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管理经济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共管理经济学

第1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管理;发展

引言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调节。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恶性竞争的频繁发生,很容易造成失灵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公共经济学得研究,加强公共经济学的管理,进而维持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1.公共经济学的概述

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市场秩序需要政府来维护,社会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为避免市场失灵,则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公共经济学中,它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及其行为。首先,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政府与市场也同样会存在失灵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而公共经济学就是要解决此类问题,包括政府的经济暗语行为、政府从事的经济活动范围、方式、途径以及效果[1]。同时,在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同时,它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另外。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2.公共经济学管理的意义

公共经济学管理是一门具有多门经济专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综合学科。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而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大公共经济学管理的研究,加强公共经济学管理,确保政府宏观调整职能的合理利用。从现代管理体系的角度出现,管理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使一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或使一个系统从低级有序变为高级有序的过程,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只有加强公共经济学管理,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2]。

3.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

3.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就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公共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在经济管理中,要重视民族管理,提高公共经济学管理的透明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经济学管理工作中来,多听取民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3]。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另外,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宏观职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3.2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政府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4]。管理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

3.3公共预算管理

公共部门的收支决策是通过预算的编制过程来完成的。政府预算是与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同步成长的。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公共预算管理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公共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依法管好老百姓的钱,体现公共预算管理的“公共性”是政府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政府预算而言,应研究政府计划与预算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建立由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组成的复式预算体系以及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推广绩效管理、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等;就公共预算而言,则需要研究强化人大的预算控制与预算监督、推广参与式预算以反映公众的预算需求。要着重研究中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途径,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强化预算约束力[5]。

3.4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

公共社会经济学管理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公共经济学管理而言,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不仅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同时还包括环境、生态等事业。就目前来看,我国公共经济学管理还不够全面,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彻底和深入。为此,在公共经济学管理中,我国政府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以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分析,在对当代中国教育财政状况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模式,探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公共政策和现实路径,要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6]。

4.结语

公共经济学管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宏观职能,就必须全面抓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西支行)

参考文献:

[1] 雷银枝.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情报,2008,01:22-25.

[2] 孙克竞.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4:65-68+73.

[3] 陈柳钦.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01:21-28+42.

[4] 张丰祥.论我国公共经济学管理的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5,08:172.

第2篇

2008年,我院继续秉承"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的理念.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科建设

1.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我院已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的2007-2010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力争在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中再有新的突破.

2.做好"十一五211"的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落实在2008年度的各项工作,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在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在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中心.在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层次.在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的办学资格.

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科学研究

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五,学术交流

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08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留美经济学会议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西部大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第二届政治经济学年会,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院长联系会).

2.各个学会,所,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

第3篇

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

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

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

第4篇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四)理论思维抽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公共管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方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少。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6]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留下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预习。在下次课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进行讲解。如讲到需求弹性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谷贱伤农”的经济含义。

第6篇

公共管理专业是我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该专业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能力,还与实际生活与人联系得非常紧密。以往的公共管理专业课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借助公共部门的实践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管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由于情境模拟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的使用时间也不长,一些设计方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针对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基于公共管理专业情境实施模拟教学,做好设计工作,并保证科学应用,保证公共管理教学的高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

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组织及企业对实践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学科,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都有所提升。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还存在严重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较为突出,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一定要坚持革新,采用情境模拟方法设计教学,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课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等方面进行情境模拟,并完善实际应用。本文结合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做好设计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1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设计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延伸,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更加具有互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最大限度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知识应用能力。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应按照一定的设计程序开展,提升教学的条理性。第一,确定情境模拟案例。公共管理专业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模拟案例,根据学生的数量、活动的时间安排模拟课程。例如,在模拟“两会”报道、政府管理的时候,要学生做好前期搜集工作,并将案例模拟安排在两会开展时期。第二,编制活动方案,设计模拟场景。在确定案例模拟的时间与主题后,教师和学生还要结合案例内容编制活动方案,了解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浓缩。另外,为了提高模拟教学的真实性,还应最大限度地还原案例,从着装、人物邀请、学校支持等方面入手,保证活动更加真实,让学生更快进入场景。第三,设计角色,分配任务。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参与者,设计情境的时候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对此,案例要设计好角色,将工作和任务加以分配,保证模拟教学顺利开展。第四,教学反馈。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在开展结束后,还应做好反馈研究工作,教师作为案例实施的组织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定,总结活动的效果,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2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做好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设计工作以后,还应将科学的设计流程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构成使用的条件,保证课程顺利开展。

