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物流专业的理解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中职(3年)与高职(3年)分段培养体系,打通了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体现了终身学习理念,为构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稳健发展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2012年,江苏省共批准了45项中职和高职衔接的项目,当年未设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3〕20号)文件中指出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项目有101项,其中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已作为高职院校开始与江苏省太仓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就物流管理专业对接。2015年,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商务城中专”)和健雄学院开展品牌和特色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的中高职衔接。
具体来说,学生在商务城中专学习期间的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尤其是转段课程的考核,方可进入健雄学院学习三年,达到毕业要求,可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文凭。此文凭与通过高考进入大专院校获得的文凭是无差异的。
转段课程,可以理解为“转段升学考试课程”。转段课程往往是核心课程,在中职阶段考察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体现职业教育重视技能的特质,为今后高职教育的系统培养奠定基础。仓储岗位课程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转段课程。两校经过两年多的合作,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课程标准的对接――整体统筹设计
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诸多中高职院校在进行对接时并未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导致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接学校应根据中高职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打破中高职阶段原有的教学模式,共同设计、统筹安排转段课程的课程标准。
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的过程中,应认真厘清仓储岗位课程分别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统一不同阶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还可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按照市场的要求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主打服务外包产业,尤其在商务城中专周边有宝湾物流、迪卡侬、安地物流、京东物流等大型的仓储区域。中职课程标准的建设,应充分考虑这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仓储方面的操作技能。健雄学院位于太仓,2016年太仓港货物吞吐量达23亿吨,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81万TEU。高职课程标准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港口物流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港口仓储技能。两个阶段结合各自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遵循多元化原则。
2课程内容的对接――分层设计理念
经过调研,中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的确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要让这种重复仅仅是表面的重复。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进行分层设计,有的放矢。
商务城中专开设的仓储岗位课程是《仓储作业实务》,健雄学院对接的课程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储配作业方案设计》和《仓储岗位实训》。因此需要整理出重复点和交叉点,合理厘定课程的衔接点,开发碎片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以中高职均会涉及的出库作业模块为例,中职阶段要求学生会进行分拣、配货、补货和流通加工操作。高职阶段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方向要求学生绘制订单处理操作流程图,并与配送进行有机贯通,要求会车辆积载和配送线路选择;《储配作业方案设计》则要求学生能分析订单有效性、客户优先权,进而完成库存分配计划表和拣选作业计划;《仓储岗位实训》侧重出库流程的整体衔接和信息管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职业考证的对接――考核要求对比
中?阶段需要学生取得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物流员)证书,高职阶段需要学生取得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助理物流师)证书。从考核方式看,均有理论和技能考核;从考核模块看,均有仓储管理。现从考核能力要求上衔接,比较两个阶段的仓储管理模块考证要求,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比可见,物流员是助理物流师的基础,助理物流师是物流员的拓展和深化。
4技能大赛的对接――能力需求分析
中职阶段的技能竞赛项目是现代物流中心作业。参赛选手分为信息员、仓管员角色,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完成入库订单处理、出库订单处理和补货任务。
高职阶段的技能竞赛项目是现代物流作业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分二个赛段实施,要求方案设计的内容存在逻辑关系,前后数据相互嵌套,通过方案实施环节进行自我验证:第一赛段,参赛队员制定全程规划方案,预算所有操作的成本;第二赛段,根据第一赛段提交的设计方案,协作完成订单受理、出入库、拣选、配送等现场作业流程,要求完整流畅,以检验方案的可实施性。
在中高职衔接中,要考虑与技能大赛的能力要求对接,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能使用仓储作业设备和完成出入库等环节;高职阶段则在中职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具备管理的思维,探究“来龙去脉”。学生能力得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培养,本身也体现了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5考核方案的对接――严谨规范灵活
课程的考核是中高职衔接的保障。江苏省对转段课程的考核,采取“课程考试+过程考核+技能测试”的方案。转段课程的考核应加强过程性考核,而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有效监督会促进中职教育的优化。在考核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规范又灵活,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双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是值得深思的。
商务城中专和健雄学院全面贯彻江苏省转段考核方案,针对四门转段课程,分别在第二、三、四、五学期末进行考试。教、考、阅分离,并对转段考核的组织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在考试当天,由健雄学院教务处派专人递送试卷,监督考试过程,收卷后当场把试卷带回健雄学院,专业老师阅卷后给出分数。整个考核过程严谨,比较规范,但是在灵活度上有待增加。
第一,评价结果可将总结性评价与学生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目前采用的评价结果就是最后健雄学院的阅卷分数,卷面满60分合格。建议增加商务城中专任课老师的过程性评价比例,既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顽疾,又增强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发挥中高职院校协同合作的教育功能。
第二,增加技能考试比例,体现职业学校重视技能的特色。职业学校重视技能,增加技能测试的比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6对接注意事项――交流信息共享
61定期交流研讨,共同管理教学工作
两校物流专业教师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查阅教学资料、听评课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督导,共同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考核方案,以此搭建中职和高职的深度交流的平台。尤其以期中、期末考试为契机,高职加强对中职的指导,促进中职教学质量的提升;中职去高职院校参观,学习高职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理念。
62运用“互联网+”,打造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关键词:物流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伴随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观念随着行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年均2万至3万人,甚至更多,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很大。物流人才除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基本术语,还需要一定的外语沟通水平,有些企业招聘时用英语回答问题,可见物流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物流英语与其他专业英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专业术语较多,且与字典里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inventory”在物流术语中是库存,但词典里写的却是“详细目录”。在物流行业有许多类似的专业表达,在翻译有关物流行业的单词时,往往不能凭字典里面的解释进行理解。再比如:“just in time”指的是“准时制”,不是常用的“刚刚好及时”。所以,要学习物流专业,从事物流职业,必须能看懂物流英语。
高职教育教学中,“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是物流专业的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听懂同事或客户所讲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英语,同时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以及高效率阅读技术类文档和写技术报告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物流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然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无法逃避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从学情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生,另一部分是三校生(即:中专、职高、技工学校毕业生)。以我们学院为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部分缘于对专业的喜欢外,更多学生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不愿意从事体力工作,才选择物流专业。不管是来源哪一部分的学生,英语都是他们“瘸腿”和“软肋”。多数学生反馈,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英语课程,甚至听到英语课程就头疼,物流专业英语更是让他们濒临崩溃。为此,研究改进物流英语的教学方法,构建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首先,要注重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物流工作,会涉及到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专业名词。有一些基本的术语,在字典里的解释与专业术语大相径庭。如:inventory,在物流术语中为“库存”,词典的解释为“详细目录,存货清单”。不懂物流术语很难胜任工作,而这些物流术语多是英语表达,只有掌握好基本的术语――单词,才能用准确地把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准确地表述出来,因此,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用英语“说物流”,“听物流”。可以说,学会物流英语的第一步就是背诵物流专业术语。
