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教学与科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学;科研;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型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互动
在教育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教学型地方高校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两项工作正像是高校的两只翅膀,虽然各自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是只有两者相互协作才能最终带动高校的腾飞。因此,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互动是势在必行的。
一、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科研和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良好互动的主要原因是两项工作的发展不够均衡。这种局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过度重视教学工作而对科研工作有所疏忽,甚至认为对科研工作的过分关注会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学校在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以教学水平为依据,忽略了教师科研成绩。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型高校缺少优势学科,教学课程质量偏低,教师难以围绕教学课程开展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再加上地方高校的科研条件普遍较差,正常的科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这就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成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二、如何实现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
1.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促进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为了实现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良好互动,加强教学型地方高校的内部改革,就需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的局面,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对科研工作的各项投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另外,为了使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激励,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如果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或者不够稳定,可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更多地选择一些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新手段、多媒体教学等有助于改善教学工作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实现两项工作的齐头并进。
2.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高校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能对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加强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吸纳学术科研成果。为此,将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是教学型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以科研成果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果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教学成果是评价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尺度,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直接导致教师过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忽略科研工作的进行,严重阻碍了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教师应该是教师和研究者的结合体,对教师能力和声誉的评价应该综合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绩。因此,为了加强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有必要将科研成绩纳入到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另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努力转变过度追逐声誉的心态,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
4.实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促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实现互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个人努力外,地方高校可以实行科研学分制,通过学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此,学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开放实验室以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等。最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除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之外,需要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充分评价,并要将学生的科研成绩纳入到综合成绩中,使科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三、结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有必要将科研实践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尽管各地方高校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但是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科研工作的大力开展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极大改善。
参考文献: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研关系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14-02
在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观点概述
1.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和科研有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它们都是对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科研新知识用于教学,有利于新知识传播。这对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掌握是积极的,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兴趣是积极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知识基础,对培养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2.教学与科研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负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教学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对教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表现在教学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而那些对科研兴趣浓厚、成果突出的研究者,往往对教学持最消极态度。从人的个性特征看,好研究者喜独处,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谈;好教学者喜群处,对外界干扰和压力反应积极,乐于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关系也是负相关的。
3.教学与科研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零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与科研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这两种活动各自独立,基本不相关,相关性趋于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本文不对此展开分析。
二 高校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1.教师的素质要素概述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判断和识别能力。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由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构成,科研能力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同样要具备教师所共有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能力、气质、人格魅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强弱,与科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有关。
2.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1)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了可能性条件。毫无疑问,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性条件。一个科研能力太差的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必然很有限,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仅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两种之间是可能性关系,没有必然性。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气质、沟通能力等要素的影响。这也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培训的原因所在。
(2)科研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时联系不是很密切。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杂乱,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偏,虽然论文不少,但能跟教学内容扯上关系的不多。教师如果根据个人科研的喜好,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讲授自己擅长而非课程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科研能力要转化为教学能力也需要找到有效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否则,科研只能是教师个人的单纯的学术素养。因此,基于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三 高校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条件
1.科学完善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是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教授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从大学的发展史和大学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看,大学的根本意义还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教学环节。大学需要并应该去培养更多愿意并善于履行教学职责的人才,而不是忽视甚至打压这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制度导向,这种制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只有制度导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科学合理,才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之间失衡。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2.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是关键
