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发展的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发展的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

一、序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自动化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如何安排富裕分流人员,拉大产业链条,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所有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及体制问题,提高职工的可支配收入,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能够拉大企业产业链条,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然而,在三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选准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才能促进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有企业的三产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1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决定行动,成熟的发展思想往往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成功的果实,随心所欲的发展思想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失败的恶果,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因此,要想明确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用冷静的头脑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三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谋求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三产企业切不可头脑发热,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盲目地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大上项目,而是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既要考虑到思想观念的惯性思维,又要照顾到历史遗留给企业的发展难题,选准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哪些是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要后备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本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盲区,分层次地制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大胆实践、稳妥推进,走出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迅速发展。

2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国有企业开办的第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充分依托国有企业显得尤为重要。选准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要保持既亲密接触,又独立发展的模式,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方向,选准突破口,大力发展服务于国有企业的餐饮、住宿、娱乐、旅游等行业,在经营方式上,要摆脱向国有企业等、靠、要的思想,立足于国有企业,积极向外谋求发展,集中资金优势,打造精品企业,闯出自己的品牌,只有逐步摆脱对国有企业的依赖,独立发展,才能将三产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第三产业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方向的航标。国有企业在发展三产企业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坚持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方针,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为模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实用市场需求的基础性作用,力求避免对国有企业的过分依赖,把改革创新、思想解放同市场经济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三产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壮大的新思路、新方法,采取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举措,加快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

近几年,关于我国航空公司货运发展战略与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专业化与规模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试从目前世界上各类依赖航空运输方式而获得成功发展的物流服务企业经验分析出发,探讨我国航空公司物流发展的方向或是路径。

一、著名航空物流服务企业简介

就全球范围而言,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货物位移服务的物流企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

一是依托航空公司为母体的航空物流服务企业

这种以航空公司为母体的航空物流服务企业,从运力拥有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经营货机的物流服务企业;另一类则是以经营货机业务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前者的代表主要有AA货运公司与法航快递;后者的代表则包括汉莎货运、大韩货运等,由于这种物流企业更多经营的还是传统航空货运业务,且在业内讨论较多,故在此不作分析。

1.美国航空货运公司(AA-Car-go)。隶属于AMR集团,2010年收入达7.08亿美元,拥有1800名员工,每日航班达3600个,服务于50多个国家,250个城市。其运力完全由AMR集团的客运公司AA与AmericanEagle的腹舱提供,主要经营AMR集团客运公司腹舱与相关航站楼货运服务,提供三大类产品,分别是优先包裹服务、加急空运服务与普通空运服务三大类(如图1)。

2.法航快递(SODEXI)。是法国航空与法国邮政合作成立的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主要从事清关与机场货站业务,1996年开始从事快递服务。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拥有25400平方米的专营邮件、快件的处理中心,配有自动分拣传送带,使用条形码系统在库区进行全电脑控制操作;有60台安装了GPS的车辆,员工450人。其主要客户包括天合联盟成员(快件产品EQUATION)、汉莎、沙特航、俄罗斯航、北欧航、瑞士航、爱莎尼亚航、摩洛哥航、联邦快递、TNT、DHL及邮政。SODEXI依靠与联邦快递、TNT、BHT等快递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全球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总结SODEXI运行的特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拥有专用品牌标签;提供外包上门服务;在集团优先获取舱位;依托快递通道获得联盟内部公司,以及其他快递公司的战略舱位协议。

二是依托系统服务方案的航空物流企业

这类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四大航空快递巨头为首的重资产全物流链服务商;另一类是以EI为首的轻资产资源整合型全物流链服务商。

1.联邦快递(FedEx)。成立于1971年,1973年正式开展业务,是集运输服务、电子商务和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提供商。全球总部设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在欧洲、亚洲、北美与拉丁美洲都设有地区总部,分别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中国的香港、加拿大的多伦多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2010年,FedEx的运营总收入达到347亿美元,有超过28万的员工,服务于全球超过220个国家或地区的375个机场,拥有包括A330、A310、B777等在内的684架飞机的机队和超过8万辆的地面运输车队。在全球设有702个服务中心、43557个投递点(包括4974个美国邮政服务点,另有加盟投递点6835个)、1803家FedExOffice门店。日平均货运量超过800万件、日平均接受追踪要求的运输业务超过600万条。联邦快递集团为遍及全球的顾客和企业提供涵盖运输、电子商务和商业运作等一系列的全面服务,旗下有多家公司,集体竞争,统一管理。这些公司包括:

———FedExExpress:全球最具规模的全货运航空公司,提供迅速、可靠的速递服务

———FedExGround:为北美商业和居民提供实惠的小件递送服务的网络

———FedExFreight:北美最大的隔日和次日达区域零担货运公司

———FedExOffice:世界领先的文件解决方案和商务服务供应商

———FedExTradeNetworks:提供灵活的终端至终端的直接服务,包括清关、全球货物分拨和贸易技术解决方案

———FedExCustomCritical:北美最大的紧急货件速递公司,提供对紧急货件、高价值货物和危险物品的门到门运输服务

2.Expeditors(EI,国内译为康捷空)。成立于1979年,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198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EI的物流网络遍及全球105个国家,共有226家分公司,77家及13个全球服务中心。在全球的物流企业中排名第八,在美国排名第一,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报关公司,2006年成功闯入了世界500强的名单。自从1993年进入中国后,经过14年的努力,全国已有50多家分公司。EI提供的服务包括供应商整合,空运和海运货代,报关,保险,远洋整合,分配和增值服务,是全球著名的无船承运人。

2010年,EI的总收入为596757.3万美元(其中空运业务占63%),总运营成本为542034.3万美元(其中员工成本为89413.2万美元,约占总成本的16.5%),实现利润54723万美元。当年的总资产为267917.9万美元(约是总收入的44.9%),负债为86888.2万美元,资产负债率约为16.5%。

