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关 键 词】澳大利亚;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5-04

当前,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世界领先,[1]并且澳大利亚虽属于发达国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城乡教育差距由大到小的渐进过程,这正为我国目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诉求提供了借鉴机会。

一、澳大利亚“农村”之界定

研究澳大利亚农村教育,首先有必要对澳大利亚“农村”做以界定。在澳大利亚,不同的组织和政府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地理分类标准,且各种分类也不是单纯划分为“城市”、“农村”两类。主要分类标准有:澳大利亚标准地理分类(Australian Standard Ge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ASGC)、澳大利亚偏远性/服务可及性指标(Accessib-

ility/Remoteness Index of Australia,ARIA)、邮政编码或地方政府领域(Postcodes or Local Government Areas)以及就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议会制定的地理地段分类(MCEETYA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assificatio-

n,MGLC)。

通过研究发现,前两种分类在澳大利亚农村教育研究文献中是最常采用的。其中,ASGC按照一定区域内人口规模为标准,将人口规模大于、等于1,000的地区称为城市,小于1,000的地区称为农村;[2]ARIA依据接受各类社会服务的路线距离为标准划分,将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称为边远地区。[3]通过研读文献可知,澳大利亚学者凡是研究农村问题通常将ASGC的农村和ARIA的边远地区一并研究。因此,本文中我所指的“农村教育”与澳学者所说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rural and remote education)是同一的,而“农村”即指人口规模小于1,000及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

二、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2/3的人口居住在大城市,但高度的城市化并没有阻碍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农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仅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这就突显了其高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4.2万澳元/人,比美国高51%,比英国高155%,比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20%。[4]澳洲如此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离不开良好的农业人口素质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因此,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离不开其成功且颇具特色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一)学校类型上呈现多样性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距离和很低的人口密度成为满足农村适龄学生教育需求的最大挑战。澳最早的农村教育始于短期性单师学校(one teacher schools),后经流动教师形式一直到建立长期性的农村学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5]经过历史沉淀,澳大利亚各州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农村学校类型,呈现多样性特点。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澳大利亚学校类型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有英语学校、双语学校;有多民族混合校、土著人学校;有男女混合校、男校、女校;有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等等。在澳大利亚农村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学校类型是:

1. 微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位于只有几户人家的农村地区,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甚至某些年级没有学生。学校只有几名教师和兼职的代课教师。虽然学校小,但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等设备齐全。条件不比正常学校差。以新南威尔士州的澳特福德小学(Otford Public School)为例,这所学校只有两个正式教师(其中1个兼校长)、2个临时教师、43个学生,共分三个年级(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有三个学生教室、图书室、教师工作室,此外,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具和体育器材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6]

第2篇

【关键词】日本 道德 道德观 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认为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道德规范和道德心。道德规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或团体中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及行动的方针。道德心则指的是对行为的好坏进行区分的判断力、遵从道德规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规范不是命令的体系,而是禁止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人独自参与制订的,而是社会外部通过约定俗成或集体共同制订等途径得来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过强制力使它得到实现的义务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从社会中得到好结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因为受到中国儒教思想尤其是《论语》的巨大影响,“忠”、“孝”、“仁”、“义”、“人情”等中国人熟识的传统道德观是构成日本的传统道德观的基础,过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视为统治社会的目标,武家时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导下”、“忠君孝亲”等儒教道德视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为看作美德。但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引进西方价值观,日本人的道德观也为之大变。在传统的忠、孝、仁、义、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关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内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规范既与礼仪礼节或禁忌等习俗有关,有些还形式化成了具体的仪式庆典等。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也就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为了促进个人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都会体验到内心感情的纠结。同时,因为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所以道德心的养成和教育也渗透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长的人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学校,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单位或企业,单位及企业有责任对新人或新手进行道德教育。

因此,当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认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重视生命、体察他人、能判断善恶等的规范意识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有“道德”课程,开展广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观已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德不仅仅指思想层面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习俗等形而下的东西。当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应有的人的姿态和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则。与其它国家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明确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学问和知识,有追求真理的态度,有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体魄”。同时该《教育基本法》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姿态,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拥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断力,有道德实践的意欲和态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指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自主地寻找课题,独立进行判断,行动起来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要有自律心,能与他人协调共处,能体察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真诚感动之心,有丰富的人格;有健康的体魄。”显然,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当代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过去的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为主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细致

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法规,这部法规每十年会修订一次,在这部法规中,从四个方面详细罗列了各个年级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别是在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列出来的小学1、2年级和初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使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内容的整理和实施具有科学性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把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罗列,很明显这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的影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各个不同的社会道德主要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集团性(包括义务、集体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纯洁和高贵、个人的灵性等)。当然西方也有一些国家把这种多样的道德内容整理为几个方面:亲切性(对他人亲近没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对不公平之事进行惩罚等);集团性(服务于传统和权威等);纯洁性(喜好纯洁和清洁,厌恶不洁不纯之事物等)。

