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前景范文

语文教育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育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育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2篇

语文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有生命物质与科学,教育心里学,心理学,教育学,品德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现代教育技术,人文科学,中外文学名著,中国历史文学等。

小学教育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可担任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的人员。

能够承担活动课教学,兼教一门其他课程,专长小学语文课程,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语文教育专业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学科类师范专业,就业面还是比较广阔的,首先语文老师的需求量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想要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其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相比较而言也是占据优势地位的。

最后,我们都知道我国一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到世界各地,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汉语热等让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是急剧增加,另外语文教育专业还可以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管理、文学创作等方面就业!

语文教育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2.具备较强的应用文写作与文书处理能力;

3.具备阅读欣赏和审美鉴赏能力;

4.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

6.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7.具备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综合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人格教育 现状 前景瞻望

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弥散”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语文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的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语文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高玉祥的《健全人格及其塑造》、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成果,标志着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初具形态。陈雪茜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刘志旭的《中学语文人格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徐建军的《高中语语文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建构》等成果的出现,标志着语文人格教育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就这可喜的现状,对语文人格教育发展的前景作了一些美好的瞻望。

一、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人格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社会导向与学校自身办学竞争压力等因素,高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上,高中语文教育自然就成了语文考试教育。教室成了工厂,教学成了大量的考试技术培养与训练,从而使语文教学坠入“工具主义”泥潭,失去了应有的动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将语文的人文熏陶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性地将“权威”解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跪着”读书,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育人”放在首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自觉地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用高尚的情操、感人的事迹感动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洒做人的良种”[3]。因此,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其初步的实践,能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将语文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层面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

从现实来看,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少、慢、费、差的低效状况。这其中的低效不仅指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等能力低下,而且指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不佳,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认知肤浅、情感冷漠、思维僵化等。其原因诸多,但不容忽视的一条是漠视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作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只有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去统一整合,才能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一方面,语文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获得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即只有当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养成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一起来,才能走出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才能发挥其教育实效。因此,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不断优化,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为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学校的各学科教育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人格教育本来应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各学科教育中,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而人格教育却被无情地丢弃了。正如朱小蔓所说:“到了近代,知识成批量地增加,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向德的教育本质。随着科技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本质开始异化。”[4]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见,人文学科中的人格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理科学科中的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容乐观。就整体而言,在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还是不够理想的,以考试为中心、以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普遍。这固然有“指挥棒”作用的原因,也与学科教育中人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滞后有一定的关系。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对这一困境中的有力突破,它将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方法借鉴,进而推动学校人格教育的全面、有效的落实,为教育迎来灿烂的明天。

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人格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传统的将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将得到彻底的纠正。就目前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格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上可以说还是任重道远。其原因众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如世俗的观念、人才的选拔制度等),又有内部的原因(如课程的建设、评价制度的改进、教育科研的跟进等)。所以,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全面跟进。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开展找到了突破口。它尽管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已涉及有关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这将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体育、艺术和其它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提出崭新的话题,进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学校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以上几点认识是一个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作的一些美好瞻望。我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重视语文人格教育这一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从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和语文教育问题,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也使得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412.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第4篇

