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茶元素;茶文化;美术绘画;应用原则
1美术绘画与茶文化历史上的联系
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美术绘画的重要主题。茶文化影响着美术绘画的风格和内涵,美术绘画也传达着茶文化的中心思想。二者的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历史发展的积累下,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饮茶、品茶等众多内涵,还包括与其余文化形式结合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从茶的自然生长环境来看,茶叶的成长依赖于自然气候、天地精华与世间灵气的共同作用。因此,在中国人看来,茶具有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按照中国人烹茶、饮茶的方式,使得茶具有清冽、清香的味道。这在中国人的眼里,就赋予了茶清新淡雅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最初茶叶是以药用价值为主的,后来在其功能价值逐渐发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茶的饮用价值。许多文人墨客喜爱在创作时饮茶,后来就慢慢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赋予了茶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之后,茶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逐渐涌现,成就了茶就与艺术形式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进行美术绘画的人都有一定的饮茶习惯,这与茶本身具有提神、去燥的药用价值是分不开的。美术绘画的创作者认为在饮茶的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凝聚起来,内心也会更加平静,达到身心放松的境界。这与美术创新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于是在创作中,就会加入茶的内容。许多艺术创作者认为茶性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相一致,许多中国画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内心中形成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有志之士,但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权位等级的限制,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最后选择在茶品中寻求“独善其身”的思想。
2茶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原则
在当前阶段,我国大力推广中国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必然会成为重点推崇的对象。无论从茶文化的本身出发,还是从茶文化与其余文化结合的角度出发,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价值。在美术创作当中应用茶元素,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2.1和谐原则
和谐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在进行绘画时,往往十分关注画作整体的和谐,这离不开画作背景的设置。例如,中国古典绘画中常常有老槐树、古松、山石等景物,这些景物的设置主要目的就在于烘托出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如果画作当中出现的人物较多,常常就会采用“s”型来进行排列。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遵循中国画作中对线条的要求,实现动静结合、井然有序的和谐氛围。
2.2真实性原则
写实造型在我国的绘画当中属于较为基础的。在我国产生的写实造型类画作当中,常常会出现茶事的主题。其中主要是对当时茶文化、茶事的记录式描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家在进行茶事绘画时,往往会十分关注茶具等的纪实性描绘。例如,刻画民间饮茶的真实写照代表作《茗园赌市图》中,都是对当时斗茶、饮茶等茶事的真实描绘。因此,将茶元素运用于美术创作中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2.3理性原则
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在进行茶事绘画过程中,常常会运用高度概括的方式,理性地运用线条进行勾勒,对线条的细节处进行精心处理,从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出发,运用干净的线条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茶事等动态结构进行勾勒。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细腻,茶事动态更加灵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要注意借鉴先人创作的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画作的精华,准确把握茶元素与美术绘画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3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体现
3.1唐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在唐代之前,在中国的绘画当中,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例子较少。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使用的典型代表作就是《调琴啜茗图》。这是一幅手绘作品。其描述的主要人物是三位宫廷女子和两名仆人,其中一位宫廷女子在抚琴,另两位宫廷女子在倾听,其中有一位身着红色衣服的女子,手上捧着一杯还在冒气的茶。在这幅画中,营造出了十分和谐优美的环境。这幅画在唐朝画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典型。在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例子越来越多,与绘画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3.2宋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到了宋代时期,美术绘画中的茶元素越来越多。其中以《妇女烹茶画像砖》为代表,其中对茶事的描绘更多。该幅画当中,详细描写了茶碗、茶壶等茶具,描绘的手法十分细腻,具有极为突出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到了宋代,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开始刻意在绘画中增加茶元素。饮茶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大趣事,也是一种十分具有艺术价值的行为。之后,以茶事为基本素材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茶文化在宋代绘画作品中的普及,奠定了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结合的基础。
3.3清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体现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的变化,美术绘画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多,特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此时,绘画作品的形式和内涵都已经有了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在对美术绘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前几朝美术绘画的继承。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等人的作品对清朝美术绘画创作者的影响较大。因此,从这些人的美术绘画中,能够看出清朝美术绘画作品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绘画技巧、方式、基本思想内涵等,都具有清朝绘画的典型特征。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就是喜爱以茶叶、茶具等为绘画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模式的基本固定。
3.4现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艺术创作受到世界其余国家的影响较大。此时正处于社会更替的重要阶段,政治、经济的变革,引导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此时,中国茶文化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产生了较多的优秀画家,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此时的画家爱将个人理想通过茶文化来表达出来。无论在历史变迁题材中,还是在理想表达和现实描绘当中,都充分运用了茶文化的作用。
4结束语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画作当中,都涉及到茶事的相关的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显示了茶事基本活动的内容,还加入了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得美术绘画的核心思想更加突出。使得美术绘画的风格更加多元化。茶元素影响着美术绘画的创作内容,美术绘画则为茶文化赋予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宋广林.以茶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的主要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6,(09):370-371.
