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入职背景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 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7-03
项目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若干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个项目或工作任务,并在完成项目或任务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实践证明,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等得到了较好培养。
人员招聘实务是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笔者从项目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一、人员招聘实务课程性质与定位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围绕招聘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于了解招聘流程的基础上,掌握关于招聘的面试、笔试、测评等方法以及如何做好招聘的评估的技术与技巧。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招聘活动策划准备、组织实施、录用人员后的总结评估能力。该课程45个课时,前接管理学、心理学、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人才测评技术课程,后续学习有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顶岗实习等课程。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定位于企、事业、行政机关各类单位的招聘工作岗位,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工作的技能人才。课程老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向企业招聘行家请教,吸收最新信息和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和企业实践,以社会招聘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组建成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以完成项目任务所需为主导,“用则学,不用则弃”来进行构建,为三年制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能从事招聘岗位工作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并奠定“必需、够用、实用”的员工招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以完成招聘工作流程中的一系列任务学习项目即需求分析、招聘计划的制订、招募、各种测评方法的甄选、录用以及招聘评估工作,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获取理论知识,并发展其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掌握招聘工作的影响因素、招聘工作的阶段与流程,依据招聘工作流程,确定招聘需求;了解招聘渠道、招聘队伍的组建,熟悉招聘计划的内容;掌握招募信息的流程、招募广告的设计技巧和信息媒体的选择技巧;熟悉简历和申请表的初步筛选,掌握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评价中心法以及背景调查的甄选方法;了解入职前的体检内容,掌握录用决策、入职面谈、入职手续办理和入职培训内容;掌握招聘的成本效用评估、录用人员评估、招聘过程的评估以及招聘总结的撰写知识。
(二)能力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对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几年来走访顶岗实习学生时的调研,确定掌握员工招聘知识和具备招聘技能是从事招聘工作应具备的条件。人员招聘实务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就是掌握招聘工作流程,围绕招聘工作流程开展招聘活动准备、实施、总结评估应具备的能力。具体为招聘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能力,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能力,使用测评方法识人、选人的能力,招聘活动中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评估总结能力。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具有尊重关心应聘对象,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具有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
四、人员招聘实务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一)以项目形式设计的课程整体框架。人员招聘实务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员工招聘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把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融入各个项目的制作之中,实现了教中学、教中做、教做学合一,较好地解决了学以致用问题。共设计十个项目,即员工招聘工作的基本认知、员工招聘工作的基础准备、员工招聘计划制订、员工招募、员工初步简历筛选、笔试与测试、员工面试、评价中心测试、员工录用、员工招聘工作的评估,涵盖员工招聘一系列工作内容。
(二)以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设计具体内容。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一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人员招聘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依据企业招聘专员实际工作的典型任务,确定学习情境,再设计项目任务,将基础知识、招聘实践操作技能融入项目任务中,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开发,将设计的十个项目以任务驱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分解,每个项目分解成2-5个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以十个项目为导向,以分解出的教学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一:员工招聘工作的基本认知。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人员招聘的基本认知、招聘专员的任职要求。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掌握招聘的基本概念、招聘的原因与前提,招聘的阶段与基本工作流程,理解招聘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掌握招聘工作者应具备的任职要求。
项目二:员工招聘的基础准备。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内容,掌握人力资源供需预测方法;熟悉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掌握工作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作分析的成果――工作说明书,掌握所需岗位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
项目三:员工招聘计划的制订。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招聘需求的确定、招聘计划的制订。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招聘需求的影响因素,熟知部门用人计划申请表、公司人员增补申请表的基本内容,掌握招聘需求提出的具体步骤;掌握招聘时间、地点、招聘渠道的选择;掌握招聘成本预算的编制和招聘计划的内容。
项目四:招募工作。具体包括五个学习任务:招聘工作所需表格资料的准备、招聘信息的、招聘广告的设计、招募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校园招聘准备。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企业招聘工作开展中用到的各种表格资料,掌握招募信息的流程;掌握招募广告的设计技巧和信息媒体的选择技巧;掌握应聘人员信息库建设的内容;熟悉校园招聘会的整体流程、招聘前的准备;掌握校园招聘会宣讲工作的具体操作实施。
项目五:简历与申请表的筛选。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简历筛选、申请表的筛选。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简历的含义、基本内容;掌握简历筛选的方法;了解申请表的含义、特点;熟悉申请表的收集与整理步骤;掌握“计分法”筛选申请表。
项目六:笔试和个性测评。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笔试、个性测评。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笔试的概念;掌握笔试的内容、试题的编制原则、题型和编制技巧;了解个性测试的内容和范围;掌握个性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熟悉笔试与心理测试的优劣。
项目七:面试。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面试的基本操作流程、结构化面试。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面试的含义、重要性、面试种类,熟悉面试的整个工作流程;掌握常规面试的程序、场地布置和面试的方法;了解结构化面试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结构化面试的设计步骤、组织实施程序和实施的注意事项。
项目八:评价中心。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实施。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评价中心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评价中心的基本内容;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要领;掌握公文筐测试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施测要领。
项目九:员工录用。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背景调查、录用决策、入职体检、办理入职手续。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背景调查的必要性,掌握背景调查的内容;掌握背景调查的主要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入职体检的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录用决策的原则和录用决策的步E。
项目十:招聘评估。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成本效用评估、录用人员评估、招聘过程评估、撰写招聘总结。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重要性;理解人员招聘与录用的信度与效度;掌握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内容和常用方法;掌握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基本指标和具体实施过程;掌握招聘总结的内容和撰写。
五、人员招聘实务实训项目设计
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社会招聘岗位的需要,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依据课程的招聘准备、实施、招聘结束后评估三阶段的九个项目内容,设计了大致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和一系列的实训任务,并在实训项目设计中突显实用性和可实施性,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发了如表1所示的训练项目。
通过上述招聘实训,学生了解了招聘流程,增强了招聘工作的实操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六、人员招聘实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将班级分为6-8个项目小组,每组4-6位同学,要求每个项目小组模拟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或者某校企合作企业,针对某一职位开展招聘工作,具体完成招聘的准备工作、招聘计划的制订、招聘广告的设计与、简历筛选、面试的组织与实施、评价中心组织与实施、员工录用、招聘评估等项目,所有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互动、启发、引导、注重学生的体验,凸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设计、情境模拟、现场参观、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方法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七、人员招聘实务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评价设计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考核应侧重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将技能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全面;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穿学习的始终;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企业参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将技能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从知识、方法、能力、技能、学习态度、与同学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堂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的师生互动考评,培养学生的自律、胆量和沟通能力;平时实训项目以学习小组来完成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方案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式考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性实操考核(以小组形式参与的从招聘的准备、实施、结束的全过程招聘活动的综合实操考核),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结束时期末考核方式进行;其中过程评价占70%(考勤占5%、互动考评占15%、平时项目训练占50%),终结性评价占30%(综合性实操占10%、理论考核占20%)。
