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级计量经济学范文

初级计量经济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级计量经济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级计量经济学

第1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源自于学生对于所学习科目的兴趣,进而主动去寻求答案,认真深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每节课每名学生面前都似乎有一幕灵动的3D影像,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景中,感受着这节课的内容,汲取着知识中的精华所在,始终保持兴趣盎然,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 ,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教授《群鸟学艺》的时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了各种鸟类图片和视频,课程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故事的情景,告诉学生今天有一群可爱的鸟类朋友来做客,让后多媒体展示鸟类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思路完全被老师引领,学习兴趣也被激起,趁此机会,揭示课题,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如身临其境,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比粗浅的语言描述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被人称道的课堂,一定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师生互动是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设置一些问题,学生的思路被牵引,思维被激活,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自身的思考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获取了知识。因此有人说,每个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虽然不能道尽全部,但是一个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我在教学《群鸟学艺》时,进入课题之后,首先我让学生就课题说出自己的疑问,让后带着这些疑问自读课文,把问题的答案在文中画出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特殊标记标出,学生亲自动手且看且做且想且画,手、口、脑全方位被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课堂就活起来了。

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都要允许异见的存在,语文科目尤其如此,问题总不是有唯一答案的,只要言之成理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认同感,给他们讲自己想法的渠道和条件,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更可顺势而为,让学生对提出不同见解同学的回答进行思考和辩论,真理是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在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穷和学无止境的道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不能吝啬时间,而去阻止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给予他们思考和争辩的机会,课堂自会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向学生提问:“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都认识到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但是有一个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回答,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课程最后,我对同学的们讨论结果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到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如此一来,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保护,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敢于亮出自己。

爱学生,没有比爱更伟大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感受到他们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每个教师都被赋予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利用它,细心搜索到学生某个优点和闪光之处,让他们感受到时刻被关注,有内容可与参与。 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有教无类更不是笑谈,我们不经意间的冷淡与不适当的批评,可能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投下了阴影,当信心被挫伤,那些兴趣也会缺失。所以,我们要创设一些条件,让学困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课堂获得一定的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的知识真实的惠及每位同学。

那么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因为成功相伴,所以喜欢也就亦步亦趋的跟随了。

第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它是大学经济类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核心基础课,其主要特点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来解释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控制[1]。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中,成为指导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证工具。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已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开展了十几年,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该学科发展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实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更好地推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至关重要。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僵化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一种重讲授,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花费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而仅用极少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这与计量经济学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量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实验课的安排通常是在理论课讲解完之后进行,这样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不能够及时地消化所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验课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步骤,验证教材中的计算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难以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2]。

(二)教学手段落后

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采用一种EVIEWS软件,其版本甚至是较为落后的,而其他功能较为强大的软件如STATA、SAS则被忽视。在软件讲解时也只是粗略地介绍其基本操作步骤,学生对软件知识的掌握极为有限。教师在实验课中提供给学生的案例和数据非常重要,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平台,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数据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其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选择案例和数据,所采用的案例数据也往往缺乏新意和变化,甚至一套案例和数据常年使用,这使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层次不清

无论是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计量经济学都是必开的一门课程,只是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本科生要求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的同时,初步能够进行简单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而研究生通常有了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因而对其提出了能够熟练运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经济问题的更高要求。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则必须开展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但现实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通常都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这难以满足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同时具有更高要求的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四)课堂纪律涣散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在机房内开展,教学的地点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也使学生在心理上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上学生中规中矩认真听讲,而一进入实验室便放松了自我约束和控制。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一些学生进入机房便沉溺于网络和视频,根本无心听讲。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特立独行、自己操作,不听从教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由进出,大声喧哗,使实验室处于无序状态。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五)考核手段单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而实验课考核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成绩评价中至关重要。在当前教学中,计量经济学更偏重理论考核,实验考核所占比重偏低,甚至会出现不考核的情况,这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都是相背离的。即便教师进行实验课考核其依据也通常仅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的内容是学生模仿老师操作步骤所得到的结果,而且通常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都是统一的,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抄袭现象,因而仅凭一份实验报告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改进对策

针对上述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实践能力,开阔专业视野,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环节在整个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大实验课时的比重。实验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教学和教学计划的制订都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每章(或每节)理论教学之后即安排一次实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经济问题出发构建出反映变量关系的计量模型,用以解释经济现象,并对对未来发展作出预测[3]。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虑引入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有关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课题,由学生独立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进行测算分析,最后写出研究报告[4]。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量软件是开展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当前可供学生选择使用的应用软件很多,但可以选择两到三种最新版本的功能较为强大统计计量软件进行讲解,其它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的实际操作通常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软件操作指南,简洁地介绍软件的操作流程,并安排专门学习软件操作的实验课时,为上好计量经济学实验课打下软件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案例的积累和案例库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多准备一些与当前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案例,同时将相应的实验数据整理出来,以便在实验教学中使用。

(三)注重实验教学的层次性,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水平和层次各有差异,应通过实验有侧重地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内容互有差异,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课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操作软件完成实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有鉴于此,教师应在认真分析各专业、各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各有侧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并设计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本规范。如针对本科生应加强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验训练,而对于研究生应适当加大难度,侧重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实验内容。

(四)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针对学生在实验课上存在的随意性和无序性问题,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并完善具体的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并对学生进行实验纪律的课前教育和常规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与其实验课成绩挂钩。其次,在课前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实验课的学习目标和当堂课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再次,可以利用学校机房内局域网络的优势,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使每位学生的页面与教师保持同步,这样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训练,避免了其操作的随意性。

(五)完善实验考核机制,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计量经济学考试的内容除了要体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推理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实验考核来体现的。因而,实验考核应在计量经济学总体考核中至少占有50%的比重。而实验考核成绩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模仿性实验报告成绩、上机实验考试成绩和自主性实验报告成绩。模仿性实验报告是学生在老师给定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模仿老师例题的操作步骤所得出的实验报告,这种报告相对容易完成,其在全部实验成绩中的比重不应超过20%。上机实验考试是在所有实验内容结束后对实验操作的总体考核,该部分成绩不应超过30%。自主性实验报告是最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所负责环节的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来给出相应成绩,这部分成绩在全部实验成绩中所占比重要不低于50%。通过上述考核方法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实验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作为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要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思维和模式,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提供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巩固基础理论,开拓研究视野,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经济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20.

