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发展的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正发生着质的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场新的农村经济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一)农村经济的构成正由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商业、服务、科技等多元化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民专业户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了,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加工、买卖、流通、服务、科技等产业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构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农村经济规模正逐步由小向大扩张,由单一家庭为单位转为集约化连片经营。

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农村产品要立足市场必须占有市场的一定比例,尤其是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如果量少根本就和加工企业签订不了合同,量少了企业也趁不住来农村收购,最终形不成“气候”。如对某县调查,该县于2008年号召养殖奶牛,由于参与人较少,奶牛数量较少,产出牛奶后因数量较少不能运往河南等地,再加上当地没有奶站,牛奶全部坏掉,奶牛养殖业最终亏损被迫解散。并且农村加工企业或龙头企业一般都是基于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建立的,同样对原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基于此,农村经济规模化种养殖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和需要,农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已显出明显的成效。这种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既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方便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流。

(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向纵深,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以及连续多个中央1号文件的推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呈现多样化趋势,种植业由以前的大粮种植,逐步出现了小杂粮、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种植;养殖业也由以前的养殖猪、牛、羊等,逐步出现了养鸡、鸭、鹅、大雁、兔、鱼、鳖等品种养殖;并且出现了农村服务业,如便民店、网络、电讯、水电煤气等;农民也由单纯的老百姓多出了农民工的身份,农村经济逐渐繁荣。

(四)农村经济组织逐渐丰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体异彩纷呈。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的逐渐“红火”,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宽松”,农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以为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药材等提供科技技术、加工、销售、流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连接农村“小生产”和城市“大市场”的组织纽带。

(五)新农村建设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生动力。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特别是党和国家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来,农村经济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实现了多年的“快增收”,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踏上了“快车道”。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创业、退役军人创业等各种形式的创业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金融近几年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一)农村金融机构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正逐渐缩小。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及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逐步改变了以前从农村撤机构“瘦身”的做法,转而在农村设点延伸服务触角,在很多农村地区恢复了分支机构。二是大型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在农村设点,抢夺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地位,不断增设网点做好服务。四是邮政储蓄机构通过改革转型,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升格为一级支行。五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或准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农村成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二)农村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增大,“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随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及政府财政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推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商惠通贷款等信贷产品得到充分运用,“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逐渐增大,农民传统的种养业信贷需求和较小金额的流动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农村金融机构还联合政府妇联、社保、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推出了“绿色种植”、“妇女创业”、“村官创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创业”等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元化信贷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产品逐步走入了农村走进了农村居民家庭。

一是银行卡在农村得到了普及,银行卡以其携带方便存取快捷等优势得到了农村居民的“青睐”,尤其是ATM机、POS机具的大量布放,再加上农民工特色卡、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及“支付结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村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二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应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服务手段,在农村也渐露端倪。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合作金融机构适应农村居民需要推出了封闭式便民服务点、开放式便民服务点及巡回服务模式、“流动车服务”模式等,实行了上门跟踪服务,真正将服务送到农村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针对农村经济组织推出了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汇票、支票、票据承兑贴现等服务,进一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贷资金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主要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出现了一定的“金融脱媒”现象,但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仍是农村居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信贷资金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变大。农村经济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就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较大的信贷资金支持,种植业所需资金一般在20万元――50万元左右,养殖业所需资金一般在30――60万元左右,商业所需资金一般在50万元左右,加工业所需资金更大至少在100万元左右,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龙头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其经营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对第二轮、第三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更强,信贷需求金额更大。二是信贷资金需求期限逐渐变长。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所需求的信贷资金属于生产性资金,比如,种植经济林果、建造蔬菜大棚、鱼池、饲养奶牛等,这些资金从投入到全部收回一般在3年――5年,有的时间更长。对于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型等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经营周期更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必然要求期限更长。三是信贷需求主体逐渐变宽。随着农村经济构成的复杂化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也逐渐增多,农民、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加工运输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及农村龙头企业等都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需求主体。四是消费信贷需求逐渐增强。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消费贷款、大宗物品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需求增强,消费信贷发展潜力较大。五是信贷服务体系需求逐渐变旺。由于农村信贷主体能够提供的符合农村金融要求标准的担保抵(质)押物较少,他们要获得较大的信贷资金,就需要有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权证登记公司等与信贷需求配套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农村信贷服务体系需求也就逐渐增强。

(二)资金结算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基本需求。

虽然目前农村资金结算主要有大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系统及各金融机构内部往来系统,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结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结算方式需求逐渐变多。现金、存折、银行卡等资金结算方式仅能满足农村居民简单的结算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多,他们对结算方式要求越来越多,票据(包括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ATM机、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结算方式成为他们结算的主渠道。二是银行卡功能需求逐渐变宽。由于农村银行卡的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卡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除银行卡具有的现金存取、转账功能外,他们还要求针对农村居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户、企业等发放具有融资功能的贷记卡,要求将政府有关惠农补贴资金也直接由银行卡结算,要求开发更适合“三农”需要的如农民工卡等特色服务功能等,这样对农村结算需求又是一个新的高标准的需求。

(三)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手头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逐渐强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产业风险比较大,亏损或返贫的可能性较大,农业保险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分红保险等更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合适科学的农业保险提供保障。二是对金融理财的需求。农村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也比较相信金融机构,金融理财又能为他们带来远比存款利息要高许多的收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金融理财帮他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对购买基金、股票、期货的需求。近几年随着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村居民也有了要购买股票、基金、期货交易的需求。四是对购买国债的需求。国债以其由国家作为债务人比较保险稳定的优势深受农村居民的喜欢,这种比较稳妥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成为农村居民投资的首选。

(四)发行债券融资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由于银行信贷资金一般期限比较短,再加上受信贷政策及信贷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组织在从银行申请贷款受限的情况下,逐渐有了发行企业债券直接从居民手中融资的需求,一些龙头企业甚至有了上市融资的需求。

第3篇

1.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分业监管现状导致监管低效。现代服务经济下的产业延伸、扩展、重叠和交叉,要求金融服务作相应的延伸、扩展、重叠和交叉。这一变化也必然要求金融服务业加快向混合经营发展。而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仍然实行分业监管架构,就会出现体制落后于市场的弊病,导致监管失灵和低效。在分业监管状况下,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监控系统性风险,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行业或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不当行为,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很难采取高效率的联合行动解决金融市场突发的危机事件。如目前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由中央银行监管,而其子公司则按所处行业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来监管。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受到多个监管主体的监管,往往会由于监管部门自身的责、权、利而产生权利纠葛,容易造成监管重复或监管缺位,或者出现监管成本过高与规模不经济问题。

2.金融服务业行业渗透和交叉导致分业监管出现管理盲点。在服务经济下,行业渗透和行业交叉使分业监管出现了管理盲点和监管责任难以明确的问题。由于分业监管实行的是各个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监管方式,而金融机构的业务渗透和交叉使得非主管的监管部门难以跨部门进行全面监管。而且有的业务在一个金融机构中呈现多个行业的渗透,更使得单一监管部门无法进行监管,于是出现监管盲点。最为典型的是当前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往往呈现银行、保险和基金的业务重合,使得单一监管部门对这类产品不同环节的监管显得无可奈何,或者无法进行跨行业监管,或者干脆撤销某些跨行业的理财产品。而这又阻碍了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