其次,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在记忆物流专业常用单词基础上,还需要把单词准确串联为完整句子,甚至文章。学生普遍认为英语阅读很难,认识单词,却看不懂句子。我们知道,英语的语序、时态等与中文不尽相同,如果把英语单词按中文的语法连接起来,不但意思搞不清楚,还可你错误理解含义。因此,要学好物流专业英语,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英语语法知识。
其三,教导学生树立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风。一方面要坚持每天听、说、读、写、背,还要注意物流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了解物流行业的时事和发展动态,规划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有的放矢,才能学到真才实学。
最后,作为物流专业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努力探讨物流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物流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笨鸟先飞”,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在课堂教学时就不会不知所措。
2.情景教学法。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灵活的形式,为学生加深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并用中英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在强化物流基础知识同时,把握物流英语的教学内容。
1.1程教学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方面,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区别,首先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相应的介绍,其次是学习会计账户和会计分录,最后是对证账表的操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会计课程名称是《会计学基础》,开课时间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周学时为4,共计86学时,其中理论、实践、集中实训的课时分别为40、16、30。与我院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相比,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基本没有区别,很多教师在讲授《会计学基础》课程时,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教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会做会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侧重点。事实上,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进行会计核算不是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作为未来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学习的重点在于懂得会计基本操作的流程后,对会计信息进行使用,进而为物流企业管理做出决策。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体会不到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意义,那么学习就会缺乏积极性,并会对该课程产生厌恶感,这正是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缺乏针对性导致的。
1.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延续、补充和深化会计课堂理论。在会计教学中,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较少,进而不能锻炼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非常地低,进而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教学条件、实训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安排了集中实训,但是缺乏仿真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多是虚拟的,而且是打印出来的黑白样式,在原始凭证方面,种类少,而且缺乏相关的印章,学生没有机会填制真实的凭证,进而难以找到填制凭证的真实感觉,所以在填制部分凭证方面,学生表现的较为生疏。
1.3教材选用不合理在会计教材选用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将会计专业使用得教材应用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之间对会计课程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的就是王红娟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而此本教材是我院经管系教师参与编写的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应用的一本通用教材,这种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性,选用通用教材,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提高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2.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会从事会计工作,通常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是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他们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需要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一是求学生在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懂得物流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利用各种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知识对物流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2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非会计专业可以保留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账户、会计分录、证账表等内容,这些内容要精炼、简单,将原先几章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章,同时增加财务分析,报表分析等相关内容,在设置财务分析、成本分析、报表分析这几章内容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重点。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会计入门知识。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会计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对会计与物流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会计在物流专业岗位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意识掌握会计这门商业语言是必须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接着对会计核算原则与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时简化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通过实践进行感性的认识。②物流企业常规业务核算及报表编制。在基础会计中,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按物流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方法进行授课,具体包括:筹集资金及购置设备的核算、供应阶段的核算、经营服务阶段的核算、销售阶段的核算、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等。将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③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讲解会计报表时,重点阐明物流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差别,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何计算和分析财务指标,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课程实训安排上首先保留传统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证—账—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但课时不需占用很多,而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锻炼分析物流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通过报表提供的各项数据,帮助物流企业进行预测、决策,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要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我国高校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培养现代物流人才,支撑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我国物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2005年设立于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与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交叉互补地进行发展。虽然,近年来物流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但我校在师资力量缺乏、物流学科特色不突出、课程教学方法与专业要求不符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对此,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科特性,开展有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从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二、专业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操作性很强,在讲授各个理论知识点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避免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运用关联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的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由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它们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在引入每个新的知识点时,都可仔细分析前面讲授的知识点与该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这个紧密的联系为钥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力,从而将新的知识点顺其自然地引入到新的讲授内容中。在新知识点的讲授中,又可从基本概念的理解角度出发,对其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再逐一展开论述分析,使得学生在懂得知识点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各个分散的内容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更为扎实。如:运输与装卸搬运、装卸搬运与仓储之间是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从而可通过装卸搬运的中间纽带作用将物流管理中的两大主要职能要素———运输和仓储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在讲授具体职能要素时,如运输是以装卸搬运为起点并以装卸搬运为终点的,那么在这个中间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呢?启发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包括运输方式、车辆的配装配载、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成本等问题,都是需要在运输决策中进行解决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各个物流职能要素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