从《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道德课程内容来看,日本人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遵从了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四、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广泛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会就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正因为日本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学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旁边的成年人或年长者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训斥,被训斥的学生常常不会无礼地抗议或不屑,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年人或年长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权利这样做。

五、教材故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任课老师使用“资料”来上课,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各个学校基于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校长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与,根据《学习指导要领》上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各处收集整理来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日本教育委员会编写文部省监印有一本叫做“心灵的笔记本”的资料集。当然,还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会出版很多相关的资料集。这些“资料集”五花八门,但大都是以真实故事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学生写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登载在报纸杂志上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身边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进行选取整理而成。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中使用的“资料”名称几乎都与“心灵”有关,如“心灵笔记本”、“培养心灵丰富的孩子”等。没有太多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道德观与传统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应地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当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通过对日本中小学道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主体、教材等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楚详细,内容的编排和整理具科学性,教育广泛,整个社会参与,教材灵活实用等特点。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其内涵与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贴近身边的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走“丰富的人生”、拥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更也具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虽然由于经济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质教育这点上,我认为中国仍然应向日本多多学习。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具体性;不平衡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8-01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不平衡性特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包含教学规范理论、实践操作的理性学科,同时它更是一门关于创新力与创造力培养、实现教育理念公平和教学资源平衡配置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社会学科,还是涉及学生情愫发展与审美意识培养的一门高级别的感性学科。

一、城l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平衡性

鉴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意义,我国多年来在推行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城乡间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特点。

首先,课堂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在这方面的不平衡,主要是在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配置的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方面的差异,导致当代城乡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方式、信息的不均衡。

其次,我国开始推行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标,这次课标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城乡间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情况,推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实现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农村则面临着设备设施缺乏,无法有效进行音乐教育,更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目标。

二、城乡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性

首先,很多的农村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根据师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设备等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需要针对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全新的探索,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通过在音乐课程实践中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针对很多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因素进行弥补。

其次,当前我国的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还常常出现对音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片面化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不断尝试和改革,实现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思路和具体方法等在内的素质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城市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平衡性

相对于城乡间的具体性、失衡性,城市间的不平衡性特点则更多是由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原因引起的。城市间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

首先,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教师们着眼于各城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行失衡情况的完善和改革,需要通过多维努力、多种模式探讨,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城市差距的具体问题着手,对需要改革的环节和涉及的参与人群、因素、单位机构等进行立体化统筹。

其次,还需要教师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音乐接受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进行多种具体要素的调动,将这些不同层次、类别的人群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施对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目标的补充性改革和教学策略性改革,从这些方面出发才可能让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更多关注,才可能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更多因素的支持,才可能进行更好的思维发展与模式探索,才可能在教育理念和机构要素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获得社会广泛的支持。

四、乡村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性

首先,一方面新型的教育者往往留在了大中城市,乡村普遍缺乏专业音乐教育者;另一方面是新型的教师培养机构与传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中师相比,虽然专业的具体课程、模式、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在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模式与层次方面依然还未有根本的改进与提升,因而体制内的改革很难完成所有城乡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需求,也很难在教学思路与模式等方面实现彻底的颠覆。

其次,中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建设在这些年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是针对全国城乡间差异性问题的教学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人才流动和流失反而导致了情况的加剧,这是尤其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音乐教学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音乐教师综合各类课程的结构特点,综合多种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以音乐为主体的多种知识内容的综合,准确地进行综合性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具体的课内与课外教学、辅导过程中,实现兴趣的培养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进行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课堂内容设计。

总之,综合课程,不是各类课程的形式上的综合,而是一种内容的兼容与设计,需要教师在深思熟虑和纵观所有教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音乐为主题的课堂内容设计和目标设计。

参考文献:

[1]果艳丽.音乐课堂综合教学能力初探[J].音乐天地,2010(09).

[2]徐建霞.“从音乐切入的艺术综合教学”的基本要义和实施要点[J].江苏教育,2010(16).