本文作者:肖巧慧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群体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能力整体较弱、高级职称比例极小、女性教师数量过多等。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课题的人数少[2]。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1.承受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非常迅速。自1990年以来的大学扩招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扩招之初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培养英语师资的规模没有提前扩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同步跟上,伴随着扩招引进的教师和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一样,以本科毕业生为主。2000年以后,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60.1%”[2]。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学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大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目标定位动辄为研究型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省(市)属地方院校则普遍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不仅对教师的学历,更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学历和科研压力,而这种学历和科研压力又间接地转化为职称压力。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中,学历、科研和职称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需靠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论著数量和成果层次达不到一定水平,职称晋升希望渺茫。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2.背负繁重的课时和单调的重复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课程开设时间长达两学年四个学期,其教学任务量非常庞大。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平均周课时为10.4,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2]。课时繁重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师成果难出,起步困难。不少中青年教师执教之初就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分散出来投放到科研上面。前述教育部的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总数为16893名,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80.1%。从性别分工角度而言,女性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抚养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男性要多。整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要在科研方面拔得头筹显得尤其困难。除此之外,教学单位也难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繁重的课时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尽管平行班级教学重复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备课量,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但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的衰退,教师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两年一个轮回的重复,一套教材重复使用多届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从教师发展角度看,这种重复减少了教学内容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性,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难以长进。3.身处改革漩涡和应对过剩危机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有专家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3]“我国外语教育要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上台阶———再改革———再上台阶”的呼声中进行,但是还是忽视了战略方面的问题。猛然回头才发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身处两难境地:前要应对高中英语教改之后的衔接问题,后要应对学科英语兴起后的自身定位问题。今天,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正在受到动摇。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教学课时,增加专业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课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师过剩将不可避免。虽然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重复课程教学,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难以直接胜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过剩”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5]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为大学英语教师寻找出路,更要思考大学英语教师过剩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1.以专业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突破上述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努力:第一,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需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追求。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是否能通过从事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也要考虑其精神生活能否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得到满足。第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其基本语言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必须得到提高。这需要考虑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获得外国文化体验、参加国外语言进修和教学交流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信心。第三,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教师,需要考虑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在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满足职业需要,还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出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5]。所以,解决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过剩问题,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在如何对待过剩的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上,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搞简单化的“优胜劣汰”;另一种是彻底的“去外语化”,即大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上[6]。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正是这些目前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坚守,才使学校在“引不来,留不住”的年代走出困境。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更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7]。所以,需要考虑更好的解决途径。而彻底的“去外语化”,则会使多年来凝结着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智力资本出现隐性流失。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学科并结合个人志趣和教学需要获得发展。一是鼓励部分教师依托内容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80这部分教师有望通过实施专项内容教学、坚守阵地成为专家型教师。二是鼓励部分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SP)或学术英语教学(EAP),成为复合型教师。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更高要求”是: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或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既可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也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发展。三是鼓励部分教师以开展教学研究为主,成为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师。周燕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创建以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8]。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并用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研究功底扎实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基于教学的研究是最熟悉也是最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

语文教学 语境 语感

何谓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环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个人的语言风格、方言基础、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等的综合。狭义的语境,即“语义场”,指一个语言成分出现的“上下文”和“前言后语”,对确定语义起着最直接的现实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的语境意义,主要是指狭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意义有两种,一是语言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叫语表意义;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背后或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深层意义,叫隐含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语境的隐含意义呢?因为要追求特定语境 条件下最佳的表达效果,所以不宜直说,把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语境的隐含意义的出现,还因为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的话不能直说,这就有了“话中有话”“话外有话”。如“踱”的本义是慢步行走,如果把“踱”组合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产生了新的不同的意义。如教读《背影》一课,课文重点为“背影”一段,我首先让同学对此段进行默读,让同学划出父亲买桔不易的动词,找出表现父亲爬月台非常艰难的一个动词。通过默读,大家指出“攀”字表达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针对“攀”字,我又问:是啊,老父亲步履蹒跚,行动艰难地爬月台买桔子,理应让人敬重,但有的同学却认为父亲太迂,看着那黑帽子、长棉袍、大马褂的背影,真觉得好笑。这个问题大家认为应该怎样理解呢?接着我在黑板上列出两个思考题,让全班同学自读课文1~5节。

(1)“背影”出现以前,家里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与"背影"有无内在关系?