2.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的实例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物流类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引入与国内典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将理论知识、管理方法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物流理论及其操作的理解。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通过简单的案例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思考,逐步展开具体内容的讲述。同时,引入典型企业的考察调研实例,在讲述具体知识内容时阶段性地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来分析、讨论、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联系;如果引入的是本土企业或者非常知名的大企业的物流实例,更能够增强他们积极了解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案例讨论的组织应根据班级的学生人数、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等做适当的安排和分组,学生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听课并进行讨论。具体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事先分好小组进行准备,各组推举代表做主题发言,其他组员做详细阐述和补充,各组之间互相辩论;或者事先指派部分学生提前做重点准备,或临时抽选,或个人随机发言等。每次课程结束或者新知识点讲述完毕后,可布置思考题或者案例题讨论,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进一步加强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企业实际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的较好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并提升物流课程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网络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设施工具和设备操作、相关技术操作等内容,这些工具、设备的样式及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其作用和操作流程也各不相同。若只是通过口头讲述会非常的抽象,学生基本上不能想象和理解,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门课程都应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相关课程讲解过程中,展示各种设备工具实物的图片(如各种托盘、货架、运输车辆、条形码、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等),非常直观地进行说明和讲解,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同时,在讲述各个环节的物流职能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衔接、各项物流作业的操作流程、物流作业操作中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等,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资源(如企业自动化仓库系统操作的视频资料等),将各个不同的作业环节及其操作流程等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达到直观化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物流专业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建设核心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这样在授课时可以随时调用网络资源,如直接调用网络课程中的各类辅助教案或播放网络资源中的视频内容等辅助电子教案进行讲解,也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各种教学资源的浏览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开放式的教与学环境。很多物流的专业课程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如:可以运用仓储管理模拟软件来模拟仓储操作,以辅助《仓储管理》的课程教学;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以配合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物流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应安排在固定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模拟教学,并分配给实验教学一定的学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由教师进行指导和分配各组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在供应链模拟实验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别扮演最终消费企业(者)、销售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企业、物流企业,各小组成员再分别负责本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工作。进行模拟实验时,各小组按顺序依次模拟各家企业的订单管理(信息流),在货品配送过程中,各小组依次模拟供应商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最终消费企业,完成供应链模拟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较快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等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处理技能,全面了解整个物流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逐次转送的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物流专业的实验模拟教学,我校应加强物流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结合不同院校的物流专业特色,全面系统地完善实验室。
四、强化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能否承担物流管理的相关实际工作,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物流类工作的实习。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基础上,还应落实一些不同类型企业的实习基地,建立校企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走进企业实习,并邀请企业的管理者、物流工作者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进而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强化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阶段进行:
1.强化认知性实习在进行物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阶段,应安排物流管理的认知性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等,可采用专家报告、企业参观、资料演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物流行业的现状,了解企业物流的作业内容和流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组织企业实地参观的同时,进行现场讲解说明,并与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现场认知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强化专业课程实习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阶段,针对各门不同方向课的教学内容,分别开展专业的课程实习,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专业课程实习一般是在实训基地或与专业课程方向实习内容相吻合的企业进行的,由物流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实习,让学生逐次掌握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操作、管理能力。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将会加深学生对相应专业理论的理解,并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3.强化综合技能实习在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实习,为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综合技能实习的内容涵盖了若干门基础课、理论课包含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到企业进行临时上岗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物流的管理、组织和实际操作工作中,将课堂中学到的所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与实践相结合,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管理、组织能力,全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的能力等。
五、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一般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也有针对课程性质不同而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基本都以试卷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标准。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的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结合所承担课程的特点,灵活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以试卷答题来考核学生成绩外,还要注重能力的考察,增加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参与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课程实验成绩、课程实习成绩等。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取得成绩外,平时成绩可参考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来给予成绩,而实验成绩和实习成绩可采取撰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来分别取得成绩,再分别赋予一定的比例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后取得最终的课程成绩。课程考核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权重可以参考设置为:基础理论内容的闭卷考试成绩占最终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实验成绩占20%,课程实习成绩占20%。各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及授课过程的安排,分别设置考核的内容及其比例。这样,由以往的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综合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将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参与授课过程的重要性,更能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特征
