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逻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区域地理 地理要素 认识区域 地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9-02
区域地理的学习历来都是有选择的。区域地理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也是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这些区域地理要素采用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 “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
一、位置与分布的教学
1.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
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例如,西双版纳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它成为热带气候。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的教学一般做模糊处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该区域的特殊纬线,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区域的相对位置上。
在许多情况下,相对位置比利用经纬度确定的绝对位置更有用。例如说北京位于39°54′N,116°E,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时,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这个相对位置。又如,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性表现为,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很大。例如新疆深居内陆,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它成为干旱的地区。
2.地理位置的教学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地图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大优于学生的观察以及教科书文字的阐述。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是通过读图来确定的,最后还要落实回图上。
例如,黄土高原位置的学习,首先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什么地方(不要求学生准确描述位置)。再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太行山、乌鞘岭、长城和秦岭,确定黄土高原的界线、范围,说出黄土高原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并利用黄河等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辅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
3.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
在地域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有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又如,点、线、面分布。再如,自然分布、人为分布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
4.地理事物分布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一般的方法也是使用地图和资料,形成学生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也是使用地图。地图既是地理分布知识的来源,又是巩固这些知识的工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也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这样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绘制略图也是运用地图学习并掌握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例如,在新疆地形图上找出了主要地形类型(盆地和山地)和概括出其地形分布特征(三山夹两盆)后,要求学生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疆地形分布特征略图。提示学生用∧∧∧表示山脉,用表示盆地。同时要注意山脉的走向、盆地和山脉分布的范围(用经纬线做参照物)。在这里,山脉是线状或带状分布,而盆地则是面状分布。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线”“面”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疆地形知识特点,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与差异的教学
1.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我们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自然地理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而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则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例如,疏松的黄土、的地表和暴雨,这些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发、加重了这里的水土流失。又如,学完西双版纳后,让学生判断下列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关系的是哪个?A海陆位置与气候纬度位置动植物、B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气候动植物、C动植物与海陆位置气候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与动植物纬度位置气候。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例如,新疆,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和“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严重影响当地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及农业发展,特别是水对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新疆应适应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通过新疆案例,将这种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因地制宜措施,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
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因为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坚持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区际联系的教学
区际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计这类教学活动时,一是不能把问题设计过大,二是不能忽略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上海经济的发展既依赖于区外丰富的资源,也依赖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3.认识区域差异
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区域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各有差异,根据自己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区域的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积极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因地制宜观念。
4.区域差异的教学
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宜用比较法。差异存在于区域间,当学生学过几个区域后,教师应该有意思地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他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
三、环境与发展的教学
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是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学习的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比较好的载体。
1.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30余年抗生素生产历史的中泰合资企业,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省级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公司生产带来的噪声、大气、水体等污染问题,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该公司现已迁出城区。
就该公司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地理教师组织了下面的学习活动。第一步是组织学生分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20年前该厂的生产情况、污染情况以及当时居民对这种污染的看法。调查的对象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该厂周围的居民。第二步是参观厂区、生产线以及公司的治污情况。第三步是在浦城地图上为该公司选择新厂址。
又如,橄榄坝人原来以种植橡胶、水稻为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90年代末期这里兴建了以傣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特色的傣族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今,傣家人的生活变得富足了。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2.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例如,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使西双版纳形成中外闻名的“热带雨林植物、动物王国”,加上少数民族风情,使这里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理解这种相互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组织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来组织教学。
