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相关知识范文

社会治理相关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治理相关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治理相关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治理;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研究

治理,是指政府治理或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治理与统治存在着异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权力机关,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其他组织,或政府与民间的联合组织。统治的着眼点是政府自身,而治理的着眼点则是整个社会。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农村问题反映到政治层面,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城镇化等新格局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其享受市民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发展仍然相当滞后,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有更高的期望。因此,促进农村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和现实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中,不完善、不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一切问题的核心。加强乡镇社会治理体制研究,强化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二、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内设机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不高。乡镇政府是一级政权组织,依法治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是中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形势的变化,一些行政职能权限相继从乡镇体制中剥离,实行了垂直管理。但一些行政职能责任和义务却没有随之剥离,使乡镇常常面临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窘境。乡镇职能正在被弱化,乡镇政府成了“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政府。乡镇内设机构遵循与上级机构、部门对等对口的设置模式,通常每个乡镇有15--30个“站、办、所”,既有省、市、县直机关向下延伸管辖的站办所,又有归乡镇政府管辖的站办所。延伸的站办所虽在乡镇,但人财物权仍由上级单位掌管,造成指挥调度不灵,责、权、利难以相互统一,机构运转效率不高。缺少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存在“”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大局观念淡薄,宗旨和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低下,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二)公共财政资源短缺,难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乡镇设置内设机构财政所。由于大多数乡镇不具备区域位置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乡镇财政资源极其有限。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中央与地方存在“中央钱多地方钱少”的现象。乡镇政府财力不足,难以保障公共事业的发展。以上级转移支付方式满足公共产品的供给、分配带有很大随意性,出现跑“部”“钱”进现象,滋生权力寻租问题。财政收入逐级上移,责任逐级下移。“土财政体制”的存在,乡镇需上缴部分财税供上级政府使用。乡镇自行承担自身运转所有经费,财政严重入不敷出。有些乡镇举借大量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无力偿债,“面临破产的可能性”。财政供养人员未统筹安排,存在人情财政情况。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利益的人口计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就业等项目支出,无财力安排。缺乏有效的财政财务监管,乱收乱支现象有时极为普遍。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乡镇体制不合理,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权力被缩小、职能被收缩,责任并未减少。“全能政府”的模式未根本转变,部分乡镇工作还在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工作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政事不分,村委会的自治权利被弱化,政社不分,村级职能政府化。考核乡镇政绩指标体系不够合理,导致乡镇由被迫玩“数字游戏”。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乡镇干部的工作围绕上级安排,难以围绕农村工作。乡镇政府履行职能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难以依法履行职责。公共服务职能薄弱,行政管理与命令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要,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乡镇干部观念转换不到位,缺乏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工作自主性差,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农村社会保障日益困难,农村文化教育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增多,乡镇职能转变缓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三、基于公共视角的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新路径

第2篇

一、纵向合作维度下政社之间的权力结构

社会管理权力由政府向社会组织分散化配置,其理论前提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补关系,希望建立一种以“公共权力――制度化利益”为特征的合作制度,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制度化合作,化解现代社会由于组织化与分工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冲突,超越传统自由主义所倡导的“竞争性均衡”,实现制度化利益整合的“合作性均衡”。即国家与社会并不对立,两者之间也不存在内在冲突,从而在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高度合作的关系。

(一)内生型依附权力结构

这种权力结构是指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社会组织,并通过为其提供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在学术研究中,这样的组织一般被称为官办社会组织,或被称作政府的“白手套”。内生型依附权力结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组织的产生方式和存在形式方面,一般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成立;

第二,在管理方式方面,政府基本上都是把这类社会组织当成下属单位来进行管理;

第三,这些组织因不同程度地承担其所属的政府部门的部分职能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同时,这些社会组织也会不同程度地承担相应社会组织职能;

第四,在人力资源、组织项目、开展活动或者活动资金来源方面,这些组织也都几乎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或项目支持。

(二)工具型互惠权力结构

这种权力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具有专业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的相对优势,政府具有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优势,双方从各自需要出发而结成的一种交换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条件下的互惠是 “工具性”的,也就是双方仅以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交换来达成这种互动关系,如果任何一方认为自身不能从与对方的互动中获益,那么这种关系就可能会终结,或者会转换成其他形式而存在。这种权力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在组织的产生方式和存在形式方面,此种权力结构下的社会组织几乎都成立于政府出台相应支持政策之后,绝大部分都是由民间个人创办,在专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规模较小。

第二,在管理方式方面,虽然双方的权力对比是非常不平衡的,但是双方一般都能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进行互动。除此之外,有关政府部门还会通过各种形式,诸如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等,对这些社会组织进行间接的管理和引导。

第三,在具体职能方面,政府将需要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以项目外包等方式放到公开市场上,而有关的社会组织则凭借自身在相关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资源和能力等提供服务,政府按照其服务完成情况支付费用或给予补贴、资金资助等。

第四,在人力资源、组织项目、开展活动或者活动资金来源方面,双方是基于合同契约的市场交换关系。这表明政府是承认社会组织具有自身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源,政府和社会应该合理的分工,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愿意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支付费用或给予资助。这种权力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仍然是社会资源的绝对掌控者和主导者,由于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可能存在偏见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一些客观问题,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实质上不可能处于完全平等。

(三)压力型竞争权力结构

具体来说,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社会组织基于自身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对有关政策进行批评,并通过舆论传播等途径在客观上对政府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在微观层面,虽然可能不会直接和政府形成竞争关系,但是因为部分官办社会组织也承担一些具体的公共服务任务,所以其他社会组织就可能与之发生竞争关系。这种权力结构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社会组织方面来看,这种权力结构下的社会组织成立较早,已在相关领域内工作较长时间,具有较为丰富的与政府往来合作的经验。

