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语文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语文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65-01

一、存在问题

多数高校过于强调本校该有的专业特色而忽略了对大学语文的重视,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边缘化地位。大学语文课形同虚设,专业课随意挤占大学语文课的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

(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随意定位、课时过少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长期以来不明确,随意定位,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陷入双重盲目的境地。再者,课程是否开设,课时多少,基本全由本校领导所决定,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不稳定性。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学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使之一落千丈。

(二)教材特色不突出

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不重视,各高校的语文教材往往随意选择,而这种随意选择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不少学校也使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但因主编者在教材研究方面真正有造诣者不多,教材编撰质量难有保证。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

(三)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为主,而对当代优秀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占有太少,而且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这些课程内容大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显然并不适用,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无聊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仍然遵循以前的老式教学方法,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课文,这种模式自学习语文之日起就已经印入学生头脑,但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他们需要更加生动、活跃、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手段。

二、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教学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树立应用型教学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大学语文课的课堂中去,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地体现应用型教学的理念。

(一)转变原有观念,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当今社会,由于人才供大于求,导致大量人才的积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因此,用人单位除专业技术娴熟外,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等方面。

所以,高校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外,更需要加强本身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在这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偏向于人文性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文的讲解,培养和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及道德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教学新方法

改变师讲生听的古老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要在关键的问题上加以引领,控制课堂的导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但不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来进行内容的分析与阐述,教师不要提及其分析的对与错,将权利完全下放给学生,由学生展开问题并讨论问题。最后,将学生与教师的分析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自行判断其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辩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图片、声音、影响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作品的美与丑。

(三)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与侧重点,教师应在了解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琢磨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使之符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范围内提高本身的人文素养,也使大学语文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学学语文不觉得突兀,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兴趣。

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基于专业特色之上,尽可能包罗古今中外、名学名家的作品,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品位。

三、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高校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对大学语文加以重视,利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程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改变高校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底蕴,提高感悟人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2篇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不佳的问题仍然令人忧虑。

其实,语文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但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学却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人们(家长、学校、学生)由于中考、高考这样的应试教育指引,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习上。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可以发现:语文课堂被轻视甚至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几近疯狂的英语和数学的补课,语文甚至于被当作副科来对待,不但课余时间极少学习语文,而且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兼做英语或数学,对语文的实际学习的时间不断压缩,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不断降低。

一、语文教学效率降低的根源

1.师讲生听,以讲代读

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条分缕析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

2.生讲师听,华而不实

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你问我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了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设计了许多问题,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其实,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看上去正确,其实不然!

故而,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观望,不能等待。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1.立足课本内容

每册语文教材从文体、基础训练、单元练习、知识点等方面看,都是一个系统结构。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应该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中心、为基点、为指南。“立足课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深刻理会、掌握、熟悉教材,对其中的知识点、内在结构、体系特征等等都能够熟记于心。

2.开拓课本内容

“立足课本”是“开拓课本”的基础、源泉。一部教材,一套教材,就是一座真正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储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只有全面理解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提炼重点、难点,发现疑点,从而由点走向面,由浅入深。最关键在于一个“探”字,即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疑点。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启示学生,寻找知识的根源。

3.融合课本内容

“立足课本”“开拓课本”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融合课本”。在教师的启迪开导下,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之后,便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学生在与教师的思维一体化的互动中吮吸人类知识之甘甜。课堂教学便具有厚实的根基、开阔的视野、生生不息的活力,便不仅能使学生立足于课本,这样的教学在内容上具有厚重感,在教法上具有艺术性。

第3篇

一、重视集体训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笔、动口、动脑,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读说时间,通过设计问题来集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训练,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之后再要求学生自读。同时,我也对课文进行点评并指出阅读要点,之后,再让生齐读,体会课文的情致。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齐动笔和齐动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研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进行积累训练,实现知识的“汇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语言材料、语言模型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加以提炼,并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常用雅词、成语或是叠词等;句的积累可从修辞句、描写句、评析句、哲理句中寻找;段的积累分成秀美的绘“景”文段、精美的咏“物”文段、生动的写“人”文段、小巧的抒“怀”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积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赏、阅读的感受。如在《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合并同类项,相继找出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对其他的知识板块的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划出,或启发学生划出。学生划分“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老师再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是一种同类相聚的积累。

