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育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误区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模式化教学,用提问贯穿课堂
学生在没有问题意识的时候,不会独立思考也不会创新。在语文课堂内,教师通常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常常整堂都是提问,这些提问都是统一的模式,这类形象化的问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基本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一些教师将教科书上的程序在课堂上重复地进行,将学生的思维全部定格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的自懂,课程结束了,学生的思维也就结束了,不必思考,也就不会有问题。这种看似无事的结果,其实才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这是农村语文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很多农村的学生都在思维方面有着缺失。
农村语文教育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懂得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回答,也可以顺着这一条线索去指引学生留下思考的种子。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气氛中课堂会很活跃,提问变多了可以不在当堂就解决,可以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进而使学生和自己开阔视野。
2.考试评估,鼓励学生套用作文写作题材
很多调查显示,对于班级中的同一个作文题目,大量的学生会将自己的题材写得雷同,用的格式一样。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产生了大量套题和模式化的现象,学生将最真实的内心活动隐藏起来。农村小学的升学压力还不算大,但是教师的评估标准还是要通过考试来进行,这就使得一些经典的作文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或抄袭或套用,将学生最真实的感觉掩盖住,这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进行良好的改革,要让学生真正了解生活,用真实的体验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要加强,教师要习惯去指导学生欣赏和发挥想象,自己领悟和讲述文中的情景和事件。
3.题海战术,布置大量作业以提高学生成绩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贯彻的是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给本来就已经有学业负担的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作业。大量枯燥没有趣味的作业让小学生更加讨厌语文,甚至是对语文产生厌恶的情绪,再加上课文中大量的固定条文和段落文字,会在小学生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和阴影。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反思
对于布置家庭作业这点,需要所有农村教育者认真思考,要深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汉字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在记忆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来帮助学生记忆的。这种方式对其他的语文知识也同样有用,心理学中关于记忆有很多的研究,虽然记忆需要大量的重复,但这些重复的数量是有条理可循的,超出了这些数量,就是一种过度记忆,产生过度记忆之后,对记忆是有负面的影响的。农村教师要在这些基础上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个合适的练习数量和间隔。如果可以找到只要进行少量的复习,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刻记忆的规律方式,在之后的教学中就可以进行推广,这样可以给学生减负,将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减掉,这样也是将教育中提倡的减负落到真正的实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就会由家长接管,那些不放心自己孩子成绩的家长就会积极寻找那些手段来给学生增负。第二点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减负很容易将教育引上极端的情况,对于家庭作业是否取缔也受到多方的争议,很多家长觉得农村教育本就不如城市,若减负,对孩子的耽误就更大了。第三点是要对作业和学生语文兴趣大小做研究,对作业的安排应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研究都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需要农村小学教师精心研究。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育反思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1.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各项事业都倡导以人为本,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气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育要通过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行下,我国各地区都在通过教育转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学校都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当成一种口号,教学理念依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教学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效率也在大打折扣,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2.全面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的全面教育指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一些教师往往会疑惑,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全面教育存在什么关系。也正是这种认识的缺失,才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反思。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教学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精神的引导。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所涉及的精神文化同样深厚,更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挖掘,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通过语文感受世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就有积极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应当仅仅被生硬地分割成文字的书写或课文的背诵,而应当注重通过挖掘文章内涵,让学生在语文世界中逐渐成长。
3.综合教育教学理念
说到综合教育,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同样会有一些疑问,小学语文教学与综合教育又存在何种关联?其实,小学语文综合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具体化的教学,也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就有一定的实际运用平台。但这些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开展综合教学的理由。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比如,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助人精神等,这些精神在挖掘后需要学生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父母、关心父母时,可通过让学生给父母洗脚等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强化书本中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何乐而不为。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1.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刚在进入小学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语文通过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识别以及断句能力的培养仍然占据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教学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关注文字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残缺,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无法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导致大多数小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互动的提升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缺少互动性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设计课堂思考题,或者思考题设计得相对较为简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有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吗”,而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这种提问缺少对小学生思维的调动。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思考题持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文教学缺少必要的互动性。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认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通过认真反思,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通过积极的探索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53-02
2001年,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于2011年再次修订。新课标将我国一直沿用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它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也对基础教育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具体的要求。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合作性及多元性,同时,新课改也注重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和要求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转型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理念陈旧,思想比较保守、固执,导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改革滞后的现象,即在教学工作中因循守旧,教师角色转换和意识转换较慢,不能或不愿意放弃旧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仍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具有权威地位,往往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主导上课内容和节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话犹如“圣旨”,大家奉行“师必贤于学生”的理念,认为教师说的话、传授的知识便是真理,学生只能听从和服从。