例如,为了突出长江沿江区域发展方面的教育,可按以下线索组织学习材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纽带和辐射作用――城市与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在“地理位置”中,要求学生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做评价,巩固了学生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在“自然条件”中,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归纳出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区内差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在“纽带和辐射作用”中,学习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逐步形成区域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与工业”中,使学生明确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沿江形成的四大城市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找出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地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强化学生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中,分析长江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引起中下游河湖淤积,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如何治理,培养了学生因果推理、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40-02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以书本理论灌输为主。这样虽然可以将地理原理、概念等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因此,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无法将地理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
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对客观事实作出认知反应的理性认识过程。一般认为,逻辑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一般规律、认识着的结构与思维的探索,人们只有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才可以准确把握具体对象的内在本质、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世界。可见,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人们在科学的抽象概念与范畴的作用下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充分认识现实。
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病,综合考虑诸多制约因素,将探究性教学理念合理融入,打造一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语境,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置诸多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课题,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引导者,要逐渐转变地理教学思路,通过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地理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从这一教学视域下观察,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确保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融入“异质同构”教学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异质同构”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冲突等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元素的同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以便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审视观察对象,有效把握地理知识。为此,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把生活地理化,也能够把地理生活化,有助于营造既和谐又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从而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然后,通过教学框架的构建,加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网络结构,逐步提高地理逻辑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地理试验环节,将此作为教学切入点:选用一个玻璃杯,分别放置部分水和沙粒,再用灯光照玻璃杯,通过温度计测量杯内沙面温度与水面温度。整个试验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教师指导。督促学生观察对比温度差异。待学生得出观察结果,教师可以在杯内燃一支香,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温度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总结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二)切实做到“去中心化”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去中心化”,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打破教学常规,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驳斥学生的观点,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见解,师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与互动中得到成长、进步。“去中心化”教学倡导师生角色平等,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案例,自己负责总结评析利弊,然后据此为学生建立自主性探究学习档案,将其素质拓展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以克服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以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这一章为例,在围绕“如何降低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案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小组中既有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地理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搜集和城市规划与定位相关的地理知识,分组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
(三)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模式
所谓“三维”就是“重实际、强逻辑、精思考”,这三项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组合体,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下转87页)(上接40页)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推导过程的思维,以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现象等基础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迁移与知识网络的纵向拓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可以将“死”的地理知识“活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一“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地球的运动变化状态、演示太阳的照射过程,同时从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地球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的相对变化等复杂的地理现象入手,将地理挂图、地理标本、幻灯片、资料纪录片等一切具有辅助作用的教具运用起来,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运动过程进行推导、思考,以便学生在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观察视角,实现知识拓展、内化巩固。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受到师生的重视。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科特点上,呈现出一种“文理交融”的特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文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5,(1).
[2]桂昱.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6).
[3]单劲松.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4]黄胜美.高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4,(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与逻辑思维方法的意义
地理课程分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这两个部分,其对于学生拥有必备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人们去科学的观察、发现以及揭示与理解相关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地理学科的体系的是事物的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与演变的规律,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即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的在整体上掌握其地理的林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想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地理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培养学生的对比与联想的思维方法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型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地理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地理现象基本特征的时候,要灵活的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是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实施的相关建议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节的活动里,要求学生搜集学校所在城区的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对该城区的发展条件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之后,得出所居住地区的区位条件、交通以及经济腹地、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对其进行综合与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判断与依据。