科研能力并不当然地等于教学能力,要想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科研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果科研内容杂乱,脱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即使科研能力很强,对提高教学能力也难有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这样的科研能力根本不具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科研,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变换,科研文字表述与教学语言表述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生涩呆板的语言进行教学,很难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听课效果。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形式的转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再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教学语言需要艺术性,一个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教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行为的艺术,讲台就是舞台,声、行、意、情并茂的教师更能打动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切,绝不是仅靠科研能力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全面发展。
3.师德是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思想保证
教师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极易引起“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职称,教师会很重视科研,对教学则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在高校很普遍,教授上课时,学生睡倒一片或者严重“翘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他们在科研方面相对就显得较弱,职称也受影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晏才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仅是个讲师。所以,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除其他条件外,思德也是不可少的。只有那些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自觉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自觉地把科研能力努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两者良性循环。
目前,不仅高职高专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很多本科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实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院校自身定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引导和约束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教学与科研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必然受所属高校各项制度制约。尤其普通院校自身利益出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评选标准,并将发展科研视为层次升级的最佳选择。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时,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科研上;同时关于“优秀学生”的评定,成绩、科研占据重要成分,忽略学生自身德育品性和成果获取的途径。教学与科研环环相扣的魅力就是:互相托举、补台不拆台。
二、教学与科研互促
1、科研?c教学的传承关系
科研与教学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挖掘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教学是教授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科研是建立在专业知识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挖掘。折射出教学与科研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应用,并相互佐证;反映出科研是教学的传承、发展。2016年10月15日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无疑是对教学、科研中活动主体的要求。充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基础上,构建“学-研-产”发展模式,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信息融合、优秀实验团队、先进实验设备等优势的充分发挥,开展以科研活动的根本目,增进教学内容、方式改进和创新,延伸教学活动到科研生产目标,最终达到强化教学的时效性。
2、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无论高校科研具有如何的高瞻性,必然是建立在大学教学的重点建设内容。教师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接触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感悟并能够焕发学生的亮点,逐步渗入科研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质量都对科研的助推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着“人才培养为”中心,发展“老带新”、“先学带后学”,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传承关系。科研教师以学术报告、现场实践等方式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实践中,促进科研发展。
3、科研与教学的互促作用
科研成果的提升,是学校集合优质资源与师生努力的共同结果。科学研究能够深化思维逻辑、改善沟通、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及细心踏实的优良品质;这些也是当今师生具备改革创新的基本能力。通过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过程思考、概括与总结融入到教学中去,转化为教学优势;同时尽可能的让学生融入基本的科研当中,充分带动学生能动性,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参与其中,存心理上获得一种主体性自我认知,从而提高沟通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沟通的效果、互信程度得到极大的改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明显的提高。不断涌现出教育能手、精品课程、科研硕果。近年来,372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了7693名本科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教师将科研实践转化为专著47部,教材38部。以安全学院为例,具有科研经历的教授为相关代课教师;同时根据课程需要渗透科研相关内容,基本上有3个课时。本科毕业生均从科研出发,以良好的科研反哺教学,达到科研、教学的共赢。安全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获批,足以证明“教学科研”融合与互相托举功效。
三、制度保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责任,各方都要担负起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合理的制度是建立教学与科研的互促关系永久保障。西安科技大学召开了人才和教学工作会议,在制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时,把建设一流本科作为核心指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正在扭转,科研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教师评聘奖励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这些举措,不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交流互动,优化教学内在机制与实施环境,推动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科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关键词:科研;教学;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05-03
当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双重责任,学术性与教育性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讲,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包括为人才培养所展开的一切工作,例如备课、授课、作业检查、考试等。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创造知识,是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收集、深入调查、精准实验等获得知识的创造性工作。与科研相关的活动还包括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两者的关系应该加以具体分析,科研与教学在高校内部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内教学与科研彼此分离的趋势越加明显,两者之间的界限也越加明晰。不可否认,任何时代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这一基本职能不应该被忽视。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国家到高校,包括教师个人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定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一、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科技水平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政府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而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也获得了很多平台与机会,国家还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引导并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目前高校负责和承担了全国超过半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分科技攻关项目。然而关于高校教学,国家只是在一些政策法令中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以及项目则是寥寥无几。就资源配置而言,我国在高等学校的财政支持方面也表现出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费拨款与科研经费,其中国家经费拨款的主要依据是各高校学生的人数,国家科研经费则是高校依据自身的科研水平与科研力争取获得。由此可见,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质量与高校所获得经费多少没有关联,但是高校却能够通过提升科研能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这种依赖国家政府投入科研经费的体制使得高校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期得到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对于教学的关注自然有所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需要依靠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基于此,在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相关制度中也表现出了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激励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划分为若干等级,对于各个级别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研究成果等级越高,奖励也越多。很多高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是教师教学课时费的数倍。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而教学能力往往被忽视,或者仅仅作为参考。此外,高校内部对于科研与教学的资源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高校将大量经费用于科学研究,缺乏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工作。
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之间并不矛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难以很好地两者兼顾。在国家与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面对这样的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中,而教学工作则难以全力以赴。由于科研与教学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教师很难真正地做到两者兼顾。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动力,教师对于教学积极性不高,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缺乏热情,照本宣科,与学生之间关系冷淡,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与监督往往重视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将教学工作当作是负担。