(2)学生是服从者,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学习热情、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教学是指令性的,教师说东便不能往西,教师说对的便不能说是错的,这就导致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是单独的个体,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同学之间没有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自主、实践、探索、创新,学生能做的只是死记硬背,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只能进行应付式的学习。
(3)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存在着教条式教学。教师按部就班,所讲的内容都是遵循基本一样的模式,如讲读生字,学习新词语,分析经典的句子,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写作的意义等,也就是对语文只有纯知识性和技巧性的分析和传授,而缺乏灵活性、发散性、多样性。
(4)从教学工具上来说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一个讲台就够了,不愿或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也不能开发使用对授课有利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5)从学生评价方面来说缺乏评价的多元性。一方面唯分数论,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另一方面唯结果论,即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2. 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够,往往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矫枉过正的后果。
(1)形式大于内容。①竞相模仿各种教学方法,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一味地模仿、套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忽略了方法服务的本质和主体。尤其是有的教师为丰富课堂,增强教学的可看性,综合利用自然、音乐、舞蹈等元素,最后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音乐课、舞蹈课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语文课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②过分追求知识的拓展。为了加强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延伸阅读,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文章和材料用于课堂教学,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及差异性,最后变成部分尖子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其他学生不能跟上学习的节奏和步伐。
(2)教师的引导作用错位。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采取了各种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虽然新课改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将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的作用被曲解或扭曲了,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没有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
首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自主。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内容由学生定,学习什么、学习哪部分、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样真的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①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年纪尚小,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会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即使有了兴趣,面对困难时也会缺乏足够的意志力,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②家庭教育为基础。学习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背景、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强度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有直接的影响;③只有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自主学习。如果缺乏相关的前期学习,则会让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等,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也要给予相应的引导,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和附属。
其次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其作用和功能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推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①开展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只要遇到问题,不管困难程度如何,教师主观认为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便开展合作学习;②结束合作学习的随意性。教师不管合作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认为时间到了便结束合作学习。哪怕学生还在热情讨论且没有形成结论,也会立即终止。这样都将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合作学习开展与终止的随意性使得学生无法学到相应的知识,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形式过于单一。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虽然问题意识只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解答。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探究式学习等同于问题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使在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过程当中,仍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合理,没有针对性,过于琐碎,这让学生抓不住问题的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和害怕,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敢回答问题。实际上,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形式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例如,鼓励学生以辩论来探讨问题,以延伸阅读来探讨问题,以合作的方式来探讨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推动探讨问题,通过激励来促进学生探讨问题等。
二、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新课改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要各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推动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输出和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理念有进一步了解,并且熟知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规划,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动提供行动框架和实践路径,让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对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但必须注重各学校的差异性,必须符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推广和铺开。
其次,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并通过组织学校活动加强学校内部新课改经验的评比和先进经验的推广学习。这一点,湖南省邵东县宋家塘街道办事处湖塘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合作学习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全面开展了“星月之旅”评比活动,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并及时给予奖励。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突出一点、优秀一点,个个积极参与,人人踊跃发言,小组间无形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其中,谭老师和曾老师所带领的班级小组建设最为成功,成了学校的楷模。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由主演变成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经过校领导的多番研讨和教师的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模式终于出炉,即“‘学、导、练’交融,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模式。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把握新课改的度,不守旧,不盲从,不跟风,探讨有用的新课改形式;做一个新课改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注重过程,当好引导者,用好各种新课改的形式;做恰当的评价者,不盲目鼓励,要点评到位,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正面评价,并对学生的不足做出中肯的评价。总的说来,要多激励、多鼓励,改变教师的权威者形象;注重学生的多元性,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既要用好、用活各种教学手段,也要明白教学手段只是形式,目的是为内容服务。
当前,新课改已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孩子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艰难,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行为主体之间理念一致,并共同合作,才能让基础教育变得更具有民主性、开放性、自主性、新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唯书、不唯上、会学习、能创新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教育理念
想要促进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内外教育实行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语文教育和语文环境的变化,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是必要的。