首先,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包装、配送及流通等相关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这一特征使其知识理论体系具有跨学科性。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体程序较繁琐。物流系统通常包括采购、仓储、配送、搬运等七个部分,是一个较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使其子系统具有效益背反现象。因此,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从宏观角度对整体系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出现局部资源分布不均的浪费情况。最后,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同时由于物流运作流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其标准化程度不高。同时,商品生产与流通是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其研究成果继续应用在商品贸易方面,该专业的开设旨在为经济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及贸易公司等提高经济利益与优化物流技术而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训练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重视,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同时,课程体系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深度不足,由于课程较多,导致学生不能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二)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硬件设施方面仍较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以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1]。
(三)理论研究较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使得物流专业的理论体系发展已经有了基本模式,也具有一批十分有经验的专业师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渐出现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及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进的对策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人才培养模式所面对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重新梳理办学方向,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针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为物流管理行业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人才。因此,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进课程体系
根据当下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需要根据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与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改进相关的课程体系[2]。在设计课程时,要科学地规划教学计划,重点讲授专业课程,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其他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需要进行专门的优化,强调其深度性。同时,要增加学生之间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与实践,力争培养出中高级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只有建设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的相适应,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加强教学实践
首先,学校应当更加重视物流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与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们在实施项目时也需通力合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学校可通过物流管理的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学内容,明确其学习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操作技术,学校应当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相关项目当中。同时,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岗位培训机会,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更符合社会市场发展的要求,并及时地更新、改进教学工作,可聘任一披具备丰厚的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这不仅可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也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4]。
(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尽管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学术理论与实践工作之间仍有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必须真正地走入工作环境,在企业中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渠道,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以帮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真正地理解其所学内容,增强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首先,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包装、配送及流通等相关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这一特征使其知识理论体系具有跨学科性。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体程序较繁琐。物流系统通常包括采购、仓储、配送、搬运等七个部分,是一个较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使其子系统具有效益背反现象。因此,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从宏观角度对整体系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出现局部资源分布不均的浪费情况。最后,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同时由于物流运作流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其标准化程度不高。同时,商品生产与流通是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其研究成果继续应用在商品贸易方面,该专业的开设旨在为经济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及贸易公司等提高经济利益与优化物流技术而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训练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重视,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同时,课程体系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深度不足,由于课程较多,导致学生不能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二)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硬件设施方面仍较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以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理论研究较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使得物流专业的理论体系发展已经有了基本模式,也具有一批十分有经验的专业师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渐出现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及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进的对策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人才培养模式所面对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重新梳理办学方向,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针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为物流管理行业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人才。因此,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进课程体系
根据当下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需要根据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与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改进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时,要科学地规划教学计划,重点讲授专业课程,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其他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需要进行专门的优化,强调其深度性。同时,要增加学生之间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与实践,力争培养出中高级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只有建设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的相适应,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加强教学实践
首先,学校应当更加重视物流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与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们在实施项目时也需通力合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学校可通过物流管理的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学内容,明确其学习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操作技术,学校应当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相关项目当中。同时,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岗位培训机会,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更符合社会市场发展的要求,并及时地更新、改进教学工作,可聘任一披具备丰厚的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这不仅可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也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尽管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学术理论与实践工作之间仍有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必须真正地走入工作环境,在企业中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渠道,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以帮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真正地理解其所学内容,增强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所以,本人认为,可以把物流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定为: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物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和物流信息技术。并且按照学生的级别,由深到浅、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顺序。
