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0.前言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生产物,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符合其认知范围,并且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从中悟出学习数学的最佳思路及有效方法,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动机产生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从心里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对数学进行探究及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与创新中来,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提高。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几何体截取”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以平面截取正方体的方式,看看所得到的截面都有哪些图形,然后再根据学生经过探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答案进行问题设置,从而起到知识深化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2.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进行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各自在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一旦思考不出结果,就会觉得数学太难,继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式讨论,那学生之间的思维就能实现互补,让探究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轻松。同时,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还会出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结果的情况,这些“不同”都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教学时的有利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实施分组讨论教学,以便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解疑,使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给予积极性评价,鼓励学生探究
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它能让学生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成败与得失,并以此作为其反思基础,让学生学会从反思中进行总结,再从总结中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但要自己多给予学生评价,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此外,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毫无差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然后再从旁对其进行指导,当学生经过指导与探究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探究积极性。
4.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进行探索,并试探性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还能使其思维能力以及解题技巧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这种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设计主要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在探究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者、促进者以及指导者的作用,为探究式教学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与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5.拓展探究范围,提高探究能力
虽然展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但是随着这一教学方式的不断拓展,课外实践探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内探究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拓展到课外。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知识迁移以及灵学活用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到“等边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寻找哪些物体是属于等边三角形的,并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说明,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等边三角形,这样更能有效发现其具有的特点。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都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富有成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吴泽菊.有关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讨.大观周刊,2012(18).
[2]李妍.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22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部分学生有厌恶数学之心
初中生已经正是接触数学的学习多年,有些学生由于贪玩或其他原因,跟不上初中数学的学习,成绩较差,致使其厌恶数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也有些学生虽然数学成绩尚好,但并不喜欢思考,从不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对数学的学习也并不感兴趣。这些学生由于心理原因都不能正确把握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初中数学。
(二)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如今,新课改实行多年来,依然有部分教师不注重新课改的内容,沿用曾经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范进行数学方面的教学,其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思想老套,不适用于当今的新课标教育,其教学方式无法切入重点给学生直观地讲解和理解,致使学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也有一些教师教学心态不端正,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这些教师有的具有一些副业,例如当家教等,他们课下不认真备课,课上不努力讲课,不认真对待学生,没有尽到教师应有的责任,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下滑。
(三)学生学习方法存在缺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例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法找到正确学习方法,做题分不清入手点,无法切中要害的抓住数学题的入手点,在学习方法做题方法上都存在缺陷。
二、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想要学生人人学好数学,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下。
1.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很多初中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不单是因为其天生不喜欢数学,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跟不上数学的学习,进而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在某些考试的过程中适当地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出一些较简单的题,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成就感,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应该为他们设置一些问题,并且多表扬、少批评,使之拥有成功的体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
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开始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课堂不积极配合教师,这些学生时间一长便失去与教师之间的默契,也会渐渐跟不上功课。因此,初中学生上课应该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讲课,多参与到教师的提问当中,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很简单,也才能更加用功学习。
3.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讲课和课下留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多通过做游戏或者举例子的方式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热爱数学,认为数学并非仅是抽象难懂的。
(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增强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能力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先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了然于心,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全面的解答。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情感波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最后,教师要灵活改变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模式尽量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1.理解数学理论
初中数学理论包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等,学生一定要重视数学理论的理解,真正做到对不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圆的性质”时,学生应当注意圆的外心、内心、中心、重心等不同概念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2.重视推导过程
数学的推导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它可以令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更加深刻地记住不同的知识点。例如:如图,AB=DC,AC=DB,试证明∠ABD=∠ACD。
解析:学生在解答的过程概念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学中全等三角形性质通过已知条件AB=DC,AC=DB和图中两三角形的公共边BC,证明ABC≌DCB,之后再证明∠ABD=∠ACD。
3.灵活运用不同解题方法
学习数学的方法很多,因此解答数学题的方法也很多,有些时候有的题不能单单通过理论知识的研究去解答,而是要适当选用更合适的方法。
总之,我们应该注重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效率,使学生快速高效的完成其学习任务,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数学成绩;信心;兴趣;学习习惯