(2)临别时,父亲为什么要反复嘱咐?这些话是否太烦琐,太罗唆了?通过自读,让同学明白,看“背影”也要和前后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考虑,如父亲当时的境遇,家庭的衰败,周围的环境……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在向课文“贴近”。“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光景惨淡”等词语从学生口中流了出来,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问“父亲在车站为什么要反复嘱咐呢?”使同学领悟这是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冷漠凄凉的人情关系中,对远离家乡、涉世不深的儿子的牵挂。这时,我便请学生集体朗读“背影”一段。读毕,我再分析讲解:读“背影”应联系“背影”的背景去理解和领悟它的思想内容,大家想一想,父亲在丧母失业,家道窘困,世态炎凉的境遇中,怀着难忍之痛、难言之苦,为了替儿子买几只旅途解渴的桔子,拖着肥胖的身子,穿着臃肿的衣服,心甘情愿地穿铁道、爬月台,做着几乎不堪胜任的事,一直到把桔子放在皮大衣上,“心里很轻松似的”像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似的。事之小与父亲的认真执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反差比照中可以窥见一颗深沉的拳拳父爱之心,也给儿子留下了那终生难忘的一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何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一个既通俗而朴实的题目,也不用《送别》这更见凄切的标题,而用《背影》做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了。归纳完毕,再请学生们朗读这段课文,学生朗读的语气、音调、停顿充满了感情。课后要求学生背诵,进一步体会。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否这样的事,事过已久,但每当想起它,总历历在目,心头不由得翻腾?并让学生在日记中写出那难忘的一幕。不少学生写出了《奶奶的手》《雨中母女情》……自习课上,我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教室里,一个个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犹如一首首爱的颂歌,一曲曲爱的乐章,余音缭绕。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语境的隐含意义呢?这就涉及到语感问题。

语感,即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力。语感强,则领悟能力强;语感弱,则领悟能力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是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宋代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茅盾先生能背《红楼梦》回目,半个多小时而一字不差;巴金先生说自己的写作得益于小时候熟背的220篇《古文观止》。所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这就说明了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因而,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早自习及课后的时间,还琅琅读书声于课堂。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优秀的篇目及精采段落,使学生日渐才思敏捷,语感超众。

如我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请一位学生(平时朗读较好的)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听的同学想两个问题:

(1)鲁迅回忆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怎么好玩?

(2)注意描写顺序。

该同学读完后,请大家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些什么?怎么描绘的?让学生划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词语。再问学生“不必说”后面划什么?“也不必说”后面划上什么?“单是”后面又写了什么?老师将这些内容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大家将书合上,想一想回答“不必说”,说了没有?(说了)想说不想说?(想说)“也不必说”,说了没有?(说了)也想说?(想说)非常想说。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带就有无限趣味,也想说,都说了。如果不这样写,一连串地说下来,有什么不好?这样说又有什么好处?是不是给人的感觉是:不必说这个,也不必说那个,单是这些就有无限趣味?是不是感觉百草园里好玩的东西很多?这时再请学生集体朗读这段课文,同学们用那充满童稚的声音读得津津有味。合上书,对照黑板背诵课文,大家基本能背出课文的内容。由于反复读诵,同学们对“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中既使用“似乎”,又使用“确凿”(用词看似矛盾)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第6篇

 

一、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地位困境

 

(一)、社会需求带来的地位困境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面向社会的,反过来社会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向,近些年社会的需求呈现出文史类学科的需求远比理工类学科的需求要少的现状,而文史类学科中语文学科占据重要一角。高中教育中语文是文理都需学习的科目,但是因为社会对文史类学科人才的需求不多,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也就不太重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看多了理科学生从来不在课余看语文,也习以为常了,只是近些年来就连文科学生也对语文学科漠然视之。笔者思考其中缘由后得出如下结论。

 

(二)、教学的功利化带来的地位困境

 

当今高校的选拔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分数论英雄”,这里姑且不评论这种模式的优劣,这样的选拔模式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也变得功利化,语文学科从时间投入与成效的比例上来看,它的确是参加高考科目中比值较小的,加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付出的过程,此外近几年语文学科的高考平均分基本都在105分左右,县级中学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基本在40分内,这和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实在是小太多,这样的特殊性就使得学校、家长、学生都认为把时间花在语文学科上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竟然道“语文是没有贡献的学科”。学校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应对高考也作出相应调整,在三科150分的高考科目中语文学科的课时是最少的,这是教学功利化带给语文学科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也使得本学科在地位上逐年下降。