3.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复杂化发展要求与分业集中监管的差距。长期的金融抑制阻碍着中国金融的发展,在服务经济下,金融服务业日益向自由化复杂化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性增强,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融资方式多元化,企业有更多渠道获得资金,并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但金融业务业发展的自由化复杂化,也更容易积聚金融风险。我们既需要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以满足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有相应的监管手段以保证金融安全。在当前中央政府外部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分兵把守,其金融监管只能以银、证、监某个角度为立足点,在操作中面对复杂化、多方面的问题却鞭长莫及。既要金融的自由化,又要金融安全,就必须改革当前的分业集中监管模式。

4.合规性监管与服务经济所要求的风险性监管的差距。合规性监管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对金融服务业执行国家的法规、制度和规章等情况进行监管。风险性监管,是依据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的、动态的监管,以加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是在合规性监管基础上进一步的审慎性监管。中国金融监管内容历来强调合规性,即金融业务经营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在金融自由化趋势下,金融创新业务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从近几年披露出来的金融大案要案来看,都是粗放型管理、片面追求资产规模酿成的恶果。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监管从合规性监管逐步过渡到风险性监管的模式。

二、中国服务经济发展对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

1.适应混业经营的要求。由监管制度上实行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是中国金融监管适应混业经营要求的最佳途径。当前中国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匆匆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过渡到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应当以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需求为契机,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整合各个监管机构的职能,增设相关机构或增加相关机构的职能,相对于把分业监管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的做法,其阻力及风险小于制度性颠覆所带来的影响。为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对监管渐进式改革的要求,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

(1)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

(2)要求设立全面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3)制定能体现中国金融体系规范发展的相关法律;

(4)应当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2.适应服务经济下金融自由化要求的金融监管。服务经济发展必然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这个过程要求金融监管既不妨碍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又能防范自由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和动荡。适当减少行政干预,降低金融监管的地方分割程度,增强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

第4篇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第5篇

政策及标准解读

市场准入制度(Qs)实施情况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等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并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9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其中包括2类21个产品。

2009年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安全,因为食品安全的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食品包装不断制定高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这样就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现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对于企业来说唯有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方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法》

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2009年11月6日,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指出,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等,应在2010年6月1日前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2011年1月31日,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照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108号)的要求,卫生部了《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和树脂意见的函》(卫监督食便函[2011]36号),对外公布第一批拟批准19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其中拟批准的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包括较为熟悉的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OH(乙烯-Z,烯醇共聚物),PESU(聚苯砜)(氧化,4-苯烯基硫化-1,4-苯烯基)聚合物、4,4’-磺酰基二苯酚与1,1'一磺酰基二(4-氯苯)的聚合物)、PLA(聚乳酸),PPsu(聚醚砜)(1,1-联苯基)4,4'-二醇与1,1'磺酰双(4-氯苯)的聚合物)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涉及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标准,也由过去的“卫生标准”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例如,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原G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修改为GB]494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聚碳酸酯成型品》。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写明: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所设定指标限量值与原有标准没有矛盾。

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一般油墨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

一般印刷用油墨的颜料含有铅、隔等有毒重金属,而用的有机溶剂中多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虽然这些溶剂干燥后绝大部分都会挥发,但是由于残留部分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仍会继续挥发,因此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上墨面积较大,墨层较厚的部分,其残留溶剂会更多。目前,很多厂家都采用含苯油墨印刷,印刷过程由于采用的是极易挥发的苯类溶剂,所以既污染空气,又危害工人健康。

另外,大部分产品印刷完后均是叠放在一起,印刷面往往与食品接触面直接接触,有害物质极容易迁移到内壁,消费者使用时,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害物质吃下去。

标准滞后又混乱,技术进步受局限

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生产,价格低廉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多层复合工艺的发展。最外层和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纯料构成,内层使用填充料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经定的工艺配比,挤出压延成片材后,再成型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三层五层甚至七层的产品更是不断问世。因该工艺的特殊性,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国家标准GB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中仅对于卫生性能部分进行了强制性要求,其余物理机械性能,微生物指标均为企业为满足生产许可要求自行选用。

另外,PVC保鲜膜标准(GB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存在的延期问题以及纸杯(0B22942006《纸杯》)等缺乏国标等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添加剂标准存在漏洞,随意滥用无法取证

目前,中国添加剂标准还不完善,对于有些违规物质如何进行测试和判定,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添加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色母料以及石蜡等不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有毒有害物质,产品明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可技术上却很难检测或者即使测出也无法判定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在纸质餐饮具和发泡塑料餐饮具的生产中,有些企业为了掩盖废料的颜色使产品增白,甚至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长期使用这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将深入到食物中,可能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致癌。2011年3・15曝光的劣质餐巾纸中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一时间谈“纸”色变,紫外灯光下点点荧光,成了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为销售夸大宣传,骗消费扰乱市场

可降解原材料相比普通塑料价格要高出20%以上。然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拿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在产品或说明上标注“环保”,“可降解”、“绿色”、“可微波”等字样,片面的强调产品的某方面特点。比如含有部分淀粉的塑料袋,快餐盒等,企业在销售时多强调生产中使用了淀粉,但不会说明淀粉含量所占比重,强调可以降解,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和测试数据。这样就使消费者不但多花钱,而且还没有买到好产品,甚至是有毒有害的假冒降解产品。一次性包装一次次污染,

使用后废弃物谁来监管

多数塑料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都是经过拉片后再二次成型制成制品。纸制品也存在印刷模切后再成型成制品的过程。在这期间,为了便于下一步工艺的操作,有些企业将制成的半成品塑料片材,印刷模切后的纸杯片,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暂时存放在车间内甚至露天存放,忽略了原料与半成品的交叉、车间产生的粉尘、存放位置不当以及搬运过程中对半成品造成的破损对半成品造成的污染。只有极少教企业将片材打卷后缠绕包装,将纸杯片装箱,防止受污染。

受污染的半成品再加工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只凭感官评定,非常明显的受污染部分会被废弃,仍有部分受污染产品进入到再次加工流程,对终产品造成污染,产生的边角料又被再次应用到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已制定两年多目前仍未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已制定五年多仍没有结果。国家标准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虽然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因法律依据跟不上而对违规者无法约束。

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了未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必将会向“减量化”和“资源化”过渡。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包装行业也不例外。

就目前而言,包装生产企业为了配合商家吸引消费者,往往只注重包装的美观与独特,而忽略了其是否利于回收、是否便于拆解等因素,甚至有些包装还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作为包装生产企业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包装原料的选择及包装造型的设计入手,真正将“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包装制品的生产环节中。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到原料来源,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等问题。企业必须树立“生产――消费――再循环”以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经营理念。

综合来说,包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朝以下七个方向努力

安全化――实现食品和食品包装的双QS化: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制品,便于废弃物回收利用;

减量化――包装用材料尽量做到薄、轻;

资源化――对现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利用;

无害化――对包装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产业化――企业自身或者委托他人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利用,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

国际化――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包装业研究成果,来减少因出口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

包装材料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功能化、环保化简便化。保鲜功能将成为食品包装技术开发重点,无毒包装材料更趋安全,塑料包装将逐步取代玻璃制品;采用纸,铝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制造的复合柔性包装袋,将呈现高档化和多功能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将使快餐包装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第6篇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转包。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看,转包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转包的农户大多是离土不离乡,多半是以搞短途贩运、餐饮服务、外出打工的农户为主,属于暂时性的土地流转。二是转让。通过转让流转的面积占流转面积;三是出租。通过出租流转的面积占流转面积;四是入股。通过入股形式共流转土地占流转土地;五是互换。通过互换流转的面积。