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高低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不加以改观,会对整个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初中后进生的数学成绩呢?本人提出一些方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增强后进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门前后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不少后进生在小学时数学就没打好基础,进入初中后,学得更加吃力,就会越来越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有的会破罐子破摔,还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为此,应该帮他们重新树立信心,这也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平时可降低教学的难度,让他们觉得其实数学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他们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要多给他们鼓励,并加以适当引导,让他们通过思考和努力能自己达到目标。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指责,让他们知道以后应注意的方面即可,任何有可能打击他们自信心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二、提高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最根本的是树立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门学科,所以,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本来面目。
三、个别辅导,减少后进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后进生除了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因为对他们来说,课堂上的内容难以一下子消化掉,此时老师要有耐心和细心,别指望他们能像优等生那样一点就通,反复详细地讲解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同时告诉他们思考和做题的方法,以后碰到同类型的题他们就会做了。尽量做到当天讲的知识当天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增强学习毅力,有坚持到底的信念
相对于优等生来说,在碰到学习困难时,后进生更容易放弃,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励志故事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很正常,有时还是一笔财富。只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告诉他们平时不会做题,考试不理想,也不要泄气,只要自己有学好的信心,只要自己肯去努力,数学成绩就一定会一步步提高。
五、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后进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时还喜欢讲话和做小动作。这些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对周围同学和老师的上课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后进生比较懒惰,不爱记笔记,作业敷衍了事,不自己做而喜欢抄,还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等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很难有一个好的学习结果。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出于勤奋”。所以,后进生要想提高数学学习成绩,还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总之,要想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老师应多给他们以细心、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后进生应逐步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品质,慢慢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相信,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后进生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梁青松.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研,2011(2):74.
[2]王卿.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学教育,2008(7):78.
[3]高亚丽.如何对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太原科技,2005(3).
一、当前时期下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制度地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顺应时展的潮流,为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基础,初中教育也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数学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初中数学为一个人铺平了今后的求学之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1.学生对某些概念的阅读能力匮乏,导致了他们在对数学概念上的理解程度不够,或是对概念的含混不清。如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完全平方差和平方差,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阅读理解,往往会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常常把a2-b2=(a+b)(a-b)当作完全平方差公式,把(a-b)2=a2-2ab+b2当做平方差公式。
2.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课外阅读匮乏。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强调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说是只强调考试的内容,对于考试范围以外的不讲或者很少讲解到,这就导致了学生阅读只是定位于非常狭窄的范围,这是极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由于初中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课外的数学知识也是“读之甚少”,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数学知识面极为狭窄。
二、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读目录和标题。数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和繁多,知识点也就非常之多。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正确梳理就十分必要,但是数学知识的梳理是建立在对数学框架的掌握上,而数学框架就是以数学课本的目录和标题为主要载体的。目录和标题是数学教材的“纲目”,是对所学的知识的一个梗概、摘要和总结。在正式上课之前,对目录和标题进行阅读,有利于对即将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和讲解,这就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数学知识能够有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阅读数学目录标题,使学生懂得由标题联想内容,由内容联想标题,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读数学课本中的法则和概念。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需要以本为主,这里的“本”指的不是课本,而是根本、基础。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内容。诚然,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数学中的一些定义、性质、法则、定理、公式、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叙述都非常地严谨,逻辑性较强。在阅读教材时,应该使学生能够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字眼,这样才能够理解得透彻和深入。例如在初中整式这一章就有关于“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称为同类项,因此这样的项可以进行合并,叫合并同类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将这个定义分为两点,即每个单项式所含的字母必须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可以举出例子,如9a4b2与5a3b3虽然字母相同,但是每个字母所含的次数却不一样,那么就不能称为同类项。
3.紧密联系实际,使得数学阅读接近生活。基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实际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得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够更加地贴近生活,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对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测验时,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出一个这样的题目:2009年7月11日,有众多明星如唱《白狐》的陈瑞、“千金组合”等明星齐聚我市影剧院进行演出,给我市人民带来了精神方面的娱乐。现我市开发区有一企业带领全体员工及家人前来观看,由于正值暑期,不仅本厂员工中有成人,还有他们正在度假的孩子们。已知成人每人门票价格为300元,小孩的门票为50元每人,该厂小孩和成人总共去了70人,该厂负责人总共付了16000元的门票。请问成人和小孩各为多少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力训练一直以来就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与之相随的是数学概念的认知和传授。数学概念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它在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对数学解题方法等的讲解,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的要求是相悖的,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概念的有效引入
1.创设情境,引入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利用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应体现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感受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数轴”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入,怎样用数来表示温度上升5度和温度下降5度,怎样用数表示收入500元和支出500元等这些相反的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进而追问学生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可以引出图示法,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这种引入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类比引入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与之相关的邻近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邻近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比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引入。这样的引入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同时更易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概念
比如,在讲“梯形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梯形的实例――梯子,或堤坝的横截面图,再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从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的概念,学生掌握起来也更加轻松,数学教学也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在数学教学中认真剖析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1.从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入手进行剖析
