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高校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其中不乏一些专科层次的高校。《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课程,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包含着较多应用型的内容,具体包括行政学基础理论、行政权力、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办公室及机关管理、公务员管理以及行政礼仪等等。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1.《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国内外行政改革和实践的了解,树立学生的行政意识,提高学生的总和素质以及运用行政管理知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善于动手操作的初级行政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1)理论基础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行政权力的来源与行政体制、行政组织的理论和具体职能、行政领导的方法和艺术;熟悉行政决策的过程、行政监督的类型和过程、行政效率的测量与评价、中西方行政改革实践;等等。

(2)实践能力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办公室及机关管理流程、办公设备的使用、公务文书的撰写、行政礼仪常识、行政协调与沟通常识等等。

二.专科学生学习特点

(一)理论基础较弱

相对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专科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普遍不够突出,理论素养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课堂学习中,专科学生对课本内容尤其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乏,注意力较难集中。以上因素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讲授效果不佳,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二)实践型就业导向

与本科、研究生阶段偏重理论研究能力不同,专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操作型人才,而专科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大部分也选择的是应用和实践型岗位。为适应这一特点,教师在面向专科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重点。

三.当前专科层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专科层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意愿的激发。陈旧的教学理念并不完全适合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专科学生理论基础弱,但动手能力较强,应当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其实际操作的技能,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采用教师全程讲授的方法,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尤其专科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师生互动,更多采用实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针对专科学生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专科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对理论学习较为抗拒的特点,《行政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通过运用一些真实案例、模拟真实情境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式,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一)案例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是政府行为,学生对政府部门的了解不多,一些问题较难理解,此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辅助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尽可能选择近期发生的、离学生生活较接近的事件。例如在讲解“行政决策实施的前期准备”时,选取当地取缔城区非法营运三轮车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行政决策实施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行政相对人的宣传和告知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小组作业法

在对“行政礼仪”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处理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小组作业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3-4人一组,小组成员选择一项行政礼仪在课前进行学习和准备,每次课堂预留时间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对所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有的小组选择传统的讲授方式,但更多的小组加入表演环节,将行政工作当中涉及到的礼仪常识用正面或反面的方式演绎出来,生动直观,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有助于自身和其他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方法是通过情景的虚拟和再现,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模拟操作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主要将此方法运用在“办公室及机关管理”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实践当中。在情境模拟教学中,设计行政办公室及机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来访客人的接待、公文收发的流程、会议的组织、档案的整理等等,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了解工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出现的失误,提醒其正确的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对课程内容的实践部分进行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在《行政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实践中,讲授法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较少。针对专科学生对理论知识较为抗拒、课堂注意力较难集中的特点,除了使用内容丰富的PPT课件以外,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两会”常识时,可以选取电视媒体制作的专题节目进行播放,其中包括有提案提交程序和会议流程的动画演示、对代表的访问、专家学者围绕特定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类节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质,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枯燥的理论知识赋予一定的趣味性,易于学生理解。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如新加坡电影《我在政府部门的日子》就生动地表现了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协调与合作问题,观看过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具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在学科实验室中引入模拟政务系统,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熟悉电子政务系统的各项流程,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作者简介:伍美玉,(1984.02—)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承担《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第2篇

(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人文素养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糊,造成这些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不准。因行政管理专业脱胎于政治学的这种学科渊源,使其政治学倾向严重。

2.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隶属模糊。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既有隶属于管理学院的,也有设置在文法学院、法政学院的,这种专业和学院的隶属不明导致培养目标模糊和学科定位不准。

3.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功利化。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人文素养培育和精神发展需要,导致其培养目标呈现出一种浓重的功利化倾向。

(二)教学内容陈旧,与相关学科割裂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陈旧,存在严重的交叉性和重复性,基础理论讲授偏多,技术性、应用性内容较少,忽视了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其现实社会生活中集取,经提炼-升华-创新-发展,再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出场方式。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陈旧,与相关学科割裂,此种教学教育活动与学生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无法相融,使教学内容既远离了学生主体,也远离了现实生活本身。

3.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时展脱节,存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方向性等问题,仍停留在以政治学研究为重心的范式上,忽视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过于强调定性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4.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相关学科融通不足。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相同专业雷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单一化,缺乏与相关学科的沟通和融汇。“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都包含了行政管理学知识,是与行政管理学息息相关的学科,但除此之外,与行政管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财政学、统计学、公共关系学、高等数学等。在我国,这些学科与行政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被妥善地处理好,越位与缺位两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行政管理专业设置课程的数量,核心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开课的先后顺序缺乏科学研究和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脱节、冲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联系,干扰了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缺乏人文关怀