三、注重技能训练,打造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也应该注重技能训练,这样才能使三者形成合力,打造高效课堂。如我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让学生进行“阅读三练”,通过无问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在阅读第一练中:概括――试给这则寓言换个标题,“爱慕虚荣的赫尔墨斯”“身价”“不自量力的神”……从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与分析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真正走进了文本――读情节、读人物、读道理。阅读第二练:提取――找出这篇寓言的五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共同借关键词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故事。阅读第三练:评说――用几个成语评价赫尔墨斯,“信心十足”“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目中无人”……正是因为有前两练的铺垫,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才能如此到位,并且有了积累。

四、注重动笔训练量,实现读写结合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创新思维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课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促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法上进行很大程度的改革。

一.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春草)》时,我指出:唐代诗人感叹人生短暂、遭遇坎坷时多半向隅而泣,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宋代诗人由于受佛老思想影响,感叹人生短暂、处于逆境时能表现得比较通透、豁达,但却是一种矛盾世界观的反映。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碰到挫折,不应采取消极的自暴自弃的态度,也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实现自身价值。

在教学中,既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意识和人生观;同时教师也应该有一种塑造学生灵魂的使命感。《学记》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精心备课、全身心投入的讲课吸引学生,把内心饱满的热情都贡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①

二.古代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的教师应该课内课外联系实际教书育人

大学语文课堂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了觉得淡乎寡味。老师备课讲课自认为很卖力,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中有的讲小话,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逃课。事实上教师应该反思,课文(尤其是古诗文)所述之事、所说之理、所抒之情,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否存在距离,如果讲授每篇课文都能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感同身受,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针对校园内恋爱风日炽,有的学生为爱而弃学,乃至个别学生为情而轻生,我在教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先在学生中做了较广泛的调查,为什么大学校园谈情说爱的风气甚嚣尘上?学生们坦陈原因:1.紧张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弄得心力交瘁,进入大学后,需要放飞心情,放飞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谈情说爱。2.进到大学后感到无所事事,找一个红颜知己出双入对光顾歌厅网吧是一种时尚。3.交异性朋友,作为刺激学习的动力。4.眼看同室的姐妹双休日、节假日有情人相邀相约,唯独自己形单影只,顾影自怜,也只得匆匆找一个异性朋友,以示自己不比人差,不至名花无主。5.自己家处穷乡僻壤,一无关系,二无资本,毕业后不可能在大中城市安身立命,不如趁在校时降格以求,找一个差强人意的终身伴侣,以绝孤身之患。6.也知在校的恋人,将来不一定终成眷属,姑且逢场作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课时,我罗列了上述说法,同学们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

教“大学语文”,切忌“满堂灌”,要用“启发式”,这是人们的共识。什么是“启发式”?不是说在讲课时问几个“是不是”、“对不对”,就叫“启发式”。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即便是课堂提问,也必须精心设置。围绕教材组织辩论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方式。针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设计一个能形成争辩的话题,这个话题又包含两个对立的判断,正方、反方各据一个判断立论,整个辩论过程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使辩论具有思辨性。在辩论中,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拥有足够的论据,使辩论具有知识性。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又使辩论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具有趣味性。辩论是语言是艺术,也是思维的艺术,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授《垓下之围》一文时,在讨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辩题:“如果项羽东渡乌江,能不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正方认为能,因为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蒲松龄有一副对联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卷土重来灭吴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缅怀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反方认为不能,因为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以力征经营天下”“而不自责”,更重要的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在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时,我参与讨论,谈个人看法。我认为项羽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东渡乌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天时、地利、人和,他没占一项,最根本的是失去了人心。通过辩论,学生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提问或组织学生辩论,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主体上搞“二元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单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正如语文教学名家李镇西指出的:“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气氛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②