二、著名航空物流服务企业的成功经验

分析上述两大类物流服务企业的成功经验,从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的视角看(抛开FedEx与UPS等集地面服务与空中运输服务于一体的企业),那些依托航空货运资源的物流企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集团内部某个产品领域依托某一特有市场的快运通道模式(如“SODEXI(法航快递)”的商业模式);二是全部产品依托某一大型航空集团资源,开展包括航空快运服务、普通货运服务产品的模式(如AA-CARGO的“航空快运”模式);三是在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以BtoB服务模式为核心,全面整合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在内的物流服务资源,提供全面物流服务方案与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如“Expeditors(康捷空)”模式,见图2)。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其成功运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模式以BtoB为主(惟有FedEx的BtoB和BtoC业务相当)。这种模式重在依靠战略与联盟的方式对服务资源的整合:AA与法航快递,分别作为AMR集团与法荷集团的子公司,在内部市场化机制协调下,拥有稳定的运力;FedEx在拥有自身运力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合作整合其他航空公司的腹舱资源,甚至是货舱资源;EI则是通过其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在掌握大量优质货源的基础上,拥有了整合所有航空公司的可能运力。当然,这种模式也明显有利于全物流服务方案的设计与提供。

2.主枢纽(物流枢纽、基地或航空公司基地)机场的地面运营能力强大。这种运营能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面运输能力、机场物流处理能力与海关服务能力。能够有效将三者统一起来的无疑会是类似FedEx和EI这样的企业。而对于AA-CARGO与SODEXI,它们并没有从机场货站走出去多远,但是与传统的机场或是航空公司的货站不同,它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货站资源,根据时效性与货物处理的复杂程度,判断出不同的需求与市场,设计灵活多样的服务产品,从而赚取更多的消费者盈余。尤其是法航快递,不但有效地提升了货站处理服务的附加值,而且还将货站的存储与加工功能进一步延伸,提供了类似“快递超市”类的产品。

3.全程透明的服务跟踪。这种服务的提供,更多的取决于其高效的信息系统。“全程透明”,一方面能够让客户,尤其是高价值货物托运人感受到更高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地控制物流服务的效率。相比较而言,FedEx与EI的这种服务能力要明显高于AA-CARGO和SODEXI。

4.服务链的延伸能力。从物流服务的“效益背反”原理可知,物流服务链中的节点与服务主体越多,其创造的总效率与效益就越低,企业获取的回报也越低。因此,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路径,并不是设置的从事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功能上扩大规模,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采取并购与重组的方式,寻求从上下游一体化扩张的方式延伸服务链,从而获取更高的服务价值。从SODEXI的专注于货站快递通道服务到AA-CARGO的全航空货运服务链服务,再到FedEx和EI的全程物流服务,其价值创造能力明显表现出递升的趋势。尤其是EI这种轻资产的企业,其价值创造能力更是非同一般。

5.强调服务的个性化与专注性。从服务的本质而言,服务越接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客户的满意度就越高,其从客户获取的收益就可能更高。同时,只有从事自己擅长的,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上述以航空运输为业务基点的物流服务企业,无一例外是这种个性化与专注服务的高手。SODEXI货站的灵活通道与“物流超市”、FedEx与EI的系统方案,都是期望自身的服务灵活地贴近客户的需求。所不同的是,由于各自的专注市场不同,服务的对象与范围也各不相同。

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品牌战略

一、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存在中小企业模仿大型企业现象

根据“智猪博弈”博弈论,这种经济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智猪博弈”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如下图)。假设猪圈里面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两头分别是猪食槽和控制猪食的按钮,如果按一下这个按钮,8个单位的猪食就会落入大猪和小猪内,但是这是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如果是大猪先到,它可以吃到7个单位,小猪只有1个单位可以吃;如果是小猪先到,它们各吃到4个单位;如果是它们两同时到,大猪可以吃到5个单位,小猪有3个单位可以吃。假设大猪和小猪的行进速度相同。在这个博弈中,大猪和小猪都有两种策略:“按”和“等待”。它们的支付矩阵如表格所示,第一个表格表示大猪和小猪同时按按钮,所以它们两同事到猪食槽,大猪可以吃到5个单位,小猪有3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3个单位和1个单位;第二个表格(2,4)表示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小猪也有4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2个单位和4个单位;第三个表格(7,-1)表示小猪按按钮,大猪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7个单位,小猪有1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7个单位和-1个单位;第四个表格(0,0)表示大猪和小猪同时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0个单位,小猪有0个单位可以吃,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为0个单位和0个单位;

在这个博弈中,首先去掉小猪的劣策略“按”,因为,如果大猪“按”,小猪也选择按时可以得到1单位,若小猪选择等待可以得到4单位;如果大猪“等待”,小猪也选择等待可以得到0单位,若小猪选择按时可以得到-1单位;所以不论大猪选择“按”还是选择“等待”,小猪的选择都是等待,而不会去“按”。在去掉小猪的劣策略“按”后的这个新的博弈中,小猪就只有等待这唯一的策略,大猪有两个选择,对于大猪来讲,“等待”是它的劣策略,去掉大猪的这个劣策略后,剩下的唯一策略就是(按,等待)。也就是说,若小猪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策略就是“按”,即“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

对于市场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进行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给新产品做广告等活动中,对于大企业来讲,这些举动是值得的,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些举动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中小企业的理智之举就是把精力用在模仿上面,或等大企业的广告把市场打开后在卖廉价仿制品。

(二)只会仿效和通过OEM而不能创新的中小企业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将被并购或关门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它的英文直译意思是“原始设备制造”,简称贴牌生产,指拥有品牌优势的企业,自己控制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自己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由于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由于其它厂商生产的成本低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厂商下订单,让这些厂商生产自己的产品,对这些产品低价买断,并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我国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差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十分有限,我国制造业中的大部分技术和关键设备靠进口,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差,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的仿制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但自主品牌却很少。大部分企业靠0EM生存,收取可怜的加工费,OEM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最底层,仅仅获得整个产业链中价值的很小一部分。郎咸平教授曾以芭比娃娃为例子说明这种情况。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是1美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 9.9美元,产品的零售价接近l0美元。中国制造业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转移,在产业链中处于组装和制造的位置。产品转移国实施研发和营销策略。先进国不断的加强研发力量、完善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中国只是生产他们的产品。  

