惊心的生活现实场景之中,于是学生一下子进入到“看了乱扔酒瓶这一现状你有什么感觉?你将如何处置这些废弃的酒瓶来达到变废为美的目的呢?”等问题的探讨之中,从而自然而然触发他们产生联想与装点旧酒瓶的原初冲动,这种学生“先入为主”的教学导入,使后来的探究、尝试、欣赏,乃至创意表现,变得“水到渠成”。从学生课堂作业的分析来看,不仅呈现出了综合运用与个性表现占73.3%、简单应用仅占26.7%的较好表现,更让人觉得可喜的是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每一幅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个有利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审美教育情境,对于环保美术教学来说,确实很重要。而这个情境应该是“冲突型”的,并能够让学生的环保情感不断滋生、卷入其中,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寻找审美与环保的合理结合点。
环保美术课中审美与环保的结合,可以让我们找到教学的合力。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找结合点一般来说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的环保处理与审美表现相结合。为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在校本课程资源包的开发上,有意识地把环保与美术加以结合,通过利用废纸箱、废铁罐、废布料等生活中常见的废品,引导学生进行巧意创作,促使他们获得“变废为宝”的审美体验。几年来,我们通过《用捡来的树叶美化生活》、《瓶的联想》、《还我清清水乡》等课的设计,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及其相应材料的环保体验,促进了他们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式审美观的形成。二是发现作品的美感与强化环保意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通过欣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环保美术作品中美的发现能力,及其发展他们解读蕴涵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作品中的环保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如《拼拼贴贴造美景》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作品时思考:这些作品是用哪些废旧材料拼贴成的?这些废物如果到处乱扔会造成什么危害?而利用这些材料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正是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进行的欣赏,才使后来学生的作业既做出了造型各异的美景,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表达了他们的环保思考。
通过本调查的开展,了解中等师范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力求找到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探讨并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找到途径,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 调查意义
中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一环,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等师范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发展以及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搞好中师环境教育,“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对于塑造新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设者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百年大计。因此,了解学生环境意识,找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途径,增强学生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与实际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调查方法
3.1 调查对象
在中等师范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0个班,其中一年级625人,二年级571人,三年级612人,计1808人,剔除8%的无效答卷,抽取样本数1663人。
3.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方法)、个别谈话法、观察法
3.3 调查时间
2008年10月8日至12月8 日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学生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不高
问题一:“我们所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吗?”
结果:
01
表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说明对学生进行环境危机感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问题二:“是否了解‘保护耕地,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果:
02
数字表明学生们对一些基本国策的了解是比较多的。但在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不了解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耕地被随意侵占,而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问题三:“我们学校前面的大运河水质被严重污染与工业废水和农业退水直接排放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结果:几乎所有同学都说有关系,表明学生对工业废水及农业退水的危害都有一定的认识。
问题四:“我们徐州市淡水资源是否缺乏”
结果:
03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不缺乏或根本不知道缺乏,从而导致了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浪费用水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教育上还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问题五:“下列十八个名词,你了解多少”
在列举的十八个环境知识名词中,学生们对人炸、计划生育、噪声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这几个词了解较多,超过80%的学生都了解名词的意思及名词的背景意义。而对赤潮、绿色食品、可持续战略发展、厄尔尼诺现象等了解较少,有50%左右的学生都不了解。对名词的了解程度计分时发现:对这些名词了解较多的学生约25%,大部分学生了解不高,还有18%的学生的知识是比较缺乏。故此在以后环保教育中对环境知识的教育应继续加强,因为环境知识了解越多,环保意识就会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就越高,环保行为越积极。
4.2 在生活中环境意识强烈,但对环境关心不够
问题一:“你对环境问题是否感兴趣?”
结果:
04
说明学生对环境问题都比较感兴趣。
问题二:“你了解环境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哪些?”
05
在1 663位学生中有1436人认为他们的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充分说明学校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了我校老师的环保渗透教育、环保专题讲座、环保宣传活动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三:“你是否经常与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谈论环境问题?”
结果:
06
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人只是偶尔与别人讨论一下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看得不是很重要,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问题四:“你知道我国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吗?”
