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优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教学优点

第1篇

关键词:图画;教学法;读图能力;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是教学有的教具,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图画教学”是老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与本节教学有关的“图”或“画”,这些“图”或“画”就是教学挂图。使用这种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迅速在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大有裨益。

“图画教学”是将地理知识与直观图画相结合,突出了地理教学时空分布的特点,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用娴熟的技巧、简易的笔法 ,把一些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略的黑板略图边画边讲,学生也边看边画边记,注意力随老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这样教学课堂效果非常明显,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地理“图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 区域地理图

区域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常见的图,大到世界全图,小到一个小岛或一个国家的省区,但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基础,在黑板上画区域图时,要求教师能抓住区域的轮廓特征,画得“像”。如讲我国的“青藏地区”,可迅速画出“青藏地区”轮廓图,并指出青海象个“兔子”,青海湖象“兔子的眼睛”,西藏象一只“蹬山鞋”。学生一看到这张图,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后面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的展开了。

二、 自然地理图

自然地理图必须能反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讲到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的干季和雨季,从而引起了植被、动物的变化。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的两幅图,即一幅树木高大、草类茂盛、降水、动物悠闲吃草的图。一幅只有树干、枯草没有动物的图,便将热带草原气候内容生动鲜明的展示出来,即省时,又简便,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效率。

三、人文地理图

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和发展,新课程目标提出了“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获得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世情、国情、区情、乡情中的人地关系知识,形成分析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内容已从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向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画好人文地理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人文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述美国工业的分布时,可以简单的在美国东北部画上小汽车、钢铁炉,在南部画上石油图例、飞机,在西部画上电子图例,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工业的分布。

转贴于 四、地理图表

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手段,设计一些简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表,对辅助课堂教学、改进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好处。例如画一个圆按比例分割四个地区,就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

五、地理原理图

地理基本原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了抓住重点、难点,可设计一些简洁的原理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及地理事物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有些地理事象,如黄赤交角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剖面图、过程画、动态画等,边板画边讲授,不仅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而且能够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水循环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跟着一起画。“板画”完成了,水在陆地、海上和海陆间大循环的全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利用此图可得出三个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原理清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地理漫画

地理漫画是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段,揭示反映当前人类利用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由于人类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一针见血。比如,在讲到滥伐森林时,在黑板上画出漫画“小鸟的悲哀”,人类坎光了树木,小鸟落在斧头上悲哀的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了滥伐森林所带来的恶果。强化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地理图画教学法的特征是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图画再转化成地理知识。即:理性知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其优点是通过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判断、比较、分析、推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探究;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改下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上精神,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中一年级阶段将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教学观念上的优点

1.传统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更侧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更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地位的权威性,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是引导的地位。

3.活动式课堂教学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方法上的优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的单一,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从对比的课堂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讲述地球自转,传统课采用的方法:启发法、讲述法。活动式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模拟实验与游戏、三维动画投影等。教法上的改变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上的优点

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一味的听讲,活动过程少或者是几乎没有教学活动,有的设置的活动也只是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的一种问答式的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背景,再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小组合做的形式探究问题,最终获得学习结论,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

开始问题引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授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四、教学效果上的优点

1.传统课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没有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活动式课堂教学趣味性强,学生通过游戏、分组探讨等方式进行,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传统课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当时可能接受,但是容易遗忘,并且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也可能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比较差。活动式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获得,易将知识点内化,并且通过参与活动探究、知识讨论,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不容易遗忘,且实际觉问题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教学难点的处理

传统课在处理地方时及区时难点上,以挂图讲解,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困难;活动式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学生易于接受,且更易形成直观概念。

六、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活动式课堂教学注重课后活动的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方式相结合,不只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科教创新,2013(1).