[2]沈袁达.茶艺美学与高师美术创作审美意趣的融通性探析[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16-118.
[3]房文婷.从茶艺美学品小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意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69-71.
[4]冯升.南宋茶题材绘画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茶艺;传统;茶文化;创新
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摆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话题。“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伴随着现代茶叶的发展,茶艺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此之后,“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有关“茶艺”一词的定义,《中国茶道》的作者丁文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便成为一门技术。学者寇丹将茶艺理解为茶人根据茶道规矩再经过艺术加工向宾客展演茶的冲泡、饮品等的展示,在最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茶艺的定义为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当代学者对“茶艺”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看法大体一至,即“茶艺”主要指茶叶的制作、冲泡和品茗的技术。
“茶艺”的内容总体来说可归纳为三大部分:技艺、礼法和修道,技艺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规范和习俗;修道是指个人对生活道路、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候选,古人的“茶道”与今天的“茶艺”是有区别的,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古人更偏重于“道”即泡饮茶的精神追求,后人更注重泡茶的技艺和品质也就是“术”,提倡“道”“术”并进,“道”“术”同兴。从古代至近代,对国民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政,以仁治人”。强调“修已爱人”、“看自省慎独”,将建立一个有文化修养的高度文明社会做为理想目标,茶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提神益思有十分好的作用,因而倍受推崇,当时的文人雅士大多都爱饮茶,擅于烹茶,更甚者对茶的历史文化、茶的生产加工都有所了解、精通,他们深信“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其中正是融入了儒家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补充,道家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向往和精神追求,道家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充分说明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道家主张去尘脱谷,恬淡无为,通过养生达到健康长寿,这种理念与茶的本质不谋而合,茶能使人心静、神清气爽,在对茶道、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能净化人心,除烦杂之念,对道家来说,无疑是最佳的修行辅助。
佛家有偈语“禅茶一味”,证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互相融合的,“禅”与“茶”的最终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茶中可悟禅意,在禅中可悟茶道,达摩祖师曾面壁修行、调心,困顿乏力之时全靠茶去其昏滞;唐代高僧怀海禅师修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赵州和尚赠与众僧的一偈“吃茶去”,产出“万物归一,万世流芳变不离其宗”的真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宗,儒、释、道三家与茶文化水融,相辅相成,进而产生了禅茶文化,其结合了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包含了“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
茶艺随着喜爱的人越来越多,茶艺的形式也随着日常生活、社会应用的增多而演变多种多样。谈到茶艺,人们往往联想到气质高雅的茶艺师,合着悠扬的音乐,向宾客展示几个夸张的泡茶动作,这种认识如今已变得很片面,茶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生活艺术,其最终目的是要了解茶、泡好茶、享受茶。随着时代进步,茶艺不再是少数人了解和享受的一种表演,它正逐渐演变为大众生活方式,是技艺与美学相结合的生活艺术,富有情调、健康、时尚。茶形式大致可分为:舞台表演型、生活待客型、推广营销型和修身养性型,多种茶艺形式的开发、推广和普及,对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茶艺的形式虽多,但都遵循同一基本特征,即茶六要素,一、人之美。学习茶艺,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有良好的气质,仪态要端庄、大方,言辞文明礼貌,举止得体,不亢不卑,最重要的是对茶有一定了解,在茶艺活动中能讲解一款茶的基本信息;二、茶之美,即选一款好茶。现代茶艺对品饮环节相当重视,能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人群选择沏泡合适的茶,对茶艺活动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三、水之美,泡一壶好茶,选对水是一重要条件,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色、香、味,清代好茶之士张大复曾说过“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四、器之美,茶艺活动中器具是必备的,是人们能直观所见的,茶具的选用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能体现茶艺活动的主题,同样需要就时应景,应不同的人来准备。另外,茶具的清洁工作亦十分重要,用洁净无暇的茶具泡茶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五、境之美,针对不同的茶艺活动,对茶席做出相应的布置,增强茶艺演示的视觉美感;六、艺之美,其包括了动态美、内涵美和神韵美,现今,“鲤鱼翻身”、“凤凰三点头”之类的基本动作已落入俗套,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要求。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味地遵从老套路,难以提高茶艺演示的品位。精神层次过低,更谈不上体现出神韵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神韵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同小异的表演动作则限制了神韵美的显现,由此,茶艺师的个人修养和对茶的感情变得尤其重要,优秀的茶艺师要能通过外在的表演形式将茶的文化,茶的精神和人性的美好凸现出来。
茶是一种代表和平的绿色健康饮品,是大自然馈赠的一份珍礼,中国茶文化的仍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习茶、懂茶、以茶育德、以茶养德,弘扬茶文化精神,让祖先传下来的瑰宝―茶文化精神不断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鸡公山,是中国的名茶之一。它因为全部是采摘茶树的细嫩鲜叶再经过精细加工而得名,常饮信阳毛尖、具有清心明目、降低血压、提神醒脑、延年益寿的作用,很久以来,它就被人们称为茶叶的极品。
说起茶叶,这可真是中国人的骄傲。
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茶叶的故乡就是中国,它和丝绸都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奉献给全世界人类的重要发明。早在5000多年前,相传中华民族的远祖神农氏在位时,他为了寻找治病的草药,不幸染上了72种病毒,痛苦不堪,最后找到了茶才解了毒。从此,人们才知道了茶能治病,具有药用功能。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现茶叶煮水还具有很强的解渴作用,因此,中国人开始对茶情有独钟,中国的茶文化从此诞生了。
说起中国的茶,可真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让我们知道一下茶的分类,总的来说,茶分为:一类是基本茶类,一类是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果味茶、保健茶。
