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级微观经济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级微观经济学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构建策略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创新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管理层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理应加快步伐。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机制是为了面向在校学生,减少其在受到各种危机时所受到的伤害。高职学校不同于其他的中小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独生子女、贫困学生、行为表现偏常的学生等等各式各样的学生。改建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危机预警机制,将学生们作为主体,纳入相应的预警机制当中,帮助学生们一同解决危机,保护学生们在校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财产安全等,都是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做到的。可见在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中,仅仅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已经远远不够,建立健全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说到危机管理机制,现今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相应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校学生对于危机意识的单薄、危机意识教育的缺乏、院校安全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都存在着。比起危机的预警,学校做的更多的则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的相应的补救措施。是什么使得高职院校无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危机预警机制呢?

一方面,校方低估了危机在学校会发生的几率,没能大力向学生宣传足够的危机意识,使得学生们都疏于防范。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现存的危机管理办法不够健全,许多规则都过于粗浅,危机管理的流程不够顺畅,许多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就使得危机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排除。

可见,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还需要大力的加强,重视危机的预警,才能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

二、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中,各个高校必须遵循“预警”二字,危机预警机制的意义并不在于事后如何解决,而是在事前如何预防。在危机发生之后,总会产生不安定的因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而建立、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消灭可能会引发危机的根源,经过疏导、预防、解决等层层措施,才能真正的将高校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产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学生们作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主体,理应放在首位考虑。提高学生们的危机意识,加强学生们对于危机的防范,就能行之有效的减少危机的产生。例如:在校园中刊登宣传图画或者文章、不定期发放宣传期刊、拟定“危机意识宣传日”,请消防或警方的宣传员开展讲堂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危机意识,让学生们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时候不至于惊慌失措,使得学生们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们的人生、财产安全。

2.加强高职院校的安全制度建设。危机往往就存在隐患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危机多发地,往往就是在寝室楼的区域。寝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是能够帮助减少校园内发生危机事件的另一重要方法。例如:陌生人进出寝室楼必须进行登记、制定学生寝室电器使用规范条例、学生寝室张贴寝室楼结构图以便突况方便逃生、定期察看学生寝室是否有使用违章电器等许多方式都能够较为有效的减少在寝室内部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危机。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建设。校园中存在的危机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学生们一时产生的心理偏差而酿成的危机,在校园中也不是少数,可见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心理咨询室,让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心理导师的辅导下得到舒缓。或是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课程,在课程上让学生们懂得相处之道、增长危机意识。通过对学生们的心理建设,从而降低因心理偏差而导致的危机。

三、总结

危机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虽然无法做到将校园中的危机“连根拔起”,一下子彻底处理干净,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在高职院校的正常管理运行中默默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校的安定和谐往往都离不开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设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首位,建立了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才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校园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甄珍,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郭星宇,王.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管理[J].社会科学家,2006(10).

第2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新挑战;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包括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与走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经济和活动,比如独立的生产个体户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才能使得单位资源所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条件购买到更多实惠的产品。研究显示,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受数量分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1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概述

微观经济学指的是以资源稀缺为前提,研究个体或企业的资源分配方式,并分析这种分配方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经济部分、市场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经济部分主要包括消费者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经济理论;市场福利部分主要包括市场局部均衡理论、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策略部分包括信息经济学、拍卖设计论、博弈概念论等。所以,微观经济学从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了数字化趋势,而非文字化趋势,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来进行假设和结论。方程公式相比几何语言虽然不够直白,但是其逻辑严谨性和推理实用性都比较强,得到的结论也准确可靠、有理有据。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思想早已经慢慢融入到微观经济学研究当中[1]。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5年(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第3篇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主体、授课方式、授课对象等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厘清微观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西方经济学主要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是单个经济主体入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科学,而宏观经济学是从经济总量入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科学。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习微观经济学有诸多益处。首先,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等诸多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面对商家的价格策略,作为消费者合理进行消费决策;其次,它可以让学习者具备成为一个智慧商家的基本素质,在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原则等等,从而有助于商家做出一个最优的生产决策;另外,单纯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的。如,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部分将会探讨一些经典案例,如囚徒的困境和以牙还牙等,让学生在风趣的社会现象中探究背后的理论本质。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数学为基础所引致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是导致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涉及到微分知识,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中需要运用到积分知识进行求解;在成本论中,介绍短期总成本的七种类型曲线关系时,涉及大量的微分计算;在介绍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问题时,涉及高等数学中极值问题的求解。多数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此时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正在同步进行。由于大学的学生方式和高中已经截然不同。大多数学生本身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微观经济学是相当于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2.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案例结合