总之,项目化教学基于“企业工作情境化”的一种改革性教学方式,学生经历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检测与评价任务成果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性技能操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实现“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化教学设计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人员招聘实务课程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岗位技能,将会有效地提高人员招聘实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双双.对项目教学法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3]潘劲松.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等数学》课程整体设计研究――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6(1)
[4]厉荣.高职员工招聘录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构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职‘人员招聘实务’课程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GXGZJG2015B219)
关键词:人才测评 高校教师 公开招聘 应用
高校在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人才时,如何做到因事择人和人职匹配,成为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合理地运用人才测评技术选拔人才,有助于各高校提高选聘的质量和效果,使选定的人员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同时,可以使选聘人员在团队中显化潜能,充分发挥学科互补优势,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
一、人才测评概念及主要测评技术介绍
人才测评是以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各类人员的能力、人格特点、工作动机等进行测评,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人才测评工具主要有履历档案分析、背景调查、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属于评价中心技术)、心理测验和笔迹分析等。
1.履历档案分析。履历档案分析是通过对应聘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判断其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目前被广泛地运用到公开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2.背景调查。背景调查是指通过从应聘人员以前所工作的单位及相关证明人搜集资料,核实应聘人员个人资料的测评方法,此方法能有效地直接证明应聘人员表现情况。
3.笔试。笔试是测量应聘人员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能力差异的重要工具。笔试试题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命题侧重于文理科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应聘者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判断推理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主观题命题则侧重于一些热点、重点和经典的理论问题。
4.面试。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可以分为开放式面试、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开放式面试没有既定的模式、框架和程序,主考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地向应聘者提出问题,应聘者则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回答。结构化面试首先要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面试的测评要素,在每一个测评项目上预先设计好面试题目并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面试过程遵循一种客观的评价程序。半结构化面试是介于开放式面试和结构化面试之间的一种面试形式。
5.无领导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考生组成一组,展开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由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通过观察考核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辩论的说服能力等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并观测考生的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差别的人才测评方法。
6.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测评应聘者的心理素质、能力特征,并预测其发展潜力,测定应聘者的人格品质及职业兴趣等的一项人才测评技术。心理测验包含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性向测验等。心理测试试题主要以看图分析、计算、比较、归纳、排列等题型居多。
7.笔迹分析。笔迹分析是指人们通过对个体笔迹不同书写规律的研究,反映书写者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门分析技术。这是一种以研究人类文字笔迹特点和人的内在素质之间联系及客观规律的人才测评技术。
二、高校教师公开招聘中运用人才测评技术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岗位供大于求的状况为高校教师公开招聘中人才测评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高校招聘到的教师良莠不齐、所聘人员素质与拟任岗位不匹配以及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为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性。
通过人才测评,高校可以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素质,将应聘者和拟聘岗位进行匹配比较,降低由于经验管理所造成的失误,做出科学有效的招聘决策,从而选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程度地发挥选聘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人才测评,高校能全面了解应聘人员的潜在能力、心理潜能和职业倾向素质等,能加深对应聘人员内在发展潜力的认识,预测选聘教师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为教师梯队的配备和建设制定政策,为建立高效能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
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人才识别从依靠经验到依靠科学,从评价现在到预测未来的转变。采用人事测评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人员选拔的科学性,进而有利于吸引和保留人才,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
三、高校公开招聘时运用人才测评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教师的特点,要求高校在公开招聘时需对应聘者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进行多维度、全方面的考核。但现在很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简单的方法,不能真实准确地考查应聘者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导致人岗无法最佳匹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英语教学
在高职院校中,英语是各专业的必修课。英语教学作为高职学院提升办学质量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如何跟上省市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和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符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是职业英语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按照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班级,有区别地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和愿望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而学校从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具体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分层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 研究背景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有其充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它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这将会对我院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差,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好,在英语方面的差生很多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情绪不稳定,学习英语的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及抵抗诱惑能力差,掌握高职英语知识能力薄弱,他们一般自学能力差。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高职新生的英语水平起点不同;②高职新生对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暂时难以适应;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行为存在明显差异;④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其实导致高职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还包括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根本上讲我国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东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这部分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很多进入了高职或者大专院校,因为这部分学生错过了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机,所以在高职教育阶段导致他们很难在英语成绩上有所提高;⑤教育产业化。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有"产业化"的趋向,很多高职院校成了类似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构,高职教学也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这是导致包括高职英语教学在内的高职教育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鉴语言学、教学法和课程论的相关思想和方法,进行整体和全面的思考。首先,阅读和收集国内外有关分层教学研究的文献,对分层教学法的内涵、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原则等进行了解。其次,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和文件,深入理解分层教学途径在新课程环境中的重要性。最后,查阅和收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及调查问卷,整理自己平时课堂当中的观察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笔记等,以此作为分析研究推进分层教学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的依据。
2.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背景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开展,本次研究向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共设计学生调查问卷100份;教师访谈问卷30份,分别与系主任、英语教研室主任和英语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结果可以了解本院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了学校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形性。
3.观察法:观察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教学状态,来对本课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 研究问题
1.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1)生源结构复杂,是导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原因。
近几年,由于不断扩招,高职在校生学生规模逐年增长,学生的入学前的教育经历多种多样,使生源结构呈多样性,各种生源原有的基础差异很大。由于入学之前各类学校实施的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导致普高生和三校生(中专、中职与单招生)在英语学习与积累上存在客观差异。由于教材、师资水平等客观方面的差异,外省市学生与本市学生也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却因所学专业的相同而在同一个教学班学习,在学习英语课程时,认知的前提能力大相径庭。这种情况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难度。一些教学班甚至出现了优等生"不解渴",后进生却"受不了"的矛盾。
(2)对未来职业定位模糊,使英语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就会随之变化。根据调查访谈,大部分学生认为今后工作中用不到英语,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许多高职学院在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关注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种更多是对技术运用娴熟程度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有运用到英语的机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业必将需要大量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时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具备了深层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拿出实际行动学习英语并持之以恒。