第二,此类组织具有较为稳定的资源筹集渠道,即使在短期内失去政府购买项目或相关资助,也能够找到资源支撑自身的发展。

第三,从政府方面看,这些组织往往可能会因为被认为与既有的一些组织(多为政府主导成立的官办社会组织) 功能重合而导致其注册困难甚至不能注册。

第四,此类组织往往会因为公开发表一些对于政府不利的言论而成为政府眼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所以在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中会被多加关注。

(四)低认同疏离权力结构

这种权力结构反映了社会组织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与政府处于不同程度的脱离状态。处于此类关系中的社会组织一般是指那些从事非营利事务,但是却未能在民政成功注册而采取工商注册的社会组织。

二、纵向合作维度下对政府工具的理性选择

(一)基础保障型工具

基础保障型工具是指政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基础性的条件,将资金或场所、设备等给予原本没有这一资源的社会组织,以提高社会组织的资金充裕程度或为其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这类工具包括放松管制、建立法规、提供基础设施等。

(二)市场配置型工具

市场化工具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社会组织提供间接支持的一种方式。这类工具包括政府购买、凭单制、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府保险、颁发许可证等。如政府购买,政府划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社会组织的发育,从而通过政府购买引导社会组织的项目活动等的设计方向,使其与国家宏观战略部署步调相一致,并在基本面上控制各种类型项目的数量和范围。如税收优惠,这是指对部分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相关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创立。反之,如不给予某些社会组织或活动税收优惠,不仅将使部分社会组织遭受损失,发展受挫。所以,这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倡导及反对型政策信号的传递。

(三)引领支持型工具

这种工具是政府承担引领者、倡导者或协作者的角色,以社会化的方式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这类工具包括伙伴关系、信息传播、组建联盟、奖赏鼓励等。

第3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一、 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和良性循环,对社会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优化社会成员关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增强社会合力的必要手段。社会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需要社会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其有效的运行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实施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实现高校的社会管理可以为社会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方式都需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和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增加社会服务设施、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实施社会管理,而加强社会建设,关键在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有力推手。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风云突变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更成了我们管理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社会管理的直接目的是对社会关系的优化整合,对社会系统进行良性协调,推动其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之一,在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整合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的导向作用,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2. 协调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了普遍现象,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调控功能,虽然不能直接代替市场和政府进行财富分配和利益分配,进行资源的配置,但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向上的积极趋势,正确看待贫富差距,让利益主体客服认识偏差和心理落差,通过思想的转变进行自我调整,缓解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在关系协调中实现了社会管理的优化发展。

3. 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智力、体力和意志进行开发,使其获得思想上的提高和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只有充分了解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模式,才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使管理工作获得最佳效果。在客观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客观形态,潜移默化的提供给认识行为的个体,增强其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教导给行为个体,把社会价值内化成为道德伦理,外化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构建社会主义做出良好的贡献。

政治经济学教导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团体、组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管理中,也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行为个体,保证了社会体系的良好运行,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管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发展阶段,作为政治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功能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与调整,以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时代的风云突变对政府和社会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和转变管理方式。在当今,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就社会管理者来说,要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追求公平公正为目标,明确公共权力的实施,保障公民权益,遵循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总之,营造出公平正义、城市守法的社会氛围。就被管理者来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明确社会发展目标,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分工合作、协调整合,摆脱利己主义的驱使,集体利益至上,尊重公平和正义,提高政治认同感,每个公民都遵纪守法,尽到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自觉地把自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的过程中,首先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优良传统、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的疑虑、误解,努力增加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其次要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管理创新,用思想教育健全人的心智,促成人的灵魂转向,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管理力量,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共识和认同,确保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舆论监督,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准确的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政策必须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社会管理者也要准确地向上级传达民意、表达民愿,确保各级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互动,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解决问题、表明情况提供现实路径,所以社会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抓住社会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使各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意见的表达,围绕民生大事,反馈给党和国家进行重大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提供一条有效的社会管理渠道。只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达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才能在社会管理中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构建社会和谐,使人民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4).

[2] 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06).

[3] 张昱.管理心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4] 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06).

第4篇

按照“总量控制、淘汰落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禁采区全面禁止,限采区逐步关闭,可采区科学规划”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经综合论证,并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建设适量的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生产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迁建)。其他镇不得以任何名义新建、扩建、改建和迁建上述项目。国、省道及景观大道两侧可视范围(以道路中心线为准两侧各1000米)、卫生防护距离(200米)内不得建设。

二、提升项目工艺装备

(一)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必须采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并采用封闭式料库、封闭式车间的碳酸钙清洁生产方式。

(二)采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窑。采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窑和石灰窑烟气的回收利用技术,窑体要有合理的高径比,能实现窑内三段热工工艺(预热带、煅烧带、冷却带),窑内建收集烟道,烟气进行除尘脱硫处理。

(三)采用较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化设备,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严控项目建设审批

在全市矿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生产项目审批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审批组组长,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市发改、经贸、环保、国土、规划、工商、交通、国税、地税等部门为审批组成员单位。审批组负责全市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生产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监管,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局负责牵头。

新建或改(扩)建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生产项目,投资主体应向审批组提出项目建设申请,在审批组初审同意后(由市发改局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并出具初审意见),进行项目正式审批。需提供的审批材料如下: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

(三)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四)土地预审意见书;

(五)规划选址意见书;

(六)10年以上的矿石资源可供开采储量证明或供应合同(原件);

