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范文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第1篇

报告认为,未来3年内国际各大经济体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很可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因此未来3年内我国出口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渐趋向平稳;由于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我国进口额增长速度可能保持稳中有升。

对于国内经济形势,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预计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但考虑到进口增长速度稳中有升、出口增长速度稳中有降等因素影响,贸易顺差增速将有所下降。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预测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延续前阶段的扩张趋势,总额上呈现递增的势头,但增速逐渐减缓。出口额分别约为11996.1亿美元、14700亿美元和18200亿美元,进口额分别约为9455.8亿美元、11800亿美元和148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长率逐渐从43%下降到20%左右。其中,中美贸易顺差仍居高位,中美、中欧、中日进出口所占总量的比例仍将保持在15%、15%和12%左右。

第2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 内部均衡 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1、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2、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二、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三、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1、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2、 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第3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一)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二)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二)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三)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需求约束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或外贸顺差来利用本国过剩的生产资源,从而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且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效应,大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逆差则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个负的乘数效应,导致经济衰退。所以,对于“需求约束型”且“外向程度高”的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国际收支变化在先,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在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收支顺差,将增加总需求,会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国际收支逆差,却会阻碍国内经济增长,并促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第4篇

本文得到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基金支持

内容摘要:本文对 1979-2004 年之间我国 GNP 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GN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相关性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是衡量国内经济均衡的主要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我国从1979年开始经济改革开放,伴随着市场资源配置与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内经济出现了多次波动。本文通过对1979-2004年间我国历年总体经济变量的定量分析,以寻找经济内部均衡的规律,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种定量依据。

1979―2004年我国总体经济形势与政策回顾

1979年开始的国内市场开放带来了市场需求与价格水平快速上升。为控制物价上升,1985下半年央行采用了紧缩货币政策。

1987年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为“紧中求松”;1988年开始价格体制改革。这导致了物价水平的急剧上升和经济态势过热。

1989年,国家采用了经济紧缩措施,并对市场进行了严格整顿,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急剧跌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1991年起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物价随货币投放量增加而上升。1993年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后,经济增长在较高水平上稳定下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严重受损。随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缓慢并存。1998年开始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2002年我国的经济再次恢复。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比较分析

经济变量关系图:以GNP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增长率和城镇失业率,形成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用以衡量我国经济的波动状况,见图1。

经济变量波动性比较:按经典经济周期分析模式,我国经济分为5个周期:1979-1981、1981-1986、1986-1990、1990-2000、2000-2004。波动规律如下:经济增长波动性明显下降,且产出波动显著时期都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扩张时期,说明产出波动性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物价波动呈较明显增加趋势,且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失业率波动相对平缓,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没有明显关系。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规律解析

单个变量波动性分析

经济增长逐步稳定:按支出法考虑GNP四个主要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1986-2004年间,投资与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744、 0.232。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主要源于1996年后投资与消费支出的稳定。

物价水平波动性增强:物价波动主要受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的正向影响。在1991-2004期间,零售价格上涨率与M2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63。

失业率的非周期波动:体制造成的“虚假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重新配置,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交错作用,导致了失业率变动的非周期性。

变量间的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经济增长与失业: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系数-0.168,未通过Pearson检验。根据增长理论,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改革开放中新资本的注入和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劳动边际效率;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高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并存。从而,二者的关系违背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逻辑。

经济增长与通胀:二者体现出较强相关性,系数为0.587。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显著“托宾效应”,即通货膨胀速度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正向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同时受到了货币扩张的正向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对失业率的降低没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0.385。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就业变动与整体经济波动方向并不一致。

第5篇

[关键词]“Y源诅咒” 自然资源 丰裕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一直以来,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各个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经济学家最初认为自然资源的丰富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能够利用丰富的自然条件,把自然资源加以利用,为经济服务,变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的经济动力。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曾因为自然资源的丰富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相对自然资源稀缺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反而较快。本文基于此,开始探究“资源诅咒”的合理性。

一、“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

所谓“资源诅咒”是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是相对于矿产资源来说的,认为自然资源的丰富对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不是福而是祸。当某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时,该地区会因为短时间内过分的依赖于自然资源所创造的便利,而导致经济结构单一,而之后,资源的枯竭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增长。

二、“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

从图中发现,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自然资源储备量很少,特别是福建和浙江,无论是原煤、原油、天然气还是铁矿石都远远少于中西部省份,福建在原油、天然气方面更是零储备。而辽宁、山西、贵州、甘肃四个省份都有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而对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辽宁、山西、贵卅I、甘肃四个省份,而自然资源储备量最少的福建,其经济增长速度位居第一。