高校中除了教师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就是学生。大学生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除了大学校园内自由轻松的生活之外,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所遇到的老师也有着无限的期待。但是,由于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对于高校教学的期望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高校教师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授课准备,教学内容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这样的授课不仅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代签到、玩手机、睡大觉成为大学课堂中学生的普遍状态。很多大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并不高,抱怨课堂内容乏味,气氛沉闷,对上课缺乏热情,学生的不满意与高校对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
二、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原因
大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同时也是国家进行科学研究与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当今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托。在科技之上的环境中,政府必然会在一系列针对高校的政策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大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高校的科学研究。国家以“211”、“985”院校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的项目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国家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关注则较少,缺乏一些实质性的措施。
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比2005年的1792所增长了42.86%。高校数量的增加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对于高校之间的评估与比较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以及武书连高校排行榜是目前我国较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高校评估体系,在这两个不同考核体系中与科研相关的指标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当然其中不乏存在科研指标相对更容易量化与测量的原因,但是这样的评估标准设计更多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对于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视。高校科研能力的高低、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对于高校的定位与评价。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家长与学生对于高校的选择越来越慎重。知名度高、排名靠前的高校成为广大学子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校势必会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与声望。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由2005年的1561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2547万人,涨幅达到6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于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都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对其进行与教学相关的专业训练与培养,但是高校教师大多是由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特长的专业人士来担任的,没有明确的院系或专业可以专注于高校教师的培养,所以有可能成为高校教师“候选人”的大多专业能力出众,但教学技能欠缺。由于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注重候选人的学历、毕业院校以及科研能力,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候选人,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候选人更是青睐有加。经过这样筛选进入高校的教师大多擅长科研多于教学,对科研的兴趣也高于教学,科研带给个人的成就感也高于教学,因此很多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后自然地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对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其中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责,而且与基础教育不同的是在高校中学生学习的是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前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这就尤其需要高校教师给予认真的引导与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国家以及高校对于科研的重视远远超过教学工作。高校内部对于教师的评价、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大多也都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标准,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科研能力的教师比教学经验丰富但科研成果平平的教师更加容易获得校方认可,在职称评定薪资奖励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也就是说教师获得报酬、荣誉与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科研,而专注于教学所带来的利益非常有限。科研与教学所带来的收益相差甚远,很多教师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因此教师纷纷转向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大收益的科研工作,甚至有些教师在社会上兼任了很多职位,教师为校外兼职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远超过其为教学工作所付出的。
三、改善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措施
高校作为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为了加强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应该对高校的财政资助形式进行创新,增加针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与支持。目前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以高校的运行需求为依据,实行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的一体化资助方式。对于用在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的费用分配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很难保证国家的财政资助真正落实到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支持上。因此我国可以向英美等国家学习,对高校拨款进行用途限定,保障高校确实将财政经费用于教学工作。同时对于高校的支出统计应该要求其明确表明各项资金的用途,从而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投入进行有效监控。
目前,我国高校用于科研的资金主要是通过申请科研项目的方式获得的,而科研项目的申请大多是竞争机制,这就导致高校科研能力越强,其可以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越多,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就越多,这种竞争机制激发了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我国高校的教学经费主要是固定拨款,国家根据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给予财政支持。因此高校很难依靠高质量的教学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高校缺乏改进教学品质、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在美国设有学历教育发展基金,专门为教学提供支持,这一基金主要是帮助能够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国可以设立有竞争性的教学拨款,提高各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各高校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在关注科研的同时做好高校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职工作。
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厚此薄彼”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晋升聘任、绩效考核、奖金荣誉等都与科研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教学对于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该对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增加教学在考核机制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学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对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而言,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对象之一。因此,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最直接的监测手段,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评教在教师考核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学生评教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作用。高校应该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及评测方式,评测内容应该包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内容的翔实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师生交流互动的程度等,评测内容要反映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以此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使其对教学工作加以重视。另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应该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于重视教学工作的教师加以奖励,学校对于教学质量不过关的教师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这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在当前的高校环境中,教师依靠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更大的荣誉、更高的地位,但是高校教师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人员不同,他们最基本的一个角色是教师,其在高校从事科W研究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这是当前高校教师需要明确的。当今社会略显浮躁,大众对于金钱、荣誉、地位的追求更加强烈,但是高校教师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守本心,时刻谨记自己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更是一名教师,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加强教师自身对于职业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完成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
不可否认,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有些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科研水平甚至强制性地为教师设置科研任务量,这也为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但是教师并不能以此为借口敷衍教学工作。面对这样的压力,高校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两者冲突的关系转为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基础教育,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除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外,教师可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将这一领域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学工作,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
⒖嘉南祝
[1]卞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孰为熊掌孰为鱼?[J].教育教学论坛,2013,(8):5-7.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1):52-55.
[3]田有,冯t,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33-35.
[4]尹先清,梅平,付家新,郑延成.科研与教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2,(6):43-44.