(七)项目投资主体出具承诺书(在运输车辆、环保、道路维护、财政贡献、工商年检等方面的承诺);

(八)投资主体出具的项目建成后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承诺函。

上述材料齐全后上报市发改局,由市发改局统一牵头,市经贸、环保、国土、规划、工商、交通、税务等相关部门审批会签后,报项目审批组审定,审定同意建设的项目由市发改局备案立项,并依据要求严格表述备案内容。

对资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相关部门擅自审批的,市委、市政府将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未经审批同意,擅自建设的,责令限期拆除。

四、严格项目监督管理

对确定的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生产项目,投资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备案内容、环评批复以及相关承诺组织实施。市发改局、经贸局、环保局等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管,实施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验收程序如下:

(一)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需提出试生产申请,经发改、经贸、环保等部门共同验收核准后,方可进行试生产,试生产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运行。

(三)在试生产期内,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出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

第5篇

2010年中国残联向各地残联下发《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社会,其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儿童要严重得多。那么,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做出了研究,但是纵观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所采用的诊断工具多为SCL-90量表、EPQ个性问卷等,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多为成年人,直接用在尚未成年的特殊学生身上有些欠妥;二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通过了解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及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了重庆市九所特殊教育学校的5-9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一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其中聋哑儿童117名,盲童62名,轻度智障儿童30名,男生106人,女生103人。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修订成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说谎量表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的。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为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进行了修改。如,把“夫妻”或“配偶”改为父母中的一方,把“同事”改为“同学”,把“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

3. 数据处理。对特殊儿童统一指导语,分别进行团体测试。考虑到听力残疾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施测过程中由一位手语老师,以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在调查视力残疾学生时,由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宣读问卷,学生将答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盲文答卷上,测试完成以后再由盲校老师将盲生回答情况转换到正常的回答用纸上。

回收量表后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表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6%。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底依次为: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

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分别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

注:* p

表2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得分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分析(见表3)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社会支持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身体症状,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其余各维度均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预测作用;而支持的利用度对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有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9-03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土地增值 问题与原因 措施与对策

一、失地农民土地增值补偿的理论与法律依据

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宪法和民法通则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都是禁止流转的。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则有了新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在立法上第一次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同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也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的条文。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享有3个方面的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承包方也要承担3个方面的义务: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在我国,土地收益分配的矛盾集结点主要是农地转非的增值归属。目前,理论界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增值归农”论;第二种观点是“增值归公”论;第三种观点是“公私兼顾”论。在农地转非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主体:一是政府,二是公众,三是农民。政府贡献的是管理权、规划权和征收权,公众贡献的则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收益,农民贡献的则是农地的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权和农地发展权。因此,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即地价的上涨是地租未来资本化的反应,理应由政府、公众和农民共同分享之。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利益驱动和强势地位,不但令公众难以从土地增值中获得收益(比如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并没有被真正“用之于民”),农民也一再成为输家。在农地转非中,农民面临生活方式被打乱、原有财产被强行置换的困境,如果补偿也不彻底,无异于“二次被害”。有一点必须明确,弱者是最无力承受失败的人,如果弱者总是成为输家,政府就必须检讨。当下,由土地增值分配所导致的不公正、焦虑恐惧正在酝酿和累积,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释放,就会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公也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二、现行法律制度对失地农民土地增值补偿的缺陷

(一)非农建设用地呈逐年上升状态,农用土地流失严重,失地农民数量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交通道路、水利、城中村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各级种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征用农村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少地或失地的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加。

(二)征地补偿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

1、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补偿太低

根据有关资料,世界许多国家的补偿标准均以被征地时的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而我国实际采用的补偿标准只有土地年产值的几倍,根本不能反映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仅考虑了现有农业用途的收益权,而无视土地发展权。

《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1款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这一规定完全排斥了农民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利益分享,即土地用途变更所产生的增值被排除在征地补偿范围之外。对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近几年,个别地区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达到了国家法律的标准,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即使统一了补偿标准,足额及时发放补偿费,农民对补偿还是不满意。

2、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混乱,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现行土地法律制度,征地补偿费一部分给农民,另一部分留归村集体使用。由于村民的补偿费和村集体的补偿费的比例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部分地区大大增加了集体留用费的比例,而村集体的补偿费掌握在少数的基层干部手里,如遇有民主建设较差的乡村,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便司空见惯。实践中补偿款的分配问题成为村民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之间发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3、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根据国研中心课题组的调查:“在目前‘合法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只有20―30%留在乡以下,其中,农民的补偿款仅占5%到10%;地方政府拿走土地增值的20―30%;开发商则拿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占40―50%”。

(三)农民土地增值收益被剥夺的原因分析

1、现行的法律制度忽视了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问题

在法律规定中,为被征地农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法律规定的标准是维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对失地农民而言,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增值所带来的发展功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从立法层面分析,《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对土地中蕴含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发展权方面的权益做出明确规定。实践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制,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除了生存功能以外,还承载着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而现行法对这两种功能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如从《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的确定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出和收益,以及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标准,没有考虑土地用途改变后其收益的变化,更没有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的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而仅就土地“原用途”作为参照物确定标准。

2、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当农民失去土地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会变成无地、无职业、无收入的“三无”农民,成为矛盾纠纷多发的群体。因此,国家一直重视这一群体的就业保障,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三、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力求做到“失地有保险,老来有保障”,各地都做过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规范、系统。要通过实行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等积极的保障措施,三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一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前面已论及土地本身就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就会导致高额的级差地租被各级政府获取。因此,政府有义务从级差地租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在保持失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再为失地农民提供发展基金。