四.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清华大学葛兆光在《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后记》中写道:“在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文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所以只好搞点包装,添加点佐料。”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玉鉴琼田三万顷。”注释说:“玉鉴:玉镜。”“鉴”为什么是“镜”呢?我说“鉴”原本写作“監”,左上部分的“臣”是竖看的人眼,右上部分是人的身子,下面的“皿”是盛水的器具,“監”是一个人站在水盆前,张大眼睛看水中的倒影,古人以水为镜。殷商时使用青铜器,当时的人以铜为镜,就在“監”的左边加一个“金”字,写成“鑑”。因为以铜为镜,就省去盛水的“皿”,把左边的“金”字移到“皿”字的部位,写成“鍳”,简化为“鉴”。字的演变反映了事物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演变。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注释:“婴:缠绕。”这个注释不好理解,我查《说文解字》:“婴,颈饰也。”“婴”字上面是两个“贝”,下面是一个“女”,女人爱美,穿一串小贝壳戴在脖子上做装饰,引申为“缠绕”的意思。古代用贝壳做颈饰,现代用金、银、珍珠、钻石做颈饰,颈饰就是项链,还有手链、脚链,其实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刑具绳索、枷锁、镣铐的演化,我也是个大美女,我就从来不戴这些东西。说到这儿,学生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佐料”如何加呢?这正如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国大片和《百家讲坛》。美国大片之所以好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幕后班底深谙观众的观影心理,频频设置兴奋点吸引观众,《百家讲坛》里主讲人口中的那些新奇大胆的评说论调、真实可感的励志故事足以吊足听众的胃口。因此,课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听课、学生不能走神,上课就不能平淡,课堂设计要有起伏,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就设计一个兴奋点,有时候可以欲擒故纵,先提问题,有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牵引出许多的文学知识。总之,增强趣味性,能起到优化教学、吸引学生和营造氛围的不错效果。

注释:

①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2页.

③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与文学相结合的科目,从语言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语即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形式,语法、字词等组成模式较为随意、灵活;而书面语言则是我们在学习阅读过程中,通过纸张呈现出的一种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和字词组合顺序的语言模式。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各阶段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主要是书面性的语言,而从文学方面来看,各阶段语文教材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文章来进行文学知识的传输,跨越地域性和民族性。教学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相对于时刻背负着考试压力的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大学语文不论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知识的展现形式方面都更加灵活自由,并且相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课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挑战性很小。也恰恰是这两点特性,导致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随之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不认真、作业敷衍等情况频频出现。这就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思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重新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阅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进入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论是在语言学习还是文学思维的建立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个渠道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与升华。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吸收知识,而对于语文来说广泛阅读是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最为主要的途径。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经历过初高中的升学压力再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存有很大比重的懒惰心理,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这一类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学生的惰性心理,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给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例如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鲁迅的文章,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将鲁迅的小说作为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观后感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可以借助教师的外力作用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跟学生主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籍。每个大学都会建设有图书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图书资源,主动借阅,从而推动学生完成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转变。

(二)增加国学内容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带有一定的演绎成分,但国学确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文学精粹。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方面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很难真正从内心领悟国学的内在精华,而大学时期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则给了学生重新认识国学的机会和时间。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c添加进国学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自身知识素养带领学生重读《论语》《中庸》等经典国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一些国学大师的讲解来了解国学,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承。

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提起娱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起娱乐,总会让人有影响课堂神圣的感觉,但在我看来,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死板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玩,在娱乐中完成知识的传输过程。尤其是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脱离了升学方面的束缚,教与学相对于初高中等阶段来说模式要相对自由得多,这也就给了教师施展趣味性课堂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天性、自由学习的平台。

(一)带领学生“玩闹”

我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氛围应该是活泼甚至是热闹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课堂的讨论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玩闹”的领头羊,因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因此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相比起安静听教师讲课来说,更希望可以跟教师一起进行探索和交流,并且让自身的能力获得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关系,进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当然在玩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控场”工作,时刻把握课堂活跃度,保证课堂玩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知识。

(二)课堂游戏的多样化

第6篇

一、创造美的情境。精心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中学生对美的氛围与情境都有独享的能力,特别语文课中,在这种文字美与音乐美的共同作用下,加上高品质的朗读,都能让课堂一下子变得静起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情不自禁进入其中。这种感觉很好,学生在享受一种很美的意境与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会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了课堂教学初始化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重语言的音质美,课堂的氛围美,文字组合的意味美及语言韵律和谐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文学的内在神韵就是情绪的自然流动,教师多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注重在朗读声中培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2 要注重意境美

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是景的精神内壳,意境的形成必须有景作为物的基础。对此,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一种自然流露的情与景的意境美,是大有必要的。

3 创设一些睿智的思想火花

如经典名言名句,生动活泼的成语、熟语、多种修辞语句,让课堂处处闪烁智慧火花,时时充满亮点彩句!

