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历史复习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e学习环境 高中历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3-02
e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是新时期教育的大势所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e学习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勾画重点,然后让同学们课下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让许多学生对高中历史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互联网信息逐渐普及,e学习环境正是基于互联网为基础而产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e学习的相结合可以让同学们更多的接触到新的技术,互联网学习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初步的联系,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必定会充满好奇心,而且e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都与网络相结合,学生更会接触互联网上很多富有趣味性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秦朝的时候,教师预先搜集好关于秦制度方面的历史纪录片,讲课期间播放给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信息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还可以让传统枯燥的课堂讲课变得富有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鼓励同学们有时间就去群里交流学习。教师讲完秦朝的制度内容,课下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在群里上传相关视频资料,例如教师课上讲解了秦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课下紧接着可以往群里上传学生们都感兴趣的影视剧《大秦帝国》中关于商鞅变法的部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不知不觉的巩固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通过以上形式的e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外,还要搞“题海战术”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要求学生买各种样式的练习题,强制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学生手中会出现很多原本不需要也没有什么意义的练习册,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成本的投入。而e学习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课堂上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预先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经典习题,在讲课的间隙向同学们提问,让同学抢答,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课下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精选出本节课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面,然后通知大家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下节课进行检查核对答案。此外,先前学生如果课下遇到难题,自己就像个无头苍蝇跟教师和同学交流不及时、不方便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无法有效的提高。但是e学习环境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在班级QQ群里提问自己的疑惑,请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随时的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通过与e教学模式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还能够让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e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相结合,使知识的存储和运用更加便利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还要求学生对重点部分记录笔记,但是有的同学听写能力有限,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会跟别的同学脱节,追不上大部队。还有,教师课堂上让学生做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把原本应该是知识讲解的时间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等待学生的笔记记录上。而且,长期繁多的笔记会使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杂乱无章,有时甚至为了找到一个知识点不得不去翻阅好几本笔记,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更严重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会给学生知识的存储和运用造成困难。而e教学模式就完全不必为这类问题担心,教师告诉学生不用课堂上再因为写字慢,记录不好教师的笔记而烦恼,也不用再准备厚厚的笔记本进行大量笔记整理而复习的时候一时间找不到自己要寻找的某个小的知识点而烦恼。教师课下把上节课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做成PPT形式,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下载整理。这样不用再占用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进行笔记记录,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也不用为了寻找一个知识点而话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好几本笔记,只需要在下载的东西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轻轻地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出所需要的内容。总之,e教学模式的运用会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存储和运用更加的便利。
四、结语
e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及网络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e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起势在必行。另一方面,e学习的兴起必将影响传统的教育观,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有效组织开展e学习。相信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必定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兴东、骈昌贵.新时代下E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笔记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2007(52).
关键词 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明科.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训练策略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北;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总之,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提高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群,新课改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考试周刊》 2008.28
关键词:高一历史 学习困惑 应对策略
一、高一新生历史学调查反馈
2012年9月,我对本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的困惑:①课后学习时间不够用;②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④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⑤材料题不会做; ⑥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样记笔记;⑧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2.学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②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③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④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⑤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⑥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⑦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⑧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时间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2.记忆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
3.理解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
4.学习态度问题。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②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
三、应对策略──做好学习笔记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细节: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③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④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
第三, 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②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④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积累 感悟 启发式教学
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偏重于强调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记忆,结果学生书看了不少,背了不少,历史水平却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对历史知识把握不全面,不准确,不具体;认识历史问题时,审题不仔细,不深入;分析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差,陌生的史料难理解,抓不住有效信息点,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论证能力比较差;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累是被动的、消极的,改变这种状况的策略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多感悟,实现知识的升华。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承载了庞杂又十分巨大的知识量。这就决定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下面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就知识的积累谈一谈。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1.学会查找与阅读