[2]兰草,徐晓辉.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1(1):183-184.

[3]张柠.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1:

294-295.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经济学基础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2-02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谙第一次课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基于此,我明白必须先入为主,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每次讲授绪论前,我都会反复修改教学方案设计,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我发现,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主要源于以下方面:1.学生认为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2.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因此,我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学习和提高,还注重言行举止及个人修养的提高,加强和学生交流与沟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学初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提问、讨论和书面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学班级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打好基础。结合实例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学知识既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是经济管理类人员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我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对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让他们明确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器官、一种思维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一种结论。对经济学教育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一种互动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选取上,我尽量选择能够比较准确介绍现代经济学原理、同时又能够在体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推荐《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第一讲堂》等著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对文化基础好、有深造潜力的同学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并指导他们阅读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是很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精讲、细讲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讲授每一理论时,我总是特别强调假设条件,并且要讲清理由,排除歧义。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例如,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市场条件下,厂商实现均衡的首要条件总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一般情况下,厂商在同一时期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总是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等。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例如,在学了需求价格弹性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并举例回答在实践中该用在哪些地方?怎样用?然后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补充举例和总结发言。在作业布置和考试时,也侧重于那些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的题目。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我的教学中经常采用。

三、高素质的培养应基于专业特色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举例讲解或让学生讨论某个理论或知识点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便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能和专业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的。例如,在讲授影响需求的因素这一问题后,我就会让大家讨论: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物业管理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学习消费者理论后,让他们讨论:物业服务该怎样通过创新让业主更满意?结合不同类型市场的特征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让他们讨论: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类型,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让物业管理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问题。结合有些章节的内容,我还有目的的让他们到实践中去调查相关专业知识,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把各门课(例如,管理学和经济学)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我还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供他们讨论分析。例如,有一个案例题目是36万元招聘总经理的6道考题,单从题目看应该是一个管理学方面的案例,但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里边也用到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影响因素等,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在实际运用中有不少交叉和融合点。

四、高职经济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对他们思考能力和技巧的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占用更多的时间,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了市场类型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四种市场类型的优缺点,讨论分组进行,每组先推荐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讨论,结果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言,之后我再总结发言,一般情况下,我的发言是带有启发性的,不给定论,让他们有继续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意识,又让同学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记得在一次发言时,有位同学因过分紧张,表现欠佳,这时其他组员就有人开始埋怨他。这时我选择了给他鼓励,并且告诉大家其中的理由。

五、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接近社会经济现实,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以及课程有关的政策方针、行业和学科动态以及前沿知识和理论,我自己在关注这方面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每次上课之前轮流进行经济资讯快报,并安排必要的讨论分析,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之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又让他们能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了知识的时代性,解决了教材理论知识缺乏时效性、滞后现实的问题,还为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讲解做了资料准备。

参考文献:

[1]王菊仙.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2]杨克军.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教师》,2011.1

第4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 教学质量 理论与实践机会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不仅要将会计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愿意学好这门课程,并把从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之中或者运用到为经济社会的服务之中。鉴于此,通过对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同行教学经验的学习、汇集与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认真选择、编写和完善教材

会计学教材包括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课程学习材料,其中核心材料是基础会计学教科书,这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对这门课程的要求,选择最适宜、最规范、水平最高的教科书。除此以外还要以教科书为基础选择和组织好相关的其它教学材料,比如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学生读物和练习册以及音像带等,还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课件、计算机网络上的学习材料、从企业、单位和会计服务公司取得的相关实用材料等。

对于所选定的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以及自编、合作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都要采取审慎鉴别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正确、科学的内容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对于不太准确和不科学的内容要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补充,对于有明显缺陷甚至错误的内容要纠正和舍弃。这样可以收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提高学习判断能力的效果。

2 创新性地运用好现化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会计学教学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中,突出的是要制作好新的多媒体课件和使用好新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把新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新的多媒体硬、软件设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巧妙的灵活运用,可以收到多重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新的多媒体信息符号,给学生更多的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觉材料,满足不同思维方式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合起来,通过简单的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新思路和教学新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新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实际效果。

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沟通空间,使教师与学生合理地互动,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良好的协作空间和氛围。特别是在上实训课之前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因为未曾接触过会计实务,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没有感性认识,教师运用多媒体放映实物图片或视频,生动而具体地向学生展示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并指导学生填写凭证、账簿和做财务报表,使学生在模拟实物感受和操作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和实操技能打下基础。

3 科学构建教学的内容框架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内容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架构,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早期基础会计学的构成内容简单,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与数学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和管理科学发展向会计领域的渗透,使会计学的内容不断充实,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内容体系。

基础会计学研究适用于各行业会计的共性知识,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核算方法;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知识;会计工作的组织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些方面搭建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体系,可以使整个知识体系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从而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提供方便,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会计课程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缺乏对会计主体和会计工作的认识,在开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将认知实习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导入环节纳入其内容框架体系中进行教学实施。首先,带领学生到不同的企业去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选择加工业、制造业、商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会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帮助学生建立会计主体的概念。其次,通过观察、访谈和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讲解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会计学等会计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到基础会计学等会计课程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去。

4 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教学重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和指南,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是一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和规律,是课程教学重点的集中体现。教学难点是课程的新内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的落差,也就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理解和把握困难的内容就是教学难点,难点一经确定,教师就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进行突破,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它,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后续的相关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留下障碍。要想有效地攻克教学难点,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都要遵循循序渐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原则。

具体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来说,就其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总论: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的整体把握。(2)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六大会计要素的识别;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3)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下的资产、成本、费用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下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账户的基本结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及会计分录编制的基本要领。(4)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借入、归还以及利息的核算;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分摊以及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构成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项目构成以及成本计算;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结算、发放、支用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结算;所得税核算的三个核心分录(计算、结转、交纳)。(5)账户分类:结算账户;跨期摊提账户、调整账户(特别是备抵账户)。(6)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难点则融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它提取出来进行突破性的攻克。

5 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又指导会计实践工作, 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而且还要构建出完整的实践操作体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学课程时,一方面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等会计工作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有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密切结合的目的。除此以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参观、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会计专家和会计业务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会计实操训练,使学生把所学习的抽象理论知识和模拟技巧运用于会计实际业务操作之中,获取真知,做好实事。

参考文献

[1] 姜丹.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0(4):142.