数学概念严谨、简练、准确。教师要特别注意数学用语的准确性,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每个句子、每个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处的字、句,这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的前提,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比如,对于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学生往往忽视“只有”两字,而缺少这关键的“只有”,概念就完全错了。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并与学生仔细分析这两个字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一概念讲解时,应着重于“相同”这一关键词的分析。
2.从新旧概念的衔接处入手学习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概念。从新旧概念知识的衔接处入手学习概念,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相关概念有一个整体化的认知,构建完整的概念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长久记忆,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比如,在讲“分式的约分”一课时,它的重点就是要找到分子分母的公因式,而公因式涉及已学概念中因式分解的内容,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因式分解进行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新旧概念进行衔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3.从数学概念的相似处入手学习概念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的知识。数学概念一般都是从正面阐述,有些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以为自己掌握了概念的本质,但是一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做不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学生正面认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眼进行比较。比如,学完单项式、整式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代数式,并指出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仔细观察后并说明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联系和区别。
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概念的有效运用和巩固
1.概念的表述要准确
数学概念具有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因此,在学生掌握概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概念,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刚接触到抽象的概念,往往会出现表述不准确的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纠正,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表述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要注重概念的归纳、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概念的归纳、总结,必要时可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在讲“直线、射线与线段”时,在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归纳、总结,根据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编成顺口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
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
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
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
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
3.要注重概念的观察、阅读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具体概念讲解时要让学生注重观察,抓住概念要点,强化阅读,加深学生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读中,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进而达到熟练运用概念的目的。
4.对数学概念要及时练习、巩固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遇到概念填空就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练习、巩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及时地巩固所学概念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确保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就可以以不同的练习方式出现,检查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可以填空,可以判断,可以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打好概念教学这个根基。在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易接受、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尽量丰富概念教学的形式,注重概念引入的趣味性,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对概念的巩固。只有坚持这种渐进式的概念教学方法,才能显著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优化概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概念,更轻松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沈艳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08).
[2]李兵,王静.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J].学周刊,2011(16).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下棋、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我却不认同。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愿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传统的教师,呆板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5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若要让学生爱听,就得放点“佐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佐料”多了,喧宾夺主,课堂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中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的教学
“创设情境”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教学效率 方法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问题的解决
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上都是遵循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包括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识三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实际教学中一直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准备,做到有效备课。
上课之前应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习题。我们必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制定贴近学生、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导入,做到简洁有趣。
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学生若无学习兴趣则无法参与其中。因此,课题的引入不能再像传统课堂上一样以简单的复习旧知识进行,而是要设定丰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节时,我创设出问题情境:学校准备买下附近一块长202米,宽198米的长方形地,若价格为每平方米2元,谁能口算出学校需花多少钱?这一问题的列式很简单,但要口算202×198似乎太难,正在学生为难之时,我适时地引入:“如何口算出202×198?通过今天的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自然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中。
(三)教学方法,做到选择恰当。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课堂提问,做到全面调动。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在这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把好、中、“差”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如对课后题的处理,可以将题型按照难易程度分类,让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讨论,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讨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为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实效,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讨论问题的设计。讨论题目必须能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便于唤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难度也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从计算和比较试验田的面积,引出公式:(a+b)2=a2+2ab+b2。试验田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通过对比这些表示方式能使学生对此公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提出新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讨论的效果,将课堂氛围推向。
2.讨论时机的把握。在实施讨论式学习时,切忌将课堂讨论仅当做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讨论频率不宜过高,因为频繁的讨论无形中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使讨论止于表面,不能深入。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失去新鲜感,为讨论而讨论。因此,在组织讨论学习前,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要先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讨论中不断地补充、修正和提升。只有这样,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思维才能不断碰撞,对问题的认识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课堂练习,做到例题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处理好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例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题又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例题既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示错误根源。所以在每堂数学课上,教师应腾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同学的提问,以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总之,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多动脑子,课后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陈凤梅.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5).