2.1充实专业资料,改善教学条件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的样式新颖多样,有些活动与国家政治、企业管理息息相关,涉及的内容丰富。因此,充实好图书馆的资料,完善基础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据,就成为了完善教学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应改善教学条件,为情境模拟教学提供专门的会议室、网络资源等,从硬件和软件上给予支持。

2.2加强专业课程的联系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不仅涉及自身的学习内容,还与其他知识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对其开展专业情境模拟教学的时候,要探索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的契合点,充分研究其与各科专业课程的联系,丰富模拟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眼界。

2.3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第一,模拟政府听证会。政府听证会是地方政府在进行关系民生的重要决策之前开展的会议,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模拟,有助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分析社会现状,认清听证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第二,模拟在线访谈。在线访谈是现代化网络应用和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新渠道,它为人民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方法,体现了我国政府改革的决心。让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在线访谈模拟,有助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回答中思考,更好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高实践能力。第三,模拟民主实践。让学生扮演选举人与候选人是民主实践模拟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模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情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训练他们的民主行为,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更好地发展。

3结语

公共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操作水平。对此,高校要设计好专业情境模拟教学的流程,并做好应用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闫章荟.公共管理专业情境模拟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

[2]区晶莹,钟灿球,俞守华,等.公共管理专业情景模拟教学活动设计与优化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

第7篇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因其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耗资巨大,工程的良好运作必须有巨大的资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电力工程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不断扩大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管理 合同 安全质量 进度 工程造价

在现今电力工程的兴建浪潮之中,传统的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也亟待改革和创新。相比其他的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项目有着建设结构复杂,耗资巨大,工期长,管理多面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为了更可靠的区分劳动队伍的真伪,应该在确保企业满足分包工作,进而对劳务企业的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设备和施工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合同的拟定一定要确保责任、利益分割上的准确性,不得存在劳务上的牵扯关系。劳务分包工作一般需要列出施工清单明细,具体写出施工项目、工作量计算单位、劳务分包单价等内容,一方面利于结算账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务纠纷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合同的变更必须在双方的同意下才能签订补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劳务企业若将施工项目装让于其他劳务企业,而转让施工队伍又没有从事相关的施工的相应条件,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则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对于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则需要诉讼法院解决。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还要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安全生产。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对对应的设备运转情况做好记录。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施工质量管理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一级计划一般指的是根据组织设计安排告知各级单位的准确职能、开工时间、交付时间等;二级计划即逐步落实一级计划的相关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确定施工安排和资源配置等;三级计划则是在保证前两者稳步落实的前期下,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期延迟和技术难题等问题,指定和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工期的部分偏差得到纠正。三级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项目施工流程,进而保证项目工程按时交付使用。

 

参考文献:

[1]苏帅钦.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9年06期

[2]麻昌颜.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11期

第8篇

独立学院二级管理系级办公室管理工作一、独立学院推行二级管理的背景及其影响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稳步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达到万人的已不在少数,对独立学院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独立学院开始推行二级管理,建立系一级管理机构,完善系一级管理制度,逐步将管理职能下放到系一级管理。

推行二级管理对系级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挑战。在推行二级管理形势下,学院将会把精力主要放在做好学校的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学院的发展建设方面;而各系将具体负责教育管理职责,如日常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各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在系级管理中,系级办公室将作为系一级管理的中枢机构存在,系级办公室管理将经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完善的过程,对系级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二级管理背景下独立学院系办公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情况需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在教学组织或学生管理中产生重大问题。

二、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与特点

系办公室隶属于学院办公室的管理,作为学院与系沟通协调的枢纽与桥梁,对外接受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任务,负责学院各职能部门或领导安排的各项具体工作的任务传达和协调,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反映着整个学院品牌的社会形象,对外宣传起着示范作用。系办公室作为系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机构来设置,其职能一般包括协助学院等有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学院政策;传达上级领导或部门的指令与信息;综合协调处理好学院与教师、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三方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辅助决策、服务和监督检查工作;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营造文化环境职能;对外窗口职能等内容。