[2] 孔莹.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2(6):192-194.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初中

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一,已经在不少中小学开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类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等。本文针对这样的现状,重点探讨提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以期为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为计算机类课程改革提供现实参考。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

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实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描述:

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

初中计算机类课程的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系统操作、文字编排、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浏览与搜索等。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其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作用,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现象也体现在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之间衔接不紧密,如,实验内容设计不科学,与理论教学存在明显偏差等。正是这些理念的盛行,才导致了一部分中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停滞不前。

2.师资力量分散

当前,有些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年龄跨度较大、思想不统一、力量较为分散。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师资水平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保证教学效果

在中学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计算机教学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思维去解决其他课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选择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自实践,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会贯通,保障教学高效顺畅地运行,这样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2.加强课程资源共享,完善课程内容

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学应该不断深化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发展的需要。各个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注重共享性与开放性,可通过学校之间、中学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调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的资源。

另外,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汲取每个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意见,不断完善本课程内容。同时,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增加案例、项目实训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拓展考核内容

一方面,要想提升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系统培训等,同时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优秀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带领新教师更好、更快地融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从而确保教学队伍的知识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也可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承担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注重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年龄等各个方面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拓展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内容,如设置实践考核、项目考核,注意适当减少冗余的考试内容,也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考核中体验计算机实际工作的过程。同时,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凭一次考试并不能完全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考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个地区的中学也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上好计算机课程的每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去适应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1

作为一名初中计算机教师,积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克服探索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不断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是我们任何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讲,要想让他们学好一门课程“兴趣”是关键。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对所见到的新鲜事物有一种很强烈的求知欲。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却对课堂的教学内容非常反感,究竟反感的原因所在何处?或许是有的教材编写的问题,也或许是学生对理论课堂解说天生厌烦的问题。

但不论怎样,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计算机课程教好,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在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把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来。如果计算机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和记”,那样的话学生刚开始有的兴趣很快就会被这种教学模式给打消,慢慢会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来。

因此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在讲课前应该首先分析教材的内容,对于重难点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教材,并且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计算机课堂上要用到的素材和相关的讲课资料。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课堂讲课过程中运用上一点心理知识,想办法提高一下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程的神秘感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谜底的渴望情绪,并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来大大满足学生的好心心以及自信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讲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作为学生不能被动的被教师灌输知识和理论,而应该自己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讲述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者实践合理的引入所讲知识,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更加贴切的表达出我们所将知识的重点,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所讲知识。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最后老师再结合所讲知识给出正确解答,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所讲知识深刻的记录到自己的脑海之中。所以,课堂的一些任务的设置一定本着“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方针来组织材料素材以及目标任务的规划,争取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少讲多练、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一)少讲多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特别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的理论式的教学已经过失,教师在讲台上讲一节课的理论,还比不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十分钟。所以老师在计算机课程讲解过程中一定要多注重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注意自己的教学质量,尽量让自己少讲而让学生多操作。通过自己的精心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所讲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引入新的内容,然后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些巩固性的练习作业,以达到加深的目的。基本一节课程教师的讲解控制在十几分钟左右,然后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讲的知识进行实际的上机练习,如此以来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达到提供教学的目的。有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着重讲一些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全面消化所学知识。经过这几年对课堂授课的经历,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而且思考远远比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而记在脑子里的多的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学生之间可能也会存在差异,有的有条件的家庭家长早已给学生配置了电脑使用,有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计算机基础可能在学生小学阶段就给孩子抱了计算机培训班去学时了,这些孩子已经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以上的基础。所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比如对于一些打字的输入、对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使用,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对于之前有过基础的同学就给其安排一些测验竞赛等,提高他们技术的熟练程度,并且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电脑绘图或者打字游戏等有兴趣的操作等等,鼓励他们自己学习以下课本上比较难的选学内容,并对其进行一些引导等等。如此以来就会空出一大部分时间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的知道和教学,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基本完成教学目的。

三、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不但是初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必备课程,它还是学生学习别的课程的学习工具,所以只有各学科之间整合,保证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趣味性、有用性和有效性,那样才能发挥出计算机技术课程学习的价值。现阶段各课程之间的整合有两中方式,一是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二是把各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到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所以首先应该让初中学生先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运用,然后就能够把计算机各个软件的使用应用到各个学科中间。教学设计中与与语文、体育、美术、品德等学科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打破了知识本位主义,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作为教师如果想整合其它的学科必须吸取借鉴别的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多参考别的学科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毕竟别科老师是专业的课程老师,在经过多年的教学过程总有很多教学经验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如此以来各课程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合理搭配,把计算机技术融会贯通到各个学科之间,如此以来才能让初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得到全面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学习任何课程的主渠道。它才是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者方法,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模式,精心记录下好的教学方法,然后把好的教学方法极力的宣传,各科老师之间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如此以来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詹慧静,王爱江.多媒体基础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保障;税收体制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42-02

1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国际上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多指标,而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划分标准是: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贫富差距一般;0.4-0.5,贫富差大;0.5以上,贫富差距较大,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会引起众多社会问题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2.1 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不断攀升,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下面是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

表1 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

年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年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19970.370620030.4386

19980.378420040.4387

19990.389220050.4700

20000.408920060.4960

20010.403120070.5左右(无官方数字)