[2]张大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0).
一、牢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助于顺利解题
1.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解题的基石,牢固的基础知识是高效解题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理清解答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初中的数学命题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整合进行考查.学生要想成功解题就必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合作讨论、反思总结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钥匙,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导入主动、自觉学习之中,引导他们对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适用范围,从而寻求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代数和几何,两者之间是具有联系的.研究代数问题时一般会运用到几何知识;探索几何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代数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灵活解题
方程思想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中遇到未知量往往会利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解方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初中数学方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可以针对未知量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题目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当遇到复杂、繁琐、未知、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转化为容易、已知、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一个个规则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然后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之和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高效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问题的步骤是从审题开始的.题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条件会在题目条件和结论中体现,良好的审题能力能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审题能力不佳导致无法解题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复杂的题干条件和题目设问中理清题目的逻辑,排除干扰条件,找到有用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将题目具体、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所学知识抽象化、简单化,建立符合某种规律的数学关系.简而言之,通过题目的所给条件,建立含有变量和参数的等式或者不等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至知识的讲解之中.
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解题信心在数学解题中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数学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遇到难题沉着、冷静,抱有克服畏难的心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不忽略任何条件,挖掘题目潜在条件,把握数学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只是巩固知识的训练手段之一.解题完成后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大量做题缺乏课后总结;有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深层次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解题技巧,变换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掌握共同规律,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2003年秋季,我省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一改以往的旧模式,教材具有模块结构特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内容和材料的选取、安排及处理上,增添了应用实例和知识扩展,注意数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讨论问题,表述数学概念等方面,关注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关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文化。新教材知识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应用能力要求高,而高一数学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显然,教师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调整教学行为,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本课题在上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针对新教材下初高中教材衔接面临的问题,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新教材衔接的方法问题,探索适应高中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识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展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内化中的再建构。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可造之材”,许多学生没有获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应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力争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打破初高中相对封闭的系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自然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树立教育新理念。
1.研究初中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经历初中阶段教育,能获得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所需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数学素养。
2.研究初、高中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使教师能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引领,课堂教学融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3.研究初、高中的学习方式,结合新课程提供的多样性自主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研究初、高中新教材内容,对新教材的内容和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及处理,努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与研究我校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方法、技巧、心理等的衔接方法,主要包括:
1.初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有其本身的特有规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更赋予数学学习以新的程序与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入手,本课题涵盖了包括准备学习、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变式应用、拓展创新、课后反思的各环节、各方面学习方法。
2.各学习方法的培养受哪些因素影响?由此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3.初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衔接教学,尤其是知识上的衔接,以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目标,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由此逐步提出符合本校初高中衔接的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数学创新教学新思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目标体系构建阶段(2008年6月~ 2008年10月)课题论证、开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1年12月)设立实验班,研究初高中教材、教法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编写校本教材;
第五阶段:课题成果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 整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和自我鉴定,邀请专家进行鉴定。
七、研究成果
经过对本课题多年的研究,我校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已经自成体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作为省重点高中,我课题组成员多次向兄弟学校以及来访的外省市学校同仁开出公开课,介绍衔接教学的做法;课题组的一些成熟的做法也被推广至其它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研究的内涵不断突破,从教材教法的衔接延伸到教学管理的衔接,从书本知识的衔接延伸到教学应用的衔接,从一味关注教学成绩延伸到追求科学人文精神,课题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学校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学生在数学竞赛中捷报频传;另一方面课题成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有多名成员多次获得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等多项荣誉;在省、市,国家等各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编写了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八、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教材方面: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2)教法方面: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且课时少,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侧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3)学生方面:①心理原因:高中学生一般是16~18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高中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②学法原因: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2.对策
(1)注重初高中数学内容的衔接:①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高中数学新授课尽量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如在讲二面角时,要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平面角的概念,进而提出空间角的概念。②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 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成立。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①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比如空间平行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空间中垂直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另外,空间中的角、距离及几何体均可转化。②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要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③ 拓宽吸收知识的途经,培养“授人以渔”的自学能力。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但事实上,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很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自学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另外,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教师可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关键字: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42-01
