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的艺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讲的艺术
课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讲,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讲的艺术不仅是指讲课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更重要的在于讲课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使学生能闻其一而盼其二,听而思、思而疑、疑而问。出色的教师无一不具有高超的讲的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能用几十种方式说出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所以,为师者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锤炼自己讲的艺术。
二、写的艺术
教师的工作,须臾也离不开写。教案、评语、批语,都需要认真写好,尤其是板书,显得尤为重要。三寸粉笔,耕耘不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已属不易,写出点艺术来就更得下点功夫。每一节课,黑板上写些什么,写在什么位置,怎么个写法,课堂结束后,黑板上该留下些什么,高超的教师无不劳神加以苦思。优秀教师的板书,应该像一幅精美的图画,重点难点如烘云托月,条理性、逻辑性脉络清晰,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加工提炼后变得简单明了,形象艺术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影像,成为学和思的纲。学生提纲举目,便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大凡成功的课堂,除了精彩的讲解之外,无不配以巧妙的板书,使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了解学生的艺术
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知心人,能使学生对他们敞开心怀,无话不说,教师对学生也是了如指掌。甚至面对初次接触的学生,他们也能凭三言两语,使师生之间就如同故友。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从东北到江南讲课,与当地学生素不相识,简单的开场白就让学生亲切如故,课堂上与学生配合自如,课下与学生谈笑风生。使得听课领导和老师还以为是他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其了解学生的艺术真正令人羡慕、钦佩。
四、运用教学原则的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在言语过程即教师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通过口头表达的活动中,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这就是在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对语言的改造和再制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格化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才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
教育教学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依赖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教育教学应该讲究艺术,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乐教乐学”这一原则。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学会一种正确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灵活、最细致、最可行、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让我们熟练而富有情感地驾驭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技能等和谐升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教学艺术是运用情感,饱含热情,以情感人,激起共鸣。情感,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标。无情不能成艺术,之所以教学艺术能够活化知识,陶冶性格,能化险为夷、变尴尬为欢乐;能在艰涩中求得简明,在艰难中突得窍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充满了情感,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融洽和谐、有利发展的情感气氛。师生热情、乐观、、合作,总比冷漠、忧郁、不和谐情况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刺激带动下,会很快激活起来,活跃起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创造性
语文教学切忌单调的“照本宣科”,提倡艺术的创造性。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技巧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之花才会开得鲜艳无比,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不管学生对题目理解与否,便让学生埋头作文;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一番,做一些框框套套给学生套上,便让学生去作文,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导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而致“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只是说一些“框框套套”里的枯燥无味的话。而一位教师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却给我们许多启示。那是一堂公开课,上课铃已响,听课的教师早已在教室里坐齐,然而上课教师却还没有到,学生们皆侧目扭头,焦急万分地等待,听课教师也感到十分奇怪。十分钟后,上课教师才大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今天这堂课请大家写一段你们的心理活动,题目就是《当老师迟到十分钟之时》”然后老师便让学生立即作文。结果全班作文成绩较好,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把各自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这便是创造性教学开出的灿烂花朵。
3.表演性
这是指教师教学中表演的艺术性。教师要能够把三尺讲台当做必表演的舞台,不断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体态,各种眼神,各种手势,各种语调,乃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哀一乐。像相声小品演员一样艺术地加以表现,让学生从表演的精彩细节中获取知识,悟出道理,提高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看戏》一文,先绘声绘色地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天气的闷热,看戏人如海水般涌动的情景,当讲到演员们踩着节拍走上舞台,梅兰芳出场唱戏的细节时,教师便清了清喉咙,轻轻甩动衣袖,踩着舞步,模仿梅兰芳唱了一段京戏,学生们便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讲道:“梅兰芳大师唱的戏比我唱的好千倍,他的歌声清纯圆润,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优雅的水袖中,从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尽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时,教师就在这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去领会梅兰芳歌声的柔和与铿锵。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演员的“角色”进入到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当然,有的课文不便发挥表演性,但是教师可以当好“导演”,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彩创设情境,去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获取知识。
4.审美性
教育教学艺术的美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育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教学情景的美等等方面。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师生情感密切交流,不时共振共鸣。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谐的,教学艺术使师生摆脱了功利、理性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谐的审美过程。审美往往是从形式入手的,所以教学艺术具有形象特征。形象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绘画、电视、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审美必须借助和依赖的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必然的形式。
教学艺术总是在欢乐中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寓教于乐。成功的教学必须是美的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审美性。要求教师用美的观念、情趣、语言、行为、教态、板书、教学情景等去调动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注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包括:语言美、仪态美、创造美、科学美、艺术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为美而教,学生为美而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新、幽默诙谐,具有人情味;仪态整洁而端庄大方。多角度创设情境,科学性艺术性地传授知识。
5.情趣性