[5]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学校 科研 教学 作用 联系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出现了一大批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他们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并将其定位为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是代表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和科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条件性。如何协调好应用型本科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事关应用型本科如何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现状
应用型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对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问题总是有各种争议,但一点是统一的,就是在确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科研重要性的同时,从没忽视教学的中心地位,即以教学中心,教学工作的地位在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无容置疑[2]。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要以教学为主,科研要反哺教学。但现实情况是,在相当多的应用型大学中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总是尖锐的,教学明显处于下风。许多高校甚至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在评定职称和对教师进行奖励时,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分别对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细则。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不同,科研成果比较容易度量和简单化操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这种状况使人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人们出于自己的各种功利目的,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科研。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最终导致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严重滑坡。
二、教学科研内在统一性
事实上,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都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教学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的平衡点,把握好两者结合的最合理度,因为能否辩证地认识并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色人才的关键所在。
1.教学带动科研
教学是大学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原动力。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学校各专业和学科的基础是由教学工作所给予的,也体现在相当多的教学环节与科研工作难分彼此。例如,大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论文,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某一学术领域上有一定的见解或成就,否则就难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科学的精神,就要求教师对科学必须具有强烈的兴趣、高度的热情。大学教育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学相长,教学互动,而交流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和触发的灵感,往往成为激发教师科研创造的源泉,为科研提供新的生长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目的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谙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2.科研促进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远追求的目标,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剂,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主力军是高校教师,大部分是既从事教学又搞科研的非专职科研人员,他们利用教学之余进行科研活动,是高校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教师身上兼备着教学和科研的素质,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多,很容易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学术动态、学术信息。通过学术交流,丰富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书本知识外,善于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思想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渗入课堂教学之中,科研成果进教材,科研成果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自己上课的风格、自己上课的特色。另外,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可促进其知识的更新,科研成果的创造,又能为教学增加新的内容。
三、教学与科研在应用型高校中的作用
教学是直接育人,直接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科研主要是间接育人,如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更新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但有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也直接育人,如教师通过带学生做应用性与开发性的科研课题来达到提高培养学生的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科研成果验正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为教学提供使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达到了学以致用,既巩固了知识,又学会了应用,在巩固中应用,又在应用研究中巩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培养了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在实践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因而,可以在相似理论基础之下进行激活、整合与统一,才使统一成为可能。根据相似性理论,其两者可以统一,也能统一。统一的条件是教学的实践性与科研的应用性,而现实基础则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中心的纽带。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其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基础。钱伟长院士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必须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于是开始自学或选课,这样的学习更为扎实、实用,可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需要以理论作指导,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参与科研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学习过程,是教学的深化,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逐渐融入了实践探索中。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又需要大量数据积累和反复的探索实践,这为不同水平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理想的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在实验研究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共同克服困难,培养了良好的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强化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途径,促进两者良性循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资源有限性 效用 教学 科研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设。相关主体假设:模型中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自身和高校教师三类。资源有限性假设:无论从何主体角度,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经费等,教师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精力等。序数效用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都能为相关主体带来效用(或效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种效用难以具体量化,但可以排序。相互替代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以相互替代,即一定量的资源既可投入教学也可投入科研,但带来的边际效用有所不同。
2、函数模型。目标函数是相关主体在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下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自主选择投^教学或科研活动的经费、时间或精力等资源,以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基本模型是经济学中的效用模型,当坐标系中的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总效用达到最大,相关主体的选择行为达到平衡状态,见图1。
二、效用模型下不同主体教学与科研选择的动因分析