二是实行积极的“就业保障”政策,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相对于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而言,失地农民更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因为农民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要力争把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要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多元模式保障机制。如城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可以走转换农民身份,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模式;而偏远地方、仅由于国家基础设施用地造成失地的,要加大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力度,同时增加贷款方面的资金扶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以体制创新为推动力,探索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说明现行框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新思路,探索新的解决路径。要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按照“以土地换保障”的战略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可以考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允许土地入股,将农民纳入征地开发的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减少征地时的摩擦和冲突,降低行政成本。对于农民而言,允许农民土地入股,使长期受到忽视的土地中承载的农民发展权得以实现,有利于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

(三)通过立法明确和完善农民的土地权益,并通过程序设计加以保障

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关立法,明确规定农民的土地权益。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并在《物权法》中有具体的规定并有所突破。从物权法的规定来看,农民的土地权益相比以前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层面的保障。但物权法毕竟是一部框架性的基本法,对有些具体问题还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公共利益的界定,征地权限和程序的明确、对政府征用行为的行政救济措施的细化、土地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等。农民土地权益真正得到保护还有赖于这部法的有效落实和后续相关实施细则。

首先,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保证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对土地所有权的行使。防止目前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经村民讨论同意就任意处置集体土地的现象。其次,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制度进行较重大的改革,构建建设用地流通市场,即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明确农村土地转化成建设用地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征收转化,这一途径仅用于公共利益;另一途径是通过市场交易,这一途径主要用于商业利益,但也可用于公共利益。第三,要提高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的补偿标准,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较大幅度地提高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的补偿标准。

(四)尽快修改土地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

对于农民,土地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不动产,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保障形式。它至少可以为贫穷的农民提供食品、住房、就业、养老保障。因此,政府征用农地,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保障来置换农民的土地保障。如果不具备提供社会保障机制条件,政府就不应该征地。

(五)修改土地法时应明确界定公共利益与商业用途

第8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93-02

在政府不断放权的过程中,综合执法权的下沉是满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行政举措,在促进社会形态稳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切实为百姓解决生活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综合执法权的下沉,也是权力下移的过程,基层的行政机构及部门有着更大的执行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社会综合的管理职能,伴随着近年来我市权力下沉的试点区域不断取得的政绩,我们就综合执法权力下沉前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就权力下沉后对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的改善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权力下移对社会管理职能造成的影响,综合评述权力下移给政府行政工作的开展、百姓问题的解决带来的好处。

一、综合执法权力下移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

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是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执法管理增长点,在我国的城市流动性的社会问题的综合管理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管理水平之上。所以我国的城市流动性的综合执法管理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扩展国内的规划定位层次,制定标准的管理制度。在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地区投入到集中性的综合执法权下移的建设之中,可以促进社会综合执法权力的集中生成。在代表中国的城市综合执法管理趋势和中国的城市管理技术情况上狠下功夫,抓住重点树立管理的发展目标。于此同时,推动我国城市综合执法权力下沉的区域网络形成,不仅可以带动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城市管理水平的快速进步。在一定的程度下,推动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本行业的规划之中,扩充行业领域的资金来源,减少国家财政压力,推动行业规划的快速落实。城市综合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种代表形式,尤其是在推动城市形态的快速建立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现阶段城市执法情况的总结和预估可以窥见其发展劣势,帮助其找寻一条“适合之路”。研究城市执法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也是促进其平衡发展的有力措施。打造立体性的城市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运用规划及政策支持增强基层部门的执法意识,提高其发展意识,进而打造一流性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当前城市综合执法权力未下移,社会综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合城市综合执法管理的特点和笔者的实际调查,笔者认为,能够对当前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社会个体商业流动的综合管理体系未完整建立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城市流动性的商业的发展模式也趋于一体化。但是在一体化建立的背后显露出的是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的不完整,具体表现在体系的覆盖的区域有限,城管的管理效率低下,人为的执法操作方式的不健全以及个体商业缺少规范性的服务制度,并且在以中央商务区为城市经济发展主体联合运营公司开创的商业模式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引导。在流动性商业个体自主模式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认证管理模式是推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商业发展受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双重限制,导致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制度很难确立起来,同时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综合管理体系的不完整也是导致城市流动性商业管理体系难以健全的主要因素。

(二)执法部门协调工作及管理主体沟通的效率低下

在我国综合管理规范化制度还不是完善的情况下,执法部门为了追求省事便捷,对个自身运营效率的规范性要求不断降低,而且粗糙化的服务模式也是不断地涌现。在工作沟通方面,城管部门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够端正,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管理运营效率无法进行准确性的分析,导致在工作中不断地出现纰漏,因此出现了各种暴力及社会丑陋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与商户流动个体的关系紧张,冲突增加,给城市商业流动的工作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许多城市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都经过多次调整,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在一些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实际上是“领导说了算”。同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一般集中的是那些专业性技术性不强的事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事项并未集中,但专业性技术性与非专业性技术性的界限并不清晰,如何界定也大多是人为决定,这也造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执法边界不清晰。

(三)城市工作管理方式的不系统,缺少以民为本的服务态度

在城市的综合流动管理过程中,执法者未做好相应的执法管理的意识宣传工作,导致执法人员缺少相应的被管理意识,时常发生冲突。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城管或者其他的执法者没有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工作方式,总是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态度面对个体,对个体存在严重的歧视,导致二者关系紧张。在相应的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总是以暴力和威胁的手段处理和恫吓个体商户,给个体流动性的商户留下了极差的执法印象,造成个体流动性的商户严重的抗拒执法,形成了执法与被执法严重混乱的局面,给具体的工作落实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近年来,城管执法队伍与执法对象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的事件多有发生,实际上只有其中的极小一部分由于造成人员死亡而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这样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态度会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的公共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权力下移后给社会综合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