结果:
07
只有282/1663的学生认为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这充分反应大家对我国环境的变化重视不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
4.3 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高
4.3.1 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问题一至问题五的答案中:
08
从上表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做得比较好,体现了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了环保教育,学生们能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从问卷中,以及私下谈话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在环保行为的自觉性维持上表现不够,有待加强。
4.3.2 热心做有益于环境的事
在问及“是否喜欢收集废旧物品并妥善处理”时,有945/1663的学生表示曾经试过或喜欢这样做。在问及“有没有尝试过用用不着的破布做抹布等家庭日常工作用具时,有1021/1663的学生表示做过,也有324/1663的学生表示虽然没做过但想过。这些都表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学会利用废物,变废为宝。
4.3.3 关心校园、家乡环境,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如:
a 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意见
① 学校最好是开辟一块田给学生们自由种植,使学生们在劳动中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② 学校足球场能铺上草坪最好。
③ 可经常在宣传栏贴些有环保教育性的照片和图片。
④ 多组织一些大型的环保宣传活动。
b 对我市环境建设的意见
① 某些地区空气污浊,垃圾遍地,绿化不够,且被人破坏严重。
② 街上的小贩,占据人行道摆摊,乞丐太多,有损市容。
③ 出售、食用珍稀动物在某些餐馆里很常见,应给予曝光,予以制止。
5. 一、二年级和三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三方面的比较
5.1 年级高的较年级低的对环境知识了解程度高,就环境知识的十八个名词来分析:
09
从分数段计算来讲,处于高分数段(75―90分)的学生,二年级的百分比明显高于一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又高于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最低分数段的也是一年级的学生多。从各个名词的理解程度来讲,选理解的三年级学生比例也明显高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这说明在我校的一两年里,学生们经过环境渗透教育课、环境专题讲座、环境知识宣传等各项活动,对环境知识的理解确实加深了。
5.2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的环境意识强。
10
从上表可知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环保意识强。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有些选项中,如:节约用水、不吸烟、不乱丢垃圾、不随便践踏草地、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等方面比一年级学生差些,虽然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某些特性,但不能纵容他们,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他们。
6 调查后的建议和反思
针对对三个年级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日常谈话和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 对全校的学生分年级制定系列、系统的环境教育计划,使环境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2) 加强环境教育的社区活动,如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派发环保宣传资料等。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45-1
一、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紧扣教材,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自主研读,思考质疑。新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初步了解情况,并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
2.结合资料,合作释疑。新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小组通过积极讨论,分析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比如说分析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话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原本贴近生活的环境问题逐渐明朗化,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
3.深入探究,合理建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分析后可以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沙尘暴问题以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再比如思考环境中的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怎样可以避免随地吐痰?如何有效减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学生从“怎么办?”中体会到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的紧迫性。
三、专题讲座,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约用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
我们仅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土地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可以搞专题讲座、举办墙报专栏、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普及环保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又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1引言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实际发展的联系越发紧密,并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品质,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学生是我国日后发展的关键主力,其本身只有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其本身教学内容较为宽泛,融入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2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来说,环境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方向,并且涉及了较多的专业范围和相关问题。现阶段环境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形成科学的发展,并且了解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相关技术和对策。一般来说,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分为对环境中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相关环保基础知识等几部分的内容。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进行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未来环保教育工作中仍旧需不断的落实和开展。
3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3.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水平,并且对于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现阶段,地球生态环境的形势较为严峻,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居住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也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探索改善环境的有效对策,更好的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完成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对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出了对学生价值观、思想跟和道德观的培养需求。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通过推广环境保护的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主动的承担起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责任,真正的培养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人才。
3.2教师要加强进修
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引导者,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环境教育水平,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由于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环境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分析,进而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参与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活动,获得更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之间也要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互动,通过良好的交流,相互促进提高,真正的将环境教育的工作进行落实,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效整合。
3.3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并且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利用和把握,并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沉浸在环境教育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真正的启发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实例分析教学法,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参与到讨论与学习当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更好的掌握环境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专门的讲解,并且邀请相关环境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报告演讲,有意识、有计划的为学生讲解环境问题,巩固课堂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另外,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良好的开放性。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并且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并且通过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3.4在课外教育中整合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应用,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可参与性,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发挥。教师还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自动手和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联系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将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行巩固。课外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而达到对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地理教师本身也可以自发的组织成环保宣传活动对,定期的制定出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的提高环境教育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合理、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环境的需求,基于课堂,不局限于课堂的开展教学工作,不断的挖掘和研究环境教学,有效的对环境意识进行渗透和培养,充分将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发挥。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11(06)