查找是指要学点目录学知识,开辟信息源;掌握检索各种文献资料和使用各类工具书的方法。当你具备了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里有目的地迅速地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资料的能力时,你就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2.坚持做笔记
读书认真做笔记,便于理解和记忆,便于备查备忘,还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做读书笔记通常有眉批、摘录、提要式、专题式、日记式、图表式、索引式等方式。笔记的形式又有笔记本、活页纸、纸条、卡片等几种。
二,在积累中掌握有效的方法
1知识网络化。指导学生每复习时注意按本课知识结构来复习。复习时可以从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人物、时间、过程(或内容)、意义(性质和影响)、现象、本质及特点等方面来把握,形成知识结构。一课内容讲解时间多的时候。复习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这几件大事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以及与本课课题的关联,进而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2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
3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老师可以多加引导。学生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
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仅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我们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现实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等,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历史,引导他们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通过这些可以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的完成积累过程,为其它能力的提高必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机械的增加知识量,更要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运用,如何去感悟历史,实现知识的升华。
一,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拿出十足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1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我们的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爱好,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可以多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②老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平常要多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建构,熟练掌握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保持探索的兴致。 3根据历史学科内容的特点,加强师生的互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今天的新课改中,格外注意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施展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戴东原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方法,也特别重视启发式教育,主张学贵启发其心智,开通其愚昧,增益其德性,才能使愚者变明,柔者变强。但学又必须自求自得,然后入而能化。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也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思维、创新和合作精神。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作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程序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分析、加以探讨。在教改中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积累到感悟的升华。我们坚信: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浅析课外学习对促进中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程沫琼 《《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五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1
1.前言
如何强化学生们对历史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学也不是说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老师在学生们自学的过程中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点。高中要比初中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多,针对于现在的高中知识如果学生们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那么好多东西学生们都会难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把知识牢牢记住了可是还是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所以学生们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须要有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2.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1 学生按照方案进行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历史的要求不只是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就行了,还要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提高。所以不仅要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起来同时也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摒弃。老师可以在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制定学习任务,把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提出问题做成预习表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按照教材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从预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了解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教课前给学生们制定任务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过程,战争的双方是谁还有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等最础的知识,让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
2.2 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是最常见的,许多老师都认为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把教材中需要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表达给学生们就完成讲课的任务了。正因为这样才造成了现在历史的课堂上学生们死气沉沉的状态,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如果没有老师,学生们就不知道学习历史知识该从哪下手了,自学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低沉了。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提问题等方式,这样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只听不动脑筋了。比如在讲《开辟新航线》的时候,并不是只给学生们讲解事件的最基本的内容,而是从几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们对课程进行学习:第一从各方面分析开辟新航线的原因以及新航线的开辟对当时有什么意义?第二为什么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没有开辟新航线呢?第三我们对这次开辟新航线有什么评价?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学习,然后让每一组来回答这几个问题,最后老师再把学生们的想法总结到一起。这样学生们就是这个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缺乏质疑性思维的头脑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完“十月革命”后,有些同学就提出:“假如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否会产生资本主义?能不能说是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呢?”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释疑,有些则需要老师释疑,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讨,师生共同释疑,对于那些具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课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想要学到知识必须要通过教材,要想充分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就必须要有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在教材上做好标记,来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二十四史》的时候就直接在书上做笔记,这是很有效果的读书方法。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从头到尾什么标记都不做,即便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标记,而在复习的时候就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了。所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也是强化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5 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高考中现在好多考试题目都是比较开放的,答案不只是一种,回答的内容只要符合现实的理论就可以给分,这就要求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老师可以就某些历史想象提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们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自己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尽量不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多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们因为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他们所表述的看法和意见不一定是多么的深入,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对的结果进行讨论,老师从PPT中找出了几位名人对的评价,然后让学生们各自谈谈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多么深刻但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的了解对历史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好的学习关于这个历史战争的内容。这也就强化了学生们的自学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和书本上的内容。
