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新课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健康发展教育以及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相关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并且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主观能力以及意识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新课改要求标准下,注重对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中,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主观性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更为关键和重要。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下的教育实践,不仅方式灵活,手段多样,并且在教学应用中具有信息化的特征与优势,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满足实现,更具优势。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种重要产物,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应用,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来讲,其作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运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精神以及主观性学习能力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高中思想政治中的主观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运用。

2.政治学科本身是一种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难度更加强,而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中较强理论性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会在理论性教学中加入相应的主观性判断与分析,或者是加入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容,以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情况下,最终形成相关能力水平。这类知识内容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中,主要体现为主观题部分,它通常不仅与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以及重点有关,并且对学生的创新以及创造、思维、主观性等能力要求比较高。

3.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运用,不仅有利于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网络化以及信息化教学实现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理解和认识到当前的时政热点以及与政治教育相关的新闻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容易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现象等结合应用,从而实现学生主观性能力意识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征要求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运用,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相关能力素质以及水平的培养形式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优势,但是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实现的过程中,也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时,也要注意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点的把握应用,同时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设备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中,还要注意教学课件的设计应注意体现时代性要求和特点。最后,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件以及计划的设置中,要注意课件与计划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提升与进步,实现对学生相关能力水平的培养提升。

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要避免出现“新瓶装旧酒”和“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实现,必然会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变化,但是一些现代信息化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体现在教学工具或者教学设施上,而对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理念与方式进行,这对于教学改革发展以及目标实现都极为不利,应注意避免。此外,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还应避免出现形式大过内容和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过于频繁等情况,这些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素质等的培养实现,都有一定的不利作用。

总之,进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探析,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发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水平,实现对学生政治知识以及相关创新思维、主观思考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国智.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第2篇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备现代化意识的公民。从内容上看,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从目标上看,这门学科的目标十分抽象与宏观。基于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和目标的特点,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素材来解释、说明并印证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材教参,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的素材可以为我们所用。如果我们能够精选身边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提炼,这些素材会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

一、留心生活中的素材

在很多人的眼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脱离现实生活的学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思想政治学科无用”的观念。但事实上,思想政治学科看似抽象的理论知识,其实全部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并且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心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利用生活素材对教学活动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国家财政”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国家财政”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就结合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道路建设”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道路,这些道路的修建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你们知道建设这些道路需要耗费多少资金吗?据统计,我国一级公路的建造成本最低也要1500万元每公里,即使是二级、三级公路,每公里的建造成本动辄几百上千万,这么高昂的费用从哪里来呢?很显然,依靠个人完全不可能,这时候只能由国家来‘买单’,而这些问题都属于国家财政的范畴。”通过引用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素材,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积极利用时事素材

思想政治学科并非是一门封闭的学科,相反,这是一门与时事、时代紧密相连的学科。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直接用教材上的事例进行知识讲解,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现实,既影响了思想政治学科的现实感,又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因此,教师要打破教材限制,积极利用时事素材来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关于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就给学生分析了当下比较热门的“乌克兰问题”,结合知识点给学生分析乌克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乌克兰冲突中一些主要国家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背后原因……通过这种时事素材的运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能为思想政治学科补充新鲜血液,更好地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和功能。

三、重视开发本地乡土素材

比起课本上的素材,学生对于本地的乡土素材会更为熟悉,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每一个地域的乡土素材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因此,积极地利用乡土素材可以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化、多样化。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文化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时,就经常结合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景点等进行讲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时,一定不能把眼光局限于薄薄的教科书之中,要敢于突破教材限制,积极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素材,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实用性。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霞.让身边的素材成为课堂教学的“酵母”[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9).

第3篇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第4篇

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思想政治课考方式入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推动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落实思想政治课大纲中规定的三个方面的任务。

二、 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

1.统一思想 为确保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成功,我们事前进行了慎密的准备工作。(1)调查了解我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况,考察了兄弟省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改革折做法,吸取了他们在考试改革中的经验。(2)召开研究讨会研究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必要性、可行性。

2.制定开卷考试办法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研究确定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例为3:5:2;同时又研究了开卷考试试题编制、采分点的界定及具体的考务细则;制订了我省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改革方案。为了准确把握开卷考试的导向作用,使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符合我省教学实际及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我们把开卷考试的样题在几所不同类别学校进行测试,取得实测值后,又重新研究样题的难易度、效度及区分度情况,以保证试题在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及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稳妥性、实效性。