从以上的分析中发现,在中国区域内部,自然资源有禀赋的中西地区,其经济增长反而跟不上自然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其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均己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此看看来,“资源诅咒”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区域内部是适用的,能够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

三、“资源诅咒”的启示

“资源诅咒”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太过于依赖资源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其他经济结构的发展,造成了经济结构与模式的单一化。而东部地区,其资源相对稀缺,为了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就必须寻找各种出路来为经济服务,这就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且这种多元性是永久的,不会像自然资源那样有枯竭的一天。

第6篇

国内舆论则大都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调视作政府在弱化GDP主义,国内经济增长理念正在全面转型,或政府重新调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关系,这也意味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扩大内需增长的新方式将面临很大挑战。

不过,无论是市场还是媒体对此似乎都有点解读过度。如果以平常心观之,今年中国GDP增速下调实际是件十分平常的事。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下调到7.5%,是8年来的第一次,但市场根本上就不用为此而担心。为了弱化政府的GDP主义,弱化地方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从根本上提高GDP增长的质量,政府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把经济增长速度降到了7%。既然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保八”,为衔接“十二五”规划,这次下调增长速度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以便让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够真正转移到提高质量与效益的轨道上来。

更为重要的是,每年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规划经济增长的速度为8%,但没有哪一年的实际增长刚好是8%或低于8%,这几年的经济增速基本年均超过10%――这好像是惯例了。但是,实际的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而规划仅是8%,那么这个规划的意义有多大呢?笔者推测,今年实际的GPD增长速度或许不会低于9%。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随GDP目标的下调而改变。

再从真实影响今年国内GDP增长下行的因素来看,下调GDP增速目标可能对货币政策放松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因为今年不仅银行信贷会保持适度的增长,企业融资渠道也比以前拓宽了。比如,去年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已下降到58%了,与早些年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大于90%有天壤之别。当前,国内市场的问题并非流动性不足,而在于流向。如果泛滥的流动性仅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那当然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去年的高利贷盛行就是恶果之一。而今年政府信贷与货币增长目标不仅要回归常态,还强调要给予实体经济以优质服务。由此可以判定,今年并不会由于信贷紧缩过度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

还有,当前市场最为关心的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先是一般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仍会保持去年24%左右的速度。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为28%,低于2010年,但增长幅度仍然不低。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住房销售总额仍达到5.9万亿,其增幅尽管小于2010年,但总额远高于2010年的5.2万亿。考虑到中国住房市场既是以一手楼为主的市场(占销售额80%),又是采取住房预售制度,所以,去年创纪录的住房销售总额必会体现在今、明两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上。加上保障性住房投资快速增长,即使假定商品房销售下降,整个住房投资的增长也根本不可能出现急剧下跌之势。而且,如果下半年商品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国内住房销售仍然可能出现新的增长。

通过公共财政让民众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应该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按照报告公布的数据,直接与民生相关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项目的支出达4万多亿。这些巨大的财政投入都将成为推动今年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至于国际市场复苏的不确定,特别是欧盟各国债务危机没完没了,确实对中国出口贸易打击不小。因此,政府报告对今年进出口总额的预计增长速度设定在10%左右,比去年实际增长下调了一成以上。不过,据分析,国际市场最为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特别是美国经济已开始好转,加上前几年国内企业出口的多元化扩张,今年中国进出口成绩并非那么不乐观。

总之,中国政府下调GDP增长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向市场发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信号,是逻辑上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非国内外市场反映的那样强烈,也不如国内某些评论所说的那样大。所以,市场更应以平常心来看这种政策目标调整。

第7篇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new normal)”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形势,他提醒人们,世界也许再也不能够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稳定的“正常”状态了,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的金融体系、新的消费观念和商业环境,以及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国内有研究认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主要情况是:1979-2013年,贵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在过去36年里,贵州经济增速低于8%的只有6个年份,低于7%的只有4个年份,其他各年均保持了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全省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国民财富(以GDP衡量)相当于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30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的20倍,比1413年建省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565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好几倍。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速、超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贵州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15%这一新的高点后,却呈现出逐年回落的情形:2012年13.6%,2013年12.5%,今年上半年10.8%。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贵州经济增速会不会一路下滑下去,同全国一样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呢?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常态,虽然会考虑外在因素和短期变动,但主要看的是内在因素和长期趋势。根据近年来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较强韧性,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不是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

从发展阶段看,贵州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工业化率为33.6%、城镇化率为37.8%;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以贵州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态势和潜力,只要不出现不可控的巨大外部冲击或持续的天灾人祸,贵州在今后几年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