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线代表着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总投入,包括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经费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坐标系中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不变的。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资源分配至少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在不同的高校之间进行分配,二是如何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之间进行分配。依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教学经费的分配依据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一般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所以相对稳定。而科研经费则主要依据各学校的科研实力,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不同学校间差距较大。从政府部门角度,教学经费投入带来的效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上,时滞较长、见效较慢。而科研经费投入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直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人才密集的高校更是寄予了承担经济崛起、国家振兴的厚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研活动的政策措施。科研投入的边际效用远远高于教学投入的边际效用,因此,政府的经费投入总是向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倾斜,这也是目前很多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诱因之一。政府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2。
2、高校自身。高校的预算约束线是指高校从政府部门或企业等社会渠道获取的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总额。与政府的高校经费投入预算线不同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尽管来源于政府的教学经费是稳定的,高校可通过强化科研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因此,高校的经费总额是可变的,即坐标系中高校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可变的。办学效益(效用)最大化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教学应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但人才培养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量化且不确定性强。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教学质量如何,政府拨付的教学经费并无增减,所以对教学活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而科研对高校则更具激励作用:科研活动可为高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员工待遇,可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同类高校间的排名,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因此,对高校而言,科研活动的边际效用也远远高于教学活动,明确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经济学动因,再来考察目前很多高校制定的科研导向型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机制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科研活动本身会影响到科研经费,所以高校的预算约束线将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生变量,但为了简化说明,我们暂不考虑科研活动对科研经费的反作用。高校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3。
3、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活动直接参与者的微观主体――教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其预算约束线应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之和。在任何时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最为稀缺和有限的资源,因此,坐标系中教师主体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长期不变的。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分别致力于高深知识的传播与创造,都需要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师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仍然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这里的效用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回报。出于对职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授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学生、教学督导、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这应是投身教学活动的最大回报,也是偏向教学型的教师存在的根本原因。但以下事实不容忽视:第一,教学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还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第二,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已知的知识,虽也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但在主讲科目相对固定、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可能变成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职业疲劳感渐增而新鲜满足感递减;第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的经济利益之间缺乏关切度: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正向激励措施一般只涉及5%左右的教师,而评教结果最差的教师也极少受到末位淘汰、扣发奖金的惩罚,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与教学相比,科研活动对教师则更具吸引力:第一,除却社会调研环节,科研成果多是教师潜心书斋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大;第二,科研活动是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必须全力以赴、深入探究,每次攻克难关之后,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永不衰减;第三,无论是论文专著,还是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容易量化,成果质量也有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第四,在科研导向型职称评审体制和薪酬体制下,科研活动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薪酬奖励等物质待遇高度相关。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能提供给教师更大的回报,大多数教师都尽可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活动。教师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教学科研最佳组合见图4和图5。
三、协调好教学科研关系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如同一架梯子的两个支柱,只有同样坚固和稳定才能确保高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登攀,任何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将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深刻领会教学科研失衡原因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消除造成上述状况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根源,合理协调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目标。
1、政府层面。一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出发,应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不同层次(部属、省属、市
属)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分类指导,鼓励高校突出优势、错峰发展,且不可简单化、一刀切地按科研实力进行综合排名。二是改革目前的高校办学经费预算体制,适当增加灵活度。对教学经费的拨付既要根据学生规模确定基数,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情况给予奖励,以激发高校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三是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改变目前的“科研至上”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教学工作的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效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平民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沈阳药科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两所药学院校之一,始终面向全国招生,其招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其科学研究在数量和档次上不断增加和提升;而作为药科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化学物资及制品,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专业性强、安全性要求高、交接需及时等特点,如何及时、应时地购置准备所需的化学物品,满足教学、科研工作所需,是我们后勤物资供应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购置的计划性,兼顾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有条不紊进行精心计划、合理安排,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探索解决.[1]。
1.高校常规化学物资的购置供应
这里所说的常规化学物资是主要指实验教学所需、每年都需购置的一般化学物品,按形状分为固体、液体、气体。这类化学物品具有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较好购置,可根据往年的用量,兼顾近年的招生班次和人数,计算时留有一定余富,保证满足用量,和规模大和信用好的供应商处购置,保证我们基础化学物资供应质量和数量要求。