3.开卷考试的命题 开卷考试命题很重要。在命题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必须注重和体现新的教育和考试观;体现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重点体现利用思想政治课所学原理、观点,去分析、说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在试题的编制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材料新;二是设计新;三是要求新。在试题考核的内容上:第一,注重和体现了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第二,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三,从开卷考试的初衷及试题难度比值上,测重了对学生学科内容知识的综合考查;第四,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五,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4.开卷考试的实践 由于我们比较好地做了开卷考试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地把握命题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编制了开卷考试的试题,合理安排了考务工作,全省的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进展十分顺利。考试收到以下效果:第一,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命题符合政治学科特点,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上突破了应试教育封闭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第三,开卷考试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序和运用水平,考试可查阅教材,学生平时学习中不必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原理,自觉地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第四,有利于促进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良好的导向。第五,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环境。第七,发挥了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第八,符合高考3+x综合改革精神,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 教师专业标准 发展阶段 领域 维度

作者简介: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罗法洋,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赵珊,女,华中师范大学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2年9月6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中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供同仁讨论。

1.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凸显了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因此2009年以来的教育改革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其别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2年2月10日正式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该看到,目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内容比较简单,面对数量庞大、种类众多的中学教师队伍,针对性还不强,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因此,《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

由于多种原因,与其他大多数学科(本文中的“学科”,除了第四部分别说明是指科学的分类之外,一般都是指中小学课程的分类)教师相比,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性较差,存在着兼职教师较多、专业精神不足、学科知识欠缺、职业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教师地位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科学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使之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的作用,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北京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北京教育学院历经多年研制了包括9个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①,但是其中把思想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合并为社会科,而且社会科标准本身只是在总标准的基础上稍有变动,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事实上,研制一个适用于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标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2.“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关系。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我们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是并非绝对标准。因为:一是它相对抽象、简单,只考虑了最一般的要求,而对于中国这样范围广、数量大、类型多的教师队伍来说,应该考虑不同学科、学段、区域、发展阶段的要求,建立一个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二是它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维度和领域的设计不够科学、全面,要求比较笼统且偏高,教育情境不明、内容表述不科学等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实际上提出了职前教师的专业标准,应该是研制“专业标准”职前部分的重要依据,但是它并非专门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同时存在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类似的问题,所以也并非绝对标准。

3.“专业标准”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关系。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渊源,《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毫无疑问是研制“专业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学方面的专业标准有很大影响,而且与个人素质、管理、合作方面的专业标准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在政治、法律、经济活动方面有必要的经验,与相关组织有一定联系,管理方面更加民主、有序。但是,应该看到,《课程标准》也非研制“专业标准”的唯一标准,因为:一是《课程标准》正处于变动中,继2011年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后,2014年又开始组织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而且将来还会不断变化;二是它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课程性质不明确、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③。

4.“专业标准”与不同学段的关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没有区分初中和高中,但是我们认为研制“专业标准”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第一个原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大多数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只包含1个学科(指科学的分类),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包含7个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理论等),初中与高中课程内容包含的学科并不等同。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在教学内容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第三个原因是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很小。总体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专业素质上的差异(比如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大,而在学科(指科学的分类)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为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编制专业标准,只要在同一个标准体系中对有差异的方面分别说明就可以。

5.“专业标准”中领域与维度的关系。我们认为标准的内容应该首先按照领域划分,然后每个领域按照维度划分,这样便于理解和操作。综合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我们主要根据教师工作的实际状况,在领域方面分为个人素质(专业工作的基础)、教学(专业工作的核心)、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教师与其他人的关系)、研究(专业工作的提升)等相对独立的5个方面。其中,个人素质既包括一般研究者关注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自我发展等因素,也包括一般研究者相对忽略的身体健康、爱好特长、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教育工作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身体衰弱、生活混乱、缺乏社会经验的教师能够做好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而在合作方面,既包括校内与管理者、同事的合作,校外与政府、家长、社区等的合作,也包括参加专业组织和专业活动的群体专业自主行为。

总体上来说,这5个领域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很多新的指标,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一个特色。领域的划分也包含着对教师类型的划分,这也是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尊重(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中专门论述)。维度包括观念(或叫态度、精神、情感等)、知识、能力等3个方面。这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采用的维度,也是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最常用的维度。

6.“专业标准”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都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专业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标准,否则就缺乏指导意义。一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差异很大;二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环境也有所不同。