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现阶段贵州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超过12%,这说明贵州高速超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表示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叫适度增长区间,它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波动的可接受的幅度,在这个波动幅度内,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既无通缩也无通胀。目前贵州经济基本上仍在适度高速增长区间的下限内运行,并没有继续下滑至“中高速”的明确证据。

因此,我认为,目前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的回落主要并不是内在因素造成的,而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包括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减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虽然外部影响和短期波动(下滑)很大,但贵州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今后几年高速超高速增长可能仍将是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第8篇

一、上半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一)上半年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但低于一季度增长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下降

今年以来,我区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重心从以增长速度为主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1-6月份生产总值达4690.29亿元,增长速度为15.8%,比上年同期水平下降了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了1.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名为第9名。

从我区三次产业增长情况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9%,第三产业增长12.3%。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经济增长总体水平略有下降,但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均有所加快,第三产业增长则下降幅度较大,为1.9个百分点: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三次产业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亟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我区经济增长惯例,二季度GDP增长普遍快于一季度,究其原因,我区消费增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稳定,而我区出口的绝对量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有限,因此支撑二季度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投资。往年二季度恰是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峰,如2009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3.8%。而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为3432.5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40.67%,降幅相当大。

(三)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较大幅度回落

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0.1个百分点,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的49.2%降为19.79%,降幅约为30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除价格因素外,在于上半年投资增长下降时,消费增长未能及时跟进,其有限的升幅难以与投资增长形成有效互补,进而弥补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缺口。

(四)下半年保持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任重道远

去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之和约为253%,而今年上半年二者之和仅为61%左右,差距相当大。1-7月份,投资和消费需求状况并无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8%,比1-6月份又下降了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从上半年的18.6%提高到18.7%,仅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

造成投资增长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看到今年投资的增长,是在去年的高基数上取得的,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要继续保持投资的高速增长难度很大。但从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看,1-7月份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同比增幅普遍下降较快,仅为上年增幅的4至5成:从新开工项目看,比上年下降了19.7%;从资金供给看,1-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为22.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显示资金面趋紧。由此可见。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大量增加库存取得的,要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下阶段需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尤其是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着力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二、下半年我区投资及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判断

(一)下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据有关方面分析,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二季度GDP折年率上升2.4%,低于市场预期的2.6%和一季度的修正值3.7%,库存投资、消费者支出和贸易增长均出现减慢迹象。6月份OECD综合先行指数(LEI)显示,美国先行指数经过4个月的增长放缓后,出现了2009年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表明经济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未来6个月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修订了自2007年开始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本次衰退要比人们之前判断的还要严重,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加大。

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季度在达到近期增长高点11.9%之后,二季度同比增速回落了1.6个百分点。当然,去年基数比较高是其重要原因,此外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三季度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报告,8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这是PMI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后的首度回升,并持续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呈现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展望下半年,预计我国经济将降中趋稳,随着新型战略产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诸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望实现全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

(二)下半年我区投资与消费增长预测

从图2可见,去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今年尤为明显,1-7月份为增长最低点。其原因固然与去年基数较高有。关,宏观形势变化背景下国家加大调控力度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我区上报国家的项目相当数量未能获得核准,影响了新开工项目规模。预计下半年为防止通货紧缩国家将适当放宽宏观调控力度,资金供给也将有所缓和,这将为我区加快投资增长提供较上半年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从自治区自身的情况看,自治区领导对当前投资的下滑极为重视,专题研究如何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快投资增长,以保持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综合上述因素,预计我区下半年投资增长将逐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三季度将逐步回升,全年增长8700亿元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第9篇

关键词:东亚经济增长模式;适宜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3日

日本和后来的亚洲“四小龙”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它们的政府起到主导作用。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引起对所谓“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更多讨论。

一、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简单概括为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经过战后近半世纪的经济增长而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经济增长范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五十年代起源于日本;20世纪六十年代后,发展到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相继仿效。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给东亚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和所持续的时间之长是令人瞩目的,创造的东亚奇迹。下面以“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时期和以后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其经济绩效。1965~1973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13%和7.9%,中国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在随后的11年中,即1973~1984年期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各为7.2%、8.2%和9.1%,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最近几十年,日本从千疮百孔的战败国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开始走向后工业化社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二、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