这两类茶叶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如绿茶的基本特征是叶绿汤清,它的品种主要有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江西庐山的云雾、安徽的六安瓜片以及河南的信阳毛尖。
红茶的基本特征是叶红汤红。品种主要有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和江西的宁红等。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品种主要有福建的武夷山岩茶、安溪的铁观音、台湾的冻顶乌龙等。
白茶是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黑茶的发酵时间比较长,叶色黝黑,所以叫做黑茶,可以直接饮用。
再加工茶中的花茶一般是由绿茶吸收花香后特制而成的,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主要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和桂花花茶等。
紧压茶是将茶叶经过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如砖茶、普洱茶等,因此便于贮存和运输,一般都销往我国的边疆地区。在中国古代,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是由朝廷垄断经营的,是否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茶叶为中央朝廷控制边疆的一种手段,当时,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主要就是砖茶。
果味茶和保健茶的发明时间比较晚,果味茶就是在生产中加入果汁制成的茶饮料,如柠檬茶、桔汁茶等,保健茶则是在茶中加入了中草药,加强了茶叶的防病治病功效。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从采制茶叶的时间上看,我们还可以将茶分为春茶和夏、秋茶。春茶,顾名思义就是穿天采制的茶叶,因为茶树经过一冬的修养生息,所含的各种有效物质比较高,因此香气强烈,滋味鲜爽,茶质较好。夏茶因为夏季气温高,光和作用强,滋味较春茶苦。秋茶因为经过两季采摘,营养物质显着减少,所以滋味淡薄。一般来说,特别是绿茶,春茶相对较好。
茶叶除了解渴的功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人体有一种特殊的保健功能。概括说来主要有5个方面:第一,兴奋功能,茶冲中有一种物质叫咖啡碱,能兴奋人的中枢神经,能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利尿功能,常喝茶水可治疗水肿、急性肝炎等疾病。第三,预防动脉硬化,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物质有活血化淤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经常喝茶的人,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比较低。第四,抗菌功能,茶叶中有一种物质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能将细茵杀死。因此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可以消炎杀菌。口腔发炎、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第五,减肥功能,茶叶中的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减肥茶。
茶叶除了保健功能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妙用。如茶水可以去鱼腥,把鱼放在温茶水中泡5—10 分钟,鱼就没那么腥了。泡过的茶叶晒干后还可以做茶畔枕头,闻起来清香,睡起来也会心情舒畅。茶叶还可以用来煮肉,如在煮牛肉时放入一个茶叶包,牛肉不仅烂得快,味道还很清香。
径山茶,产于浙江省余杭县西北境内之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因产地而得名,属绿茶类。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年均气温适中,降水适宜。岭峰高处多雾,峰谷山坡多为黄、红壤,土质肥沃,结构疏松,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
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名。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师曾经在径山寺研究佛学,后来把茶籽带回日本,是当今很多日本茶叶的茶种。
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有独特的板栗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品牌创建
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度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所在,要有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形成购买力,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基础前提。
径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径山茶的优秀品质。这里古木参天,翠竹掩映,流水淙淙,云蒸霞蔚,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结构疏松,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这样优美环境生长的茶树自然是质地纯良,品质不凡。
另外,政府和相关的茶叶协会勤抓生产质量管理,保证了径山茶的质量。
广泛宣传制造声势
径山茶是历史名茶,虽然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要进一步提升品牌,就必须要加强宣传推广。径山茶近几年来每年都通过举办新闻会、祭祖仪式、农博会、擂台赛、拍卖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提升品牌的价值。
余杭政府在发扬“古典”茶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展径山茶对外宣传活动,自2002年浙江省农博会开展以来,径山茶年年获得金奖; 2005年获第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中国名茶金奖;2006年获北京马连道第六届茶叶节暨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07年获省绿茶博览会金奖。
协会借助媒体宣传方面做得也十分到位,出版刊物做详解,建立专门网站。在浙江农网网上农博会、阿里巴巴、淘宝网上开设网络商店等等。
品牌资产的管理
径山茶是余杭传统的历史名茶,自唐宋以来因“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从径山茶一千多年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名山、名寺孕育了径山茶之品质,名人、名泉提升了径山茶之内涵,茶宴、茶道展示了径山茶之文化,径山茶已经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载体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意境。
1.注册品牌商标。为了促进径山茶的生产、经营,提高商品质量,维护和提高径山茶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保护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1年,径山茶行业协会在杭州市工商局余杭分局的支持下,积极申请注册“径山茶”证明商标,于2003年通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
2.提升品牌影响。径山茶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其管理规范成为径山茶品牌管理标准化依据。径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主要抓好品牌管理、品牌运作、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等五个方面。
在品牌管理上,实施了统一行业监管、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的“六统一”管理体系。
在品牌运作上,开展了《证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工作,就“径山茶”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申请使用程序、“径山茶”标志使用、商标使用者权利和义务、商标权等作了规范运作。
在品牌宣传上,广泛开展茶文化宣传推介活动,至今已主办8届中国茶圣节,承办了西湖国际茶博会闭幕式及部分活动。举办茶王赛、炒茶能手大赛等,每年参加不少于10次的国内外各项重大展示展销及品牌宣传活动。