(3)长期缺乏高职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与兴趣。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大部分学生都欠缺能够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动力。访谈中得知,尽管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学好英语对求职、挣大钱、提升个人价值有用,但是,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稳定,缺乏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热情;尽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在问卷调查中能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作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但在实际学习中,却由于入学前这样那样的学习挫折,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自信心。加之受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影响和学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知道从多种渠道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于是,虽然刻苦努力学习,但效果并不很明显,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加重学习焦虑感,对英语的学习采取了抑制态度。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教学理念上,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足,使得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方面显得单一、死板,难以将英语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表现为:
(1)缺乏对学生的分类指导。
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类别、不同学习背景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而程度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课堂吸收率低,考核成绩差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教材版本学习目标跳跃性较大,层次不够明晰,难以适应职业院校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多样化需要。
(2)教学模式简单,情感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欠缺。
对不同学习动机与发展需求的学生,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调查得知,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培养,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有自主学习的检测手段,布置自习内容。尽管如此,但当问及针对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培养时,却较茫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学上不可忽视的方面。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同时也是我们获取与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职学生来说, 良好的英语水平是从事管理、科研、高级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应从简单的一线技术工人,向实践性更强、岗位技术含量更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管理人员转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3)管理上统得过死,考核手段的单一。
教学班规模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只是书面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考核手段不适合总体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群体。
四 研究对策: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引入分层流动性教学模式
1.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生源不一,英语基础相差甚大,要根据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切实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处理,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而能够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堂活动,课外辅导等。例如,对那些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种负担的学生,英语教师就得采取各种方法减轻他们对英语的恐惧和厌恶,逐渐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尽量促使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会选择直接工作或升入本科学习两条路,对于希望升本的学生来讲,由于本科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便今后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在专科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而毕业后希望直接工作的学生,由于从事的多是专业技能的应用性劳动,除少数涉外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有涉外英语的专业课),大部分用到英语的机会不多,并且本身的英语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对于他们的英语教育应适当降低要求,坚持"简单实用"的原则。为保证最佳教学效果、优化教育资源,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
2.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
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告诉我们各级需要是激起人的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不再是一种激励,但是高一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增强激励力量。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就表明,在英语的教学中运用分层的模式是可行的。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下面具体阐述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对学生如何进行英语的分层教学:
英语教学分层的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英语水平能有所提高,全体同学都能通过 PRETECO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训考试。新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可以按照(优 中 弱)三级来划分,或者四级(优 中 次中 弱)或者五级(优、 良、中、次弱、弱)五个等级来划分,等级划分得越细越有利于因材施教,等级的划分视考试的结果而定。每个等级按照人数可以划分一个班级或者两个两个班级。学生在分级后,虽然水平不同,但最终都是要参加统一的期末考试。为了不让学生一分层定终身,可以实行班级流动制来激励学生努力向上。积极好学上进的同学在每一次成绩考试达到上一层班级的平均成绩的时候,就可以申请进入上一层班级。这样能更加激发爱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给同层班级的同学树立榜样,还能改变很多基础差的同学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形成竞争的机制,上一层的同学如果成绩不理想,也可以降级,这样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上也不敢放松,整个年级能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虽然学生最后要参加统一的考试,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试的评价的标准要区别对待,具体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分层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建立合理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英语分层次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尽管, 目前分层次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特性。探索英语分层次教学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 吴红亮 李莉春.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J]外国语.2000(1)
[2] 黄曼冰.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6)
[3] 刘福安.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教学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1)
关键词: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调查
我院自高职办学以来,依托中环电子信息集团,面向全国,立足天津区域,从专业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再到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从而改革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全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1]。
1、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1.1 行业背景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越来越趋于“无国界”状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时,我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品也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大户”。长期以来,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占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一些有专业配套特点、有技术专长的电子信息制造类企业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软件业收入的同比增长较快;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增长也在加快。
从未来前景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目前,信息市场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而物联网正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从现有条件看,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论在产业实力、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政策支持、舆论环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一些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已进入应用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可以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从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到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在确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取向之后,又把“感知中国”作为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物联网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同时,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面临技术、资金、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制约,需要集中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加以推进。尽快把物联网培育成为我国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
天津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未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天津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已逐渐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和高速发展的地区。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在形成以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和数字视听三大主导行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基础上,正积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RFID、传感器、传输设备等1产业发展,谋划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创业,天津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2 天津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查与分析
