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舆情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的总体情况呈现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此,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国有大型企业良性舆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大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010年7月16日,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新港镇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多名参战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经过15个小时连续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救灾过程中,大连新潜海面执行清理油污任务的消防战士坠海牺牲,令人扼腕。但与之相关的国企反应却极为麻木,鲜有慰问感谢的表态。甚至其地方分公司还在不久后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这种举动经报端披露即刻引起舆论强烈反弹。
正因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一系列失误,使火灾事故成为“导火索”,媒体的矛头开始直指这一大型垄断企业,“某某公司发文规范用词禁提垄断”“某某公司中秋节万元礼单”等负面消息不断出现,给企业的社会形象带来损失。
构建舆情管理体系的几个方面
在当前舆情环境下,一些企业也做出了积极调整,初步构建了自身的舆情管理体系。总体来说,这些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第二、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第三、组建专业舆情引导和管理机构。国有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补充相关专业人才,在原有公关(宣传)机构中建立了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调控等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在无重大舆情时,这些部门也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隋环境。
第四、加大舆情监控的经费投入。除上述三方面的资金投入外,还可引入第三方机制,投资购买第三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聘请专业舆情分析与管理机构,采用更科学的方法监控网络舆情。
虽然,国有大型企业已经重视舆情并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在舆情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观念上,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爆发后灭火加灭火后冷却的处理方式。这属于舆情封堵的思想,这样的观念虽然能够解一时的困境,但很容易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积累更多的误解和不满,一旦再次发生舆情,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因此堵的观念是影响舆隋管理的首要因素。
舆情管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景气;径向基网;BP网
20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面临着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受金融海啸的冲击不少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许多企业通过裁减职工以减少开支,企业景气指数不断下滑。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大范围内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使整个中国进入良性的金融恢复渠道。
一、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分析
企业景气调查是通过对企业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状况的预期、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来编制景气指数,预测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目前国际上有50多个国家开展此项调查;企业景气指数是用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属于一种微观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是用以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属于一种宏观指数。景气指数介于0-200,如果计算出的景气指数在100为景气临界点,[120-110]为相对景气区间,[100-90]为微弱不景气区间。由于景气调查具有预警预测的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它喻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温度计”。图1为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统计图:
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7年第三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平稳上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第四季度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在此情况下,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青岛市企业能够直面困难,积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使企业家的信心得以逐步稳定、提振。
二、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青岛市企业景气进行预测
(一)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
1、使用颈向基网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使用归一化后的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
由此运行出的结果:
Spread=1/20 0.77094 0.7278 0.40176 -0 0.246620.24662
Spread=2/20 0.77094 0.7278 0.40176
0 0.24662 0.89218
Spread=3/20 0.77094 0.7278 0.40176
-0 0.24662 1.1978
Spread=4/20 0.77094 0.7278 0.40176
0 0.24662 1.807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SPREAD取值不同对结果有一定影响。SPREAD为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谋,SPREAD越大,函数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会比较大。在企业景气指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SPREAD取值下,得到的预测结果也不同。但是可以发现,即使数字不同,但趋势是可以看出来的,企业景气指数会不断提高或保持不变,不会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可以发现,径向基网对已知数据的仿真结果是十分精确的,在仿真过程中,前五项均是以输入变量为原型的,结果与实际值相同。
2、用BP网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
运行结果:
S=4 0.7696 0.72976 0.39957 0.0243830.24433 0.70143
S=5 0.77859 0.72171 0.39005 0.013524 0.24449 0.056179
S=6 0.79999 0.75152 0.40165 0.0066758 0.24613 0.26139
S=7 0.77135 0.72327 0.39264 0.017368 0.24485 0.0095954
S=8 0.77152 0.72715 0.40167 0.0085856 0.24616 0.68033
S=9 0.776 0.729 0.40364 0.012862
0.24761 0.031984
S=10 0.76889 0.72699 0.40199 0.018407 0.24603 0.00060153
看不同隐层对结果的影响,分析出误差: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当隐层数为8时,误差最小。但同时与径向基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径向基网络的预测效果更好一点。且具有更高的运算速度和外推能力。
(二)用径向基网对企业家信心指数进行预测分析
类似于分析企业景气指数,建立径向基网,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结果:
Spread=1/20 0.8406 0.7609 0.7136
0 0.1874 0.6286
Spread=2/200.84060.76090.7136
0.000 0.1874 0.9332
Spread=3/20 0.8406 0.7609 0.7136
0.000 0.1874 0.8614
Spread=4/20 0.8406 0.7609 0.7136
0 0.1874 1.0204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SPREAD在这四组中取何值,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预测到在下一个季度,青岛市经济发展将不断提高(见图2)。
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分析得到的值是归一化后的值,由于只是要做趋势预测分析,不需要得出准确的值,如果研究需要得到准确预测值,可以通过反归一化得到。
三、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量化描述。从调查结果看,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自金融危机始,不断下降。但随着青岛市企业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化危机为机遇,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使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提升,同时使企业家的信心得以逐步稳定。两大监测指数双双回升,一改景气度从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逐季下滑的局面。
第一,本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49.16,较上季上升9.04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本文预测结果一致。企业景气指数的好转源自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好转,本季青岛市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均比上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指数分别为154.08、184.90、152.34、151.27,增幅分别为13.09、55.65、4.66、13.16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强,对未来经济回暖信心增强,2008年其经济运行已经达到最低值,企业景气指数止跌回升,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企业景气指数在经历四个季度的连续下跌后,开始回升。
第二,本季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8.11,环比上升2.64点,显示出企业家对经济运行发展持乐观的态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总体保持稳定向上的状态。行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处于较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较上季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数分别为120.48、139.15、110.57、136.69、135.04,增幅分别为4.32、8.25、6.75、6.38、16.04点。
第三,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企业规模的经济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发现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可以概括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无论在企业景气指数还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方面,都恢复比较快,增幅比较大,一方面显示出这些类型企业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显示出这些类型企业在执行政府政策、支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在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和信贷规模增长等有利条件的引导下,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不断恢复发展。
目前,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已进入相对稳定区间,并有回升趋势。从2010年一季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反映其他指标的景气指数回暖的迹象,可以初步推断,国家所采取的强大一系列综合性措施的效果,已在某些领域、行业初见端倪,但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目前的景气度与2009年同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危机影响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形势的发展可能还有反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顽强应对,尽快使经济不断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哲学,孙志超.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 R2007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状况,分析了我国遭受国际反倾销的成因和国外反倾销给我国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反倾销策略。
目前我国是全球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使中国的出口产品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企业如何有效的掌握世界贸易的反倾销规则,分析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原因,完善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已成为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面临国外反倾销的现状
(一)反倾销调查数量居高不下
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时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反倾销6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l6起,特保调查5起。
(二)提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提起反倾销指控。据统计,1995年至2001年,这些发展中国家现如今已占我国反倾销调查案数量的60%以上,而且以后还会增加。
(三)反倾销金额上升及产品种类扩大
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20%左右,其涉及的商品达4000多种,影响了我国约18O(L美元的出口贸易。20世纪90年代至今,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范围越来越广,纺织、服装、轻工、家电、化工、农药、矿产品、医药、机电等4500多种,涉及出口产品的金额不断上升。
(四)对我国出口产品方面带有主观睦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总是遭受歧视性的反倾销调查。一些国家的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企业为封杀我国的产品,逐出他国市场,常常不用统一标准对待所有出口国产品的国家,在反倾销额税的征收上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些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二、反倾销给我国企业带来冲击的原因分析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
欧美等国家把我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外企业可以认为其出口产品的国内价格是一个得到政府补贴了的低价格。这时,外国企业就可以用“替代国”一第三国同类产品的国内价格来作标准。使用替代国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就低很多,这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我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更严重的影响在于它客观上诱导了进口国当地产品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现实竞争力受到压制,未来潜力遭到窒息。
(二)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策略失误
受到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大多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很容易形成过度的竞争;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产生了负向激励的效果,很多出口企业在出口价格里已经将出口退税等因素考虑进出口成本中去,因而有恃无恐地压低出口价格;出口商会的功能尚未健全,对那些违规的企业不能有效地制约,他国进口商很容易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来压低我国的出口价格。等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实施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且还把国内价格战引到国外去,这种做法恰好授人以柄,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于是很容易被外国提起反倾销的指控,这种无节制的竞争,削弱并破坏了应诉的企业的联合阵线。
(三)涉诉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法律不了解,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减弱了我国企业应诉积极性,对发起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企业经济实力难以承担应诉费用,缺乏反倾销的专业人才。致使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应诉的积极性不高,统计至少有一半的企业不去应诉。有的企业虽然应诉,也是在所属商会、协会的要求下被迫应战,自然是敷衍了事,所以我国反倾销案80%以上以败诉告终。企业不积极应诉反倾销的做法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造成软弱可欺的错误印象,对我国作出非常不利的裁决,失去参加复审机会,涉诉产品长达十多年不能进入起诉国市场。
(四)反倾销的滥用
我国反倾销法与其他成员国反倾销法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并且反倾销的实施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而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其成员国国内工业/f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为贸易保护的手段。究其原因,一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围际经济总体形势小景气,经济增长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压力,就会加强进口管理,以反倾销的名义来进行贸易保护。
三、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反倾销策略