 

微观经济学分为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三个不同的难度层面。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阐述,而高级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数理验证,中级微观经济学界于两者之间。其中,在学术界,初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的划分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由此,也造成了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界限拿捏不清。如果,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三章关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课程讲解中,涉及三种不同类型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介绍。如果完全从理论角度运用几何图形进行介绍和分析,再加之引入一个补偿预算线,学生们肯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每一种类型的商品都举出相对应的商品进行对照讲解并且和前期学习过的需求法则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则会让理论真正的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

 

3.学生缺乏主动性

 

经济学的学习,在吸收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掌握知识及与现实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掌握程度还算可以,但是不懂得如何灵活应用。实际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小学的被动式学习思维,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大学期间,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课外时间的合理调配尤为重要。而且,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融汇贯通更为重要。

 

三、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加案例式教学

 

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及数学推导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案例式教学利用典型、生动的案例素材,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综合运用例导式、例证式、例说式等不同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且,在的案例式教学中应注重多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谈及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多少的问题。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引入恰当、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并不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实践经验的相对欠缺。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大学的课堂中,往往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将课本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作为高校,应大力提倡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与企业的合作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咨询或承担企业的招投标课题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从而,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质。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企业实践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从而更有说服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所以单纯依赖于导师的单方面讲解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出一些主题和案例先不讲解,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如在介绍市场失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根据字面意思阐述一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案例;另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课余时间,学生多浏览新闻、期刊和报纸,从而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并且,逐步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了形成激励机制,对主动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给予鼓励。

 

4.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如,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给予经济学知识更加生动的体现。另外,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必须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网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及时复习和补充经济学知识。MOOC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于互联网,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学生共享全球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主动融入进现代的教学方式中,探索 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此,即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及与同行的竞争意识,更能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广为受益。

第4篇

摘要:本文在对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一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给予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9-02

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统称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外,经济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的开放性。

按照难度,经济学主要课程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初级经济学是基本的入门性质课程,一般叫作“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说,一般以原理为主,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数理分析。中级经济学是在此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宽,探讨的程度更加深入,无论知识的广度与难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数学推导,在分析问题时会借助数学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级经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难度更加深入,着重剖析经济理论本质,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范围差别并不大,但与中级宏观经济学相比,它研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高级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所涉猎,但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级经济学中,模型中的函数从显函数转换到隐函数,模型分析的过程从比较静态转换到转移动态,模型分析的对象从确定性现象转换到随机性现象,模型运算工具从简单计算工具转换到专门计量经济学工具,模型分析方法从静态最优转换到动态最优等。本科经济学课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级经济学层次。

在国际上,本科阶段首先开设《经济学原理》(初级经济学难度),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理念与框架,然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难度),提升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数理难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进马工程项目。经济学属于、教育部力推的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点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建设上也要遵循马工程总体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经济学课程,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平台专业基础课和非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类课程)。

笔者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

1.我国主要高校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程学时数、学分数设置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会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学课程划分为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循序开设。浙江大学甚至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吉林大学除开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外,还开设了对应课程的双语课程。

3.学时总数最高的为吉林大学,合计384个学时;学时总数最低的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48个学时,合计96个学时。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由于各学校学分对应学时数不一致,不好简单地做学分比较。

4.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之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课外阅读、现实经济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设计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是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类开设,教学难度接近中级经济学水平。在历年的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时最高,微观经济学为72个学时,宏观经济学为56个学时。此后,由于学校整体调整毕业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均有所调整。课程学时数中,微观经济学为64个,宏观经济学为48个,合计112个。