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有着传统高校二级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立学院自身体制带来的一些特殊性,因而也对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一人多岗现象普遍。独立学院是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在办学经费方面较紧张,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严格,这就造成了办公室管理人员较少,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对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年龄结构小,经验不够丰富。独立学院的教职员工,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除了一些母体学校选派的干部外,主要以自主招聘人员为主,这些自主招聘的管理人员,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小,在独立进行系级办公室管理方面经验不够丰富。

三、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级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系级办公室作为新的部门,同时作为系政策指令和教学计划的执行部门、从上到下和从内到外的协调部门、承上启下的服务部门;担负着学院和系里的协调关系、承上启下的任务,是系里工作运转的枢纽和调度中心,但系级办公室在成立之初,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对系级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2.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工作头绪多且压力大。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决定了管理者会从成本上考虑,人为地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节约学院的运营成本,这就增加了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另外,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院办公室所承担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幅度增加,加上学院办公室作为学院有关部门任务下达的终端、各项信息收集的初端,工作量大、任务之繁重可见一斑。

3.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且缺乏协调。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它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院校有些差别,因此,不能照搬原先的管理制度。另外,由于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的规模快速膨胀,院系逐渐增多,内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且多变,这导致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权限、职责划分不够及时,将严重制约办公室工作管理的有效性。在办公室工作中,由于分工、工作季节性等原因,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常会出现一部分人工作很忙,而另一部分人却相对较轻闲的局面。正是由于缺乏协调,经常会形成抱怨,甚至引发内部的不团结、工作间的不配合现象。

四、改进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行二级管理,必然要有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人员。但是,目前高校办公室管理队伍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较少,部分办公室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技能,因此,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培训补上高等教育理论、行政管理或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性运作机制。一是完善日常工作制度,明确权责分配。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同时也必须强调协作精神,做到分工不分家,员工互相支持和帮助。二是制定完备的工作程序,照章办事。学院必须对办公室的工作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接待事项、印章使用及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等都要明确其操作程序和流程,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三是员工要提高监督与自我监督意识,灵活督察方式。办公室负责人要把颁布的学院管理文件落实到位,用制度来约束人。四是鼓励先进,惩罚落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领导要善于激励,赏罚分明,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一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出来的,要变被动的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参谋助手职能,认真调查、收集、筛选、分析对学院发展有价值的信息,供领导研究,为领导献计献策。同时,也要主动地为全体老师和全体学生服务。二要提高服务的本领。办公室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让师生满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十分清楚所负责的业务,掌握相应的服务技巧,优化服务程序,使服务工作既及时周到又不出差错。

4.鼓励求实创新,摸索新的工作思路。求实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武器。对于办公室的工作,工作人员最为了解,如何精简步骤,化繁为简,也只有工作人员最熟悉。让员工提建议,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只要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就要敢于突破陈规戒律,放开手脚去干。把提合理化建议的制度运用到办公室的管理中,建议一经采纳,就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林瑛.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09,(7).

[2]聂国欣.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特点及人员素质要求[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10).

第9篇

【关键词】 东莞职教城 理工学校 景观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东莞职教城位于东莞市横沥镇(东莞生态园旁),由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东莞市职教城公共服务区组成。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位于职教城东北角,南侧为职教城共享中心,西侧隔东引河河道与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城校区相对。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新校区项目选址在东莞职教城的东侧。基地北侧为已建成的东部快速干线,可连通莞谢路、规划中的环莞快速路、莞从(东莞至广州从化)高速路等快速连接东莞市区及广州市等地;基地东、南侧的横沥镇环市北路、水边路与骏马路等横沥镇骨干道路,能快速连通生态园、石排与企石等地,交通十分便捷。未来主要通过东部快速路石排立交转环市北路或东部快速路横沥立交转水边路进入职教城。

2.项目规模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新校区占地约27.01公顷,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944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约为66400平方米,广场面积约为64000平方米,湖区面积约为6500平方米。总招生规模为7000人。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及长远发展需要,三年制中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比例按1:1设置,既大专生3500人、中专生3500人;中短期培训规模根据学校培训现状及发展规划暂定为3000人/年。教工规模分为大专、中专两部分进行,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教职工总人数为766人。