(一)技术品牌是关键我国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上:,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增值或低端环节。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同行之问的竞相压价,最终招致了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厂家日益频繁的反倾销指控。要从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精、尖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技术的创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世界品牌。我国海尔已利用自身的技术、质量和服务优势,在国际上树立了品牌形象,联想为海外扩张的需要,也重新设计了LENOVO品牌,并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这样真正的“中国制造”,不仅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出口利润,而且“不战而屈人之兵”地完全摆脱了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他。
(二)实施多元化国际经营战略
我国企业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国际经营战略。一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二是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出口企业要尽快转变现有的竞争策略,除了在运用商标、包装、公关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上努力做好,还可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注重全方位的开拓国际市场,以多元化的市场代替单一市场或只有少数几个市场的出口,以多样化的商品出口代替少数几种的主要商品的出口。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了解进口国市场的产业结构和商品特点,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当地产品数量呈互补关系;进行市场细分和准确定位,加强进入市场的产品数量控制,保持缓慢增长和适当比例,防止出口数量激增而重陷反倾销的泥潭。
(三)积极应诉反倾销
“wT0反倾销协定在保障出口方遭遇反倾销立案时,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申辩权和应诉权。企业如能提供确凿充分的证据,证明出口的产品不存在倾销,没有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厨损害”或“损害威胁”,那么涉诉的产品就有可能被裁定免征或少征反倾销税。
2003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的球轴承进行反倾销调查时,涉诉的遍及中国28个省市的253家企业,仅有宁波慈兴集团积极应诉,高价聘请美国律师拒理抗辩,最后取得无税结案的绝对胜诉,其他252家未应诉企业被裁定征收59.3%的反倾销税,被迫退出了美国市场。实践证明,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经营运行的主体,一要遵守国际规则,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市场增加收益;二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强化自我保护,自我发展意识。
(四)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对WTO规则不了解,同时又缺乏应对反倾销的实践经验,我国没足够的法律人才可以给企业出谋划策。因而在遭遇倾销控时,企业除了退缩就只能求助于国外的律师。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反倾销专门人才的培养。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涉及经济学、会计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只有通晓国际反倾销法律,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精通国际会计准则并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反倾销应诉的工作。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加强反倾销专门人才的培养,采取派人出国学习培训,或邀请外国专家到国内讲课等方式,尽快掌握国外反倾销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抗辩策略等知识。
(五)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预则立,不预则废”。反倾销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建立避免引发反倾销起诉的预测分析系统,实施反倾销规避战略以达到维护企业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保障产品出口畅通无阻的目的。为此,我国应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专反倾销调查案件的预警机制,配备相关的专门人才,深入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倾销法律法规,及时跟踪它的变动情况,全面反馈目标市场国最新的反倾销动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我国在海外直接投资兴建的企业和公司,全面了解所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和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情况,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协调网络。
(六)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分析
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其中包括预算管理控制。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预算管理则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企业的约束条件,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目前,尽管许多企业都己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每年都会召开预算启动大会,但大多企业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几乎很少企业对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出检视。企业在管理层面、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及业务方面存在变数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执行的效果。
一、企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个企业预算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在于高层领导的重视度。高层领导应在企业预算管理中起到垂范的作用,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预算管理制度,可很难在制度中体现量化考核指标,主要因为:如果预算超支了,业务还得开展,只是审批的流程需要增加难度,这时处罚的标准很难量化;如果预算节约了,应考虑是不是该做的业务没有去做,或者预算偏高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如按节约额一定比例计提奖励显然也不合适。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制度中奖惩方面作出适当的说明,严格执行才可保障预算管理的严肃性,确保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如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激励,预算管理也只能流露于形式。是否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是影响预算执行的关键。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影响预算的管理
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无疑肩负起重要责任,但在现实预算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会严重影响预算管理的质量。
第一,财务部门习惯把一些较专业的会计术语强加给非财务部门,造成统计口径的不一,最终造成数据可对比性差。企业中不是每一个部门都懂财务,许多企业财务人员在做预算统计时,给一个简单的表格给其他部门填写预算,说明填写要求与注意事项,为了统计的方便,一次性要求做年度分月的预算,一个费用科目不但要做全年的总数,还必须把该总数分摊到12个月中;个别企业的财务更为离谱,要求销售部门把每一个产品类别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均价在未来的12个月中分配,可以想像一下,预算的准确性又有多高?企业相关部门为了配合只能应付了事。
第二,财务部门对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会去测算,只为预算做些统计工作,不会去分析。如销售部门做了销售预算的同时也做了毛利的预算,制造部门对各产品的产能及产值也做了相应的预算,如果不去加以分析,数据之间可能就会出现矛盾,因为销售的规模要建立在企业产能的基础上,而毛利的水平还要根据材料及制造费用的综合测算评估来判断是否合理。
第三,财务人员对预算执行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不及时,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给管理层参考,对预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企业每年开展预算启动大会,而并没有预算总结大会,虎头蛇尾,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原因很简单,因报销结算等方面的时间差异,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年末准确统计出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年末要统计数据只能是统计加估计,当年的数据一般要到次年的3、4月份左右才能全部准确统计出来,等到结果准确统计出来后,部门及相关人员等因素早己发生了变化,考核数据己没有多大意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管理变得毫无意义。
三、企业业务方面存在变数影响预算效果
第一,部门架构调整对预算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组织架构或多或少都要进行调整,每次架构调整时,往往会伴随人员的调整,部门合并时,把两个部门预算合并还好处理一些,但现实发生部门简单合并的情况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交叉分离、新增部门,人员重新组合,几乎每一个新来的负责人都不认可前任负责人的预算,企业在出现架构变动时,也很难通过考核来实现预算管理;另外,因组织架构变动,财务人员在取数对比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前期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数据等)是作为预算参考数据主要来源,如果架构变更频繁,历史数据的获得难上加难。
第二,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异动对预算管理也会存在影响。年度内经营方式变更,主营业务与其他出现异常时,对年初的预算会有很大的影响。如年内对产品的结构、生产的方式、经营的模式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时,或者年内出现临时、突发的事情较多时,年初所做的预算与实际偏离会很大,如果进行考核时,其执行结果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从上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企业要想真正执行好预算管理,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存在以上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建议企业只作年度概算,对企业年度的资金情况及销售利润进行简单的测算。条件成熟后,严格进行预算考核,一方面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陆政华.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J].
关键词:气象 庆典实际 分析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甘肃省各地市、县气象部门近十年来开展了以氢气球为龙头的气象庆典服务工作,打造了“气象庆典品牌”。要不断提高气象庆典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提高气象庆典的经济效益,该文结合甘肃省2009年-2011年的气象庆典服务的工作实际分析气象部门发展气象庆典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气象部门开展庆典工作的发展思路。
1 气象部门庆典工作的现状
从2009年-2010年(表1)的各地气象庆典业务实际收入情况对比分析:总体来看,全省气象庆典效益2009年到2011年涨幅为7.36%,属于气象科技服务中涨幅较慢的业务。全省12个地市州的发展很不平衡,3a中最高的是平凉市气象局2010年的比例占18.3%,最低的是天水市气象局为0.0%;3a平均领先的是临夏市气象局比例占16.0%,落后的是天水市气象局为0.0%;酒泉、定西、平凉发展相对也较快,而庆阳、甘南、武威发展相对缓慢。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气象庆典服务发展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亟待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力度,抢抓市场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从图1酒泉地区的气象庆典气球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酒泉的气象业务服务的对象和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庆典气球从2008年至2012年5a涨幅为50%,年平均10%,在全省气象庆典彩球服务中发展较快,主要是酒泉抢抓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气象服务落后的管理方式、管理规定已不适应气象服务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才能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2 气象部门庆典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气象部门已放弃庆典工作,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庆典业务单一,升空气球广告庆典服务体制不够完善;二是其市场服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三是面对日渐发展的、强大的、多家广告公司,气象庆典服务项目所占广告市场份额有限;四是气象庆典的技术装备和业务人员素质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五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和认识的不同,气象庆典的管理方法和重视程度不够。
3 气象庆典工作发展的思路
3.1 充分依托行业优势
气象科技服务是基于气象产品而形成的服务领域,以氢气球为龙头的气象庆典服务工作,打造“气象庆典品牌”。这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立足点,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现行体制下的“垄断”产品也给气象科技服务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市场机遇。除了省会城市外,西部大多数地州市气象部门经济都比较落后,发展重心应该集中于气象产品。
3.2 加快人才素质培养 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
利用气象部门业务体系紧密联系的优势,大力推进气象庆典科技服务人才的异地交流,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逐步建立一支管理与研发兼具的“双高”人才队伍;加强“对口专业”培训机制,提高现有人员业务专业化水平;加大气象科技服务研发力度,鼓励项目开发,提升气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庆典业务技术装备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市场化进程,保障气象庆典科技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网
气象庆典服务是一种源于“客户中心”的商业模式,一方面要对现有市场进行分类,掌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地方电视台、报纸、网络、公交等的庆典广告信息,和多家广告公司进行联手完成综合庆典业务。气球庆典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存在不确定因素;面对各地有100多家广告公司激烈的竞争,单位竞争不过私人广告公司,因为私人的灵活性较大;价格只能稳定在一定的基础上,因为价格较高会使好多家广告公司在做方案时不做氢气球或少做,是轻气球数量减少。
3.4 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在“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下,气象部门在开展此项服务过程中应把法律法规宣传和安全宣传放在首位。要利用每年的“气象3.23”宣传日、“5.14防灾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升空气球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提高气象部门的服务知名度。还要加强工商、消防、安全、城管部门的协助管理。
4 结语
气象部门开展庆典工作的发展主要以氢气球为龙头的气象庆典服务工作,建立系统化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气象庆典品牌”,配套推出拱门、音响、条幅、礼袍、彩花、舞台、背景等综合性的庆典项目的拓展。能更好地利用优势,提高竞争能力,赢得市场,增加收入,这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立足点,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才能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才能推动气象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青年职工是国有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主动,谁把握了企业青年的价值观塑造的主动性,谁就能通过凝聚在企业文化中的软实力掌握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国有企业一直没有忘记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引导,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国有企业在引导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给当代企业青年的价值观引导造成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金川青年的宗旨意识,在青年一代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超越”的金川精神,笔者通过对本单位青年思想状况的深入调研做出以下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企业青年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偏离。
有的青年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逐个人利益、追逐金钱的经济,认为金钱才是真的,理想很遥远,实现很难,不如眼前多挣点工资。一些青年把目标定位在实现个人目的上,追求个人利益成为其内在动力,甚至还有的青年抱怨自己父母能力不行或出身不好,对成功心灰意冷。
2、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缺乏实干精神。
有的青年急功近利思想强烈,心态浮躁,他们对所追求的一切都赋予很高的期望值,希望以极少的付出,换来更大的果实。部分青年不愿意在基层从事操作岗位工作,一心向往管理岗位,把收入高和当领导看作是成功的标志,缺乏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3、沉迷网络,缺乏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现在青年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来上网,很多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看电影之中,变成宅男、宅女,越来越懒得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网络对他们来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他们业余生活的全部,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漠,缺乏信任。
二、对青年思想状况成因的分析及思考
1、社会大环境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原有的道德说教教育模式无法真正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导致一些人重物质、重实惠、淡化政治意识,对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入心入脑。原有的说教模式往往在经济利益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很多青年把国有企业价值观引导工作看作是“收买人心”、“政治投资”,你说你的,他做他的,“道理讲了一大筐,不如大团结一张”。