2. 多渠道扩展采购途径,降低采购成本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络购物方兴未艾,坚持多渠道、全方位考虑进货途径,以期降低购置成本,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落实采购计划,降低采购成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购置途径正规,环节规范,严格遵守学校财经制度,确保学校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
3.科研化学物品的差别考虑
作为高校,教学是第一位的,必须重视并加以保障,不能出现问题。对实验教学所有所需化学物资的种类数量应加强统计,保证储备一定数量化学物资,确保实验教学使用安全,是教学平稳运行,同时与本地化学物资公司经常保持联系,及时购置。但近几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的数量和档次都有所提升,科研所需化学物品具有种类多而杂,化学结构复杂,且所需随机性强,需具备一定的化学及药学专业知识和广泛的购置渠道的人员才能完成。
4.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保证精准供应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所需购置的化学物资,目的都是为了能应时使用,但购买者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一些环节,需要负责购置人员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协调,例如,首先需了解使用者所需化学物资及制品的种类、标准、规格、数量、何时使用等情况,然后根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落实采购单位。若与使用者要求不符,还需与使用者协商修改。最后确保在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5. 特殊化学制品的购置供应处理[2,3]
药科大学的化学制品,有一些是国家控制的毒、麻、刺激性及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国家和单位均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使用时要告知使用者其相关规定和严重性。确定必须使用时,与其说明购置此类化学制品需要一定时间和程序,使之有所了解,并尽快向相关部门领导请示申领,联系购置,并严控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确保到货安全,同时提醒使用者注意使用储存回收的应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在购置使用过程中使用不当,不仅会给当事的单位和个人造成经济上的财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破坏。
6.不易保管生物制品的购置供应处理
随着生物药物的研发及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开设,购置化学生物制品的机会和频次增多,这些物品的购置供应具有价值高、包装小、用量少、易失效的特点,在购置供应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沟通协调,做到及时应时准确购置供应,确保化学生物制品的时效性,保证物品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物品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7.急需化学物品的应时购置处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项目不断增多,教学和科研上会遇到急用某些化学物品情况,为及时处置教学科研所需,必须马上全面地了解情况,尽快联系安排落实,就近就快购置,力争避免贻误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要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化学物品购置的计划性,及早提交购置计划,减轻化学物品购置工作的压力。
8.高校对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备供应[4]
作为化学物质为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 购置后要及时验收储备入库,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技术参数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口产品报关审批单等,按照标准、严格验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做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储存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存放的仓库,设置货物架、台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例如化学物品离地离墙存放做到存放安全、堆放稳固、排列整齐、便于搬运。
设立清晰醒目的标识标牌分类标明危化事故应急储备的品名、数量、性质、危害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对于活性炭、漂白粉、烧碱、洗消粉、金属钠等及其它新增危化的易燃易爆物品应按照产品性能和技术要求实行分库分隔存放,并达到防潮、防腐蚀、通风、防火、防破损等要求实施。在储存中每年产生的损耗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
9.消防设施的配置、更新、维护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科研;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19-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科研的氛围和环境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单纯依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因此,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二者不可或缺,如何处理好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一、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一)高校评价机制问题
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国家层面上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进而导致高校许多相关政策都偏重于科研院所,其评价标准也明显倾向于科研。社会评价方式、大学排名和公众评说会影响高校的生源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压力下,迫使高校不得不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这种做法却给学校教学质量带来巨大的冲击。久而久之,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体系扭曲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
(二)教师评价机制问题
受国家及高校对科研评价机制的引导,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不能充分进行权衡。许多高校一味追求科研经费和项目荣誉,过分强调科研工作,导致各个学院逐渐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甚至当科研与教学发生时间冲突时,有些老师甚至不惜调课或停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也有很多老师急功近利,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研究也属于低级重复。这些做法不仅影响教学,更影响科研正常有序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正如总理所说,教育走得太快等落下的灵魂。
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教学与科研应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二者互为促进,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缺一不可,因此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的基础之上,这就有赖于阅读。如果不坚持阅读,旧知识会不断被遗忘,而新知识尚未及时汲取,这样整个知识结构就会失调。因此高校教师应随时通过文献及书本的阅读更新知识,并带着教学基础上的思考去阅读,这往往是科研的起点与创新点,这种做法又反作用于教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加有效推动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从教学工作中寻求学术的生长点
教学扎根于科研,才能使其避免流于肤浅。当我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中给学生讲授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获得降解石油的超级细菌时,发现教材的知识点滞后,便查找了最新研究文章,并把更新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学者都没有谈到的耐低温降解菌的问题,便带着几名学生做起了耐低温细菌的筛选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申请协同创新项目,获得了该项研究的资助。让同学们巩固课上知识的同时也挖掘出了科研的生长点。
(三)摆脱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相一致,教师工作起来便会十分得心应手。即课堂讲授的,也是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如此一来,科研便会为教学夯实基础,反过来教学又推动科研。然而现实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来说,牵肠挂肚的是自己苦苦从事了若干年的专业,而辛苦教授的却是自己都不熟悉的课程。这种教学与科研脱节的情况在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高校教师就需要换一个视角,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科研的新领地。我的教育背景是生物科学,而学校这方面的课程较少,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很感兴趣,我就开全校公共选修课。先开了《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这门课,我精心备课,认真教学,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个学期都有50―6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此类课程,同学欢迎,学校需要,也巩固了专业。在学校、学生、教师三者之间找到交汇点,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让二者齐头并进。
三、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问题对完善二者之间关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评价机制