在品牌提升上,径山茶先后获得杭州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及中国文化名茶,第一、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注册了原产地证明商标等,一步一个台阶地不断追求径山茶品牌在品位档次上的升级。
在品牌保护上,建立和完善“径山茶”证明商标专用权保护体系,打击商标假冒和侵权行为。
3.增强品牌互动。证明商标不仅做大做强了径山茶产业,而且促进余杭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四月的余杭径山成了春天茶会的代名词,中国杭州西湖茶文化博览会闭幕式暨中国茶圣节均选择在径山举行,径山、径山寺、径山茶、径山茶宴、径山茶艺、径山茶会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余杭农业、旅游部门,因势利导,推出了一批茶、佛为中心内涵的旅游产业,如茶文化游,茶旅游休闲观光游,使径山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休闲观光点20个,年收入2亿元。
品牌展望
径山茶拥有辉煌的过去,径山茶也在创造美好的未来,未来径山茶的主要努力点在如下方面:
1.继续严格产品品质。这是径山茶能够保障继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特定品质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生命线和产品的基本特征,品质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品牌广告。如果离开特定区域的特定品质,品牌推广应用和保护就无从谈起。
2.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保护和提升径山茶品牌。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继续以各种展销会、拍卖会、茶文化活动、新闻媒体和广告为桥梁,提升品牌。继续加强品牌管理的重点是依法维护径山茶的专利权。继续加强质量监管,按照径山茶标准及径山茶栽培管理制度、加工管理制度、包装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消费者群体。
3.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径山茶业发展新飞跃。一是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改造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茶业产业基础;二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绿色和特色产品,走生态茶业之路,使余杭径山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三是以标准化茶厂改造为载体,改善茶厂环境,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执行QS产品认证和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高效优质、生态安全。
4. 开发径山茶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茶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径山茶文化底蕴丰厚,渊远流长,要大力弘扬径山茶文化,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筹建径山茶博院。推出一批以茶、佛文化为中心内涵的旅游项目和设施,重点打造一座寺(径山寺)、一条溪(双溪漂流)、一个公园(陆羽文化公园)、一个茶艺(径山茶艺)相结合的茶文化特色旅游线。开发径山茶旅游产品,将径山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推动径山茶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念;陶瓷茶器;审美理念;实用艺术;设计研究
陶瓷茶器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应用,不仅是茶文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整个饮茶过程日益成熟的客观表现。当然,对陶瓷茶具的应用追求不断深化,不仅在于对整个茶具外在表现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陶瓷茶器的设计标准有更高提升。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核,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最全面的浓缩和概括。因此,随着当前人们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要求不断提升,应用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就更加必要。
1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特征分析
我国是有着成熟文明体系的文化大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积淀的传统文化理念。尽管我国曾经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我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传承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能够集中反映我国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集中汇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结合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体系化融合,同时在近代,也体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各种艺术体系,甚至是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具体产物。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全面有效传承,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有效认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传统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尽管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但是从根本实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极具传承价值。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特色,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理念,而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样。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国现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就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成熟认知。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内容丰富,体系全面,系统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正确价值理念的约定,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相传、自我行为规范等等多项内容有着成熟约定。不仅如此,整个传统文化理念中,还包含着具体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可以说,陶瓷茶器设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是其内涵全面性,都决定了我们当前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全面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
2陶瓷茶器设计应用状况分析