三、设梯度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以往授课时,提问面比较窄。而且提问学生多数是这科成绩比较好的,这无形中伤害了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形成课堂氛围的僵化。被提问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强于不被提问的学生,而经常不被提问的学生久而久之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干脆放弃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很难谈到质量。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力争实现课堂教育的平等性,教师在每节授课时,会设计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牵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被教师忽略时,内心其实是很温暖的,并会主动学习。当差生能答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内心会涌起一种兴奋与骄傲。如果教师再给予适合的肯定与表扬,那么这种恰到好处的鼓励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一直支撑着学生不断努力,一段时间过后,这个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变化。如果班级学习弱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那么这个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7篇

一、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依据的,课堂上的一切有效话语都指向教学效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1]接受过教师专业化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技能都有过较多的涉猎。然而课堂的讲授话语绝不简单等同于播音员的关于事实陈述的朗读,也不等同于主持人在舞台上用深情的独白感染每一位观众,更不等同于相声演员插科打诨地抖出一个个预设的包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思考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否都有相应的“效果指向”,比如,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讲述后,会引起学生怎样的思考?等等,而绝非是在课堂上只是凭借着头脑中的一个大概印象,“现编现用”,这样的课堂讲授,既没有话语逻辑,更谈不上话语的“效果”了。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设计初衷,在这些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教师较为完整、流畅的话语表达,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多半充斥着的是一些诸如“大家思考思考”,“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的过渡性提示话语,偶尔的一些流畅的讲述话语也都是事先准备的由华丽词藻堆砌的“贯口”,而平实、质朴的课堂讲授话语难以寻觅了。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充满了一种迷惑性。教师的诸多“非话语”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话语传递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话语何以有“效果”?

二、效率标准

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效率源于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命题,即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有效话语探究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含义,是提高话语效率的重要途径。关注话语的“效率”是对“效果”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在有“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讲授话语各部分的时间,以达言简意赅之境。一个认真钻研教材、学识渊博且擅于思考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感到有很多内容要讲。然而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备课中所准备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突出重点,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得整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在备课过程中的精心准备,更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有的教师在课前预设了一套“连环启发”,以为学生都会在自己预想的“轨道”中层层推进。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都是顺着教师的启发思考的,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而一些固守“课前预设”且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会拘泥于某个“启发环节”,变着花样“引导”学生接近“预设答案”,而就在这样的“无力的牵引”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流逝了,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反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效用标准

所谓“效用”,其强调的是教师有效话语对学生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教师的讲述中一定包含了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到对课文的示范朗读,大到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正向的教育性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2]这一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一般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谋求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果说“效果”与“效率”是基础性要求,那么“效用”则属于发展性要求。中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仅仅做好“双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寻找教学“效用”的突破口,在语文学科特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中找到新的平衡,将思想的指引蕴含于“大语文”[3]学科文化的熏陶之中,以达“春风化雨”之境,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所造成的学生认知情感层面的抵触。这一层“有效”的话语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形成。“语文观”这个概念来源于哲学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4]因此,“语文观”就是人们对语文总体的看法。这样的一种看法,既包括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情感层面的认知,更有对于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建构。达到这一层面对于“有效”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就能够实现了。

此外,任何一种评价都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通常是由外在于教师的各种评价指标构成,如建立“教学有效话语评价表”分别从“效果”、“效率”、“效用”三方面对教师授课进行量化测评;组建“学科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效话语”的实施进行现场观摩并给予相应的质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又可称为自我评价,这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监控与反思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备课开始,对照准备的授课讲稿,仔细揣摩讲稿文本的遣词用语是否符合“有效”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及时反馈,机动地调整讲授的话语表达策略:如碰到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变换讲授方式,旁敲侧击以求触类旁通,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较快,则可以调整讲授计划,及时推进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当做教学目的,更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内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教学原则[5],只有这样,“教学有效话语”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那些“为有效而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会使“无效”充斥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56.

[2]曹周天.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4-56.

[3]笔者曾给“大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大语文”不同于“泛语文”,它是以语文特有的视角,通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教育模式。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10.