1.强调工具价值而遮蔽其人本价值。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体现,也应该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却呈现为一种教育者将学生当作控制和被动说服的对象客体的“控制性说服”教育,强调其工具价值,遮蔽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人本价值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2.强调知识讲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少、平台构建难等问题,虽然在此领域教学中已推行“案例教学”法,但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仍比较机械、单一,基本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教育理论以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作为基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为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单向压制、灌输和教化。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基本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致其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3.强调集体灌输,学生自主性缺乏。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仍照搬和采取传统的,具有机械性、静态性和单向性的集体灌输方法,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背离了最初的教育设计理念和评估价值预期。

4.片面强调“应是”的单向理论叙事,缺乏“实是”的思想引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知图式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片面强调“应是”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是”的思想引导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俨然成了与学生无关的思想独白和理论叙事。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应有的阐释力与吸引力,导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抽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内容,而不能主动思考和自发创造”。

(四)师资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滞后于专业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行政管理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源于政治学专业的新增专业,其大部分教师由原政治学、哲学和社科专业转岗而来,缺乏在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影响专业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学校难以组建一支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兼得的师资队伍,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具备教学理论与社会、政府或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学科复合型教师。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岗位上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虽然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很少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训、创新等实践活动中,其教学方法、授课艺术和实践教学水平等仍有待提高。受人事管理制度和经费制约,在高校具有行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少。同时,教师应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观念未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高校引进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时,忽视了实际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过于看重学历和职称,导致教师达不到“双师”标准。这种状况既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改革的进程,又影响了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专一多能

在跨学科背景下,要加快转变培养理念,确立专一多能、適应社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异于其他人才培养之处,就是其不仅知识广博,且具备实践管理能力和开创精神。

1.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学习和掌握广博的人类文化知识,具备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积极吸收优秀、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成果,具备科学的公共行政精神、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使其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以及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的要求是“学会求知,具有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学会综合,具有多科学、多方位、整体I生综合能力;学会沟通,具有和组群共事、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事,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能力。”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使其终身学习、沟通、协作、创新等能力获得持久不竭之动力,人文素养之养成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2.具备协调、沟通与合作等实用性社会事务技能。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重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实践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养学生之时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和实用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其自身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多途径地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使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提升与他人、团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合作能力。如,教师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吸收和引导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调研工作,从与教师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

3.具备社会调研能力、创新思维、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对原始资料和相关客体进行调研、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以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开发创新和应用思维,提升其公共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行政环境,使其在多种复杂的行政管理实践工作中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二)教学内容:多学科化

1.增加跨学科和应用性课程设置。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课程设置滞后、课程内容设计单一、学科视野狭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基于此,应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增设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尤其是创新跨学科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专业来设置课程教学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课,以及与行政管理学科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使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设置尽可能科学、合理、高效,从而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互通、互渗、互融,利于专一博广、专一多能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2.追踪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必须要体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前沿,适应现代政府的需要,符合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和体现:一要灵活多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二要注重实际运用,开设一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行政管理技能(诸如文字表达、电子政务、信息处理技术)的课程;三要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涉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素养,行政管理的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社会综合能力,还包括自我公共价值观、公共行政精神、精神气质和健全良好的人格。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主体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力求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互动,采用多元化的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仿真情景演绎,采用阅读与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在寓教于乐、学生在寓教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各项教学内容。

1.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助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一是改革评价标准,出台各种奖励措施,设立科研基金,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为申报省部级、国家级乃至更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创造便利条件,制定和出台资助和奖励高水平学术成果和专著出版的政策规章,增强支持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二是鼓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益。教师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案和讲稿中,使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行政管理学科和相关专业课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热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话题讨论。

2.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依托教师和教材的单项传播和灌输的授课方式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占主要模式,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要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对和处理突发式公共危机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素质。二要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开展案例分析、电子政务情景模拟、学术沙龙、分组辩论等,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三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和模拟行政实践事务、社会活动创造场地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参照反省和提升自我,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3.推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加快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以案例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备受推崇,我国可以借鉴,在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中通过适度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实地和虚拟情景中学习“案例”。一要做好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和准备工作;二要构建前沿动态和典型的案例库;三要推展案例教学法试点工作;四要建设实用的案例教学室和实验室。同时,改革考试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方法。采用卷测、案例分析、面试访谈和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促进考查学生应试能力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转变。

(四)师资优化: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聘请专业新教师,加强新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新的师资力量。一要引进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的优秀博士,充实青年教师队伍;二要引进和聘请行政管理各学科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公共管理部门官员做兼职教师。

2.鼓励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赴国内外名校访学、进修。学校应出台多项措施、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通过读博、进修和访学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

3.多形式聘任本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国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可担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者,其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可聘请其来校做兼职和客座教授。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想方设法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课程体系设计:跨学科同质性耦合