第3篇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4篇

一、在设计教学方式以前一定要研读课标

课堂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部分老师一拿到教材就开始进行备课,把教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处理,教给学生。但测试或参加考试时,却发现考题并非考查教材的内容,甚至可能遇到教材中未提及的概念。是试题“超纲”了吗?当然不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简单的“教教材”并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例如,在教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课标要求为“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新课程选择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如果教师只把课堂重点放在田纳西河,那是绝对不能“达标”的。通过解读课标可知,课标并没有明确要求具体掌握哪一条河流。因此, 我们必须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后,总结出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然后,让学生利用分析流域的思路,对伏尔加河流域以及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开发的异同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把每一条重要河流学习和探讨。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有效且高效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由于学生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美国的田纳西河较为陌生,我在实际教学中就曾用长江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替换田纳西河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长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征,得出河流各河段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如长江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适合梯级开发;再让学生对照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情况,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于塔里木河、伏尔加河、尼罗河等,以练习巩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此外,使用适当的乡土案例进行教学也可以活化新课程的教学。 由于乡土案例往往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区的实际例子,学生对案例的内容较为熟悉,有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感性认识甚至是理性认识。 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更容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化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例如, 对水稻种植有了解的学生能够对水稻的种植过程、劳动者的精耕细作、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等问题说出自己的认识;而在城镇的学生虽然对水稻的生产特点不甚了解,但都知道自己家乡的丝苗米很出名、很好吃,容易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会积极地参与探讨问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以讲授“热力环流”为例,教师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后,可以让学生探讨海陆之间、山谷与山上、市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情况,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绘制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图,比单纯的口头表述更有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点拨。而当学生在黑板进行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同步落实,不能让学生活动变成一个学生的事情。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大可不用急着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可以再叫一名学生评价前面学生的绘图是否正确,并让他做简单分析。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使全体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及时进行有效的学习反馈

作业不宜多,宜精。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表述为主的思考题,如分析我国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首都钢铁厂搬迁的原因等。通过表述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学科术语规范表述的能力,也便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存在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5篇

学优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自信心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深得教师的关爱和同学的羡慕,整日生活在奖励和赞赏之中,特别是教师或家长容易出现一白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只看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而忽略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学优生听到的多是赞誉和褒扬之辞,得到的是教师和家长的夸奖,看到的是同学和朋友羡慕的眼光,久而久之,他们就渐渐陷入飘飘然、忘乎所以的境地。孰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尤其对于这些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而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来说,不可避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作为教师更应慧眼发现其在成绩掩盖下的缺点及不良倾向,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这样才能使学优生成为优秀生――承担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否则,他们就可能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只能听表扬的话,听不得批评之言,有的甚至发展为爱慕虚荣、嫉妒报复、孤僻狭隘、自私冷漠、感情脆弱,极个别的还会误入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那么,应如何管理和教育学优生呢?

一、“一分为二”,引导他们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

由于学优生的努力、家庭的重视和教师的培育,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优点和长处,也取得一些荣誉和成绩,但是教师务必要让他们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若没有教师的辛勤引导、同学的互相帮助、家庭的鼎力支持,自己断不能有今天的成绩。引导他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对他人和自己都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山外有山楼外楼,还有英雄在前头”的深刻含义,自己的优秀不过是暂时的“闻道于先”,他人的落后更可能是“术业有专攻”,自己只有虚心向一切高手和能者学习,取长补短,把他人的长处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把他人的缺点当作自己反思的镜子,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妒忌心理,真正从心里悦纳欣赏他人,才能让自己“蜕变”更优秀更完美。

二、加强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第6篇

目前电子游戏有很多种类,如动作类、冒险类、战斗类、休闲益智类、模拟类、体育类和策略类等。种类繁多的游戏给游戏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地理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具备多元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可以编写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材。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多开地理选修课和校本课,同一门课也可以同时由多个教师开设,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电子游戏难度设置的启示:地理教学难度应具有梯度性与挑战性

一些升级类游戏设置由易到难,只有当游戏者完成低一级任务后,或游戏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可以去执行高一级的任务,这大大增加了游戏的神秘感,能极大地挑起游戏者的挑战欲望。此外,在有些游戏中,游戏者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难度,从最低级开始,若感觉太简单,不必逐级完成,在难度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实际上,升级游戏很好地运用了教育学中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不妨基于学生的现状和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具有梯度且有利于学习任务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进步和“升级”。例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前,先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的有关知识,即为学生搭建“梯子”或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不至于让学生感觉知识生成的突兀。

三、电子游戏情境变化的启示:地理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与交互性

很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3D等仿真技术的支持下,游戏有着逼真的情境,引人入胜。有的游戏情境还会随游戏者某一环节操作的变化而变化,某一环节动作不同,可能导致以后的环节和结果也不同。有些游戏可以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实现信息的反馈、交流与共享,即游戏者和情境是可以互动的。