天津地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智能电子施工管理、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现场服务工程师、系统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等与电子工程实施及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相关的工作岗位。目前,天津地区电子相关企业中除本地人才外,其他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辽宁、陕西、及东北等地区。预计在未来5年内,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本市每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缺口将持续增大。
天津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供求结构的矛盾表现为此类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即不仅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在结构上也不合理。目前天津地区各高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对物联网相关行业的关注度极低。
1.3 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学院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了较大发展,电子信息前沿技术逐步融入教学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然而,由于长期受本科及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本市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目前本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大多还是“老三段”,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课中引入了新的技术,但整个课程体系仍然没有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多学科复合专业,涉及的知识广泛。致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专业雷同,不能形成办学特色,定位模糊。且与未来电子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方向偏离甚远,不能适应电子信息发展的需要。(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4)教师队伍能力偏低。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老教师的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新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造成本市整个教师队伍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难以胜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工作。(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本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造成高分的学生未必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简单电子工程项目实施的怪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是社会上急需的物联网技术方向。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掌握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线路板(PCB)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知识[2],具有射频识别、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电子工程实施、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系统维护与管理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工作的,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2.2 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电子工程实施或物联网组建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专业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具有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架构设计,完成实施规划;能够完成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管理;具有实施弱电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能力;能够编写方案标书及相关投标文件;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及故障排除;熟悉RFID相关行业应用系统构成和方法;具有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选型和检测能力。(2)方法能力。能够通过独立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截取、评价和传递。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实际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寻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控制过程、独立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2.3 服务和岗位面向
(1)服务面向。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类企业,包括智能楼宇施工企业、感应信息公司等,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培养开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岗位面向。本专业面向岗位有:系统集成(服务)工程师、智能电子施工管理工程师、弱电工程师、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产品技术支持等[4]。
2.4 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规划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进行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5]。以培养弱电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课程作为主干,将其他岗位的课程不断融入主干课程之中,形成了基于岗位的主干融入式的课程体系。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贯彻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岗位引导、职业能力顺次提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金玲,刘松,朱水泉.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1.10.
[2] 曹金玲,刘松.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4.
[3] 曹金玲,刘松.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2010.5.
【关键词】高职教师 招聘 研究
1 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的迫切性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政府和培养人才的双重护航下,社会对各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急增,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飞速扩大,但是办学规模的扩大也使得高职人才资源不足矛盾突出,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人员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不合理。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经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就显得尤为迫切。
2 高职院校招聘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聘工作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2.1 人力资源规划不足
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提,也是招聘工作的前提。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没有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来对招聘的需求进行预测,而采用的都是由各基层单位直接上报计划,经过简单的集成就形成了人才引进计划。
这种以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作为起始点,是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容易造成选择标准过粗过泛,选择范围过宽,因为基层单位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没有考虑组织文化和引进人才的个性匹配问题,因此根据这样的招聘方法必然会使得招聘工作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2.2 招聘渠道不足
当前人才市场活跃,各用人单位间竞争激烈,真可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因此招聘渠道的选择成为争夺人才的焦点之一。但是目前高校的招聘渠道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招聘渠道的目的性不够,招聘渠道不能达到招聘的要求;二是招聘渠道的经济性不够,招聘成本较高;三是招聘渠道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不够。
2.3 招聘程序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都建立了一定的程序,每一步程序都有一定的考核要点,但也存在着程序不科学和不完善的现象。
比如在简历筛选中很多院校只考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只注重名牌高校,只注重有高校教学经验的,或者只注重外企工作经历。
而在面试过程中,面试的主考官只由用人部门负责,或者面试人员不专业,凭感觉行事,面试过程不规范,存在着人情关系等等,都是影响面试活动的效果。
另外很多学校在招聘程序中都规定了要对应聘人才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作详细的考察,但却很少对应聘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进行考察和衡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负担者,负担着培养社会各方面人才的责任,其一言一行都应起着表率作用,但目前招聘程序中个性考察的缺失很容易造成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因个性和师德问题不适应学院的发展需要。
3 高职院校教师招聘优化的对策建议
根据高职院校招聘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整体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学科建设目标,了解学校的内部发展环境,包括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同时再结合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专业需求、学历需求等;人事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再来做人员需求计划分析,将战略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逐步分解到各个岗位,来得出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计划,包括具体的专业、人数、学历、职称、年龄要求,此外还要进行工作分析,包括分析工作内容、工作背景及员工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详尽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学院的招聘计划才可以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和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符合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
3.2 招聘渠道选择多样性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院招聘的要求和招聘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主要包括学院网站宣传、网络招聘、参加校园招聘会、学院教师推荐等。学院网站宣传属于网络招聘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将学院的招聘信息传递到各地区,这样可以使每一位求职者在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情况下,及时看到院校的招聘信息,同时学院网站宣传招聘成本低,更新快。参加招聘会不仅可以向社会宣传,扩大学校知名度,而且由于汇集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挑选余地较大。另外教师推荐也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招聘渠道,教师推荐的成本小,应聘人员素质高、可靠性高、方法快捷有效、不用花很长的时间去挑选和筛选。
3.3 优化招聘程序
招聘程序优化包括招聘流程优化和招聘结构优化
3.3.1 招聘流程一般包括初步甄选、笔试、面试,应聘教师试讲共4个程序,每一步程序都应该科学的规划。
(1)初步甄选
收到应聘者的求职简历后,负责招聘人员应根据学院的用人要求,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应聘者的信息进行初步的遴选,避免招聘人员的主观倾向和先入为主。
(2)笔试
针对高职院校中管理岗、辅导员等应采用笔试以考核。笔试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业务知识和常识,业务知识是指岗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素质,而常识为应聘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很广泛,可以从考核中了解应聘者的文字功底、行文水平、兴趣爱好等。因此常识一般为笔试内容中辅助考核部分。
(3)面试
面试为招聘人员与应聘者第一次正面接触,因此面试的过程很重要。面试一般安排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参与,还可安排同专业的专家参与。
面试进行主要是双方交流的过程,考官要通过有技巧的提问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也要从对方的回答进行判断,要尽量少使用暗示性用语和非专业用语。面试结束后,应询问应聘者有无任何问题或需要,并告知应聘者面试的结果和后续安排。
(4)试讲