20020.43262008约0.5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9

如表1所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3706上升到2008年的0.51,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早已越过了警戒线,这足以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761元,两者之比达到3.31:1。居高不下的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分布非常不均等。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补贴和福利,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大体为5倍左右,高于世界上经济水平类似我国的国家城乡差距。下表为我国1978-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情况:

表2 城乡收入差距之比

年份19781985199420022005200620082009

城乡收入差距2.6:11.9:12.9:13.1:13.22:13.28:13.31:13.3: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3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迅猛,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的趋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2.3.1 东、中、西部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

2005年,东部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的超出幅度为4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超出幅度为27%,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要严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2 东部与中、西部人均收入对比

如表2-3所示,仅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考察,近5年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由2002年的l.46拉大到了2006年的1.56,东部与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2002年的l.39攀升到了2006年的1.48。考察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会更悬殊。

表3 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

项目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中部东部:西部

2002年9355.76424.367l0.81.461.39

2003年10211.57101.77180.71.431.42

2004年11522.97886.77920.61.461.45

2005年12884.0869l.09633.01.481.34

2006年15443.39911.310405.11.561.48

2007年16378.010519.611124.71.551.47

2008年18994.212101.412816.01.561.4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信息网有关统计公报数据计算编制

2.4 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某些产业得益于先天性或行政性垄断而获得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也远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金融、保险、外贸、电信、电力、烟草等行业的收入明显偏高,而文化、教育、科研、采掘、勘探、纺织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从工资统计看,它们的差距在2~3倍。考虑垄断行业职工享受的奖金、劳务费等名目繁多的工资收入和住房等货币收入,那么不同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之间。

3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

3.1 劳动者自身条件差异导致了收入差距

由于每个居民的劳动能力有大小,而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收入水平的不同,产生收入差距。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居民个人在占有的生产要素和财富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异,经营能力有强弱,文化程度有高低等,因而每个居民获得的劳动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就不均衡。在所有因素当中影响最深远也最大的就是居民的受教育情况。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将来的收入,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投入大,使其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的程度也较高。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对教育投入不多,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3.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格局。国家长期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挖农补工”的发展政策,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渠道,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积累,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较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国外有人描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城乡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3.2.2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因素。西部地区地域虽然广阔,但是其中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了60%,其余40%地域又被众多的沙漠、戈壁和高山峡谷所分割,交通十分不便。西部地区人口过于稀少,人口共3.67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左右,造成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缺乏集聚效应。

(2)改革开放序列的先后。从我国改革开放推进的序列可见,我国的开放战略是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由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先行发展的地区享受了国家众多的优惠条件、政策的倾斜,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税收减免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优惠,先行发展的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西部则处在了劣势。

3.3 收入再分配体系的不完善

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3.3.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近几年,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3.3.2 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

从我国税制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45%,英国40%,丹麦53%的水平。房地产税等财产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仅为1.26%,低于美国12%的比重。这样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所起到的反向调节作用,极易扩大收入差距。

3.4 经济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

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不完善加剧了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制度不完善、机会不均等以及权力对市场的渗透等方面的原因,拉大了阶层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3.4.1 新旧体制摩擦和矛盾引起的高收入

在我国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入分配中的无序和混乱。有一部分人是靠转型过程中的钻“空子”富起来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双轨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和金融无序、近些年来的企业转制,都为一些人暴富起来提供了条件。

3.4.2 腐败和违法现象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

、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有的党政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握有的人、财、物、权,采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与非法生产经营者内外勾结等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装进自己腰包,使国有资产巨额流失。

3.4.3 以非法手段获取收入

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非法交易的现象存在,成为各种黑色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中国的法治和行政系统运转不畅,加之腐败就导致了社会特权阶层的形成,这必然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使公众极为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4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解决对策

4.1 积极扩大就业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岗位才会有收入来源。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量的扩大会促进企业生产和销售,进而又增加一些就业岗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4.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治贫的最主要手段是教育”。因此,一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投入,由政府投资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的义务教育完全免费,从而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二要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收费,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费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比已经高得离谱,导致了大量贫困学生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之类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三要完善成人教育、在职教育、在职训练,特别是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受教育的权力逐渐平等。

4.3 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方面统筹兼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4.4 完善收入再分配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同时通过完善税收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重构财产税制,深化消费税制改革。在总体上提高消费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

4.5 完善体制,杜绝不合法的收入

依靠法制治理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行为。非法收入的产生和发展,既削弱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又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从重处罚和惩处非法暴富,使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大于其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的收益,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受罚概率,以法律的震慑力遏止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继林.分配公平与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学报,2006,(2):24.

第8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每年从教育经费中划出5万元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包括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标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三年来,我校每年培训达80人次以上,让每位老师都能参与到培训中去,使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感受教育新形势、教学新理念,成为师德好、才学高、创新意识强的的合格教师。而且我校还开展符合我校校情的校本教研,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上前进行集体备课,反复交流,上后在进行研讨,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动员所有老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大提升了我校的教育质量。

二、落实并逐步完善“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学生家长、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人员上人人参与、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育人格局。学校中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要善于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锻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机制,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完善校内育人机制,从而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我们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一封信、家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水平;利用文化墙、宣传栏、液晶显示屏、校园之声等进行舆论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激发老师工作热情

这几年我校学数生逐年减少,学校减班,教师减员,而且教师老年化趋势严重,出现结构性缺编,新毕业的年轻教师无法调进,难以注入新鲜血液,老教师对新理念、新方法难以接受,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与他们交流,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再禁锢,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校每年都开展一些教师集体活动,如教师趣味运动会、教师篮球比赛、粉笔字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加强教师的团结,促进他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环境,而且生活上为老师排忧解难,对所有老师真心呵护、诚心关怀。

我们认真组织好教师慰问活动,慰问家庭贫困的教师、离退休老师等,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滋润了老师们的心田,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几年我校各方面的成绩均有很大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这几年我校扎实开展科研兴教工作,先后请多名芜湖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我校教师教学教育科研培训辅导,把教研组长送到市内外有先进教学科研经验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他们教育科研的经验。而且在校内举行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比赛,开展科研论文写作大练兵,对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是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近几年我校有近30人次老师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是发表了论文,语文组的课题也已经结题。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四、开展并落实家校互动工作