 

二、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资源困境

 

(一)教师资源匮乏的困境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更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在目前的县级中学中语文教师是匮乏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光超课时一个学期下来就两三百节课,这样的工作量要想出高效是有难度的,优质课堂也就变得少之又少了,这是量的匮乏带来的问题。再者是优秀者的匮乏,近些年愿意来教书的大学生是少之又少,愿意到县份上教书的更是少,在挑选余地狭小的情况下,学校招收的新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可想而知,在县级中学中,能写一手好字的、能写篇好文章的、能随口说出些文学作品的大多数是老教师们。但是老教师们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老套,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全面优秀的教师不多这是县级中学无法摆脱的困境。

 

(二)优秀学生资源匮乏的困境

 

在当前的县级高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作为来自乡村的学生,语文功底与城市的学生是有不可忽视的差距的,他们的起点很低,有些学生到初中时才接受汉话教学,从小到大读过的书没几本,这样的差距岂是高中三年就可以弥补的呢。起点低、底子薄使得学生学起语文是吃力的,笔者接触的学生中太多连民族口音都无法克服。而语文功底稍好点的镇级中学的学生即使分数达不到州属学校也基本通过其他方式上州城就读了,有人形容这样的办学是地道的“贫民办学”。语文学习是需要长期积累下的功底的,这样的学生资源让县级高中的语文教育想突破实在是困难重重。

 

(三)教学资源的匮乏的困境

 

当前县级高中的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我们有图书馆,也有一些书,可是对学生进行“是否进过图书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个55人的班级还不到四分之一进过图书馆,这样的结果引发我们的深思,是我们的书籍不完备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纸质阅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阅读的习惯。除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不佳外,学生查阅资料的网络、书籍一无所有,就连教材的朗读设备也配备不整齐,可以说学生可利用的有效学习资源少之又少,而教师同样如此,当我们想看看教育教学的论著,想捧读些经典作品,想看看大城市中的优秀教师怎么教学,这些在县级中学中是无法满足的。

 

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县级中学的一大困境。

 

三、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评价困境

 

教学的评价分为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可是这二者之间能否达到统一呢?这就是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一大困境。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主要看的是分数,可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当然试卷上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语文素养不单是文字表达素养还有口头表达交流的素养、阅读理解的素养,这些素养不是简单的一份试卷的卷面分数就能反映的。至于价值理念培育的成效更是无法在试卷上真实完整地反映,所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无法完整显示出来的。

 

作为教育者都明白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分数来论就太极端了,可是我们现在就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一个语文教师不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者,更是情感价值的播种者。好的教师让学生学会了,快乐了,感悟了,甚至高尚了。可是这些隐形的东西怎么去评价呢?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又一困境。

 

四、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教与学的困境

 

(一)教授困境

 

首先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授分两部分:必修5本和选修15本总共20本教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说实话是不可能在两年中全部完成的。因为为了应对高考,高三是不可能再教授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必修需要系统学习,那么选修该怎么取舍呢?目前的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基本都选择与高考相关的诗歌选本和传记选本,这样选择是有利于高考了,但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选本非常适用于生活,文化经典阅读选本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之,各种选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可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稍多点的选本,那么怎样在高考与教学内容间作个平衡,该如何选择取舍是目前教授者主观上的一个困境。

 

其次,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理念,可是不得不说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是滞后的,更多教师是做知识的灌输者,很多学生语文卷面成绩不差,可是回答起问题或说起话来要么语塞要么词不达意。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效果无法实现。此外,语文教材中有些精神价值理念的灌输也是让教授者面临困境,当前的社会环境总让文本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显得不识时务,例如:学习陶渊明我们感受到的是“淡泊、自由”,学白我们看到的是“傲岸不羁”,学习《老人与海》我们学到的是“永不妥协”等等,可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能完全附诸实践的。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理性、圆滑能适应社会。所以在培育学生的精神理念时教师有时是左右为难的。