2.土地流转呈现的主要特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土地由户与户之间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股份公司等多元主体流转,这些市场主体也正在成为土地长期稳定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二是流转形式趋于多样化。流转形式由初期的转包、互换形式向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转变。三是土地经营趋于规模化。土地由分散零散流转逐渐向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转变。其中: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从实际情况看,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达到了转让户和经营户“双赢”的目标。转让土地的农户,不仅有转让金收入,大多数地方还有惠农补贴收入,同时还摆脱土地的羁绊,免除了失地的担忧,能够放心地从事其他行业,获得更多的打工收入。此外,一些规模经营户还吸纳转让土地的农民打工,进一步扩大了转让户的收入来源。

3.农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扶持,不少业主和企业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大潮,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逐步增加。农地流转推动了农地的规模经营,在一些乡镇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虽然我国不少法律政策都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因而造成了不少农户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的局面,这样一种流转交易没有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的纠纷。

2.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2)缺乏相应的土地评价机构;(3)土地流转市场的缺乏”。在广大农村,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的聚集,需要寻求“散户一大户”的土地流转途径。但是在现实上,由于散户和大户在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这巨大的差异,因此,很容易造成“有卖找不到买,有买找不到卖”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这种情况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

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农村的土地市场还很落后。因此,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建立调节机制,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调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可加强土地转让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实现有序管理。二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不是运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与民争利。三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转由自发逐步转向自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转,必须“以人为本”,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 心理素质

人们在观看竞技比赛时深有感触:高水平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其实“商场如战场”,公司、企业也需要人们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否则不能成功和胜任。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就我国而言,还发生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知识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性产业。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P.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第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灵魂,以高新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它不同于过去以经验积累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出新的成果。

第三,学习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知识爆炸”、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成为现实。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和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面向世界,在竞争中加强联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第五,新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首先,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和智力的占有,要求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其次,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要求人们加强合作,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高科技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增殖为目标。它们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社会新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

心理素质不仅指人心理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广义的讲,它包括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质量、水平。是指人适应和应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要求已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的特点和水平。而性格又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特征,以及对待现实和自己态度的特征。经济社会新发展突出了相应心理素质的要求:

第一,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还是“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都使创新精神和品质成为时代对人才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要求。

具备创新意识和品质要求人: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具有主动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富于创造、辨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特征,具有能动广阔、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性格中对自我和现实态度特征方面,具有自信、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具有对行为目标的明确态度,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真细致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具有探索热情执著专一、甚至忘我,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心境保持积极愉快、富有幽默感的特征。

第二,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世界面临如环境生态等发展的共同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当代人树立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新动态、新信息、新成果,由此去借鉴、吸收、比较,从而获得成功。

第三,竞争性的意识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和竞争的经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更趋激烈。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领先”、“ 专利”、“特色”、“填补空白”已是现代人才具有的意识。

第四,合理的知识信息吸纳、处理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新和有效应用的能力。这将决定人才的成功与成就的大小。

第五,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活动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强的发展特点,已使过去那种脱离社会、远离同行而孤立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难有作为。无论是科技攻关、公司经营还是企业生产都需要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和人际协调的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创新活动中解决好独立意识和互相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合理竞争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不但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

第六,坚忍不拔的承受挫折能力。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同时存在着经历失败的风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带来考验。机遇和挑战、利益和竞争,前所未有的得与失,深重影响牵动着当代人才的心理。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实现目标挑战性加强,能否具有不怕失败、失利而勇于承受严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为新条件下个方面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七,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面向市场,发明、创造、应用技术的目标和手段都应考虑经济效益和价值,而不仅是科技探索、理论兴趣、真理追求和专业使命的完成和实现。

第8篇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舆论环境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对各级体育部门官员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向群众体育倾斜,“金牌考核”将从一些发达地区逐步淡出。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并正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明确地淡化“金牌考核”体系。

此消息一出,立马引来各方热议。有人认为这必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金牌总数与国民体质“背道而驰”的趋势;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最终不了了之?更多的人则持有疑问,这样的高调门,考核如何才能落实到位,执行力能否不打折扣,如何避免让好措施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①

实际上,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讨论和争议从未停止过,只不过北京奥运会的大获成功让更多的人感觉这是一个契机,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回归体育本质的体育发展之路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因此,从北京到伦敦的这四年中,这些问题已然变成了焦点问题。以至于北京奥运会之后,当人们还沉浸在金牌榜上的累累硕果和鸟巢上空的灿烂焰火之时,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在思考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之路,有许多媒体也已开始关注中国体育发展的航向。

先看一组报道的标题:

《增强人民体质 迈向体育强国――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调整航向》(新华社北京2009年1月22日电)

《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走向何方?》(楚天都市报,2008年12月24日)

《金牌观念要淡化 举国体制需创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将走上发展新路》(新民晚报 ,2008年8月25日)

《腾讯视点:成功奥运后 中国体育必调整战略》(腾讯体育,2008年8月23日)

再看一些专家的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田雨普教授认为:“中国体育机制的变化是肯定的,但不会有‘突变’,最重要的变化是,竞技体育的地位不会被弱化,群众体育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专家解读奥运后中国体育变局 称急转弯尚难出现》,搜狐体育,2008年10月14日)

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认为:“现在实行的举国体制并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因为它只是举体育系统之力……目前的举国体制是由政府绝对主导,而其它社会力量被完全摁死了……2008年之后中国的竞技体育不应衰退,而应持续发展。”(新华网年终特稿:《中国体育步入“后北京奥运时代”》,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23日体育专电)

时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现任首都体育学院院长的钟秉枢教授认为:在“后北京奥运时代”,举国体制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中国老百姓仍然会希望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也就是说“奥运争光”的目标不会变。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不应只举“体育王国”的“国”,不能只是在体育系统内部举全国之力,而应该把全国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趋势,其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应该而且将会加快。(新华网年终特稿:《中国体育步入“后北京奥运时代”》,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23日体育专电)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奥促会副会长蒋效愚先生认为: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体育战线翻身的时代标志,现在中国竞技体育面临转型,我们必须作出改革,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借鉴职业体育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同时,废除体育举国体制,不科学,也不客观,也不能照搬职业体育,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蒋效愚:跟上时代 重塑自我》,北京晚报,2011年8月7日)

四年来,举国体制变不变?如何变?竞技体育的地位是否要被弱化?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诸多媒体及业内业外讨论的重点,并且这种讨论随着四年中国体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不断被延续。这些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政府对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走向的重新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体育回归体育本身的期望。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政府引导

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强调了体育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要“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要发挥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这无疑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2年,每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都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结合中国国情,又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国际可比性,是体育强国的鲜明指标和表现特征之一……夏季运动项目要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排名前列地位,冬季运动项目具备相当实力水平。在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上要逐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并与国际合作接轨,具有国际一流的竞技体育赛事的组织能力和水平。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要处于世界前列。” ②