2、青年自身方面。目前企业青年构成主要是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吃苦精神较差,有的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能正确对待,过分遵从等价交换、讲求实惠等市场竞争规则,极易诱发金钱至上、追求享乐、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错误思想及行为。
3、团组织作用的发挥方面。团组织活动及表达方式不能被大多数团员青年从思想层面予以吸收。而且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造成团的工作手段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无法达到青年们想要的效果。另外,还有个别单位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忽视了团组织建设,不太重视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作用,在团干部的配备上表现出随意性、凑合性、临时性,其结果是弱化了团组织的作用,弱化了团组织的功能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用公司的美好前景和共同愿景,打造广大青年的信心工程,经常利用会议、座谈、交心等形式以铁的事实教育青年、鼓舞青年、激励青年,增强企业的自豪感,从而自觉热爱企业、奉献企业,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出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激情和豪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2、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宣传传统文化中向善、向上、向人等思想,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青年抛弃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不良思想的干扰,在思想深处认可奉献社会、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等的优秀品质,树立起奉献社会、热爱企业、关爱他人的信念。
3、为青年提供丰富发展平台
青年群体已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力军,被赋予了更重的担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最根本的需求是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抓住这一根本需求,服务这一需求,努力营造一个科学系统、规则有序、平等竞争,富有活力的人才成长环境。有计划地对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深化“青年文明岗”和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的活动,鼓励青年学先进、帮后进,调动青年立足本职、钻研技术、爱岗敬业、掌握技术、争当能手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能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使其积极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出谋献策,通过自身的贡献提高自身的待遇,在岗位上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热爱工作、热爱企业。
4、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强势推进,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并将其纳入到公司发展大格局中去考虑和推动。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要以提高青年职工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团队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年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整合资源,整体推进,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部门和各方人士参与青年文化建设,建立和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以此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5、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关键词:工业企业;财务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64-02
引言
工业企业按照年主营业务收入水平可以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小企业,一般情况下,与工业小企业相比,在研究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状况更稳定,且更具有代表性。
2012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 10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高于三季度0.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稳居全国第二。2012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002年、2006年的10.7倍和4.1倍,十年间翻了三番。从重庆市直辖以来的数据看,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2006—2009年“一年一跃”,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2012年达1.3万亿,重庆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地快速壮大。
一、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1.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概念。所谓财务综合评价分析就是将企业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所有财务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判断。
2.构建企业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的原则。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可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第二,公开性原则与保密性原则。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也就是说把原有的多个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代表性较好的综合指标,而且这少数几个指标能够反映原来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并且各个指标之间保持独立,避免出现重叠信息。
三、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数据分析
1.指标的分类。《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行业分为39类,通过加工和计算,并遵循构建财务指标体系的原则。本文选取了2012年度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项指标作为分析对象,将其进行归类,则以流动资产周转率、产权比率、资本积累率度量企业的资产质量,以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用率、产品销售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以资本增值保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度量企业的经营增长情况,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度量企业的债务风险。以下为分析过程:
2.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在下页表1中,共有四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提取相应的四个公因子,这四个公因子可以解释80.876%的方差。
3.因子的命名解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因子与各指标的联系程度。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列表提取的4个因子分别在11项指标上的载荷,可以得到:因子1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上均有较大的载荷,与债务风险相联系,因此,因子1可命名为“债务风险因子”;因子2在全员劳动周转率上较大的载荷,与经营增长情况相联系,因此,因子2可命名为“经营增长情况因子”;因子3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因子3可命名为“资产质量因子”;因子4在产品销售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因子4可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的综合评价函数中,主成分系数越大表明各主成分在综合得分中所占权重越大,在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中越重要。由表达式Y=0.40385Y1+
2.研究建议。针对上述结论,以下对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两项提出两点建议:(1)应加强对企业内外部债务风险的关注与管理,避免因企业外部环节引起的债务风险,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债务管理,有效遏制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债务风险。(2)响应政府号召,跟随政策走向,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目前,重庆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回升态势已基本确立,在此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加上宏观背景的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扶助,可以预期重庆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企业家们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制定经营发展计划和目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小娜.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研究[J].财经纵横,2011,(2):135-136.
关键词: 企业图书馆; 员工心理状态分析; 寓情于理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7-01
近年来,企业图书馆员工新老交替频繁,大量新员工充实到馆里,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活力,为了使企业图书馆的青年员工在新的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起来,更好地发挥她们在繁荣社会主义大文化中的作用,分析她们的心理状态,保持并发挥青年员工健康的心理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寓情于理的工作方法则是企业图书馆发达兴旺的动力和源泉。紧紧围绕寓情于理的效应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
青年员工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受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就目前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心理状态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这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讲求实际等,但也由于种种原因,青年员工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状态,总体看来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青年员工自身的成长环境,这是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的内因。青年员工的年龄一般在30—45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顶峰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心理上讲最容易出现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其一是抽象逻辑思维迭加式发展而带有主观片面性,易走极端;其二是情绪情感丰富、躁动,波动性大;其三是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其四是独立性、封闭性、依赖性、归属感共存。青年员工在生活与工作期间,难免有不可预测的不顺心事,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可想而知的。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青年员工所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总体是好的,是处于展现自身才华,张杨个性魅力,表现个人能力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各级各层面的管理者有的不能客观地,有针对性地、艺术性地成为青年员工的知心者、关心者,而是空对空地理论说教;有的是以教条主义、僵硬作风对待青年员工,由此出现简单、粗暴、强制等面孔和手段,造成青年员工找不到自身闪光点的恶性心理,产生难以填平的沟壑,形成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倾向:
1.不平等性。有的管理者以“正人君子”身份居高临下、官话、套话连篇,把被管理者视为训斥的对象,把采取强制性和压制性工作方法视为一种有效手段,从而导致青年员工的逆反心理。
2.惩罚性。有的管理者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看家的武器,用钱管、用钱教、用钱罚,导致了以罚代教、以罚代管的恶果。这样一来,往往是管理者越反对什么,被管理者就越干什么,反正就那么几个钱,我不好过,也得让你难受。到头来,挫伤了积极性,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促使矛盾不断激化。
3.滞后性。有的管理者常常没有超前的预见性,而是眼前问题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往后拖。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去抓本质,而是就现象而论现象,甚至讲大道理绕圈子,尤其是有些青年员工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的管理者毫无同情心,好像与己无关,这种冷漠长此以往,冷却了青年员工一颗火热进取的心,难免出现混一天是一天的厌倦心态。
二、寓情于理效应的基本原则
寓情于理效应,实际上是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理解泰勒式的管理模式,把继承和创新有效地融入入情明理、感人动行的管理形式,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形成一种团结进取、严细创新、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这种效益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成就人。
第一,尊重人。是让青年员工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人格受到尊重,心里处于平衡状态。第二,理解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彼此之间了解,解脱烦恼,轻装上阵,在和谐的气氛中处事工作。第三,关心人。是帮助人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原则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四,激励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奖勤罚懒,既不忽视物质利益关系,又要形成催人奋进的凝聚力
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五,成就人。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全方位地创建出培育人、鼓舞人、引人上进的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干,施展各自的聪明智慧,打造核心骨干团队,建功立业。
事实证明,只要把握住寓情于理工作方式这条“生命线”,就会大大调动青年员工的工作,而青年员工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岗位,甚至将一生奉献给心爱的事业。
三、抓住寓情于理效应的“生命线”,营造产生效益的良好氛围
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身上存在某些缺陷和弱点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等方法的历练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只要抓住寓情于理效应工作这条“生命线”,就能创造出寓情于理效应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强有力的作用和优势,就会产生思想向上、人心凝聚、工作热情高涨的健康心理和良好氛围。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灌输与正确疏导相结合,是找准寓情于理的客观性、适应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法宝。管理工作实质上是说服人的工作,核心是平衡稳定人的心理状态,必须有情有理,情理相通。进行科学理论灌输并不是空洞无物死板说教,而是以事实服人。我们的管理者深入到青年员工中间,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思想、要求、愿望,在众多问题中抓热点,解决带有普遍性矛盾问题,特别是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凡人小事,要加以因势利导,注重身边闪光的思想和行为宣讲,使青年员工可望可及,最容易起到感染教育作用。
(二)广泛深入展开系列教育,是产生效益的有益形式。面对青年员工普遍关心的疑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既要尊重客观现实,不回避矛盾,又要研究解决的办法。其一要从大局着眼,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势任务教育,结合国情、区情、图书馆情,讲出道理,明辨是非,坚持那些健康的东西,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其二要从局部抓起,正确处理好企业图书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和与青年员工密切相关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制度建设规范化,促进制度落实经常化,从而形成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心情舒畅的新格局。
(三)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是产生效应的保障。做好调整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有利于图书馆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青年员工心中都有一颗奋发进取的火种,只要把握它、点燃它,就会变为熊熊烈火。因此,作为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这一尺度,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感化他们,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好的效果。
青年员工是企业图书馆发展的栋梁和希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关系到企业图书馆的前途和兴衰。关注青年员工的心理变化,坚持寓情于理的工作方法,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广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掌握他们心理脉搏,有利于企业图书馆事业朝着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发展,对于推动企业图书馆传播知识,实施教育,繁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梅.高校图书馆人员心理压力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
[2] 卢 慧.影响图书馆员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9).