一、引言
实践证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数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认识、探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倾向。有了数学兴趣可以对数学或数学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思维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掌握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方法,确保教学的效率。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智力外因素
初中数学学习,只有兴趣但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勇于克服难题的勇气,仅凭学生短暂的兴趣,要长期坚持下去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农村,学生一方面是家里的半个劳动力,同时又是在校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一旦段时间解决不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将兴趣点转移到其他方面。
(二)数学知识本身
数学知识本身主要包括数学内容与数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就数学内容而言,其内容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影响。数学内容越是难和繁,将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数学趣味性的理解。
(三)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初中数学难度相对于小学而言比较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反,学习兴趣就会大减,甚至消失。因此不难得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会随着其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而不断改变,如果成功的体验越多,那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会降低直至消失。
三、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方法
数学兴趣直接与教学质量相关,学生没有数学兴趣,将使数学教学活动趋于无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全体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在农村初中教师中基本上都有专科以上的学历,对数学思想史、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发展史的掌握相对而言比较好,农村初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例子,充分地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点进行发掘和加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一些概念或公式时,可以将这些概念编成趣味口诀,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
(二)创设人人参与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通常都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则要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而问题的提出需要一定的情境。因此,农村数学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体上较为不佳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结构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使学生能参与到这些教学内容之中。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情境时,需要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及”的情绪。此外,设置的问题要明确,切勿模糊,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
虽然以往农村中学是多媒体教学的盲区,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多媒体也逐步在农村中学中得到应用。农村教师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有着许多优点。首先,多媒体教学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可以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再次,信息容量大,教师可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最后,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注意以情动人,注意课余时间和学生的沟通,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建立融洽、和谐、友好的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使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
参考文献:
如果要问起这些数学学困生为什么数学学得不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数学太枯燥了,不喜欢。其实,这只是他们自己对数学的表面认识,并不代表着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但这也确实反映了当今一些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够,形式单一,缺乏激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深钻所学知识,从而很好地掌握。因此,为了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可以先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设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活动情景中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数学在学生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应尽量以学生有亲身感受的生活实践作引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实物操作、模具展示、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观的视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尽情领略数学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丰富课堂教学
为了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数学游戏或者动手操作演示等一些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比如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合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数学课。
五、引入数学的魅力
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提高听课兴趣,教师可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些数学发展的史实、数学的广泛应用、数学的知识奥妙,介绍数学的最新成果和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或者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这样不仅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激励进取,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善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要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实践也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形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教师的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炼、生动、清晰,力求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的问题趣味化。教师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言来渲染气氛,能激发引导学生或苦苦思索,或热烈讨论,或凝神谛听,或驰思遐想,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合理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
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会越来越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学困生在学习上很多时候表现得很自卑,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期望时,他的内心就会受到信赖、鼓舞,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成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合理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多给学困生一些鼓励,能促使他们更自信、更有兴趣和能力学好数学。
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到农村初中教育,可能很多教师的第一印象都会是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差,家长不配合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农村初中课程,尤其是数学科目的教学质量差,我们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问题的基础上,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农村地区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知识灌输、考试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思维的建立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另外,新课程强调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归还给学生自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初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
2.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后,课堂气氛差
数学在学生眼中是抽象、难理解的,加上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及落后的教学方法影响,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且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依然以应试为目的,因此教学内容单一,甚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性、必要性,因此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可有可无的思想.
3.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有一部分存在与现代教育理论脱节、相比城市地区教师学历低、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加上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失严重,造成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差、整体教学水平低、专业研究基础差,从而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效果均不理想.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正确教学观
真正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作为教师,首先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数学是抽象、逻辑性强的科目,如果不指导学生主动自愿地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及数学思维的建立.新课改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感情等全方面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势在必行的.