 

(二)学习困境

 

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起点低,学生的底子薄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客观上的困境,而学习的功利性与被动性是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困境的主观因素,农村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脱农”,这就使得他们格外重视的是能否让他们脱农的分数,至于收益慢的,注重精神修养的语文学科他们是不重视的。加之农村学生很少对语言文学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情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待语文学科只是以一门拿分学科的态度对待,这让他们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性,他们不屑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即使推荐给他们很多精彩的名著他们也懒于一顾。在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双重学习困境下,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艰难险阻。

 

五、结语

 

总之,作为县级中学的一个一线普通语文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存有很多困惑,自己每天在教书育人,也每天都在困境中思考寻求着出路。我们在思考着、摸索着,以期让语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完成一位教育者塑造高尚灵魂的使命。

第7篇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美情境,强化感悟能力

现在许多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作品中作者所阐发的深层情感更是难以把握。针对这一现象,要使学生领悟到美,就要“刺激起神经”,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强化感悟能力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渗透到文章的解读中,从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荷塘月色》、《绿》、《安塞腰鼓》、《社戏》、《风筝》、《背影》等许多篇什,就是景、情、事、理交融的好作品。可按读、思、品、悟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情境教育中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二、揭示审美情趣,领悟各种情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现象美、道德美、语言美、色彩美、情愫美和文化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列举几例以便证之: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章,大多具有这一特点,它不仅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群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春》中春天的形象,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形象、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孔乙己的形象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橘灯》里沉沉暗夜中始终保持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她手制的小橘灯亦如她幼小的心灵,以微弱的光亮对抗着黑暗,这是一个温暖人心、坚强善良的美感形象。《社戏》一文中,清幽朦胧的月色里呈现的是一群无忧无虑、率真质朴的活泼少年的动人形象。《桃花源记》中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的形象,《荷塘月色》中荷叶、荷花的形象,都是极富美感的形象。通过分析这些形象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一条道路,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道德美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舍弃生命来保存七根给大家带来生之希望的火柴的形象;狄更斯的《勇气》中深明大义、牺牲家人、忘我无私救助美国士兵的法国妇女的高尚品德;《蜡烛》一文中南斯拉夫育乞西老母亲点燃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守侯在一位苏联的坟头的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他们的精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力量。

(三)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的语言都是极其优美的,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合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拉叙家常,娓娓道来。叶圣陶称之为“美言”。例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未跑去了。”《安塞腰鼓》中“好一幅清幽隽美的水墨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好一个热烈火爆的竞技场面。”这些语言,都能给人一种美的鼓舞,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四)情素美

任何客体美的产生都是与主体情感分不开的,正所谓美不在物而在感。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的高洁,陶渊明却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刘禹锡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陋室体现志行,李白则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白居易竟以“芙蓉芍药皆嫫母”来突出杜鹃之美,范仲淹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广阔的情怀和抱负,贾平凹则爱弱不禁风的小桃树,以寄托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幸福之梦。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认真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三、开辟审美渠道,用心创造生活

“美是生活。”老诗人曾卓写到:“美的追求者是热爱生活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创造的人,他理解悲哀的价值和爱的欢欣;他能在平淡中发现奇迹;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荆棘中搞取玫瑰;在沙漠中挖掏真金。更重要的是,在美的发现和创造中他得到了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灵魂!”