第4篇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学生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1.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而被重视

日本由于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古代的日本对外交流比较闭塞,尤其是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更是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然而日本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在日本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共同努力来克服种种自然灾害的突袭。正因为上述原因,日本自古养成了一种“对外排斥,对内聚合”的传统民族性格,集体主义精神被日本尤为强调。在日本发动二战时,国家宣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要求国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虽然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思想,然而当时的日本国民却对这样的思想教育惟命是从,许多年轻人愿意为国家而奔赴战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被绝大对数的日本人所认同。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经济严重受损,甚至许多人活活饿死。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正轨,大量符合时宜的经济改革措施催生了大批企业的诞生。造就日本企业创造商业神话的锦囊妙计是“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低由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在公司就业时间越长的员工的工资更高,个人晋升空间越大。而“终身雇用制”是指在企业员工不犯严重的错误前提下,企业将对员工实施终身雇佣制,而不会解雇他们,消除了他们失业的风险。这两项策略是日本二战后众多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事实证明这两项策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一跃而起,重新振奋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两项策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促使员工团结一心,“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企业员工人人都会有晋升的机会,而“终身雇佣制”确保企业员工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而失业,所以这两项策略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员工们的不良竞争与明争暗斗,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将企业越办越大。

1.2.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日本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能继承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本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1.2.1.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较狭窄的国家,而国家总人口却上亿,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大城市非常的拥挤,而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这种空间的狭小、人口的密集以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民族非常强烈危机感,而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民众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投入国家的怀抱才会使日本国民体会到一丝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小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国的意识。

1.2.2.团队合作教育

日本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要产业,而日本又处于全球地质最为活跃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农作物的正常收割。为了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日本一个村里的村民大多都十分团结一心,一遇到自然灾害的突袭,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村子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团队合作精神深入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中,为了能使这一优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中小学校会关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要能为团队无私地奉献。

2.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1中小学校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日本中小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还十分关注在其它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思想。例如,国文课中的课文不但要起到教会学生正确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充满着道德教育以为的课文使孩子能明白追求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数学等理论科学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

2.2学校联合家庭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的日本家庭非常关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中国家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往往会主动联系家长,给家长诸如孩子成长教育手册的东西,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学校,在家中时刻关注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日本的中小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也面临着困境: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学历社会,学生们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埋头苦学,造成很多学生心里非常压抑,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在课下,许多学生为了排解学业压力而发生校园暴力与欺侮事件,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标与意图,成为了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们把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价值观中,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失去其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心理特点 对症训练 表达能力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6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直接联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口语教学中归纳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临场发挥与应变性

任何一次表达与交流都有特定的场合,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语言环境等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话”,更要依靠临场的发挥、机智的应变,根据现场需要和听者的反应,临时增加或删减说话内容,变换说话的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变得流利、得体。

说到这儿有一个故事:某一年春节,村里举行文娱活动。在一戏剧演出中,因主角疏忽,上台时望了带髯口,在表演中有包公捋胡这一动作,用手一捋,却发现没有髯口,这下可大发了。故事讲到这儿,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包公”你该怎么办?结果回答是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此时“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抬髯口来!”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听到答案,都为这位主角的应变机智由衷叹服。此刻,学生都深深地沉思起来。

又如今夏“六一”那天,有四位学生发言。发言稿中都有“炎炎夏日,鲜花盛开”等类似的词语,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沥沥小雨。其他班的三位学生仍然照稿读,只有我班的那位学生把句子改为了:“沥沥小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洗礼,此刻,我们的心,如同雨后清空,是那样地明净……”这样一改,就显得文境相符了。

二、思维逻辑的敏捷性

因为表达与交流都是两人或多人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形式。既然是面对面的听说情景,说话人总不能说说停停、停停说说,而要根据现场情况,连续不断地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说完,以免造成时间空挡而冷场。这就要求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快速组织语言,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并罗列出贴切的词语,用较为通顺完整的句子清晰而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去。这就是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即说话与交流的敏捷性。

如课文《晏子使楚》就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敏捷性。许多教师讲这篇课文时都是从推理这个层面去讲的,而我却是从口语交际的机智善变这一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我设计了一定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适时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打电话》。语言情境一: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语言情境二: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你和他们在电话中如何交流,请试一试。

三、思维固有的习惯性

由于受地域、年龄、生活圈子及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交际习惯,这些习惯如同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时会使交际显得平淡、无趣,缺乏特色,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抓住听者的“心”,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讲话稿中的一些固定语式,春天必是“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必是“炎炎烈日,鲜花盛开”,秋天必是“秋风送爽,收获希望’等这一固有的引文模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拓,有时,更使交际显得缺少亮点,缺少色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外,还要有切实、精当的引导: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景的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材料;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的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当然,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的是能力培养,适度的口语交际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应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方式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体态语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如头部语表情达意的方法一般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昂头表示勇敢或高傲,后仰表示软弱或失望,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

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等。适当用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能使说话更形象、生动,增加表达效果。

良好的体态语可以树立交际者良好的形象,增强交际者自身的魅力。有些学生不能专心倾听他人说话,倾听者不同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说话者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都是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使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外在体现,表达与交流要借助它来表述。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适度的语速、一口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当然,根据口语交际的对象、场所等,适度运用方言,也可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亲切感。