学校在招聘教学岗位人员时都需要进行试讲安排,一般通过一个专题或课程的试讲,可以了解应聘者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反映其专业知识、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试讲是高职院校在选拔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3.3.2 招聘结构优化
招聘结构优化主要指的是招聘程序中不仅要着力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应考核教师的个性、包括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师德师风,可以采用心理测试、性格量表,也可以采用专家提问、背景调查等方式进行,优化招聘结构。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招聘工作存在着问题,我们需着力解决,做好高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业昆(译).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2005,(5).
[2] 程中.高校招聘工作浅议[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0,(1).
[3] 柳琼华.关于高校人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治安官办公室的民事警察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执法体系是由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联邦―州―县―市四级执法体系构成的。治安官是对郡县警局警察的称呼,而不是对城市警局警察的称呼。
作为全美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除了坐拥全美第一大警局的纽约市警察局,还有一个叫做纽约市治安官办公室的执法单位(简称NYC sheriff)。
对于北美地区来说,郡县的范围比市要大。但纽约由于历史原因,是这种普遍情况之外的一个特例。纽约市既是由五个区组成,又分别由五个县组成(和五个区的边界分别相同)。
1898年,由国王县(当时为一个独立城市)、纽约县、里士满县和皇后县的西部合并而成了纽约市。1914年,之前从威斯特彻斯特县中分离出来的一片土地被重新命名为“布朗克斯县”。经过逐渐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纽约市。
随着纽约市的市界不断变化,纽约市警察局的辖区也在不断扩展。纽约治安官办公室的辖区也在不断随之变化。这个办公室最早起源于1626年的新约克郡治安官办公室。1898年,当纽约县被合并到纽约市以后,打击刑事类犯罪的职责被移交给了纽约市警察局,办公室只负责处理民事执法及监狱系统。
1942年,五个县的县治安官办公室合并为市治安官办公室,监狱系统的管理权限也被移交给了纽约市惩戒署。现在,纽约市治安官办公室主要负责域内民事类执法,税务执法与调查欺诈行为。其主管部门是纽约市财政局。
治安官办公室的第一首长就叫做“治安官”,也可翻译为“警长”。他是由纽约市长任命的。治安官办公室现任警长名叫约瑟夫・富齐托。作为警长,他同时兼任纽约市财政局副局长一职。而办公室的其他警官们,则是从纽约州民选出来的。市治安官办公室下属有五个县治安官办事处,县治安官办公室的第一首长叫做“首席代表”,现在改名叫做“执行官”。最普通的警员则被称为“副警长”。要成为纽约市治安官办公室的一员,首先要有大学文凭,然后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体检、心理测试、体能测试和背景调查。
纽约市治安官办公室由勤务单位、情报单位、支援单位三部分构成。勤务单位由五个县治安官办事处和市级工作单位组成。县治安官办事处的警员负责发传票、拖车、拆迁、消防卫生检查、罚款等工作,并辅以民间雇员进行日常管理和窗口服务工作。情报单位由刑事调查科和情报科组成。刑事调查科负责税务犯罪、不动产盗窃、欺诈、等业务,情报科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支援单位负责通信、资产处置、销毁作废证据等工作。此外还有一个牧师单位和一个医疗单位。
~约警察的辅警队伍
纽约市警察局麾下有辅警,只不过这支部队仅有四千余人,且多数为兼职志愿人员。
根据纽约市警察局网站的介绍,纽约警察局辅警是身着制服的志愿者。他们志愿协助本地巡警警署、住房管理分局、地铁分局进行巡逻。纽约辅警来自不同的背景职业,他们中有程序员、工程师、商人、护士、保安、教师、学生。他们只在业余时间担任辅警,并接受纽约市警察局的统一招募、训练和部署指挥。目前纽约警察局共有超过4500名兼职辅警,每年的累积工作时间超过一百万小时。
纽约警察局辅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6年成立的家庭自卫联盟。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纽约警察加入美军远赴欧洲,导致纽约市警力空虚。为了缓解警力紧张的情况,纽约动员了22000名市民志愿加入家庭自卫联盟以保卫重点目标的安全。1918年一战结束,家庭自卫联盟也被更名为纽约后备警察队,并招收了3000余名女性志愿者。1920年,后备警察队被划归为纽约市警察局的一部分,但是到了1934年又因种种原因而被解散。1942年纽约市成立了4500人的市区巡逻队协助警员巡逻,虽然在1945年队伍再次被解散,但市政府保留下来志愿警队伍。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920号法案,即《1950年民防法》。授权通过了美国民防计划。1951年,纽约州议会通过了“国防紧急法案”,要求纽约市成立民防总部,并招募、训练、装备那些可以提供交通、人员管控或在其他紧急事件、自然灾害中帮助警察的志愿者。 1967年,纽约市长行政命令解散了纽约民防总部,其职责被移交给纽约市警察局,并被改组成了纽约警察局辅助警察队。
纽约辅警上岗前需要在纽约市警察学校完成总计140小时的辅助警察基本训练课程。课程由纽约州市政警察培训委员会提供,内容包括:刑法、警察学、警队纪律、警队职权、电台使用、搏击术、徒手防身术、警棍术、体能训练、化学制品培训、急救培训、手铐使用技巧和逮捕程序。此外还有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涉枪案件和恐怖袭击事件的警务实战训练。课程最后以笔试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警服、警徽。此后辅警进入实习期,接受培训官的一对一实践辅导。虽然踏入了警官行列,但每年仍要接受职业再教育。
纽约辅警以徒步、乘车、骑车的形式执行巡逻任务,为纽约警察提供额外的“眼睛和耳朵”。他们服从并协助正式警员执行非强制性及无危害性的任务。包括:在住宅区、商业区、交通管区等地巡逻。在社区活动地、购物区、跳蚤市场、街头集市、公园、游乐场、泳池、学校等地巡逻。在地铁出入口和售票机周边、教堂等宗教场所周边执勤。预防犯罪活动,包括核查车辆牌照、进行儿童保护等。在节庆游行、音乐会、马拉松赛时进行交通安全管制。
根据《美国民防法》等法规,纽约辅警拥有有限度的执法权。他们可以携带使用部分警械;可以在警方电台调度员或正式警官的命令下以武力逮捕或拘留违法嫌疑人;可以在发生游行、事故、火灾时封锁街道,控制交通信号灯,疏散人群;提供急救服务。在纽约警察局局长或纽约辅警队总指挥官的许可下,辅警也可以执行卧底任务。辅警可以拒绝到涉枪案件或其他存在严重危害自身安全可能的案件现场出警。
纽约辅警执勤时需穿着警服和防弹背心,可以携带使用制式木质警棍,但不允许配枪。即使辅警个人拥有持枪证也不允许在执法时使用。此外辅警还配备有手铐、对讲机、口哨、手电、备忘录、反光背心、防毒面具等装备。
纽约警察局辅警的警服条例与纽约警察的警服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臂章和警徽。纽约辅警同纽约警察一样,普通警员穿深蓝色警用衬衣,银色姓名牌,戴黑色帽带八角帽。高级警官穿白色警用衬衣,金色姓名牌,戴金色帽带八角帽。辅警的臂章是在纽约警察局的基本款臂章上又多出了一道“辅助(Auxiliary)”字样的布条。辅警警徽是一枚七角星,不同警衔的警徽会有所区别。辅警警员是银色警徽,警衔刻字为“警员(officer)”。之上的辅警警长、辅警警督等级别的警官警徽是金色的,刻字为本级警衔。警徽衬板上还会佩戴纽约警察局勋章略章。
纽约辅警的巡逻警车一般来自纽约警局那些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行驶公里数的退役巡逻车,更改完车辆涂装后进入辅警队继续服役。辅警巡逻车涂装的基本设计和警局巡逻车相同,目前有三种颜色方案并存:深蓝色车体白字字体,黑色车体白色字体,白色车体蓝色字体。其中白底蓝字的涂装方案是2008年后为了减少更改涂装的工作量而采用的。此外还有用于人员运输的白底蓝字厢式车,用于巡逻的黑底白字的警用自行车和用于中央公园地区的白底蓝字的警用高尔夫球车。
纽约辅警队主要分布于纽约市警察局的各个警署、房管局、地铁分局。辅警在自己所在的管区执行巡逻任务,在重大活动时,还将获得市局直属的辅警特别小组的机动支援。纽约警局高速公路巡警队和港口课也配备有专业辅警队。此外辅警队还拥有一个常设的后勤支援办公室。
纽约警察辅警的招募要求:年满17周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性格,背景调查符合要求,必须通过纽约警局药检(纽约警局对吸毒持零容忍态度)能完成英语的正常读写,美国公民或合法的美国永久居民或得到在美国境内工作的许可,居住在纽约市或者纽约市周围的六个县(拿骚县,萨福克县,韦斯特切斯特县,橙县,罗克兰县,帕特南县)和工作在纽约,必须拥有一张有效的纽约州驾照或纽约州身份证。应该说,标准还是比较宽泛的。
纽约市警务航空队
成立警务飞行队的想法最早来自于美国著名自行车赛手查尔斯・墨菲。据记载,这位服役于纽约警察局的传奇车手还是世界上首位驾机飞行的警察。遗憾的是,1917年,查尔斯・墨菲因车祸受伤而从纽约警察局退休,没有能继续参与到警务航空队的建设中。纽约警察局警务航空队隶属于纽约警察局特别行动部,包括空中支援队和空海救援队两个组成部分。纽约警察局警务航空队成立于1929年,创始时基地设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弗洛依德班尼特机场。它是全美第一支警务飞行队,也是继伦敦大都会警察局飞行队之后,世界最早的警务飞行队之一。
现阶段纽约警察局警务航空队共碛4架A119“考拉”直升机、3架贝尔412直升机、4架贝尔429直升机、1架贝尔407直升机(教练机),另有飞行模拟器一台。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纽约市陷入了汽车保有量过度的城市病当中,警务航空队的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报告交通情况和指挥警员处理交通事故上。
如今,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弗洛依德班尼特机场仍然是警务航空队唯一的基地,空中支援队和空海救援队都驻扎在这里。纽约警察局副督察科安负责领导航空队的69名成员。
警务航空队的3架贝尔412直升机都配属于空中―海上救援队,于1986年入列。通常用于战术支援、索降快速部署、消防作业、港口安全和救援行动。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能力标准;能力证据;判断方法
作者简介:李福东(198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讲师;曾旭华(196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JA1003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34-03
职业能力评价,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能力标准,从而判断职业能力水准的过程。确定能力标准、搜集能力表现的证据和根据能力标准做出判断是职业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环节。开展学生职业能力的科学评价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环节。其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准确获得职业教育的核心参数,提高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和教育质量控制;二是帮助教师深入系统分析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教学法方面的直接技术支持;三是获得大量关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数据和认识,开展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和借鉴。
一、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
1.典型的职业能力模型
(1)关键能力模型。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关键能力模型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受到广泛的认可。
(2)胜任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提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并由此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2]在该模型中,人的素质有六个层面,分别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该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别绩效优异者与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3)PISA能力模型。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调查项目。PISA能力模型中包含三个评价主题: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其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可比性。严格地讲,PISA只针对15岁左右学生开展国际化的素质测评,但其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案设计为职业能力测评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4)多元智能理论模型。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组合”的观点,将个人的智力划分为8中类型:数理逻辑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不同的个体按照智力特征对各项能力赋予不同的权重。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按照职业的典型智力特征区分职业的类型和层次,建立能力发展或潜在能力发展的空间,帮助我们对各个特定职业或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并且对传统的关键能力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新的质疑。
(5)KOMET二维能力模型。2006年,德国科委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建立的KOMET能力模型,是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能力要求,即“能力的级别”;[3] 另一个维度是“能力的内容结构”。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四个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如图1所示。
KOMET能力模型有3个能力级别和8项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职业能力进行解释的框架,通过开放式的测试题目反映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从量和质两方面确定某一测试成绩属于哪一能力级别。KOMET能力模型体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和职业能力的动态发展性,并实现了开放性的能力测评,代表了当前职业能力内涵的最新成果。
2.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1)英国职业核心技能标准体系。1999年英国国家资格与课程委员会认定了职业教育中的六种核心技能,即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规定前三项是“主要的”或“硬的”核心能力,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必修课,后三项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核心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未被要求强制培养。该模型突出职业培训的作用,对确定的、体现具体任务职责的技能和绩效进行考核鉴定。