关键词:反倾销调查贸易保护主义对策分析
一、我国遭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1.遭反倾销调查的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根据WTO统计,1995-2014年间,其成员发起反倾销案件共4757起,其中我国一共收到了34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涉案数量达1052起,占比约25%。仅2014年,在其成员发起的236起反倾销案件中,中国就涉案63起,占比约27%,是全球第一涉案大国。我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国际反倾销调查的重要目标,对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遭反倾销调查的行业具有集中性。在国际对我国企业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钢铁及其制品、化工和机电产品是主要反倾销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这三大行业遭反倾销调查数占总数比重为70.4%。近年来,这一清单上又增加了风能设备、移动电话、电信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行业也是我国相对较有更多出口优势的主要出口行业。从这之中不难发现,国际对我国企业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不仅在数量上占比较大,且涉及行业也具有一定集中性。
二、我国企业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1.反倾销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反倾销本是WTO允许范围内的可用于保护国内产业、维护本国经济发展的贸易救济手段。但近年,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贸易衰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放缓期。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过后仍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且我国自身作为出口大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出口贸易中相比其他国家具有天然的价格优势。而企业所出口产品一旦遭受反倾销调查且应诉失败,将面临高额的惩罚性关税与严厉的措施,由此增加企业出口产品所需成本,挫伤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出口总额,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此类产品退出此地市场。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为能使本国顺利度过金融及债务危机,促进本国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反倾销也成为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
且反倾销协议中并无有关反倾销调查的过多细则,为本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一定便利。贸易保护措施虽针对的是产品,但事实上与产品相关的整个行业都将受到相应影响,进而还会辐射到相关上下游产业。特别是在目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国产品的背景下,中国不可置否的成为最大受害者之一。
2.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出口产品的行业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与成本密集型。这些行业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较容易受当地消费者青睐,但不具备有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所出口的成本更低的产品所替代。因此,这类产品较之其他类型产品更容易受到反倾销调查。出口产品集中在此类行业大大削弱了我国在出口市场中的主动性,且对我国科技水平发展也毫无裨益。
三、我国应对国际对华反倾销调查可采取的对策分析
1.积极维护权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式严峻,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对企业的竞争力、认可度、出口配额都造成了负面效应,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及相关机构,都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对策,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
企业应当熟悉与反倾销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企业要改变原有的仅仅观望的态度,积极应对,准备充足有利的证据,进行抗辩。只要企业能够积极抗辩,事实依据可靠,则胜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一旦企业消极应对反倾销诉讼,则没有可能胜诉。同时,企业也应当了解出口国市场相关情况,根据市场信息灵活调整出口产品数量、配额,适时修改质量标准,降低遭遇诉讼的几率。
同时,我国的政府、司法机构及行业联合会也应当对目前遭受反倾销的案件进行统计及总结分析。且目前我国对反倾销的应对比较落后,对大部分企业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处于漠视状态,企业应诉缺乏指导,行业联合会中能发挥其作用的也不多。藉此,应当尽快完善我国有关反倾销的相关法律,并建立应诉机制,行业联合会对于行业总体出口份额、市场情况进行宏观的组织和把握,以保障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顺畅。
2.加速供给侧改革,提升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对内则是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这一转变。首先清理掉一些传统制造业如钢铁业内所存在的过剩产能,同时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最终使各生产要素达最优配置,实现我国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一个转变。同时,对企业而言,在低端的轻工、纺织领域,可通过树立品牌,加强产品工艺、设计等路径使产品具有独特之处,减少产品的同质性。在更具技术含量的行业,更需要注重产品质量、服务与技术水平,并外延至品牌,增加其附加属性,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产品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基于上述基础,企业更加不能忽视在进行出口前对目标国家的市场调研,了解宏观环境(如相关政策、贸易环境、当地法律法规等)、产业结构及行业竞争态势,明确自身定位,整合多方资源,创造产品核心价值,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对外出口顺利。最终达到实现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合理,从以低价为主要竞争优势转向以技术、服务、品牌为竞争优势的目的,从而增强我国在出口市场中的主动性,使我国企业逐渐攀升至有利地位,建立良好的对外贸易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孝松,翟光宇,林發勤. 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探究[J]. 世界经济,2015,(05):36-58.
一、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在最繁荣时,全球最大的15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就有10家来自中国。
我国光伏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以江苏为代表,主打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环渤海以河北为中心,主打上游材料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居第二;珠三角以深圳为核心,主打下游应用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主要是江西、湖北、湖南三大省份;西部地区主要是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重点利用能源、矿产等优势,主打上游多晶硅原料生产。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1.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 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
2.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尽管欧洲多个国家和超千家企业高管签名发公开信要求放弃对华光伏征税,但是在2013年6月初,欧盟仍然裁决向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了11.8%的临时性惩罚性关税,为期2个月,如果中欧双方在8月6日前没有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3.美国和欧盟对光伏产业反倾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美国和欧盟反倾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出口总额289.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额233亿美元,同比下降35%,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1%,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9.2%;进口额56.5亿美元,同比下降16.1%,进口数量同比下降9.2%,进口价格同比下降7.6%。目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库存高、利润少、贷款难的资金困境,而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光伏企业出口前景令人堪忧。如果此次欧盟反倾销最终成立,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预计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
二、光伏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
中国虽然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却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方面,我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而下游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例如,光伏系统装机量外销比例接近80%,而欧洲占70%。相比较国内光伏产品庞大的生产规模,目前国内光伏产品的使用和销售规模非常渺小。
(二)融资渠道不畅,债务危机逼人
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国内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几种。近年来,为调控楼市等经济过热领域,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趋收紧,银行信贷压缩,加之证监会提高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我国不少光伏企业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高端人才稀缺
本世纪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光伏技术研究者学成归国,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界一个人才聚集的小。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充,光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海归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光伏产业严重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
从国内来看,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的细分领域,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有超过高新区域30%涉足光伏产业,大约20家高新区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另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有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有在建的组件总产量约30GW。高新区与高新区之间,光伏企业之间多属同质化发展模式,为了争夺订单,出现低价出售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多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场需求不振,中国大量光伏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中。
(五)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其中欧洲占到60%左右,美国约为20%。这就造成,欧美市场一旦对我国光伏产业闭上大门,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三、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
(一)启动国内市场
为了缓解光伏产业目前面对的产能过剩的压力,不论政府还是企 业都应该尽快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为了配合节能低碳的发展思路,中央政府提出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逐步改善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作为 “十二五”确定的国家能源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已经做出了四次调整。预计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这对光伏企业来说,不失为利好的消息。
(二)将光伏产业一部分转到海外市场
把相当一部分产能迁移到海外有需求的国家,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样能使得由中国资本掌握的光伏产业的安全性大为上升。许多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这一转移,如我国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已经开始谋划在欧洲或东南亚等地建厂。
(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当下涉案企业除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外,更应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企业产品转型,尽快开拓新的产业链条。此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相互合作
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应是一个由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加强配合,尽量避免低价竞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应诉,并努力生产高端产品。其次,对国外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政府应做出适当反应,一方面,加强与外方的沟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做好国内市场开拓,提供各种资金及政策保障;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SEMIPVGroup(光伏分会),SEMI中国太阳能光伏顾问委员会和中国光伏产业联盟联合.