1.基于情境的形象性,适当地在地理教学中设置情境是值得提倡的,学生不仅会感觉真实,而且会很感兴趣。

2.基于交互性特点,地理课堂仅有师的活动或生的活动是不够的,只有在交流中、在师生的思想碰撞中,才能达到课堂的交互和生成。

四、电子游戏策略使用的启示:地理教学设计应具有基础性与创新性

游戏者使用的策略直接决定了游戏能否高水平胜出或成功晋级,这需要游戏者借助经验加以判断,特别是一些需要全局观的游戏,但有时候更需要实现玩法的创新。而有的游戏本身是对物理原理的应用,需要游戏者操控准确,不断地尝试和修订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地理试题也是多变的,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抓重难点、抓规律、抓关键点,因为所有复杂的题目都是由简单的“一招一式”组合而来的。所以我们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教学设计也应该有所创新,对基础知识不断整合,加入时代元素,实现“老戏新唱”。

五、电子游戏完成体验的启示:地理教学效果应注重学习主体的角色性与效能感

第7篇

把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自选出一名小组长,每节课上课前由小组长对组内同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分为:上一节课内容的笔记,本节课所上内容的课后练习,如有导学案或地理填充图册等要提前完成,小组长把检查情况送到地理课代表处进行汇总,这样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自己上课的效果。

二、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是有效教学的深入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它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要让学生明白“无图不成题”的道理。要看懂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学会从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变成为自己的地图。能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好地图,为己所用。绘好图特别是绘简图会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仅教师要做到随手就来,学生也要做到。绘图时不求精、求祥、求准,但一定要简洁明了,需要的地理信息要表达准确。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使繁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绘简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转绘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地图,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三、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是有效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8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三地理教学知识繁多,在短期内要把高中三年的地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注重的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采取能力立意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题目多具有创新性、多变性。对此,教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考试大纲、当前热点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多进行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一、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地理由于知识难度较深、跨度较大,常常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甚至在高考中,文科考生们常说“得综合者得天下,得地理者得综合”,虽然言过其实,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地理在文科三门科目中至关重要。历数多年高考,由于文综地理考试失利,含恨落榜复读的文科考生大有人在。在文综三科中,政治、历史能拉开的差距往往不大,而地理却是制约着文综分数高低的关键,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便会使学生在地理上突飞猛进,取得高分,从而取得优势。总之,地理对文科考生十分重要,关系着整个高考的成败,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正确的引导是学生学好地理、考出好成绩的保障。

二、如何有效实施地理教学

1.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高中课堂教学好比是挖井,老师好比是挖井人,学生好像是喝水人。挖对地就能喝到水;挖不对地方,就是白费力气。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挖井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不能瞎挖。课堂教学亦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了解高考、征服考试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在授课前做好备课,在教学中也应采取解说和引导的方式,对每一个知识重难点都要进行细致的讲解,适时开展真题演练,遇到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做到“探中有练,探练结合,有学有做,有做有查”,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如此一来,老师能挖出水,学生也能喝到水。

2.做好课后反思

所谓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后对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审视、分析,从中找出不足之处。要教好学生、实现有效率的教学,进行课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掘新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领会、摸索、融会贯通,使其成为系统的教学理论、方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不仅仅要下工夫,更需要动脑筋。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教好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脑能力,最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琳.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学苑教育,2011(15).

[2]丛菀,齐潇潇.有效教学:课改成功的基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胡玲翠.论课堂教学双方的有效互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4]赵立恒,黄家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有效性探索与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

第9篇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一:每堂课都使用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课堂中的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单纯地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反思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学习科学内容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同等重要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发展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学习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科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媒介。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科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反思三: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作为教师就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作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四: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找出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探究活动本来就需要以花费很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能迅速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会是很高的。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是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景和过程,并使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法,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任务,使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景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逐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在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

反思五:只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他们就在探究

尽管我们倡导学习要多动手,学生也值得参加这样的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但动手操作本身并不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投入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过程中。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干成“体力活”,而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性的基本过程,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仪器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地理学习方法、实践活动技巧等。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究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主观能动性;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却发现,过去很多已经毕业的以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回想以前的课程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很无聊。有部分学生说这门课就象导游词讲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好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应该怎样来改进?