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企业长期将“以市场换技术”作为发展策略,在制造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完全放弃自主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制造技术水平和国外较大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企业在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时,既要依靠自主创新来提高技术能力,又要转变思想观念。

二、制造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模仿其他同行业的企业,是企业初期快速步入行业轨道的一种有效手段。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思想与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把自身的研究开发作为基础,克服先进制造技术问题,形成企业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主创新可以取得先进得制造技术,在市场中可以占有较强的竞争地位;自主创新的企业需要拥有综合的技术,往往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技术,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将其吸收并改变成自己产品的创新点。它把资金和技术力量放在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应用上,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前者小。技术创新常常是从单纯模仿发展到模仿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最后完成技术的超越,实现技术的创新。企业通过模仿创新这种方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现阶段,创新应主要把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作为重点。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三方面的发展,在学习和摸索中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当条件达到成熟时,不再使用单纯引进的技术,开始使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产生的自主技术,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方式,作为处于劣势的企业应该选择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是指中外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和高校,三者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研发开发出新技术。就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情况而言,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为主,以合作创新为辅,最后完成自主创新”的方式,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是学习。  

(二)企业步入行业轨道后,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差异性上战胜对手,自主设计或研发才是企业生存的法宝。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保持竞争力度的有效方法是实行“差异化战略”,即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区别于竞争对手,生产出一些全产业范围内独特性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但生存下来的企业,而且还很好的活着的企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自主创新出来的产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显著独特性,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核心技术或克服技术难题,生产出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从而形成品牌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并取得垄断利润。

(三)通过OEM赚得利润的企业,只能把这种方式作为完成原始积累的一种短期手段。中国制造企业总是把低成本作为竞争的不二法宝。他们通过加班加点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剥削,不断压低采购原材料的价格。现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和生产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中国制造企业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企业还想依靠低价竞争,产品质量必然下降。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极端萧条。当时,日本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日本后来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二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它的发展速度绝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上最快的一个。日本经济发展得如此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吸收和消化后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举措既节约了资金又赢得了时间,帮助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增强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日本的成功经验,做OEM的制造企业仅仅引进这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消化和吸收,进而开发出自己的技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做OEM的企业不应仅仅满足于做OEM,也应该尝试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环节。这些就是郎咸平教授所讲的“6+1”产业链,制造企业不能仅仅抓住“1”,还要开始逐步接触“6”。

(四)通过OEM生存的企业,要逐渐的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产品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外商带来的科学技术可以弥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不足,企业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注重研发技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不断地改进产品,及时更新设备并改造工艺,进而完善产品功能,改进企业的研发、设计、管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把高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尽量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标。

(五)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取得定价权,进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低利润、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现实,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生产危机,更严重的是生存危机。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放弃过去低成本的竞争策略,开始思考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完成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的提升品牌意识,别无选择的走品牌化道路,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彻底改变“中国制造”所处的不利地位。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发达国家凭借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比较优势,控制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市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提供着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培育企业自己的品牌,研发设计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完成从贴牌到创牌的过度,从而实现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的高端定位。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森田秋雄先生,曾经把全家安顿在美国,集中精力推广索尼品牌。因为当失去劳动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时侯,品牌将成为惟一一个可以给你带来利润的东西,只有品牌能够吸引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只认品牌,他们不在乎制造商是谁。

中国制造业企业首先要在产品设计环节中,根据目标消费者需求,设计出满足消费者消费特征和心理的新产品,既在价格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又在包装功能上满足或超出消费者的期望值。然后就是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最后是树立品牌形象和整合传播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一定要在第一个环节上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取得定价权,进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梁.决策理论与方法[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志彪.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77-85.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曹正.资源约束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8(5):46-50.

[6]吕铁.比较优势增长型与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01(4).

作者简介:

第4篇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各个政策相互独立,毫不协调;二是政府对煤炭产业过强干预,在市场方面的配置机制较弱,导致煤炭产业长期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同时,不重视资源勘探、勘探相对滞后,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储量管理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不平衡。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正规管理,某些煤企为了追求煤炭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惜对煤炭进行大量开采,超量生产。而在产煤过程中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首先是开采方面,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塌陷所造成的河流污染、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等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综合治理,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生态失衡。其次是煤炭资源利用方面,我国约有85%的煤炭是直接用作燃烧,,煤炭因燃烧而排放出大量的SO2,导致我国成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大国,目前已造成我国大约30%的国土面积受酸雨的影响。

再者,煤炭企业本身做造成的污染也极为严重,煤炭企业的污染品主要是矸石、污水和甲烷气,矸石,这些如染品都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他的堆放不但浪费了大片土地,在声场过程中排放的污水更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破坏。煤矿在生产过程每年排放出的甲烷达80~100亿立方米,在污染了空气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甲烷更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限的煤炭资源决定了煤炭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属于能源匮乏的国家,虽然我国现在探明煤炭资源的储存量大概有一万亿吨,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对有限的一次能源主体的煤炭,无限的人类需求,必须实行能源合理,高效利用,避免能源的不足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

(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煤炭产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这发展的背后靠的是巨额投资的推动,巨额的投入并不明显获得经济效益。在煤炭产业的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只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低质量的粗放型特征。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综合利用,使资源达到最高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效益迅猛增长。

(三)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其中因煤炭而导致的河流湖泊,城市河段,城市附近海域的污染程度极为严重,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就必须从本质上扭转生态恶化的局势,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四)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决择。

中央政府每年召开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工作座谈会,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日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展对污染严重治疗无望的产业实行关闭,停业,并购,转行等相关措施进行防止环境被进一步污染,循环经济发展的势头是显而易见的。