第6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方言化严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年龄、地域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会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自身对教师这种语言也会进行认可,没有纠正自身在语言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文章中,由于教师方言化严重,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所讲的意义,因此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2.过于专业化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生长阶段,受自身知识程度的限制,对教学语言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还不能自己解决,加上课后对问题又没有及时进行处理,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难点进行讲解,对学生认知能力方面没有考虑全面,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专业化术语,这也是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教学语言存在的特点

1.规范性的体现

学生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教学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者在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模范作用,具有一个高大形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辨别能力低一味接受,再加上后期没有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教师在讲《清澈的湖水》这篇文章时,可以用标准化的普通话朗读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向导,再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对其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出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2.切合实际,注重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学生以后接受更好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文章讲解时不能依据自身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讲解,应该切合实际、注重其科学性的体现。

3.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灵活对于学生语言课的学习有着深厚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师课堂语言,必将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情感性

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文章使教师在授课时激情饱满,带着情感去教学。教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了解到有效实施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用独特的语言语句去感染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和这些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本就是一致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真谛。

二、科学性

语言语句教育其实就是科学的一种,语言语句的教学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学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人文知识,其流露出的情感不仅是细腻的,更是准确的、科学的。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其中的准确含义,包括其中的情绪的体现及文字色彩。

三、可接受性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及想法。运用简单易懂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词汇通俗易懂,表达生动有趣,语法简单等。目前,很多高中生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抽象,严格来说,这和教师的授课有一定的关系。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注重于情境教育方式的探究,并由一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那缓缓流淌的水,正是我们家乡的河流。长江水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地向前流淌,奔腾。无论是河流的水,还是长江水,或者是四处流淌的海水都像时间一样向前发展。然而,有的水流并非前进,而是从高山上飞流直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此时,学生眼前划过瀑布倾泻而下的情景,对瀑布产生了好奇和兴奋的情绪。“同学们对瀑布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同样都是水,为什么要被称为瀑布呢?也有的同学会认为,从两山之间以非常快的速度垂直而下,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而这一课,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由于生活和学习条件受限,学生可能还没有见过瀑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生动性

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生动的词汇进行语句授课,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语句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质,而且与图像特征的描述和中心思想达成共鸣。在汉语言文学中,有趣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语文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根据学生的情绪、经验以及理解能力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最大化地去获得语言知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规范性

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智慧的化身,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范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一种教育,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语句必须具有规范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面对的学生年级越低,教师越要规范语言表达。小学时期是学习语言语句的关键阶段,小学生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其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必须要规范准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并严格遵守教育活动的规定,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地方口音等现象。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语句授课方式是关键环节。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改进语句教学方法,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第8篇

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特点教学策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中专院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中专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目前和普通的高职院校极为相似,教学特色也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相似,这就对中专学生的英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对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中专院校英语教学质量。

一、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特点

在传统的中专英语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样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但在中专英语教学中,主要以语法教学为主,忽略了日常交际用语的实践教学,同时,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对听力写作要求不严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中专英语教学要以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教学为理论指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应用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合理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书面交流。

二、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大部分中专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听,两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解,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这就导致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

中专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或者高中毕业后,没有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太好,加上中专院校的教学特点,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差,在进入学校后,不愿学习英语。

3.教学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在中专院校中,英语是一门基础公共课,英语教材也是统一的,各个专业学习的英语知识大致相同,这就导致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只能满足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的要求,并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的要求,这就很难让学生将学到的英语用在实际工作中。中专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4.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影响,中专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型、实用型,因此,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师部件要有很强的英语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欠缺,这就对学生英语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学生并不能将学到知识合理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从而导致中专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中专英语教学的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

中专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先要保证英语教材内容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将中专院校的特点体现出来。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中专院校在设置英语教材内容时,要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知识,保证教材内容和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中专院校在设置英语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只有确保英语教材的合理性,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质量。

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将学生设定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类指导,采用分层次教学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改革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努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学生在工作中能合理地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教师要制定合理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锻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的使用先进的技术,例如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样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师资力量

只有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中专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同时要让教师定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确保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中专院校要根据发展需求,引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英语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总结

英语是中专院校的基础课程,英语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专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改革教材内容,分层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晶.浅议中专院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34-35.