针对以上的社会综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推行了全市的综合执法权力下沉的政策改变方针后,为社会的综合执法管理带来了新气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下面几点:

(一)综合执法部门树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管理目标

在城市综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目标是多元化工作步骤的集中表现,同时,管理目标立足于层次化,具体化是保证针对不同能力的社会群体进行相应管理的基本前提。管理目标的制定是整体管理过程的向性规划,对整体的任务有着引导功能,其具体的定位设计决定着全方位的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实施。针对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受传统制度制约这种状况, 完善目标的转变,现在的综合执法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了工作目标的转变:1.要把目标与规划工作进行统一,以便更好地对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且管理和执法者要深入了解市场运转状态及发展态势,制定出符合社会管理需要的管理方案,进行人性化管理从而提高对管理目的具体性认识,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2.在相应的管理进度安排下,管理者运用目标选择对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同时保持其进度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深入工作开展。并且在设计管理方案时,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变更。3.由于社会的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还要把握好整体效果,顾及好管理现状,协调多方面积极因素进行配合,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对管理进度的更好掌控。

(二)综合执法过程中建立了流动性商业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方式

在具体的商业执法管理过程中,城管队员要对流动性的个体商户赋予同情,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士,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存下去。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以人性化的沟通和劝说对商户进行引导,消除商户的敌对情绪,及时沟通,及时协助,以恰当的眼光看待他们,及时处理好与他们的管理,在劝说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他们服从管理的意识,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管理执法教育,让他们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相互之间积极协调,工作积极配合,消除敌对的状态。

(三)综合执法过程中加强了执法思想、方式的深刻转变

在基层工作环节中要把法治思维贯穿到依法行政的管理工作环节中。在日常的工作环节中要做到人性化工作方式,是把人性道德思想融入到工作领域中去。在充分行使职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端正自我工作执法态度,努力开展相应的工作,注意社会效应问题影响。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资源,突破传统检查模式的束缚,有效排除行政干扰,大幅提升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坚持法定职责行为的必须坚守的准则,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行政方式。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工作方式的转变,注重法治思维的培养。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手段,解决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能力水平,坚决做好一切城市管理工作,顺应新形势的前提下,要严格的部署日常行政管理,落实好建设所要求的重要责任。对己,严格要求,对人,严格管理。严肃纠正“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想法,以法律、制度为准绳,做到工作行为、个人工作开展,合法有据,无法其行不可为,坚决限制和严格控制工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保证工作的正常有效健康持续发展。

四、权力下沉对社会管理职能增强的积极意义

按照法律的角度来说,高度的权力集中型不利于社会法律的建设,也不利于促进社会管理职能的发展,只有从高度集中型向地方分散型进行权力过度,给基层政府充分的行使权力,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职能的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多数的城市都采取了权力下沉这种新型的城市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基层和地方性政府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完成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加强社会的管理,社会的主要矛盾来源于社会基层的矛盾,只有给予基层充分的自主的权力,才能切实解决好社会的普遍性矛盾及基层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增强基层单位的行政能力,这也是政府进行权力下移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10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探索建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将联合相关部委建立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中央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明确了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开展社会实践,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对于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对于引导中小学生把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知识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得到,许多能力不可能仅在学校中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实践体验的途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对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实践的情况,存在着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没有衔接起来的障碍,存在着经费和安全等困扰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问题,需要着眼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努力克服这些困难,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联合各方力量,开发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二、努力构建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大力倡导、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社会实践,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动联合社会各个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第一,要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摆在义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开展社会实践,就是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学校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公平地享受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把社会实践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可以使这项工作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断深化。

第二,要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时代在发展,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专题性教育越来越多,但我们的教材、课程容量有限,而且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能都进入学校课堂和教材,许多专题性教育也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实践中体验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社会上可供学校开展各类专题性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专题教育,既可以使专题教育的效果更好,也可以使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第三,要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统筹管理。要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联合有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在社会实践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指定专人负责。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建立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社会实践基地,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第五,要探索建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保障机制。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各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本着勤俭、实用、简单、方便的原则,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核定成本,由财政、学校和学生家长合理分担。

第六,要构建并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做好活动小结和鉴定工作,并将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

三、分批建立各种类型的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将和中央相关部委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分别建立可开展某一类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主要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通知要求,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做好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配合工作。

教育部将从今年5月开始,陆续与中央相关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相关部委所领导和指导的社会资源单位按照要求,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发申报第一批全国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申报基地的基础条件、内容设置、活动形式、时间安排、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特别要开发出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进行指导的内容。经教育部和中央相关部委审核后命名为全国社会实践基地。

具体申报工作,按照教育部与中央相关部委联合发出通知的要求进行。

第11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管理;造价控制;分析体会

市政工程是在城市建设中,由政府规划建设的旨在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城市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民公共项目,包括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桥梁交通工程、城市地下排水工程等。市政工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市政工程还承担着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城市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进行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因此对于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实现市政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技术因其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优势,能有效的把整个工程的建设费用控制在成本预算内,已成为目前实现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常用的造价控制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在市政工程建设上造成的最大浪费在于在市政工程的决策阶段没有做好整体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最常见的情况是,对工程造价的预算设计往往是在工程设计图纸确定之后,因此在相关成本预算中忽略了前期设计的成本。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前期决策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95%以上,而初步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也达到了75%以上,工程技术设计则可造成对工程造价35%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就开始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如果在这一阶段忽视了对造价管理的前期控制工作,必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最终造成建设成本失控,必须不断追求资金支持。很多实例都验证了决策阶段进行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市政工程成本结算时超出成本预算,最终都被证实是由前期投资预算方面的偏差造成的。