一、要什么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学科,需要教育者从整体角度进行设计,要培养出真正的“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可以的,它的更重要的使命是利用教学过程去展望、塑造整个人生。因此,语文教学的理念决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追求纯粹知识成为教学的唯一意义。小学生的语文教学除了教授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也教会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困境和挫折,在其中培养勇气、产生希望、迸发力量、产生智慧,从而使人生变得完满而幸福。教育者常常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殊不知,后者的培养才是教育核心的体现。
二、该怎么教——小学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
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和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技巧、传承中国优秀精神遗产。对语言的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习情趣和动力,获得训练和提升。
三、做什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做什么
针对教师个人素质不高的情况,教师对自身的语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训,可以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培训课程,也可自己私下学习。只有在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之后,语文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此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必须多下工夫。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变得迫切。除了技术形式上体现丰富性外,在教授内容上也必须体现教授的丰富性,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下快乐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很注意学生情感培养和熏陶,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传承与情感态度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如,某教师教学《月光曲》,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
(二)过于注重“课堂氛围”,忽视文本阅读指导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就来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片面地追求形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
(三)过于注重教学媒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梁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
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宇,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反思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
(二)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三)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小学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室里上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
总之,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是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自己求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STEM;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广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一门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STEM学位人数也同样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加以渗透和体现,无疑是提升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其等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学。不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多学科协作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对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认知:首先,认为STEM是一种典型的后设课程,也就是说相关学习者需要在完成STEM课程之外,继续学习如何综合性地使用这四门学科去解决问题;其次,认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是对STEM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STEM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学策略,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STEM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三种观点出发,本文研究中将STEM界定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STEM的综合实践,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的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也是当前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基于STEM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善加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STEM教学思想的渗透,成功地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多个角度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STEM教育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能力的强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质,而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来说,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同样是提升课堂质量和对课堂教学节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学思想,更是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仅做了较为表面的论述,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更为详细的讨论和介绍。但是笔者相信,将STEM教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就一定能够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应新课改等,开始采取各种方法给予学生主动权,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花样虽多,但教学效果不显著。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背景下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知和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DD生活。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DD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当中教师自始至终不要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课堂。开放式课堂教学法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不是传统教学方法简单地综合运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的实质是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创造性“施教一学习”行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主体为中心的活动耦合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人一人”自组织系统。开放式课堂教学法追求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效益化和科学化以及课堂教学辅助系统的合理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系统结构优化,达到外部适应与内部和谐,实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三、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
(2)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今天的我们正在逐步地掀开新课改的“盖头”,总而言之,要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1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求的提出,使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且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做出了“创新性”的改变,然而教学实践结果反映出一些语文教师的“创新性”的改变并未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流于形式,未见成效。为了更好地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简要谈一谈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新课改下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加以充分的认识,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可以像以往那样将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工具训练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在课堂上对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触动,情感陶冶等不加以重视,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语文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要使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的突出,使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得以充分展示。与此同时,还不可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紧密结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辅相成,并形成高度的统一。千万不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盲目、过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且过度削弱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可因过度强调人文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而忽视进行必要的语文训练、必要的语文积累,忽视提高学生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水平。