其次、考虑到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上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在过去一年,我从教的《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程,该课在整个物流课程中是属于最为基础的一门课,但它又涉及的范围最广,容纳了物流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七个方面,理论性较强,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了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我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我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通过一年的教学,基本上能够给一年级的学生,灌输了一种物流的总体理念,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
再次、结合物流本身的知识特点,与一般的管理类科目的教学一样,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来进行。比如,在讲到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时,我先把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的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然后再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阅读案例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是如何进行的,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再由我来进一步总结。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第二种是结合教学上的发现法来开展。比如讲到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我先举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并让学生先阅读案例,问他们会选择案例中的哪个路线作为他们心目中合适的路线。通过这样,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做最终的总结。学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巩固知识。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的理念。新晨
第
四、上面提到物流相比其它科目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采用现场教学的形式,结合教学上的参观法。现场教学和参观法要求教师带学生到工厂、公司、展览馆、博物馆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实务》这一门时,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的仓库或者专门的营运仓库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仓库管理员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仓库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经济应用数学”的基本定位是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然而,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应用数学》的课时一向较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向保证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学到“必须、够用”的数学知识就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尽管这方面的讨论较多,但数学教学与具体某个专业的结合的讨论还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笔者根据自身在物流专业的数学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以与同行磋商。
我认为数学教学与物流专业教学出现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学老师与专业课老师的沟通少,专业课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数学老师不了解,数学老师讲了哪些数学知识,专业课老师不知道;二是数学老师对于物流专业的数学知识需求没有深入了解;三是不能针对物流专业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致使数学课讲的有些知识在专业中没用,专业要用的有些数学知识又没讲到,出现了有用的没讲,讲了的没用的现象;四是由于学生数学知识欠缺,在专业课教学中常常出现需用的数学知识时,学生茫然、老师难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1、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不尽相同,进入高职院校后,在学习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在我们学院经济类的学生我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属于高等学校校录取的最低层次,且大部分来自文科,数学基础一般较差,高考数学成绩在50分以下的不在少数。根据多年教学情况了解,一般大约有40%以上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太差,入学后对数学学习表现了很强的厌恶与畏惧;大约40%的学生虽然数学基础稍好,但对学习数学思想准备不足,报考时以为物流专业不学数学,因此,对数学学习缺乏认识和动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但自学能力也很有限。对数学学习这种状态在高职院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2、物流专业数学缺乏合适的教材,数学学时偏少安排又不合理。
现有的高职数学教材按经济大类、理工大类进行教材编写,针对小的单个专业编写的专用数学教材极少,在一般的教材中尤其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物流专业案例。数学教学中所教的数学知识很难与专业联系上,使学生普遍产生了学数学有什么用的的困惑,导致很多学生对上数学课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就谈不上学好数学。物流专业的“经济应用数学”开设48学时,当专业课老师需数学老师讲授某些数学知识点时,老师因受学时限制无法实现。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一年级进行,二年级上专业课,三年级实习。学生到二年级上专业课时,由于数学教学与专业脱节,学时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没有及时应用,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边学边丢早已忘光。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可信手拈来就用的数学知识,反而成了专业课教学中的拦路虎,不光造成专业课本身履步为艰,也造成专业课老师对数学老师的抱怨。
二、对解决数学教学与物流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思考
1、调研了解“物流专业” 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所需数学知识。
根据我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我院物流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具备的数学能力如下表:
为使物流专业学生掌握的应有的数学知识和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在48学时的框架下,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内容:
同时制定了数学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①能运用极限、导数及其应用,对客户进行最优化管理。
②能运用积分及其应用,对企业进行最优管理。
③能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对采购库存进行最优化控制。
④能运用图与网络,对运输路线进行最优规划。
(2)知识目标
①理解函数极限思想;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运算。
②理解导数的概念;了解导数和微分的有关性质及掌握导数与微分的运算。
③理解积分的概念;了解积分性质以及掌握积分相关的运算。
④理解线性规划的概念;了解线性规划的运算。
⑤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了解动态规划的运算。
⑥理解图的概念;了解最小生成树的运算。
(3)素质目标
①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慎密的工作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和敬业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共同克服、解决学习难点的协作精神。
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通过学习数学,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
2、根据物流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具备的数学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及调整充实教材内容。
数学课的教学分块进行:一是学习微积分:34学时,比较系统化地进行讲解,但对其中的内容的讲解的难易程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其中的极限部分进行了较大的删减,主要讲极限思想和基本计算,导数部分重点讲其经济含义和相应的简单计算,积分主要讲它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积分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同时也给学生介绍了数学软件WATLAB,告之学生复杂的计算可通过该软件完成;二是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图论不进行通讲,只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所需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专业案例中。例如在结合物流管理中怎样选择运输线路,使运送物资的费用最省时,我们介绍了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这个知识点。三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对数学课程体系也进行了多样性的设计,使学生有多种选择的途径。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有意识地为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提供选修课,构建若干可供选择的模块,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例如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结合物流专业物流信息处理员的需要,开设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处理、数据的使用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等一系列的讲座,对提高学生数字应用能力进行训练。还可为学生提供了专升本学习模块,为需要发展的学生提供服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思路上,打破教材体系,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根据物流专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选取物流专业的案例和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中有专业,专业中有数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值得长期认真探讨的问题。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管之见,恳请同行指教。
参考文献:
[1] 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关键词】中职教育 物流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71-01
一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背景
1.以就业为基本导向
就业是学生求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一方面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因此,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出对学生就业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2.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负责