针对这一问题,在工程决策阶段就必须把好成本造价的控制关,在具体实施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工程的类型和特点,结合以往的类似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大胆设想,结合工程的设计用途、所处位置,以及具体的功能要注,对工程建设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就将成本预算偏差降到最低。

2、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针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多种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分析,结合工程项目需要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选择出一个最佳的建设方案。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设计可以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这一阶段的工作决定了工程整体的成败。市政工程项目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设计质量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规定、相关设计必需满足工程项目各项功能的要求、设计工作还要体现出对市政项目经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等。最重要的,工程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因此,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需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工程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对相关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论证,做好项目应用价值的分析,从而选出最有利于发挥市政工程项目作用的设计方案;从技术层面做好相关技术在成本质量控制方面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选出最科学、经济、合理、环保的技术实施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成本。

2、在工程设计阶段,就需要对工程所需建筑原材料进行市场情况分析,根据国际标准和市场报价,结合工程质量标准要求,选择最具性价比的原材料进行购置安排。

3、在设计审核过程中,需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设计进行严格的工程造价控制,针对满足设计要求之外的设计需对其合理性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4、利用项目经济责任制将设计相关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设计部门和个人,以此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设计方面的问题对整个工程的造价造成不良影响。

三、招投标和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为保证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的招投标工作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工程的造价管理,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应体现了政府的廉政建原则,通过规范的招标程序选择最合适的施工企业进行工程的具体施工建设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科W的技术投入是保证工程的建设进度的基本条件。在完成了招投标工作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对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书面的明确,尤其是在施工费用发放方面,双方应形成具体的规定和责任划分,并在工程施工阶段积极落实相关内容,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将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尽量控制到最少,使所有环节的技术施工、成本费用具体化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在这一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市政工程的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中,有70%都用于材料的采购,也就是说对材料供应费用进行合理控制是施工阶段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选购和使用管理,通过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阶段每个环节的材料流动、使用成本进行详细纪录,是避免施工阶段材料使用出现问题的有效办法。

2、在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工程管理监督部门需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跟进工程进度,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和环境,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进行结算记录,为工程竣工阶段的成本核对工作奠定基础。

四、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上,对工程的结算清单进行核对,并进行整个工程造价的结算和控制。这一阶段的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工程竣工的结算工作,相关审核人员需严格控制超出合同规定的其他费用,对于没有在合同规定内的费用应予以扣除,对于违反合同规定的部分应进行违约金的扣除。

2、针对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变更产生的相关费用,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相关规定对变更项目的成本进行计算,审核时需在保证项目单价的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

3、在进行成本验收时,应根据招投标确定的工程单价进行严格的执行工作,保证投标人的综合单价的确定不变,遇到工程变更等情况,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也应严格执行投标单价,遇到则于建设原因而出现的清单遗漏或没有超出误差范围的清单,就根据合同双方签订的约定办法进行处理。针对工程变更产生的成本,在进行审核时需提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共同签字盖章的书面文件,才能将其相关成本纳入成本结算。

第12篇

论文摘要:通过借鉴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模式,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课题中抽选出若干课题作为重要课题予以立项,实践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这·有效模式的建立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就是要不断研究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方式、方法,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2005年以来,笔者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尝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保证社会实践取得

实效的一种有效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20多年,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效果越来越明显,因而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在内容上缺乏深度,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不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实践中高校师生高知识层次的特点体现不明显,社会实践的功效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借鉴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提出创新的一种对社会实践进行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模式。其基本点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课题中抽选出若干课题作为重要课题予以立项。对立项的课题,学校给予重点支持,选派指导教师,划拨必要的活动经费。实践活动的组织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对课题进行系统的评估,并评选出优秀课题给予奖励。

在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具体步骤为:

(1)选题和申请。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办提供部分社会实践课题供学生选取,同时学生也可以自行选取题目,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上报学校项目办统一审批。

(2)立项。学校项目办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按照社会实践评定标准,对所有课题根据其内容的完整性、实践时间安排的合理性、预定成果的可靠性等进行统筹的选拔并最终确定立项项目。

(3)选派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教师·股由参加实践学生所在系的任课教师担任。在学生立项同时将指导教师情况随立项申请一起报送校项目办,也可由校项目办帮助实践课题组选派指导教师。

(4)社会实践的开展。假期开始后,各立项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日程安排开展实践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保留证明信、宣传单宣传册、活动照片、音像资料等等,以备评估时进行查验。

(5)实践报告的撰写。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践情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新学期开始后两周内各课题组向校项目办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打印版,电子版各一份)及相关实践成果。

(6)评估。学校项目办组织相关专家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估。评估分两个阶段:一是对实践报告及相关实践成果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的评定;二是评估专家听取各课题组负责人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分析论证最后根据评估情况给出相应得分,从而确定最后的结果。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

(1)管理严格。从立项、开展到评估都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和细节都在方案中明确标明。

(2)立项资金批次化。对于立项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申报情况给予不同档次的项目以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资金采取分批次支付的原则,即活动开展初期支付一半资金,待评估后根据答辩情况确定剩余资金是否支付,评估中被评为差的项目将不再支付剩余资金。

(3)引入科研工作量。根据项目开展情况以及评估情况,对立项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工作量的多少以评估后的结果而定。

(4)评估环节指标化。评估环节不仅仅要求立项课题组提

交实践报告,同时要提交各种实践成果,而且评估标准中对每一项成果都给定了相应的得分,保证了实践成果的完整性。

二、运用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在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分步实施的系统工程。要把整个社会实践工作做好,达到预期目的,应该紧紧把握以下几点:

1.选题要充分

选题是社会实践开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采取给定题目与自由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校积极准备,从社会实践的各方面、各领域圈定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题目,并将题目下发到学生手中。参加实践的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长提交其他题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由度,有利于调动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立项要精炼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确定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的课题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重点保证立项课题的开展,必须要对项目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为:一要着眼于当前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二是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三是要着眼于涉及学生利益的热点问题;四是要着眼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提高。

3.学生是主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具体步骤中要有充分的体现。首先,在选题阶段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交课题。其次,在社会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要更为明显。由于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只是起到全面的把握,所以具体实施都是由学生进行,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其思路和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中,落实八荣八耻对构建和谐唐山的影响的调查》课题组的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作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网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为其他课题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借鉴。最后在评估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取得的成绩以及自己对社会实践课题的想法、建议,充分地进行讲解和表述,通过自身的表现赢得评委。

4.评估要科学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实践活动的评估。评估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真实开展,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估不单纯是对实践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这样做可以既检验学生实践成果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其中好的方面作为经验保留,为今后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5.成果要拓展

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后,要最大限度地对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进行拓展。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将社会实践报告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座谈会、报告会、成果展等宣传形式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谈体会,讲感受,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社会实践的真谛;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实践成果交流,取长补短。

三、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立项与非立项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

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与没有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同等重要。被列入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不是社会实践项目的全部,它只是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立项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重点选择的项目,不能以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代替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在抓立项的社会实践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来。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

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成效的取得是有益的,但必须强调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为学生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还是素质的提高、思想的转变,都要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其他人不能代替也不能强制。让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教育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J陛,绝对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选题,设计实践方案,督促学生和指导学生进行评估的准备。

3.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都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因此要注意两者密切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在教学中培养实践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德育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解决学生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四、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后的结果:社会实践效果显著提高

1.实践报告水平高。社会实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信息量大,数据多,对问题描述有理有据,具有很高的说服力。报告图文并茂,运用了大量实例,并辅以声音和音像资料,更印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

2.学生锻炼效果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社会,贴近了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厂矿社区、企业、农村等地,与当地的居民和群众进行了密切的接触,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农民的劳苦,经历了严寒酷暑的洗礼,从而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3篇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从小在农村生长的“90后”人群,他们过早进入社会,在城市中游离、闯荡,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融入城市。可是,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多种不适应性。因他们心理尚未成熟且年轻气盛,当被另眼相看时,容易心理扭曲,产生极端心理,影响社会安全,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会管理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管理方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是社会管理中无法被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活动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不可代替,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当前社会管理按照基本特征划分,大致可区分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在这两种形式中,“刚性”管理主要是在国家暴力机关的支持下,通过强制力保证社会的安定,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就比如司法管理、行政管理等;而“柔性”管理则主要通过道德建设、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在思想意识上对人们进行约束,达到管理效果。随着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在融入城市生活上,农民工都比较热切,可因为身份、地位、待遇、权益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往往在城市中获得的生活秩序、生活保证及就业保障方面常出现各种纠纷,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矛盾频发的农民工群体问题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难题。这就需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采取“刚柔并济”的社会管理手段,通过创新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这一群体实施“柔性”管理,便于更好地在根本上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治理。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西北部某县(山西某县)位于山西(西北)部,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删除)。该县农业发展以林牧业为主,当地大部分居民是农民。近几年来,随着林业、工业的快速发展,该县经济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不满足种地谋生的现状,认为到城里有会更好的发展,即使是打工赚钱,也比农村的经济收入高。这样,导致西北部(山西省)各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大大增加。

通过访谈该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搜集与新生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资料,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包括以下几点。

1.离土与恋土存在的矛盾。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一毕业就开始踏入社会,他们缺乏务农经验,讨厌或者不擅长种地,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感情,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1]。就认同自我身份方面来看,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打工族”,无法接受农民的身份,迫切希望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认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农民身份,因此,产生了背井离乡、融入城市的思想。可是,在城市谋生期间,他们被城市拒绝,受到了歧视,面对城市的冷漠,他们又怀念农村的淳朴。

2.自卑与自信存在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塑性、模仿性和适应性较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生活方式、收入水平、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较为超前。他们在社会中善于交往,自信满满。可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享受到的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比例普遍偏低,住房和教育福利较小,甚至未享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了能够在城市中立足,他们不得不租赁廉价的出租房或者居住在集体宿舍。现实和理想间存在的反差,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心。

3.见利忘义与合法致富存在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是“90后”,存在从众和效仿心理,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方面,都希望与城里人保持一致[2]。可是,他们的经济收入较低,来源有限,因此,对财富的渴望十分强烈。俗话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凭借自身努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获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他们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特别是当现有经济收入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时,渐渐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果不能及时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既损害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还给社会构成一定威胁。因此,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4.反城市与渴望城市间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而且在城市中长期生活与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他们把自身与城市结合到一起,产生了与城市同龄人群相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常常与城市同龄人进行比较,渴望早日摆脱农民工的身份,成为城市居民。

5.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城市与农村的反差,让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想要在城市中生活,却发现自身享受到的待遇和福利少之又少,处于城市地底层的挫败感更加明显,导致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也因此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心理失衡后,易产生偏激心理,开始报复社会,轻者损害公共设施,破坏环境卫生,重者报复城市市民,构成违法犯罪,给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强调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一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既追求物质生活,又注重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在心理和精神方面,需要获得安慰并有所寄托。所以,国家要强调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生活、学习、就业、求职、交友和健康等多个方面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性问题[3]。