总之,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尽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础训练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新课改下要提倡自主性,但是也要把握好“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心理气氛,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也就是说所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的自主学习,若语文教师让学生完全“自主”,采取“放任”政策,则会使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语文课堂上乱撞,使学生对学习的头绪无法理顺,这样的“自主学习”反而无法取得成效,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在对文本进行诵读、理解的过程中,若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读,这样学生想说啥说啥,怎么说都是正确的。可是在这样的一堂课上任何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任何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自是给学生了,但是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终究都没有提高和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自利”的同时,也要适时注意把握好度,关键的时候要注意帮扶一下、点拨一下、指导一下,对自主学习的放和收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新课改下要注重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重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可以实现生生思想的碰撞,可以让人人参与其中,实现组组的互动、竞争、合作,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鉴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可知如果没有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一见到问题就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就极容易使语文课堂变为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基于实际,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重,要在实现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四、新课改下要提倡探究性学习,但是也要注重把握好“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只重视探究的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使语文探究性学习获得质的“突破”,语文教师就要把握好“度”,如要对探究性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握,以免探究性学习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偏离语文课本和教学目标;要对探究性学习的广度加以把握,要根据学习内容和类别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渗透,以更好地对探究的内容加以丰富。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然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上做出改变,但是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在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且在教学方式改变上把握好度,以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 新时代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有如下问题:一是教学偏离学生真实生活世界,学生学习语文没有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上具有局限性,还沿用着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中心,语文课堂缺乏真情实感;二是语文课堂是为了完成课文教学而展开的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间缺乏互动合作,教学形式不丰富,难以体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三是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较严重,教师一味强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限制了学生的物理和精神学习空间。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课堂,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探究中,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发现趣味
可以说,生活与语文是分不开的。生活中需要运用语文表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丰富语文内容。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奥秘,探索科学知识,并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或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出课题,展开趣味研究,以此丰富语文课堂。
如《云雀的心愿》讲述了森林沙漠化对鸟类的危害,其实,沙漠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影响我们的生存。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妈妈被破坏的照片,引发学生共鸣,森林被砍伐,到处扔的垃圾,随意排放的有毒气体,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威胁到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献计献策,提出环保型生活计划,鼓励每位学生实施,并向家人、朋友宣传。
二、关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挖掘,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出发,实施科学教学。可以引入游戏、活动、综合实践课题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与美术、音乐等课程相结合,构建综合性课堂,或者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话题辩论、演讲等活动。
如《维生素C的故事》学习完成后,很多学生惊讶于维生素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对维生素产生了好奇。当教师告诉学生,不同食物中含有不同的维生素,维生素种类不同,作用也就不同时,学生似懂非懂,但是很好奇地看着教师。如此,组织了一次“维生素的奥秘”小组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与家长长辈交流,了解维生素的奥秘。并制作手抄报,提出科学健康饮食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活动学习模式下,兴致勃勃,好奇心满满,最后成功完成了小组合作任务。
三、强化学生地位,确保以生为本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最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实践能力提升。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人性化的教学原则和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真实的黄果树瀑布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汹涌澎湃,美不胜收。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入语文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收集其中比喻句,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哪些属于比喻句,哪些不属于?试着找出其中明喻、借喻、暗喻,并归纳总结这些不同类型比喻句的特点。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开放思维,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总结后,教师再给予点评和最终的总结,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比喻句,仿写一些句子。通过自主讨论、仿写与思考,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升语文素养。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素养为目标,践行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思考、互动合作、实践提升。语文教学是知识与方法的教学,也是语文素养培养过程的教学。新时代下,要加强对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选取新型教学技术、教学设备与辅助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奠定未来生活与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思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等策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缄默知识”
这里的激活是指激活师范生头脑中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 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关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于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强化教学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
关键词:时间管理;思与写;课堂习作;研究性学习
一、现状与反思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在一般的课堂上,我们主要学习书面表达,即写作。
写作源于生活,是我们对生活实践的再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生活即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如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缺乏自信,缺乏兴趣,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最重要的真情实感,没有鲜明的个性显现。
在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表达形式的模仿,学生的作文往往显得生硬和刻板,缺失新鲜的创作活力,或者作文无话可写,流于流水账式的陈述。在传统的小学作文模式中,教学关系是简单的“给予―回应”关系,无论是阅读课和作文课的讲述还是学生课后的习作过程,都带有很强烈的模仿过程。这种模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增加学生对经典文章的品鉴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写作的眼界和风格都会有很大帮助。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这样纯粹的对范例膜拜和仿照中消耗掉。
大到文章的总体结构,小到文章的细节词句,我们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都会找到太多的重复和刻板。例如,涉及大扫除,常见的句型就是“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
了……”,如果是写春游,写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的学生肯定也不在少数,如果要对春游抒发一下感想,那么八九不离十就是这句:“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会永远记得这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这些词句并不只是词句本身,它们其实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些刻板的条条框框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限制了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我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同样死板的方式和例子指导不同年代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