(五)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污染物有效的控制从而使企业提高资源和能利用效率。

目前,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大量堆积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而煤炭资源的单一模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因此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可以利用其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征弥补煤炭资源单一模式的不足,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减低污染物的产量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循环经济可以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代价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形成一个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协调的和谐局面,可以尽量做到资源的低投入,高收益,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六)能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煤炭产业在实行循环经济发展后,如果能让生产区内的废水基本做到“零排放”。那么产区内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就可以复用。构建循环经济区,投入一定的资金,使之达到保护环境与获取利益双赢的一个效果。

三、结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选择

 

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其天生的市场导向体制优势,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并且,通过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因如此,讨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方向经济学论文,就显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认,我国民营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长期保持着强劲的资本扩张态势。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营企业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现。诸如,产品质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不断被社会所指责。

由此可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转变经济方式的大背景下,须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足,展开建设性的梳理与对策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基于生物学隐喻可知,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由拉马克主义原理可得,作为类似于生物体的民营企业,惟有进行适应性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经济学论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为此,首先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则显必要。

(一)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受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作用,国内经济环境主要由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成为了目前的主要内容。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国家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样一来,国家就在企业的入市门槛,以及产品的生产领域,建立了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导的评价指标。由此,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上述评价体系将极大的约束其未来的生产经营。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上的尴尬局面,惟有在国家意志层面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产品研发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来实现企业的市场势力。但是经济学论文,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约束,必然将弱化其自身创新能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国外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来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外向型企业类型。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壁垒”,极大的阻碍了他们的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设立。

由此可见,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类型贸易保护主义也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在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进行探究后,则须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上述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从组织资源的范畴下,来探究其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业创新能力,实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之间经济学论文,存在着逻辑关联。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切实优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而这一切目标实现,则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两个要素,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稀缺。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某核心企业的外围生产协作伙伴。民营企业在通过网络化企业组织架构来获取报酬的同时,则锁定了自身生产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围协作伙伴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科技含量极底,这又造成了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激励。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为学派的认为,企业的行为偏好决定着市场结构(本文采信该观点)。根据上述理论逻辑,正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便使得自身产品的需求替代弹性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经济学论文,决定了同类型民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往往呈现出过度与无序并寸的态势,即,我国物流民营企业便是典型的例子。该市场结构,则压低了民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最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供给。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讨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应把握问题出现的逻辑起点。上文已经指出,民营企业惟有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开展适应性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具体阐述如下:

(一)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针对民营企业组织资源的次优现状,可以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局部创新,来渐进式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长期保持。由马克思价值转型原理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社会剩余价值平均化过程中,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经济学论文,作为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形:超额利润,便能有效支撑该企业未来的创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无论民营企业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展开的生产实践,还是形成持久的组织创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做支撑。为此,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就格外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几个原则:(1)从战略上储备企业未来5年内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对于管理人才的储备而言,最好选择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3)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人才的选择与储备,只是从静态的存量上满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此时,还应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推动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上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须针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演化过程,动态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展方向的选择还应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着手,即: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刍议家族企业继承机制[J].商业时代,2005(4).

[2]刘莹.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3]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第6篇

【关键词】 建设监理;项目管理;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4-001-03

1监理企业向现代工程管理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以及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工程建设引入了工程咨询、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等新模式,整个行业正在逐步向与国际接轨方向发展。1988年,我国建立工程监理制度的最初构想就是要推行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十多年来,工程监理企业作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受建设单位委托,以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为建设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咨询管理服务。工程监理制度的推行,加快了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的进程。

1.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1.1.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建设项目的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化,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逐渐改变由政府业主直接投资建设改为“代建制”;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比例在逐渐减小,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的比重加大,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自主意识逐步形成,为实现科学决策、规避风险,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程建设上,企业会主动放弃原有的自主管理模式。这些变化,都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1.1.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设项目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复杂,建设单位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必须培育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才能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企业体制和结构的变革。工程项目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在人才结构、经营理念、管理跨度、组织协调、工作深度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适应了国际工程建设通行做法,而且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减少资源浪费也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企业体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带来冲击,促进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和市场定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2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方面对私人投资或民间投资管理进一步放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实行项目核准备案制,切实落实企业投资的自,另一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监管,改进建设实施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确保政府投资效益和树立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建设部2004年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对如何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因此,大力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发挥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作用,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从而更加有利于建设市场的规范管理。

1.3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自我国从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年底建筑行业对外承诺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于包括工程监理在内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来说,既要面对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工程服务市场的压力,又必须敢于挑战,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中去。国际上工程咨询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我们不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我国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将无法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就很难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难以求得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程咨询从业人员的执业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素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2.1SWOT技术简介。

2.1.1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缩写。SWOT技术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纪80年代初提出,被应用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中。它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企业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可能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而制定企业最佳战略的方法。

2.1.2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它可以是产质量、可靠性、实用性、风格和形象以及服务的及时、态度的热情等。

2.1.3机会与威胁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环境机会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如政策支持、银行信贷支持等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如竞争对手等。

2.2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公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2.1优势分析:①业务继承优势近几年,一大批综合实力较强、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的工程监理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了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实践,按照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模式进行了内部改造,在项目策划、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招标策划、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设立了专门机构,为业主提供全过程或阶段性项目管理服务工作。②市场相关优势市场相关,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同一目标市场的需求。项目管理公司与传统的监理企业必然存在市场上的相关性。因为项目管理公司与传统的监理企业,服务对象都是业主;服务的内容都是接受业务的委托,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承担项目管理工作。区别只在于服务功能的多少而已。③人员素质优势我国从1990年开始建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能够适应工程项目管理业务需要的工程监理人才。至今已取得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人员共计13.8万人。由于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门槛准入制度,使得监理企业人员素质相对其他行业优势明显。