对于实际教学而言,讨论是运用知识以及学生进行实践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讨论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通过讨论、比较以及鉴赏与评价是其具体要求。这主要由于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地理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拥有比较复杂的空间联系,与此同时其演变的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有效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增加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容.《科学》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4(04):59―60.
[2]秦克铸,庞云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2003,11(6):76-77.
结合该书,本文对高等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中逻辑关系特征做出如下总结:一是内隐性。内隐与外显相辅相成,外显内容是在内隐逻辑下进行运转。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外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等,这些内容相互之间具有联系,如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支撑等,而无论自我规划还是相互联动都要遵循内隐逻辑,如学科知识内在关联、学科特有认知方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理课堂教学顺畅进行。二是系统性。逻辑关系要形成完整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任一环节出现逻辑断层或陷入无序状态,都会对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包含三大逻辑,分别是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教的逻辑决定教学活动思路与教学行为类型,学科逻辑是对某学科认知方式与规律的呈现,学生认知逻辑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表达,三者必须紧密联动、互为支撑,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了解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不能主观臆断、仅凭过往经验做出决策。三是动态性。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不会固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运演中,因为教学过程随时充斥主观因素,加之实际矛盾不断出现,需要依托动态逻辑进行应对和解决。例如,教师规划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循相关逻辑,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也要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另外,学生具有的两大特征也是驱动逻辑关系动态运演的重要因素,一是学生处于思想不成熟与价值观不稳定阶段,容易产生“新情况”或“新矛盾”;二是学生数量较多加之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教师不能采用同样方式进行应对,必须基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会对地理知识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相关记忆理论可以了解到,人在记忆陈述性知识和简单程序性知识时一般会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原因在于这类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而地理学科中这类知识有很多,如地名、山脉、民族分布、矿物分布、洋流、气候带等。在记忆这些知识时,有意识地反复强化记忆是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加强督促或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关联来优化记忆效果,但这一过程不会与逻辑关系产生太强联系,关键在于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调动程度。对于地理复杂程序性知识仅仅进行机械记忆远远不够,并且采用这种方式时遗忘速度会更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逻辑关系进行应对。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确保三者契合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将知识内容以逻辑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其次,教师要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而后通过大量训练复习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形成给体自动化长时记忆。据科学研究,自动化长时记忆下所形成的遗忘曲线虽然和艾宾浩斯曲线同样随着时间迁移而不断走低,但不同的是,前者在记忆之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明显遗忘现象,而是在超过某一阶段突然加快遗忘速度,如果能找到遗忘临界点再次进行针对性训练复习,遗忘曲线“平滑段”将会继续向后延伸,进而延长知识记忆时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与训练复习工作外,还要通过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遗忘临界点,进而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运用新理念 优化教学
进行初中地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阵地。目前在初中教学现状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他们仍然心存偏激,把初中地理学科当成小三门,或者副科等等,停留在过去的误区上,都跟地理教学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也或者是教师在对待地理学科的态度上要有所更新和转变,应该与时俱进,伴随着中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所想所思。
一、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
1、地理学科的地位问题。几年前,地理学科一贯被人们当成副科,就是到现在还有人把地理看成没用的科目,从根本上讲它的地位仍然逊色于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也有不少地方把地理学科作为结业考试的科目,到初二下学期考试过以后就抛之不管了。更糟糕的是还有不少学校不把地理学科当成考试科目,背离了素质教育,那么学生在这方面,要么是盲区,要么是只知皮毛,就是现在来讲还有不少初中学校专职的地理教师寥寥无几,甚至没有,即便地理课开足了课时,开全了课程,也不过是其它主课老师在兼职。即便这样,这些兼职的老师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还要把地理课挤掉去上主科。
2、地理学科的相关设施和具体资料严重缺乏。地理学科具有特殊性和灵活性,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之所以说地理学科特殊是因为地理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图片、典籍、模型、影像、实物和设备配置等等,而地理学科的灵活性就在于地理内容的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法灵活,时间和空间上也灵活。但是,在现阶段相关地理学科的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相比较而言非常缺乏,即便是常规的教学挂图、地理教具也不能正常具备。图书馆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地理方面的图书,即便有也是严重不足。
3、许多学校目前还没有普及多媒体,硬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书,艰难地维持着教学现状,学生听起来被动,学起来没兴趣,看起来不形象不生动,对一些地理的专门知识学习得不深刻、不透彻,这都是教学条件不具备,教学资源极为缺乏所致。
二、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
1、地理学科没有受到重视。在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地理学科没有被列入中考科目,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就会顺其自然地成为牺牲品,根本就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多数人们常常认为地理无非就是一门副科,学不学都行,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还有一点就是地理教师对于中考升学率做不出什么贡献,这些老师也不会受到重视,评优评模也要落后,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都加剧了地理教师的不稳定和师资的严重缺乏。
2、学校的条件差,地理专业的高学历、高素质老师不会屈就来这里任教。因为人们都不重视,再加上地理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简陋的教学设备,糟糕的工作环境,根本就吸引不了专业人才,即便人才来了也站不住脚,留不住人才,这就导致地理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和别的学科相比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课程都由其他老师来兼职,这些兼职老师自己也缺乏专业的地理知识,再加上不重视,拿起地理教材照本宣科,同学们学多学少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时间一久,同学们对地理学科也就失去了浓厚的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讨厌地理,因此地理成绩经常不理想,每况愈下。
3、考试制度不健全。高考是指挥棒,是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又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提倡什么素质教育,但是还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应试教育没有因此而收敛,仍然占据着上风,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个环境下还是以主科为主,地理学科还是在低靡处徘徊,初中生的眼光非常亮,为了考高分,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唯中考科目独尊,注重中考科目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忽略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光是地理,还有生物等同样不被学校放在眼里。这一现象居高不下,尤为突出。