进行职业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是个体毕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这是现代心理学对职业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会持续一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
二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物流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产生领悟,形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的教材精研、吃透,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索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在充分应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课堂营造成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环境,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物流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就形成主动应用知识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最终会使书本知识被学生内化成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物流专业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更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教育过程。学校可以与当地物流公司、大型公司等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实训条件。使学生的实训课程与物流行业的日常应用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对物流学科的实际应用产生具体的理解,也能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节;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教师们也能够从实训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得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职业探索模式
职业探索模式针对的是学生的职业发展,即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物流领域的各种岗位特征,并能够通过岗位的熟悉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客观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职业探索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将知识的应用领域加以细致的划分,并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力与某个岗位的职业匹配度形成清楚的认识、对某个岗位的未来发展有所理解;职业探索模式还包括了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的教师指导,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通过对实习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探索模式是对学生毕生职业发展最有帮助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物流专业教师进一步尝试。
三 选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符合学校实际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求不一样,对学校的办学实力要求也不一样。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学校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拥有的教学实力,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不使人才培养成模式的应用,成为学校发展的压力。
2.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在以人本教育为主要教育思想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性。例如,刚入学的学生社会经验太少,直接进入企业更容易使他们的职业心理发展受到挫折,因此应采用校内实践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则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要使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满足社会用人需要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就有必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启用校企联合模式,并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选择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学校的实际相符合并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杨宇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4(18)
前言
虽然高等数学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各大高校所教授的高等数学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忽视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联性,使得客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为什么学习高等数学存在着普遍的迷惑。同时,高等数学学科又具有着极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学科本身所带有的这种特性使得教师很难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这就促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丧失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会存有本能的抵触心理,这让高等数学学科的设立处于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首先高等数学与专业紧密相连,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其次如何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有机的联合起来,使物流专业的传授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本篇论文将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从高等数学的方面进行研究,对两者间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发现问题――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的脱节
之前看到过一个讽刺漫画,老师问学生:“如果一个门,宽1米,高2米,问我最长能拿多长的竹竿过去?”同学们埋头苦算勾股定理,然后异口同声的回答根号五米长。老师笑了,横着拿了根不止5米长的竹竿回到了教室。
虽然这只是一个漫画,但无疑也揭示了当下的学生对数学不能实用性的接受,只停留在理论或者说是应试的角度。其实,高等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而且在素质教学的倡导下,高等数学可以带给学生一种不同往常的严密的思维能力,并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对高等数学的教授上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让学生不能清晰的感知到为什么学习高等数学,这些艰涩难懂的理论和公式对生活或者专业有什么样的意义。忽视专业特点,让高等数学没有发挥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反而成为了抑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育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各大院校普遍存在。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消除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抵触情绪,找到传授知识新的方法方向是各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原本应有的状态――应用型的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与高等数学的融合所产生的严谨,创新是社会所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这要求在专业学习中不能单一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的思维和状态,成为适合社会所缺少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能只精通理论,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可以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真正的将高等数学与物流管理专业融合起来,将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应用在专业中。那么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体化这种教学和学习的形式,才是真正适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实现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高等数学作为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它对一个时代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多面性意味着,它提供了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法。在当下这个对能力要求极强的社会下,我们要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待高等数学,了解高等数学。从物流管理专业的角度上,就是要建构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来探讨高等数学,体悟高等数学。建立一体化的模式需要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方向的同时,培养对高等数学的认知能力
尽可能多的将高等数学的学习放入专业的流程之中。物流活动中的关于采购,仓储,运送,储备等各个环节在实际运用中都需要数学的辅助。包括选择最优方案,在物流过程中的设施选址。尤其是在运送过程中的车辆线路的选择问题,只有采取数学模型才能最快速度的找出最佳的配送方案。将高等数学的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以及概率论配合物流管理方向的配送,指派和市场销售等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配以大量的实例演示来加强学生心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同高等数学的联系。
2.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方式与素养
在近几年中,各大高校虽仍没有将教学实践一体化在专业中得以完全实现,但也看到了部分重视。现在高等数学的课程已从以往的基础课程转变为了素质课程。即更加注重能力和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的能力以及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在专业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在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更加自觉的带入已学习得高等数学的知识,也要求教师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传授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高等数学概念与方法论上的辨认分解分析。
3.注重学生实践的能力