除经管学院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将经济学设立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占56个学时、,3.5个学分;宏观经济学占48个学时,3个学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同,未作为平台课程。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经济学,学时为56个;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48个学时)、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36个学时),共计84个学时。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学时数相对全国水平均较低。但因毕业学分数的限制,要想进一步增加经济学的总体学时较为困难,只能在有限学时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全国比较研究,我们将重庆大学经管类经济学平台课程微观经济学继续设置为64个学时,宏观经济学调整为56个学时。

四、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建议

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和现实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刚从高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现实生活和经济感受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习惯于高中的被动学习和纯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变难度。@使得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必须与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目标。

密切结合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平台、师生互动、课程网络资源延展、案例与实例、实际经济运行状态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理解与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即时案例分析、小组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主动性,建立经济学思维范式,形成初步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学习,增加作业、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逐步减少一卷定成绩的考评方式。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 微积分教学中的德育

在学习贯穿落实党的十精神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应从本职工作做起,以十精神为指引,求真务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所授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德育是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学的一部分,但是,教师比较注重微积分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认为德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及领导的事情,对微积分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和对策研究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微积分的育人价值。笔者对此进行初步探析。

一、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用客观唯物的观点和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有机结合的方法,反映世界的本质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发展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着,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微积分充满着矛盾,如直与曲、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蕴涵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好教材。例如: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反映了微积分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限是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统一,无限是有限的发展,有限是无限的基础,借助极限法,人们可以从不变认识变,从有限认识无限,从无限确定有限,从量变认识质变,从近似认识准确,极限法是微积分的基础,是微积分解决问题贯穿始终的基本方法;微积分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微观(局部)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变化率——导数,另一种是从宏观(整体)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改变量——定积分,这两种对立的方法基本思想统一于“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微分法与积分法两种互逆的运算方法统一于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基本定理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规律;等等。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较好地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微积分史教育

微积分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名例“尺棰取半”、刘徽的“割圆术”,到牛顿、莱布尼兹初步创立微积分,再到建立基本严格的微积分体系,最后建立严格的微积分理论,整个过程凝聚着无数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记录着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微积分诞生伊始,迎来的并非全是掌声,由于自身的逻辑矛盾,在当时它还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攻击和指责。为了完善微积分理论,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艰苦努力,潜心研究,不顾一切的奋勇向前,解决相关悖论及由此导致的危机,才使得人们对微分和积分的认识一次次上升到新的高度。

教学中结合微积分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适时适量的向学生介绍它们产生的背景或完善的过程或相关数学家的贡献、事迹、名言等内容,一要让学生懂得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总是布满坎坷,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生学好微积分的信心。二要弘扬数学家的优秀品质,用数学家发愤图强、精勤不倦的求学态度去激励学生,用数学家严谨、求实、执着的科学精神去鞭策学生,用数学家诚实、谦逊的美德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三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微积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四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微积分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低估它的价值,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微积分史,充分发挥微积分史的教育作用。

(三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一些学生在微积分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如迟到、早退、旷课,不听课、影响课堂纪律、懒惰、作业马虎、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重教师及同学的言行、违反实验室规则的行为等,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了解情况,问明原因,通过提醒、督促、检查、个别谈话、讲故事、表扬、奖励、批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学生遵纪守法、责任、民主平等、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语言习惯。

二、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学中德育的对策

(一)主动挖掘德育元素

德育元素蕴含于微积分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等知识之中,是教材中无形、潜在的东西,需要教师自己去挖掘、概括和提炼。为此,教师需认真备课,依据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弄清微积分中蕴含哪些德育元素,深刻认识微积分知识中的唯物辩证思想,充分掌握微积分知识背后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以及当时数学家的感人事迹等内容,为德育准备好资料。

(二)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微积分教学进行德育不能穿凿附会、空洞说教,要依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将德育与微积分教学统一起来,以微积分知识为载体,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知识的思想性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主动、自然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通盘计划,整体安排,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当引申和扩展,使德育和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提高师德为人师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榜样。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教学能力、学识水平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都有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资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素质和师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身立教”,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可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提高德育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一要培养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冷落,不歧视,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二要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三要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课堂上和课间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感情,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