[5]参见(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原文的表述为:“可见,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是解决任何教学教育任务的一定的工作方法,它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笔者受上文论述启发,将此观点套用至“教学有效话语”中。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工作和生活具有基础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如何增强大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

1大学语文课的现状

在大学期间,语文课程为选修课,有很多大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修课程,如果语文课堂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此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配合教师完成语文课堂的教学。但是,现阶段,大学语文课堂的现状面临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每个层面来分析一下。

1.1关于大学生方面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的兴致并不高,甚至在语文课中出现逃课现象,他们认为:第一,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与认识程度比较深;第二,由于大学语文课是选修公共课,学校在管理上并无特别说明,上与不上都可。第三,教师的授课内容比较枯燥,很多大学生表示没有兴趣,缺乏想上语文课的动力。

1.2关于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与初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教师仅是在课堂上泛泛地传授语文内容,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在课堂上因缺乏兴趣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语文的动力。

1.3关于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校对安排语文课时的安排比较少,这也充分说明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大学语文中所体现的内容过于重视形式,许多高校在学习语文时所用的授课教材并不一致,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水平也是良莠不一。

2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不光小初高需要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一样很有影响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所以如何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的价值才是关键。因此,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问题,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水平,一个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师不仅可以带动语文课堂有效开展,还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学校要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积极整合教师队伍,全面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让教师更好地发挥出语文专业内容的水准,达到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2.2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当前大学语文课的授课状态并没有很好利用提问这一环节,所以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出来,就不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设计出能增强课堂气氛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有思考价值,只有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才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对语文内容的兴趣,进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的贯通,来达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程度适中。不仅要结合语文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题目。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没有经过备课随意提问,难以掌控课堂问题的数量,如果问题比较多,比较难,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够,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问题比较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致,以至于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抵触心理;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满足所有学生。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只针对某几个学生,而是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思考与讨论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今后面向社会来讲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2.3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想象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讲究标准答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教师都讲求标准答案,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面对情感、面对问题时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久而久之,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专注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冒险,锻炼学生的自主发挥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目前,社会着重强调人性化,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师生关系如果融洽可以改变以往课堂的紧张气氛,使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更加轻松,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对语文课堂的顺利开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3结语

在新时期,大学语文课并没有得到社会很好的重视,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并不需要对时间过于束缚,主要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所以说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继宏,徐永.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生命价值视角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

第9篇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审美性与情感性

1.文化性

对于艺术院校学生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关键,无论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或是美术创作中的作品构思,或是戏剧表演中对人物的理解与定位,或是戏剧剧目的改编和作品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的演员如何很好地演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很难想象一个只了解一点项羽故事的演员如何表现霸王别姬的悲壮。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高尚的文化品位,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能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能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2.审美性

文学和艺术殊途同归,其本质都是审美与情感教育。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从事艺术的人,是进行审美阐释和审美创造工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应成为本课程的自觉追求。

3.情感性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其落脚点和根本归属,应当是人类无限丰富的情感。情感的获得有各种途径,一是直接经验,通过生活来体会人间的喜怒哀乐,二是间接经验,由于直接经验毕竟是有限的,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直接经验的局限,增加其间接经验,丰富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验,从而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关注学生文化背景,准确判断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1.采用通感教学法,架起文学和艺术的桥梁

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写景抒情之作,对作品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要从语言过渡到形象。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艺术专业特点,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用这样的问题引出:如果让你将作品中的景物画成一幅画,你会采用什么画法——学生会很快判断是水墨画,他们有敏锐的艺术直觉。但这时的回答还是感性的,不假思索的。教师追问:为什么是水墨画?他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小令中的景物大多是线条和轮廓,而点染勾勒正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常用的笔法。这幅画并非浓墨重彩,只是在淡淡的勾勒中透出哀伤和凝重的气息。

在学生有了图画意识之后,进而引导他们让“静的画面~动起来”。全曲28个字,几乎全是名词,一个名词组成一个意象,意象和意象迭加在一起,形成一幅又一幅画面,这些画面犹如电影镜头一样,不断地、逐次地展现我们面前。可以让学生接着想象:假如你是一个导演,把这首曲子改编为MV作品,你如何安排镜头的推移?他们会想象:一开始是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接着镜头向前推移为中景“小桥流水人家”,再向前推远景“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变得开阔辽远,最后“夕阳西下”成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镜头定格,苍凉的歌声做为背景乐曲响起。从图画跳跃到电影,学生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意象理解到意境体会的过渡。