我校地处农村,有近一半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承担起管理孩子的重任,大大加大了我们教师的工作难度,我们学校开学初就进行摸底登记,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档案。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组织本班授课教师不定期对所有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情况,反馈他们在校学习情况;其次是授课老师多于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尤其是班主任更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再次,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摸底登记,如实上报,为他们争取资助,学校也每年组织一次师生捐助。把捐款发放到每一个贫困孩子的手上,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还与二坝镇关工委联系,对我校孩子进行专题讲座,与二坝镇企业联系争取他们的资助,只有解决了孩子们生活上的问题,思想上的困惑,他们才能安心杜顺,茁壮成长。

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摆在第一位

一个校长只有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也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评课活动,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把大量经费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调动广大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数学课。契可夫认为:“就教学工作的效果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师生之间“情不通”则“理不达”,很难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紧密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记》上说,“亲其师,信其道”,而“信其道”就会产生“学其理”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多去关心他们,上课时都用亲切的语言和她们沟通,多表扬少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课下多和他们谈心,从生活上多照顾她们,那她们肯定会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八、提升内涵,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经典测量理论 信度 难度 区分度

一、引言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活动中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1]。显然,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各种笔试仍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质量定量评价方式。试卷质量自然影响对教育质量的正确评价,因此,针对笔试试卷的质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试卷质量的分析一般是利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和项目反应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进行分析。

经典测量理论又称为真分数理论,假定观察分数X与真分数T线性相关,即CTT的数学模型为X=T+E,其中,随机误差E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该理论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正是反应试卷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有效、难易适中、鉴别力强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测验质量指标[2]。当然,由于其比较依赖样本、信度估计精度不高、难度和被试水平没有定义在同一参照系上,同时,无法回答总分相同的考生的真实能力有无差异等问题,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非常严格,主要包括单维性假设和局部独立性假设[4]。主要方法是在利用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项目特征曲线、试题信息函数进行探讨,同时利用EM算法,用边际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寻找项目参数的一致估计[5]。

本文主要利用南宁市某中学2013年秋季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经典测量理论(CTT)范畴下探讨该次期末考试数学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试卷“四度一分布”了解试卷质量,并反馈教学效果情况。

二、基于CTT的试卷质量情况分析

1.成绩分布情况

一般而言,一份好的试卷考试的成绩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是考察试卷质量的一个首要指标。检验正态性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是利用直方图和卡方检验、K-S检验。从参加本次考试的872人中随机抽取387人的成绩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成绩的直方图

正态分布的K-S统计量显著性概率P值为0.095>0.05,因此,这次考试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2.信度

中学试卷中,选择题分数可简化为0,1得分情况来解释,解答题和填空题可以看成非0,1记分的项目。因此,选择题信度主要采用折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卢隆(Rulon)公式、弗拉纳根(Flanagan)公式]和库德-理查逊(Kuder-Richardson)信度(K-R20、K-R21公式)进行分析[7]。填空题和解答题为非0、1记分的项目,采用克龙巴赫系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试卷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每种方法计算的选择题信度都接近0.7,信度系数处于尚可使用范围之内。研究表明,对于标准化的大型测试题目信度要求一般要在0.9以上,而学校期末考试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接受[1]。选择题、解答题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905,可以认为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信度非常好,综合考虑,试卷整体信度是可信的。

3.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即通过测验能够正确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5]。测量的效度的种类很多,其中基于专家和教师对试题与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符合性判断的逻辑判断法的内容效度使用较多。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验的全部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但一次考试很难包含学生所学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考核,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8]。

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经过该校7位一线数学教师(其中高级教师4位,中教一级2位,中教二级1位)不记名反馈信息来看,本次考试所设计的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查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4.难度

试题难度是反映考题难易程度的指标,一般而言是按照答对人数的百分比确定的,是衡量试卷质量的最主要的数量性指标,简单来说可以利用测验分数的分布情况和特征进行观测,例如考察测验分数的全距、零分、满分、众数、平均分数等相关指标进行定性的判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有关公示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而言,难度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取值越大,难度越小。难度在0.7以上的为比较容易的题,在0.4-0.7为中等难度的题,在0.4以下的则为较难的题或是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试卷难度水平的选择,应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试题的形式。如果测验是用于区分学生水平,那么应该将试题或试卷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各试题难度值在0.2-0.8,同时各题平均难度值在0.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5]。

对于采用0,1记分的选择题,用通过率P、平衡猜测的校正公式CP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试题的难度。

表2 选择题的难度

对于非0,1记分的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难度系数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项目的难度。

表3 填空题、解答题的难度

结果显示,就选择题而言,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的难度差异不大,整体趋势较一致,从三种公式的难度均值看,第1、2、5、6、7、8、9属于难度较小的题目,3、4、10、11、12属于难度中等偏上的题目,其中第4题难度最大,10,11,12三题难度也较大,选择题总体难度为0.767,属于比较容易,从试题编排上看,除个别题目外,整体趋势是容易的题型放在前面,中等难度试题放在题型中间,较难试题放在题型后面,较合理。

对填空题和解答题而言,题目难度显然大于选择题,填空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99,难度中等,解答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72,属于中等偏难程度,8道解答题的难易程度也和题目顺序基本一致,越难的题目越在后面,符合数学试卷的一般规律。

从考试成绩来看,难度系数为0.548,综合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的难度均值,整张试卷难度均值为0.579,和总分难度系数接近,因此,可以判定该份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5.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效用的一个主要参数,同时也是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将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的统计量。若试题的测试结果是水平高的学生答对或者得高分,水平低的学生答错或者得低分,则认为试题的区分能力强。一般而言,区分度在0.4以上为最佳效果,在0.3~0.39为合格,修改会更好,在0.2~0.29为勉强,仍需耍修改,区分度在0.19以下为差,必须淘汰[6]。