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理学视角;新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7-01
一、历史上的新疆及教育发展现状
1、新疆的光辉历史
新疆曾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在西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汇集、交融。汉唐时期,国富民强,统一西域,促进并形成了空前繁盛的西域文化。而后的大量汉族移民以及军事屯田,加速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的传入。在这里,不仅只有中原文化,还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并创造出了许多种语言文字。
2.新疆的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日趋合理,基本建立了,以九年义务制教育为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总体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新疆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汉族同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学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依然偏低,文盲率不容小视。
二、目前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文化教育的偏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受教育程度看,2000年,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38.15%。新疆15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有880.43万人,文盲人口为81.57万人,占15 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的9.26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文盲率仅仅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同全疆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相比高0.94个百分点,和汉族相比高2.2个百分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新疆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疆地域环境特点的制约
新疆远离内地,环境闭塞,东部沿海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很难传播到西部地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居民的居住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交通不方便 ,增大了相互往来的难度,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农牧区,居住分散,以及游牧民族迁移流动频繁,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这就使推进新疆基础教育的难度加大了。
2、新疆各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且差异大
新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短,限制了新疆的教育水平。新疆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 ,师资力量差别很大,在农牧区,多数学生仅能完成义务教育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很难落实。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过快增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南北疆的农牧区,这才是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3、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新疆长期以来的人才缺失,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据资料表明,近3年来高校流失教师达531人,其中高级职称 2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硕士学位的136人。由于缺少教师,新疆各院校只好培养本校的毕业学生来当老师,再教下一批学生,“近亲繁殖”的结果使教育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
三、针对新疆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提出的建议
1、坚持民汉兼通、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早在1984年,自治区就提出了 “民汉兼通”的目标,并要求把加强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作为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截至2009年底,全疆有75. 33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占到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1. 79 %,已累计使近34万人次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受益。大力推进民汉合校以及“双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新疆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2、政府应保障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
政府应当重视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在教师待遇上向一线教师倾斜 ,保证边远基层教师待遇等同或高于同等城市教师,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逐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然后,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要将有限的资金,尽量发挥其最大效益 ,首先要保证边远地区学生有学上,尽量做到: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其次,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办教育 ,对捐资助学者给予一定荣誉 ,从而促进民间资金的融入,积极支持有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办民办学校 、私立学校等,使教育投资多元化。
3、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新疆的总人口数虽然远低于全国各省平均数,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全国最高的 4个省份之一。新疆人口增长主要以新出生人口的增长为主 ,因此,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最终,达到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疆辉煌五十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 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关键词】网络 高中地理 教学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备课
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积极建构教学内容、发挥课前主体作用,以组织者身份组织各项内容。而网络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素料,也能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
1.从网络上获取教学素材
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遍,网络上的资源不仅丰富,且具有形象性,资料齐全等优点。网络的动态性特点,又能让我们能够及时得到一些最新的资料和教学方向。那么如何快速的获取网络资源呢?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获得得教学资料、网站要及时存档备用。
(2)多关注国内知名高校和高中学校的网站,获最较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向和理念。
2.备课组协作备课,资源充分共享
在日常教学中,同一年级的同学科教师通常是一备课组,发挥每备课组成员的作用,实理资源共享,即有利于促进备课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备课的质量和和效率。例如,建立共享群,可以及时交流的同时,也可能及时的分享资源。在协作备课时,要注意备课内容的及时与合进安排。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形象性。众所周知,地理教学中,有较多的图像、表格、数据要分析和阅读,甚至需要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这些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交互性。高中学习很重要一部份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交互。有利于随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例如学生通过聊天室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灵活性。教师通过上传资源,对于理解较差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再次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侧试题。
4.丰富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布置课前资源查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四、网络协作下地理课堂设计的原则
1.课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如果某项知识内容学习者没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没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可能,甚至课程内容连呈现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该内容是学习者已经在实践中体验过的或以后明显有可能体验到的,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对其需要的一种满足,其学习将会是积极的。