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平淡单调,味同嚼蜡,而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教师要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幽默诙谐而哲理闪烁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用充满机智而结构严谨的方法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教师的教育有时如清风拂面,有时如薄雾绕山,有时如江海波澜,有时如山涧泉水。或优美,或朦胧,或壮美,或清新,都会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语文教学中的情趣性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它要求教师授课时情绪饱满,讲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与信赖。讲到动情之处,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教师往往要能妙手回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具有神秘的趣味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学生不知不觉地汲取了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人格和情操。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最能体现出“乐教乐学”的艺术性。
一、语文教学的原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知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学生整个的学习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也就是快速阅读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当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会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集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第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第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瑰宝,是交流乃至思维的工具。提问恰好体现了其中的艺术,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当呆板、固定,忽视了提问环节。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严谨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提问的度。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提问,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有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无趣,而有些过于复杂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互动性
课堂提问既可以是老师在授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理解能力的不同,使学生在语言感知能力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
1.提问应当围绕重点内容而开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也就意味着老师应该将问题集中在教学知识点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将问题设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上,那么问题就失去了自身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提问应当区别对待学生
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兼顾二者,在找提问对象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以《江南的冬景》为例,笔者设计的问题就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该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删减信息的能力。在通读了全文后,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出关键信息,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让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培养他们在阅读时删减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一堂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收获知识的多少,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环节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技巧;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提问技巧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自己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问,更要善于提问。
一、创新提问技巧。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而去,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获得进步。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二、提问讲求艺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如教《与我所欲也》一文,理解作者运用假设推理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如果人们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为达求生避患的目的会怎样做?
(2)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3)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请举出几位历史人物来证明。
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争相发言。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举出了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加以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问题的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
(1)什么是骨猓吭跹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
(3)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
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面向全体,分层优化,让问题服务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做好激励评价,落实问题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
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
随着我国招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办学思想的更新,办学模式更为开放,不少大专院校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很多以农、林、牧、冶金等为办学特色的大专院校里都增设了艺术专业,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后,由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必修文化课程,其中,语文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大专院校的语文多以文学欣赏为主,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本篇幅所限,每篇课文都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中截取的经典段落,教材编委会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了相关的注释、分析、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虽然,大学语文已经不会像高中时代一样以考试为主,但是,学校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会在每学期期末时举行笔试作为考核的依据。
与其他专业一样,现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艺术类专业的语文教学特殊对待,无论是考核方式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学模式,均一视同仁。而担负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将“大一统”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传承至今并无推陈出新之意。
二、艺术类专业语文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1、深奥老师,薄底生
根据专业所需,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注重对艺术本身的学习,而容易忽略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其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面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嘴“之乎者也”,阔步迈入课堂的语文老师,很多学生都雾里看花,无从下手,不知道新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该如何进行。
很少有语文老师愿意在接受新学生时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更不用提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了。教师大多愿意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所学来分析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能深入就绝对不肯浅出,能书面语就尽量不用口语,但是这些深奥、艰涩的辞藻除了能为课堂上的讲者们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外,别无更多益处。对于文化底子较薄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学语文既不能背,也不能理解,似乎比学外语还茫然。