这种教学方法笔者称之为“通感教学法”,即从单纯的视觉文字出发,同时调动想象联想和多种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无疑是在艺术和文学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中穿梭跳跃,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体系解构眼前的作品。

2.采用创设情境法,激感共鸣

大学语文讲授的课文往往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着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普遍人性。创设情境即是营造一个拟真实的环境,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把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局内人”,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其情感共鸣。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初读作品,学生很快就知道这首小令描写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愁。但“知道”“了解”不等于文学欣赏,不能很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体验也不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假设你是画中的天涯游子,在旅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你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一种角色的进入。此时的学生不再是一个欣赏者,而成为了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中有离愁,有思乡之情,有仕途坎坷、前途茫然的悲苦,还有文化失落的忧伤。事实上,萧瑟秋景和天涯游子这种景、这种情已经超越了个人和时代,是千载沉淀下来的民族共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情感。这样的体验较前已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从审美鉴赏、情感共鸣转向文化体验了。文化体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对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作用显而易见,处理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采用比较教学法,增加课堂容量

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值得讲解的作家与作品很多,但分配给大学语文的课时往往很有限,因此,如何增加课堂容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曾经尝试采用比较联系的方法,“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对《诗经?蒹葭》的秋景描写进行赏析时联系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两厢记?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了解到“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从而能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上审视这一作品。

第10篇

一、 比较时代经历

李白比杜甫早 l1年,在李白身上带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来的富于幻想和乐观的特点;杜甫则在“安史之乱”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 口一F干戈离乱。即使是表达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苦闷写得也豪迈;杜甫是家国之思郁积满腔,铸成的诗句自然沉郁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25岁仗剑去国走出蜀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 5O岁辗转颠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间”。李白半生游历,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从外在形态上看都是没有根基的离乡在外。而内涵却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别 ,游历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壮观奇景,诗句当然飘逸;漂泊常常饱尝人间苦难黎民忧患,诗句自然凝重。

二 、比较个性特点

李白个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羁;柱甫性情敦厚、忧国伤时。李白被召人长安时写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蓠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当他受权贵们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时,不只是愤然,而且毅然决然,同时也很悠然飘然的离开长安。杜甫曾在长安困守 l0年,动乱中被叛军俘虏逃出后 ,又忍辱负重麻衣 敝履去见唐肃宗。

关于作诗,李白说自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说 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刻苦又执着。李白的诗就是他胸襟抱负、个性气质、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旅食京华的辛酸屈辱。颠沛之中的饥寒凄苦,是唐代许多诗人不曾体验过的人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意识虽说是时代、遭遇使然 ,但诗人自己说“物性固难移”,与自身的个性特点是分不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分别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者可见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 ,后者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甚至我们从二人互赠的诗中也能见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李白纵情喝酒,杜甫劝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恳切关心;杜甫苦于作诗,李白笑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亲切随意。李白自言“青莲居±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从“青莲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号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思想意识

虽然李杜二人都是从小就有济世报国的雄心抱负,但李白的思想更复杂一些。儒家和道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都很大。当他想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当他觉得“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就想“明朝散发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儒家的思想经他自身的变形走样,就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诗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执着:“欲济苍生应未晚”,而这些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激愤,常常是矛盾地出现。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观中儒家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仁者爱人”、“民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关心人民的苦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终身不被用,还是“一饭未尝忘君”,忠君思想虽然很重,但对儒家的教条准则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杜甫却始终关心时事 ,忧国忧民,直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 ,登上岳阳楼 ,想到“戎马关山北”时 ,他仍旧是“凭轩涕泗流”。

四、比较文学主张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语文教学往往难以受到重视甚至被忽略,特别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教师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口若悬河的讲授,而台下学生却毫无兴趣,整个课堂也显得毫无生机。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中,语文课即是休闲课和自习课,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导致整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一些教师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影响着语文课堂,使之效率低下。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课后把精力投放在语文学习上,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课堂打造成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所谓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迸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互激发热情,在课堂上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博学自修,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教师自身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一是要有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深入研究,从具体课程目标和具体学生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中学会学习。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要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人文历史、天文地理和科学普及等一般知识。要时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常读、常写、常练、常翻工具书。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视角,要善于发现和思考。只有专业知识牢靠,才能实现教学严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收放自如。三是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如果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就会在教学活动中,细心而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正视和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适时的给予引导和鼓励,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表现出信心,形成适宜接受知识的情绪状态,在课堂中才能积极主动的接纳教授。