2.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网络课件里,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直接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游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专题学习网站《大气环境保护》中,我们整理的“电子教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种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采用超级链接形式将所需信息与主页面连接,界面友好,操作简捷。
4.目标性原则
关键词:信息网络技术;初中地理;多媒体
1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教学和地图教学相结合的学科,传统的地图教学主要是通过课本插图、地图来进行,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教学效果差,学生识图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足。而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地理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1]。但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大由于我国城乡差距的存在,导致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信息化资源的配置差距大。在城市中学,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安装有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办公电脑,信息化资源配置丰富且较为齐全;但是在乡镇中学,学生与电脑以及教师与电脑的配置严重不足,信息化资源设备匮乏,很多学校只有一到两间教室安装有多媒体设备,而且教师没有自己的办公电脑,导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受到局限[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虽然很多学校的教室安装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说很多中学实现了教室信息化网络化,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比较突出,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官网,但是网站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不多,缺乏实用性,重形式、轻内容,有时往往只是摆设。只有少数中学构建了教学资源库,并购买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软件。总的来说,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而软件设施建设相对不足[3]。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不喜欢也不习惯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信息化教学还没有达到常态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有的教师因为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不足,所以很少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因此难以得到时间较为紧张的初中教师的青睐;最后,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对信息网络技术还不太了解,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应用方式不正确,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就是PPT课件和视频,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不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正确、合理地运用。还有的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运用PPT讲课时,只是把一张张PPT的内容念完,而不是详细、拓展性地去讲,从而导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4]。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过度,适得其反在信息化教育推进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网络技术,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之后,都不自己备课了,只是在网上找了与授课内容一致的课件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PPT讲课,重要的知识点也不在黑板上写下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不深刻,该做的笔记也没有做,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措施
加大对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即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应积极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资源的配置。另外,政府对于信息化教育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划分专门的财政拨款,加大对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投入,尤其是乡镇中学和农村中学,要保证每间教室都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而且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电脑,使得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得以满足,从而使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常态化和普及化,同时缩小城乡在教育上的差距。硬件建设同软件建设并重,丰富学习资源硬件设施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基础和前提,而软件设施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现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给予同样的重视。在建设良好的硬件设施时,要注意软件设施的建设,如完善学校官网平台的内容,积极建立教学资源库及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并购买必需的网络教学软件,以方便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同时增强校园官网的实用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等免费共享到网站的相应专栏,从而供学生观看和学习。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关键,其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因此,学校应积极加强对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实现信息化教学。首先,学校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及要求,并通过实例展现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优越性,从而使教师认识到信息网络技术与地理教学结合的重要性,进而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网络技术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使得教师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除了会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还应掌握一些其他软件如Authorware、Flash等的使用技能,并不定时地检查教师的掌握及应用情况。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合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教师的运用是否合理有着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但是对目前的教学手段不是很满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运用。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过程的学科,需要教师一边板图或板画,一边讲解,并且要详细、深入地去讲;在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便于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确定教学方式的可行性[5]。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并适度而行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在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时要合理、适当,不能只是形式化地进行,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网络技术,即教师应适度而行。如在正式教学前,认真备课、书写教学大纲,制作精美的PPT,适当地加入一些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详细地讲解PPT,也要将重要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板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笔记,也会使得学生明白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课后,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去查阅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4结语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其将被应用于不同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其教学要求,只有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及学科特点相结合,将其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才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新形势下,只有积极、科学、合理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尽早实现信息化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
作者:刘存英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藏南中心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希锋.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5):114.
[2]严惠珍.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5(12):86-87.
[3]陆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23):78-79.