知识,能力来源实践,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各大院校日益意识到为提高教学质量,想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这个环节。因此物流专业的同学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多采用物流专业的案例,以提高学生对调动已有知识,灵活多变的学习高等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认真的思考每次课程需要用到的案例和尽可能将高等数学的理论,公式在物流的过程中实体化的表现出来,这对教师的教学耐心和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物流专业 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性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消费趋势的变化,物流在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和一些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流产业链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那些既能掌握物流专业方面的知识又能流利使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渴望。因而,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基本上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物流英语这门课。然而,物流英语是一新学科,它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实践和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必然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缺乏既熟悉物流专业知识,又灵活实用英语的双语教师的高校来讲,这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物流英语的特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物流专业发展和物流英语教学实践,对物流英语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物流英语的特点
物流英语属于专业英语,也就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一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者目的相关的英语,是依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将来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而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就专业英语(ESPN)的特点,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其也给出总结和说明,Strevens对ESPN做了以下四点总结:一是所开设的英语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就内容而言,必须和特定的专业与职业紧密的关系;三是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分析方面,必须有与特定的职业、专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的使用;四是要有别于我们所讲的普通英语(Strevens,1988)。专门用途英语的重点就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与结合,体现了实用性,这也是物流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以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词汇量应该涵盖交通、流通、仓储、信息链等专业技术词,同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多方面的词汇。物流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过程的漫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重视,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物流英语的教学质量。物流英语的老师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掌握大量的专业和半专业词汇,最好是能够深入一线学习体验英语在物流领域的实际运用,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当前社会对物流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原因是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加深,电商、微商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就要求有既能够熟悉物流产业,又能够熟练掌握英语的物流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改革物流英语教学,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物流英语教材存在差距
我院在新疆虽说是一本科院校,学校的生源虽然是参加全国高考被录取的学生,但是大部分考生都是新疆本地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差别,学生英语本身就和内地同级别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的目标都是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提升。学生词汇量比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受到限制,总体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由于我国物流发展比较晚,国内物流英语专业教材很少,大多数都是原本引进国外的教材,加上物流英语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远远跟不上,给物流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
2.物流英语教学的师资受到限制
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包括物流英语专业师资的培养。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热”,从而推动了职业院校和一些高校相继开设物流专业或者物流方向人才的培养,物流英语课程也在人才计划培养方案考虑之内,物流英语专业老师缺乏,就临时调配一些英语老师来讲授这门课。由于英语老师主要研究大学英语或者英语专业的教学,物流相关方面的词汇量、知识面等都很少涉及,因此这样的课程讲授就是传统的单词讲解、段落翻译等,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物流英语人才。
3.教学资源有限,师生缺乏交流的平台
物流专业在大多数高校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相应的教学实验、教学基地、教学实践等都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及物流英语教学的需求。物流专业老师和物流英语教师缺乏交流的平台,没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深入物流产业公司一线实践,这样就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初衷,即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闭门造车”之嫌。如果长期如此,就会严重影响现代综合物流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增强物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性教学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依据条件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模式。我认为对研究性教学概念的界定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要把它看成是包含以上几方面的综合体和概括体。从教学思想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理念,从教学策略上可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甚至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思想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一是注重问题意识及其思想的系统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四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跟踪和评价。
2.物流英语教学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组合。由于物流英语教学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学科相互结合等特点,可以运用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人们对物流英语教学的认识,看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化等问题,从而提高物流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能为物流英语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提高现代综合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如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1)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思路。
在透彻理解研究性教学理论的前提下,首先对物流英语这门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堂设计等,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物流英语是一门集物流产业相关知识、语言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等于一体的课程,对这样的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既要有扎实的物流相关学科的知识,又要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只有对这门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训练语言技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最后通过个人或学习小组把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物流英语教学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
依据以上相关理论和设计思路,在课内和课外开展物流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就是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内都要走上讲台进行至少一次演讲,顺序不定,话题自选。该项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学生在公开场合讲话的胆识、能力及英语语言技能等。其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学之初,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分组原则是学习成绩、男女性别比例要进行优化组合,选出小组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为本组设计一个Logo、组名和口号,就自己本组所设计的进行展示、推销、宣传等活动。最就是需要学生模拟物流长夜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场景下,实际体验物流产业过程中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达到锻炼的目的。
(3)改革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物流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要合理科学评价语言能力学习的效果,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全面学习能力,因此把过程性评价作为重点。在开始设计这门课的考核时,调整考核比例,比如平时占60%,过程考核占主要部分,期末占40%。这样,既可以督促、鼓励学生开展多样的自主学习,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又可以给每位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改变了以往以期末考试考核单一评判学生的局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结语
物流英语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学生、老师、教学配套实施等多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为物流产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促进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我们只有目标一致,团结一心,才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东方.高职高专物流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2]高珊.开展校企合作,将物流专业英语应用于实践[J].中国投资,2013,08.