3.用地内现状情况

现状基地原为水塘和农田,地形平坦、低洼,主要标高在2.0~3.5米之间(85高程,下同)。经过初次填土,地块标高填至6米左右。

4.自然条件

横沥镇位于东经113°55'至114°10',北纬23°至23°4'之间。属台丘平原埔田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台地区,中南部为连片的平原埔地。

横沥镇属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年均气温22℃。河流主要有寒溪河和东引河。

二、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创造优美、雅致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充满盎然生机的校区环境。

2.绿色生态校园

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学校结构,绿化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校园环境

校园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公共事业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在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4.高科技与高感情的平衡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操的平衡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在空间结构上,就是对学校主体的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形成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通过空间组织既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又保证每个人的思想独立性,促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绿洲。

三、设计理念及布局

1.设计理念

人水共融 天人合一 生命之源 生生不息

2.总体布局

东莞职教城以城为名,引入城市中的核心、内环、外环等元素加强四个地块的整体性。在规划上设立核心绿化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绿色核心在中心区域凝聚起各个地块,增加了空间向心力。同时,作为中心园区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各地块的实训、教学、行政等功能建筑构成了城的内环区域,日常教学生产管理等在内环进行。城市外环由生活区、体育区组成,内外环之间一水相隔,暗示了内外环之间的空间转化,也促成内外环之间的景观共享。通过广场、环的概念,整合了各个地块,体现了城市应有的整体感。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景观设计核心价值源自理工学校的学科特色-理性、自由、融合、综合,所以本校区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母题定位是线性、几何、联通、交叉。根据大的设计指导原则和设计理念,结合建筑围合出的功能空间进行多层次的景观设计,营造一个开敞空间大气简洁,围合空间轻松精致,视觉景观和体验景观完美结合的景观氛围。

在中心广场处结合建筑设置大片的叠水及静水水面,倒映四周优美的景观空间和校园建筑。同时在水系周围进行景观变化,做到有水可观,有水可亲。中心广场留出足够的集会和活动广场。在主入口至主教学楼处营造一条生态绿化廊道,强化这条主要景观轴线。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在其周边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做到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完美结合。如食堂前以活泼有变化的铺地和休闲设施进行景观空间营造,而实训楼内庭院则以丰富多变的水面和绿化给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结合周边的景观空间营造多层次的景观体验。

考虑到学校的功能性和使用人群的景观需求性,所有的建筑内庭院都以简约、轻松、休闲为景观空间的营造指导原则,每个建筑内庭院都会做不同的景观变化,缓解教师以及学生因繁重学习任务而造成的紧张感,让所有的景观空间成为使用者放松体验的最佳场所(图1)。

四、铺装设计

整个校区绿地由园路、各个休闲广场及观景平台串联而成,园路人行步道主要采用高压透水砖,并搭配各色花岗岩等其它材质,使道路看起来既清爽整洁,又可体现材质间的变化,使园路走起来不会过于单调。各个休闲广场及出入口特色铺装均以透水混凝土材质为主,强调空间的界定,用简洁明快的直线条加以划分,使广场更显大气鲜明。

五、植物设计

东莞职教城环境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思想以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为指导,依据总体规划设计构思和现有的校园环境景观现状,将地域性、生态性、教育性三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环境景观设计的始终,力图在校园环境景观中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空间。整个校园景观设计清新自然、开阔疏朗、生态和谐、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追求以透见大、以景见深、以绿见美、以古见悠、以境见长的意境。打造岭南风情、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配合各个景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区,做到“春花浪漫,夏季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1.主要景观区

分布在主入口和广场处,规则式配置高大乔木及观赏花灌木,形成林下空间,具有景观标志性。主入口广场沿中轴线以斜面的树池对称布置,像是翻开未合上的书本,寓意“走进知识的海洋”,进入学校就走进知识的殿堂。树池采用高大雄伟,姿态优美,四季常青,树干挺直的大王椰子做主景树,给人挺拔向上的视觉感受。通过主入口来到“树人广场”,象征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办学精神,广场上挺拔的樟树代表着“和谐”。在主入口至主教学楼处生态绿化廊道,采用大王椰子做主景树。通过这三组大乔木左右呼应,支撑整个入口立面景观效果。选用配置红花紫荆、美丽异木棉、木樨榄(球)、红花继木(球)、龙船花、勒杜鹃、黄榕等,为整个校区添色加彩。