[2]杨胜宏.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探析[J].华章,2012,(32):241.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外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59-01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良好的教学体系对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外活动作为小学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以外,还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人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性、创造能力和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外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借助于灵活多样的儿童活动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自愿参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接受按教学大纲进行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项活动,这些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自主选择。参与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较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消除因被动学习造成的厌烦情绪或逆反心理对学习效果的负面影响。被激发与调动出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改变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使他们不再把学习当作外来的任务和责任,从而全面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活动。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教师更多地是指导者,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苦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示或是指导。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决定读什么书、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等等。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学习化社会对每个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要求。课外活动对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及的。

(三)形式多样。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受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途径。学生可以采用科技活动小组、读书会、实地调查、游戏、报告会、科普讲座、兴趣小组和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即使是同样的活动内容和目的,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实现。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活动性关系加强,又使这一活动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四)内容开放。课外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课外活动不受或是不完全受教学计划的控制,它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等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展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老师们的特长,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掘他们的潜力。展现独特的天赋,使个性的发展丰富多彩,又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把最新的信息引入到学生的认识范围之内,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

课外活动的这些主要特点,都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则是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正是课外活动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学校教育在知识方面为学生将来生活作准备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再也不能保证学生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成功和为社会做作出的贡献。而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则可以使社会成员迅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把握自己的人生,使之与社会进步协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被限制的,学习的方法又以接受为主,这使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课外活动则可以在这方面为学生发展创造出无限的机会与活动空间。

(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统一性,会使学生的个性特色的潜在能力被忽视甚至是被压抑了。课外活动则给了学舌根充分地展现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外活动相对于自由的活动内容、方式等等,也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个性和反复强化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在课外活动中,统一的分数标准一不再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而在某一方面的独特表现和突出进步,则是课外活动所关注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性鼓励学生尽其所长,选择能体现自己个性优势的发展方向。这样,以个性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为基础实现的儿童整体的全面发展,才能表现出人的本质和人类的潜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创造性的本质特点是与众不同的,不能展现个性的教育是无法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的。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聋哑学生;体育教学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近些年,国家一直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改革的实行,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聋哑学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也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就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做出一些探讨。

1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1.1学生理解能力差,在领会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上存在难度

聋哑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听力障碍,虽然有的学生借助于助听器或人工耳窝辅助听力,但其听取声音的效果还是和正常人存在着差异。虽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用手语加动作向学生传递讲授内容的信息,但有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间短,从小也没有得到过手语方面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手语及动作也不能完全理解。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要点比较多,还有就是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影响他们的口语,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上存在困难,这就让教师也很难了解他们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这种在沟通上存在的困难,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或者是达不到运动的效果,不能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1.2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般情况,由于聋哑学生自身的残疾,如果家庭教育再跟不上,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很多事物都缺乏自信心,不敢去尝试,缺少主动性。体育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活动的课程,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带给大家的乐趣,但是,体育教学内容不仅有简单跑步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含技术要领的动作,例如,跳马、后滚翻,还有篮球中的投篮动作,还有一些武术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可是有的学生胆子就很小,不敢做,也不想做,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无论教师怎样做工作,都不想去尝试。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1.3学生先天运动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分配及组织带来难度

特殊教育的班级组成是十分复杂的,不但班级内的人数较少,而且一个班内学生的素质也不尽相同,甚至年龄都有很大的差距。聋哑学生的素质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听力障碍的损伤程度不同,还有口语表达能力不同,更重要的是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对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的存在,也对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结合上下肢的训练,结合趣味性与实用性,遵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但传统教学中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在一个班级内只分为男生与女生有运动差别。但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不但要注意男女生差别,更要注意先天运动基础不同为教学带来的难题。

2克服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的对策

2.1如何克服学生理解能力差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这个难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克服:首先,教师对动作要领讲解在有耐心。聋哑学生和身体健康的学生相比,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是一定的,教师一定要讲解时细心加耐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词汇量较少,教师讲解的语言要尽量口语话,并将动作要领分解,越详细越好。其次,教师要多进行示范动作。聋哑学生的听力存在障碍,但眼睛可以看得见,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应该多用动作示范来讲解,这样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动作的要领,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最后,让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建立反馈机制。教师在讲解完动作后,可以让几位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示范动作学生的问题也代表其他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改正也就容易了很多。

2.2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体会体育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信念,建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念。这对特殊教育中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动作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让其在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中,变得坚强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的走过来,必定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坚持,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的可贵。体育运动项目中还有许多是集体项目,这些活动项目的开展,让这些身体上的残伤的孩子感受以集体力量的巨大,让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与建立起来,体现一个集体强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一定要对运动要领进行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对开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活动要适应聋哑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教师要注重在活动中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2.3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

由于聋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给教学组织上带给了一定难度。同一个班里的同学有的智力好,有的智力差,甚至还有极少数聋童智力较差,选择内容时应注重动作的难易程度,聪明的同学要求加大动作的难度完成任务,智力差的同学则象征性地完成动作,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例如,在投篮教学中,对于聪明的学生采用三步上篮的教学内容,对智力差的同学采用定点投篮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技能,增长知识,锻炼了体魄。教学内容的搭配要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且学生年龄差距大,运动量的分配要适合学生特点。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体育教育更是承载了培养学生意志,开阔学生视野的任务。在教学存在困难是在所难免,作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定信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心投入到特殊群体的教育事业上。

参考文献:

[1] 李友亭.抓管理,着力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教育学研[J].2012(5)