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我们要问的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突破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方式提出的积极回应和深刻质疑。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来讲,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当然是积极有效的,但是具体落实到作文教学的链条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改进呢?近年来,诸如“研究性学习”“创新写作”这类课题已经频繁进入我们的视野,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创新的互动方法和体验学习法也已经慢慢进入实践阶段,一些国外的作文教学策略开始逐步得到引进和改良。我们认为写作的核心要义仍然是表达,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抒发感情,都要有实在的东西可写。如果绕开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的,单纯寻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样的创新是缺乏根基的,也是不能真正拓展到作文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去的。
二、对策
对策一:在作文教学中加入时间管理概念。所谓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整体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包括作文范例课的讲解、教师写作要求的布置、学生写作、教师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解。
对策二:强调作文指导“思与写”的关系。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思与写”这对关系,而思与学却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思,包含了对文章主旨、结构和风格的思考和酝酿;写,是指将心中所思所想落实到笔头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阅读课的讲解和优秀范文的讲解这两步,其实是尝试给学生一个“什么是好作文”的概念,但是这个尝试并不能算是很成功,因为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忽视优秀范文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学生容易认为优秀范文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展现的题材容易着手,比如《难忘的一天》《春游》和《我的爸爸》这样的题目,而优秀范文真正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那些内容――例如主旨、立意、结构和情感――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而教师也非常容易进入单纯追求文章表面模仿的境界。因此,前面提到的那些句子就容易出现在学生自己的作文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教师尝试用范文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这个步骤,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还会有反效果。
而在进入“写”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已经植入了教师给予的文章结构,无论是布局、立意还是优秀的句子,都已经成为学生自身体验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所调动的所有感觉、体验和用词就很难出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边“思”(通过教师和范文的方式去思)边“写”(将范文的影子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看似融为一体,实际上是分裂的、不清晰的。
我们提出的重新认识“思与写”,就是要通过写作教学的时间管理颠覆这样一种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序列,把思考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寻求写作灵感与写作材料的过程,把写的过程真正变成把自己的认真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我们进行的时间管理实践中,突出了“课堂―课后”这对关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教师的,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模式和空间,课后是学生的,学生想方设法贴近教师和范文所构造出的那个经典场面。而在我们进行的“课堂―课后”关系的实践中,着重把原来混淆不清的“思与学”剥离清楚,把“思”变成真正交给学生去理解生活――哪怕只理解一个游戏、一个规则,把“写”变成积极的表达和述说,从被动地“编故事”、绞尽脑汁地凑字数这样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三、案例和成效
思与学的分割,就是要让学生尽情思考,自由写作。我们的学生现在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文章中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原先的作文模式让学生学到的经验更多的是与自己体验无关的。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需要回归到写作的本来面目。在学生习作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让孩子真实地去体验,而不是直接给个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写。
写作需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想象力与材料,想象力如何激发?材料从哪里来?我们鼓励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研究”,写研究报告。比如,一个常见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我们不鼓励学生去看范文,也不会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要怎么写爸爸,而是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采访”: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爸爸,但是,我们真的了解爸爸吗?你知道爸爸的成长历史吗?小时候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功课怎么样?淘不淘气?了解爸爸的想法吗?知道爸爸怎么看待我吗?然后,你再问问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和妈妈,他们眼中的爸爸又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问题,都从常规的“我的爸爸”中跳出来,试图挖掘新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角度。但是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写作,只是等到采访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再重新回到课堂。
每个学生回家都做了详细的采访,在回校后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体验方式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挖掘出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素材。如果我们抛开写作,这对孩子来讲本来就是一场全新的探险,他们进入现实生活和自己想象之外的另一个天地,如果用一个理论化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历史感和他者的视角。在美国作家拉姆尔的眼里,塑造一个丰沛的人物形象需要五个基本的要素:动机(motivation),态度
(attitudes),历史感(a sense of history),人物改变(a character arc),主题(a thematic purpose)和俏皮、癖性(quirks and mannerisms)。我们通过让孩子回去了解一个人,其实已经调动了很多元素,但是我们不用告诉他们背后的理论,只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
回来以后的作文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在开头五分钟的小组交流中,他们比较谁的爸爸去的地方远,谁的爸爸小学的成绩好,谁的爸爸最好玩,诸如此类,实际上在这种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实现了写作,只不过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写作。接下来就是教师要做的事情,如何引导,如何让它们从“故事”变成“作文”。这个环节同样非常
关键。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写下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具体这些所思所想所感如何落实,我们反而不会过多计较,但是,文章有了好的素材还不行,还需要重要的布局――对故事的修饰与删减。我们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看到很多“流水账”,早上如何、中午如何、下午如何,结尾是固定的套路: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矫正这样一个平淡的记叙,进入到一个更加生动的写作环境中呢?我们认为,这一步不能让学生把写作空间放置在自由的环境里,因为这些环境容易引发他们无限想象,不容易驾驭材料。于是,课堂习作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课堂习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考与写作习惯的方式。首先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进行高效的“头脑风暴”,总能生发出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性思
想。这些思想也许有时候看起来不怎么成熟,但是处处透露出灵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课堂中教师可以实现有效的引导,如果把这个写作过程放在课外,教师的这些引导很有可能就到了“九霄云外”。
在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就要进入写作引导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学生写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我们仍然不给学生看范文,而是告诉学生“不要写成什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记录采访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爸爸的印象。这样就能够避免过多套路性的话。其次,让学生组织好素材的详略,告诉学生我有很多做菜的材料,不是把所有材料放在一口锅子里就能做出好吃的菜,需要搭配。这个搭配就是详略。把你最喜欢告诉别人的关于你爸爸的故事重点写出来,其他的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直到下课为止。这个时候让学生自己“头脑风暴”,自己组织语言,不要有任何的打扰和干涉。在这样一种“集体创作”的压力环境下,学生是很容易集中精力回忆和整理的。无论文章是否完成,下课以后都全部上交,剩下的工作就是教师的阅读和点评。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往往能有很多新奇的灵感在纸上跳跃出来。这些灵感和故事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
可见,这种方式和我们传统的方式明显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并且领悟生活的微妙之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追求一味地机械写作,只是不断地重复已有的写作材料、结构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并把这些崭新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只有这样,学