2.2.2劣势分析:①业务范围狭窄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工程监理企业还只是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其服务内容可以从项目前期策划一直到工程竣工后试运行及保修期管理。服务内容多,综合技术力量要求高,组织管理难度大。②经营规模小工程管理公司能否承揽到业务,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国家政策给了监理企业良好的发展导向。但经过脱钩改制以后的监理企业大多数都是规模很小的民营有限责任制公司,以技术服务为主业,现金流量很小,存量资产很少,抗风险的能力很低,缺乏综合势力很强的名牌企业。③人才管理存在问题由于从业人员的收入不高,加之业务单一,没有全面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监理企业对于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很难具有吸引力,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由于监理企业业务繁忙和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使得企业很少主动为员工提供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时间和机会,从而缺乏作为智力服务型企业应具备的人本管理组织要素。

2.3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公司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2.3.1机会分析:①政策支持1988年,我国为了促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了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2003年和2004年,建设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为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指明了发展方向。2005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又颁布《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资质的企业,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这些具体政策措施在新修订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三个部令中都有明确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指明了大中型骨干监理企业向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型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快了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步伐,提高了工程监理企业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领域的地位和作用。②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刚刚起步,入门门槛低,整个市场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益并未形成,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些都为监理公司作为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从传统的施工阶段的监理咨询向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③国家出台了完善的项目管理标准、规范近几年,国家以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服务实践为基础,以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依托,连续出台、修订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和《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标准,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框架体系。以通行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相关标准为理论指导,以工程建设企业的项目管理程序手册及相关工作规程为操作指南,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

2.3.2威胁分析:①国际项目管理公司的进入随着加入WTO程度的扩大,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迅速对外放开,国外同行的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将很快进入我国市场;同时,随着我国项目管理标准的日趋国际化,国外同行进入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技术壁垒会自动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抢夺中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项目市场。他们能够协助业主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到项目的报批、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审核、采购等全流程工作。②建筑市场存在恶意竞争的现象目前咨询、勘察、设计、审图、监理等技术服务行业成为低价竞争的重灾区,国家规定的有关收费标准难以执行。中标单位为了不亏本或少亏本,只能降低服务的质量标准,缩减服务项目,收缩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部分施工及大宗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投标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热衷于围标、串标等违规操作;部分单位挂靠别人或被别人挂靠,或层层分包、转包等。这种非正常的建设环境,给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和困扰。依靠监理企业是无法圆满地解决和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的。③项目管理公司的实际操作困难我国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一些具有条块分割特征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使得各参与主体通过各自的资质、资格及业务范围的管理而形成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而按照市场定位,项目管理公司应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及监督的全部工作。但现实是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如申请立项、征地、拆迁、报建、融资等,项目管理公司明显无法胜任,必须由业主来承担;且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许多影响投资、使用功能的工程量增减及涉及视觉效果、装修档次等重大问题,业主作为投资者与使用者,也不能放心交给项目管理公司确定。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上述交叠、矛盾,项目管理公司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很困难,并将对工程建设产生副作用。

3监理企业向工程项目管理拓展的途径和措施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业主方将工程的全部或大部分管理交由项目管理企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上述对项目管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企业是我国比较有实力的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方向。监理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监督为主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灵活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原则是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为改而改。建设部提出建设监理要向项目管理方向发展,实际上是要拓展建设监理的工作内容。具体的说,就是业主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坚决执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在提高监理水平上多下功夫,要管理好工程,发挥效益,争创品牌。

3.2主动开拓市场,研究市场发展动向和规律。我国的业主方,不论是政府投资方还是一些私营业主方大都不懂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和业务范畴,因而建设监理公司有必要加大向业主方的宣传力度。主动向业主方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过程和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的优越性,促使业主采用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帮助业主选定工程项目管理的合同范本;协助业主拟定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在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业主的合作,使业主方在实践中体会到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的好处。

要重视主动开拓市场,加大对业主方的宣传力度。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业主方介绍项目管理的内容、过程,委托项目管理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本企业的实力。要主动开拓市场而不是坐等招标,因为业主方可能常常提不出项目管理招标的内容。国家在建设领域推行工程责任保险制度的宏观政策趋势下,监理企业应积极探索监理责任保险模式,提高工程责任保险意识。

3.3主动建立企业资料信息库。做好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要求是很高的,应落实专人收集研究一下各个方面的资料并建立一个信息库:国际上各类工程管理的模式及其管理的内容;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有关合同范本;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有关项目管理软件资料;其它企业有关项目管理的文件、资料、经验总结;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专著和论文。有了本企业的资料信息库,才能在接收不同类型的工程时立于主动。企业应该落实专人收集研究各方面的资料建立资料信息库,包括:国外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合同范本,项目管理软件资料,相关的理论文章及经验总结等。

3.4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建设监理公司应结合企业现状,以现有业务为基础,制定5~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其内容可包括:企业的市场开发和经营策略规划;企业的资源配置规划;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规划;企业的人才资源规划;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的风险防范规划;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等。不同的监理企业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不同,因此应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有条件的建设监理公司:应积极争取占领工程咨询行业的高端市场,拓宽业务领域,从施工监理向前期咨询、招标。造价咨询、设备监理、管理顾问以及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等方向拓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行业特点明显、某方面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的建设监理公司:应发挥行业、专业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如电力行业监理、冶金行业监理、地铁监理、测量师行、IT监理等。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建设监理公司:可主要从事质量监理等工作,或专业监理分包,或与较强的公司联营做一些大项目的监理工作。

3.5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对于建设监理企业来说,获取所需资源、掌握重要技术、创造低成本、开拓新市场,各种能力都不可或缺。所谓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是要在其中进行取舍,也不是要找出最好的,而是要找出或培育出最为顾客所赏识、最有特色、最有发展潜力、最适合本企业的那种能力,使企业能够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应该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要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对市场的发展和顾客需求做出判断,认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分析竞争对手和自身的优势劣势,搞清企业的核心资源所在,做到知己知彼;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企业的定位,确定市场发展方向、产品结构和核心竞争力;围绕企业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建立,选择并实施适宜的战略。