要顺利地进行情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心理规律,即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色、形、声、味等外在形式,实现最初的印象,然后要通过对作品的情节、意境、神韵、主题的感受认知,上升到中层的审美感受,最后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上升到审美的最高层次,即言外之音,像外之意,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地,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塑造灵魂的功效。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学习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做了简单的分析。

一、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促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激活课堂气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重视导入语。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也需要现场发挥,随机应变。2.巧妙提问。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和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3.增加文学欣赏。语文课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于那本语文教材。每周或间周上一节文学欣赏课,把平时看到收集到的优秀作品,名著片段等读给学生听,读完后师生共同做点欣赏、点评;也可以印发下去让学生自己阅读,但那会少了学生细心聆听的乐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达到真正会教

我认为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让学生感知课文,教师的设计首先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能不读。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学到了方法,形成能力就有希望了。让学生反复运用知识,就会逐步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之日,就是能力提高之时。

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应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如下方面做好笔记:一是在读书过程中,对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及时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自己根据上下文理解,然后记在书上相应的地方;二是用一定的符号确定文章的结构,筛选相关的信息,例如主旨句、线索、优美语言以及其他指定信息等;三是读书中生发的疑惑以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准确地笔录在课本的空白处,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迪,也要简明扼要地予以记录。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

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第9篇

一、感受生活,传递情感

情感源于生活,周作人先生曾指出:青少年心理上最旺盛的是感觉作用,其他感情,意志的发动也多以感觉为本。而此时的感觉须与现实不冲突,才能容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一边学,一边回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理解其意,感悟其情。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着重讲解双喜和阿发及“再也没吃着那样的‘好豆’了”感悟友情可贵,让学生联系自身,说说“珍惜友情”,说说对待友情的正确态度。在教学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夏天的火势,从不同感觉角度,即从视觉、听觉、嗅角、触角等角度来感受夏天的火势,从而深刻地感受到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激发学生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

二、借助联想,传递情感

学生阅读的文本都是具有优美艺术境界的作品,只有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的感受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蕴含了作者的美好的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对事业、学业的执着,读来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憾。借助联想和想象使静态的活了起来,在学生的眼前变成一幅幅动态的画,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到《沁园春·雪》里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感受到《七根火柴》中恶劣的草原气候,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忘我精神,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教师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歌特有的声韵美、节奏美和格律美,以及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有的同学联想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有的同学想象了一个21世纪版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郭沫若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痛恨。

三、巧用媒体,再现情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由于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达到创设情境,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再现情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使学生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你在哪里》时,有些学生不知总理是谁,也就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崇敬和爱戴。如果此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也只能是无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回忆搜索有关的事迹,再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录像,特别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使他们如身临其境,备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根据文本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学生爱戴,怀念总理的情感也就自然地流淌了,谁不为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自豪呢?谁不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痛心呢?

四、诵读课文、传递情感

人们常说:“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教学时,不应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总体把握,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曲折地传达出来,使身与心谋。

讲解决冰心的小诗《纸船》时,我分五步完成:首先营造情感氛围,我把孟郊的《游子吟》配乐朗读给学生听,并适时用幻灯打出冰心在太平洋上孤独漂泊的情景,让学生感情洋溢在母女之间的真爱;接着让学生眼耳并用、看课文、听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重音、体味抒情语音;三是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朗读、默读、齐读、分读、全读、竞争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四是分组讨论纸船的象征意义,并揣摩诗最后一节的读法、力求在悲哀低沉的语调中倾诉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整个课堂教师都用症状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导读,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用情去品读。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融融,意切切”的一堂课水到渠成。

五、感觉互动,传递情感

第10篇

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文,都是由后天的活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和修养等)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大体上包括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大部分。而人文精神,不仅把人作为中心,而且从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中体现出来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让学生均衡而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无论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智力发展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精神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传统教学模式中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考试为教学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成绩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降低,学习效果降低,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人生经验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精神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奠定雄厚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文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精神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精神,从而对人文精神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精神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3.只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人文精神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第11篇

本文试就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语境因素、语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境因素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

2.时间语境

语言的产生总跟一定的时间相联系。从古至今,语言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时注意时间概念。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应注意时间语境。

3.地点语境

地点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语境所产生的地点,是以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在很多情况下,言语的意义与特定地点密切相关。在使用语言时,也应注意场合之分。