一、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材方面。①教材版本很多。现在市面上的关于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非常多,包括本科用的以及高职高专用的等,琳琅满目。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所以市面上出现了所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出版的不同的教科书。教科书版本过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哪类的教科书会更好。②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的重合度很高。比如冯琼兰等(2008)就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继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内容会与很多其他课程相重合。比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等。这样的教材重合容易导致学生重复学习同样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厌倦,没有新鲜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同样的老师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中国旅游地理这门专业课,同时也在学院公选课上开设了此课程。结果却发现,全院公选课上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认真度明显高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且教学效果也会好过专业学生。③教材内容过于枯燥。现在绝大多数教科书的板书全部都是文字,而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类实践性非常高的科目来说,全部是文字介绍的东西提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很多教科书除了全是文字介绍之外,大部分的章节中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都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特别吸引人的趣味知识点。其次,教科书中的相关理论介绍并不详细、具体,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各个省份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地理环境时,都没有带图片介绍,学生在开学拿到书翻开时就觉得这个书很没有吸引力。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很受学生的喜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图片很多,介绍有趣味性,不是只一味的介绍资源等级有多高、被列入遗产名录等。

2.关于教师方面。①自身知识素养有待提高。大多数旅游管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却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掌握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对于一个旅游管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如上所述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相对应的专业,可想而知,作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非常多的其他学科的东西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挥洒自如。旅游管理专业流行一句话: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是一个杂家,不是专家,什么都要懂得一些,但什么又都不专。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是作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那么可以只是杂家;但是如果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那么在杂家的基础之上还得更进一步,不能单单停留在杂家水平,对相关知识需要更进一步的透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这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来说,自身素养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难度,毕竟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太多了,对一个老师来说将所有学科都了解清楚会很有难度。不管怎样,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②教学方法要丰富化。已经有很多教师都曾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比如多用图片、视频,多让学生参与授课,用模拟导游方式、组织实地考察教学、多开展课堂活动以及对比教学法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你教我记”的方式还是占主流。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室中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考虑将一些趣闻、传说、神话故事等穿插在讲解中,但其实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东西会占去很大的时间,从而使得授课内容讲不完。实地考察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校方不同意将学生带出学校以免发生安全问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图片展示,更需要趣味性故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相关方式“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再次,关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对中国旅游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觉得自己的方向不跟这个相关,甚至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技能无关,于是对此不予重视。甚至部分高校是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都对开卷考试的课程很不重视。再者,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非常的多并且很零散,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困扰,就会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很散的课程,觉得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会出现校方为了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被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这对于部分学科来说不会有影响,但是,对于旅游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好比是学生永远都是对着书本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古建筑,看到实体的东西对于学生了解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教学知道,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状、布局等特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可能只是当下感兴趣,等课程结束之后,该忘记的还是忘记了,除非不断强化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学生带到古建筑实体前面,对照实体跟学生讲解,那么学生的遗忘可能性会小很多,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很多学生目前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提不起兴趣,觉得别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意思,但是若能实地去考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自体验当地的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热情。此外,考试方面,中国旅游地理有两种主要的考试方式:闭卷与开卷,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大部分中国旅游地理都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论述题的形式很少出现,绝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教学时会明显刻意地直接灌输,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也会让学生觉得这是门只需要强记背诵的课程,于是在上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并且提不起兴趣,所以很多教师都尝试提出用其他方式考试。

二、对于相关问题的建议

1.规范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丰富,注重趣味性与视觉感官的享受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出现重复的地方应该予以说明。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管是教中国旅游地理还是别的专业课都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在以前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至少要做到半个专家。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市场上的中国旅游地理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目重合度很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以更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

3.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强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始教这门课程时,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聘请知名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重要性的强化。

4.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应该予以支持。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相关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更应该得到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5.丰富考试方式。很多学校规定考试方式只能有哪几种,但是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可以以分组做报告的方式考试;或者要求学生实地考察与调研并交考察报告的方式,要求考察报告中涉及到所讲到的课程知识;甚至可以以模拟介绍的方式作为考试方式。总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考试方式,这个需要学校的允许批准以及教师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宗彪.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175.

第1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喜欢大自然,但不喜欢上地理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满堂灌”,所讲的知识太难、太抽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地理是副科,不参加升学考试;三是学生的意志薄弱,不能坚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取得了成效。课堂教学是老师们奋斗、打拼的主战场,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下面我就教学体验,谈谈这个话题。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关注每一节课的“起点”和“落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选择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怎样运用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展开这节课的话题,即切入主题。简单地说,就是怎样导入新课。一节课,成功与否,“起点”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能否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习地理兴趣的火花。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起点”提出的问题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落点”应是经过师生的互动,学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课如果没有好的“起点”,就不可能有好的“落点”。“起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中寻找切入点,这样或许能激起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

2.关注每一节课的“凭借点”和“着力点”。新课程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激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将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凭借点”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已经拥有的知识等,“着力点”就是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相信,每一节地理课,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找准“凭借点”,学生上课时就能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而不至于无话可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调动,创造性才能得以迸发。