对于0,1记分的选择题,利用极端分组法、点二列相关计算各个试题的区分度。

表4 选择题的区分度

对于连续记分的主观性试题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法计算各个项目的区分度。

表5 填空题、解答题以及试卷的区分度

注:试卷区分度是将各题区分度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

结果显示,对于选择题而言,总体看来,整个选择题中大部分题目的区分度都在0.4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和点二列相关系数计算的区分度在大部分题目中相差不大。极个别题目有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两种方法考虑的视角不一致,就第1题而言,极端分组法的区分度指标0.093,是利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差异进行计算的,两者差异很小,说明该题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能完成,就区分能力而言属于应该淘汰的题目,但正是由于该题目在高低分组中完成率都较高,和总分的相关性自然就大,因此,点二列相关法计算出来该题的区分度较高。两种方法计算的试卷区分度均在0.6以上,说明该试卷区分能力强,区分效果佳。

三、有关结论

事实上,该次试卷为全市统一考试题目,从一定程度上说属于“较大的标准化”考试题目。从上述分析可知,本次考试成绩的分布直方图并未凸显畸形特征,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单峰,稍微右偏。就四度而言,填空题、解答题的信度很好,但选择题的信度适中。常见的提高测验信度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适当增加试题量;二是提高质量,试题难度要适中,区分度大;三是调整试题编排顺序,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测验的效度采用学科专家通过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的,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了解到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试题的难度较合理,大部分选择题难度偏低,其中第4、10两题难度最大。而最后一道解答题的难度系数则过大。这和数学试卷利用最后一题作为压轴题有密切关系。

试题的区分度方面反应较好,但选择题第1、2题和解答题最后一道题在两种计算方法中差异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第1、2题属于难度很低的送分题,因此区分度也不高,最后一道压轴题属于难度最大,很多学生放弃作答,因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随着统计学及经济计量学边缘的不断扩张,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评价技术方法中教育测量理论就是应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实现的,成为测评学生能力、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利用SPSS测度考试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标,不仅可以直观、便捷分析考试结果,发现考试中的重要信息和规律,还可以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人们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测度试卷科学性的尝试并不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亦不利于考试学研究者开启新的研究视域。应该加强对试卷科学化测度的研究及实践,使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日益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试卷情况,更可以利用试卷科学性测评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试题库、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等方式,提高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注教育质量监测[N].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0,1.

[2]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杜洪飞.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6):15-17.

[4]Christine DeMars.Item Response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5]何穗,吴慧萍.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J].考试与招生,2012(08):49-53.

[6]Robert L.Ebel.Measur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65.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总之,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完善精品课程,这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姚恩全.“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6):56-60.

第11篇

摘要:在中学教育中,最难教的课程恐怕就是语文课了。因为在语言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上好语文课,跟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途径

在中学教育中,最难教的课程恐怕就是语文课了。如何上好语文课,跟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我们要引领学生立足文本,通过读进入文本的内层进行感悟、体验,既要感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并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反过来,这些“对话”又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提高学生的语感。第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促使学生创新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学生是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教师要和蔼可亲,不要成天板着面孔,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不压制、压服学生,善于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善于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而且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厌学,弃学。因此,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很必要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应具有“引”学生进入课文教学情境的应变能力

所谓“引”就是方法引导。教师不仅要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快乐中学语文。文学或者艺术,它们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所有的劳苦大众。世上没有绝对的纯艺术、纯文学。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自古以来的许多文人都巧妙地利用艺术的联想来扩大作品的意境。我们为何不善用联想把自然界的韵味捕捉到呢?诗人以极为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厚的感情。这浓郁之情源于何物?那栖息枝头的秋风,便是他思之源、悲之基。不然哪有文人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叹?

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引”的同时,还应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有一次,我抓住学生的心理,说:“人这一生,难免会经历挫折,你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送你们几句话以自勉: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别让想象停泊在失去的岁月。别让青春在叹息中度过。”经这一指点,学生受益匪浅,又重新树立起了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表达自己创造的革新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寓教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这不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把单一化的人塑造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人,更有利于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在统一中发展。”

三、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途径之三是?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其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

要积累语言材料,这就需要:(1)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2)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3)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第12篇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第13篇

关键词奥美拉唑大剂量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疗效不良反应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急重症,患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极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2]。临床一线内科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但是常规剂量治疗临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老年患者死亡率更高达60%~65%[3,4]。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85例,采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临床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170例,均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诊断标准[5]。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男51例,女34例,年龄22~68岁,平均459±64岁;试验组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25~70岁,平均462±8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致病原因及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40mg/次静脉推注,2次/日;试验组给予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首次80mg/次静脉推注,之后8mg/小时静滴治疗;疗程均1周。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算临床止血总有效率。

疗效判断标准[6]:①显效:患者24小时内停止出血;②有效:患者24~72小时停止出血;③无效:患者72小时后停止出血。止血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结果

两组临床止血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止血总有效69例,止血总有效率812%;试验组止血总有效81例,止血总有效率953%;试验组止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两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比较: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分别6255±897ml,251±67小时,82%(7/85);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分别为5372±804ml,176±54小时,12%(1/85);试验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均无恶心、腹痛、腹胀等消化道反应,皮疹等过敏反应,粒细胞下降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因排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原因而出现的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呕血、黑便及循环衰竭症状[7~9]。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需及时行抗休克治疗[10],建立静脉通道,足量补液,早期输血,维持稳定血液循环,同时积极治疗诱因疾病。临床研究显示[11~13],早期有效止血是降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死亡率的关键;同时止血效果与胃内酸碱度密切相关,在pH>60情况下止血效果明显改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推荐质子泵抑制剂为临床一线用药[14]。奥美拉唑作为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其能够高效选择性抑制壁细胞质子泵,从而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部酸性环境,不受进食等影响因素干扰,同时其对于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性,促进溃疡出血部位、胃黏膜修复及血液凝固亦有显著作用[15];大剂量奥美拉唑应用能够持久保持胃部酸碱度>60,同时静脉推注作用迅速,不良反应较少[16]。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止血总有效69例,止血总有效率812%;试验组止血总有效81例,止血总有效率953%;试验组止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分别为6255±897ml,251±67小时,82%(7/85);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分别为5372±804ml,176±54小时,12%(1/85);试验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均无恶心、腹痛、腹胀等消化道反应,皮疹等过敏反应,粒细胞下降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止血,降低输血量,缩短出血时间,改善再出血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可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3.