1.增设跨学科耦合课程,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高校行管专业的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应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管理技术等形态。“改造行政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以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形成一个真实反映当前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有较强综合性、应用性、完整性的,较合理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加强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探索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必然要从教材建设抓起,应注重建设和出版反映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成果,贴近我国国情、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的系列教材。

3.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性的生成、未来的发展愿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遵循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来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和师资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设置中。

(责任编辑:申寅子)

第3篇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专业设置不科学和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而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立足于基本知识体系维度、应用维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维度等三个维度,并具体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日益的深入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结合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和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培养公共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行政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近期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以梧州学院为例,在总结当前我国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地方院校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缺陷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其他专业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设置的日益科学,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目前,梧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城乡社区组织从事管理工作,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可见,其主要取向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党政机关的“官员”或“领导”、“高级”等“官僚型”人才培养,而不是大众化的“事务型”人才培养,而后者才是吸纳公共管理人才就业的主力军[2]。这凸显出我院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其二,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专业教师虽然都来自公共管理领域的硕士或博士,但是由于教师们所毕业学校公共管理教育取向不同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比如,来自以政治学取向较为浓厚高校的教师可能会偏重政治学方面课程的设置,而具有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则下意识建议多设置一些管理性的课程,并没有全面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因素。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偏重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较少。其三,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2007年,我院设置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了体现专业特色,设置了电子政务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的特色;二是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专业特性。虽然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例如,《市政学》总共是51学时,其中34学时是用于理论教学,17学时是用于实践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三是在能力考核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题的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考核方式的创新,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不够;四是就业教育缺乏方向感,在为学生做就业教育时没有突出专业性特点,没有明确就业的领域和岗位教育,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最后导致竞争度较低的基层公务员没人考,较高层级公务员竞争不过别人的尴尬局面,甚至会出现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三个学科的毕业生共同竞争同一部门同一个岗位的现象。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框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知识的维度,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其实是以通识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和某一领域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从这意义上,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通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二是从地方性的维度,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部分知识应来自地方,其技能的获得亦源自地方,其去向应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与其他人才培养一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的模式。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了一个有关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基本知识维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其实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将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从整体上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具有通识性和普适性的,其适用性是可以跨行政区域甚至是国界的。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主要来自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具体形成了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等体现专业性特点的知识,并有机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地方性的维度。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是在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体系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和升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受到地方环境的制约和形塑。一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地域性知识往往成为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技能亦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学生习得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同时地方经济社会为学生习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从某种程度上也塑造着学生所习得技能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去向是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3]。从这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要素构成的体系。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维度有机构成的。这一有关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框架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适应公共管理领域技能型人才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因此,本文以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为指导,并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方面着手,试图构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学校的定位为基础,学校的定位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参考学校的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梧州学院在综合考虑广西高等教育规划、梧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梧州学院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梧州大学”的定位。从这意义上,梧州学院的定位,由此确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必须以梧州为基础,辐射两广和北部湾经济区;二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向是基层,主要为基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农村社会培养公共领域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三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流向和培养定位之后,设计出切合可行、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确立“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二是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实践领域,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以校园为载体、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和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三种方式,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这三种实践方式为基础,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未来就业取向和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首先,就以校园为载体的实践而言,鼓励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校级和系级团委和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公共管理的基本技能;其次,针对有研究兴趣倾向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向学校申请科研项目,在主持或参与科研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科研基本素质培养;最后,就业实习基地是在学生在校园实践和科研项目实践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未来职业选择的一个学习平台,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技能培训。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两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4],也是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客观需要。

(三)“三段式”的培养方案。

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教学体系和以“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5]。学科基础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例如设置一些美学、伦理学等通识课程,通过认知、技能、情操意志等方面的学习,为专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贮备和理论基础;专业方向培养阶段主要是解决“专业针对性、理论应用性”的问题,旨在突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应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方案的“两段式”模式,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专业的特点。首先,在专业方向上,应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基层单位,主动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强调突出专业的方向性和应用性;其次,要以应用能力为根本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设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比如城市管理课程模块、社区管理课程模块、农村社会行政管理课程模块、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社会保障课程模块等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设置应特别注意平衡基础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可较好地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业能力培养的矛盾[6]。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还应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及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同时选择多个课程模块,并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即可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五)创新教学方式。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新驱动教学发展,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避免实践课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应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内转换到课程实习基地,并建立常态化的课程实习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农村公共管理系列课程、城市社区管理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实践创新学分[8]。

四、结语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正确回应了国家和广西的有关政策,立足于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符合时展的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强调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偏向人才培养的“工具性”而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性”,致使学生散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公共性价值理念、公共服务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9]。如何平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是本文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田钰燕 刘克汉 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人为本’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号:2013JGZ158)和梧州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梧州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号:WYJG2014B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方向)[EB/OL].

[2][9]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09.

[3]谭和平: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5.

[4]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6.

[5]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

[6]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0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