在理工学校的景观水系中,运用水翁、落羽杉、水生鸢尾、千屈菜、再力花等水生或湿生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空间变化有序的水生湖岸景观。并具有蓄水涵养水源的功能,还能为野生鸟类提供栖息地。

2.生活区

主要集中校区内宿舍楼,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以芳香植物为特色,选用白兰为主景树种,也是东莞市树,白兰花叶片青翠碧绿,花朵洁白如玉,香如幽兰,具有很高的观赏假植;再加上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开。白兰花代表着报恩,学生报答老师教育之恩情,这正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选用配置肉桂、琴叶榕、桂花、澳洲鸭脚木、希美丽、米兰等。

3.教学学习区

为校区的教学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植物功能上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氛围。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因为树冠有很强的消音作用。并且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选用竹柏为主景树种,竹柏叶形奇异,细长而尖,有韧性,终年苍翠;树干修直,树态优美,叶茂荫浓,为优美的常绿观赏树木,寓意“坚韧不拔”这正是学生们应具备的精神。设计以林荫观赏乔木为主,选用配置铁冬青、肉桂、桂花、九里香、希美丽、米兰等。

4.体育运动区

作为整个校区绿化的基调和主要景区的绿化背景,支持着整个校区的绿化骨架。提供绿荫、减少水面蒸腾、吸收粉尘、降低噪音、改善陆地小气候。主要植物有桃花心、海南蒲桃、秋枫、樟树、国庆花、腊肠树等。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2]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43-46.

[3]赵玲.《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3):291.

[4]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2):80-82.

第11篇

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电话交谈、书信往来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涵盖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QQ、电子邮件、微信、微博、IP电话等。鉴于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的特点,秉承教育也是一种交往的理念,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家校沟通、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的小学班级管理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育工作的准绳。目前,在一些小学,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小学,由于以下方面的因素,导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

(1)家长方面的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不少家长忙农活、忙工作、忙生意,精疲力竭的家长们,可能只有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这造成部分孩子的接送和家校之间的互动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能则由保姆代劳。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体力、年龄、隔代亲情等因素,对孩子的关怀主要集中在营养、健康和出行安全等方面,和孩子关于校园生活的交流少,和老师关于孩子学习和在校表现的沟通少。而保姆通常只负责照管孩子的日常起居和人身安全,鲜有时间、精力和孩子进行教育、思想交流。

长此以往,随着学生的成长,部分学生可能会与父母、师长疏远,并表现出以下特点:对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羞于交往,怯于交往;对别人抱有戒备心态的同时,又渴望别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2)教师方面的因素

日常教学中,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可能欠佳,存在单向性和简单化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沟通过程中,谈话简单迅速,仅着眼于向学生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信息、情感和思想,强调说服学生并让学生服从自己,不合理的重视学生的反应和态度,不积极的聆听学生的倾诉。即使给予学生肯定,也多泛泛而谈。长此以往,学生在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时,会产生紧张、畏惧、犹豫、不主动、不积极的心态,导致师生沟通困难。另外,与学生面对面开展交流的方式,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性格内向等),不一定适合每位学生。

通过网络通讯传递信息,克服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为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下面,列举两种常用的利用网络通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建立QQ群开展互动

建立两个QQ群,一个是学生群,另一个是家长群。

建立学生群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及时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谈心,浏览他们的网上留言,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掌握学生的近期动态;二是方便学生之间讨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分享相互的知识、资源、欢乐和喜悦;三是利用照片墙、公告等功能,班级活动的照片、课前和课后思维拓展题,便于营造温馨的班级文化、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建立该群,能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拉近生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学生心态比较放松、约束感减轻,有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

建立家长群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积极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二是利用群聊功能定期召开“网络家长会”,方便那些异地工作或事务繁忙的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是和家长交流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建立该群,能加强家校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有效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力量。