第11篇

一、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

高校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即是指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我们对学生身份的认识”[1]。当前,高校教师角色也应该定位在对大学生的充分正确的认识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这一服务对象。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大学生是处在现实社会里的发展中的人。大学生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从生理上看,大一大二的学生,身体还在继续生长发育,一直要到22或23岁以后才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加之由于内分泌趋于旺盛,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表现出精力旺盛,同时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也在增强,能够细致的进行分析与综合,并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从心理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性发展的成熟化趋于稳定性;2)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各种认识能力普遍提高;3)交往领域扩大,情绪强烈,容易激动,情感内容日益丰富;4)兴趣的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5)规划生活、设想未来与预期社会化。”[2]因此,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2.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大学生也一样,然而在现行高校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做事轻做人,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其根源是教师眼里的大学生是片面的人,是只需发展部分素质而不是各方面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的个体,即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认识,对大学生的发展极其有害,人都是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具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有机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因此,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明确树立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的学生观,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3.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达到最佳水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极强的主体意识,是学习的主体。具体表现在:1)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大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立人格,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各种教育影响,而是有选择的接受。[3]2)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大学生,其现有水平,学习目标、能力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其差异性,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3)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大学生已是渐趋成熟的个体,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4.大学生是主动学习者

高校教师应该把大学生看成是“学习者”,“学习者”强调了大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而我们以往所说的“受教育者”将大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接受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他们更多的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既向老师学习,又自觉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空间内学习以扩充知识面,既学习书本知识,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既学习较为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又渴望了解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把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考虑,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但也容易导致“学习为了就业”的短视倾向,从而忽视“学习为了成才”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是根据预定的目标来设计课程与教材,通过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授,使学生理解、把握和再现现成的结论和固定的知识,大学就像工厂,高校教师将大学生塑造成预期的“产品”,而大学生则习惯了不假思索的拿来,习惯了毫不质疑的接受,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征表明,传统教师角色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已不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同时有碍高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笔者将以人们对教师的比喻来探讨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1.知识的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书匠,这一比喻生动的概括了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职责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强调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为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提供了依据。教师是“人梯”“铺路石”,注重给予学生现成的获取知识的捷径,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对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极为不利。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应该给大学生传授更为高、精、尖的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的塑造者――将学生看成有生命无思想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设计,形象地描绘了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但将学生灵魂影响成预设的模样,忽略了个体特有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无任何思想意识的植物,可以由教师随心所欲的“修剪”。大学生思想丰富,能力各异,将教师看成“工程师”“园丁”,无疑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高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3.真理的代言人――至高至尊,缺乏平等交流

我们常说教师是知识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强调了教师至高至尊的地位,传统教师角色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在终身学习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可能不如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并不是否认教师的权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生的共同学习也正是有益于教学相长。

4.一劳永逸者――忽视终身学习

“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比喻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给予,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学习。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陈旧与更新日益加快,教师死守的那一桶水可能是臭水,给予学生的是有限和陈旧的知识,教师这一职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劳永逸,一旦当上教师,就不用学习。教师是“春蚕”“蜡烛”,强调了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却同样忽视了教师自身营养的补充,即自发地、积极地、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忽视了终身学习,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化成长。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作为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三、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日益兴盛,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有人预言,五十年后,教师这一职业将会消失。笔者却认为教师的作用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曾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教书匠将被淘汰,教师角色必须转换。

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学会终身学习的人,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在离开高校后仍能够坚持学习。终身教育不是终身学校教育,“大学的目的也不是转移知识,而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种种经验,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构造知识,使他们能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成员。”这意味着,终身学习时代对教师的素质与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了教师的四点责任:第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第二,教师应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第三,教师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第四,教师要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负责。因此,高校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及时地转换传统教师角色,确立新的角色观,高校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才能充分凸显其真正的功能。

1.教育服务者

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教师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中,教育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交学费进入高校学习,目的就是要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服务者,上升到法律关系上,教师有义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作为付费学习的大学生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获取信息,然而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有许多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更大的功能应该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充分为学生学习服务,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3.平等对话者

“有了新的信息技术,并不等于就不那么需要教师了,而只是改变了他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将信息变成知识和认识的那种师生间的不断对话,应是更加重要的。”[4]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现代社会是个倡导平等的社会,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在某些时候也足以为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相互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主动淡化或自觉打破作为真理代言人和知识权威的形象,把自己放平,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与创造,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共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终生学习者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测算,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学习。21世纪,学习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成为教师,因此,在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普遍行为的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他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高校教师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扩大知识空间,了解相近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应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5.教学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教学专家,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努力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其次,还应该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艺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大学教师不仅为学生而存在,他们都是为科学而共处。作为知识界的楷模,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来改造老专业,发展科学技术,同时科学研究还有益于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有效的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作过精辟的描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播僵硬的东西。”而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教学的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参考文献:

[1]郑 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

[2]赵鸣九.大学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49.

