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优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图画;教学法;读图能力;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是教学有的教具,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图画教学”是老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与本节教学有关的“图”或“画”,这些“图”或“画”就是教学挂图。使用这种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迅速在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大有裨益。
“图画教学”是将地理知识与直观图画相结合,突出了地理教学时空分布的特点,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用娴熟的技巧、简易的笔法 ,把一些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略的黑板略图边画边讲,学生也边看边画边记,注意力随老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这样教学课堂效果非常明显,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地理“图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 区域地理图
区域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常见的图,大到世界全图,小到一个小岛或一个国家的省区,但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基础,在黑板上画区域图时,要求教师能抓住区域的轮廓特征,画得“像”。如讲我国的“青藏地区”,可迅速画出“青藏地区”轮廓图,并指出青海象个“兔子”,青海湖象“兔子的眼睛”,西藏象一只“蹬山鞋”。学生一看到这张图,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后面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的展开了。
二、 自然地理图
自然地理图必须能反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讲到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的干季和雨季,从而引起了植被、动物的变化。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的两幅图,即一幅树木高大、草类茂盛、降水、动物悠闲吃草的图。一幅只有树干、枯草没有动物的图,便将热带草原气候内容生动鲜明的展示出来,即省时,又简便,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效率。
三、人文地理图
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和发展,新课程目标提出了“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获得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世情、国情、区情、乡情中的人地关系知识,形成分析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内容已从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向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画好人文地理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人文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述美国工业的分布时,可以简单的在美国东北部画上小汽车、钢铁炉,在南部画上石油图例、飞机,在西部画上电子图例,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工业的分布。
转贴于 四、地理图表
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手段,设计一些简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表,对辅助课堂教学、改进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好处。例如画一个圆按比例分割四个地区,就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
五、地理原理图
地理基本原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了抓住重点、难点,可设计一些简洁的原理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及地理事物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有些地理事象,如黄赤交角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剖面图、过程画、动态画等,边板画边讲授,不仅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而且能够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水循环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跟着一起画。“板画”完成了,水在陆地、海上和海陆间大循环的全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利用此图可得出三个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原理清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地理漫画
地理漫画是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段,揭示反映当前人类利用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由于人类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一针见血。比如,在讲到滥伐森林时,在黑板上画出漫画“小鸟的悲哀”,人类坎光了树木,小鸟落在斧头上悲哀的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了滥伐森林所带来的恶果。强化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地理图画教学法的特征是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图画再转化成地理知识。即:理性知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其优点是通过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判断、比较、分析、推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关键词:探究;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改下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上精神,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中一年级阶段将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教学观念上的优点
1.传统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更侧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更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地位的权威性,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是引导的地位。
3.活动式课堂教学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方法上的优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的单一,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从对比的课堂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讲述地球自转,传统课采用的方法:启发法、讲述法。活动式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模拟实验与游戏、三维动画投影等。教法上的改变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上的优点
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一味的听讲,活动过程少或者是几乎没有教学活动,有的设置的活动也只是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的一种问答式的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背景,再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小组合做的形式探究问题,最终获得学习结论,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
开始问题引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授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四、教学效果上的优点
1.传统课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没有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活动式课堂教学趣味性强,学生通过游戏、分组探讨等方式进行,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传统课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当时可能接受,但是容易遗忘,并且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也可能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比较差。活动式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获得,易将知识点内化,并且通过参与活动探究、知识讨论,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不容易遗忘,且实际觉问题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教学难点的处理
传统课在处理地方时及区时难点上,以挂图讲解,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困难;活动式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学生易于接受,且更易形成直观概念。
六、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活动式课堂教学注重课后活动的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方式相结合,不只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科教创新,2013(1).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