[2]王伟.中国光伏产业摆脱当前困境的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2(8)
[3]中国最大光伏企业破产凸显国内应用市场开发难题[EB/OL].新华网,2013(3).
[4]顾世祥,闵霞,陈春园.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区域式竞争格局[N].经济参考报,2009.5.6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国钢铁企业的营销行为分析发现,我国钢铁出口产品虽然能够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但总体上与美国产业升级趋势不相吻合;钢铁产品出口不过是回避或转移国内供过于求或生产能力过剩危机的一个途径,与其所谓的“全球经营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毫不相关。美国对华钢铁反倾销表明,在现代自由贸易条件下,仅仅利用国际市场和低价营销策略并不足以支撑起钢铁强国的梦想,至少应该考虑如何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的需要,走非价格竞争的双赢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自1 996年底美国开始对我国中厚板进行反倾销 以来 我国在国外已遭到十余起涉及钢铁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事实 上.国内有关方面对美国启动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调查是有所预见的.也开始认识到反倾销与中国是否被对方承认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必然关系,但却很少对自身营销行为的调整或反思 相关的研究也从未涉相应的营销行为分析。本文旨在为弥补这 缺陷而进行的尝试,仅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我国钢铁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营销行为进行分析,并将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因素或背景视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的营销环境.力图提供一种基于营销管理与自我保护相统一的反倾销对策新视角。
一, 美国钢铁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状况简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钢铁市场受到大量进n钢材的冲击 结果是 1 998年美国钢材进口量突破40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而钢铁产品价格剧降。至 1998年第四季度.美国及北美钢材市场出现了高进口、高库存,低价格的反常现象。受此影响,美国从 1 998年以来已有 31家钢铁厂破产或者申请 了破产保护.占美国 钢铁工业的 半以上.使得美国 1 5万钢铁工人中有7万人失业。进口引发的钢铁危机引起美国国内钢铁业强烈不满.纷纷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打击进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反倾销便成为了保护本国钢铁工业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自2O世纪7O年代末起,世界钢铁市场就一直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最近几十年美国钢铁工业一直处在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美国钢铁工业 1 980年产钢 1 O2亿吨.到1 993年已经下降到8700万吨..在这个过程中.平炉炼钢已淘汰,转炉 电炉钢比达到为62% 和38%,而电炉钢比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小钢厂的技术进步 由也揭示了2O世纪9O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工业产量规模构成变化的基本特征 已由过去长流程大钢铁联合企业单向大规模化.演化成为长流程大钢铁联合企业大规模化与短流程小钢厂小规模化并存的双向变动 同时.美国的短流程钢厂结构也在经历重大的调整.由于这种结构优化过程依然有不少工作要做.因此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一段时问。
很显然.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付出的代价需要在市场中通过利益的实现作为回报.这既是其进行调整的动力.也是其调整得以持续进行的保证也就是说.产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市场为之预留相应的空间。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 . 其开放的钢铁市场历来成为国际钢铁价格战和数量战的一个焦点.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其钢铁工业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市场空间 而恰逢此时.中国钢铁产量与产能正在迅速而惊人地提升 出 口导向意图日趋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 为保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市场空间 才是美国对华钢铁反倾销的深层原因。
二 我国钢铁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营销考察
1 出口产 品虽然符台 目标市场需要 ,但不能满足市场主流需 求。2O世纪 9O年代 以来 .世界钢材市场需求呈现出高级化与多层 次并存的特点.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钢材品质开始向高档优质化、多功能化.高技术含量化、高附加价值化 方面发展。相 应地,发达国家主要钢铁企业出口也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板管产 品占出口总量的75%以上 反观我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 .钢材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但离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产 品质量从国际实物标准来衡量.1 995年达到国外实物质量水平的产品为1 32个,年产量 1 500万吨,占钢材总产量比例的1 7%,1 997年达到国外实物质量水平的产品为1 64个.年产量 1 900万吨,占钢材总产量比例的1 9 6% 1 999年生产的钢材中.执行国际先进标准的 占36% .执行国际一般水平标准的占51% 尚有 1 3% 未执行国际标准。同年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800万吨.占钢材总量的26 3%。由于产品生产的标准低,国内生产的钢材品种、质量与国外相比.在纯净度.有害气体杂质含量 均匀性、稳定性.表面质量和包装质量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第二 .钢材出口结构不断改善,但高附加值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 日本、美国 西欧、韩国等先进产钢国.一般板管比已达6O%以上.各种钢材中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也由2O% 左右发展到4O% 比较而 言.我国钢铁产品结构已得到不断改善,2000年出口钢材的板管比 已达到69 37% 但在高附加价值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的。先进产钢国以出口高级产品为丰.中国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并且在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品种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很大.难以和国外大公司抗衡 虽然其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钢材市场中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竞争力和利润空间有限.而且低端钢材产品市场早已饱和。这就使得我国钢材出口从一开始就面临不利的境地.其营销组合策略受到牵制。显然,我国钢铁行业的产品出口缺少应有的战略筹划。
2钢铁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手段.企业利润持续下降。
客观地说,中国钢铁产品的价格虽然也受人为自我压价 影响 .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接近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的。只是在国际钢铁市场曰趋饱和的情况下.各国钢铁企业一般都采取限产价的措施。而中国钢铁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能力 于是我国不仅奇迹般地成为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而且还在世界钢铁史上率先突破年产钢2亿吨大关。当然。我国钢铁企业产能的扩张首先是基于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问题只是在于这种产能的大幅度增长却主要表现为产量的增加 而这些低端长线钢铁品种本来是可以通过比较优势从国际市场获得的。结果是这些低端长线的钢铁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而且还大大地了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很明显我国钢铁企业的投资决策不仅存在战略方向上的失误,也缺少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思维 因为全球化经营战略并不仅仅表现为出导向上 有效进同样彰显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即使是从所谓的全球化经营战略的角度来考查。也没有人相信中国钢铁产品出Ill的低价是我国钢铁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 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几乎具有惟一性价。反之则可以有多种选择,目的在于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一般而言各先进产钢国凭借产品结构和品种质量的优势.在价格上是高出低进.获得比较丰厚的国际贸易效益。中国钢铁企业则由于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产品档次的限制.在出El品种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少 多为低档的长线产品.国内钢铁企业很大程度上靠低廉的价格来换取出口机会。结果是自1993年以来.钢铁工业连年大幅度增产.而同期实现的利润则持续下降。
也许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而产能过生产过剩的情况.为了减少企业乃至国家的损失.即使低价出口也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这显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解释.其意义就在于它使我国钢铁企业的出口返本还原:出口就不过是回避国内供过于求和转移生产能力过剩危机的一个途径.而与其所谓的 ”全球经营战略 或成本领先战略无关。在此情况下.低价出El就是一种事实.需要.但与企业之盈利目的关系不大。
3 积极构建出口营销渠道.但与国外钢铁业成熟的营销体系相比差距很大。营销渠道是构建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以及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性环节.是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开始寻求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的转折点。但我国钢铁行业长期由国家垄断.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并不很严重.市场化的营销渠道建设得不到重视而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直至1 997年销售主渠道建设才被作为营销管理的战略任务提出 而此时的中国钢铁业.只有宝钢根据海外业务的发展 设立亚澳、欧非 美洲三大事业总部,形成以日本宝和公司、德国的宝欧公司、美国宝美公司三大公司为主体的18个贸易公司和办事机构.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外销售网络.但品牌与赢得顾客忠诚的工作仍未能提上日程或付诸于实践。所以.直到2002年前后 不断加强海外销售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完整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仍是我国钢铁行业努力的方向。由于与国外钢铁业成熟的营销体系相比差距很大,不仅竞争力很低而且还直接弱化了企业对市场及产品销售的直接掌控力量.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产品在市场最终销售价格上的发言权。其结果既丧失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又在一定意义上增大了企业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更降tL{7面对反倾销灵活调整其营销策略的空间。
4 出口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未能适当兼顾目标市场的接受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利益 1 999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出El中板产品增势强劲.快速抢占市场的结果是在美国和欧洲先后遭到反倾销而失去市场。受此影响.1999年中板产品对美出口量大幅度下降.5家对美应诉企业几乎没有出El 对欧盟出1:3量由1 998年同期的41万吨下降到 1 999年的22万吨。在此背景下我国钢铁工业对欧美出I:1钢材向以薄板为主转变 其中主要是热轧薄板1 999年的世界钢铁工业在经过上半年的减产之后.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在下半年出现回升 但我国钢材出口价格从全年来看仍比1 998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热轧板卷平均价格从 1 998年的340美元 /吨下降到 261美元/吨 虽然国内钢铁工业认为 钢材出I:1价格的这种变化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是一致的 但现实是1 999年我国钢铁企业出I:1主要以板材为主出Ill 202万吨增长 1 2.4% 占钢材出口总量的54 9%。其中主要是热轧普薄板增长 达 1O2 1万吨 比 1 998年同期增长了 1 9倍。而对美国出Ill实现JJ,,6增长主要也是依靠薄板.尤其是热轧薄板出口的增长。