按照国际上和我国常用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职前(约3至6年)、初段(约6年左右)、中段(约10年左右)、高段(约10年左右)等4个阶段,各个阶段经过努力分别达到的水平为合格(或叫新手)、熟练(或叫胜任)、优秀(或叫成熟)、卓越(或叫专家)。后三个阶段和后四种水平是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所采用的,也是我国很多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都谈到的,但是它们都没有涉及职前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不足之处。我国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但相对忽视职前教师的培养,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先天不足。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包括职前阶段。所以,我们认为我国也很有必要将职前与职后联系起来建立系列化的专业标准,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二个特色。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体现,一是各个阶段的专业标准分别呈现,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理解和分别使用;二是作为领域和维度之后的第三级指标(见表1),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比较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具体可分为5个领域(个人素质、教学方面、管理方面、合作方面、研究方面)、3个维度(观念、知识、能力)、4个阶段(合格、熟练、优秀、卓越)。

7.“专业标准”与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达到基本要求与个性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然而教师专业标准是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主要反映共性,往往与个性化发展形成矛盾。不仅如此,教师专业发展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虽然我们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全面、均衡地发展,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均衡。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专业发展初期就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也有一些教师在多数方面已经达到“熟练”层次,甚至有个别方面发展到“优秀”层次,但却有个别方面还处于“合格”层次。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不同发展情况,把教师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1)个人魅力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个人素质特别高,能够对学生形成明确的榜样作用;(2)教学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教学水平特别高,教学方式先进、多样,富有艺术性,有创新,效果好;(3)管理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管理水平特别高,教学活动活跃而有序,师生关系很融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4)研究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研究水平特别高,主持课题、很多,致力于研究新的教育现象与方法;(5)善于合作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特别善于合作,灵活配合管理者和同事,主动协调与家长、社区的关系,积极参与专业组织,在集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的一种分类,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分类。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多个类型,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三个特色。

8.“专业标准”与教师评价、教师职称的关系。“专业标准”可以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指引、预测和教育的作用,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基本依据。为此,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会努力追求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但是目前还不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直接用于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量化评价。所以“专业标准”完全可以直接用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但是要对教师进行精确、细致的外部评价,还需要依据它建立新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职称制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水平,我们希望将来通过中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能够与教师专业标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如,可以把合格、熟练、优秀、卓越四个层次的专业标准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对应起来。

第6篇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1.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或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各一门;二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教育实习,共三门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3个学分,54个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高中各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等内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2个学分,36个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备课、讲课、说课、教学评价等技能的训练,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教学训练;教育实习6个学分,集中在6周时间,需要完成在实习学校的跟班听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任务。显然,这样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无法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之间整合不足,效果不佳

已经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之间没能按照“理论-实践”的理念整合,导致开课效果不佳。这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两门主要课程。学生能否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设这两门课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整合不足的现象,造成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

第一,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由数名教师开设,开课时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进行沟通交流,造成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出现重复的地方,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理论层面的内容多一些,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及其实践,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先开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后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实际上这种从课程衔接方面考虑的开课安排不是最优的方式,因为学生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过多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无法结合实践进行理解,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又缺乏理论的针对性指导,致使训练效果不佳。

3. 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变换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或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课时过少且流于形式,这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不规范,教育实习周期短。

一是教育见习规范性不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教育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存在教育见习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各院校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一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二没有系统规范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观摩很难取得很好的见习效果,无法真正起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服务的功效。

二是教育实习周期短、时间不足。教育实习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关键部分。目前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周期短、时间不足,一般只有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和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而且在这4-6周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项任务。这必定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准确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更难以完成学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对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转贴于

1. 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科目,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内容,把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课。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后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打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正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原则和方法。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大幅度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教育技能类课程,将原来的选开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改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同时开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说课训练科目,系统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基本技能技巧。

2. 构建新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

充实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采用分散与集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具体做法是:首先,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系统、规范地深入中学进行见习,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加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积累一些中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分阶段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根据教育实习所涵盖的内容,将教育实习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习任务和中学班主任实习任务分解,把中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安排在第四学期(4周时间)进行第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以中学班主任工作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8周时间),实习内容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为主,专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能力。

3. 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第7篇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高中思想政治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效果,助力于提升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身的政治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在高中阶段,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再加上一些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没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到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政治教学的效率自然难以得到提升。许多时候,教师付出了许多辛苦和努力,但是还是没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教师没能够优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就会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仍然处于应试化的教学模式下,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当前,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于自主学习模式认识不够清晰,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时候往往会比较重视形式。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然后教师在课上直接进行讲解。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许多时候,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开展真正的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是简单的预习一些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研究深度不足,导致自主学习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二)自主学习随意性比较强