2.优化外部制度环境。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创新管理、改善民生过程中,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对社会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优化外部政治环境,对搞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重点,构建统一的户籍制度。其次,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可是获得的报酬较低。即使在工作中遭受工伤,也无法及时得到社会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所以,要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3.改善城市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工作。引导市民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用平等、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农民工。注重媒体的应用,及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先进事迹,在城市中弘扬和传承其优良精神[4]。

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模式。社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以社区为载体,构建文化娱乐场所,定期开展文娱活动,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接受健康文化的同时,消除他们存在的负面心理。

第1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52-02

一、当前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存在偏差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形成了观看各种电视节目的习惯然而,有些影视作品并非只是传播社会积极面的信息,对社会存在的假丑恶事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映射,甚至有夸大和美化作案细节的描述和表演,让青少年想去模仿。例如违法犯罪行为、贪污行贿事件等。如果影视作品娱乐导向出现偏差,会让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善恶不分,甚至效仿违法乱纪分子的行为时,则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从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和诱发犯罪违法行为。因此,只有正确的娱乐导向才能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然而,当前的影视作品大多追求商业利益,在长期的不良竞争中,形成了各自既定的利益导向,很少从思想道德教育方而考虑,导致价值观导向出现严重偏差。更有甚者,大多数作品宣扬唯利是图、阴谋报复、男女关系滥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暴力凶杀、黄赌毒等等道德水准不高的内容,甚至这些作品往往让青少年觉得都可以接受。比如:好些影视剧中有很多砍杀的镜头,而往往被砍者还不会死去,这让许多青少年觉得砍几刀没关系,站起来还能跑,所以,近几年的青少年杀人犯罪比率在上升;还有很多美化“婚外情”、“”的作品,让青少年觉得这些所谓的“情”都是很随便的,没有了羞耻的底线。

总之,在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年龄阶段,这些价值观偏差作品的导向就是一剂毒药,足以毒害他们的心灵,让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是很危险的。

二、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树立价值观的影响

(一)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以往的各个时期都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而临纷繁复杂的新事物、新思潮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稍微遭遇挫折便会动摇信念,心理非常的脆弱。

久而久之,广大青少年就会沉迷于影视作品所打造的带有虚幻、商业性质的偶像世界中,不惜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导致许多在校学生厌学、弃学。青少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会产生强烈的反叛情绪。然而,一些偶像宣传模式故意迎合青少年的反叛心理,使反叛成为当代一些青少年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青少年们开始模仿偶像,向往那些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能实现的虚幻生活。无疑,这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追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对青少年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不良基础。

(二)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对青少年树立价值观的影响

积极向上的影响要大力弘扬。主流影视作品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对人们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时代正是树立价值观的时候,而影视作品是他们接受价值观引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仅次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当前的影视作品还是有很多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作品应该大力弘扬,多多向青少年群体推荐。

消极影响一定要剔除。经过调查发现,一些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宣扬自私自利、暴力倾向。在一些影视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利襦而不择手段,近年来,青少年中发生凶杀情杀案件屡见不鲜;其次,宣扬拜金主义、攀比成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金钱就是万能的,为了金钱,许多学生不惜出来人格尊严,换取物质上的享受;还有,畸形的婚恋态度。在明贬暗颂的影视作品诱导下,许多青少年对婚恋“看得很开”,羡慕、婚外情,只顾一时的开心,不顾以后家庭后代的幸福,低龄青少年偷偷同居现象比比皆是。2008年新华网曾经报道过河北省政协委员魏向东“关于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的发言:“当前,青少年日益严重,特别是女孩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感染性病甚至患艾滋病等现象趋于早龄化,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这一切对她们以后的生活都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三、如何规范影视作品的正确娱乐导向

(一)作品精神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进行宣传

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青少年用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不良教育的侵蚀。

在十的报告中,我们党明确了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应该从这24个字人手,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明确体现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导向。在学校的课堂上要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影视作品中就更要体现出来。而不要一味地宣扬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让青少年处于宣扬善良美好的学校和社会氛围中。

(二)影视主管部门加大审查力度

各级主管部门不能不作为,一定要严格审查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适合青少年观看,必须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严把质量关。

影视作品一定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心理需求,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视作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为青少年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服务。各类互联网站都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主旋律,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三)利用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现有的法律法规要完善,没有的要经过听证进行有针对性地立法。在对影视作品进行审查的时候有法可依。不能认为单靠几位专家、几篇娱评,就能遏制住不良娱乐导向的影视作品去毒害青少年的现实。

针对这一点,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的,经广电总局20lO年3月26日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并且自2010年7月1日就开始施行执行了。本规定第五条就明确规定了:宣扬、赌博、暴力、恐怖、吸毒,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侮辱、诽谤他人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等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内容都不得通过审查。

但是,现在互联网络发达,国内的网站好控制,而一些国外网站就不好控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对我国青少年的毒害。这就需要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保障我国青少年免受毒害。

(四)给广大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首先,争取让青少年回归校园文化,不再光沉迷于虚幻的世界。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们的教育作用,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对学生一律免费开放;还要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可以鼓励学生组成的自由团体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总之,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磨炼,我们都知道校园是青少年进行文化建设的实验基地,所以,各级学校都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用心构建,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1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成为教育的化身,好像教师就是教育,教育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教育发

>> 对风险社会价值观嬗变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兵团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思考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对林业行业价值观教育的再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就业观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对伦理事件决策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为导向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的研究 高校外语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实践路径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 周彪. 杨不管让人反省师道尊严的丧失[N]. 中国青年报,2008-07-15.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高级中学,404700;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37002。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