进入2000年.大量的热轧板卷进入了美国市场.使其库存增加价格下跌 .导致了其他品种钢材尤其是板坯和冷轧板卷类产品价格的回落。而2000年我国出口的热轧板卷类产品的主要去向就是美国。与此同时 美国钢铁企业2000年第三季度末的财务报表出现赤字.2000年第4季度美国前六大钢铁联合企业更是总计亏损4 31亿美 而 1 999年同期合计盈利则为 33∞ 万美元。其中除AK钢公司经营收益4600万美元以外.其他钢铁公司都认为因为需求疲软 高库存及进口多致使其亏损。
应该说.导致美国钢铁企业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量价格低廉的钢材产品、尤其是热轧薄板进入美国市场无疑是重要的外因之一。换言之.在世界钢材总量整体上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的出Il1只注重实现对目标市场的快速占领 往往一旦进口国市场行’隋看好 便会有众多出口企业涌向该市场.并自我竞相压价销售以求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目标市场的接受能力和竞争对手的生存.无疑是其遭受反倾销的一个主要内因。
三.改变我国钢铁企业出口营销行为的若千思考
钢铁行业历来属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行业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钢铁行业中.企业从来不缺乏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以及政府支持 .但为什么在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之后 其竞争优势仍然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低端长线产品上。很显然.这与企业的营销竞争战略有密切的关系。从竞争战略角度看.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只要发挥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力.就能够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利润的增加。于是.竞争战略决定营销策略.价格竞争逐步演化为低价竞争.盈利目的逐步蜕变为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消化过剩生产能力与库存取代企业的营销与竞争战略。
然而.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仅仅依靠包括廉价劳动力在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不能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长久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所强调的不是一个国家享有多少优势条件.而是着重于国家如何转换不利的生产要求。引导企业和国家不断进步的.是外在的压力与挑战。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而来,持续竞争优势需要不停地创新.而不是价格竞争。要克服不利的羁绊企业必须持之以恒地脱离标准化、简单技术和削价竞争的产业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反倾销为核心的WTO自我保护规则不过是这个客观规律的反映而已。如果说反倾销的显性要求是使各方慎用价格竞争策略以及使相应的可能反应趋于理性化.那么其隐性期望就是引导各方由价格竞争转向与之相对应的非价格竞争。为此.必须强调.WTO规则主导下的贸易自由化已经给中国企业的营销环境带来了深刻地变化。在现代自由贸易条件下.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只能适用于一定数量的企业.而不能针对一个国家进I:1国产业或其全部企业:企业的营销行为已经不能仅仅限于为自己创造利润,而是需要适当地兼顾竞争对手及其所在国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八世后的中国企业,必须改变惯性思维而另辟途径,逐步挥手告别价格竞争而走上双赢的非价格竞争之路
1.非价格竞争是改进技术、提升服务与品牌的重要基础。在约束价格竞争并主动转向非价格竞争的情形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品质、品牌.技术、服务的关系.可以形成如图 1所示的良性发展循环 只有在非价格竞争战略的引导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非价格竞争已成为提高效益的主流手段鉴于在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的企业与运用价格竞争策略的企业之间展开竞争时 两者将有可能进入一个日益分化的循环当中 (如图2) 正因为如此,在非价格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主流的条件下,我国钢铁企业亦不应例外
3.非价格竞争将成为更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基本保证 中国各行业在加八WTO之后的各种贸易摩擦日益显现 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不仅将面临资源约束与环 保护的要求,而且也将面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挑战。wro的有关规则已经揭示了这种发展趋势作为世界第 产钢大国的中国企业,主动适应wro双赢的要求转向非价格竞争为主导的营销管理.则是由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所决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姚 丰:从美国钢铁反倾销看中国对其出口,中国冶金报2001—06—02
[2]何伟文:反倾销拆招六式。中国海关.2004 (8)
[3]王振华:美国封闭钢市场失大于得.嘹望新闻周刊.2002(15)
[4]黄梅波:美国限制钢材进口窜透视 开放潮,2002 (4)
[5]金广元:工业发达国家钢生产消费变化及我国钢的消费趋势世界冶金.1 998 (j)
[6]变化中的美国钢铁工业.武钢技术.)995年 第4期
[7]金琳:美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覆世界主要钢材产品最新价格行情分析.中国冶金.2005(f1)
【关键词】社交网络 情感分析 舆情挖掘 企业形象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自己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言论的快速大范围传播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相应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通过对社交网站用户言论的分析得到对企业形象的量化评价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现阶段对于网络言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抱怨处理[1],而没有对这些网络言论造成的企业形象的整体变化进行量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微博情感分析的企业形象评价算法,通过获取微博相关言论和传播信息,计算一段时间内的企业形象得分,从而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网络舆论对企业形象造成的影响,了解企业在竞争同行中的位置,进一步的可以更深入的钻取和判断是哪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为企业决策提供辅助支持[2]。在计算机领域,舆情挖掘和情感分析主要考察如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动化内容分析等信息技术方法对社交网络上个体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类及体系构建[3-5]。处于对企业日常工作指导的价值,这类研究针对的主要是客户抱怨评论,通过加强对顾客抱怨信息的识别、搜集及反馈能力,优化企业决策。本文通过将用户评论内容(正面与负面)与企业运营业务分类相关联,获取各业务关注点情感分值与对企业形象的贡献度。
传统的企业形象评价[6]一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企业形象评价。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基于真实情境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更能够对企业形象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启示。对于不同产业和行业类型的企业来说,通常需要采取不同的企业形象管理策略,例如电信行业与能源行业对企业形象的关注点与管理策略是不同的。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以客户对供电服务的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客户评论分类体系基础上对进行企业形象评价算法的构建。
2 研究方法及算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基于客户微博言论构建企业形象评价,主要步骤为:(1)收集微博客户信息;(2)构建电网相关微博关键词库;(3)计算微博情感分值并判断微博言论情感倾向类型;(4)划分微博言论类型,关联匹配企业服务事件;(5)计算企业形象评分。
2.1 微博客户信息收集
通过计算机爬虫程序模拟人工搜索和浏览实现数据的自动抓取[7],所有抓取数据都是微博博主对外公开的信息,不涉及隐私信息。本文收集的微博客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身份、微博内容以及用户行为信息。其中,用户身份信息包括用户名、用户行业、用户性别、账号类别,微博内容数据包括微博时间和文本内容,用户行为数据包括关注数、粉丝数、评论数量、转发数量、点赞数量。
2.2 构建电网相关微博关键词库
关键词库即是客户对电网相关评论的关键“词语库”,包括停电、来电、95598客服态度好、铺设电缆扰民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电网的评价。根据某电网业务范围,在客户重点关注领域构建微博关键词库。本文使用的关键词库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窃电、抄电表出错、95598、营业厅人员、错峰、诈骗、电压不稳等21类。
2.3 获取客户言论情感分值
客户评论情感倾向可以划分为正面、负面和中立三类[4-7]。目前存在三种识别顾客评论情感倾向的方法:基于词库、基于语料和基于层面[5]。本文采取词库法[8]开展客户评论情感倾向判断,具体工作步骤为:随机筛选部分相关微博,由供电服务专家进行人工分类和情感标定;随机选取部分微博作为样本,利用分词技术和计算机统计算法初步建立情感词库,并赋予每个词一定情感极性权重―权重分正负,越大表示正面感情越强烈,无感情则情感值为0;供电服务专家对词库中所有词进行人工校对,确保准确性,减少评判误差;一条微博包含词库中某类词的权重之和为本条微博情感分值,当情感分值达到一定临界值,则可以对客户言论中包含的情感进行判别(正面或者负面)。
2.4 划分微博言论类型
本文运用基于分词技术的微博分类算法[9],将通过搜索关键词库获取的微博经过分类关键词识别,从而进一步判断该条微博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将每条微博的类别对应到相应的业务分类能够更精准的辅助业务提升。
2.5 计算企业形象评分
本文基于以下两条假设形成企业形象评分算法。首先,每一条正面或负面的微博都从积极或消极的方面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形象评分;其次,微博转发、评论、点赞数和博主身份、粉丝数都对一条微博的影响力有着贡献,而影响力越大对企业形象造成的波动也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前一步骤获取的每一条微博情感企业形象得分和微博影响力的大小计算企业形象得分,具体步骤如下:
(1)将情感分值归一化。通过分析大量微博数据,发现所有微博情感分值为 的时候已经可以表达极强烈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因此对任意一条情感分为 的微博,将其情感分归一化为 。
(2)计算单条微博的影响力。单条微博影响力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此微博博主身份,在本文中普通用户设为1,VIP用户设为10; 分别为粉丝数、评论数、转发数和点赞数,权重 按经验分别设为0.3,0.2,0.2,0.3。
(3)计算单条微博对企业的形象评价分值。 。
(4)计算一类微博对企业的形象评价分值。 ,为属于类别j的所有微博形象评价分值之和经过归一化之后的结果。
(5)计算企业形象评价分值。为所有微博形象评价分值之和经过归一化后的结果,公式如下:
3 算法结果
3.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新浪微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新浪微博在中国网民中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4亿用户,日活跃用户数达1亿。本文以新浪微博客户评论开展算法研究。本次计算时间区间为2015年10月07日至2015年11月03日共四周时间,共获取6312个用户的基础信息,共计24167条微博。
3.2 结果分析
通过对某电网企业形象得分绘制随时间变化曲线图1所示,可以看到微博网络言论主要以附件舆论为主,与人们对服务类企业的期望吻合。人们总是希望服务型企业能有更好的服务,因此在网络上也主要是以抱怨等负面情绪为主。通过进一步对每类微博言论对企业形象评分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哪一类言论是对企业形象有负面影响的,这一类言论对应的业务是需要重点关注并改进的,哪一类言论是对企业形象有促进作用的,这一类言论对应的业务是可以更好的进行宣传和扩散的。更进一步,各类微博中对企业形象分值影响较大的微博需要重点关注,一般这类微博博主影响力较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此应单独列出进行后续的处理,例如联系微博博主了解情况、进行安抚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挖掘,可以实现对某电网公司业务的精益化管理。
4 结语
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通过对微博言论进行分析构建企业形象评价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监控可以总体把握企业舆论形象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层层深入分析各类别言论贡献度大小从而定位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类别,最终可以定位到影响力较大的单条微博,进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与公关管理。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怎样实时监控企业形象评价,从而对突况及时响应。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R. & Mehra, S. Best-practice complaint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4):145-154.