因此,尽管从舆论环境到政府决策,都在强调发展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国民体质。但现实是,竞技体育仍然要花大力气抓,“中国仍需要参加国际大赛,人民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现有体制的存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③正如刘鹏所言:“伦敦奥运会我们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但中国竞技体育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础。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严峻挑战,也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金牌榜排名第几不是太重要。但有一点,中国的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表现出较高水准,有利于弘扬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肩负的责任非常重。”④

中国媒体应逐渐完善“四不”

无论中国体育向何处去,也无论举国体制的问题如何解决,报道北京之后的伦敦奥运会是媒体人马上要面临的任务。但这四年的中国体育发展理念无疑对媒体报道伦敦奥运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尽管竞技体育转型说易做难,但作为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媒体,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对这种体育发展理念的引导尤为重要。

媒体控制着受众能够得到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或限制受众的社会知识,构建他们生活世界的映像。如果一个情况或事件得到广泛的报道,那么受众得知这是重要的。如果报道很少或者没有报道,受众认为就是不重要的。这意味着,虽然传媒可能没有成功地告诉我们该如何想,但是传媒可以成功地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传媒的选择,设置了人们知道什么和谈论什么的限制。⑤因此,媒体必须意识到,奥运争先、为国争光本无可厚非,也是满足民众欣赏体育、参与比赛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必需,但与此同时,靠金牌来振奋精神的时代已经过去。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体育健儿为国争光,不意味着媒体只关注那些夺冠的运动员和运动队;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也不意味着媒体只盯着较高水准的运动员。媒体需要的是欣赏运动之美、传播运动之美。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隆重的体育盛典,集聚了无数的体育精英,也缔造了无数的体育英雄,但更展现了运动之美。拼搏、竞技、力量、速度等,都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冲击。欣赏运动之美,进而传播运动之美,从北京到伦敦这四年,媒体在不断实践着,并会在伦敦奥运会上真正得到考验。

1.不对比

四年前,媒体对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可以说倾其全力,四年过后,对北京奥运会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伦敦奥运会也许还有那么一些不信任,这一切,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些媒体进行比较的理由,而这种心态绝对不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北京奥运会谢幕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是本届奥运会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也有媒体形容“鸟巢”孵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⑥什么是开放的中国?就这件事来说,就是站在世界的视角来看问题。北京奥运会不仅属于中国,伦敦奥运会也并不仅属于英国。无论北京还是伦敦,并不是自己组织一个国际赛事,请各国运动员来参赛,而是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实际的举办者的领导下,来具体承办。每个举办城市的核心任务就是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高标准搭建好举办奥运会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向全世界展示追求和平、进步、文明的国家形象。“世界有多大,体育就有多大”,体育的精神和魅力是超越区域和国家界限的。

所以,无论是伦敦奥运会还是以后的任何一届,中国媒体需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积极引导观众不要把政治歧见、民族情绪和体育比赛混为一谈,要展示中国人民与世界一起参与、一起快乐、一起进步的良好形象。

2.不唯金

传播运动之美,还要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升华为对运动之美的深入观照。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国家的运动员夺冠,没有人不为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欢呼,但媒体和舆论没必要动不动输掉一场比赛,就“兵败”、就“国耻”,而应该把任何比赛都看做一次美的过程,把任何一个在运动场上拼搏的运动员都作为美的化身。所有运动员,甚至是失败的运动员,他们在参加奥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都应成为记者笔下、镜头中、画面里的宠儿。

当然,不唯金,需要方方面面作出改变。体育职能部门要改变考核体系,切实转型;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人,应换换思路和脑筋;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作出改变。

其实,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媒体在对待国外一些运动员失利时,是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比如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意外射出4.4环痛失奖牌,众多媒体都把报道焦点集中在埃蒙斯的优雅和风度上。《新京报》在《埃蒙斯的优雅更值得尊敬》中,表达了“失利不等同于失态,保持优雅的失利者更值得尊敬”的观点。《成都商报》以埃蒙斯妻子的一句话作为标题《亲爱的你永远不会在我这里脱靶》,表示“埃蒙斯打飞了冠军,却没丢掉枪魂,这让人脱帽致敬”。《中国体育报》以《埃蒙斯赢得了尊重》为题,认为这只是一次比赛,这就是体育,“埃蒙斯以他的优雅和雍容,弥合了遗憾,张扬了奥运精神,就此而言,他同样赢得了金牌――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

如果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能够赢得中国媒体如此的宽容和谅解,那可以说是中国媒体的真正成熟。

3.不宣战

所谓不宣战,就是媒体不要把比赛场当做战场来报道。在目前这个纷争不断,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的世界里,奥运会恰恰提供了一个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可以在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条件下,公平竞争,各扬其长,达到共同提高的范例。它提供一种希望,一种启示,即人类并不是注定要相互厮杀,而是可以在公平、公正、互相尊重的气氛下,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⑦所以,如果新闻报道把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准备过程和比赛过程渲染得杀气腾腾,你死我活,那给受众传达的是狭隘的你死我活的体育理念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给运动员传达的则是压力和无奈。如果媒体自以为是地把“屠杀”、“决战”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卖点并津津乐道,会使得体育的真正价值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的功利化倾向,这也背离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奥运精神。

不宣战,还意味着要把报道比赛时的激情升华为以理智感为核心的高级情感。我们要有激情,如果体育比赛没有激情就跟审美没有激情一样,都不可能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同样,观看、报道体育比赛时没有激情也不可能进入真正欣赏的状态。激情常常情绪化,于一个普通的受众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媒体来说,太放纵情感往往会影响到自己的观察,影响对比赛全面、深刻、准确的欣赏。所以,有一点理智感,对于更好地把握比赛内涵,欣赏比赛的美感至关重要。

4.不造神

能去比赛的都是精选出来的,参加比赛没有人不愿意赢。但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体育带给人们的强烈刺激之一。得金牌、奖牌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参加了、拼搏了,但没有任何收获。也许所有选手的努力是一样的,只是机遇和巧合太让人捉摸不定。那些默默离开赛场,只能听着同伴和同组选手获得金牌的掌声和欢呼声的运动员,同样应该是媒体关注的对象。媒体不应该把运动员当做“不食人间烟火、不犯常人错误的”神来对待,而应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关注。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场下是儿女、是妻子、是丈夫、是妈妈和爸爸。媒体在报道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拼搏精神的同时,还应让受众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运动员立体、生动的一面。

这一点,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上已有不少范例。如《北京日报》2008年8月18日第4版在一个大标题《哦!孩子》下刊登了四幅照片,分别是男子双人单桨决赛中,澳大利亚选手德鲁・吉恩获胜后,比赛服中露出他孩子的照片;法国选手斯蒂夫・盖诺在男子古典式摔跤66公斤级比赛中夺冠后跑上看台与母亲拥抱庆祝;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赛中,意大利选手韦扎利获得冠军后亲吻她的母亲,分享胜利的喜悦;德国选手米尔科・恩利希在古典式摔跤96公斤级半决赛中获胜,他从看台上抱起女儿,女儿眼噙泪水指着父亲满是汗水的额头。这四幅照片把运动员回归到了孩子、父母的角色上,浓浓的亲情从中弥漫开来,直沁读者的心脾。正像照片的点评:“比赛时我把他们的照片带在身上,或者作为观众,在人群中看着他们,我知道不论结果怎样,比赛已经结束,剩下的时间是我和他们的。”

注释:

①高伟:《体育转型说易做难》[N],《新华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②《继往开来 再创佳绩 努力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DB/OL],华奥星空,news.省略,2010年1月27 日