第12篇

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推进,更多的一线教师思考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能学有所成?这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最近,听了同事的公开课《知识改变命运》,想法颇多。在本人看来,同事的公开课达成教学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课堂中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

一、从初中生喜爱游戏的心理需要考虑

《学习改变命运》是这样导入的:先请同学看一则材料:肖琴五年级,妹妹肖燕二年级。要开学了,两个土家族小姑娘却在妈妈手里攥着的两根稻草前呆住了——“家里只供得起你们中的一个上学,这两根草一长一短,抽到长的去上学,短的留在家里做事……”结果,妹妹抓了长的去上学,并经过刻苦学习,考入了吉首大学;而成绩一向优异的姐姐肖琴只能辍学回家,从此放牛打草,当农民。两姐妹的不同命运,真的是由稻草决定的吗?生:(略。)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老师采取其中一种说法——学习改变命运,作为我们今天的讨论话题。这种新课导入法是从初中生喜爱游戏的心理需要考虑的,使教学活动具有娱乐性。对大多数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寻求乐趣是他们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课堂教学宜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如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等,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满足学生游戏娱乐的心理需要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从初中生接受知识循序渐进的心理需要考虑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仅是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改变命运的?”到分析解决问题:“坚持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教学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有效获取了新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而且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由此体现,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很匹配,凸显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都需要有最大系数的安全感。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的起始、发展、和结局,使教学循序渐进,不大起大落。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过难的和过多的测验,否则易导致学生窘迫、怨恨,失去心理安全感。

第13篇

2014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文科类、高中理科类名教师班赴台研修活动。此次赴台研修共15天,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进入台湾7个市县参观12所台湾优质高中或明星高中,台湾共开放各类学科共72节课供广东同行观摩,而我们广东名师也呈献了7节展示课供台湾同行观摩交流。在台研修其间,我们还参加了台湾佛光大学校长杨朝祥教授、台北市立大学副校长王保进教授等所作的4场高端学术报告及讲座。此次研修使我深感震撼,不仅开阔了我们的教育视野,让我们学习到台湾的先进教育理念,也让我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差异、人文背景及教育结构的不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参观学校环节,台湾各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台研修期间,作为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自然对台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十分感兴趣。每到一校都与其校的领导、辅导主任、辅导教师(台湾称心理课为辅导课,相应的,称心理教师为辅导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实地察看其教学设备设施,有机会时进行随堂观课。总体来讲,台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比大陆要完善很多,教学理念比大陆超前,教学设施设备、教师配备、教学方法、手段及策略要比大陆好。但大陆也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2012年重新发文,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乘着这股东风,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个别地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各地不够均衡,资源也较为欠缺。总的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较弱;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较弱;城市比农村要好,重点学校比一般学校要好。例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好,粤东西北地区较弱。而台湾是整体都较强,学校资源配置已经实现标准化。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台湾与大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对比,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体系及课程安排

台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训导、教学和心理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的辅导课程从小学开始至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是一个很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大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由教育部指导纲要,各省各地区参照执行,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心理工作的开展模式,有的学校仅在低年级开设心理课,大多数以讲座、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课程。

二、心理教材

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教材非常成熟,已形成系列,从小学到高中,会有几个出版社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纲要,编写各年级的心理教材,再由学校师生选定,这样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所以其心理教材的质量都很高,一套完整的心理教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给学生配备的练习册等。在大陆,大多数省、市(只有较少的地区例外,未来情况可能会逐步有所改善)都没有组织编写专用的心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学校以国家、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工作计划为依据,再结合本校的特点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或特色教材。虽说这种形式可能利于创新,但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质量也不是很高。如果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心理教材。在台湾中小学,心理教材人手一本,但在大陆,能做到这样的学校极少。

三、管理架构和师资配备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架构方面,台湾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科室外,在中小学校均设辅导室,并设辅导主任一职(由有心理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允许心理教育教师进入学校的管理层,这体现了台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辅导主任统一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师资调配、课程安排、活动设计、对外交流等,每所学校配备(4~10名左右,视学校规模大小而定)心理专业毕业的心理教师,专职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在大陆,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是教育部的基础教育一司,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相对应的处室是思政处、德育科、德育股,但这些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工作繁忙,身兼数职,并且只有极少人员有心理专业背景;另一个是教育部门的教研机构,可能受编制问题的影响,大陆大部分省一级的教研机构都没有设立心理教研员一职,市、县级设立心理教研员的就更少(多数地方的做法是由思想政治教研员兼顾心理教研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国家、省、市级也成立了各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会),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教处负责管理。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会)的人员大多数由教育官员、教授、专家、教研员或中小学的心理教师组成(都是兼职为主,极少专职),他们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工作要点等一些纲领性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工作部门和专职的心理工作人员负责跟进、实施、评鉴,因此执行力量薄弱,效果有限,只能通过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评估(选)等方式,来引起各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大陆中小学,条件好的学校会有1~2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极个别学校可能会有3~6名),但更多的学校是1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都没有,只能由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或客串(这也和大陆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高等院校心理专业设置少,毕业生不多有关。有些学校虽然招有心理专业毕业的心理教师,但并不是让他们专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还要他们担任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或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课程,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方面,台湾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都能享受到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项待遇,如超课时补贴、各项津贴、专业成长机会、培训等,学校落实政策也比较到位。在大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也有规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在具体执行中,只有少数学校能执行这一政策,大部分学校没有落实,这严重挫伤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心理辅导(咨询)室硬件设施建设