(五)德育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实际,一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三是指学生的学习表现。高职学生已成年,对外界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增多,独立意识逐步增强,比较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和就业问题。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的教学基础比较薄弱。根据学生实际,对于抽象的唯物辩证法,要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帮助学生理解。结合微积分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讲一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故事以及职场的相关故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去辨析和接受,提高德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德育是教师教育责任的一部分,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育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卡尔·b·波耶,唐生译. 微积分概念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徐荣贵,叶红.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安全;准公共物品:物业管理

一、高校保卫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经济学家戈尔丁认为,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存在着“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的区别。“平等进入”指公共产品可由任何人来消费,如免费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等。“选择性进入”指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付费后,才可以进行公共产品消费,如收费公园、小区的治安等。高校公共安全服务的对象限于高校范围内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高校保卫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三种基本方式:政府供给、非政府供给、混合供给。社区公安基层组织是高校保卫服务的政府供给主体。高校保卫服务的非政府供给是高校保卫部门或私营企业提供校园保卫服务,可不依靠政府部门的介入就能自身提供校园安全,此举旨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保卫工作,缓解社区警力严重匮乏的困境。高校保卫服务的混合供给,即可以采取政府与非政府供给为主、配以私人供给的方式,考虑将较低层次的高校保卫防范事务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手段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由企业来承担治安防范工作。在实际运作中,多种服务方式不仅给校园社区师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还可近似地取得市场竞争的收益。

高校保卫服务具有公共性强、私人性弱、排斥性强的特点。其提供方式的选择应依据于效率原则、公平、成本负担能力、宏观调控来决定,即需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分配机制的公平性、成本负担能力、受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约束等因素。

二、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开展的困惑

(一)物业企业承接部分校园安全工作的由来

当前高校保卫组织人员的配备仍然是按照八十年的高校规模制定,在面临高校急速扩招后,高校保卫力量单薄,面对校园治安案件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大不下降,而社区警力不足以为大型高校提供保卫服务,高校安全保障面临极大的挑战。

扩招不仅带来了保卫难题,同时带来了后勤改革。由于扩招后学校后勤事务大量增多,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后勤包揽一切的做法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形式。从2000年起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高校工作重心工作转向教学科研,提高办学效率。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校内物业委托给企业管理。主要包含房屋及公用设施管理,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车辆交通及治安消防管理等业务。为了解决高校保卫力量单薄的困难,高校在引入物业管理后,将原本由保卫部门全面承担的楼宇安全保卫工作外包给校内物业管理公司。保卫部门仍然负责路面、公共场所与校内重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高校保卫模式形成由校内保卫部门主要负责,校内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派出所为辅的保卫模式。但相当部分校内物业公司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履行安保工作合同,措施不落实,经费不投入,监管不到位。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影响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发展和学校的稳定与和谐。物业公司的经营模式给高校公共安全带来了风险。

(二)高校物业公司经营的负外部效应风险

高校公共安全是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要素投入与要素回报不匹配,由于边际成本递减的物业企业在供给校园公共安全时往往动力不足。物业企业普遍存有免费搭车的机会主义心理,只要不出事,物业企业或保安公司就情愿冒不履行安保工作合同的风险,在最少的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利润。“利益至上、成本至低”的企业经营理念使外部经济、公共性较强的高校公共安全得不到供应保障,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引起的师生福利损失。其体现为:物业公司不舍得购买必要的保安器材、交通车辆、通讯设备,保卫设施供应得不到保障;物业公司为了控制成本,采取延长工作时间或降低人员待遇等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最终导致物业工作人员流动过快、而大量离职的人员亦对高校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物业公司为了节省开支,采取随意减员,关闭消防通道减少岗位编制,甚至隐瞒校方设置虚岗,导致校园治安发案率升高等情况。

(三)物业公司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经营者倾向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高校安全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优秀的物业公司或保安公司,在管理中实行优胜劣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目前许多高校物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不强,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自私自利性,极易产生违约行为,置校园诸多安全问题于不顾,牺牲师生利益,把应由企业承担的经济成本转嫁师生员工,物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企业行为的道德风险,造成企业对高校的承诺与企业实际行为上的差别。其体现为:有的高校物业公司虚报管理经费数据,欺骗学校,迫使校方追加安全保卫经费;对安全设备保养检查不力,维修拖沓,例如过期的消防器材、失灵监控探头等没有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其管理的范围内发生师生随身携带财物被盗后,报案不及时或者隐瞒不报保卫部门,延误破案时机,窃贼屡屡得手,作案越来越猖狂。