4.心理语境

话语的意义与主观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理解话语的意义时,不能忽视话语内在的心理语境。

5.家境语境。

例如: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但是,她们性格迥异,原因是她们有不同的家境。

6.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也是语境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不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二、语境教学观的基本做法及基本策略

1.情景语境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进行的,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交际场合、交际氛围等因素,它们在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重要影响。

(1)课堂交际目的。任何成功的课堂交际活动都有着明确的交际目的。课堂交际目的必须明确、具体、精当。课堂交际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交际双方对交际目的的了解程度及对自身言语行为的控制。

(2)课堂交际对象。课堂言语交际效果如何,不仅要看表达者运用语言所组织的言语形式能否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

(3)课堂交际关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总是呈现出一定的人际关系。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活生生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来看待,才会把真爱献给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才能善待后进生,善待学生的意见;才能恰当运用容忍语和失误策略,耐心地对待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表扬和期待。

(4)课堂交际话题。课堂交际话题,一由课堂交际中介物――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选文所决定,二由教师采访学生或自我反省揣摩所得确定。无论哪种方式,都强调交际话题能根据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5)课堂交际时间。课堂交际时间包括上下课的具体时间、课程内容在课堂上的进度时间、教学时机、上课时的季节特征及所处的时代等。它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氛围的形成和教学效果的影响都有重要启示,特别是对教学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

(6)课堂交际地点。狭义的课堂交际地点是教室,广义的课堂交际地点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地方,包括教室。我们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课堂交际地点。课堂交际地点既制约着师生的言语行为,又能为交际提供一定的交际话题。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使交际话题与交际地点提供的背景因素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交际地点的情境意义功能,提高课堂交际效率。

(7)课堂交际氛围。课堂交际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课堂交际场合包含教师及学生的处境、心情、衣着、教材内容及教室内外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它们在特定的时空和交际情景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交际氛围。这种氛围制约着师生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且,只有这种氛围与教材格调相一致时,师生交际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师生言语表达要根据交际场合的特定表达需要组织话题。

2.基本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语文教学 情景式教学法

引 言

语文情景教学法即应用语文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一种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语文教学策略。学前教育即为儿童教育。其中婴儿教育为0到3岁,幼儿教育为3到6岁,又称儿童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能力稍弱而且不好管理,正处于模仿期,因此学前教育中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予以特殊的训练。所以对儿童语文的教学过程不能过于深奥,也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利用情景使其体验到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并产生学习兴趣,以往成为学前的启发式教学目标。

一、情景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情景式教学法内涵浅述

情景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它是以构设现场情景为教学内容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法,即通过老师本人与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互动,进而完成教学设定内容的一种教学法,其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对学习科目的兴趣,进而让其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

目前情景式教学法在小学各阶段多个教学科目中均已得到了有效的实践,而本文则基于这种创新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以教授语文知识为内容来探析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情况,其目的是为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得以更好地运用做些努力和实践探索。

(二)情景式教学法应用于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益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一年度更是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如果能够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前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通过声音和图像来创设情景,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知识面得以拓宽。因此,可以说,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扩大语文教学信息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益于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师生交流。我们知道情景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现场互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从这个层面上看来,应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学前语文的教学实践,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唤起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

3.有益于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课上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课本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们可以从视听觉、肢体互动、模仿等多个方面来接受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仅如此,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老师讲的课产生了兴趣,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情景式语文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可行性

我们知道,情景式语文教学法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将所讲的课堂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旨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整体概念的把握。这种情景式的语文课堂设计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亦是将教学目标变为孩子日常可接触到的场景,令其亲身体验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在学前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在学前教学课堂上保持游戏性和直观性,带动孩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在进行词语或知识教学时,应该予以引导,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和学习能力,并创设问题情景和表达情景,让学生对这一感受切合情感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学前语文教育在德育方面的教学目的。

基于上述,情景式教学在学前教学中的引用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具体实践的可行性元素,笔者认为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情境式教学法诠释了学前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性质