鉴于上述对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辩证统一的分析,首先国家应完善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大学定位不同,评价制度也需不同,建立分类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校主要的两种类型。针对研究型大学,国家在评估和资助方面可以侧重于科研成果,而对于应用型大学,教学成果可作为主要评估和资助指标。如此,二者都能更好地体现出公平和效益。国家还需根据学校发展特色、社会需求等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差异性评价标准,使各大学、各学科、各专业等体现出地区特色。另外,高校也应立足于本校基础和学科发展特点,明确教学和科研定位。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为主,重点抓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研究促进教学,使教学有据可依,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W模式。应用型大学则要大力发展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科研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各高校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保持快速发展。
(二)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
高校对教师的质量评价应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明确教学为首要任务,科研为重要补充,让科研促进教学;并且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指标,循序渐进的推动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充分体现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在对高校教师双重要求的情况下,难免造成教师压力过大,个人认为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也可借鉴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学型人才、科研型人才以及教学科研型人才。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高校教师在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科研。因此,提升教师待遇,减轻生活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摆正教师的工作方向。
(三)高校教师努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融合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科研的主体,教师应在教授课堂知识之外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形成“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的模式,形成“科研一教学统一体”的和谐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自己最新科研成果并与学生交流科研心得。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向学生传播最新科研动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操。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让学生实践课上所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中实现教学互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科研能力,真正做到教研相长。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不误培养学生的百年大计,才能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人才,才能使现代高校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中国教育向着蓬勃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与融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王鹏.论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意义原则与结构体系[J].高教研究,2008,(4).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关键词:加拿大综合型大学;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平衡
作者简介:石慧(1987-),女,湖南娄底人,河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
杨慧勇(1982-),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13-02
加拿大高校对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时间都有明确规定。综合型高校相对其他高校,学生人数庞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完成不了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满足不了学校或院系的期望和要求。本文将首先介绍加拿大综合型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情况,接着将指出教师在平衡教学和科研时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背景介绍
2000年,美国卡耐基委员会(Carnegie Commission)重新确定了北美高校的10种不同类型。该规章界定了两种不同层次的综合型大学:硕士类(综合型)高校 I和硕士类(综合性)高校 II,其中硕士类(综合型)高校 I要求学生人数至少为2500名,硕士类(综合性)高校II学生人数应为1500~2500名。北美的综合型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综合型大学的学生人数更多,意味着庞大的教学任务;高校有能力从事科研并建立相关科研部门,意味着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要求。
北美的高等教育重视对每位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和尊重,这对教师在教学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高要求。然而,与研究型高校相比,综合型高校的教学量更大,通常每学期是3~4门课,有的甚至是其他高校的2倍。学生人数多、班级规模大不仅影响了教师关注每位学生的能力,也直接导致教师科研减少。根据美国教育学家Boyer的调查,1988年至1990年间综合型大学41%的教师没有任何科研文章发表,①繁重的教学任务占去了本该属于教师科研的时间。加拿大范莎学院研究顾问Fisher提出科研主要有三类:基于自身兴趣的科研、和教学相关的科研以及应用类科研。②对于综合型高校教师而言,自身的兴趣和学校的要求是他们参与科研的主要动机。虽然很多教师非常希望做科研,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在科研上仅限于文献概述或小型独立研究,以此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科研项目;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机会做科研,但学校对他们的科研方向要求和自己本身的科研兴趣不一致。
尽管如此,综合型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希望有一定数量的科研和,其中一些甚至期望更多。而且相比研究型高校,很多综合型高校对于学术科研活动的定义更加宽泛,对于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也给予更多的时间宽限。正如Dalbey 教授所说:“举个例子,我们可能看重课程研究,看重发表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在很多研究型院校而言也许是学术活动之外的事情。我们可能比其他研究型院校更看重评审学术会议,比如说现代语言协会(MLA)的学术会议,虽然会议上展示的科研都是还没有出版和发表的。如果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证明他正在努力地写一本书,那么很有可能一所综合型大学会比一所研究型大学给他更长的准备时间。”③
二、教学和科研的挑战
加拿大高校和国内高校的教学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就包括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其他电子器材设备的应用使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起来。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新老教师都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对教师而言,尤其是老教师,尽快地熟练掌握和有效地使用这些多媒体设备也是一大挑战。
第二个教学主要的挑战来自教学中师生比例过低的问题。教学不应只是信息的传递,教学不应只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关注到学生个体、与学生产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体验式教学和构建主义教学就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例子。然而,综合型高校大班讲授式的课堂,师生比例值一般很低,一个教师很可能面对上百的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有很多教师,包括教授,虽然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科研经验,却在教学上缺乏热情,也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将专业知识和经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系表现尤为突出。
科研方面,北美高校教师绝大多数科研都需要经费来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在加拿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委员会申请科研资金,比如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 (NSERC)、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 (SSHRC)等等。申请的程序繁琐,也很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不能保证申请成功。加拿大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涯中往往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寻找科研资金,申请资金项目,做科研,收集分析数据,科研结果,向院系和委员会报告科研成果等等。而且很多教师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参与几个项目的科研工作,要想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又同时为下一个科研项目做准备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资金、个人兴趣和利益都影响着教师做科研的动力,也影响着他们如何对待科研的态度。