三、消除高校物业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一)高校在招标时要严格检查物业企业的运营背景,挑选信誉好的物业公司进驻。

(二)与物业公司签订详细安保合同,完善对物业企业治安防范工作的考核标准,要求物业公司严格履行合同条款,保卫部门严格监督,对其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兑现合同报酬并给予续签:合同条款实施不到位或严重违约的,要扣除其质量保证金,罚金等同于造成师生的损失,并追究其违约责任,甚至更换物业公司。

(三)会同企业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将安全管理囊括其中的行业等级评定,扩大行业管理的约束力,对于评定不过关的企业给予降级。通过公示评定结果、强化导向措施,强化企业规范自身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7篇

尊敬的领导:

本人系商学院经济学系教师,报名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点支持(项目号2019-49)、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经过严格筛选和层层审核,从千余报名者中被录取为120名学员之一。参加学习的课程为高级微观经济学Ⅰ和高级宏观经济学Ⅰ,时间为2019年7月15日到8月15日,共30天。

目前我院急需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此次培训机会难得,并且进修班不对学员收取报名费、学费和考试费,仅路费和食宿费用需自理。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XXX大学和商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作出更多贡献,经学院批准,本人计划参加此次培训。其中,路费和食宿费初步估计为6000元(路费1000,住宿费3000,生活费2019)。考虑到学校经费紧张,本着节约原则,欲申请培训经费5000元,望批准为感!

特此报告!

申请人:

第8篇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和经历,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和社会中运用经济学知识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欠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因此就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3.1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运输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

3.2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身边的事或者新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基于够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减少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对模型的讲解,结合案例阐述清楚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涵义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推导较少、案例较多的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创新、注重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4.2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中发现虽然青年教师自身基础知识较牢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鼓励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3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要微观经济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4.3.1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和金融有一定的参与程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使知识得到激发和升华,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上大学或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3.2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所关心的经济现象展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平台,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描述,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4.3.3尝试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察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介绍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次拍卖会或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一基本概念。实验教学法趣味性强,这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3.4举办专家讲座课堂教学之余,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介绍和分析当前的经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以及未来房价可能的走势,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问题。

4.4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基于标准试卷的以考查学生记忆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经济学问题。

第9篇

本人系商学院经济学系教师,报名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点支持(项目号XX-49)、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经过严格筛选和层层审核,从千余报名者中被录取为120名学员之一。参加学习的课程为高级微观经济学ⅰ和高级宏观经济学ⅰ,时间为XX年7月15日到8月15日,共30天。

目前我院急需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此次培训机会难得,并且进修班不对学员收取报名费、学费和考试费,仅路费和食宿费用需自理。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xxx大学和商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作出更多贡献,经学院批准,本人计划参加此次培训。其中,路费和食宿费初步估计为6000元(路费1000,住宿费3000,生活费XX)。考虑到学校经费紧张,本着节约原则,欲申请培训经费5000元,望批准为感!

特此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微积分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31-0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结合高职经管类微积分的课程改革,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四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以提高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学质量。本文试研究这四方面的改革对策。

一、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的对策是:减少微积分理论,加强微积分应用,引入数学软件,增设数学实验。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教学主要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传授工作过程的知识,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重视与提升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地位,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微积分在高职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地位,决定了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要满足四个要求:一是适用性,给予学生的理论、技能必须满足实际需要,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二是适度性,微积分理论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三是应用性,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整合微积分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四是实践性,引入数学软件,比如Mathematica软件,增设数学实验,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微积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和优化微积分教学内容,是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也是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又是高职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微积分教学内容还要及时更新,反映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活动方式和教学程序的总和。