一、 设计思路
本课件采用框架网页, 模块化设计, 每节课题分为知识专题模块和操作模块, 交互性强, 全部使用按钮超链接, 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随意操作, 使用方便。学生自我选择决定小组成员,在知识专题模块选择确定研究的专题问题。教师选取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视频作为补充资料, 供学生查阅和探究结果寻找结论。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就某个专题或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在线交流或在线检测情况进行监控, 以加强对教学的调控和引导。
二、 教学设计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首页, 观察课件中的动感文字和与地球地图有关的系列动感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地球地图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作个别辅导,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
2、 小组分工, 确定研究的专题问题
学生每 4- 6 人一组, 组内进行分工,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从知识模块中选择确定本组研究专题。
3 、收集资料, 协作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在网络教室中通过课件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通过人机协作在各操作模块中选取与本组研究专题有关的视频和资料进行自主探究, 并在小组内论文进行讨论、交流、补充、修正, 加深对该专题的理解, 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结并整理成文字或课件, 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
4 、网上交流展示成果, 同学、教师讲评
学生将小组制作的文档或课件作品保存以后, 传到网站的作品展示区 “成果展示”, 学生就其中任意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同时也可以对照其他同学的作品, 对自己的作品加以改进。
5、 巩固练习加深
学生进入测试网页“知识起跑线”, 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 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 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 测试结果由网络反馈给老师。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监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 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讲评。
6 、知识拓展, 课题延伸
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 “智力加油站”、“地理小博士”和老师推荐的有关的网站, 阅读课外知识, 扩大知识面,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给老师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三、 设计和教学中的体会
新教改条件下的中学地理网络教学的实施,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 手法具有多样性,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 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 交互性强。学生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 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 大大增加其思维广度和深度。
2、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教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 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 它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加工, 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一切本领。多媒体网络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 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在对多媒体信息的论文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用心于钻研教学的专家, 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 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3、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教学改革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是教与学的中心。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探究学习知识,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以及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 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 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65-01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中人教版新课改物理教材选修3-1中编入了“简单的逻辑电路”一节,目的是接轨数字化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亲近感,是现代化气息很浓的一节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本节在高考中的要求较低,属于认识和了解的Ⅰ类要求.不过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本节或会成为将来高考中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标准.
2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介绍逻辑电路中的“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电路,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是建立在直流电路的基础上,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像课本上介绍的那样,将它们与能够实现类似逻辑功能的直流电路相类比,这样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多了,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使用建议
本节非高考热点,在山东省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类似题目,但是目前趋势山东卷要逐渐向全国卷靠拢,建议本节还是要认真讲解,因为门电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某些大城市的热点考题,例如上海高考,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山东也会逐渐重视此方面的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创设情境,希望各位同仁赐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种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符号及真值表;
(2)会用真值表表示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
(3)会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与实验,理解“与”、“或”、“非”逻辑电路中结果与条件的逻辑关系;
(2)通过简单的逻辑电路设计,体会逻辑电路在生活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数字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巨大改变.
(2)体验物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HJ0.9mm]
(3)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与”门的教学上,因为“与”门的逻辑关系,真值表,工作原理理解了,“或”门与“非”门就容易掌握了,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难点:本节教学难点是逻辑关系的认识以及应用.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师生互动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PPT投影仪
5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情景设疑】
教师: 我们知道从前年开始枣庄广电局就开始大力推广数字电视,那什么是数字电视呢?那我们以前看的电视叫什么电视呢?[HJ1mm]
[关键词]网络平台 构建主义理论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它兼收并蓄多家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活动包括5个环节: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合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下面我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高中必修3中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为例,尝试设计一节地理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
我运用网络平台给出以下一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和三江平原的农业景观以及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一、三江平原图
图二、湿地的生态环境
图三、三江平原的农业
图四、三江平原的水土流失
图一,是三江平原的沼泽景观。给图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对沼泽直观的感知,认识沼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思考沼泽广泛分布的原因。
图二,是湿地环境的生态系统,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三江平原原本是多种濒危水禽极为重要的繁殖地,如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鸿雁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大量侯鸟迁徙的驿站,另有鳇鱼、哲罗鱼、细鳞鱼、红肚囊鲫鱼等十余种特有鱼种。如今,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珍稀鸟类无栖息之地,多数难见踪影,过去哪种莺歌燕舞的景观,已不复存在,鸟类由200多种减到194种。同时,水禽数量在急剧下降,由于滥捕和水体污染,鱼类资源衰退严重,大多数中小河流的鱼类资源比70年代减少80%左右,鱼类由90种减到77种。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捕捞总量曾达到5000多吨,大马哈鱼年产70多万尾;如今捕捞总量下降到年产几百吨,大马哈鱼年产几千尾。如挠力河一个鱼亮子,过去曾产冻鱼50火车箱,如今已濒临绝迹。七星河流域80年代有丹顶鹤200只左右,如今已基本绝迹。进一步阐明湿地环境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资源。
图三,三江平原的农业。图给我们以下几点印象,1.种植的作物是小麦2.种植面积大,规模大,大型机械化作业。3.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在总结三江平原农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什么?