即便顺利地申请到科研资金,教师在准备发表科研成果时也常常感到压力,一方面是因为担心科研成果被其他人抢先,另一方面是担心影响以后申请科研资金。因为绝大多数科研基金委员会都会考察申请人过去的科研成绩来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尤其是科研文章发表不多的年轻教师,如何向基金委员会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保证获得科研资金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上面曾提到,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任务量比其他类型高校要大,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科研是一次探索个人兴趣、实现个人价值的宝贵机会,繁重的教学任务将直接影响教师对科研的热忱和时间投入,他们很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而影响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又会影响到他们对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并高质高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耽误科研工作是加拿大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建议
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帮助教师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本文试着给出一些解决方法。
1.重新调整工作比例
加拿大目前的综合型高校中,高校教师必须达到规定的工作量,比如布鲁克大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上的时间为40%、40%、20%。④对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已经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科研是很多教师的兴趣和追求,教学又是他们基本的责任,那么是否能够考虑减少教师的行政服务工作。如果减少20%的行政工作要求,教师能够重新分配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时间能够各投入50%的工作时间,比过去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时间各增加10%,同时由于少了繁琐的行政工作,也能够让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上更加集中精力。
2.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Henderson和Buchanan 提到三种类型的科研,其中第二种就是教学相关的科研,也就是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起来。与其将科研和教学工作完全分开,倒不如将科研、教学有效地结合来提高科研和教学的工作效率。教学能够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而科研能反过来让教师思考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利互惠,还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让他们担任科研助手,分担数据收集的任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能在此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论
加拿大综合型高校环境的特殊性给教师在平衡教学和科研时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教师有责任、有热情投身教学,保质地完成大量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兴趣、有渴望、也被鼓励参与科研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两者都对教师的时间、精力提出了要求和期望,教师还需要在个人兴趣、学生要求和院系期许之间学会平衡。希望加拿大综合型高校能够适度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鼓励提倡教师加强教学与科研两者的联系,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科研的兴趣,在科研中研究教学的问题,从而达到以教促研、以研利教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Boyer,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R].New York: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②Fisher,R.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at Canadian Colleges [M].Ottawa,Ontario:Canadian Council on Learning,2008:8.
③Dalbey,M.A.What I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and Do I Want to Work There?[R].San Diego: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of English,1995:3.
④ Brock University.Article 24-Workload for Faculty Members[EB/OL].http://butler.brocku.ca/hr/workloadstandards/docs/BUFA_Agreement_2008-2011_%20Article%2024_TA%20July_10-08_.pdf.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Applied Research at Canadian Colleges and Institutes[Z].Ottawa,Ontario:Author,2006.
[2]Dalbey,M.A,What I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and Do I Want to Work There? [M].San Diego: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of English,1995.
[3]Boyer,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R].New York: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4]Novak,J.M.Invit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Fulfilling Potential & Applying an Ethical Perspective to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M].United Kingdom:Person Education,2002.
[5]Fisher,R.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at Canadian Colleges [M].Ottawa,Ontario:Canadian Council on Learning,2008.
高等院校现行安排实验方式大致都是:任课教师通知实验人员让其准备实验,实验人员准备好后由实验人员演示给学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任课、实验人员讲授内容重复或脱节,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学生缺少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对设备的运行原理、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实验数据多样化不够;对实验的思考题讨论题讨论不深入等。
改变以前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方式,国学生积极主动的实验形式。实验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绍之后,重在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安全问题的防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走了过程流于形式。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准备实验是对知识的一次扩充,是以后走入实践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觉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将气垫导轨的光电门进行了改造,使实验的数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源于实践,而实验更是对有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所在岗位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从实践中来,经理论和实验到实践中去我校教师用遥控玩具赛车演示力的合成,用遥控车和安装用轴承作轮子的木板验证的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动量定理等发明创造,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对教学及实验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现在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无一不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实验室人才,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在科学实验上巨额投资,这些充分证明了科学实验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证明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教学实验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质和模拟性质,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论验证和现象解释的实验无法进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例如用计算机模拟风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而这些实验田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对高层建筑及其附属物的不同级别的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应力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当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毕竟是虚拟的,受到程序设计人员对工程了解程度、数据化处理技术、模型建立等种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普通情况下,能用实物操作的实验还是用实物测定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教师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科研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科研是高级的实践活动。要把高等院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离开实验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照本宣科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没有进行科研,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就不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总是讲不深谈不透,当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好死读书、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