在利用QQ群开展互动时,应注意交流的定时性并控制每次群聊的时间,要防止孩子们对此过于痴迷。

(2)通过电子邮件开展互动

通过电子邮件开展互动,主要适用于QQ群不便进行沟通的情况。因管理的需要,QQ群通常需要实名认证。一些学生,特别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鉴于实名制,可能还不能克服和老师交流时的紧张情绪,还无法完整的表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为此,可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鼓励学生采用匿名的形式给老师写信,大胆的说出平时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

第12篇

摘 要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它利用经济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它研究了如何把微观经济学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决策。战后的管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系统论的、决策论的、权变论的、企业文化论的、比较管理论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各领十余年。李宁公司作为中国优秀的运动装备生产商,正式依据科学的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本土民族品牌的典范,迈向了国际化的道路。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 企业的管理决策 李宁

企业管理中所涉及的要决策的问题是很多的。比如人事决策、组织决策、财务决策以及销售决策等。管理经济学涉及的是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关的经济决策。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产生于西方,其诞生的标志是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的著作《管理经济学》的问世。以后出版的较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美国学者海因斯的《管理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帕帕斯和布里格姆的《管理经济学》、特鲁特夫妇的《现代美国管理经济学》等。管理经济学的历史不长,47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这门学科却传播迅速,影响深而远。总之,我们探索的目的在于使现代管理经济学离开传统管理经济学,贴近经济学的原有位置,而向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学理论贴近。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在许多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经济学也就是研究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最能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案,即最优的方案的一门学科。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工作者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有顺序地进行,通常把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目标,界定问题,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手机和估计数据,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实施和监控。

“一切皆有可能”为李宁公司的标语,一年前的8月8日,在公司创始人沿着国家体育场鸟巢屋顶飞奔数十分钟后,全世界好像一下子都知道了Li-Ning 这个名字,《华尔街日报》称这或许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则免费广告。

这家资产高达60亿美元的中国公司的目标一直是要在中国乃至世界与耐克与阿迪达斯公司一争高下。但现实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先后超越李宁之后,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牢牢掌控着中国市场占有率前两名的位置。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作为曾经占据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国有运动品牌,李宁现在多少有点尴尬。阿迪达斯抢走了在家门口举办地奥运会主赞助商的机会,尽管赞助央视主持人、创始人参与火炬点火吸引了一些眼球,但错过借助奥运会实现国际化跃升的机会还是让人惋惜,它还必须避免过度与民族性联系在一起――与耐克和阿迪个性化、时尚的品牌塑造相比,过于依赖李宁个人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或者过度渲染自己是本土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只会让消费者产生品牌形象老化的联想;在篮球和足球的主流体育装备市场领域,李宁的品牌并不强势,消费者很难对李宁品牌做出消费意识的链接。

2009年4月23日,李宁在北京新国展与国家羽毛球队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在此之后,李宁明确羽毛球将作为李宁品牌未来最核心的运动项目,公司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跑步、时尚运动装备、篮球、足球等业务。这被李宁公司视为一次战略意义上的重大转型,在于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多年的竞争后,李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李宁出乎意料没有选择篮球和足球两个主流市场,而是选择专业羽毛球领域。在4月23日李宁与国家羽毛球队合作签约仪式上,它的管理者说,羽毛球将作为李宁公司独特的DNA,作为与竞争对手的区隔,帮助李宁实现本土超越竞争对手,走向国际化。

李宁公司的选择充分地说明了管理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是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在2002年确立“专业化+跨界运动”风格后,李宁就一直试图谋求在某个专项领域成为领导者,并先后在体操、跑步、篮球和羽毛球领域进行尝试。但体操还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跑步缺少专业含量,而在最能体现运动品牌激情、速度和技术的篮球和足球领域,分别有强大的耐克和阿迪达斯把守。李宁在2008年底给管理层的一封信中说,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更好,有理由相信,有了正确的管理经济学理念指导,李宁公司一定会走得更远。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以“竞争三部曲”开拓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广大领域。他以“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为基本理论范式,提出“价值链”、“五力竞争模型”,以及成本领先、目标集中、差异化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波特的理论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同质化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作业较为普及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拓展到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其次,应用“价值链”将企业的整体优势创造活动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价值增值阶段。最后,该理论核心内容就是对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的分析。21世纪,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知识和信息更加畅通,新兴产业和企业接连不断出现,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长期看,企业应当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李宁公司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第14篇