二、改革微积分教学手段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且抽象,对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理解,单靠教师用语言描述和板书授课的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高效、清晰、直观、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可视化,便于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总之,应用多媒体课件是增大教学容量,扩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开设数学实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已作为微积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关于微分、积分运算,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定义、基本公式和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较为复杂的运算学习用数学软件比如Mathematica软件解决,学生不再学习具体而复杂的各种微分、积分算法。学习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解决了微积分的运算问题,进一步促进微积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从繁难的算法和枯燥的公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使学生消除对微积分的畏惧感,增强学习信心,在较少的学时内有较多的时间感悟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立体化教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建设,既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载体,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立体化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等纸质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和教学交流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现代化教学平台,应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科书,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尽可能提高教材建设的立体化水平,努力使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有机结合,扩大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微积分教学设计

(一)渗透德育,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微积分有着丰富的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善于将德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介绍微积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微积分的产生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反映了数学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且这些概念的形成深刻的体现了有限与无限、不变与变、直与曲、量变与质变、近似与准确、局部与整体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引导学生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反复体会辩证法,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微积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凝聚着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记录着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介绍为微积分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兹,讲述他们的生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的故事,弘扬这些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品质。

(二)突出应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微积分理论,以“必需、够用”和“服务专业”的原则取舍,淡化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要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多用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淡化定义的精确性;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运算的基本公式、法则等内容,重在会用,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对于例题和习题,要尽量贴近经济与管理专业,贴近现代生活,缩短微积分与专业课程实际应用的距离。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经济、管理应用结合起来,以经济与管理问题为“的”,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为“矢”,有的放矢,突出微积分的应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微积分,体会微积分的实用性, 领略微积分的魅力。

(三)重视能力的培养,加强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目的和手段,是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由于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无形的、潜在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步地领会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对于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相关内容,设计合理的数学活动,结合实例,借助适当的几何图形,使概念的形成直观而形象化,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用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认识曲线,从量变认识质变,从近似认识精确;认识对事物的运动变化需要从微观(局部)和宏观(整体)两个方面作定量研究,从微观上研究其变化率就是导数,从宏观上研究其改变量就是定积分,导数与定积分虽然是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加强微积分思想方法教学,“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用微积分的思想分析问题,用微积分的语言描述问题,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热爱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培养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培养学生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的因素,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特别要关爱后进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体会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有亲近感、信任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素质,立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教师其他素质提高的重要动力。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高尚的师德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良心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爱岗敬业,不断自我完善。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以身立教”,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理论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了解经济与管理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熟悉微积分基础理论在经济与管理专业上的应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较强的数学实验能力。再次,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最后,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生互动。高职学生由于来源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质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了解彼此的思想,比较各自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因知识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徐荣贵,叶红.微积分的基本思想[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第11篇

会计学专业具体要学: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主要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会计学有一套标准的科目,基本类别:资产、负债、共通类、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邱强(1969-),江西临川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微观经济学和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41-03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国内针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初级微观经济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微观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也是认识微观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探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践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其内容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多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配合。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是合理选择教材的首要前提。因为研究生选用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相对较大,结合所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后,我们选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我们的授课教材。本书通过文字阐述、图标说明、数学符号、数理推理等方式全面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内容组织紧密、排列有序,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较强,较多地运用了实际事例,使学生能够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模型,有一个贴近实际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本书还配有课后习题,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自我学习。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并不代表不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之间绝不是两极对立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悟出经济理论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并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四年级本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较低年级学生强很多,因此授课老师应根据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授课前做相应的调整。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内容;需要较多数理推导的内容;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内容。进而针对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授课方式。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减少文字的阐述,因为初级微观在这方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而应更多采用图形来简化说明;当讲解到需要较多数理推导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这些推导所必备的数理基础,并在课下自行推导;对于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就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案例选取时注重其实践性,通过选取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从而补充了实践性教学的课堂内容。例如国际贸易中关于铁矿石定价的问题,铁矿石贸易市场是卖方控制力远大于买方,卖方形成了铁矿石垄断价格。结合中级微观经济学,可以知道卖方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铁矿石生产日益被世界三大主要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控制。而作为买方市场,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为什么没有定价权?买方市场是否是寡头垄断?授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去分析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分析讨论中既加深了对垄断理论的理解又对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三)案例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而案例教学是用市场中发生的经济现象去反映经济理论。通过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经济学案例融入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注重案例选择的适用性和时效性。为了实现适用性,就需要授课老师在备课时收集或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从而达到对理论强化、补充、验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看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在不断变化,国际贸易活动、国际经贸惯例和规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时效性。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授课教师先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课堂讨论的内容除了案例也可以是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讨论的次数可以以章为单元,也可以以专题为单元。每次讨论后,每个小组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对讨论的总结,包括案例讨论中涉及的相关经济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等。