2、守旧的内容,呆板的形式,岂能满足活跃的生
现在采用的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版,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思想文化的飞跃,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少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和诗歌都一再出现在学生和教师的视线之中,让人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
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读课文,学生抄写笔记的形式,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单调的课堂组织形式,加上滞后的教学配套设施,使语文课堂的45分钟显得分外拖沓冗长,懵懂的学生直接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很多教师从上课伊始就关注着上课的时间,期盼着下课前的最后一分钟。
陈旧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授课方式和消极的教学理念让以外向性格为主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活泼好动的性格非但没有为老师增添更多的喜悦,反而使诸多授课教师头疼不已。语文老师都以分配到艺术系教课为负担,惶惶不可终日。
三、分析建议
如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高师生积极性,改善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了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所学与教学经验,建议如下:
1.因材施教
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活泼好动,以外向型性格为主。他们多善于言辞,能唱能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与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教学设施的基础上改变授课形式。如:教授戏剧欣赏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欣赏作品的内容改编成脚本,选择合适的学生参与导演、编排和演出工作,安排妥当的时间演出。演出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所需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以加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强集体凝聚力,更能加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一改对语文课的呆板印象,产生对文学的无穷兴趣。
2.化深奥艰涩为通俗趣味
古代文学作品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述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学气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当然应当与时代同步。在传承祖先的文学遗产的同时,如何让现代人更好地接受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让思维活跃,文学功底欠佳的艺术专业学生更好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是每位担负了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人生学习语文长河中的一个时段。它既要为升学的学生奠定语文素养,又要为进入社会的学生提供语文准备。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属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其特征有:
一是语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与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养成性特征。学生学习语文,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又至死方休的学习行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积累语文,并用语文知识与社会交流。学校教育在人生学语文的过程中,仅是一个重要阶段,而非唯一阶段。
二是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浓墨重彩的一笔。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积累,另一方面是表达,但它们都以价值观为前提。积累是用听和读的方式接受古今中外的语文信息,教材有价值观倾向、教师有价值观倾向,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慢慢地接受这种价值观。表达是用说和写的方式向外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上,学生都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蕴含其中。积累与表达又是互通的。相同价值观的信息,学生容易吸纳;不同价值观的信息,学生就会排斥。
三是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就教学质量分析看,非智力因素对语文的影响比其他学科大。一般说来,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好的学生较稳定,语文则表现为跳跃性较大,或者说偶然性较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好的兴趣、爱好、习惯,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问题的学生,语文信息量较大,语文成绩一般较好。这表明语文成绩不单纯反映智力因素,同时,意志品质也起重要作用。
四是具有个性化色彩,有意与无意并行。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积淀,那么语言就是与时俱进的工具,需要常常更新。一代人与一代人不同,这个人与那个人不同,语言的这种个性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都致力于让学生敢说、会说、想说自己的话,这是十分必要的。个性化还来源于情感差异,这反映在学生表达上,产生千差万别。教学中的有意与无意有时效果与期望并非一致。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
二、初中语文教学艺术的几点启示
初中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的“信息库”,提供“菜单式”的教学服务;当好“艺术家”,且能将自己的“艺术”才能在学生当中展示出来。初中学生已有小学语文积累,转向涉猎古今中外各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并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训练。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是一桶水而是几桶水。要像饭店老板那样,能提供适合各种顾客口味的菜单。唯有如此,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和数学相比,也许语文更具表演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把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教学方法升华为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艺术必然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语文教学艺术必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教师若把理论知识单一地传授给学生,那无疑是枯燥的,而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能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这可以借助图画、幻灯、多媒体等手段直接再现形象,如《火烧云》一文讲“这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这句主要是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可找有关录像放映,真切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夺目。也可通过教师的形象性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的美丽。如《长城》一文,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课始教师对学生讲解,长城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外国人一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通常就是长城。由于古代的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使得长城被赋予了一种自强不息、抵御外辱的精神,有了护国安邦的使命。它被印上了人民币,被写进了国歌,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歌颂。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起来,自然而然地已投入到课文内容中去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
(二)语文教学艺术必须用情感性去感染学生
一个演员如果表演没有感情,这个演员必定是不合格的,也必当受到观众的唾弃。那么,如果一个教师上的课没有感情,神情淡漠、语言乏味,也必然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抓好了课堂教学,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情绪饱满,激情洋溢,语调抑扬顿挫,学生的情绪情感才会被感染和激发,师生才会弹奏教育教学的美妙乐章。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师生之间引起了情感共鸣,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愈讲愈起劲,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组织指挥能力,学生愈发愈有趣,就更能刺激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及调动原有知识的能力。师生间能如此默契的配合,何愁育不出良才呢?相反,如果师生间缺乏交流,缺乏搞好教学工作的共识,学生从内心里不喜欢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你,那么你的话学生就不会用心去听;你提的问,学生就不会用心去想;甚至连你所教的学科,学生都不会喜欢。如果造成这种局面,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又如何谈起呢?