③李丽 翔 张云龙:《进入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应走向何方?》[DB/OL],金羊网(据新华社),省略,2008年8月25日

④《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中国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 》,新华网,省略,2011年1月10日

⑤【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人心态》,gb.省略/world_news_journal/

第9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等理念,就低碳经济目标下,从完善会计职能角度,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途径

一、低碳经济目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做出过明确指示,早在2007 年末国务院就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在书中提到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可再生性能源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低碳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正式地列入城市发展项目。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产业与新能源的转型和开发等一系列为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费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是低碳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催生了新型的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会计模式的诞生;环境会计的发展也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大地促进了低碳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为投资、生产与消费的健康环保经营模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宗旨及精髓都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发展,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首先,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的会计理论中,小型经营业户几乎从未将自然环境纳入企业经营活动考虑的范畴,更是谈不上记入会计成本核算中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的需求,企业必须将低碳经济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面地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地判定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发展的方向。

其次,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节能、环保、减排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心声。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发展的空间平台上,一个健全的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应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最后,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新会计模式。从各个方面上来看,低碳经济与新会计模式总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是新会计模式理论的前提,而它的发展也为新会计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依据,而新会计模式又为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经济目标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虽然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重视,但尚处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在新会计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地方。例如,相关的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经营结果带给社会及生态的影响做出过一些说明,但没有相应的补救与处罚措施的规定,缺乏法律的有力武器,构建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显得乏而无力。另外,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也急需着相关配套的人才,低碳经济下新会计模式是一门新型的课题,其范围既有传统会计理论,又覆盖着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环保领域,因此需要的人才具备自然科学同时又兼具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在我国是非常缺乏的,这为低碳经济目标下的新会计模式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

四、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也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法治与秩序的体现,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举动,分辨出哪些为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并且懂得其行为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向公众推广个人的良好的品质行为,促进其健康良性的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新会计模式的构建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前提

在新会计模式中,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等法律的贯彻实施,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建新型会计的新局面的前提。

(三)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的配合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外部监督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体。因此,会计监督有“三位一体”的内外结合监督的机制构成,其主导思想是宣传制度、纠正错误、加强工作交流、注重业务协调、突出服务等措施来促进各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来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

首先,改变利润和权益最大化的狭隘思想,以低碳经济为平台,突出“以人为本”、“知识为泉”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观。企业价值的实现不是体现在报表中所反映的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知识为动力来完成企业价值的实现。

其次,改变执业机构与人员对收入和利润的片面追求思想。极目远眺,展望未来,以培养、教育、发展为主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也为新会计模式构建的实现发挥出应有作用。

最后,绿色会计核算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由于有了绿色会计的核算,对低碳经济目标下的环境保护、污染的排放与治理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都有所掌握,从而能够引起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推广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

环境会计将外部的环境成本通过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种方法,量化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体现了低碳经济目标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环境会计基础上,还要加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统一发展。现今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以更科学、更准确地衡量人力成本,防控人员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第10篇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有着诸多煤炭企业对其进行开采,然而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矿区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也会对矿区外的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矿区周边大量植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相较于其它企业来说,煤炭企业可持?m发展问题更为突出,破坏资源环境而付出的代价和为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都比其他行业的企业要大。因此,了解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加强成本控制,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对煤炭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1.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

就目前而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构成结构,联合国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只要是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后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执行环境目标付出的成本都是环境成本,因此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指的就是企业中与环境相关的费用。一般来说,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容多为以下几项:环境管理费用,这其中包括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开支;环境监测费用,用于对相关检测仪器的购买与维护;排污费用,根据国家对污染的相关规定收取的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当企业排污造成环境影响后,对相关人员进行赔偿;污染现场的清理费用,企业在储存、运输煤矿时造成污染,进行污染清理的费用;地面塌陷赔偿、占用土地还田赔偿;地下填充防治措施支出;绿化支出以及政府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费用。煤炭企业生产与环境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讲,环境成本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占用消耗成本、自然资源降级成本、自然资源保护成本以及保持自然资源基本储存量的相关费用。

2.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策略

2.1采用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环境治理战略规划体系

就我国法律经济现状而言,在煤炭企业中推广环境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为时尚早,而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采用价值链分析法的环境治理战略则成为重中之重。所谓价值链分析法的战略规划指的是在企业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以价值链分析法为基本前提,将企业看作一个完整体,包括其产品生产以及运行过程中一切环境成本,利用内部整体的相互联系,分析出针对不同环境污染,资金的活动方式,再将其与企业生产环节相结合,进而规划出一个合理的战略体系。通常地,这一体系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所谓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指的是对生产前后的相关作业和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分析,总结生产的各项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煤炭产品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外部价值链分析,所谓外部价值链分析主要的关注点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分析其所具有的关联性。而外部价值链中,供应商是比较特殊的环节,供应商能对企业造成全方位的影响,尤其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同时,顾客也是企业价值链中的重点,顾客和供应商都能够对煤炭生产企业库存的增加和减少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打破这一平衡,会导致企业生产环境成本失控。

2.2实施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影响预评价和环境质量预评价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实施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产生直接的影响。煤炭企业进行企业环境预评价首先要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同时也要把可能出现的环境支出纳入生产过程中,构成将二者结合计算的成本预算体系,根据这套体系,企业可以提出多项不同的生产方案。同时企业再根据相关规定,对制定的多项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条件与优势,以环境成本较低以及综合效率最高为前提,挑选出最适合企业的方案,从而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实施可行的策略。

2.3开展全周期成本控制策略

煤炭企业全周期环境成本控制策略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与成本相对应的成本控制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而在这其中,事前控制应当与环境预评价相结合,在实施环境预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保护策略的整体分析,对环境成本进行评估和规划;事中控制则更多地发生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在这一环节应当对产品生产进行跟踪控制,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尽量避免多余的环境污染现象,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实机操作获得一手完整的成本数据资料,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成本构成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协调各部分工作内容的目的;事后控制则更多地体现在环境污染出现后,企业应当第一时间进行清除和弥补,在这一环节也要尽量降低相关成本,虽然此时的控制方式较为被动,但也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改变。

第11篇

保障。

关键词:电网发展;电力调度;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05-02

大屏幕上代表电压、电流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闪烁,数据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连续坚守的调度员、运行值班员的心,唯恐现场操作一时疏忽,数据变化出现偏差,使电网电力供应陷入瘫痪。

过去,电网常因“拉闸限电”,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拉闸限电”,是由于电网发电机出力不能满足用电负荷需求或输变电设备已无法承载更多的负荷,在采取了调整负荷分布还是不能满足上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电网或输变电设备安全,人为采取的切除负荷措施。

1 电力公司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出台

电力公司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出台后,着重解决电网规划与电网运行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重点研究解决电网现状和规划过渡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电网规划落到实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联动常态机制建立后,电力公司需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电网规划与电网运行协调会。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提出当前电网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措施,各地市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对电网规划中各项举措的落实解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提供电网规划工作所需电网运行现状及历史数据,各地市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对数据提供需求。

针对数据搜集整理中尚存的问题,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和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将沟通解决。

对于负责参与电网规划的员工,要加强培训,培训范围是未取得“调度系统运行值班合格证书”的电业局调度所值班人员、220kV变电站值班人员、超高压公司变电站值班人员、省调直调发电厂值(班)长。培训采用当面授课的形式,经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调度系统运行值班合格证书”。