3.6加强人才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业务范围远比建设监理公司宽广,公司应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项目管理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他们应既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知识,又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既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又具备信息搜集、加工、处理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进行经济评价和风险分析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发展方向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1、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1、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就针对集团煤矿产业的当前形势,定位就是现在我们煤矿企业的最好延续方法。

1.2、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

1.3、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

1.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总之,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5、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很多企业只管生产,不关心市场调查研究,不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产品销售不出;而且,企业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明白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的道理,造成企业只收获短期利益,做不到效益收入长效化、规范化。

1.6、企业管理脱节环境

目前的经济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性市场概念正在慢慢淡化,资金与产品流动性加强,国家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系列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化等等,可现如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没能通过向学习型企业转变,来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作用、资本运用等方面效用没能最大化,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2.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

2.2、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如因为今天的人才地位大大地提升了。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不缺少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板舍不得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那么你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

2.3、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2.4、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软件评测体系为保证,产学研用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木.浅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72-01

1 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很多特点,分布广、涉及面大、流动性强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面对这些特点,就需要用信息化的发展去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建筑企业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检测系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借助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让建筑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让建筑企业的决策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招投标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成本监控等问题,很大程度的优化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实现了建筑企业的高效的管理。

2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建筑企业中传统人力的建筑行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比如那些还在用人工的方式去结算工程造价和单纯靠人力完成的建筑行为,已经不能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相适应。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建筑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企业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还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主观原因

建筑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面去创新。就需要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创新系统、建筑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完成建筑企业的组织目标和过程管理,这四个部分要充分的促进、充分的协调,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建筑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建筑企业实现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3.1 全面数字化系统不断的加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建筑企业谁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能够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所以说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慢慢渗透到建筑企业的方方面面,进入到建筑企业的资源管理配置、财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为了让建筑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数字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3.2 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最有力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的是强大、快捷、方便的信息数据做支撑,这样可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网络和电子商务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复制和存档也给建筑企业的重组实现了快捷方便。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中注重的人力的管理模式,人才的流失就会让建筑企业无法正常的运作,而电子商务的运用和普及,加强的建筑企业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也可以让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作,在完善存档的过程中,保证建筑企业高效的运作。

3.3 市场的导向型趋势加强

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需要利用好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获得第一手的咨询,更好的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市场发展和建筑企业之间杠杆的作用。

3.4 整合建筑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建筑企业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改制和重组,这样可以更好的国际接轨。首先要建立一种基于资源和能力并购整合的模式,并在建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与协调,在建筑企业整合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层和团队的作用,并及时优化发展,迅速让建筑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参与未来国际的市场竞争。

3.5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

建筑企业应该加速推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力争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并获得更高一个级别的资质,充分做好专业的细分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优势,建筑企业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国就已经逐步迈向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信息化的手段,建筑企业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并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这样可以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项目管理,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建筑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秦海福,陶任重.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2]徐安华.建筑业施工机械发展趋势及管理模式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7,(01).

[3]陈诺炯.节能型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4]张远新.高新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第9篇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红.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旬刊,2014,(3X):121.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现状;认识与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分析对应管理思想、工程技术等基础之上,成为了企业管理管理的必修课程。那么什么是企业工商管理呢?企业工商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实际情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企业工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备全局眼光,具有长远的目标,在战略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管理内容,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粗放管理模式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工商管理息息相关,与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按照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在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时,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来制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特色,存在竞争优势。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信仰,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信心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文化是必然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很重视,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形成。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企业失去了人才,就如马车失去了马一样,将无法再向前发展。企业内部管理也一样,需要管理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以及有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就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较多,但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掌握了工商管理技巧的人才更少,工商管理人才缺少与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由于工商管理人才较少,因此企业应当留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

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和管理知识的缺少,使得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而企业各项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流程来执行的,如果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由于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使得企业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比较随意,这种情况最终结果是影响企业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制定。

(五)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生产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查,没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市场的情况和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比较盲目。产品没有创新,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不出去,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由于产品的积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影响企业后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企业内部权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当明晰企业内部权责。企业内部权责有经营权和所有权以及监督权,只有明晰了企业内部权责,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够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倡导推行权责制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内部权责仍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种债权不明晰更加严重。

(七)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管理将处在市场环境当中,在市场这种自然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要优化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优化管理流程。此外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利于各项决策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正常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缺乏管理精英人才,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要以工商管理为导向,要以战略发展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项管理流程的执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要满足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企业发展,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企业自身就会出现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地更新,这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逐渐老化,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基于此企业应当改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适当地让管理者到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并在自己已有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能够融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市场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企业财务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决策,此外企业还与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才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建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积极发展的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在日常管理和企业运营过程中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应当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权利与职责,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展开。通过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动态监控。企业通过制度约束管理人员时,还需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管理人员的生活加以关心,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六)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企业工作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效的管理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七)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大企业管理的建设力度

法人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法人管理模式具有科学、高效的特点,主要结构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达到效率最大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是很有必要。此外企业职业经理的引入,使得企业管理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想要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诚信意识的建立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

[2]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第11篇

为什么本文要探讨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商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的话,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实现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稳定的利润收人就必须要依靠工商管理的活动来实现.这样理解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的基本保证条件,因此也是实现企业利润的一个保障.在目前这个每天都面对这无穷变化的经济市场中,我国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除了要面对无穷的变化还有面对的是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活动的种种缺陷和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市场发展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取得的进步依然不显著.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实现优质的企业工商管理的资源,也就无从谈起优质的工商管理活动了.因为我国走的是具有我国鲜明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然而采取的是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办法,这种照搬的模式根本就不适合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要思考如何建立一套与我国当前的国情相符法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这样才有实现优质工商管理活动的可能.

1.1企业工商管理基本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提高宏观调控方法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MBA、飞E0T2篇及EMBA等均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的工商管理可以稂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点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对象来分类,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的各项经营环境等.