为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各国(地区)政府积极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市场的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提升适宜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更新换代,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东亚各国和地区把握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的机会,利用自己丰裕的劳动力大力发展鞋类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1964年的1.16%上升到1985年的6.4%;尤其是制成品出口猛增,1983年制成品出口额占发展中国家全部制成品出口总额的60%。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使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充分就业。在1960~1990年,东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的就业增长率要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南亚国家增长快。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的趋向是技术型劳动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领和技术人员占总的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上升。例如,台湾的比例从1980年的31.8%上升到39.8%。(表1)东亚国家劳动力需求的职业构成比例所发生的变化显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储备的增加,降低了稀缺的技术吸收和创新成本,导致相应的劳动力价格下降;同时,非技术工人工资的上涨,削弱了其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因此,东亚的出口演变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韩国政府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大力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演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台湾开始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20世纪六十年代末转变为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电子电器等出口产业的演变;20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取得成功,有21种电子产品的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20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的电脑终端机等若干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世界出口第一位。台湾发展以民间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不断提升适宜技术水平,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在经历几年经济增长缓慢之后,调整适宜技术结构,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发展重点。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新加坡高科技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磁盘和磁盘驱动器生产国,其产值占世界同类产品产值的80%。新加坡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极提升适宜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三、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从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经验而言,推行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者充分就业;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逐渐变得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从经济的增长中不断受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不仅发挥在经济增长的每个阶段上的生产要素结构的比较优势,而且通过动态比较优势的利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适宜技术从低级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向高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升级,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演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综上分析:遵循适宜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践是成功的。

四、结论

通过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特征和成功经验分析可知:健康的经济增长建立在遵循适宜技术的经济增长路径之上。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使其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效用,进而提高其稳态经济增长率。这说明遵循适宜技术的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践是成功。因此,采用适宜技术是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货币供给;经济增长;相关性

一、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完成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目标,政府必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控。市场经济存在着特殊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经济波动时有出现。货币供给在经济增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研究作为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涵,并对国内外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的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怎样控制货币供给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期为理论界与实业界提供借鉴。

二、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1.货币供给的内涵

货币供给就是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的货币供给主体向经济系统中投入货币、创造货币、扩张或者收缩货币的整个过程。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涵主要分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所谓动态的货币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某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者收缩货币的整个过程。而静态的货币供给是说在一定时点上处于流通中的货币存量,即平时说的货币供给量。

2.经济增长的内涵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某一国家人均产出或者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大小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的体现,也是对国家或者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进行衡量的标志。

三、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推动论、中性论和抑制论3种观点。曾令华发现我国名义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实际经济增长率亦随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货币供应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姚远发现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性,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经济增长并不对货币供应有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货币供应量的改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的变化却并非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米咏梅、王宪勇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源是总供给的冲击,总供给冲击产能对出波动的90%进行解释。

增加货币供给会提高均衡时的资本存量,推动经济增长,但就长期而言,货币供给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有限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等非货币条件。杨柳和李力利用Calvo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货币非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源。潘李剑研究货币供给与经济波动,短期看来,广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明显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然而长期来说二者不会影响经济波动。傅伟力持有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不能对GDP的变动进行很好的解释。同时,还有研究认为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和实际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实际货币增长率并非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今后发展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货币政策应重视稳定物价,突出货币政策的主体地位,中国货币供给必须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从而推动中国利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地调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曾令华:论我国M2对GDP的比例[J].金融研究,2001,6.

[2]张 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EMC模型分析[J].中国社科研究生院学报,2006,1.

[3]姚 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2.

[4]黄忠民 高 珂:中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86-2007[J].中国经贸,2009,16.

[5]米咏梅 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2011,3.

[6]杨 柳 李 力: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5.

[7]潘李剑: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波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2,1.

第11篇

[关键词] 对外贸易依存度 因素分析 对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即进出口商品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越大,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越紧密。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重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加快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为此,就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张迅速的是否合理的问

题,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和特征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5096.15亿美元到2006年的1.73万亿美元,2007年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水涨船高,2001年为43.9%,2002年突破50%,2003年为60.3%,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更是接近70%,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据统计,从1820年到2003年,世界出口依存度从1%上升到20.8%,长期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生产增长速度,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依据国际统计经验表明,贸易依存度与一国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即小国的外贸依存度一般高于大国,而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则表现出现对稳定性。而我国从2001年开始,外贸依存度每年都以接近或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攀升,使我国表现出小国的特征。(3)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巨大的出口贸易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对外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这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市场的需要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的因素分析