通过培训,来强化电网调度系统运行人员涉网业务培训,提高调度系统运行人员技术水平,巩固省公司“依法治企”活动成果,命名现代电网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2 电网调度新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技术规范》、《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及《分布式电源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这三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通过审查会初审。

中国电科院在前期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影响及对策研究基础上,广泛调研了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结合研究成果,牵头编制了三项企业标准初稿。

《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网侧继电保护的配置、整定等提出了技术要求,《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技术规范》对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功能、配置、与配网侧保护的配合等提出技术要求,《分布式电源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规定了分布式电源相关保护装置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三项标准的编制填补了公司系统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继电保护保护技术标准的空白。

开发语音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作业现场的指挥及调度,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数据、文字消息等综合的多媒体手段与作业人员进行通讯,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指挥调度业务的需要。

3 探索省级电网调度信息通信运维管理新模式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的神经中枢,为提升其“智慧指数”,供电公司需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辖区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35kV变电站及光伏电厂、风力发电厂接入图库进行建设,并对各种参数表参数设置、勘误和SCADA图版进行核对改正。

整合省、市两级通信调度资源,开展“集中调度、资源集约、统一高效”的省级通信集中调度体系建设,拓展省级通信集中调度工作新领域。

实施通信集中调度后,供电公司应将全省通信网络调度和设备监视职责上划,由公司负责全省35kV及以上变电站通信网的缺陷处置指挥、运行方式、资源管理、检修计划等调度工作及全省通信设备的统一监视各地市供电公司建立生产值班制度,负责对接通信调度联系单接收、判断和跟踪等工作。

实施通信集中调度后,两级通信调度机构可以精简,实施通信集中调度,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源集约,而且地市公司的通信消缺、检修也得到了全程监控,实现了业务集约。

4 电网调度系统需标准化以满足电网发展需要

实现电网调度标准化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如何让任何一个调度操作的细节都准确无误?用调度标准化管理规范和细化调度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供电公司调度要着手打造调度管理标准化体系,强化危险点分析及预控。公司要全面实施调度标准化管理,在调度管理中加强和简化程序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调度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

调度标准化的任务设定为“建体系”,即建立标准化的调度管理体系。电力公司要从文件、制度入手,针对应急处置、安全薄弱点、形势发展要求和管理缺位环节,整合现有的调度管理标准、制度和办法,建立了全方位的调度管理标准化体系。

5 电网调度H3C数据网络建设

电网调度H3C数据网络建设,其设备和方案成为供电公司电网主干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建设的骨架。H3C将能够帮助电网在原有主干调度数据网基础上,新建一张网络,形成核心、汇聚层冗余的双网结构,助力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更好地推进智能建设,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协调电力系统发、送、变、配、用电等组成部分的联合运转及保证电网安全、经济、稳定、可靠的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电公司要建成主干调度数据网,覆盖全力电力网点,承载着电网最重要的生产业务。

随着业务快速发展,现有电力调度数据网面临如何保证网络在日常运行中不因部分节点故障导致业务中断、保证网络N-1的可靠性、保证网络升级改造过程中业务永续等重大挑战。

6 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

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需要实现遥测值精度:99.8%;遥信状态:100%;遥测估计合格率及状态估计月可用率:99.6%及99.9%。

要完成生产改造项目:配合继电保护完成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完成电厂自动化信息接收和220kV自动化工程及110kV调度自动化工程。

完成地方电厂及大用户项目新建自动化工程,完成建水电厂和阿卜电站自动化设备改造及地方电厂自动化信息上传工作。

按照省电力公司调度相关要求,完成地方电厂信息上传,对所有地方电厂运动设备进行摸底排查,校对全部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第12篇

3高性能前处理剂

高性能前处理剂高效、节能、节水、减排,这不仅是取代进口前处理剂的需要,更是加快前处理剂技术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纺织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很大。

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是开发高性能前处理剂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比较突出的高新技术有催化技术、绿色溶剂反应技术、复配增效技术、生物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纳米技术和微乳化技术等。特别是催化技术,它是目前各国制造业关键技术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具有高选择性、高收率、高纯度、低污染等特点,属于原子经济反应技术,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催化技术包括:酶催化技术、相转移催化技术、分子筛催化技术、非晶态镍催化技术、金属化合物催化技术、骨架镍催化技术等。复配增效技术又称组合增效技术或合金技术,是开发高性能前处理剂的又一重要高新技术,具有节资、节能、节水、减排、降本的显著效果。该技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复配方式,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能的助剂按照一定原理和比例进行复配,这是目前国内外助剂制造商的主要制造方式;另一种是内复配方式,即在一种助剂分子结构中引入另一种助剂的功能基因,使之具有新的功能。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制造出来的新型高性能前处理剂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纺织品加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能减排,节资降耗。

3.1高效前处理剂

提高前处理剂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时以及降耗降本减排,这也是当前开发高性能前处理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该类产品主要包括以下 4 种。

3.1.1高效乳化剂

氨纶由于具有独特的弹性,大量地用来与其他纤维组成混纺织物,涤/氨混纺织物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锦/氨混纺织物、棉/氨混纺织物等。涤/氨混纺织物一般采用氨纶包心和并纱为主,这些纱主要用于内衣、服装、袜业、体育运动服、家纺面料等领域。其中的氨纶含量高达 10% 以上,甚至超过 20%,使得氨纶纺丝产生了困难。为了使该纤维正常地通过喷丝孔,纺丝时需加入少量剂,剂主要是有机硅油类,氨纶与涤纶的混纺比越高,坯布上含有的有机硅油量就越多。然而,存在于坯布上的有机硅油难以乳化,必须在印染加工时或之前最大程度地去除,否则在印染加工时布面容易产生色花、色渍、色斑等情况,同时色牢度明显下降。一般情况下,涤/氨混纺坯布在染色前通过精练去除氨纶丝有机硅油,精练时需加入精练剂即氨纶专用除硅油剂。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氨纶专用除硅油剂主要有两种,即溶剂型和乳化剂型。

溶剂型受精练温度影响较小,但许多溶剂不同程度地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而乳化剂型不能采用过高的精练温度,因为不同的乳化剂有不同的浊点,当温度超过其浊点时,乳化剂的乳化能力明显下降,大大削弱了对有机硅油的去除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国外公司以开发乳化剂型为主。

Stockhausen公司的Sultafon D是一种低泡的高效润 湿/精练剂、乳化剂,具有低气泡性,特别适用于在氨纶中难乳化的有机硅油如硅酮油和矿物油的洗除。该助剂与Solopol ZF(聚合物络合剂)组合处理的棉织物质量稳定且能同浴进行染色,这样可使加工成本和时间减少 60% 以上、加工能力增加 25% ~ 33%,且大大减少排出的污染液。Depicol PC9是一种高效乳化剂或环保型高性能洗净剂,它能从高氨纶含量的织物中有效地除油,特别是有机硅油,它与Setavin PAS(酸性染色的pH值缓冲剂)和Depicol AY(防止织物染色后热熔固着时发黄的助剂)等组合能使锦/氨混纺织物(混纺比 80∶20)实现一浴精练、染色和固着。这种技术与常规工艺相比,可减少 50% 的加工时间,降低 80% 的染浴量,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染色能力和降低了染色、用水与排水等的费用,且不会影响染色物的色牢度。另外,上述的Tissocyl RC9也是一种能移除锦/氨混纺织物中含有的硅酮油的高效乳化剂。