(四)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网络单元测试,从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同时可以设计中级微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活动、补充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对于热点问题要及时寻找相契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以便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五)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学生在讲座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思考,对于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来源可以是校内或校外国贸领域或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老师,在总课时中按需抽出一定课时用于专家讲座,可以把专家请到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别的兄弟院校旁听与课程有关联的专家讲座。在每次专家讲座后,老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收获以及学生认为存在可以改进的方面,从而能够不断调整,使这种措施更有效。

(六)撰写专业论文

授课老师应选取中级微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相交叉的部分作为学生专业论文撰写的内容点,使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利用中微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数理工具去阐述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课程论文最好能够和毕业论文挂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前让学生做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此外也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为此,论文尽量选择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题目。

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检验

教学效果检验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考核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老师更明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来进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检验:

(一)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网络单元测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如表1。

(二)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时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实施网络单元测试,对每次测试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自己查缺补漏。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发现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以便及时调整和提高后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

(三)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设计有关学生学习需求、偏好的教学方式、偏好的讲授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的结果,去检验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不同专业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另外,通过反向追踪毕业生在校时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探讨学校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为现在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五)召开著名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

优秀校友对于母校是一笔无形的财产,其在办学资源、示范教育、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优秀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从中寻找促成其优秀的因素,然后把这种有利经验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其尽早认识和吸取借鉴。因此,应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

[3]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09,(06).

[4]付勇.关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05).

[5]黄慧雅.课堂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7).

[6]冯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初探[J].商业经济,2011,(03).

[7]乔俊峰.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8]刘敏英.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问题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第13篇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高位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它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维持畅通时间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点,目前在临床上普遍采用。建立良好的动静脉内瘘通路是保证尿毒症患者顺利完成透析的关键。但长期透析后常出现血管堵塞,瘘管不能使用。2009以来,我院对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患者,选择肘上建立动静脉内瘘即高位动静脉内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66岁,平均56岁。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6例,狼疮肾病2例,高血压肾病2例,痛风肾病1例。术前常规行肘前区血管彩超,标记适合造瘘的静脉。

1.2 手术方法

手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取上臂前内侧中下段取纵行切口,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解剖分离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1],游离至肘下适当长度备用;分离肱动脉,根据静脉位置,于肱动脉前内侧或前外侧开窗,直径为3mm左右,行动静脉端侧吻合[2]。手术后2d-25d,密切观察内瘘搏动情况,用手触摸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2 结果

本组15例,15例内瘘术后均通畅,使用时间4~24月,除1例因肾移植中断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而死亡,13例仍继续使用。本组无切口感染、无术后局部血肿发生,在血液透析中血流量均为220~250ml/分钟。

3 护理

3.1 穿刺前的心里护理

大多数透析患者因为二次造瘘,穿刺前都存在恐惧心里,因此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让病人理解穿刺对病人的重要性,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同时可与病人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病人的心里负担。

3.2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成功,减轻病人痛苦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部位较上,血流量较大,压力较高,应合理正确选择穿刺点。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至少离开吻合口5CM以上,并且要求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8-10CM以上,动脉穿刺逆血流方向穿刺,最好勿与动脉穿刺点在同一血管上,目的减少血管通路局部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透析时穿刺首选阶梯法:即穿刺点不固定,穿刺点均匀分布在造瘘的血管上,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CM以上,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引起穿刺点渗血及血管瘤。提高穿刺水平:新瘘成熟后,最初几次的穿刺最好由有经验、技术娴熟的护士穿刺,以提高成功率。

3.3 进行血液透析时的护理 

3.3.1 上机后护士每30min巡视1次,血流量保持在200ml/min~260ml/min,超滤充分,注意观察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有无渗血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透析充分和病人安全。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低血压症状,常采取紧急措施,患者取头低足高位,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 