2.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初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性格特点,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利用这些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比如,多建立小组讨论、创设课堂情境、通过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的时事引出所学的知识等.另外,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讲课风格,将数学学习中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取决于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饱满热情的态度、亲切和蔼的语言感染每一位学生.另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因此课堂也要民主和谐,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全员参与.要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高高在上、望而生畏的抵触心理.在教学的语言艺术方面,也建议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适当的幽默风趣,这样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一、教学前先备课
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师进行提前的备课工作是分不开的,它非常的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备课时把课本研究透彻,提取出这堂课的主要重点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并且尽量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把课本中有意义的内容都提取出来,尽量简化压缩,变得好理解,再传授给学生。在课本中发现值得延伸出内容,增加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也能从这些内容中学到相关知识。
1、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逐渐意识到在一堂课当中,学生是最应当作为主体的,要做到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单一的进行讲授,多同学生进行互动,要以学生为主的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理解程度,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经过学习,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与否?是否消化好老师讲的课程,有没有把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上去,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2、教学紧贴生活
数学知识有时太过概念,很多学生理解不了,通过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关联到一起,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解决,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要知道,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结合生活中的问题,用新型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学以致用。
二、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揭示问题的本质,也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形式的数学问题。具体说来,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问题,应与本次教学内容有关,有针对性、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模棱两可。其次,要有深度。提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思考问题。因此,教师所提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只让学生回答“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再次,要有层次。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的接受程度等不同,这就导致了学生存在好、中、差之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次设计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如较难的问题,教师应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教师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从而照顾到全体学生,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实”,学困生“吃得了”。除此之外,教师在提问时还需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切忌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就马上让另一位学生回答,这非常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把握多媒体教学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课方式
学生每天都在听课,每个学生都在听课。但很少有学生知道怎样有效地听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引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不同,每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数学思考能力,对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自己预习学会,如简单的定义、数学用语等基本知识。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了。并且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对于重点难点要提前把握好,讲课时对重难点采用“强调”的语气,或采用多次重复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重难点还要做详细的板书,以方便学生在课后回顾。教师讲解细致,学生才能够对重难点有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学才能是高效的。在重难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适合学生的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由浅到深的问题自己“发现”知识点。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固然要做到这一点,但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基础知识在考试时不会直接考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能力的提高都要以数学中各种基础知识为依托。而且在大部分考试中,80%左右的题目都会涉及基础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能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发现、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若想达到高效,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要尽量回忆而不是不清楚立即翻书。学生应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自主探究,不应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一些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题目,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再遇到相同类型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于老师讲的新概念,学生应抓住关键字眼,变换角度去理解。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都要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联系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通过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解答课后的练习。有些学生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将书本内容记牢,还辅助学生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学生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使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公式定理,以减少考试中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四、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学生上课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保证。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简单枯燥的数学知识的讲解,学生势必会感到厌烦,逐渐反感上数学课,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又何谈效果?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我们的数学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科书中丰富多彩的插图,都是紧密结合生活的。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便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数学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美,例如,图形的轴对称美,中心对称美,方程式的对称美,组合美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体会这些形式的美,使学生能够热爱数学,并且产生创造美、发现美的欲望。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得到大大地提高。
3.适时鼓励学生。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可以驾驭这门学科,可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时,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对还是错,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认真讲解,并肯定其想法。这样势必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当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同时,我们数学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关键字: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44-01
数学以严谨的逻辑性而著称,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就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有很重要的联系,教师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明确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思路
伟大的教育家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
3.课堂讨论,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讨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为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实效,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3.1 讨论问题的设计。讨论题目必须能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便于唤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难度也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从计算和比较试验田的面积,引出公式:(a+b)2=a2+2ab+b2。试验田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通过对比这些表示方式能使学生对此公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提出新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讨论的效果,将课堂氛围推向。
3.2 讨论时机的把握。在实施讨论式学习时,切忌将课堂讨论仅当做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讨论频率不宜过高,因为频繁的讨论无形中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使讨论止于表面,不能深入。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失去新鲜感,为讨论而讨论。因此,在组织讨论学习前,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要先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讨论中不断地补充、修正和提升。只有这样,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思维才能不断碰撞,对问题的认识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要靠多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认识。教材上的习题,主要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技能,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再适当编制一些课堂练习题。
4.1 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一题多变。比如,在讲二次方程时,可将原题"把一根长为3m的钢丝折成一个矩形,怎样折能使矩形面积最大?"改成"把一根长为3m的钢丝折成一个矩形,怎样折能使矩形面积最大?最大是多少?如果折成其他图形,哪种图形面积最大?最大是多少?"学生看到与课本习题类似的习题,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就会联想它们的联系和解题方法之间的关系。学生主动思考了,那么解题的过程就会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4.2 设计开放性问题,即表现方式不同或答案有多种可能性的习题。如在讲不等式时有一个例题:求m为何值时,不等式x2+2x+m+1的值恒大于零。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用多种方式叙述该题。
这两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思维,进行全面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解答,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使学生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编制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