第二点内容是按照企业的发展流程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包括开始的的调研到接下来的设计再到对具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对项目的投产运营管理,在逐渐发展完善后还要具体的更新以及项目的再运营和进一步的更新等一直循环下去从而有利于项目生产的执行环节.第三点内容是根据职能或者业务功能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有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工作.第四点内容是根据起亚的层次来进行分类以及第五点是根据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赞述.

1.2企业工商管理的特征

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了解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以便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并有利于后面的讨论.通过对企业更深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其具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就聋企业的更深管理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活动中主要以长远的战略管理为主.第二点就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非常重视营销管理,而营销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第三个特征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管非常强调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第四个特征是要实现现代企业的各个工商管理目标就是要通过全员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强调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第五个特点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也是跟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的,所以,在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来使得各项管理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第六点特点就是要把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当做一门独特的艺术来进行精细地经营和管理.第七点特点就是企业工商管理的最终管理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目前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古国,在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关于治国等的文字当中都有关于如何做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的描述.最 重要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某些管理模式已经深人到了企业家的骨髓.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人员的管理.虽然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运用,但是也没有忽视现代企业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一个部分需要采取的国际化的视野.因为在每个国家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如今这个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每个国家针对自己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多少都会带有自己国家的特色,但同时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即这个世界上的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没有国界的区分,只有具有某个国家的特色的管理模式.

但是,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中还是主要采取的具有鲜明的国内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文化的传承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优点,但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国际化的视野来看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目前的21世纪,整个时代背景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因此各个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发展和革新.从世界上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各种管理的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后的利润目的.所以,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是时展的产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利弊.最后想到怎么将这些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具体的工商管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的.本文在此部分将会着重讨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希望可以从更加精细的方面来了解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企业在将来更好的发展.根据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来看,我过的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3.1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还属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只有小部分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如果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会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商管理水平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国的发部分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企业本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的大部分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有能力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的话企业的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得以发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却是另外一种情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的水平不高,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难以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低下并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由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利润率的低下.

3.2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一点:企业无论是在哪方面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中也是这样.而我国正好缺少创新精神.大多数的时候,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采取的国外的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忽视了本企业的真正需求还漠视了本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难实现企业的完整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经常对企业的管理做调整.

3.3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工商模式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个工商管理体系,这一地那在我国是相对比较缺乏的.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资源以及人员等的缺乏也就自然导致了企业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由于管理体系的缺乏,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发展中以及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管理中的监督和检査等过程都将会受到阻碍.由于整个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对于全面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4.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将讨论在企业的未来的工商管理模式中需要做到的哪些方面的改善.具体的我们认为需要做到的改进的方面来自以下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现状的分析来看,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要高效开展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话就要重视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建立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不健全的缺陷在上文的描述中也有所体现,所以,逐步加强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对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本身,而且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付出相关的努力才能一步步地实现.如果企业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中缺少国家的支持,那么关于体制建立的很多过程是无法实施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在管理体制的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因此,在企业和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之前还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相应管理部门开展具体的工作.

另外一点就是要实现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全面建设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战略的协同性.要实现这一点的话,企业就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掌握与企业工商管理有关的新知识并结合时展来实现对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光明的发展前途.根据上文的描述,要实现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一股创新精神,由于目前的经济市场时时都需要融入新的知识和想法,因此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也需要注人新鲜的生命.因此,企业要实现工商管理模式在未来的长远发展,就要重点关注生产经营和资金统筹,这样才能增加国际竞争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管理体系的差距.

第12篇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一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政策最主动、最稳定、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形成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逐步形成的。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经济政策的重心是把资金和材料等重点投入到某些基础产业部门。大企业在此产业扶植政策支持下,积极进行合理化投资,扩大企业。相对地中小企业因资金取得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机器设备老化等情况随着日本经济成长逐渐恶化,其结果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日本经济独特的“双重结构”。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但家数过多;经营基础薄弱,彼此间存在过度竞争情形;多数属家族式小规模企业。正如1953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所指出的,企业大小规模的差距扩大了,所以在日本的现代化大企业与建立在非现代化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了两极对立,因而消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双重结构”便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张的需求也急迫起来。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问题开始认真对待,从纠正“双重结构”的目标出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并为指导今后的政策而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

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在于改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存在的生产力、工资、就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差距,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成为日本经济中一支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力量。其政策体系是以推动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等各种政策所组成。强调要改善不利于中小企业活动的市场环境,如防止过度竞争、确保公平化外包交易及事业活动机会等。重视政府政策性介入市场,以改善中小企业所处的交易、竞争、需求环境等。

3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3.1 政策的侧重点是主动营造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基本内容。

(1)制定法律,营造有利自由竞争的环境。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从1949年以来,日本政策先后制定了30多个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注意培育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一是在税收、金融、组织合理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以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二是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包括建立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骨干力量,建立企业诊断制度,成立中小企业诊断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等。三是建立衰弱产业的退出机制,在调整设备、促进转产和实行结构转换、提高中小企业行业转换和提高劳动力的转业能力等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如1986年颁布并实施《特定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因结构性萧条的183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因日元升值而受到冲击的128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要求前者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实行多元经营,努力转产;后者应迅速摆脱过分依赖出口的局面,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部门转向国外实地生产并扩大国内市场。该法明确规定了在贷款、税收、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条款。

(3)建立辅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在通产省设立中小企业厅,在各级地方政府商工科内设有中小企业指导课,构成中小企业的行政体系。他们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法律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技术、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和扶持;对国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反映中小企业的要求和愿望;保证中小企业得到政府订货机会;调解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和中小企业内部劳资之间的矛盾等。此外还设立各种强有力的民间团体,如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中小企业共济事业团等,形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扶植指导网络。