图四,三江平原黑土地的水土流失。由于大量的垦荒也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50年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536万公顷减少到113万公顷,锐减了79%。原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耕地肥力下降,在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与未曾整治的黄土高原类似的景象:大面积的良田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马平川的大地沟壑纵横。沙化趋于严重,自然灾害肆虐。多种珍稀水禽和鸟类被迫迁徙他乡。
通过阅读以上图片学生对三江平原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确定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采取多边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举与能力。例如,对以上三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首先根据材料形成自己的答案,用时大约15分钟。然后学生之间交流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结果,用时大约10分钟。如学生对“三江平原沼泽分布广泛的原因?”经激烈讨论后给出的答案是“一:该平原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 。二:地势平坦,土地粘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三:夏秋多雨,拍水不畅。”回答的比较全面,比较深入。
四、效果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有关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2.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低B.垦荒难度大,成本高
C.粮食过剩,不必再开发D.保护湿地、维护生态环境
3.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学生做完练习后提交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就能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成绩,反馈到教师机,以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另外系统还能够把学生对这节课不懂得,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通过平台,老师可以能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的难点、疑问。互动效果很好,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在网络上答问解疑。通过平台教师能了解具体某一位学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交流。
五、结语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目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活动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新课程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体现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 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富表现力的多媒体手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仅带来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而且引起教学模式的革命,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形、声、像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分解复杂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由难变易。多媒体交互性强,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还可以压缩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一、运用地理实证材料开展地理德育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活动3:联系教材素材 “沙特拖用南极冰山解决淡水危机设想”,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课前利用微信群小组交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学生探究该设想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引导学生分析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运送冰山路线,又可以巩固洋流分布规律知识。通过该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因地制宜,开源节流。
【关键词】CDIO;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
The Reform Proposal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on CDIO
Yang Yun Tao
Yunnan Agriculture Trcgnicai Colleges Yunnan Kun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DIO profoundly which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and guides the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thought.In the paper, Ruijie network engineering lab teaching mode is presented for providing real network environment,and significantly 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Meanwhile,Packet Tracer simulator is adopted in the simulation training,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simple-operating, realistic effect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CDIO;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1、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包含了先进的网络技术方法。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如下:
(1)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材为主,围绕教材内容制定实训教学计划。这种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为验证理论而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做实训,往往是教师事先安排好,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即可,根本不会将实训过程作为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过程。缺少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
(2)传统的网络实训室的做法是会使得网络实训的过程演变成了插拔线的过程。传统做法的三个问题:一、学生的宝贵实验时间大半浪费在插拔线上,而不是用在真正的实训内容上,学习效果差;二、不断地插拔线,设备的端口容易损坏。一般一个端口的标准插拔次数是有限次,而一次课可能就要插拔十多次;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3)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更新非常快,产品种类繁多。网络实训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难以跟上应用的发展。另外,网络产品的封装性好,使用相对简单,对网络产品的介绍分析缺乏深度,使学生缺乏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过程控制不足,知识与能力培养不协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能力培养和工程设计锻炼;传统的考核方法有时也只是一张试卷,对实践的考核明显不足,考核方法单一。这样完全没有工程中的过程动态监控,导致知识与能力培养不协调,考核结果具有很大的不公正性。
(4)学生的个体意识强,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在工程实践中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对工程的认识不够,导致和企业需求脱钩,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难于把工作做到更好、更高层次。
针对以上现状和不足,我们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应是体现出对学生内在创新冲动及创新思维的充分调动和激发;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从新思维、新观念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在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创新、强化工程能力的驱动条件。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2.1CDIO工程教育模式产生及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2.2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CDIO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紧密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思路展开,强调学生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实现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将CDIO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有机地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经过合理科学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实训教学的也给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是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动力源泉。