我国也开发了一些乳化剂型的除硅油剂。杭州多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氨纶精练剂CPA New是一种去除天然和合成纤维各种油剂的特效乳化剂,特别是可以避免因氨纶油剂中的硅油组分去除不净而产生的各种染色问题。上海兴康化工有限公司的无泡硅油精练去除剂安美宝丁和上海晟越纺织材料有限公司的有机硅去除剂Symorl CS 88(又称除硅灵)也都有这种功能。至于溶剂型的除硅油剂则相对较少,如上海晟越纺织材料有限公司的溶剂型强力除油剂Symorl BKH等。

3.1.2高效渗透剂

练漂液在织物中的渗透力和渗透状况直接关系到织物的练漂效果,并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浙江宏达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的强力渗透剂D 1070具有高渗透力,在织物中渗透快速、均匀,能提高练漂效果,有利于织物质量稳定和高效。这种高效渗透剂通常采用在碱性条件下具有极强渗透力的表面活性剂,例如KT 08是一种阴离子型的异构醇硫酸酯表面活性剂,中性条件下无表面活性,但在浓碱溶液中具有极强的渗透力。TEP也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具有极强渗透力,且具有卓越的乳化、脱油和洗涤等功能,它们都是一些新型前处理表面活性剂。

3.1.3高效冷轧堆精练剂

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温度低、碱浓度高、碱氧液对棉坯布的渗透更困难。特别是低温下对油脂、蜡质的乳化能力差,容易造成织物边与中、内与外的白度和毛效有差异从而出现染色疵病。因此开发高效冷轧堆精练剂对扩展冷轧堆前处理工艺和短流程练漂工艺以及节能减排的作用很大。

杭州多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强力精练剂CP 8是一种高效冷轧堆精练剂,它具有润湿、煮练、漂白等多种功能,应用后证明在冷轧堆精练中能达到很好的毛效(30 min毛效为 9.1 cm)和白度、一步完成、具有优异的冷堆效果、无需复漂工序、节约工时、降低成本。冷轧堆配方为:强力精练剂CP 8 8 g/L,氧漂稳定剂HOP 6 g/L,萃取分散剂HB New 2 g/L,苛性钠 30 ~ 35 g/L,双氧水 15 ~ 16 g/L。经上述处理的织物染色时若同时采用工艺优化剂PH 55,能确保染色重现性,提高上染率,使用于难染的艳蓝色或翠蓝色以及粘胶或丝光棉的染色等可有效地改进匀染性。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研制的高效冷轧堆精练剂ZL 321也具有这种特性,它是用高效渗透剂、双氧水低温漂白活化剂、新型金属络合剂和环保型表面活性剂等组成。

3.1.4高效螯合分散剂

在棉、麻织物前处理阶段,退浆时用作上浆防腐剂的铜、锌离子的存在不利于退浆,浆料与杂质易再次沉积在纤维上,影响底布的白度。煮练时煮练液中的钙、镁离子和果胶盐会严重影响煮练后织物的毛效、白度和手感。漂白时铁等金属离子会加速双氧水的分解,造成织物局部过氧化、强力下降甚至产生破洞。另外,硬水中的钙、镁等金属离子易形成不溶性金属盐沉淀在织物和设备上,影响产品质量,造成设备结垢。因此必须加入高效螯合分散剂才能有效地解决织物在前处理中表现出来的疵病。高效螯合分散剂必须具备下列性能:

(1)对水不溶物或无机盐类具有极佳的分散功能,可防止再附着纤维;

(2)对钙、镁等金属离子有极佳的螯合屏蔽与分散 能力;

(3)应用于棉、麻的精练,可提高白度、改进手感;

(4)在退浆工艺中可促进淀粉浆料的膨化和分散已水解的浆料;

(5)在氧漂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双氧水稳定剂,还可以防止硅斑的形成;

(6)可提升棉、麻的染着率,提高匀染性和鲜艳度,防止色泽萎暗,增强摩擦牢度;

(7)不含磷和禁用化学物质;

(8)能生物降解。

这种高效螯合剂的单体一般都含有氨基、羟基、羧基、不饱和键,如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丙烯酸等。石家庄市联邦科特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型螯合分散剂LD 330不仅对重金属离子有极强的络合作用和分散性,还能防止污物与悬浮物的沾污,而且耐酸、耐碱、耐盐、不含磷等,不过它的生物降解性还有待提高。德国Stockhausen公司开发的高效金属络合剂Solopol ZF是一种以糖为基础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络合剂,能与棉中的金属、钙和镁等离子相结合,可用来取代目前使用的生物降解性比较差的金属络合剂。

3.2耐碱前处理剂

织物在前处理阶段有不少工序是在强碱介质中进行的,因此对前处理剂的耐碱稳定性和耐碱渗透性要求很高,近年国内外相继开发了多种耐碱前处理剂。

3.2.1耐强碱的双氧水稳定剂和螯合剂

Huntsman(亨斯迈)公司的Tinoclarite CBB和Yorkshire(约克夏)公司的Serquest CA等,它们都能耐浓度为 120 g/L的强碱,可使双氧水漂白有好的稳定性并对钙、镁、铁离子有优良的螯合作用,特别适用于棉及其混纺机织物的双氧水连续高温蒸煮漂白工艺,具有加工白度好、去杂效果显著和纤维损伤小等优点。

3.2.2耐碱精练剂

浙江华晟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精练剂HS 200具有优良的耐碱稳定性和耐碱渗透性,在相同用量下其精练效果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煮练工艺的用量为 0.3 g/L,轧蒸工艺的用量为 3.0 g/L,均有良好的精练效果。

3.2.3耐碱渗透剂

上海大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耐碱丝光渗透剂3300 DX,还有南京雅博科技有限公司的耐氯渗透剂SC 01,它们都具有耐碱及耐氯等各种氧化剂的特性,渗透快速均匀,用量少,是羊毛丝光的首选渗透剂。

3.3快速前处理剂

为了提高织物前处理的节能减排效果,发展快速前处理剂也是途径之一,市场上的产品包括高要宝时化工有限公司的快速氧漂剂Stabiron BLG、快速除氯润湿剂Prote sol ATZ(筒子纱专用前处理剂)、金德盟化学(香港)有限公司的快速渗透剂以及南京雅博科技有限公司的耐氯渗透剂 SC 01等。

4多功能前处理剂

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多功能前处理剂,也是当前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新型前处理剂开发热点之一,它把多种功能集为一体,不仅缩短了工时,而且节能减排,具有显著的效果。Clariant(科莱恩)公司开发的Sandoclean T10 lig是一种具有润湿、净洗、稳定等多种功能、易生物降解、适合退煮漂三合一工艺的多功能型前处理剂,它由脂肪醇、聚乙二醇醚和芳香族磺酸盐复配组成。该公司的Sirrix DNA也是一种在双氧水漂白中具有软化、脱色、分散、中和以及反催化作用的环保多功能前处理剂。