3.结束语
所以在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迅速的,因此我们要走到哪学到哪,可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人会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想要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就必须要靠自学了。所以在学生时代,除了需要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中“问题情景式”教学策略[J].金山,2011(10)
[2]周国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20)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各种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任何科技成果的应用过程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多媒体教学也同样如此。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苏北地区百分之九十的学校多媒体没有普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只是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和平时开设公开课所用;二是学校的领导普遍缺乏重视多媒体教学,只规定年青教师一学期只开设一堂多媒体公开课就可以了;三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搞搞花架子,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才是实实在在的;四是学生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基础差,自觉性更差,平时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老师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说明了什么?自觉的学生还能在课本上记一记、画一画,不自觉的同学一堂课结束课本笔记一笔不写,上多媒体课更是象看电影一样只看热闹不做任何记录,这种情况使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钻研也失去兴趣,教师精心准备一节多媒体课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而学生却漫不经心,教师觉得不值得;五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研究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张店锣鼓各打各,谁要上多媒体公开课,谁就到网上去找课件,而不是互相帮助,统一安排,张三负责必修一,李四负责必修二,王五负责必修三,赵六负责选修1、4,还有专人负责第一轮总复习,第二轮、第三轮总复习,综合模拟测试等等。
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被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来得重要,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讲解选修一的维新变法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单元用两课时都紧紧张张,用多媒体教学,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这一单元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用两节课时间还讲的不深不透,学生糊里糊涂,用多媒体教学,先用几组图片展示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中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再用几幅表格展示维新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这样学生对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进行归纳,从四个方面归纳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归纳好的维新变法历史背景,再让学生查漏补缺,比较自己归纳的历史背景和老师展示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而且在归纳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大大提高;在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列举大量材料著作等,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精选的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必须避免象记流水账,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象放映电影,从头到尾只是把上课放映程序叙述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学无所获;第二是避免滥用课件,图片展示,表格材料的展示都要适当,不能滥用,使用的时间要恰当,每一段图片或表格展示都要能说明课本涉及到的知识点,应把资料展示变成突出重难点的手段;第三是使用课件一定要精心筛选,学生不易理解的材料可以删除,应做到少而精;第四,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可以关掉电脑,这既可以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讨论问题,再打开电脑时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有吸引力的作用,第五,每个教学流程的更换速度不能过快,尤其是经过学生讨论后老师展示问题的参考答案时,应留有让学生再思考再完善的时间,不能把答案一现而过。第六,用过的课件要保存下来,以后再用时要认真进行修改和补充,使课件不断完善。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对当今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又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创造物质条件。
一、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动机。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我们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如树立远大理想;参加各种竞赛,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鼓励,从而增强自信,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败和屈辱的精神。
(2)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往往是刻苦学习后,才发现知识的奥秘和用途,才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一定要钻进书海去;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出问题时,那种成功感易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可以促进学习。善于控制自己,是学习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绪,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学习上来,这点尤为重要。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在浏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式。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①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②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③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④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⑤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学生在听课时,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有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⑥做好课堂笔记。像我们历史学习,课堂笔记很重要,便于日后复习。笔记记忆法,也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可以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帮助学习。
⑦回家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次加深记忆,循环复习。
三、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老师经历和个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接受,那么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提高。老师在教学完成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的优化。
这里所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
1. 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课堂听课的方法。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 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互联网搜索以及进行社会调查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4. 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必须要做到,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核定。其次,一定要选用典型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来说明问题。再次,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证据要在每个论点或者论据上面体现出来。
5. 做历史练习的方法。历史新课程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历史论坛、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作业。按照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首先是审题,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次,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也就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6. 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就广大学生而言,面对硬性的记忆历史知识是很头疼的事,学会和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对记忆的历史知识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做能提高记忆的动力。其次,要讲究和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历史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其实就是因为历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过去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所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对我们的祖先曾经创下的丰功伟绩以及为我们留下来的可受用的资源牢牢掌握。
高三,算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高三以后,学生就该真正步入社会,与社会打交道。我国的应试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至此一跃或将直入龙门。这虽不是决定性的结果,但它对以后的生活发展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高中历史作为应试教育考试科目中的一科,我们应该如何备战高考,用漂亮的历史成绩来回报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时光呢?