(2)KOMET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在KOMET能力模型下,职业能力包含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整体化设计能力三个能力等级,环保性、创造性等八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有确切具体的含义,是测评方案中评分指标建立的依据。如图2所示。
(3)我国职业能力指标体系。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文件中提出的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这种认识的定位在兼顾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借鉴了德国的思想。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界重点围绕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各种研究和探索。如从企业招聘需求的角度建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5]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6]文献[7]建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两大部分,分别对应2和6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包含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4项一级指标和21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8]针对某一特定专业建立的由专业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9]从机械制造视角出发,建立职业发展能力、个人管理和适应能力、团队工作能力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10]文献[11]构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大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体系,并设计具体的测评方案。从现有研究情况看,各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综合能力的评价,但在指标论证、权重的确定以及体系的典型性方面有待完善。
二、表现职业能力的证据
明确职业能力内涵并建立能力模型后,职业能力评价的第二个环节是找到能体现能力的某种形式的证据,并确定证据的数据和收集途径。职业能力的证据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三种评价模式。
1.基于行为样本的证据
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是学校教育评价的典型模式,一般在正规的学校或脱产培训机构中实施,典型的有考试、职业证书考核等。其基本假设是: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有限的一些典型活动来体现;只要评价项目(行为样本)设计合理,完成这些评价项目所需的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等值的。其基本做法是,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被评价者完成这些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每一评价项目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判断项目完成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能力。
基于行为样本证据的评价优点是评价项目数量大,而且形式规范,便于大规模实施,测量结果也容易处理,而且能全面鉴别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职业能力的真实性问题。即样本项目本身并非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的,很多项目是虚构的,而不是实际的工作行为,因此大大限制了评价的有效性;二是单独的考试、测验形式,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要素进行分项测评,因此不是对整体的、综合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易陷入片面性。针对这一问题的改进方案是开展设计课题或综合作业,把许多能力要素都纳入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或问题中。三是对每次考核都要全面记录,大多要人工完成,行为记录工作繁杂费时。
2.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执行的证据
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执行的评价模式是企业在职培训最常用的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所需的证据,主要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产品、录像、服务追踪调查等等)。[6]具体实施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通常从日常的真实工作情境中,综合考虑典型性、重要性、发展性等因素来筛选典型工作任务,以确保评价效度。二是由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组织,由现场师傅来实施评价,即实践人员就是评价者。三是由评价组织者和执行者共同来核对记录的准确性,检查记录工作的细节。确认了评价证据的可靠性后对照已有的能力标准对被评价者的能力做出判断。
来源于真实工作任务执行的证据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确保评价项目的真实性,鉴别出的能力与实际工作的相关程度非常高。另外,与行为样本证据不同的是,工作现场观察的对象是完整的工作任务,而不是孤立的行为样本。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评价项目数量仍然是有限的,这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带来评价的偏差。其次,需要现场工作人员直接参与能力评价的组织实施,涉及到资源调配、人员协调、标准统一、组织保障等方面问题,给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带来额外的负担。对此,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技能评定小组,制定与企业整体生产计划配套的能力评价实施规划,根据评价任务、评价规模大小等,有序组织评价,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社会专门机构合作。
3.基于已有绩效的证据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状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行动中,还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获取的多种形式的绩效或成果中,如产品、典型事例、资格证书、奖励等。[8]因此,我们可以基于被评价者已取得的绩效,依据制定的标准进行职业能力评判。这种评价模式获取证据的主要方式是查阅工作绩效记录,辅助方式是相关的追踪面谈、口头和书面提问、模拟操作等等。评价组织者首先要明确职业能力的标准,并建立各个能力指标与具体绩效的对应关系、权重、范围,形成评价大纲;然后通过专题访谈、个人工作纪录和人事档案查阅等途径,收集和整理证据,形成职业能力证据的个人资料库;最后由评价小组进行集中评审,确定能力等级。比如,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职业能力评价时,可以收集个人的设计产品、技能证书、所获各类奖励、突出事迹等作为绩效证据,然后进行综合评判。
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表现工作能力的各类资料或成果,主要通过能力档案进行评价,而不需要另外组织专门的评价项目,因此明显减少了评价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个人能力档案还可以帮助被评价者加深自我认识,进行工作经验总结。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证据非常适合于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评价,如对企业管理层人员的评价,但不适合初级职业者或刚入职人员。
以上三种表现职业能力的证据形式,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基于行为样本的评价证据所及范围广泛,而且易于标准化,也便于同时对大量被评价者进行评价,但突出的缺点是缺乏工作任务的整体性,且容易脱离职业实际。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执行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能力评价的真实性,但因为项目数量有限,仍然存在偏差,且在企业现场开展,存在多方面的组织协调问题。基于已有绩效的评价证据来自个人工作表现的资料,适合于评价高级技能,但必须以评价者已有的工作表现为前提,因此仅适合职后培训或岗位评价,而不适合初级职业者和入门者。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被评价者的岗位类型、工作特点、职业层次等因素,并将多类证据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以提高职业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职业能力的判断方法
建立了职业能力模型,找到了表现职业能力的证据,实现职业能力评价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如何根据能力证据和能力标准对职业能力等级进行评判,这就是职业能力的判断方法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职业能力的判断方法进行探讨。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国外有关职业能力评价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在微观层面,我们以最新的职业能力开放性测评为重点,阐述职业能力评价实施的技术要点。
1.职业能力评价的宏观制度
(1)德国。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考核办法,其《职业教育法》中对各种职业培训都规定了严格的评价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以及实施的严格程序。[1]按程序规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全部考试考核都由德国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个学生若毕业当年考试不合格,可来年再考,但最多允许补考两次,凡经二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必须转学其他职业。这种办法有效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统一和效果的公正,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
(2)日本。正确评价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已被日本政府作为促进职业能力开发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日本特别制定了“职业能力评价制度”,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其核心是技能考核制度、企业内部技能考核及技能认定制度三大部分。另外,还有老年护理服务技能考核制、事务处理技能考核制和办公自动化技能考核制。
(3)美国。美国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技能标准制度(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Act,简称为NSSA)、关键工作评价体系、职业群体系、职场成功技能体系和职场记录体系五种形式,其中NSSA是最主要的形式。[12]NSSA于1994年3月由美国国会颁发,提出了开发与实施统一的国家技能标准、规范美国技能评价制度的要求,以解决技能评价工作中的混乱问题,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由基础标准、专业标准和特别标准三部分构成。
(4)英国。英国在建立的职业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基础上,确定了21个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主要对交流、数字应用及信息技术三项技能进行考核。[4]核心技能的考核以标准为依据,以证据作为考核技能水平的手段。核心能力考核评估的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核心技能证书。自我评估是学习者根据能力标准和要求对自己的评价提供合理的有说服力的依据。内部评估一般由教师进行,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讨论、调研、实习等活动积累的证据进行评估。外部评估由颁发资格证书机构指派专门的评估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估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打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都要按照标准为学生划分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并且做到评分标准公开化,评分信息公开化,评价方法公开化。
2.职业能力评价的技术途径
职业能力评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德国在2007开始实施的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以开放性测评题目为主要手段,并可以实现职业能力的国际比较,代表了当前国际职业能力评价的方向。[3]
(1)测试题目的开发。本世纪初,德国不来梅大学在多个研究项目中,以不同职业为例,编写和实验了多套笔试题目,用来作为职业能力发展评价的核心工具。在此基础上,德国以黑森州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开发出来第一套KOMET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开发应包括以下几个准则:涵盖职业和企业工作实践中的某个现实问题;包含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测试题目允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题型是开放式的,没有所谓的“正确”或“错误”答案;答案设计范围广泛,除要求掌握本职业的工具性能力外,还需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要采用该职业所特有的方式方法进行解题,以方案规划为主;测试的重点是方案层面的设计,而不是具体技能层面的实现;被试者要以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态度和方式解答,记录解题过程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收集背景数据的问卷设计。只有了解职业教育各个相关参数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不同影响,能力评价项目才能正确发挥其评价功能,并进一步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提供建议。背景数据收集问卷涉及的范围一般包括:学生的个人特征、实习(培训)企业的特征和实习(培训)情况;职业院校的特征等。2009年,我国在开展职业能力评价实践中,北京教科院职成教研所、北京师范大学和一批来自一线的职业院校教师根据我国的文化教育背景对德国的背景调查问卷进行了本土化处理。