[2]段景春.地理教学中的环境观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关键词】:化学教学;树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在新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大约占到课本内容的百分之三十,化学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有充分利用这百分之三十的环境知识,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有针对性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危害,学习危害的主要成分,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环保的迫切性,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当学习空气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相关案例或者让学生亲自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中进行实际考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需要的空气质量已经污染严重,其中污染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同时介绍这些污染成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构成,这些成分长期进入人的体内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如果空气继续被污染,今后人类的生存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生活的空气受到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保护空气质量的思想意识。在讲解二氧化碳这一节时,要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有机化学物质的燃烧会大大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样,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大面积的冰川就会消融,许多具有宝贵资源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就会被海水淹没,造成全球陆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许多宝贵的资源大量消失,教师要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排量的增多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相关物质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充分讲授环境方面的化学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课外实践认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让理论更好的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深刻的理解相关环境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自己的周边环境。例如在教师在讲授水与溶液一章时,要首先明确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在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资源,但除了海水及冰山外,地区上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只有百分之零点六五,淡水资源是及其宝贵缺乏的,我国的淡水资源储存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加上近年来,我国对淡水资源的污染、破坏,使我国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困境,所以,要加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力度,使我国的淡水资源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或污水厂进行考察研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让学生调查记载自己家中或周边生活环境中的用水情况,然后分析汇总,总结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的节水方法,并切实可行。让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使其对环境问题了解的更为深刻,从而更能良好的树立自己的环保意识。
3、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化学药物对环境的破坏是极大的,所以,在进行化学试验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有效的处理实验后的残渣废弃物,从而保护环境。在化学教育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在化学室中要对学生的安全和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进行的破坏。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通风的橱中或密闭系统中进行有毒气体的操作时,要小心毒气的泄漏,对反应后的尾气要及时小心的回收,不让废气在空气中扩散,反应后的废液,要分类回收,不直接倒入水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环保角度自主设计、挑选最环保、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及相关化学实验药品,化学实验中,尽可能采取无毒、低污染、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实验药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争做环保主人
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环保事例进行探讨、交流,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比如,可以针对现今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方便袋进行相关讨论,方便袋究竟是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带来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方便”,在看到家人使用方便袋,你会怎么做等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联系生活问题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充分、深刻的认识到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无时无刻充斥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乱扔垃圾、废水重复利用等,让自己成为环保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的教学实践环节,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的环保工作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王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空中英语教室.2011(1)
[2]黄梓.恒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12(2)
【关键词】地理 环境教育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4-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落实十精神,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开展环境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优化环境教育
1、运用对比分析促进环境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地理图表进行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内容时,单从地球上水的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来看,可以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统计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就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加上人类的污染、浪费,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资源枯竭。地球上的水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对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从而引导大家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运用对比分析,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更为深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开展交流讨论培养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环境问题同样受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讨论,让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新能源”一节时,可结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提出“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应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以为戒,不能忽视突发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威胁和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争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核能利用问题的认识。
3、运用多媒体激发环保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只运用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洪涝灾害、沙尘暴、雾霾等一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料和新闻报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防范和治理。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激发环保热情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环保教育内容
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环保知识都囊括其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外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去查阅和拓展。我们可以按问题类别发动学生在课外进行查找,可以从互联网、报刊杂志、课外书或询问大人、老师、调查等渠道来获取有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丰富的内容供学生交流、探讨。如我们讲解“黄河”这节课时,让学生认识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曾给中华儿女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在虽然黄河泛滥得到有效治理,但黄河又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就是黄河断流。通过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内容,就可以让学生交流黄河的区域环境、水土流失现象、“地上河”的形成、灾害情景、断流原因等,同学会发现许多黄河问题都与我们人类破坏环境有关,再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必要性。通过知识的扩展、延伸,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了,并可以用他们的思想去影响家庭甚至社会。