(4)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1983年政府为此提供了1.45亿日元的资金。

3.2 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一向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动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与关系进行政策指导和整合。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小企业的任务,重点推出某一方面的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长期坚持不懈。在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以把中小企业视为弱者的保护性政策为主,因而实行以金融政策和卡特尔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政策,前者是通过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完善信用补助制度来谋求中小企业稳定的组织政策。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中小企业政策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与工业化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二是与产业结构转换相结合,以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政策重点。进入70年代后,中小企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政策实施的重点是重视人才、技术和信息现代化以及转产等产业调整方面的内容。80年代后,政策重点又转向中小企业经营科学化和保证稳定发展经营。90年代后,面对日本经济形势日趋恶化的现实,政策实施又偏向为中小企业有效转产、实行经营多元化、落实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其他措施提供保障。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倡导“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结构上出现的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日本政府一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成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形成“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包括: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它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由于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专业性的小企业专事上游产品的生产,因此这一分工协作被称为向后垂直形态,这一形态要占到日本分工协作体系的近80%。②以销售为中心的向前垂直型,即以一家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核心企业大都是专业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自身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但在签订收购合同时,大都会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这种以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模式,被称为向前垂直形态。这种形态将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与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经营优势相结合,很受日本企业界欢迎。如日本东京的浅草是手提包著名产地,聚集着300多家手提包生产小企业,它们经常举办展销会,推出一些最新款式,贸易商一旦选中某一品种,即可签订购货合同,组织厂家大量生产。日本政府推行“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的实质是要保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向协调发展,通过界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不平等竞争和全面的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双重结构”的矛盾,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3.4 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促进技术创新,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作为倡导和扶植中小企业高度化事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园地协同组合”就是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以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市容市貌、防止污染、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等。据调查,1990年仅东京都特别区内的机构金属行业中小企业园地就有 23个,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大田金属制品小企业园地。“园地协同组合”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单一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通过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共同进行对各方有利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各个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

第1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1前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第1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现状 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在企业界有很多人会误认为我们现在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工商管理阶段。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企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也只是从计划经济的闭门造车的状态转向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变得开始重视市场、重视用户需求,市场经济的信条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用户需求至上、积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建立合理的销售和售后体系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可以说与预期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差距。既然我们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且工商管理还是一种舶来品,那么难免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并改造消化的过程。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首先工商管理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和工程技术及综合性分析研究的企业必修课,它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

其次,企业的各项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市场竞争是实力的比较,更是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而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出现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不能及时的协调、日常的管理依然混乱、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组织结构缺乏柔性等问题,致使整个企业的难以实现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同外国的企业相比之,就不难发现我们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综合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当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向着“零库存”“即时生产”的方向去发展,可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造成了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成企业的负担。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完全认清物流的重要作用。物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在生产完以后向下游企业送送东西的小角色,而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更是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者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对于行业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议,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杜绝过多的浪费现象产生,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更过的员工培训提供培训、积极参与和改建公共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4、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发现,地域性市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有的是产品和金钱的快速流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是否合适,产品的规划是否得当。其中包含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产品的系列和市场定位,资本运作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技术的更新、CRM的服务水平等等能否一一的靠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或者与国际水平接轨。

5、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过去企业多数都是在按照生产型企业进行建设,多数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所以才会经常出现MADE IN CHINA。长时间的如此就会造成企业始终游走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逐渐的转变自己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的企业转变。更多的不是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而是依靠升级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

三、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体来说企业都在沿着良好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1、 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或者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根据这些方向制定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通过扎实的推进课程学习的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生产和经营中一线从事综合管理和协调的专业性人员。同时在这些人员的培养上,注重均衡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具有更大的优势。

2、 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高素质人才来说市场也会变得陌生,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行吗?肯定不是,而是这些人员的创新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因而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么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现任的管理者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督促他们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加强应用型知识的体系建设。同时在对这样些人员的培养上也要采取一些新思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市场中去。

3、 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他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4、 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权利、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结果受到了惩罚。这让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制度却刻板且缺少人性化,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的不满情绪会逐渐累积,长此下去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伟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与国际企业的对比中还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创新持续性等方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时如何保持这些人才的高创造性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进而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

[2]李显君.管理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探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

第1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现状;未来发展方向

0 引 言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企业也从计划经济的“闭门造车”的状态转向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变得开始重视市场、重视用户需求,市场经济的信条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用户需求至上、积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建立合理的销售和售后体系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可以说与预期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差距。既然我们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且工商管理还是一种舶来品,那么难免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并改造消化的过程。

1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每个企业得必修课,它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其次,企业的各项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2 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市场竞争是实力的比较,更是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而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出现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不能及时的协调、日常的管理依然混乱、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组织结构缺乏柔性等问题,致使整个企业的难以实现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同外国的企业相比之,就不难发现我们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综合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当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向着 “零库存”“即时生产” 的方向去发展,可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造成了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成企业的负担。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完全认清物流的重要作用。物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在生产完以后向下游企业送送东西的小角色,而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更是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者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对于行业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议,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杜绝过多的浪费现象产生,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更过的员工培训提供培训、积极参与和改建公共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4)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发现,地域性市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有的是产品和金钱的快速流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是否合适,产品的规划是否得当。其中包含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产品的系列和市场定位,资本运作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技术的更新、CRM 的服务水平等等能否一一的靠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或者与国际水平接轨。

3 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整体来说企业都在沿着良好的方向进行发展。 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1)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或者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根据这些方向制定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通过扎实的推进课程学习的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生产和经营中一线从事综合管理和协调的专业性人员。同时在这些人员的培养上,注重均衡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具有更大的优势。

(2)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高素质人才来说市场也会变得陌生,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行吗?肯定不是,而是这些人员的创新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因而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么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现任的管理者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督促他们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加强应用型知识的体系建设。同时在对这样些人员的培养上也要采取一些新思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市场中去。

(3)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他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4)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权利、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结果受到了惩罚。 这让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 而企业的制度却刻板且缺少人性化,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的不满情绪会逐渐累积,长此下去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伟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3 结 语

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时如何保持这些人才的高创造性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进而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