一节课,有了好的“凭借点”,只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找准“着力点”,就像武术比赛一样,要打到“要害”。一节课的“着力点”,即三维目标,一定要具体化、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准”,“过程与方法”要“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时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造真实、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获取知识。

课堂应该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前常常出几个脑筋急转弯题,让学生抢答,这样的课前的交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我们注意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和他们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开放的地理课堂使教法更加灵活。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加深印象。这样,既使学生有效获取了知识,又营造了主动的学习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趣”课堂教学

应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师生谈话即时反馈和情感多向交流。因此,多媒体地理教学网络在反馈地理信息、调控和学习交流方面,较其他电教手段更具有明显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地理图像可以放大、缩小的互动性,在直观性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制作地理信息成果时,把地理教材内容划成不同的模块,如打好基础,拓展知识面和科研性等结构模块,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等各种思维方式,实现地理教学技术现代化,创新地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都有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同的心理需要。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一个学生基本上以分数为标准。评价时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使很多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12篇

关键词: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44-02

一、激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完善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通过在教学流程中设置悬念、巧引故事、关注时事热点、朗诵诗歌、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欣赏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不断刺激、诱发、扩展、深化学生的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在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这样说,“形容一个人浅薄无知时常用‘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语,到底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就可以顺势展开新课的教学;又如当教师在讲述“地图的选择和使用”时,应结合当前世界的热点时事来进行设计,“同学们,当今有个国家连续五年内乱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它让世界人民和联合国高度关注,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叙利亚。”有同学回答道。“很好,那我们应该选用什么地图来查找这个国家的位置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世界政区图中查找该国的位置,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另外,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多下功夫。教学时,教师既要选用一些生动形象、趣味幽默的语言,也要有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的语调;既要有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也要有醒目美观的地理板图。此外,教师还要运用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来学习一定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板画地图来创设一些动态的教学情境(黄河、长江水系图)、利用诗句来创设一些景观教学情境(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形、横断山区气候)、利用谚语来创设一些应用教学的情境(天气和气候术语的判断等)、利用故事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等,这些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愿学、乐学、好学地理的习惯,从而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契合新课标课程理念,践行“合作、活动教学”的模式

依据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等教学理念的要求,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活动内容与教材正文、图表的结合,成为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增加了“活动式课文”的表述,把大量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基本原理、规律都渗透在了“活动”一文中。这样一来,活动内容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这样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内容活动化及手段活动化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所推崇和关注。活动教学也成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真正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活动教学的基础在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建构,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则主要在于正确处理好教材文本、各种地理图表与活动文本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要素。教师在进行一定的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如下原则:(1)目的性:教学活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保持一持。这主要是因为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层次性: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便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发展及地理知识的建构等。(3)新颖性:热点和生活化的思辨话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4)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的时候,要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5)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确保活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利于启迪学生的地理智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三、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

“合作、活动教学”的模式,渗透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环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个相对融洽、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且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见解,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沟通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偏题的见解要及时进行修正,并进行适当地评价。对学生不具有合理性或不够准确的表述,应恰当地进行指正,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合作交流中的表现与反应不能求全责备,而应更多地给予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地理思维和地理语言素养的养成。

四、加强地理图表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和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中学地理教材涉及大量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以及漫画等,这些图表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借助地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地图教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起一定的空间地域概念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丰富多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知识关联框图、统计图表等更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综合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视为学生学好地理并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利用多媒体功能,加强形象、直观地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契合初中生感性认知的心理特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途径。教师通过PPT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片,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地理教学中的“美”,而且能营造出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利用颜色、箭头、线条和物体相对位置变化制成的PPT可以用来显示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或演化过程,突出其动态性,把大量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地震、板快运动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就能把原本复杂的地理现象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再如利用flas来动态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软件对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合成,制作出教师授课所需要的多媒体内容(如微课视频等),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达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践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地理教学创新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好地图这个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形象、直观化教学,培养起学生的地理空间、地理思维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创设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优化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C/OL].2014.

[2]韩茜.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初探[C/OL].2014.