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培养中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为之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环保国策
【中图分类号】G36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87-01
初中地理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仍然是令人痛心的自然生态恶化。党的十报告不再单独提及环境保护,而是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气、土壤污本文由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
一、环境教育观念薄弱,对中学生环境观念的教育缺位
受到中小学课程体系、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普遍对环境教育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环境教育的实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虽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了一些宣传教育活动,但难以形成持久深入的环境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造成了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由于环境教育观念的薄弱、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这一点未能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尤其对中学生环境观念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空白地带。由此造成有些学生环境道德较差,环保意识淡薄,一些在公共场所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等不良行为和习惯比比皆是。
二、教师缺乏把环境教育作为本学科教学重点的动力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是目前环境教育中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业务素质较低,导致了很多从事地理教育甚至是环境教育的工作者在面对这一教育时有心无力。
另一种情况是,承担初中学校环境教育的地理教师,虽然大多数具备了相关的环境知识,但缺乏把环境教育作为本学科教学重点的动力。他们往往把精力主要投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认为环境教育不是考查科目,更不是考试科目,上不上无所谓。
三、当前环境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访问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践,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多途径教育模式的形成。应当说,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但现实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并不多。
四、学校环境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表现脱节
学生的行为与所居住的社区、街道的环境意识有很大关系。有些社区居民个人家里干干净净,公共场所脏乱不堪。一些人的乱扔乱倒、乱停乱放、随意损坏公共设施等缺乏环境意识的不文明的陋习随处可见。这些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校的环境教育又恰恰忽视了学生在社区、街道中的社会角色,只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完全将环境教育局限在学校之内、学生之间。脱离了生存环境的课本教育,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把学到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表现。失去原有的教育环境时,在环保问题中就表现的不够理想。
针对环境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在新的形势下,应不断改进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开创我国环境教育新局面,让学生的“美丽中国”梦从初中环境教育中得到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拓宽途径,增强环境教育的主体性。其途径有,利用漫画插图,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进行环境教育;通过环保纪念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漫画插图具有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等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知识;适时地通过对时事和历史事件中环境问题的分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大环境,人类将一无所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现象、水污染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突显出来。环境问题无疑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巨大阻力,它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项根本性的环境保护战略措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重要的是教育,地理环保教育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受教育者认识地理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地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意识教育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环境问题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出现的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造成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必须要重视环境的保护,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应从自己做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环境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全球环境意识。学校教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
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1]。在中学各科中,环境教育都有涉及,当中生物、化学和地理尤为显著,而地理学科中蕴涵的地理环境特点、人地关系演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条件。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中更加重要,新课堂理念特别强调地理课堂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这种新理念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在地理教学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培养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就是人们把环境意识作为自己自发行为,能够使受环境教育者自发参与,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环境意识变成自觉的行为,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在家中可以做到帮助家里人做好家里的卫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将环保意识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巩固,产生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时刻自觉的保护着身边的环境。
(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人们明确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面对环境问题表现出所持有的态度、重视和关注程度。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等等。仔细想想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跟人类活动是脱不了干系的,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应当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想要人类生存条件得到保障,每个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可以说,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不可推卸的义务,要想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个人必须牢牢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青少年是社会的主力军,培养中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对环保工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个别人的事情,不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它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情。如果只有个别觉悟高的人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而大部分的人依旧继续破坏环境,继续产生污染,那环境依旧得不到改善和保护,所以要不断地扩大环保的传播范围,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社区的环保宣传栏,学校的环保宣传报,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要大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然人与人之间言语上的宣传效果是更好的,所以提高学生的宣传意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步骤。
(四)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国家和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培养中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了解环境法律的知识,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并能用有效的法律知识同违法分子和违法行为做斗争。做到遇见任意砍伐树木、肆意地往清水池中倾倒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能够用法律手段进行引导和制止。提高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效果;提高公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才能使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三、不断探索适合环保教育的地理教学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丰富环保知识和培养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拓展地理学科的优势,挖掘地理教材里蕴含的环境教育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能起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中,主要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从面临的环境问题来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提升个人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里面的内容,更要在课本基础上进行环保素材的收集,关注时下备受重视的环保新闻,补充新理念和新动态。《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可以通过设计时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开展讨论,比如北京雾霾日数量近年增加明显,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得北京雾霾日数增加?此类问题一抛,例子是最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活跃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的积极性。通过大家的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增强环保意识