[2] 郭秀英,刘先涛.企业形象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86-87.
[3] Liu, B. Sentiment Analysis and Opinion Mining[M].Morgan &Claypool Publishers,2012.
[4] 何建民,刘明星.面向特定主题的客户抱怨文本分类识别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884-1888.
[5] 王洪伟,郑丽娟,尹裴.基于句子情感分析的中文网络评论的情感极性分类[J].管理科学学报,2013(9):64-74.
[6] 王红杰.企业形象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0.
[7] 罗一纾.微博爬虫的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内容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正面对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情报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情况。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现状,揭示了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国内企业竞争情报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研究背景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2 0世纪80年代,以 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成立为标志,迄今虽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纽约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E•弗林说过:“对于我们公司而言,竞争情报每年值5000万美元。那是在竞争过程中我们自身创造的利润的总和。我相信竞争情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也相信它,我们一起创造着一种信任和支持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情报对企业的贡献率一般都是秘而不宣的。根据现在能够公开的1997年的统计,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11%,IBM为9%,通用电气为7%,惠普为7%,可口可乐为5%,英特尔为5%。而从2000年微软、 摩托罗拉、IBM对外公布的资料表明:其竞争情报系统的贡献率分别为18%、12%、8%。毫无疑问,随着情报的获取手段和反获取手段的增强,情报对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贡献率也越来越高。
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正面对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情报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情况。竞争情报的有效获取有助于企业知己知彼,根据获得的情报,进行科学决策,取得竞争优势。决策者们正力图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靠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由此情报成为企业决策中最敏感的字眼,一切迹象表明,竞争情报正在成为企业的第四推动力。在现今这个竞争致胜的年代,竞争情报服务和竞争战略决策已成为企业运筹帷幄、逐鹿市场的成败关键,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竞争情报基本内涵及国内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意义
(一) 竞争情报的定义
竞争情报是指经过筛选、提炼和分析过的,可据此采取行动的有关对手和竞争环境信息集合。据中国竞争情报网介绍到: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具体地说,竞争情报是用合法和道德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地跟踪、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可能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产生影响的信息,最终提炼出本企业及主要对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关键情报,从而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如战略规划、投资与购并、研究与发展、市场营销等部门的管理者们,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制定决策。
竞争情报所依赖的信息多数来自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源,如报刊杂志、企业财务报告、市场传言、产品手册、高层的讲话以及互联网等。这些信息的取得可以通过留心观察,有时也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方法。但这些来自各种信息源的信息并不是竞争情报。只有经过分析、处理、具有可行性的信息才是竞争情报。
(二)竞争情报的特点与作用
竞争情报涵盖了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和竞争的双方。竞争情报是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内部状况、上下纵横的情报进行综合地、广泛地、持续地和合法地调查收集,汇总分析,动态跟踪,策略制定。是对这些大量信息的储存积累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状况分析,竞争环境变化的监测,竞争技术应用的跟踪,竞争市场态势的预警,竞争策略运作的制定,竞争信息安全的保密等内容。
竞争情报除具有情报的一般准确性与快速性的特点外,它还有别于其他情报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周密的系统性,鲜明的对抗性,精明的超前性,动态的再生性,显著的增值性等特征。
竞争情报对企业的作用可归纳为充当企业的预警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学习工具。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突然袭击,对此,竞争情报可以起到商业环境监测、跟踪技术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了解影响企业的政治及法规的变化、监测客户的动向、预测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及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作用。竞争情报对高层人员在企业并购、投资、竞争领域选择等方面的战略决策有着积极作用,利用竞争情报可以使企业增加决策的成功率。竞争情报能够帮助管理人员不断地接触新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避免思想僵化。还可以进行标杆比较(所谓标杆比较,就是以最佳实践、最佳做法为标准,采用各种手段向其看齐)。
(三)我国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意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也就是企业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从而引发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出现了全球性的兼并和购买热潮,导致全球性的市场重组;以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重构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的组织机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组织、弹性机构、虚拟企业等制度创新不断涌现;产业结构高速加速,企业面对更加快速变化和复杂的竞争环境。
现代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需要一切有关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情报,诸如原料的产地和价格、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还包括环境要素,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这就是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这些活动目前在我国企业当中还未有效地开展起来。
国外企业在抢占中国市场的商战中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情报手段和成熟战略,国内企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对象,这对于情报利用尚处于启蒙阶段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是严重的不利和危机。如果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竞争异常激烈,但商机也比比皆是,关键是占有信息与情报资源。我国企业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竞争信息和态势,及时正确地作出决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商场如战场,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竞争情报对于我国企业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与跨国公司强大的情报竞争力相比,我国大中小企业情报竞争力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相对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来说,我们的情报竞争力差距极为薄弱。我国企业如不急起直追,补上这一课,无异于赤手空拳地去参加一场现代战争,是没有胜算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竞争情报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系统的建立,并不间断地进行竞争分析,发现市场变化和竞争者行动的趋势,制订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
2.规范国内市场的竞争行为。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使得其市场风险大大增加,而盲目决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策略实施后市场可能产生的反应。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通过运用模型和趋势分析展现市场情况,对企业策略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行为。随着竞争情报系统在国内企业的普遍应用,使有效竞争策略的企业将在市场上取得优势。
3.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情报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一。掌握竞争情报的精髓,是国内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的市场变化趋势,从而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先决条件。
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
以市场竞争为内容、以竞争对手为核心、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以解放国家和企业(即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情报保障和治理支持为己任的竞争情报,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环境应变能力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夺取竞争优势的锐利武器,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管理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是西方人都认同的情报学的发祥地。被国际上誉为“情报之父”的孙子就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但我国对情报的理解,多局限在军事上,经济领域鲜少用此概念。在现代商战中,系统地将商业情报应用于企业战略上,我们面临着西方系统的现代情报学和先进手段的挑战,在竞争情报的研究与运用上,我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竞争情报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国内虽然有研究机构,但缺乏系统性与专业化,竞争情报的运用缓慢。1991年,中国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牵头进行了“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把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竞争情报,增强国家、集团和企业的竞争力。上海科技研究所于1993年12月完成了“上海轿车行业竞争环境监视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这是首次由地方政府立项的竞争情报课题。1994年9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北京市政府等联合召开了“全国竞争情报与企业发展研讨会”。在此阶段,以上海、北京为主的理论研究机构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跟踪,翻译出版了一批此类研究专著、论文。1995年4月,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中国科技情报学的竞争情报分会(对外亦称中国竞争情报研究所)经中国科协批准、民政部登记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咨询已向专业化和群体化方向发展,中国竞争情报的研究也由此进入了组织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1995―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施了竞争情报示范工程,对多家北京市属企业开展了竞争情报的咨询服务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竞争情报从理论研究向企业实际应用进展。从企业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长虹、海尔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竞争性情报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竞争对手乃至竞争环境的情报信息,为企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情报信息保障。据1999年对我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员单位的调查表明,企业界对竞争情报的认识正在深化。在调查对象中,53.47%正在建立正式的竞争情报组织与网络;18.75%已经建立了正规化的工作流程与情报网络。但是,拥有世界范围网络,同时具有相当反应能力的企业则为零。这说明,中国企业情报竞争力从认知到操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报工作尚未得到企业高层决策者应有的重视。竞争情报是企业知己知彼、常胜不败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竞争情报的概念虽然在上世纪末就渐渐为很多企业所熟悉,但运用到实际中,还不是很普遍。连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也没有自己的情报部门,即使有,也作为二线部门对待。2007年国内一家主要媒体首次对国内100多家企业内部竞争情报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回答“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阻碍”的问题时,“领导层不重视”得票最高,由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复杂多变,所以在具体实施中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最大障碍主要集中在:领导不重视、信息准确性低、有价值的信息少、信息来源匮乏等方面,一些企业进行所谓的竞争情报研究,一方面是在走冷战时期军事情报收集的老路,另一方面则是在走图书馆情报收集的老路。这两者都是是纸上谈兵,不能把市场和企业结合起来,而大多停留在只收集、不分析阶段,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研究很少,就更不可能达到使企业据此而进行战略决策的高度。
2.缺乏专业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实践中新出现的概念,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前主席、匹兹堡大学商学院约翰•E•普赖斯科特教授指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持续演化中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操作流程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成员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把握行业结构的进化,跟踪正在出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变化,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方向,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则指出:“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可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因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企业领导集团在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过程中的“总参谋部”。