近年我国结合节能减排也研制了不少多功能前处理剂。上海亿华工业化学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多功能前处理剂YH SC是一种用于以棉为主的织物的助剂,它集精练、稳定、螯合分散和碱作用等 5 种功能为一体。宁波金纺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涤棉爽JF 99适用于T/C、T/R、CVC等混纺织物,是一种可使棉前处理和涤纶染色同浴进行的多功能助剂,使用时将混纺织物在 40 ℃入浴,加入涤棉爽JF 99, 5 min后加入双氧水,再经过 5 min加入染料升到 130 ℃染色,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与混纺布的传统工艺,即:碱性漂白 酸性染涤 碱性套棉相比,该助剂可节省螯合剂、精练剂、碱剂、氧漂稳定剂、冰醋酸和高温匀染剂,还能避免涤纶低聚物的出现,并且没有染斑、色点等疵病。以 1 t T/C针织布为例,可节水 50 t、节电 150 kW・h、节汽 50 t、节时3 ~ 4 h、减少污水排放 50 t,设备利用率提高 20% 以上。此外还有山东金鲁化工有限公司的五合一速效精练剂和上海大祥化学有限公司的一剂型精练漂白剂C 320、C 24、F 26、DN等。

由于前处理的目的是去除纤维内外的杂质,保证织物获得适当的白度和吸湿能力,因此多功能前处理剂特别是多功能精练剂兼有乳化力、润湿渗透力、洗涤力、消泡能力强等重要性能,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原料如表面活性剂等来组成。

5专用型前处理剂

专用型前处理剂是指专用的、高效、节能、减排的新型前处理剂,最主要的是采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生物酶或酶制剂。在染整工艺中使用酶制剂或生物酶加工已被公认为一种绿色染整技术,它具有专一、效率高、反应快、节能、节水、节时、不损伤纤维、避免后续染色不匀与提高给色量、对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目前,该技术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纺织湿加工领域,广泛地用于前处理各工序中,如用于棉纤维退浆处理的淀粉酶、用于棉纤维光洁与减量处理的纤维素酶、用于棉纤维精练的果胶酶、用于棉纤维漂白的过氧化酶、用于退煮漂一步法(短流程)加工的多功能复合酶,还有脱氧酶、脂肪酶等。

近年来一些公司结合对织物前处理的新要求和低碳经济的更高目标,加强对酶化学的研究,开发出了新一代酶制剂,其特点是加工的织物有更好的性能、对节能减排有更好的效果。

Bayer(拜耳)公司的Baylase EVO是一种新型生物酶制剂 ―― 果胶酶,它能用于移除纤维壁中含有天然棉蜡的果胶,与Diavadine UN(一种专用的表面活性剂)组合后能温和地移除蜡,使被处理的织物比传统的苛性钠处理经受较少的质量损失,并且有柔软的手感和高亲水性,同时也能改进产品外观,全部加工成本最多可节省 25%。Novozymes(诺维信)公司的Scourzyme NP(精练酶)利用生物原理将棉、麻纤维上的果胶分解,有利于纤维中脂、蜡质和其他杂质的去除,其应用条件更温和,能对织物进行更有效的精练,且织物手感更柔软,能量和水的消耗更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更小。德国AB公司的BIOTOUCH全新一代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棉抛光织物的前处理工艺一浴两步或一浴三步成为可能。即第一和第二步:生物精练+生物抛光(pH值= 5.0,55 ℃,40 ~ 60 min);第三步:轻煮或净漂(可选择性地与第一步、第二步同浴进行),它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时(省略了传统的抛光和灭活工序),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并降低织物强力损失风险,适用性广泛。

随着我国纺织行业酶制剂应用速度的加快,我国酶制剂的开发也在不断强化。青岛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精练酶KDN可应用于棉、麻及其交织或混纺纤维/纱线/织物的前处理工序中,由于降低了工艺温度、减少了处理时间、避免了高温碱煮的剧烈处理条件,因此纤维的化学损伤减少,处理后的织物手感柔软、舒适性提高、刺痒感降低,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水耗、减轻了废水处理负荷。山东金鲁化工有限公司的高效精练酶JL 90系列适用于前处理的间歇或连续工艺,用量少、毛效高、白度好、失重低、可生物降解,大大降低了废水中的COD值。无锡市德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精练酶CBS亦是如此。

6结语

当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振兴纺织行业,开发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新型前处理剂对染整行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等方面非常重要,并已成为我国助剂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新型前处理剂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内外市场上关于生态纺织品的各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并采用各种高新技术,最大程度地显示出节能减排降污的效果和提高织物的内在质量,保证后续染色和整理等工序的稳定与高效,为振兴纺织工业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印染科技信息中心. 新助剂[J]. 印染,2008,34(1 ~ 24).

[2] 全国印染科技信息中心. 新助剂[J]. 印染,2009,35(1 ~ 21).

[3] Ian Holme. New Auxiliaries[J]. Int.Dyer,2008(1 ~ 12).

[4] Ian Holme. New Auxiliaries[J]. Int.Dyer,2009(1 ~ 8).

[5]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2008/2009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01,208 209.

[6] Ian Holme. Dyes,Auxiliaries and Finishes Lift Value-Added[J]. Int.Dyer,2007(11):37 40.

第13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复合概念分二层来解释: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模式,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与上述经济增长相关联的诸方面从数量到质量、从总量到结构的理念升华,或者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新确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变化过程与创新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可表述为: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理论总要求下的一种模式选择。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足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物为本引向以人为本、从单一生产要素视角引向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多视角”。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转型创新。为了实现全面协调转型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其功能不仅要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还要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等各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关系。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是创新、和谐、节约、友好。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技创新型、结构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取向

1 “改变”取向。所谓改变就是改变或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因为任何方式归根到底都是由观念与内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都足以经济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率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使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增长指标单一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物质资源消耗型、环境生态破坏型等方式。

2 “转型”取向。所谓转型就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近十几年来,我国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GDP、还是年均GDP增长率都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且波动大,呈快速波动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让国人捏了一把汗。因此,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从总体战略上实现经济增长由快速波动型向平稳较快型转变,从具体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调整”取向。所谓调整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作为今年经济工作任务并列一起提出的,可见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基础与手段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在: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或低碳经济。第三,借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东风,结合各区域经济状况与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搞好产业的内部调整,第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网络信息、高端制造等在各地,各类开发区自主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成为主导产业。

4 “改革”取向。所谓改革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伴随并得益于改革,并一再证明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五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介分开,使市场主体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第二,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金融保障、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得以发挥,使政策支持的效应得以体现。第三,深化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强化公平的公共资源有偿占有与补偿机制,使各利益主体自觉地有利可图地走向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道路。

5 “创新”取向。所谓创新就是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取向之一就是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取向在于:由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增长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增长,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创新产业,并使创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使科技企业成为主体,促进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改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国内统一的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转让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远意义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不管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各项事务中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的根本问题上,利益却是一致的。同时,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阶段任务不同,但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进步、环境、资源、人口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此外,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创新型经济中力图突破资源、环境、技术制约或壁垒,走上制度创新型、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道路,凭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并迎头赶上的突破口或机遇。我党审时度势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国际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源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经历了“增长”一“发展”一“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统一了全国人民的发展观思想,坚定了我们在要发展、如何发展问题上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正确态度。特别是其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指引,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形成与创新也是学习的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当代世界经济的前沿课题,伴随这一研究进程,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如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创新理论,还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等。我们吸收了有益的理论成果,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提升或升华,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建立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1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5.194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4]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

第15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孙景超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人民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