(3)评分表的设计。在职业能力评价实践中,要对被试者的解决方案进行评定,要求描述和评价职业能力的各项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德国的KOMET测评方案中的8个职业能力指标中,每一指标设置了5个观测评分点,用于对被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评分。
(4)测试样本选择和测试时间。在德国,KOMET项目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学生作为被试者,来自两个州的能源和楼宇技术方向电工、企业运行技术方向电工两个专业共7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其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各350名,31名教师参与了阅卷评分工作。
2009年4月,在北京CDP项目院校进行了第一个测试点的职业能力测评。项目抽取了高职、中专和技工学校电气类专业学生参加了测试,包括7个专业,7所职业院校共831名学生和38名专业教师参加了测试。
KOMET项目突出职业能力的纵向发展性测评,确定了两个测试时间点,即在职业教育期间,分别于第二年和第三年组织测评。测评在职业院校的普通教室完成,用时5个小时。每个学生总共需要解答两道题,每道题答题时间为2小时。
(5)测试结果的评价。按照KOMET的设计,每个测试者的职业能力通过两道开放式的综合测试题来评价,由两名评分者分别对答案进行独立评分。对8个评价指标共40个评分点进行打分,对每一个指标的得分进行统计并求取均值。对照四个能力等级要求的分值表,确定被试者的能力级别。
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为代表的开放性测评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方案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科学和系统地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力。
四、结语
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严格地说,职业能力考核也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践进行。同时,各国职业能力的传授途径和方式、职业能力评价的政策环境、制度体系等差异巨大。这就决定了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是非常困难的。但不同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都离不开能力标准、能力证据和判断方法这三个核心环节。职业能力评价都应当服务于教育改进和个人成长帮助的目标。在方案设计层面,应当充分体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能力发展的动态性。总之,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评价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准确界定职业能力的内涵,设计科学的评价实施方案,以构建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颖.我国胜任力研究十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3):
84-89.
[3][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5]张宇明,吴文丰,伍秀君.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4.
[6]杨永娟,宣仲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贺宪春,杨翠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9-12.
[8]周标,刘鲁平,叶棠和,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建模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73.
[9]梁伟,白锋.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54-56.
[10]牛同训.企业视角下高职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 (7):67-69.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到学习、生活、人格辅导,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师资培训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制度、人员使用、服务范围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历经30年,也基本上在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学校辅导工作等系统形成网络,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理论技术,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指出: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挑事……这样的学生个性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
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
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
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
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a、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b、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c、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d、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
e、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
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3)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策和舆论导向。
a、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丰富的民族;对下一代的学习成长就有很大的帮助,就能使之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因此,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范,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c、政策与舆论导向。
政策与舆论导向,都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可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反之,则挫伤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政策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学习的政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国社会,要做到自觉学习,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造成舆论,形成学习空气,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舆论的作用,千方百计造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能促进学习、能鼓励学习、能坚持学习的广泛的社会舆论环境。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个强化:
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
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究法效果分析:
该课题无论是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过程的策划,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评价的构成,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革新和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课题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为初试阶段,1999年9月为发展阶段,2000年2月----2000年7月为深化阶段,2000年9月----12月为总结阶段。课题研究历时3年,我们对实验班在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或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
(一)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我们共有26位教师进行课题实验,分别就语、数、英、体、音、自然等学科进行抽样调查。为了广泛地掌握实验情况,我们随机抽样400人次学生进行研究前后的行为习惯发展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前后对比。
(二)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对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及调查反馈中,纷纷收到来信或接到来电:学生的习惯好,行为文明,整体素质较高。
一中领导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清潭小学进入我校的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敢于质疑,敢于向困难挑战。例如有位叫杨旭冬的同学,他已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许多电脑难关,并被选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再如今年毕业进入我校的李莎、张梦琛等同学,初入校门,就体现出原来学校所培养出的特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坐立行走端正有礼,预复习工作自主而有系统。这些都得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清潭中学的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a、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及习惯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中学的要求相适应;b、个人行为习惯、规范及文明礼貌比较好;c、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精神较好。”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领导说:“该校学生在家庭以外和学校以外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很好。”
(三)来自家长的心声。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对家长进行书面征询,他们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一研究很有必要。”郁葱同学的家长说:“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成效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强调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从而也进一步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们的体会。
经过三年实验,学校学生都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四(3)班学生沙志超说:“我家庭作业老出错,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一定不对。自从学校发了三字经后,我认真学习,牢记心理,并付诸于行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作业错误减少了,而且上课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另外,三字经介绍的学习方法,使我能先审题,再动笔,现在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要细心地一道一道地检查,错的马上改正。我会不断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争取不断进步,学好知识,建设祖国。”戴宋一同学说:“上课时,专心听,习惯好,早养成,好习惯,重培养……”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的背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必须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好基础。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靠自己,样样都能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会成为对社会用的人。”
五(1)班栾宇晔同学说:“以前,我在做作业或课外活动时,经常会和同学闹小矛盾,还强词夺理。现在呢?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改掉了往日的面貌,遇事总是以礼相让,不和别人争吵,因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同学的矛盾减少了,与同学更加团结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五(3)班任艳婷同学说:“自从开展了这项研究,我胆子逐渐大起来了。上课能积极发言,跟以前的我简直没法比。以前,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即使会回答,也不敢举手。我非常羡慕其它同学的胆量。老师看到这一缺点,上课有意识地经常鼓励我发言。我也在暗地里对自己说:“我能行!”老师总是及时表扬我。现在我发言可积极了,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叫到我的名字。”
六(1)班学生李心怡说:“结实的房子要从地下造起,房子才能经得起长年风吹雨打的考验;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抓起。因为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培养,我的进步可大了!平时在学校不时有老师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旁若无人,只顾低着头走自己的路,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自从学校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改正了许多。看见老师都能主动说:“老师,您好!”回家时遇见老师也能说一声:“老师,再见!”