[关键词] 情景模拟; 教育信息化; 公共危机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6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15- 03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员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以培养学员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处理临时矛盾的应变能力,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这种方法使学员如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员高度投入、学员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等特点,符合现代教育学中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教学相互作用论”原理,所以,该方法被引入党校课堂教学后,获得老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情景模拟教学主要依托模拟演练培训系统,因此模拟演练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各级党校纷纷建设起数字化的多媒体情景模拟室,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是比较新的教学形式,加上信息化建设本身的不确定性,如何建设好、应用好情景模拟教学系统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拟以我校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室的建设与应用为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系统的开发

1.1 系统关键功能要求及实现方法分析

情景模拟教学系统是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重要设施,即教学平台。针对教学对象、目标、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平台有其特有的实现方式。情景模拟教学系统一般要求具备以下关键功能:

(1) 情景创设功能。以“情”为中介,是情景模拟式培训的基本特征。“情景”是情景模拟式培训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2]。在现场模拟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营造逼真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以便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利用多媒体(包括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或重现案例情景,制造教学情境,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2) 模拟演练(人机交互)功能。“做中学” 是情景模拟教学区别于传统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而且情景模拟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交互,要求教师要与学员一起构筑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团体中的快乐共享者。因此,情景模拟室不仅为创设教学情景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而且要能够为学员提供参与模拟演练和教学互动的工具和手段。网络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实现师生互动比较有效、便捷的方法。教师、学员彼此之间可以在软件的支持下,借助网络进行对话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 成员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情感需求和团体人际关系。

(3) 指导控制功能。学员是情景模拟(演练)活动的主体,但学员不可能自编自演,他们离不开教师对情景模拟的总体组织。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应当在教师严格控制之下。因此,情景模拟教学系统还要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管理与控制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估总结的手段。这些功能通常是通过软件系统来实现,由任课教师引导运行。

综上所述,从技术角度看,多媒体情景模拟教学系统应是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撑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模拟形式,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教学平台,可以连通和传输音视频信号及多媒体信息,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员演练和师生积极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手段。因此,其设计以开放式、多功能的平台为目标,遵循先进性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兼容性原则和可维护性原则。

1.2 系统的结构设计

以我校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室为例,由于党校学员的特殊性,其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教学目标,是以理论培训、案例讲解、仿真演练等为主要手段和方式,以增加领导干部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实战经验,培训的是经历、心理,而非专业技能和水准。而我校教师在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教学中采用的是“桌面推演”的方式。以某一突发的公共危机的处置应对过程为基本内容,由教师选定相关案例,在课堂内以多媒体的方式将危机态势尽量完整地展现,创设出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教学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教师给定的危机信息,按照危机处置和应对的逻辑过程,以角色扮演为手段,用文字和语言演练处置手段和对策。根据上述应用(需求)特点分析,我们设计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1 硬件系统(物理层)的组成

如前所述,硬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操作工具和创设模拟场景。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我校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室主要配备了以下硬件:①计算机及网络:包括教师机、学员机、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基础网络等。②多媒体系统:包括大屏幕和视频融合器、音频及扩声系统、灯光系统等,用于显示模拟场景,制造教学环境氛围。③摄像系统:用于跟踪拍摄和回放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研讨。④中央控制系统:对上述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和调度。⑤电源、防雷等伺服系统。

第1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资源共享 交互模式 灵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22-02

目前,网络技术正不断渗透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小到个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到社会经济、产业的宏观运行。不能否认的是,网络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更需要积极主动的借力于网络时代的各种产物。从教育领域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教学工具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一味的使用以往的课本、习题册教学,不仅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的一种标志。可见,在充斥电子产品与先进科技的当代,教育模式与学科建设的创新,成为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管理作为现阶段较为热门的学科,同样需要适应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甚至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网络环境特点,巧妙地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这样才能保持该学科持续的生命力。公共管理学科如果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自在发展,其未来前景也将会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在现代学科建设中,可谓是种类繁多,其中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也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公共管理是一种公共组织的职能,以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和起点,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有效组织为主要目的。公共管理从学科角度看,被合理的划分为职能与目的不同的几个部分,包括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发展管理、教育管理等。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促成了公共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在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它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与大多数学科相同的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包括教材、文献的变化与演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活动的丰富,以及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等。这些时代变迁的烙印,无不深深的反应在每项人类活动中。