我认为作为高三历史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应在历史复习中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因为,教师一直是作为引导者来教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历史复习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先对历史课本进行归类,归纳总结,将复习计划分阶段,每一阶段的重点不同,教学方式也不同,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也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一步步有条理地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会留下有条理的印象,如果教师讲课时就一团糟,历史内容一会是明代,一会是唐朝,那么学生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千丝万缕的知识点,但是却不能连贯在一起,容易混淆学生的记忆。所以,教师有效地计划课程安排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做了最好的准备之后就要看学生的了,那么,我认为学生在历史复习阶段就要调整好心态,将复习作为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抛弃以前不自信的不良心理,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认真听讲,对教师在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做好笔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框架,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因为我们都知道,历史包含了我们中华从始至今的知识点,可想而知,知识点是很多的,而且里面会有许多类似的东西,也有容易使学生混淆的东西,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来备战高考。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某段历史的发生年限、时间上面的记忆,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有那么多历史特殊时期和值得记忆的时期,难保死记硬背不会出现失误。所以,学生应该首先将历史时期先捋一遍,将历史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记清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记忆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最后,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历史课上面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历史典故和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的不同事情,而有的学生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对历史无从下口。这个差异就来自于对于历史的兴趣,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不自主地进行研究、考察,从而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高中历史复习阶段,教师要在历史兴趣上面对学生下足工夫,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起来后,那么对于历史的学习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新课程的再认识
首先,新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三维要求。过去,教师只需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后,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即可。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新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其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历史课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他们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比如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我们应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视频,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其所学的知识更具体、直观、人性化,进而体现整个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最后,新课程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创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观看《大国崛起》视频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学生的情绪高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观后感。写观后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们的心灵感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
我校不少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进入高中后,严重影响高中知识的正常学习。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使初、高中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而且,从深度上讲,初中内容如蜻蜒点水,高中则要求入木三分,这就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高中历史的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存在矛盾,让学生无所适从。
2.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进入高中后,便不知如何下手学习,不懂得适时做课堂笔记。有些学生虽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每一次考试前,却不知如何自主复习。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通过及时复习、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差、方法落后的实际,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应让学生在课前就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指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必要时还可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学习新知前,学生不再处于“零”起点,而是一直在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尽可能多地了解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通过有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合作教学观念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历史;分析;实践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侧重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一)教学目的过于传统,只是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备好课,不断地钻研教学大纲,将那些所谓的重点,考点全部打包传授给学生,而这种传授方法,就是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并不能很好将教学的本质达到。
(二)教学的氛围相对比较严肃,缺少学生之间彼此讨论以及思维发散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认真地授课,学生坐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存在了很多年。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氛围相对严肃,学生之间没有相互讨论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就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出来。
(三)教师的评价以及考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反馈受到限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是通过考试来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很客观,很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单独从考试成绩来看,很多学生,他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很局限,这就是典型的会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说他们就是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历史学习的好坏。
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
(一)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分成了几个板块和专题,这就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因为历史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比较具有复杂性和细碎性。很多小的历史事件都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的发展相互串起来的。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条时间线,然后将这些事情串起来,历史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现在的课本,每本书都分为不同的方向。用整本书来讲政治,讲经济,讲历史人物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每个单元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专题,这就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起来。
(二)新课标的历史书将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新课标对于历史的发展顺序有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各个现状,让我们觉得历史都在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新课改发生的变化。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教学不可再墨守陈规,要学会创新,用更加专题化的板块将知识系统分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更好学习知识。
三、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些新方法
(一)教师必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前的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能力,制定更加符合现在教学要求的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始终像从前一样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就可以了。
(二)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的
过程
从前的传统教学,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和平时的测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其中的要领,教师大多都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学习历史文化名人,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是我们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成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动力,才能够更好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新课标相比较于从前的旧课标,有一个最新的变化和要求,那就是更加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实际,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在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它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意义,这些才是我们高中生必须要掌握和应该掌握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在不断变化中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遵循新课标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更加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是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最有力证明。高中历史的知识不算复杂,但是却包含了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历史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史为鉴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不断地用历史教学来激励自己,将有利于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依宁.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作业流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潘明足.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9:54.
[3]韩丽群.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 网络财富,2009,11:130-131.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