(五)教师堪为人范。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去考虑和对待,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板书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学校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已逐渐形成为一支有理论底蕴、教学言行规范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电力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录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53-02
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电力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市场也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人才是兴企之本,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做好人力资源的使用、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作用更加凸显,而招聘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如何使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最终为企业招聘录用到适合的人才,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一、企业招聘及录用基本范畴
1.招聘与录用。招聘指的是在合适的时间为企业的空缺职位寻找到合适的人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企业选择优秀且适宜人才的过程。如何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寻找到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并在合适的时间将之配置在合适的职位上,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企业,既要重视招聘策略、计划和渠道的选择,还要做好人员的选拔测评和录用决策。
录用一般包括试用和正式录用。试用就是企业对新上岗员工的尝试性使用,这是对员工的能力与潜力、个人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进一步考核。正式录用是指试用期满后,对表现良好、符合组织要求的新员工,使其成为组织正式成员的过程。一般由用人部门根据新员工在使用期间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做出鉴定,并提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考核合格的员工正式录用,并代表组织与员工签订正式录用合同,正式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
人员录用过程一般可分为试用合同的签订、新员工的安置、岗前培训、试用、正式录用等几个阶段。
正式录用合同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住址和法定社会身份;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与程序;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与处置等。
2.招聘员工的获取方式。招聘员工的获取方式一般包括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
内部选拔是指企业从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充实到企业中的各种空缺岗位,它意味着企业中的一些人将从较低的职位被选拔到较高的职位,担负更重要的工作。采用内部选拔机制,一般要求在企业中,建立起详尽的人员工作表现的调查登记材料,以便在一些岗位出现空缺时,能够据此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选出合适的人员。
外部招聘是指从企业外部选择适合企业岗位的人员的过程。外部招聘的形式较多,可以是企业主动向社会招聘的信息,希望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前来应聘;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人才主动要求加入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和方法对应聘者加以考察和测试,从而寻求到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
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各有优缺点,企业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利用其优点,规避其缺点。例如,企业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关键岗位,或者企业内部有合适的人选就可以从企业内部直接选拔;如果某个岗位较为关键或者企业内部没有合适的人选,则可以从外部加以选择。
3.招聘流程。一个完整的招聘选拔程序包括制订招聘计划、实施招募及人员选拔测评、录用决策三个阶段。
招聘活动是从招聘需求的提出开始的,企业的用人部门根据业务增长、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员离职产生的职位提出招聘需求,招聘需求得到核准后,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用人部门准备职位说明书、关键胜任素质模型等文件,并拟订招聘计划,招聘计划应包括招聘规模和范围、招聘基本程序、招聘时间进度、选拔测评方案等。
招募是企业吸引更多潜在候选人前来应聘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招聘渠道选择、招聘信息、应聘者申请等。通常企业吸引人的因素有:(1)高工资、福利;(2)良好的企业形象;(3)企业和职位的稳定性和安全感;(4)工作本身的成就感;(5)更大的责任或权力;(6)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等。企业招聘者应该对以上因素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本企业吸引人的因素,以吸引到更多的候选人。人员选拔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应聘者进行测评,挑选出优秀且适宜的人来担任招聘职位工作的过程。通常测评有资格审查、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等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职位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评。
录用决策是员工招聘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前几个步骤都正确无误,但是最终录用决策错了,企业依然招聘不到理想的员工。录用决策一般有以下一些基本步骤:
对照职位说明书和关键胜任素质模型对候选人的职位匹配度进行审查筛选;参考选拔测评结果对候选人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评估排序;确定初步人选;查阅档案资料或者进行背景调查,进一步了解初步人选的背景材料;进行体格检查,确认初步人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同时确认员工入职前的身体状况,防范今后可能出现的职业病责任归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步骤中,除了招聘职位有特殊身体条件规定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以体格检查结果为由拒绝录用应聘者,否则将违反不得就业歧视的规定;确定最终人选;办理入职手续,包括员工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与本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入职培训、试用期安排等环节。
4.人员招聘的方法。人员招聘通常采用笔试、面试、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应聘者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
笔试是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对应聘者所具有的各种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的方式。笔试往往是人员选聘的第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试是管理人员选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聘的一个基本程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面试能够深入了解应聘者与未来岗位的匹配程度。所谓面试就是通过主试者和应聘者双方面对面交流的双向沟通方式,了解应聘者的素质、能力等的一种人员甄选技术。通过面试可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和其他的素质特征。面试的内容因工作岗位的不同而不同。
心理素质是管理者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成年男性进行绩效考核与心理测验,发现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两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差异。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性测验、人格测验。
二、电力企业招聘录用员工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公司其他活动之间的纽带,它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其他活动相协调,使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与公司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环境中,致使公司内部缺乏危机感和变革的动力,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没有确定的长远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长期性。这样的后果是公司对人力资源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需求与供给没有科学的预测,使人员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或短期性,造成公司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目标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企业目前特殊的现状,公司现在的人力资源状况只能是缺“哪”补“哪”,不能够形成一个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
2.人员招聘渠道尚未拓展。长期以来,由于整个电力行业形成了封闭管理,观念比较陈旧,造成基层企业人员招聘渠道过于狭窄,人员招聘渠道主要以公司职工子女、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目前,公司的人员招聘也只是以内部招聘为主,基本谈不上什么外部招聘。人员年龄结构化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有效补充,企业招聘的员工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3.员工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某发电公司由于是个老企业,学历层次不高,近年来也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还是原班老人马,部分员工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都不高,吃大锅饭成了习惯;有的员工年纪轻轻却不愿在生产一线工作,只要有机会就想到轻松的岗位。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经历都是为自己积累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公司应从这方面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及专业能力,另外,人资部也应从薪酬激励方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的激励,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提升公司企业文化。
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搞好企业招聘录用员工的对策
某发电公司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以下方案。
1.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建设。通过科学预测、分析公司所处环境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出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公司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所需的人才。人力资源部制定了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并且制定了具体的业务规划。除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外,还制定了《人员招聘补充计划》、《人员教育培训计划》、《人员绩效工资计划》、《人员退休计划》以及人员劳动关系等。
2.进一步拓宽人员招聘渠道。针对某发电公司目前人员招聘范围比较窄、专业人员极为短缺的情况,某发电公司人资部门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针对新扩建机组即将开工建设的情况,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工程、继电保护、化学、环保、集控、计算机通讯、财务专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已进行了需求申报,在新项目正式开工后,这些专业人员将会陆续到位。同时,在征得上级主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针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岗位还将拓宽招聘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公开竞聘,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企业基业常青、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对于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某发电公司结合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以集团公司“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作为企业精神,以“人、诚、和、实、优”五元价值观作为企业价值观,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公司员工形象的标准。并充分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培养和选拔先进典型,不断深化团队文化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4.推进学习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面对某发电公司现在这样的职工文化、年龄结构,在当前公司扩建项目需求大量技术人才,仍需强大后备军的形势下,高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后备力量的补充培训,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批技术骨干,这是摆在人力资源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公司人资部抽调生产部门各专业专工担任各专业课培训教师(汽轮机、锅炉、电气、输煤、化学、继电保护等专业),按照公司领导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结合公司目前人员状况及扩建项目的人员需求设计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并已逐步实施。
四、结论
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企业是由人员组成,优秀的员工就是企业的生产力。任何一个企业,都要面对本行业激烈的人才竞争,招聘是企业生产线的第一个环节,如果能使这个环节从一开始就运行通畅,这个企业就会越来越好。针对某发电公司企业目前现状,加强员工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则是当务之急。而人力资源部用科学合理的规范招聘提高公司的招聘效果,改善公司的招聘质量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周雪梅,梁奕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刘秋华.电力企业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