台湾中小学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建设比较规范,在我参观的十几所学校里,辅导室一般包含有:办公室、个别咨询室、团体活动室、沙盘室、档案室、阅览室、多媒体课室等,占地300~500平方米,各种办公室设备齐全,如外线电话、电脑(包括手提电脑)、彩色打印机、饮水机等,均是标准配备。尤其是晓明女子中学(一所教会学校),它不仅开设心理课程,也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是晓明女中的特色课程,独立于心理课程之外,因此其场地设施还增加了生命起源(由光电控制)的陈列室,整个辅导室建设超过800平方米。在大陆,我参观过的学校中,和台湾水平相当的学校有:北京八中、山东实验中学、青岛二中、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东高州中学、厦门的一些学校等。当然,近年大陆发展较快,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因此也可能有一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水平已超过台湾。但目前更多的学校心理辅导室还在30~60平方米,也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临时指定一间办公室,里面只有一桌两凳,根本没有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愈加体现出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完善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点:

(一)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等,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过多的注重理论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比如上网聊天、玩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

(三)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教师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

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搭建计算机学习环境。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必须要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后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却是因为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一些有趣或强大的功能,比如制作精美的幻灯片、漂亮的艺术字效果或者电子表格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这样,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有的放矢了。因此,笔者所说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既包括硬的方面,也包括软的方面,在硬的方面受局部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的方面,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二)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

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班,对不同的计算机班级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和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两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两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的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而技巧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因此,应该改变原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完成实例。

(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第15篇

【关键词】教师 课堂言语行为 有效性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3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地域空间性的课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效,要让课堂有效,需要教师在学科之中乐此不疲,全神贯注地去拼搏、去钻研,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进入新境界;需要认真备课,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反复打磨,课堂言语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掌握有效课堂言语行为的目标性、针对性、简洁准确性、生动灵活性、诱导启发性、情感丰富性等基本特点。

一、目标性

目标具有持久的指向,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得有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不仅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同时包括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每一堂课中又有具体的目标,比如教师在上《热力环流》这节课时,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原理,懂得运用大气环流来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这一目标;教学活动中每句言语都得有的放矢,不能东拉西扯,更不能离题万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目标性的言语行为,即使讲得在天花乱坠,也是无效的。

二、针对性

教学言语行为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系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具有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和需要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在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点到为止的说“看来我上课魅力不够,有人没认真听呀”;当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时,教师可直接批评的说“××同学,你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还影响其他同学。”表达相同意思,但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简洁准确性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公式、枯燥深涩的原理简洁生动的表达成出来,学生一听就明白,而有些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搞复杂了。有效的课堂言语行为不能故做高深,把简单问题复杂深奥化。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数一数这群羊有多少只,数学家就先数羊的脚,然后用羊脚的总数除以4,最后得出羊的只数。”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同时,教学语言也需具有准确性,比如“气候”和“天气”是有区别的,“温度”和“气温”是有差别的,用法也是不同的,科学准确表达不能把热带“气候”说成热带“天气”,把“温度”升高说成“气温”升高。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那么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困难,更为甚者会出现误用等现象。因此教师的言语必须做到简洁准确。

四、生动灵活性

生动的言语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带给学生感知体验的愉悦。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珠”、“玉盘”、“银河”这些美好具体的形象映入脑海,学生就会有一个感知体验。教师“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各种思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宇宙星体、自然现象、区域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可以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同时,生动灵活的教学言语行为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平淡如水、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言语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生动灵活的言语行为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作出灵活应变。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始料不及的情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教师在课前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预设,但不管预设地多细致,都无法完全预知实际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能灵活地处理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诱导启发性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有效教学的真谛,大包大揽只能是低效的教学,实验研究数据表明主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而被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则在30%以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诱导性的言语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导启发性教学言语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系统的构建;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优秀的地理教师往往能充分发挥启发诱导式教学的优势,促使W生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自觉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情感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