陶瓷茶器是饮茶的重要器具,对与整个茶文化来说,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着悠久成为的陶瓷文化,从先秦时期到现在,陶瓷茶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饮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饮茶,还是品茶过程,使用茶具的具体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应有的实用性,同时也必须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进行有效关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个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器与饮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完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帮助。我国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渐成为茶器主流。通过对瓷器茶具进行全面分类,其整体可以划分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随着制瓷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彩瓷技术应用容易广泛,而彩瓷茶器也有着完善应用。当然,人们在饮茶理念应用不断成熟过程中,紫砂茶具作为陶器茶具的重要应用类型,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实际上,陶瓷茶器的设计应用过程,也是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整个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对自身茶具质量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其对茶具的造型、纹理、装饰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着极高期待。
3当前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
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可以说其中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随着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对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进行了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以及自身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等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其形成了极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继承,同时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人们对饮茶健康、养生价值认识日益成熟,如今人们对茶器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物质上的使用实效发展为对茶具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探索。而正是饮茶方式、饮茶风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对整个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有着更高期待。当然,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其首先需要与人们的饮茶方式以及整个陶瓷技术体系化融合。不同饮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们饮茶方式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也与整个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重要关联。目前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应用不断成熟,其对使用的陶瓷茶器有着更高期待。因此,其具体审美过程,必须完善融入时代变化的重要特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还是其装饰方法的具体应用,乃至整个茶器的构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现相应文化内涵。当前人们饮茶需求日趋理性,在人们整个饮茶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对饮茶器具也有着更高要求。
4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思路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是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有着更为直观全面认知的重要内容。对于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来说,想既要符合时代需求,又能发挥其茶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就需要体系化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具体开展陶瓷茶具审美设计工作。在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事实上,地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茶文化体系完善,具体到每个地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内容。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产设计过程中,能够给予整个茶具更具体、更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结合人们对陶瓷茶器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茶器审美设计过程时,应该注重从造型形态审美、装饰设计审美、使用选材审美以及文化元素审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整个茶器的各个细节进行细致化结合,从而实现陶瓷茶器设计目的。陶瓷茶具作为重要的饮茶器具,在人们饮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仅对其实际应用有较高期待,同时对茶具的造型和整体美感也有着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茶具设计工作,需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结合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满足茶器设计的审美特性和时代特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茶器的实用性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审美内涵角度考虑整个茶器设计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选择,以及整个茶器形态的具体构造,其期待整个茶器形态更具活力、点线面要合理搭配、应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十分注重其具体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应用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期待充分融入相关情感价值。通过情感价值的赋予,能够拉近茶器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消费者的具体认知,从而发挥和实现陶瓷茶具的具体价值。
5结语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种茶历史,还是将茶作为生活元素的历史,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茶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准确认知,进行有效嫁接和体系化融合。在设计风格及理念不断“复苏”的今天,通过深层次把握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将该理念体系化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势必能够在满足陶瓷茶器应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整个陶瓷茶器设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北苑.传统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审美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5):126-130.
[2]陈建新.文化视域中的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J].今日印刷,2013(19):98-105.
[3]戴向东.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J].美术观察,2014(1):245-249.