一般来说,自主学习是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且能够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当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明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这样就会导致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难以积极投入精力开展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三)自主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这样就会使自主学习的效率大大折扣,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应该注重采取丰富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如果方式比较单一,那么学生就会难以得到锻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应该注重全面准确地把握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因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综合性比较强,其与高中其他学科知识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中,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想要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应该注重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从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同时,教师准确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进行学习的切入,从而不断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准确定位师生的位置

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众,都是坚持以书本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居于主导型的地位,拥有绝对的发言权。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诗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予以准确的定位。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应该接受教师的指导。只有明确师生之间这样的位置,才能够实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进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率的来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情感的亲近教育。也就是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设计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某些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设计方式。例如,在进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诸如这样的问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学生将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四)加强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技巧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采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对于自主学习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查询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的习惯,在网络上和图书中查找所学习内容的相关资料。这样对于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的改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很好的保证。教师还应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加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加强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方法进行适时的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政治教学活动。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能够针对教学实际情况才,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丰富的方法来转变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政治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振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教师的调控、点拨与归纳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90-91.

[2]郭成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探究合作学习的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48+6.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高中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范围普及和实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精神意识进行引导,通过科学思想观念的灌输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规范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于它的具体培养对策需要教学管理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 王哲.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情感;合作探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1-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走进课堂,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身边,给我们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时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感悟颇深,因此在教学中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政治老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们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政治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学来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能提升他们社会主义的道德水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让学生学到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所学来认识和分析种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鼓励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个性发展,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位学生的整体发展,把握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共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不同需要。

三、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新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和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要素的价值,由于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致力于培养情感丰富的人,尤其是思想政治学科,更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生活态度积极、感情丰富和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字里行间,成为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灵魂和教学内容的血和肉。加强情感教学是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现状的需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前还处在说教型教学阶段,说教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缺情”。因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增强真实情感,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情感陶冶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使情感陶冶作为健全学生人格和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单薄刻板,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用说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创新。脱离了实际灵活运用,我们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五、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最重要的特点是集影像、文字、动画、声效等为一体,能够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所学观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活课堂。例如:在讲《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视频片段,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静心观看。看完后,我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中概括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果,学生的回答既准确又全面。但是,如果我们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多媒体,势必会造成学生感官的麻木,到重点知识时,学生的大脑会浑浑然,使教学重、难点难以突破,造成学生课后问题较多。因而,多媒体的使用必须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的原则,突出核心知识,保证学生与教师有充分交流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政治教学体会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些思考。新课改的大船已启航,广大政治教师们,你能否在这一轮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不仅关系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下政治学科能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然面对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我们政治教师要善于思考,用新理念新办法来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10篇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有效性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有效。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是在思想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化,是让学生首先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爱国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有效性。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中考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不过,思想政治课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比较小,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同于语数外这样的主科,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滞后性。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产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比较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一定要结合思想政治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够不断改变自己教学观念和理念,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转变。新课改下,不管是哪个学科,还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变成教育和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起到辅助作用。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意识,不但要从语言和行为上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还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互相探讨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就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开展调查活动,然后自由发挥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教学产生兴趣,思想政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会有动力,思想政治也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觉悟。初中生年龄比较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小寓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学生对知识都有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述思想政治课前埋下伏笔,让学生积极思考思想政治课中要讲述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够真正有效。

三、新课改下,创建思想政治教学的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课堂提倡合作、民主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知识传授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可以参与学习和探讨,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可以就思想政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做出鼓励和表扬,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有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程时,自身的思想觉悟一定要提高,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教师行为就是学生的典范。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良,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政治课的情感相融合,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新课改下,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课程和学科不仅是由语数外三门主课组成,还有一些必要的副科,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之类的学科教学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重要。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教学,师生之间要注意沟通和交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文教资料,2010,(33).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4).