2孙鲁梅,姜若兰.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治经验及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45):1145-1147.

3刘厚钰,石碧坚.第一届胃酸泵抑制剂国际学术讨论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1991,11(7):289.

4刘爱芬.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33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293-3294.

5王红.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套扎与硬化剂治疗对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99.

6张川渝.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73-74.

7Hont R.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胃酸泵抑制剂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1,11:294.

8梁建华,张石革.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1,4(7):21.

9奥曲肽协作组.国产与进口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8):492.

10周学斌,肖绍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再出血危险的预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1):71-72.

11杨永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5例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1,35(9):880-881.

12李珍,胡晋红,邹多武.静滴奥美拉唑药代动力学和动态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4):286-287.

13刘志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3):220-221.

14孙建国,范丰双,葛翠萍.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源性溃疡出血28例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82-83.

第14篇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急诊止血;大剂量奥美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3.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1(b)-172-02

为了观察内镜急诊止血联合静脉注射常规剂量奥美拉唑(OME)与单用大剂量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急性出血中的止血疗效,2006年7月~2010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将60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单用OME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乙组采用急诊内镜止血联合静脉注射常规剂量OME 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龄20~68 岁,平均42岁。呕血者21 例,呕血伴黑便者35例,仅黑便者4例。甲组所有患者皆在入院时给予大剂量奥美拉唑制酸、输血、补液等内科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48~96 h行内镜检查。乙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给予24~48 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1],根据镜下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镜下急诊止血[2-3],急诊止血术后给予常规剂量奥美拉唑制酸。排除门脉高压症导致上消化道曲张静脉出血患者。

1.2 材料与方法

仪器:胃镜采用PANTAX2904 型电子胃镜,OlympusNM21K黏膜注射针,Olympus HX25LR21 型内镜金属夹推进器,Olympus MD850 型金属夹。治疗方法:所有病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病例数、年龄、性别、病变、出血表现及既往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单用大剂量奥美拉唑静脉注射,首先奥美拉唑40 mg 静推,再用8 mg/h,待生命体征平稳后48~96 h行内镜检查。乙组采用内镜急诊止血联合应用静脉注射OME 40 mg 2次/d,内镜止血视出血灶病变、出血部位及有无血管等分别采取如下止血措施[4]:出血灶局部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出血灶及其周围黏膜下多点注射0.01%肾上腺素溶液;血管夹钳夹血管;直接喷洒凝血酶2 000~10 000 U(用0.9%氯化钠20 ml 稀释) 止血,或由活检孔插入Olympus 高频电发生器止血电极电凝止血(电凝指数2.5~3.5,凝固时间每次3~5 s)。治疗期间观察48 h 止血时间、1 周内再出血、出血诊断、急诊手术病例数等情况,将两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内镜检查前皆根据病情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保证生命体征稳定。乙组治疗时可用冰盐水洗胃,再吸尽积血、积液,充分暴露出血灶后即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术后禁食24 h 再改为流质饮食。

2 结果

甲组30例患者经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96 h内皆症状好转、脉搏及血压稳定、尿量足,提示出血停止,治疗后行内镜检查发现胃癌1例,上消化道溃疡18例,贲门撕裂症2例,吻合口出血2例,7例未发现可能出血的病变。4例上消化道溃疡内镜下出血分级forrest(Ⅰa~Ⅱb)给与上述镜下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所有患者在内镜检查后皆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胃癌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余29例患者在5~9 d内病情稳定出院,平均住院天数7.2 d。乙组30例急诊内镜发现上消化道溃疡21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贲门撕裂症1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18例患者内镜下出血分级forrest(Ⅰa~Ⅱb)给予急诊镜下止血,即时止血率为100%。所有患者在内镜检查后皆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除2例胃癌转外科手术治疗外,余28例患者皆病情稳定为3~8 d内出院,平均住院天数5 d。甲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乙组经内镜治疗后有4 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持续5~10 min 后缓解,无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对上消化道大出血,近年国内外在常规内科治疗时,大多介入急诊内镜止血,内镜止血成功率达80%,内镜直视下止血的治疗能及时明确出血病因及时处理,降低了手术率及死亡率。本科在治疗过程中两组镜下止血率为100%,且所有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除3例胃癌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外,所有患者皆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出院,比文献报告止血率高,可能与病例数太少,不能真实地反映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有关。另外限于本院的内镜设施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为了安全起见,可能导致在内镜急诊止血的病例的选择上存在偏移。甲组由于活动性出血的时候没有行急诊内镜检查,导致有7例(23.3%)患者没法及时准确地诊断出血的原因,而乙组全都内镜下明确诊断,有报道急诊内镜诊断正确率为80%~94%[4],本文乙组全都发现出血病灶,考虑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另外发现乙组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较甲组缩短与减少。所以内镜急诊止血治疗不失为一个上消化道的首先治疗方式。但在医患日益紧张的今天,内镜急诊治疗的选择上应该慎重,严格把握内镜检查与治疗的禁忌证与适应证。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8.

[2]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94-703.

[3]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449-452.