[4]郑新新.基于本土化设计理念的产品开发[J].设计理念,2014(15):46-50.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几千年已形成融合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文化之一。随着我国加大文化领域建设事业力度,茶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为各界所重视。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手段,同时也有效的融入了茶文化的精髓,对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提高茶叶的对外形象,及推动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就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产业;影响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论是茶叶生产总量,还是茶叶加工工艺水平和茶叶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都需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加大研究。新颖、独特及具有审美感及亲和力的茶叶外观包装设计,不仅能迅速的吸引消费者眼球,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能有效的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茶文化迅猛发展的过程,其在茶叶包装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尤以茶叶的包装设计过度问题,极大的阻碍着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大对茶文化及茶叶包装设计间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就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策略。
1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
1.1在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形式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包装设计风格之一。在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中,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同样为当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诸如茶叶种植画面,茶事活动画面,以及茶诗、茶画和茶字等形式呈现于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情况十分显见。此外,还有通过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该茶的自然生长环境画面,以此来向人们展示茶叶的种植的周边环境。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古典茶文化,不仅能给人以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熏陶,其对于传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也有着积极作用。在当前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方面,其主要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为核心呈现方式,同时其在设计时,更加强调其图案内容在内涵方面的拓展,如上文所指出的茶诗就是一种十分具有文化内涵,及现代包装设计美感的茶文化图案,使得茶叶包装设计,能让人们有种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茶文化的“静、美、和、真、尚”等内涵得以充分展现出来[1]。
1.2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官有着强烈的刺激,因此色彩对引起人们的情绪与情感的共鸣,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茶叶包装中,好的色彩选择及搭配设计,对提升茶叶产品的外在吸引力,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在我国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方面,其背景仍然是以茶叶的自然生长地理环境为背景,在色彩选择方面则主要以绿色、蓝色、红色、黄色及褐色等颜色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茶叶其生长的地理环境都是绿水青山,因而在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选择方面,选择蓝绿色,很自然的迎合了人们对茶叶的第一感官,从而为人们创设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意境。此外,在以蓝绿色为主要基调的基础上,搭配以黄紫等颜色,则能起到很好的调和效果,让人有种置身于悠远意境的良好体验。
1.3在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的应用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也是茶叶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美妙的茶叶包装图案与茶叶意境高度协调一致的色彩设计,搭配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能够将茶叶包装图案中的有关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人们一种高雅的享受。当前我国茶叶包装的文字设计中,主要采用古代茶诗茶词等文字,由于这些文字言简意赅,而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不仅向人们展示该茶叶产品的基本特征及属性,还能向人们展示该茶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寓意的深意,从而提升整个茶叶产品的综合价值。如在一些茶叶包装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杨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文字,来展示茶叶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具有古典文化特色的茶诗词,对于迎合国人的民族性,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也有着积极作用[2]。
2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分析
2.1损害消费者利益
随着茶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茶企业的重视,其在茶叶包装材料及设计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加大,自然而然,茶叶包装设计成本的急遽提升,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到茶叶产品的价格上,茶叶产品价格的提升,将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尤其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茶企业存在着在包装设计方面下下大工夫,而在产品质量方面不予以提高,甚至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方式,来弥补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的投入成本,这使得茶叶产品出现了外强中干的现象,人们花费高价买到的只是包装精美的茶叶,而内里茶叶品质却较低,附加值的急剧提高,并没有带来茶叶质量的提升,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2加剧环境污染
当前在我国的茶叶包装中,其包装材料主要有纺织物,木材及纸张等,很多茶叶产品在包装方面的花费甚至远远高于茶叶本身价值,而这些花费巨大,同时具有丰富内涵及价值的包装盒,在大部分消费者眼里,只是一种昂贵的生活垃圾而已,而这些生活垃圾在制作成精美茶叶包装前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资源,并耗费设计制造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其最后大部分成为了生活的废弃品,这些废弃品在处理的过程中,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茶叶产品的过度包装对于生态环境,也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3]。
2.3阻碍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精美的茶叶包装设计,其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然而任何产品都是以其使用价值为第一位的,茶叶产品亦是如此,虽然有很多茶叶包装其融合了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然而其终究属于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与人们对茶叶产品的终极追求相去甚远,长期以往,消费者将对茶叶的购买失去兴趣,从而极大的阻碍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策略
3.1构建绿色消费理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为热衷,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迎合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茶叶产业中蕴含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对茶文化内涵的追求,也是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然而当前茶叶过度强调包装设计,而忽视了茶叶本身的文化价值及使用价值,不注重绿色理性的消费观念,而盲目追求茶叶的外表美观,这与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追求相背道而驰。因此,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民众绿色理性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强化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在茶叶购买时,选择那些低碳环保,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包装简单的茶叶产品,更注重产业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其包装价值[4]。
3.2茶企业要构建绿色经营观念
为了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问题,保障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茶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方面,还必须树立其绿色经营的科学观念。企业要想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应更注重通过提升茶叶本身价值,而不是过于强调包装的作用,因而企业相关领导应制定一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借助产品质量提升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部门与个人,要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于过度使用昂贵包装的部门及个人,要予以相应惩罚,同时在企业内部树立其通过提升茶叶本身价值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最后,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进行包装设计,充分利用包装设计的优势,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更突出社会的普遍审美价值观,并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促人积极向上的体验,因而在茶叶包装上,要加强对其艺术及文化价值的设计投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改良社会风气的功效[5]。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中蕴含丰富的茶文化,而茶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推动我国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茶叶包装设计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吕晓冬 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2-15.
