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学后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记录经典片段,为丰富经验积累素材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段,这些经典的片段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段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如果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段,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虽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多元感悟中体会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白,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虽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改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合理,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坚决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交流,指导朗读。
1.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内容简略,实用性不强。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就课论课,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记录内容简略,应付官差的多,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教学时间紧凑,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缺乏职业探究精神,产生职业倦怠。
4.网络资源共享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不愿思考和研究。
5.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什么,从何下手,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关键词:研学案 学生 实效性
叶圣陶说,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师们教师“教”的效果提出的一个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是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指导、启发、提示、点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角,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切实发挥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和谐发展。[1]
一、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谈到“学习实效性”这个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除了知识以外的综合学习能力,应该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为重要和有效的一个方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即在教学中引入“研学案”,进行教案与研学案的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先由教师讲解有关的定义概念,然后领着学生学会解题,传统观念下,题量大,学生见得题多就可以认为是节好课,这样的课通常被认为是最好教的也是最不好教的。好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学生记住即可;不好教,是在解题时学生往往用不好这些知识,好像总也学不明白似的。所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研学案的关键。[2]
二、充分研究教材,提高研学案书写准确性
教师适当翻阅了教材,同时查阅了手头的参考书和习题集,既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但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研学案主动投入学习研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经过一番思考和设计,教师将研学案设计分为六块: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学习目标;三是自学指导;四是合作探究;五是学习运用;六是学习反馈。其中第一环节不用写出来,其他的几个环节设计成书面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据可循,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效果如何教师并不知道。[3]
三、清晰导航信息,学案设计应针对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使用研学案时,学生基于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之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往往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同时也有学生在说明知识理由时强调了使用研学案的条理性,使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从生活角度接受了。接着,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阅读研学案的导航信息 ,并填写教师自己设计的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的设计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获取 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区别进行的,但是学生能不能填上确实让教师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研学案针对教师校学生数学的基础与素养都不是十分理想,而研学案的导航信息的答案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需要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之后进行总结提炼。当然教师也可为了降低难度,特意找到了研学案的导航信息 的例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指导,但是学生能学习到什么程度教师还是很担心。
四、充分相信学生,给予足够课堂时间
教师充分研究学案,研学案的导航信息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是否合适教师并不知道,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多少帮助教师也不十分明确,教师适当地在教室内来回巡视。研学案已经超过了教师设计的使用时间,但是教师还是没有发现教师理想的答案,教师开始有些急躁,毕竟无论怎样总得完成教学任务啊,如果时间不够用了,还谈什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结束学生的自教师学习,由教师来直接启发提示,让学生顺着教师给的思路得到答案;[4]
五、及时反馈信息,提供展示平台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主要是通过提问完成的,教师决定让这几个有了答案的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在他们填写的同时,其余的学生因为苦思冥想也没有答案,那种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想法,让他们主动地在黑板上找寻自己需要的答案,并且根据同学给出的提示,也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学生由于认识到抽样调查具有什么的学习特点,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时引起了争论,有个学生非常形象地表演性回答不仅让全班同学大笑。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一直持续到下课,教师所期望的大题量也基本实现。然而,由于前面自学的时间多了一些,所以并没有完成教师的全部计划。学生们下课后,还在津津乐道地议论.教师相信这节课教师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对比教学,集体推广研学案的使用
通过一些课时的同“课”不同科目,或者不同课“相同科目”的异讲,对比显示出研学案不可代替的教学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后达到的效果和由老师填鸭式的教会所达到效果的巨大差别,这也正是教师们所希望看到的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其实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由教会向学会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不正是教师们每一个教师的希望吗?所以还是学生内因起作用才能达到教师们的愿望。所谓的高效率,并不能用做了多少道练习题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程度如何。[5]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多时候应该是一种参考,要想把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并做出适当的整合。教学的设计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可以依循的学习指导,这一点在进行研学案设计时尤为重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付出是极多的,如果课前下足了功夫,充分发挥研学案的作用,课堂上将会获得丰收。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导论》[M] 李剑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2].《小学语文教育评价》[M] 许承英,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小学教育心理学》[M] 章志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