第15篇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评估量表 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4; R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19-04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脑出血(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VM-ICH)约占脑出血患者总数的2%~3%,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1]。该病多发于年轻人,且多发于脑叶系统,与自发性脑出血相比,死亡风险较低,可能具有一个特有的病理生理学及临床过程。

原始脑出血评分量表(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ore,oICH)作为目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预后评估量表,包括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因素,常用来评估地域、社会经济结构不同脑出血人群的预后[2]。尽管如此,将它用于AVM-ICH时能否保留其准确性及可靠性尚不得而知。

本研究尝试评估并提高oICH在预测AVM-ICH患者中的准确性。我们假设对其年龄和脑出血量的分界值进行简单调整能够更好地反映出AVM-ICH的临床特点,以此扩大oICH的应用范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05-2012年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非外伤性脑出血患者,共76例。其中男50例,女26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80岁。排除有出血病史、数据丢失及随访失败的患者。在症状出现24 h内通过病史、CT及磁共振对疾病进行诊断。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患者根据影像学,如颅脑CTA、全脑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明确。

1.2 方法

oICH量表所有变量均取自入院时的评估数据。当缺少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时,其相关信息可从临床文件的神经病学查体中获得。脑出血量的计算方法为ABC/2。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评估3个月死亡率,使用改良的Rankin Scal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法对随访3个月的患者进行功能评价。

受者作用特征分析(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ROC)评价oICH及AVM-oICH评分的预测效果。由ROC分析得出每一分界值有关结果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数据。计算最大约登指数(Youden indice)以确定二分oICH连续变量的分界值(如年龄、脑出血量),结果不良的最佳分界点为mRS≥3。最大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性-1∣)为最大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分界点。分界值使结果不良的患者人数最大化。新的分界值应用到oICH产生AVM-oICH评分量表(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ssociated 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ore, AVM-oICH)。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 1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等指标,并依据Youden指数最大的原则来选择诊断数据最优的分界点[3]。绘制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患者平均年龄(31±18)岁,男:女=46:30,最少出血量6 ml,最多达52 ml,中位出血量为23 ml,有幕下血肿18例,合并脑室出血2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其中,oICH评分:0分17例,1分25例,3分11例,4分2例,5分1例,6分0例;AVM-oICH评分:0分11例,1分22例,2分19例,3分14例,4分7例,5分2例,6例1分;mRS评分:小于3分62例,不小于3分14例。在3个月期随访时,2例(2.5%)患者死亡,14例(18%)结果恶化(mRS≥3分)。2例死亡患者中,1例oICH得分为3分,1例oICH得分为5分。大部分患者血管畸形体积小于3 cm,且SMGS分级多于II~III之间。畸形血管体积直径

2.2 新的年龄及脑出血量分界值与预后

约登指数表明,以脑出血量在35 ml、年龄在37岁时作为分界值预测不良结果更为准确(表1)。

2.3 oICH、AVM-oICH及SMGS在临床结果预测中的作用

AVM-oICH和oICH评分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和0.885,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53),结果见表2、图1。两者具有相接近的灵敏度(P=1.00),但前者特异性较高(P

3 讨论

Hemphil等最初设计oICH评分时,主要用于初次和再发脑出血。由于AVM-ICH发生率低,很多的外部验证研究剔除了具有血管畸形基础病变的患者[4],因此它在AVM-ICH中的有效性仍不确定。

在本研究中,oICH评分在对AVM-ICH患者的不良结果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是肯定的、有效的。结果表明,oICH评分可对抗AVM-ICH与原发性脑出血在病因学、预后及治疗方面的差异,因而能够可靠地应用于AVM-ICH。最初oICH评分是对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分层,但我们的研究中总体死亡率较低,因此在这一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肯定。与原发性脑出血相比,AVM-ICH预后较好,尤其是在死亡率方面。因此,如果要评价该评分在AVM-ICH死亡危险分层中的能力,则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更大规模的研究。

AVM-oICH评分通过调整年龄和脑出血量的分界值提高了oICH评分总体的预测准确性,这与它较高的特异性有关。高特异性对AVM-ICH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有可能获得更多受益的患者,错误的高估风险会导致治疗上的延误或消极的治疗策略。尽管分界值有所不同,但AVM-oICH和oICH评分在结局预测方面有相似的优点,可能是因为两者都囊括了GCS评分这一内核。Hemphil等[2]认为GCS评分是预测结果的强大因素,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原来的分界值对风险分层同样是有效的。

AVM-I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进行定义。尽管如此,这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以减少重复出血的危险性。在我们的研究中,AVM-ICH患者多为年轻人,男性相对多见。有研究报告指出,女性、年轻人、不吸烟、低血压、低胆固醇和白细胞降低等都可以作为脑动静脉畸形脑出血和原发性脑出血的区分因素,Van Beijnum等[5]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

与原发性脑出血不同,AVM-ICH更易发生在脑叶,但它和原发性脑出血在影响幕下组织和向脑室系统破入等方面有相似之处[6]。与其他类型的颅内血管病变相比,AVM-ICH出血量波动大[7]。它与原发性脑出血在影像学上某些方面的一致性,或许可以解释本研究中新的脑出血量分界值接近于oICH评分。

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分析说明AVM-ICH治疗的情况、初步处理、脑出血到得到治疗之间的时间以及再出血的发生率等问题。此外,治疗策略及水平的不同对AVM-ICH结果的影响十分重要,这一点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 Brown RD Jr, Wiebers DO, Torner JC, et 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Olmsted County, Minnesota, 1965 to 1992[J]. Neurology, 1996, 46(4): 949-952.

[2] Hemphill JC, Bonovich DC, Besmertis L, et al. The ICH Score:a simple, reliable grading scale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01,32(4): 891-897.

[3] Appelboom G, Hwang BY, Bruce SS, 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afte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the original ICH score[J]. World Neurosurgery, 2012, 78(6): 646-650.

[4] Stein M, Luecke M, Preuss M, et al. The prediction of 30-day mortalit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secondary ventricular hemorrhage: a score comparison[J]. Acta Neurochir Suppl, 2011,112(5): 9-11.

[5] van Beijnum J, Lovelock CE, Cordonnier C, et al.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relate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population-based studies[J]. Brain, 2009, 132(Pt 2): 537-543.

[6] Geibprasert S, Pongpech S, Jiarakongmun P, et al. Radiologic Assessment of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hat Clinicians Need to Know[J]. Radiographics, 2010, 30(2): 48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