[3]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效果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通过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发现,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坚持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展要求相统一;注重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从上述教学理念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注重把握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成长性、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学的开放化。因此,仅仅从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是不足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我们还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思想政治的辅助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

1.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不足

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也不足,把思想政治课当成死记硬背的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2.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解不深刻

通常来说,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采取机械记忆进行的,因此,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同时也没有将理论知识的理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通过机械记忆将理论记在头脑中就已经达到了思想政治学习的目的。

3.高中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转化存在障碍

在模拟测试中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尽管能够熟练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灵活应用,无法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由此可见,仅仅从课本理论知识出发对高中生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起不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什么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呢?在以下的策略分析中可以很好地找到答案。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总体来看,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方面,信息技术就能发挥较大作用。例如,老师在对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利用PPT或微课教学,向学生展示各少数民族的风采以及不同宗教文化的特点等,使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和不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线上线下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时效性

教材内容涉及的理论较多,而案例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背诵上。然而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教材在设计上不可能将过多的案例与事件插入教材中。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出于对教材有效性的考虑,教材内容应该尽量精简,减少赘余;二是由于时事新闻的时间性不允许,通常来说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政治学科又是与时事关系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可以制作微课,利用互联网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将书本中没有的却与政治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展示给学生,如,在政治生活模块中对国体和政体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互联网中的事件作为时事案例引入教学中,达到充实课本知识和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知识的灵活性

从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政治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通过政治测试可以看出,很多W生不能将书中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上,我们可以通过微课及PPT展示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甚至是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案例分析的直观感觉。例如,利用PPT展示或直接在网上搜索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视频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财政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等,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敏感度和灵活性。

总之,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引导学生的活学活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第1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政治卓越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54-02

中学政治教师不仅承担科学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因此,需要大批的中学政治卓越教师。所谓卓越,就是超乎寻常的优秀和不断的超越,一方面是超越别人,超出一般水平和状态;另一方面是不断超越自我,使自身的潜能和状态不断得到扩展和升华。政治卓越教师是“知识、能力与人格和谐统一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即具有广博科学文化基本知识、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现代教育学科知识的厚基础复合型教师;既通晓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进行教育实践并娴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能型教师;知识、能力和人格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教师”[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中,一名卓越的政治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于政治教学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尚的师德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把握“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卓越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把“传道”放在首位,即传授做人之道,立身之道。而教师的率先垂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政治卓越教师还应当具有以身作则的楷模作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渊博的学识

渊博的学识是成为政治卓越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师渊博的知识的含义不光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2]政治卓越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政治学科所需专业知识,即教师从事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其他综合文化知识。

首先,中学政治学科知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政治学、经济学和国情等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其次,卓越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透彻地掌握相关前沿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伦理学、生命科学、法学、国情学等学科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的相关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不断提高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卓越学生”。政治教师要有丰富的伦理学、生命科学、法学、国情学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最后,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以及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等。

三、强烈的创新精神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政治卓越教师必须有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政治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3]。第三,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引用学生身边的事实材料和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材料来分析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最后,创新和改革考试方法,“把过程测试和终结测试相结合,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单元测试、小测和期中、期末考试模式外,也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调查研究的认真程度、完成的大体情况,给予评定。”[3]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政治卓越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真理的未来人才,需要先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困惑;意境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阵痛”

1.新高考改革之惑

改革,是改变、变革之意,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浙江高考改革已拉开序幕,三门必考科目加三门选考科目的高考新模式,无疑是一项重大变革,在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但对于早已习惯在分数的统领下,被动接受学校和学科选择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则充满了疑惑与困惑。

(1)学生的疑惑

对于刚步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面对新的高考模式,他们既有迎接挑战的兴奋,又有面对挑战的困惑。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关于新高考改革及政治学科的教学。

调查卷的部分内容如下: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04名学生中,有明确未来职业选择和规划的仅有67人,而从他们的意愿出发,都希望接受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培训。在“是否会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一栏中,有82名学生选择了“会”,还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没想好”,甚至有学生课后直言困惑,无论是对职业规划、选考科目还是政治学科本身都感觉不知该如何取舍。这样的调查结果既说明当前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匮乏与缺失,也显示出习惯于被动应付考试,缺乏主动选择权的高中学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所表现的迷茫以及对高中政治课程定位的疑惑。

(2)教师的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已经意识到“改变”以及生活化元素运用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的呈现、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过程的衔接,还是教学评价的反思,都融入了创新特色和时代特点。

与此同时,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学生自主选择的增强,新的困惑也开始产生。譬如,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兴趣与引导学生选考政治学科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如果有,那么,该如何平衡作为高考选考的政治学科和作为学考的政治课程之间的关系?崔允t教授把好课标准归纳为十二个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而新高考改革是否会给部分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轻视政治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弥补并衔接好教学内容与课后练习的脱节?在选考科目与大学志愿填报日益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与学习是否会更趋功利化色彩?在新高考多元化选择的驱动下,政治教学高效课堂改革在实践中是否依旧举步维艰?