[2]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18-20.
[3]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16-17.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关键词:水墨画 茶叶包装设计 茶文化
一、 水墨画的概述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形式,运用了单一的色彩来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描绘,是特殊的创造。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的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宋代,盛于元、明、清。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水墨画,色彩缤纷,但以水墨为主要绘画形式。水墨画其本身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画面大多具有意境深远的感觉;二是绘画过程中墨水的流动性会生成淋漓酣畅、自然洒脱的意趣,由此造成了水墨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外表风貌和创作技法。
二、水墨画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以雅为主,古代人们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这种有益于身心的和美仪式使得茶道之风慢慢形成,让人静心、静神,并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水墨画,也是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水墨画的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主要讲求墨韵的表现,追求意蕴的表达,以此来体现画者自身的品格和情操。水墨画所崇向的这种精神,正好与茶文化所提倡“清静、恬淡”不谋而合。
水墨画和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它们都与水结缘,以水为媒。不论是茶,还是水墨画,如果没有水的参与,它们都无法成之为独立的文化艺术类别。古时中国画有对于茶的情形的描绘,被称之为“茶画”。这些画具有纪录的功效,大多是以工笔形式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它们都是修身养性之道,崇尚天真自然,向往朴素无饰。在精神追求上,它们都讲求真实的境界,追寻自我,无拘无束。而且,它们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中,水和茶的自然本性一致并互相交融。水墨画则由于水的参与,便被赋予不朽的灵魂与生命。
三、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一)以水墨画作为茶叶包装上的图案
在对水墨画的运用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把一幅水墨画转化为装饰图案。过去,中国人们把平面设计称为装潢设计,反映着他们对包装设计功能的认识――装扮、美化产品,使得商品更有“卖相”,从而促进销售。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选择一些具代表性的水墨作品,大都以山水为对象,直接印在包装上,通过绘画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名画效应及其艺术魅力,使整个包装的形象上升,增强其美观的视觉效果,从而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碧螺春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也经常运用水墨画,其中一款的包装上,选用了一副水墨画作为包装的装饰图案,周围用简单的修饰图案加以美化,整个包装非常的美观。
(二)以水墨画营造茶叶包装上的意境
在包装设计中体现水墨意境,也常常是借鉴水墨画的用色来实现的。中国自古就对黑色这一色彩青睐有加,西方绘画将黑、白单纯视作色相出现,而在中国水墨画中,黑白则是表达全部色彩的方式,在使用中已经超越了色彩的物理性。水墨画所讲求的“墨分五彩”,就是通常所说的干、湿、浓、淡、焦这五种笔法。因调入水分的多与少,运笔的快与慢,以及笔触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笔墨构成了中国画写意性的基本形态,它并不在于追求物体表面的相似。中国画博大精深、玄妙莫测的“气韵”、“意境”等特色,正是通过笔墨呈现的黑白两色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而水墨画的这种意境和茶给人的意境不谋而合,所以,设计师们借以水墨画来体现茶叶包装上所需要的意境,甚至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联想,而联想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联系所引起的一种思维方式[4]。中国名茶之龙井茶的包装中,有一款包装它运用一副山水水墨画作为包装的背景的图案,前景则是一个冒着热气的茶壶,二者的结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四、对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思考
(一)结构与外观的结合
包装设计是指对制成品的容器及其他包装的结构和外观进行的设计,它通过文字、标志、图像等视觉要素的编排设计表现出来。茶叶包装设计亦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近年来也在国际市场日渐走红,表现形式单一化的茶叶包装设计将会日益失去市场地位,就像现代主义风格被后来的多种流派所攻击一样,因为它们缺乏情感,不能沟通人与物的交流。例如,市场上很多茶叶包装上都是采用拍摄一些真实图片,然后简单编排。而对于这些拍的照片,固然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却过于严谨,显得呆板,达不到茶给人的那种意境美,缺少感情。而在茶叶包装上利用水墨画做创意能使人对包装的茶叶产生一种意境深远、历史悠久、高贵典雅的感觉,流落出深厚的感。
(二)传统与现代的互补
茶叶包装设计,也是一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中国茶叶包装若想要既保持自己的风格,又要跟上国际潮流,不致落后、被淘汰,就要注意到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所以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的茶文化结合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现代市场销售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包装设计传达商品信息这一功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于超市等自助式商店的出现,包装越来越成为无声的推销员。所以在将水墨画运用到茶叶包装中时,我们还要考虑怎样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传达一种可以吸引消费者的信息。
(三)风格与格调的匹配