记得我在刚接一班的时候,心中失望了好一阵子,简直没有信心能否把这个班带出来。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与关爱能创造神话、能变荒凉为绿洲,更能将“死马”医成“活马”,这个班46人,语文基础差,口语表达能力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在晚自习,节假日找学生谈话,进行家访。掌握全班情况后,我首先在班上培养正确的舆论向导——拼搏进取,遇难而上。把学生的劲先鼓起来,情绪先调动起来。然后利用空闲的时间给学生补课。学生看到我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而不计报酬,一心放在班级工作及语文教学上,自然人人非常感激,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有些生活上有问题、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也尽力帮助他们,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算是一块顽石,只要你诚心对待,以情换情,他也会被感化,心甘情愿的按照你确定的目标去奋斗。
(三)语文教学艺术必须具备创造性
当今的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大胆的怀疑、无拘无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创造。教育,首先是人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学生才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去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曾在一次教学活动的闭幕式上说:“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我们的教学艺术尽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仍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因此,我们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巨人的花园》、《狼和小羊》这些文章时,很多老师都让学生写了续编故事,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情境,给学生以想象的余地,记得我还让学生写了《小猫钓鱼》新编,结果新奇有趣,有的写小猫改正了三心二意的坏毛病后,钓鱼技术日渐精湛,去参加钓鱼比赛得了第一名;有的讲小猫和老猫回家进行了丰富的鱼大餐等等,想象力之丰富,让我出乎意料。可见,教师在教学艺术方面,稍稍注入一些新变动,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满意。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艺术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却神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化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二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一、教学内容留“空白”
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用文字表达外,还可以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即“曲言”, 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俯拾皆是,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用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场”处理,巧妙设问启发,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感受他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肌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
二、教学时间留“空白”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波峰”,也有“疲劳低谷”的曲线。因此,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台有度,富于节奏感。急时如崖上飞瀑,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林中清泉,悠然出涧,涓涓流淌,浸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有时可人为的“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效。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时间”要素而言,也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为学生留出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的落到实处。
三、教学空间留“空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祥的现象,讲台似乎成了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教师一节课往往坚守“讲台”阵地,寸步不离。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这反倒给某些开小差, 做小动作,打瞌睡的学生以可乘之机,所以教学效果并不见佳。其实。有些时候“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要不断凋整自己的“站位”学生自读时可下讲台巡视,学生讨论进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板书内容教师应空出讲台:有的时候又应使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如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
黑板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空间”,教师也切忌据为己有.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留些“空地”,让学生对参与“间作”、“套种”。使这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借鉴吸收先进的经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求全心理和求知,释疑的强烈欲望,讲究一点“空白”艺术,那将会使板书更加富有魅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的实践已表明:运用空白艺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由于教学中的空白艺术,遵循了学生认知心理规律,抛弃了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串讲分析,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去“填充”完成被省略的内容;有时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有时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让学生参与“轮作”、“套种”。这些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学生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下学习,这一过程是经过由对“空白”的疑惑与探究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满足的“质”的飞跃。当学生通过峰回路转的探索最终登上了豁然开朗的峰顶,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这种“成功激励”将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指望工匠性的劳动能够奏效,不能只对语文作静态的形式分析,不能只看到简单的语言符号,而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作用。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职高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的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因此语文课给予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十分丰富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欣赏文学精品,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根据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陶冶情操、培养理想,在教学方法上就不宜多用分析法,而宜多用欣赏法。
欣赏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诵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富于感情,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审美观念,有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优劣高下的鉴别能力。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可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
1、保证有效的阅读时间。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尽量保证一个月有两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多看一些文学精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面向就业的前提下,知识面对于学生来说总是首要的。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课堂作业,在家有各科回家作业,没有空余时间;并且学生毕竟自控能力差,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去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挤出些时间给孩子们。一些机械的抄写、背诵作业少一点,即便所谓的一些活题,也无非是根据要求写句子、改病句等!细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难道不是在复习词语,接受新词、好词、佳句的过程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也能看到正确的陈述句、反问句、转述句、双重否定句吗?况且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的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因此,在校期间我们语文老师应提供时间给学生看书,有了看书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适当情境。