反思一:我们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在课程改革之初,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正如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责任重大,不容有任何闪失。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建立危机意识,只有具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教师才会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其次,教师重视什么,学生就能发展什么。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精打细算,务实高效,杜绝花架子、只图表面光鲜的表演。
具体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要从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开始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可以先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然后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教学过程 “变苦为乐”了。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二人方能计长,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旧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个性张扬才有创新的冲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比如《乌鸦喝水》,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答案会让你意想不到: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此外,适当的激发学生用词组写话,续写课文结局,改写课文的动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比如教《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就能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把感情表达出来,使知识和能力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以实践的方式固化下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适当的让学生复述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等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
3、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对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如“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对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 “没救”等。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轻则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社会;重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应该多用这样的语言:
当学生认真听讲时,你说:
1 、你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当学生认真发言时,你说: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当学生认真读书时,你说: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当学生向你提问时,你说: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当你批阅作业后,你说: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关于这点,我想,与我们所处的地区、经济、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导方向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息息相关。但主要引导方向还是在主任课老师的身上。一个宽容的、博学的、温和和善于引导的老师,就会经营出一个向上的、健康而随着时展的新课堂。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四忌咒语。? 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反思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反思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新课标
一、注重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方法、轻理论的观念,长此以往使语文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仅仅停留在表浅的形式上,难以取得实质的进步。为了迎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这种片面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变化革新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除了有狭义的学科知识外,还要有宏观的专业知识,具有能够分析社会先进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育尽可能的契合实际,与时展保持一致。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念作为根基,那么再多的教学方式也是徒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针对性的研究一套可行的教学方式。
二、解决应试教育的诟病
虽然小学的升学考试被取消了,但是考试分数依然是教师以及家长评定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导致一些教师过于看重分数,并且围绕分数来制定教学任务,这样的话教师肯定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陷入消极应付学习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传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是利用高压力来逼迫学生负重学习,情感交流也被教师的权威性压制,无法体现,使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同时没有情景教学而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或是机械式的训练。这些死板的知识体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语文教学的所谓培养,实际上对很多学生的发展形成了压制。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看作是朋友而不是命令和必须接受的关系,以孩子为中心进行减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它作为主轴,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面对低分数时首先分析自身问题,而不是陷入被教师或者家长责骂的恐惧中,而要完全弥补应试教学的缺陷,则教师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广阔的胸襟。
三、丰富教学方式及手段,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兴趣培养的观念。此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相比高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更容易开展引导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性,通过灵巧的问题构思以及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多的是将知识点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用递进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力,也可以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构建情景课堂,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模拟教学,不仅使课堂氛围热烈也能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改编故事,在班级中叙述出来,利用学生对成就感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也能够间接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味的进行机械式的课文知识灌输,导致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构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消除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生隔阂。在课堂任务中教师对学生情感进行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达成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妥善把握情感和教育两者的度,教育是最终目的,而情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教师只有合理应用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人情感的水平,也使教学效果得以体现。
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合作性探究学习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而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启发的角色,教师先提出研究的对象然后利用一定的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当中对问题开展讨论,在详细记录讨论的结果,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将交流的过程回顾一遍,从而加强了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教师还要设置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有空间施展自身所学,这种教学方式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体现了新课标下合作探究的理念。
六、进行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学针对封闭式教学来讲,以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包括开放开的空间环境、开放课程安排、开放的教学态度以及开放的教学资源利用。开放式教学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将教学局限在课堂中的缺陷,开放式教学指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对于学生的有益的资源。主要分为故事式学习、“导游”式学习以及辩论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向,在围绕关键知识点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情感教育模式挖掘学生潜力,构建合作探究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开放式学习的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眼光的科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丁春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情感和培养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李隆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