【关键词】高校 物流管理 教学模式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较晚,缺乏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因此教学经验欠缺,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课程设置与高职教育同类专业相似、考试模式过于单一、实训基地设施落后、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经验等。我国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明显不合理,大部分高校都是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生搬硬套,没有与高校自身目标、要求、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连接起来;二是教师普遍理论知识过硬,但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而且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其实践活动也是在很多年前进行的,一些实践经验已经不符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要求;三是目标不明确,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目标较为模糊;四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套,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改革要求;五是产、学、研分离,没有把该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到一起。[1]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正处于徘徊阶段,没有正确的指引方向,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出适合该专业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研究生,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理论研究上,缺乏实践,一旦深入到实际的物流管理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师并不多。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物流管理行业转到教育行业的,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没有教学经验,很难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实践和理论传授给学生。
2.没有将教学内容、方法与实践进行结合
人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知识不能在现实中进行利用,那么即使教师强调了无数遍的重要知识,学生也会逐渐淡忘。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的培养,没有从目前物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既没有互动环节,也没有知识延伸环节。[2]
3.缺乏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自身要具备实训场地或者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经费较为紧张,办学场地小,不具备实训场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专业的实战操作无法进行,导致学生进入物流公司工作后,对于物流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况不能适应。此外,有些学校即使与物流公司进行了合作,但是合作往往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合作的形式通常停留在听讲座、参观物流公司等,没有为学生安排短期体验,学生只能看到表面,不能掌握物流管理的精华。
4.教材过于老旧
一方面,物流管理教材亟待更新。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开设了多年,但是物流管理教材却十分老旧,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目前物流管理教材普遍注重理论。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而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是固定的,没有做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课本知识过于老旧,对于实践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理论是死的,而实践是活的。这种缺少实践性的教材不利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3]
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1.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要以传授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以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为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堂提问、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明确该学生的知识缺口,对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方面的能力;定期对班内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将学生分成几组,由教师设定模拟练习的物流管理情景(每组的情景设定均不相同),由学生进行现场发挥。
2.明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
高校建立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这一教学目标也是我国各级学校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在专业设立时,由学校邀请专家、教授以及相关企业的领导组成委员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市场处于随时变动的状态,因此委员会要确保其持久性。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立足。
3.重新规划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开设此专业都较为盲目,只看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并未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性质设置该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实际并与专业性质相吻合;二是课程设置要建立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三是课程设置要将高校以及该专业的特色和基本特点体现出来。[4]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领导或教师要积极与物流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送学生到酒店物流公司进行实践。到物流公司进行实践,不仅符合专业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在实践过程中配备相应的教师,如果出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而且教师深入到酒店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表现以及对学生工作环境的了解,可以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理论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改进。
5.改变考试模式
我们知道,物流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所在。因此,要想实现该专业的有效改革,就必须对现有的考试模式作出调整。考试模式的改革意义在于站在客观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思维、技能作出公正评价。评价的结果对开展因材施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应当将考核范围进行进一步扩大,在传统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应当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在命题方面,适当抛弃理论知识的考核,大量增加能够体现学生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题。[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已是必然趋势,改革路径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规定,学校可自行选择。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改革之前必须对该专业的现状作出综合评价,基于市场需求制定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与高校自身情况相符,即使改革方案再精良,学校无法实施,方案也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杨怡、金晓严、戴四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物流技术》(装备版)2013年第1期。
[2]谭佳音:《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以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服务满意度研究为例》,《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夏俊:《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6期。
[4]高爱、王庆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中国市场》2014年第2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进步,但是本科院校高效人才的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整体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了管理类学科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流工程专业型人才。在进行传授学生较为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多提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进行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课程安排混乱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设计知识较多,大多数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进而使得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性知识以及针对性知识课程较少。就现阶段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物流运输领域以及国际货运事业单位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领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大批量的课程,但是学校一味盲目的设置课程,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以及理解,使得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不能对物流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二)物流知识理论与专业不相适应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物流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设置合课程安排相适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自身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实践课程严重缺失的现象。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物流工程专业使得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节,同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了严重阻碍。造成物流专业理论与物理实践脱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的物流实践教学经验不够、针对理论实践经验缺少合理性的认识,实践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创设不够合理,本科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针对物流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等教学现状都对实践课程的正常授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较弱。一般来说,一旦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无关紧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也很难与竞争较为激烈的物流行业相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物流专业的特色有多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实际定位,进而逐渐将人才的培养价值有体现。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进行实际教学,重点将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充分优化,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逐渐提升学生对物流领域应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关注,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课程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物流理论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物流工程的专业性,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就业导向进行有效结合,进而逐渐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价值。
(二)改进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强化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针对现阶段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将单一重视物流理论授课、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授课内容与实践培养不相符合等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探索能力以及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物流管理练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并深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并且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研究,应多多听取学生的基本意见,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逐渐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但是,教学问题中常见的世界问题为,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开始着重于以培养方案以及教学体系进行着手,在物流理论教学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品,曹静雅,林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5):93-96.
[2]龙晓虹,贺世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物流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