学前语文教育注重结合实际状况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并对教材里的优秀文章予以通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传达作者写作之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目的,利用情感体验和情景表现,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而理解文章主旨与词语用法。

(二)情景式教学法满足学前教育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情景式语文教学正好可以给予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理解和吃透知识要点。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情景创设行为,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令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三、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景环境,体验式授学

情景式教学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环境,笔者认为应立足如下两个层面:

1.扮演角色感悟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可由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编制节目,自编自演,投入情感加深体验过程,从而让语文学习和生活情感互相促进。譬如《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做出各种动物的面具,戴上面具表演各类动物的语言和心理。最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评议各个角色的性格和神态,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加深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以及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2.扮演角色体会情景。在情景式语文教学中不能只令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予以学生引导。在合演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出现的角色心态和心理活动。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渗透中心思想与情感表达。

(二)探索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恰当地应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语文科的教学能够全面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会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深化教学主题,诱导式教学

1.语言描绘创设情景。教师还要注重情景教学中课堂设计与课堂表现的结合。不但要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利用课堂活动和道具实现学生的情景创设。譬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插图和描述来促使学生的脑海里出现秋天的美丽情景,在短时间内理解课文所表述的意境。期间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自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问题和感受。然后教师拿出插图让各小组代表进行语言描述的比赛。最后再来读课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笔和丰富想象。教师将课本里的好词好句予以点评,使得学生有一个生动的对秋天的感受,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2.巧用图画现情景。情景创设离不开教学道具的使用。譬如课文插图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图画的情景再现作用使学生拥有深刻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达到情景感受和图文理解的学习效果。还要课堂设计中通过启发和设疑、点拨与对比等教学手法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可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令学生在情景创设中理解诗中所描绘的伤感场景。在三月的楼阁与滚滚的长江中体现独自一人登台望孤舟的情感与意味。

(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化式教学

1.音乐渲染。在学前教育中可采用音乐模式与文字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直感式的情景体验,为学生打造一个美好的享受过程,从这种音乐抒情中激发学生的感知与联想。还要在情景式的教学中将音乐与文字相配套,强化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感观能力的把握。譬如新课标里的《识字3》,这篇课文全篇以三字经为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这便为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语文魅力又多了一种可观感受。教师配合三字经内对祖国统一愿望的内容,予以音乐《大中国》的情景播放,使得学生立刻在动人的音乐中理解爱国情感。

2.生活显示。学习语文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师必须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将课堂中的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在生活中找到知识。将教学教材与生活感受相联系,促使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本中所讲的道理和情感,并借想象力实现生活中再现语文情景。这种将学生引入社会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与自然相比较,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在自然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本文如上论述,不难发现,善于运用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让学生在嬉戏中学习掌握了教授的知识点,有力地实现了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为探索学前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 幼儿语言获得的建构机制及教育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5,16

[2]刘苏 幼儿教育市场化热点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2,04

[3]王立琴 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J].华章,2011,21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课前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以及肢体表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进行。而情景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文将提供几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营造适当的语文情景氛围。

一、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

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是要在一开始就培养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之前,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也就是设疑导入,也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图像联想导入,以及使用一些谜语、谚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语文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选择一种或结合几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导入,每节课的导入方式要有所不同,才不会让学生对课前导入失去兴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梦想的力量》为例,运用设疑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学生,有什么梦想。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接着就要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将要看看,一个名叫瑞恩的加拿大男孩子会有什么梦想,他为了梦想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就会想知道瑞恩的故事,自然会主动跟随教师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教学情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会马上没了继续学习的兴趣。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地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同时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学习一些关于景物描写的课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多媒体影像进行呈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描写。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故事的学习,教师又可以运用另外一种方法。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对课文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一下故事情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表演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情景教学,使课本知识中情感与环境氛围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使小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师一同达到教学目标。

第14篇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积累――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

第15篇

一、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