二、反客为主,营造轻松氛围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生动形象,富于激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迸发课堂的活力和生机。一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明确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二要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应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的提问,激发不同群体、最大范围学生的学习欲。三要创造平等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了课堂是否高效。实践证明,在和谐民主气氛和充满自信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因此,教师要注意转换身份,牵引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

三、巧妙设计,有效利用课件

很多老师都喜欢运用课件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但这里要说的是必须巧妙设计,有效利用。一是在认识上转变观念。语文课件应当是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走向认知的“平台”,而不应仅是对某种结论起说明作用的多媒体“板书”。应该作为引导、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媒介,而不是简单传递文本知识的工具。二是在设计上要独具匠心。语文课件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不能是应急之作、跟风之作。要符合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教材的层次以及自身教学活动的特点。三是要在运用上符合科学。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高听课效率。

四、收放自如,注重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有效地维持学生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技能技巧。在课堂管理中,突出要做到的主要是:一是实施准确的指令。通过有关管理信息和指令信息,主动的控制课堂教学。这也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 “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神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但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否定指令不宜过多,要确保指令的严肃性。二是巧妙主动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管理作用。例如,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这个时候,教师停下来,看着他们不说话,课堂也会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私自讲话的学生肯定会意识到班级气氛的变化,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三是机智灵活的应变。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生的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如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地通过小动作提示他,然后回到讲台继续授课,并重点关注这个同学一段时间。也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

高效课堂,作为正在逐渐付诸实践的理念,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应作为一个价值追求。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第12篇

【关键词】新理念初中语文优化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方向,大量的作业、枯燥的记忆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没有生命力、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学生情感价值的缺损,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策略,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教师的努力方向。为落实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用趣味性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步骤。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新课教学的导入环节,一贯采用“开门见山、直接讲解新课”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给人一种课堂氛围严谨、枯燥的的感觉学生下意识收起自己的好奇心,对教学内容没有缺少探究的热情,没有学习的兴趣点和探究的动力,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导入法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采用漫画导入法。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画:一副是一个白须老翁带领一群乡下人在凿石运土,汗流浃背。另外一幅图则是一个开着小轿车的年轻人直接从山中的隧道疾驶而过。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两幅图说说自己的感想:“愚公到底该不该去移山?”这时,学生会对图中老翁和年轻人的两种行为展开热烈讨论,积极思考和讨论两者行为的心态,探究他们不同行为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趣味性导入,既可以缓解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又可以以趣味漫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课前的讨论和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启发式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古代启发式教育的精髓,也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一贯主张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是一种形式,与其花费精力去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还不如直接让学生记住答案更方便有效。学生只会一味地去背去写,不会思考答案的原因和过程,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落实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海燕》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海燕吗?海燕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作者在描写海燕的同时,还描写了海鸥、海鸭等海边生物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等。这时,学生根据老师问题的引导,则会改变直接从老师嘴里得到的答案,调动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层层推进地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从而在一环扣一环的思考和讨论中,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用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罗布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的乱砍滥伐和肆意索取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千疮百孔。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村庄周围的一些环境破坏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一些保护自然,阻止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危害的一些方法和措施等。这样,学生可以从学习中了解到人类自私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接着让写学生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环境,这样又训练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转变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升学和考试”的错误观念,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提高自身的社会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用新颖型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13篇

一、用趣味性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有兴趣、有疑问的状态下,往往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用趣味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谜底是打一省会城市,大家还送给她一个雅号‘泉城’!这时“济南”“趵突泉”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相机引导学生,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还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而秋天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为何会让老舍如此沉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济南神游一番吧!在这一番趣味性语言的渲染下,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捧着书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为魅力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