2.政治教学的现实之痛

高中政治学科应该是一门兼具时代感、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课程,是一门学生参与度高、素材现实性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的这几年,原本“一言堂”,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有所改观,以导助学、先学后教、“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等创造性模式层出不穷。换言之,高中政治学科应该是一门育人至上的学科。但遗憾的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唯分至上”的观念仍然流行,尤其表现在高考重压之下,无论是学校的考评、学生的意识,还是家长的评价,都将考试分数的多少作为老师授课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追求分数,将本该生活化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埋头背诵和练习的“练兵场”。另一方面,有部分老师为赶课程进度,在讲解完课后练习的同时,将新课内容草草带过,匆匆收场,既没有讲解教学重点,难点也未突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赶进度的现象在现实课堂中并不罕见。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憧憬”

1.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学生参与政治课程的热情与兴趣日益浓厚

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课堂设计,都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课堂演练的过程中,为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难点,教师仍然把控着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倾听者”。即使是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也往往充斥着浮夸、嘈杂的讨论氛围或与课堂内容不相融的、完全“形式化”的情境设置。

新高考改革强化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求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会对习惯于控制课堂主导权的老师以引导,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将课堂设计与学生主体相融合,将课堂效果与学生反馈相结合,从而打造真正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2.学校的考核不再“唯分论英雄”,教师的课堂自主性更强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成长的高考模式。这将促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再纯粹用分数来衡量,而是趋向于构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考评体系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

在全新的考评体系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反馈所占的比重将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执行情况在这一考评体系中也将有更全面的展现。新的教师考评体系的构建与执行,必将调动政治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探索

(一)“转识成智”的落实

“转识成智”,顾名思义是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蔡春老师在著作中曾提到“识知”的概念。他将“获得知识”概括为“识知”,认为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将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的“惰性知识”转变为主动、自觉接受的“活性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教育要从知识范型转向智慧范型,而高中政治教学也应该体现智慧的精髓。

1.教师是智慧课堂的“引导者”

关于智慧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搜索了一下,大概有如下的解释:智慧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主导者”正逐步向智慧课堂的“引导者”转变。

笔者在上《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恰巧碰到央行宣布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于是在周一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模拟实景演练”的环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根据央行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这一信息,预测当天股票市场的走向,然后进行四人小组的股票操盘模拟演练。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最新的时事素材,将课堂情境化、生活化,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由此可见,在智慧课堂的范畴中,教师只是问题提出与问题探究的引导者,是引领和督促学生“活化知识”的智者。

2.学生是智慧课堂的“践行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个性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好奇与警觉。随着他们文化知识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将不满足于定位在课堂教学的被动接纳者。尤其作为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生显然更愿意在课堂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倡导属于自己的观点,迸发更具自我和时代特征的精神火花。

(二)“由智化境”的提升

1.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想意境的提升离不开特定的物质情境。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欲较强,自我能力的扩张要求也更为强烈,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必定来自于对一定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分析。在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络、电视等公共传媒中获得海量的信息元素。但是,因为缺乏实践的经验和对社会的体验,高中学生往往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长期以来形成的“象牙塔”的封闭式学习培养模式,也导致整天沉溺于题海战术的学生缺少直面社会的锻炼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政治课堂就成为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的最佳教学平台。

2.意境的渲染

“意境”一般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而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境”则表现为价值领悟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非常重要。在教师的情境创设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与判断,与此同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逐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境界的升华

政治课堂教学的“境界的升华”,是指学生由自发的学习动机转为自觉的学习要求。即通过情境的创设与意境的渲染,使学生从为考试分数而学习政治课程,逐渐转变成为实现自我提升而参与政治课堂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应对

(一)以“不变”应“万变”

当新高考改革拉开帷幕的时候,有人不禁大喊“狼来了”,更有人担心高中政治课将以选修拓展课为主,政治必修内容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这里的“不变”是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不变。无论高考政策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主旨是不会变的,因此继续政治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索是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必然。

(二)借力发力,破茧成蝶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课程,注定它在新高考背景下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新课程改革加大了选修课的分量,而兼具社会性和时代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选修课的开设和拓展上更有学科优势。借着高考改革的春风,相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参考文献:

[1]杨志敏.生活逻辑与主题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解放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