3、构建基于CDIO的课程实训教学体系
3.1构建基于CDIO的课程实训教学体系的原则
对照专业培养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在CDIO大纲指导下,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网络管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设计导向,自顶向下遵循“系统一模块一单元”这条主线逐层展开课程实训践教学体系的架构,有序进行各项能力的分解和配置,并按照“学网”、“建网”、“用网”、和“管网”的顺序将其细化后的能力落实到各个实践环节。依据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样的理念,本课程结合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茭菱校区校园网络具体环境,按照茭菱校区校园网络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围绕项目任务安排教学。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网络发展新技术分为十三个项目化实训。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每个项目课题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个性发展机遇,使之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构建CDIO理论下的课程学习架构
在学习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4―5人,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各负其责,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每组选出相应的项目组长,依据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样的理念,实训过程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进行设计,从方案论证、原理图设计、制作、调试,全部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并最终上交项目报告。项目报告以PPT和DOC格式的文档。
4、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教学模式
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是专门提供实践教学、实践创新的场所。它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设备,分析网络状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达到对网络建设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实战能力,增强他们在将来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岛式布局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实训室布局方式,每个物理实训组成为一个小岛,每个组推荐6-8个学生使用。每组设备是独立的。通过独立的分组设计,组与组之间的成员不会相互干涉,相对独立,避免了组与组之间的成员误操作或恶意操作带来的危害。在实际使用中,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通过传输介质将若干组连接起来。每组的基础设备为:2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可网管交换机、1台无线控制器AC、2台无线AP、8台PC机(配双网卡)、1台设备管理控制服务器(简称RCMS,通过八爪线分别连接8台基础网络设备的Console口,对网络设备和实验行为进行集中管理,设备的“一键清”初始化自动地进行实验的场景恢复)、1台实验室机柜。可扩充的功能模块:无线模块、安全模块、存储模块、融合通信模块、网络管理、网络协议原理。每组的网络设备集中摆放在一个机柜中,构成一个RACK组,这样方便对各组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由网络硬件设备组成的实验室必须考虑可管理的问题,否则无法发挥设备的作用。采用这种设备模式,组内设备自由组合,学生无需反复拔插配置口,而是通过网络登录RCMS对这些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秩序,方便老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监督、检查。
5、Packet Tracer 教学模式
PacketTracer是思科公司开发的仿真网络实训平台。是一个为网络初学者设计的用于提供计算机网络设计、配置和网络故障排除模拟环境的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和教师建立仿真、虚拟和活动网络模型。这样可以将网络实验环境拓展到学生的个人计算机上,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个人的时间先通过该环境进行实训,然后才到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真实的实训。既可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且实训方式灵活,又减少对网络硬件设备环境的使用时间,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该软件有下列特点:
(1)支持多协议模型:支持常用协议HTTP、DNS、TFTP、Telnet、TCP、UDP、SingleArea OSPF、DTP、VTP and STP,同时支持IP、Ethernet、ARP、wireless、CDP、Frame Relay、PPP、HDLC、inter- VLAN routing and ICMP等协议模型。
(2)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路由器、交换机、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终端等。提供图形化和终端两种配置方法。各设备模型有可视化的外观仿真。学生操作界面直观,容易理解。
(3)支持逻辑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设计模式:逻辑空间模式用于进行逻辑拓扑结构的实现;物理空间模式支持构建城市、楼宇、办公室、配线间等虚拟设置。虚拟设置逻辑空间模式用干进行逻辑拓扑结构的规划和实现。
(4)可视化的数据包工具:配置有一个全局网络探测器,可以显示仿真数据包的传送路线,并显示各种模式,前进后退,或一步步执行。
(5)数据包传输采用实时模式和仿真模式,实时模式与实际传输过程一样,仿真模式通过可视化模式显示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使用户能对抽象的数据的传送具体化。以上这些特点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配置、协议的测试等网络技术相关的学习。
6、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基于项目学习”和“做中学”的理念原则。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个人和人际技能和网络系统构建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工程科技知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是专门提供实践教学、实践创新的场所。它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设备,分析网络状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达到对网络建设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实战能力。
基于Packet Tracer的网络实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设计比较容易,实现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做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对于学生来说,要为学生提供可靠、真实而较为廉价的实训环境。PacKet Tracer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反复设计、练习、测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训。虽然PacKet Tracer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网设备,但它方便学生练习网络设备配置所使用的命令行操作;能模拟真实网络系统功能,排除络故障;还能积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设备配置与管理的工作经验。但是,Packet Tracer并不能模拟网络设备的所有操作,所以采用基于Packet Tracer的实训教学方案,与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软件或硬件设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实训教学。才能够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运涛CDIO教育理念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综合实训中的运用[J].福建电脑,2011年7期
[2]王建平,李怡菲.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3]周坚和,袁浩浩,陈艳等.CDIO理念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2年第4期
[4]徐生炜.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12期
[5]杨锐.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建设方案书,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