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上的环保教育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不断强化环保教育,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课外的环保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所执教的学校就可以以“咸村桃源溪”作为主题进行实践活动,进行实地的调查,走访年长者,了解溪水过去的样子。通过眼见为实,了解溪水的变迁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生态环境中,体验到溪水的污染,进而怀念过去的清澈溪水,激起学生内心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做到热爱环境,改善环境。
开展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垃圾处理场、水体污染源地、采矿区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去。另外,学生年轻气盛,富有活力,使他们有组织地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寒暑假时间进行社区环保宣传,利用环境主题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形成社会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各人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最终起到宣传环保的效果,并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课堂教育,传授的是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大家所熟悉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乡土地理教学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进行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河水为什么变脏了?山上的树木怎么越来越少了?街边的垃圾为什么越来越多了?结合当地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学们带着真真切切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不仅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深刻,还能增强同学们对环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8―01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
首先,对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这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客观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均存在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个体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均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个问题并不是存在于个别国家,而是全球性的,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材内容中环境保护比重有所增加。教师不但需将地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强化其意识。再次,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环境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探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科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环保理念。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课堂是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利用,适当地在讲义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在将地理基本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以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教学为例,在理念渗透之前,教师应对全球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列举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些环境状况的原因,在了解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对环境状况分析之后,教师可将垃圾问题、土壤沙漠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中有不少就存在于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以至于没有引起重视,而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可令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强化其意识,从而能够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冰雪消融等等,在讲解地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说明其危害,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是直接性的,从而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传达给学生。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教师应在概括性地讲解环境现状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将环境保护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具体化。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以是一种日常行为,只要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就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如多样化利用水资源就能实现高效用水,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指定位置放置塑料袋,不乱扔乱丢可减少白色污染,可提升利用率;出行少用家庭轿车,绿色出行、使用绿色产品等均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知识的渗透均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如教师可设置调查学校周围环境因素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调查内容可以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分小组展开调查。课外活动的开展需具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考虑学生实际的分析与调查能力,确保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此外,关于环境保护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具体有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教师可对这些特殊的日子加以利用,围绕其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设立这些特殊日子的意义所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环境保护 理念渗透
在七十年代时,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了环境教育,且新课标也提出,目前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劳动以及关心集体等素质,初中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环保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环保教育开展十分顺利,而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样是渗透环保理念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通常较为深入,且在环境问题严重的今天,关于环保的话题也开始出现了英语考试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英语课程一般是以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英语教材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近年来,英语教材编排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且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可行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对于环保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不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环保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与实践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发掘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际上需要每节课都实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实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强烈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要条件。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是学生充分的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主要方法。以牛津教材8A Unit 4为例,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例如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植被减少)以及Wild animal decrease(野生动物减少)等,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就能够了解许多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此树立起环保意识。
第二、有效地利用日常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英语课堂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当学生融入社会后,还能够为环保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与环保相关的词汇融合在一起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extinguish(灭绝)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与社会责任。学生时代正是环境意识形成的阶段,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与意识,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环保理念最为有效,教师可以8A Unit4 Reading为例,在课前让学生找出与大熊猫相关的资料,比如大熊猫的外貌、性格以及生活习性等,通过梳理文章,寻找Giant Pandas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各种威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
(2) Is a giant panda a lovely animal?
(3)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
让学生来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应该怎样和谐相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环境情感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就能够发现教材中包含的多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找出渗透环保理念的切入点,扩大环保的教育范围。此外,教师还应当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将课本知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1] 周仕东, 姜鹏, 徐英操.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英语――谈如何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