解析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的原因,既要从宏观上,即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环境上加以考虑;也要从微观上,即要考察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结构等具体的情况。因此,对我国外贸依存度不能简单地认为过高或者过低,关键是要分析影响外贸依存度背后的深刻因素,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信任程度增加,使对外贸易可预期收入信心增强,交易成本减少,世界贸易的的发展也迅速增长。1980年到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到达6.1%,世界平均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35.9%提高到2000年40.8%。这表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对外依存度都在不断的提高。显然,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和国际趋势的发展是一致的。

2.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大。我国自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已达贸易方式,占据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半壁江山,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特点,即增值率底,多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需要进口,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差,与国内经济联系不紧密,无法真实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倘若剔出加工贸易相下的进出口部分,我国外贸依存度则将大大降低。

3.统计方法的影响。按照现行的外贸依存度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也是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GDP构成的不同。一般来讲,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如果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外贸依存度就越低。而我国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价格也相对低廉,一些本应计入GDP的服务业增加值无法获得统计数字。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由此也是影响到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重要原因。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村中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有的也没有统计到GDP中。三是我国人民币的低估。我国是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我国计算外贸总额是以美元计量,而以人民币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再以人民币贬值后的美元汇率计算,这也将高估我国外贸依存度。

4.国家贸易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型而不是需要拉动型,国内市场明显不足。因此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越高,则其相对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外贸依存度就越低。1979年到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为18%,尤其是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提高。

以上影响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有的导致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有的夸大了贸易依存度,经过剔出一些不确定因素,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不断升高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国同世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也同国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国际依赖的程度加深。

三、对策探讨

1.注重内外均衡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这样促使了外贸依存度的不断升高。内需不足导致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加深。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降低外贸依存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大国的崛起必须正确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单纯的出口导向型不可能长期维持一个大国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需求结构中的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形成内外结合的发展战略,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2.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大多都是产品的初级加工,使得资源性产品和能源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这使我国对资源和能源的供应压力剧增。而且,企业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因此,要不断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和投资转变以量取胜的观念,积极地创造和形成技术优势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国有企业应增加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注重发展我国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二是注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品化率。

3.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是指通过提供服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运输、旅游、建筑、劳务输出等,而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相对滞后。而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扩展经济规模,从而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扭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制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4.建立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要加强对外贸易运行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分析,扶持外向型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国家在经济参与到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政府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统筹能力,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总量及其趋势,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保证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晓芳: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第12篇

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被卷入其中无法自拔,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主要经济数据也让市场倍感担忧,曾被寄予厚望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因为刺激经济的效果不佳,而渐渐淡出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外部环境持续震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未来经济增速放缓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外部环境持续影响国内经济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许江山对本刊记者表示,“欧洲债务问题的演化发展仍然是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走势的主导因素,近期,欧元区就解决债务问题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所提振,不过长期来看,债务危机的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1月30日,标普正式下调了15家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其中多数为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欧债危机对欧洲银行业带来的伤害正越来越大,并进而威胁着美国银行业的安全,随着明年的1-4月份意大利债务偿还的高峰来临,加上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欧元区银行系统甚至全球银行业都面临危险。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欧洲已经很难避免经济衰退的结局,比较好的结果是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欧洲问题还在不断恶化,日本负债率也接近200%,美国已经突破了14.3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兴经济体,但目前新兴经济体还不能完全取达国家的地位。”许江山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支持在下降,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客观来说,国际环境中的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对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的主要参数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出口增速已从今年8月的22.3%降至10月的7.5%。近几个月来,电子产品、船舶、纺织等出口敏感行业生产增速放缓。预计四季度海外订单将继续下降,明年出口增幅将更受影响。

日前,世界银行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报告中指出,外部需求的萎靡正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也处在外需趋缓的影响下,从2010年初到2011年三季度,中国外需从40%直落至10%,不过强劲的内需弥补了外需的走弱。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内需增长了10.7%,高于2010年同期的9.7%。世行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1%,到2012年中国将进行经济转型,减少对投资和制造业的依赖,但经济增速将放缓至8.4%。

经济增速趋缓成主基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疲软无疑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未来的主基调。“2003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但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他指出,由于外需调整尚需时日,而国内消费一时不能快速填补外需减少的空白,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等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必然是走向相对减缓增长的平台。

1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这是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般情况下,PMI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而50%以下则反映经济收缩。

“11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并且已经低于50%,这说明经济景气从扩张转为收缩,预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回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产品订单和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反映市场需求总体走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可能从成本提高转向订单不足;但是由于国内投资增长仍保持较高水平,消费增长稳中略有提高,因此未来经济增速回调预计仍将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我国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9.7%、9.5%、9.1%。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外部需求的影响,我国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继续走低,不过今年GDP的增速将保持在9%以上。

第1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着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

一、

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第1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第1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