目前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真正拥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的企业不足10%,远远落后于西方企业。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整个竞争情报工作的支撑平台,情报工作存在不系统、分散、难于管理、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信息收集方面等问题。
3.缺少专业的竞争情报人才。美国的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数量在50万左右,年薪一般在8万美元以上。相比之下,据专业人士统计,中国市场目前只有千余名专业竞争情报人员,而真正的需求却超过10万名,竞争情报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瓶颈。
4.员工情报和反情报意识淡薄。企业员工情报意识薄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企业员工会认为竞争情报主要是企业信息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竞争情报具有对抗性、竞争性,所以,除了要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还要避免自身的保密信息例如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等被对方获取,即反情报。所谓反情报是情报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防御功能的表现。由于缺乏反情报意识。有关别人的情报很少拿得过来,而自己的秘密却屡屡“露底走光”。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商业机密例如中国的“绝门功夫”景泰蓝、宣纸等,便是在别人的窥探之下失去了神秘的色彩。现在国际市场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相互交往和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国内企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未来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对象,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严重缺失。
国内企业竞争情报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制胜的年代,竞争战略决策和竞争情报研究已成为企业运筹帷幄、逐鹿市场的关键。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尽快转变观念,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的首位,高度重视竞争战略及其基础―竞争情报的采集和研究,把它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还应该奋起直追,迅速改变竞争情报工作的落后现状,赶上先进发达国家,在新的全球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
中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国内企业竞争情报发展:
(一)企业领导必须强化情报意识
弗雷德里克大帝曾说:被打败是可以原谅的,而意外的失败则是不允许的。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时间不长,对西方的市场经济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现在又加入了WTO,进入全球经济竞争活动,关注竞争情报至关重要,此外我国企业普遍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忽视先进思想和方法的引进,但国外企业是不可能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因此必须加强竞争情报的研究,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竞争规则,学习先进经验,才能使中国企业真正拥有竞争优势。企业关注竞争情报是当务之急。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把竞争情报纳入企业日常议程,从思想上做到真正重视,加强情报工作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情报意识。
(二)企业必须加强对所有员工进行竞争情报培训
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之后都可以为竞争情报部门提供信息。在企业里,应通过提高每个员工的情报技能,建立人际网络及其运行机制和促进信息流动来建立一种情报驱动的企业文化。当然,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及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应该在竞争情报应用方面多做一些组织及普及培训方面的工作,全方面地工作,全方位提升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力,以适应竞争的全球化。
(三)企业应加强情报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企业必须提高情报工作的质量,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采取多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情报,尤其是高新技术情报。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情报机构随时提供各类情报,从而需要企业现代化的情报手段,建设现代化的情报通讯网络,提高情报信息的加工传递速度;建设大型数据库,实现情报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增加情报贮存量,快速传递情报,检索利用情报。
(四)努力建成竞争情报系统
IBM公司认为:“企业要想在当今获得行业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建立分析型系统。即那种能为制定关键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的思想的系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就是这样一个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思想的系统。无论选取的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机制如何,一个正式的、包括文件档案系统的机制将会带来很大收益。细小琐碎的资料极容易丢失,然而又正是这些细小琐碎的资料结合可以得出有益的东西,分析竞争对手的工作十分重要,不可随意放任。
结论
我国企业虽然在竞争情报领域初出茅庐,但是我们既有前车之鉴为诫,又有他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充分认识竞争情报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开展竞争情报的方法与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通过竞争情报的研究与运用来发展自己,保护自己,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赵泉等编著.市场信息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情报为王―商业情报的攻防之道[M].金城出版社,2008
3.(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著.陈小悦译.波特竞争三部曲之竞争战略(Copmetitive Strategy)[M].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制药企业;并购;融资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制药企业发展较快,数量不断增多,但能与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相抗衡的企业却少之又少。为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许多制药企业逐渐开始了并购工作。2013年,重庆华邦制药并购北京颖泰嘉和,使得华邦制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而今,华邦制药又拟用人民币15,000万元的价格收购四川明欣药业100%的股权……由此可见,重庆市的制药企业也正迎来大规模的并购潮。然而,融资问题又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目前制药企业并购资金短缺的现状,如何选择融资方式是企业并购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一)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将原有股东的部分企业所有权让出,通过企业增资进而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两种。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资金,不向股东还本付息,但新老股东将共同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股权融资期限较长、又无负担,所以这种方式的用途十分广泛,企业不但能够充实营运资金,进行生产等活动,还能够用于投资,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二)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中介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承诺还本付息。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将资金借给企业,并成为公司的债权人之一。企业债务融资主要利用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企业债券等方式。不同类型的债务各有其特点,而多样化的债务类型结构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促进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
二、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
(一)并购融资渠道逐渐增多。自2009年起,我国首次公开发行市场和再融资市场都不断呈现出增长态势。除此之外,债券市场也愈发活跃,发行规模成倍增长,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畅通,融资工具日益增多,为企业并购提供了一大便利条件和更加强大的资金支持,活跃了并购市场。
(二)并购贷款逐步发展。并购贷款在各个国家的并购活动中都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年来,我国的并购贷款也在不断进步。2008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通过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13年,银监会将并购贷款期限再次延长。并购贷款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了又一融资方法,促进了企业并购的发展。
(三)并购融资风险
1、融资环境恶化。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制药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经营结果不尽人意,再加上很多大企业的财务欺诈事件不断被曝光,融资环境的恶化致使人们对企业的信誉产生怀疑,进而加大融资难度,企业融资的稳定性减弱,融资风险增加。
2、融资成本上升。我国股市目前的评价功能较弱,对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监督力度不够。某些较大的上市公司透支公司信用和市场融资能力,利用其上市的“特权”融资。在股市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股市的繁荣景象容易掩盖这种做法所带来的风险,但风险累积下来,融资的难度便会大幅增加,使得融资成本上升。
3、市场风险增加。市场风险属于系统风险,指那些能够对所有的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如经济衰退、汇率风险、通货膨胀等,是不可分散的。企业进行并购融资时会面临一系列的市场风险,现如今我国融资市场并不稳定,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都是企业在进行并购融资时需要引起重视的。
三、当前制药企业并购融资存在问题
(一)并购融资渠道利用单一。我国企业的融资从方式上来看,较为多元,但由于我国现阶段融资市场处于不健全的发展状态,风险较大,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并购时使用各种融资方式的条件有着严格的限制和具体的相关规定。所以,具体到企业并购活动,可利用的融资方式就变得十分匮乏。我国企业目前的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配股时积累下来的部分资金。如重庆华邦在并购四川明欣药业时,拟利用母公司201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外用制剂技术改造项目”部分募集资金投资收购明欣药业100%股权,难以利用多种融资渠道。
(二)并购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并购活动是由地方或国家政府出面安排策划,要求企业进行并购,并非是企业出于自身考虑而为。因而并购活动中,融资等方面所遇到的难题也主要是靠政府出面解决,由于对企业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政府即使参与到并购工作中,也难以制定合理的企业并购融资方案,无法进行合理的融资结构安排。
(三)对外融资渠道狭窄。尽管我国的B股市场在逐步扩张,但速度缓慢,市场规模依然狭小,难以吸引国际大投资者。此外,B股市场的流动性相较A股市场更差一些,导致入市人数较少,大资金的进出难度都比较大,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对外融资。
四、拓宽制药企业并购融资渠道的建议
(一)合理利用股权融资进行企业规划发展
1、定向配售。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多采用初级发行和配股方式,定向配售较少。截至目前,我国也已有几家上市公司进行定向配售,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寻找到并购融资的又一新途径。
2、增发新股。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后,企业进行股份转让或发行新股,老股东一般享有优先认购的权利,同时考虑到老股东承受能力,还将公募一部分。无论是初次发行,还是配股之外的增发新股,都是并购融资市场上的新鲜血液,这种方式的合理利用,能够推动企业并购的深入发展。
(二)适度债务融资促进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
1、并购贷款。银行信贷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债务资金来源。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例如给予提供并购贷款的银行以利率和偿还期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其向企业直接发放并购专项贷款资金,这种融资方式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并购工作效率。
2、企业债券。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所占比例正在不断扩大,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企业债券作为并购融资的主要手段。然而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规模太小,远远落后于股票和国债,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的局面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为了适应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积极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更应重视债券市场,让企业债券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
(三)密切关注外资的投资动向,吸引资金。国际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除了国内资金,企业并购融资还应想办法吸引外资,拓宽国外融资渠道。现如今国际市场上大多利用证券形式的工具进行并购融资,而非以前曾经盛行的贷款方式。我国的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吸收境外资金,更好地进行并购融资。
五、结束语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的并购重组事件不断增多,并购过程中资金问题层出不穷,无法对并购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我国的制药企业正处于上升期,更应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到适合的筹资渠道,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静 张玉梅.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商业经济,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