3.3.2 密切观察血流量,一般高位动静脉内瘘流量较大,如低于180ml/min,且患者超滤量大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内瘘堵塞。 

3.3.3 透析病人多数有高血压、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液凝固性高,所以透析中抗凝剂的应用量要足够(有出血倾向者除外),防止血液过于黏稠。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定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黏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

3.3.4 透析后高位内瘘护理 透析结束后,要特别注意高位内瘘的通畅,如若处理不当,会发生血肿或血栓,直接影响下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透析完毕拔针加压要适当。透析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第2日可用喜尿妥湿热敷预防感染,软化血管。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得到处理。对患者要做好健康教育。

3.3.5 做好卫生宣教 应做到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水,瘘侧手臂避免挂重物或受压。每日2~3次患者自己检测瘘管有无振颤或血管杂音,以免感染或瘘管闭塞,发现瘘管振颤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来院就诊。若有假性静脉瘤者,应用弹力绷带加以保护,避免连续扩张及意外撞破。

4 讨论

正确指导患者保护动静脉内瘘,既能避免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又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达到充分的透析效果。护士熟练掌握高位内瘘的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熟悉高位内瘘管的护理,减少瘘管闭塞的机会,正确地压迫止血,防止血栓的形成;加强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监测能力,都是延长瘘管使用寿命的条件。因此,护士应提高自身业务技术能力,以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以延长高位内瘘使用寿命,减少患者痛苦,提高透析质量。

参 考 文 献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多任务目标冲突;学科性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3]史树中.数学与经济[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66.

第15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在经管类专业中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该类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商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也越来越多,这些经济部分或多或少都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涉及经济管理环节的经济纠纷沾了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预防经济纠纷发生的能力,这就需要转变高职经济法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理念,选取与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一、传统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团队结构单一,无法全面担任教学任务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但经济法教学团队的教师多为法学(法律)专业毕业,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往往更多地注重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应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则有所缺乏,对教学所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的了解也缺乏全面性。

2.教学内容统一,缺乏岗位能力的针对性

目前经管类各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岗位能力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岗位适应性不强,相同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掌握也许比较扎实,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难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陈旧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主要以 “教 ”为 主 ,没有形成“教 ”与“学”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根据课本的章节决定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整个授课过程以“教”为中心,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这样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经济法知识与他们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存在着差距,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

考核方式单一,基本还是依靠教师试卷出题,学生被动应试,难以真正测试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经济法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目标

基于经管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即预防经济纠纷发生能力的需要,从转变高职经济法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培养经管专业学生依法经商意识和专业法律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需求,满足创业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诉求,以学生将来就业与创业的实践领域中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内容

1.转变高职经济法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服务,侧重于预防经济纠纷发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经济法教学团队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熟悉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中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大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调研与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技能。

2.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符合经管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所需,即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对现有适用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选取企业所需的企业法律知识组成教学任务模块内容。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销售代表、业务主管、市场策划、产品管理、售后服务等,这些岗位群需要具备沟通谈判、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调研等预防经济纠纷发生的能力。在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分四大板块: 经济法基础知识、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秩序法,其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法人、、财产所有权、债权等营销活动中必须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市场主体法主要包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包括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市场主体设立、运行、管理等过程中应遵守的法律规则; 市场行为法主要包括合同法、担保法、工业产权法等;市场秩序法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3.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选择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

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实训活动,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以会计专业为例,通过布置“组建企业、运作企业、解决企业财务纠纷”等教学任务,每个环节明确相应的理论任务和实训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每组4-6人。教师将一些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法律知识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的方式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任务的完成方式,最终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汇报与总结。

4. 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选择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基于职业能力的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由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

知识的卷面考核以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占总成绩的30%。以企业真实法律项目为内容,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ppt成果汇报,该综合实践占考核成绩的50 %。以完成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为基础的职业素养水平评价,特别是法律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作态度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

参考文献:

[1]文 川.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范式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24―26.

[2]陈虹雯.刍议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N].天津教育报,2013-05-03.

[3]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教育与职业,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