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这种轻松氛围的创造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即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得教学内容的仿真情况在课堂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反映,欣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创设适当情境来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情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结合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浅显易懂的诗歌和散文,可采用朗读法和记诵法,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欣赏作品中反映出的意境美、语言美乃至技巧美等;对较含蓄难懂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理解诗意和文意,共同体味诗歌和散文的含蓄美、艺术美。像我在讲《琵琶行》第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接着自己范读和适当点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和感受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物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你们看,茫茫江头,秋夜送客,枫叶飘零,荻花萧瑟,寒江浸月,客船待发,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们能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这景物的特点和给我们的感受吗?”同学们自然会随着我有声有色的引导欣赏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会抓得很准,立刻回答:“秋瑟瑟。”而对待小说和戏剧,除了生动地陈述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外,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角色朗读或登台表演,这样就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欣赏的同时再创造,既欣赏到作品原有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一种欢乐愉快中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
3、诵读古典诗歌。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的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通过古诗文教学,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课堂3分钟小演讲
作为一名中职生不仅需要知识面广,面对就业的他们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很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我都会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们胆子变大了,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这也给他们以后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迷中,灵魂不断得到了净化,感悟力、理解力、鉴赏力等种种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次第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功到自然成地逐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本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1世纪迫切需要的语文智能是敏捷思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入耳成文、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事可待,因而快思、快读、快听、快写训练便成了现代化语文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河南师大曾祥芹《人类言语运动的五种速度》)。”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于这五项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创设 启发 联系 多媒体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为神奇,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成功的上好一堂语文课,跟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导语的妙用是至关重要因素。本文试从如何妙用导语谈起,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巧妙设疑,激趣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你不妨这样导入:自古以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己,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
三.巧妙提问 启发导入
“有疑则思,进而解疑”,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四.利用诗歌名言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天街小雨润如稣,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欣赏《春》。
五.利用联想、想象轻松导入
贝多芬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同样,文学的欣赏也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联想与想象可以说是学生赏析作品的双翼,如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导入: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这样学生们就驾轻就熟,很快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游戏导入
课前安排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同学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威尼斯商人》时,可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分配好角色,上课时直接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通过学生的精彩表演,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在学习议论文时将文章的论点直接先提炼出来,以辩论会形式进行辩论,明确论据的重要以及论证的方法。
关键词: 导入艺术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引人入胜;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扣人心弦。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好的导语像磁石, 聚拢学生分散的思维;像电光,点燃学生的智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多媒体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动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再导入新课,学生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1.歌曲导入
悦耳动听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用歌曲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用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导入《愚公移山》一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又如在讲《乡愁》这一课前先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想家的时候》,勾起了同学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走进台湾同胞有家难归、亲情难叙、锦书难托的乡愁世界。
2.视频导入
如由视频《鲁迅先生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视频《壶口瀑布》导入《黄河颂》,由视频《安塞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视频《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视频《钱塘江大潮》导入《观潮》。
3.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置;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以欣赏图片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二、故事导入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习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初中生正处在充满想象和幻想的阶段,他们对故事情有独钟。所以,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之前,我先讲了一个英雄故事:2007年11月30日,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在婺江边散步时,遇到一位女青年投河自尽,他毫不犹豫地跳入零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最后女孩被救起来了,而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事迹在全国传诵,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但是有人却在网上讨论,说他为救轻生女孩而牺牲自己的做法不值得。那么到底值不值得呢?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寻找答案。
三、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如在讲《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说:“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时要注意把握一个原则:介绍时语言要简洁,时间不应过长,以5分钟以内为宜,主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水平或时代背景,否则喧宾夺主。
四、旧知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从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结合点,顺势过渡,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举多得。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是教师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
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问:“历史上有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谁能举几个例子?”同学们举出“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例。我接着说:“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五、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争强好胜,猎奇善辩是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因此,我在讲《孔乙己》时这样开头:“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在《孔乙己》的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把‘大约’和‘的确’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岂不是败笔?我们一起研读课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