就目前而言,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科教学的创新尝试、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环境的不断渗透,使得公共管理学科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在课堂以及课外教学活动中,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对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管理实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公共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说方面,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公共管理有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目前进行公共管理学习的人们的主要目的,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也逐步向“脚踏实地”转变。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多元化的特点,造成了该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多变性,这就意味着在学科建设阶段,人们就应该做到广泛的、多元的思考与教学探索。因此,想要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现实意义,还要求人们具备充分的学习资源,相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包括一些前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这些都能够为该学科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注意到,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呈现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轨迹,它内涵的深化与广度的延伸,都在人们的不断钻研与探索中得到实现。所以关注学科知识的更新,时刻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也是人们想要实现学科建设的关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仍然面临着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把握好信息与网络集成发展的步伐,才能够防止公共管理学科与时代脱节。所以,巧妙地将挑战转化可以利用的优势,才能够保证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意见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的规模化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推动力,也是其高度发展的产物。种种事实证明,这种“大资源”优势让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切实的得到益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处理的迅速,大大简化了人们工作的程序与步骤,取而代之的是鼠标、按键等极其便捷的高科技工具。人们不需要像以往翻阅大量的资料文献,或是利用一定的空间存放这些书本,也不会再面临找不到理想的图书资源的困扰,所有的问题都因为网络发展迎刃而解。将公共管理学科置于网络环境中,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以没有障碍的利用海量的图书资源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源,大大提高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学习效率,充实了其教学效果。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基础,利用高科技的图书资源库,人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突破了公共管理学习的第一道障碍,这样的突破对个人学习与学科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也能够让公共管理学科在众多学科中迸发蓬勃的动力,为实现其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交互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本身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它的“年轻”主要体现在形成系统时间较晚,人们的接受程度不高,而这些劣势在现阶段正逐渐转变“先抑后扬”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公共管理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当人们一旦有了某种欲望,便会积极的将想要发展的对象与现阶段最先进的因素联系起来,将公共管理学科置于网络环境就是如此。公共管理学科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给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交互性的学科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公共管理中。交互式模式主要要求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及领域范围内的论坛、研讨会等情景交流。这样的开放讨论,实际上缓和了等级身份差异,每个人以平等的地位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接受来自他人的判断与评价,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教育领域提倡的“有教无类”的生动实践。除此之外,网络环境的交互模式在硬件软件配置上、信息处理上,也更体现出了其高效性。以往的圆桌会议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远程交流、网络平台等所取代,这些高科技的交流工具既保留了这些学科建设活动的初衷,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强化了实际效果,给包括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在内的多种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公共管理灵活教育模式

灵活教育模式(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是由现代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与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共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灵活”是它的显著特征。它融合了终身教育理念与先进的网络科技,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呈现多样的学习模式选择,来使公共管理理论与技能教育得到实现。2000年,雅典远程教育委员会提出灵活教育就是要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道具等。这一切自助活动的原则,都源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曲线与兴趣方向,这种模式将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置于首位,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学习与教育模式,能够一定程度的形成教育成果的最大化产出,这也是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更具生命力的创新与开发,先进的教育模式与必要的技术支持都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网络技术给这种充满不确定性与实施难度的教育尝试提供的强大的技术支持,个性化的档案管理、复杂的数据分析与整合,以及最终教学成果的评定,都将通过网络技术得以实现。公共管理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数据处理活动,将它与同样要求数据管理的灵活教育模式加以融合,并赋予了网络技术的充分支撑,这种搭配将会给教育领域,以及公共管理领域呈现奇妙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将会使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三、总结

现阶段备受人们关注的公共管理学科正在面临与网络环境的磨合,两者的相互作用将会为公共管理领域呈现新的局面。网络环境所给予的便捷且海量的资源共享、无障碍的交互沟通,以及博采众长的先进教育模式,都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网络科技因素,与现阶段热门的公共管理学科之间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无障碍沟通合作,也体现了现今科技高速发展正作用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时代特点。公共管理学科顺应时代潮流的改进与自我提升,也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