第13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作用;误区;对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现就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为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冷、暖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在学生理解了冷、暖锋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提问“锋面气旋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锋面气旋在我国的移动情况视频,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锋面气旋在经过我国时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天气。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时,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的图片以及视频呈现给学生,如工厂废气的无节制排放,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南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逐年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视频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环境危机,更激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欲望。结合学生自学与师生讨论,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多媒体

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将课堂情境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能有效地强化地理教学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一、要着手学生日常生活,构建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理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进行的教学能有效地利用知识迁移,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关联,巧妙地把生活知识和课堂内容衔接起来并在教学中呈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能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顺利进入课堂知识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习。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高中地理知识,学生平时只是缺少关注。比如,在讲授“热力环流”相关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展现地理知识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情况,为什么家里都会把空调装在墙壁的上方,而把暖气装在墙壁的下方?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同学能告诉我原因。”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明显学生的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探究的意识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了解课上内容对问题的原因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是空调在吹冷空气时周围的空气密度大,冷空气会做下沉运动,而暖气周围空气热会做向上运动,故此要把空调安在墙壁的上方,暖气安在下方。

二、通过教授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一般都要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顾,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寻找之前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常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等,都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时用来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如,在学生的生活常识中,一般都觉得一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地球距离太阳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可为什么我们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反而是冬季?又如,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的称号。海拔高,距离太阳近,获得太阳辐射就应该多,气温自然就高,可为什么夏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呢?针对这些类似认知矛盾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认知矛盾,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达到新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情感、行为方面的更进一步发展。

三、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受时空限制的知识再现性,色彩多样的启发性等特点。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直观地展现不同形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此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简单来说,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能让教学内容抽象化为具体,难点化为易点。如,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故事。其中地理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地理老师通过网络搜索出相应的图片,将搜集到的图片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也可以用较多的图片通过PPT和Flash做成小短片,让学生感受世界各地的风景和地貌等。涉及的地理故事很多,比方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上搜集到的故事,如扑克牌中的地理、神奇的地理现象、地理趣闻等;教师还能凭自身的经验创编地理故事或者在故事中融合地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学习“上升补偿流”这一概念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层海水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离岸流,进而导致沿岸表层海水不断减少下降,而底层海水不断上升补偿的这一过程,这种演示形象生动,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对上升补偿流的概念进行理解,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要不断深入探索与学生学习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先锋.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1(9).

[2]杨晓波.浅谈高中地理情境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1).

第15篇

【关键词】教师 课堂言语行为 有效性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3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地域空间性的课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效,要让课堂有效,需要教师在学科之中乐此不疲,全神贯注地去拼搏、去钻研,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进入新境界;需要认真备课,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反复打磨,课堂言语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掌握有效课堂言语行为的目标性、针对性、简洁准确性、生动灵活性、诱导启发性、情感丰富性等基本特点。

一、目标性

目标具有持久的指向,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得有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不仅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同时包括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每一堂课中又有具体的目标,比如教师在上《热力环流》这节课时,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原理,懂得运用大气环流来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这一目标;教学活动中每句言语都得有的放矢,不能东拉西扯,更不能离题万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目标性的言语行为,即使讲得在天花乱坠,也是无效的。

二、针对性

教学言语行为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系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具有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和需要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在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点到为止的说“看来我上课魅力不够,有人没认真听呀”;当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时,教师可直接批评的说“××同学,你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还影响其他同学。”表达相同意思,但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简洁准确性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公式、枯燥深涩的原理简洁生动的表达成出来,学生一听就明白,而有些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搞复杂了。有效的课堂言语行为不能故做高深,把简单问题复杂深奥化。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数一数这群羊有多少只,数学家就先数羊的脚,然后用羊脚的总数除以4,最后得出羊的只数。”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同时,教学语言也需具有准确性,比如“气候”和“天气”是有区别的,“温度”和“气温”是有差别的,用法也是不同的,科学准确表达不能把热带“气候”说成热带“天气”,把“温度”升高说成“气温”升高。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那么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困难,更为甚者会出现误用等现象。因此教师的言语必须做到简洁准确。

四、生动灵活性

生动的言语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带给学生感知体验的愉悦。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珠”、“玉盘”、“银河”这些美好具体的形象映入脑海,学生就会有一个感知体验。教师“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各种思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宇宙星体、自然现象、区域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可以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同时,生动灵活的教学言语行为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平淡如水、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言语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生动灵活的言语行为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作出灵活应变。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始料不及的情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教师在课前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预设,但不管预设地多细致,都无法完全预知实际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能灵活地处理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诱导启发性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有效教学的真谛,大包大揽只能是低效的教学,实验研究数据表明主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而被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则在30%以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诱导性的言语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导启发性教学言语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系统的构建;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优秀的地理教师往往能充分发挥启发诱导式教学的优势,促使W生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自觉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情感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