据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上,老师请孩子们谈谈在做拼图作业时的体会和感受。甲同学:“我先看包装上的图,然后拼好外框,再由外向内拼。”老师评价:从概貌入手,再品味细节,方法非常聪明。乙同学:“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拼不了,只好请家人一起帮忙完成。”老师评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成功的有效方法。丙同学:“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拼图面前,我急躁、苦闷,因为找不到任何规律。在试过多次之后,脆将拼图重新装进盒子,没再打开过。”老师评价:一个人,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得心应手,有时,果断地放弃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每个学生真实地表达出感受后,这位老师总能充满智慧地找出生活哲理,无论成功与否,这都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语文课堂也离不开学生回答和教师评价,为了遵循“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等原则,教师要摒弃对学生的所有回答全部回之以“好”、“不错”、“你真棒”、“非常精彩”,动辄就全班鼓掌喝彩,甚至是毫无根据地胡乱吹捧的做法,强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

三、用灵动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能随着教学实际作些灵活性的调整,能够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灵活多变,学生听起来悦耳,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语文课堂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文本、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就更应注重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和灵动生成。

例如,教学抒情性散文,要生动形象,用情感去打动学生;教学议论文要逻辑严密,用哲理去启发学生;教学诗歌要蕴涵丰富,用意境去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对待人生。灵动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的阅读积累和深刻感悟以及灵动机智,要像小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那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的成长,做一个富有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

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蜂蜜一样紧紧粘连着学生的思维。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飞扬的激情;教师富有魅力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第14篇

1.营造环境

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搭建需要重点关注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条件,创设学生学习语文和健康成长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创设和谐平等教学环境、创设自主开放教学环境、创设合作交流教学环境三方面搭建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第一,创设和谐平等教学环境,让学生放心安全学习。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应在课前就走进教室,以和学生交流的形式缓解学生上课的恐惧情绪。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引导其预习教学内容,给予其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可以在上课时集中精神参与课堂学习。第二,创设自主开放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就是自由的环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投入情感,鼓励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的环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个性差异特征,让学生享受独特的学习体验;就是平等的环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师生平等对话学习,将高中语文课堂建设成为集享受、快乐于一体的课堂,尽情释放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第三,创设合作交流教学环境,让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合作互助学习是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下学习的主要方式,创建生态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助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在课堂自由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投入学习,增强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广阔学习空间和平台真正成为课堂主人,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生态生成

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搭建需要教师敏锐捕捉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和利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下,创新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搭建中,整合课堂文本对话和师生对话,搭建师生教学伙伴关系,激活语文课堂生机,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的生态教学环境,转变过去凝固的语文教学环境,呈现出源源不断的教学生命力。

第一,搭建生态教学环境的生成桥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搭建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的具体体现,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和问题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第二,搭建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的基础是以学定教。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学习创造权利。语文教师在预设教学环境时,需要立足班级学生现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和规律,在教学中心中有数,以学定教促使教学由预设走向生成。第三,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由预设走向生成的加油站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设生态教学环境,再现语文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体验,唤醒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开放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环境搭建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禁锢,走向互联网、走向社会,开放语文课堂,鼓励学生开放探究、开放学习,学习语文真知识,掌握语文真本领,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1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成绩满足实际要求,不但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在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工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基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称90后)。成长环境的改变,让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新的时代特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90后学生,正确预见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敏锐捕捉他们的内在诉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成长于经济日趋繁荣、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环境中,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一切。在家庭里,90后孩子是被关注的核心,是被呵护的对象。他们安逸地生活在自我和无挫折的氛围中。而随着90后群体即将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评价也逐渐增多。"缺乏理想信仰,没有民族精神,人格心理不健康,人文知识匮乏"等评价就成为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概括。我们承认这些评价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只看到90后学生的不足是片面的,他们身上同时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他们张扬个性,敢于自我表现;他们有更强的公民意识;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他们目的性强,更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视野开阔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加具有质疑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公允评价90后学生。也只有如此,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循循善诱。由此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带你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大学语文的独特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

考虑到大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教学,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和通俗作品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从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学语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氛围要活泼一些,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和枯燥,从而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引入语文课堂中,在学生间发起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认识。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积极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课堂都采取了公开课的方式进行,通常是整个系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说教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语文知识,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应积极尝试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实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一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5、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并能够有效理解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并根据作业结果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从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晓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2011年20期

[2]马萍;;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徐礼节;余文英;徐兆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4]梁锦丽;;浅谈对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华章;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