水墨画的风格还要与茶叶产品的格调相匹配,否则就会给人格格不入的心里感觉,从而带来负面的影响,将水墨画的风格与茶叶产品的格调准确地相匹配,所以在选择一些具代表性的水墨作品时,我们要根据某茶叶的特性,运用水墨画,准确地表现出它所特有的性质,要苦思冥想来准确地表达其内涵,并通过视觉元素来传递主题思想,以达到“形神兼备”,使整个茶叶包装形象上升,从而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归根结底,茶叶包装设计中水墨画运用恰当与要包装设计人员深入其中仔细研究。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设计思路,丰富设计语言,使设计品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世人的推敲,从而设计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包装,让消费者喜欢的装,让企业满意的包装,满足消费者得购买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
结 语
关键词:文化禀赋;农业;溢价;茶产业;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 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 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 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 史蒂文斯,凯瑟L. 杰勃勒. 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 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 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M]. 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6] 冯子标.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1-6.
学生社团作为作为中职学校技能学习的补充和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校茶艺社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探讨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茶艺社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质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茶艺师必须具备品茶、泡茶等技能。
我校茶艺社团在日常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只有在抓好文化课,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狠抓理论与实操一体化道路,才能培养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清雅茶艺社团每周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茶艺表演指导,另一位老师负责品茶和理论知识指导。
冲泡是茶艺的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否能把茶叶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全凭冲泡的技巧掌握得如何。冲泡不同的茶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泡法也不相同。但是有几个环节却是在绝大多数茶叶冲泡过程中要共同做到的,其要求大体相同,如:(1)备器;(2)煮水;(3)备茶;(4)温壶(杯);(5)置茶;(6)冲泡;(7)奉茶);(8)收具;这些过程,每一个学员都应该掌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的用量、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悬壶高冲的时机掌握不同,茶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茶艺表演实践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高、练习的手法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相互观摩学习,或用手机拍下学生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讲解、点评、示范等方法,努力使每个社员都掌握相关茶艺的基本功,并学会基本的茶艺讲解以及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练习茶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上下年级之间的同学也在这里“传、帮、带”,融洽感情,交流技能,为低年级同学尽快掌握茶艺技能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茶艺表演,从茶礼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理论及品茶课上,教师每周会介绍中国不同的茶及其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艺知识竞赛。联系茶企业,每个月带学生到茶叶店品茶,使社员更好地了解茶道文化,体会泡茶和品茶的乐趣。在习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茶,科学泡茶,健康饮茶,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前瞻性地其次,在专业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如在汽车维修的课堂上,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今后就业走向成功。我们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有技能点,更强化德育点,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社团学生的出勤,每周都有社长点名。凡是迟到或无故缺席达三次的学生就要求她们退出茶艺社。每个月对社团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建议她们参加其他的社团。如果学生在自律等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则优先推荐她们参加各项茶艺展示活动。在每次茶艺表演训练课上,教师把茶具的摆放、茶艺操作室的清洁归位作为德育点,并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有部分中职生没有获得成功,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力差”是次品;“道德差”是废品。我们一直相信会做人的学生,也一定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茶艺社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和学生的角色差异,从而去纠正某些不良惯性思维和行为。
从2011年开始每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赛当日,我校茶艺社团都会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茶艺社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加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为地区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做了较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四年我校茶艺团在茶艺室教授德国大盖劳职业学校的师生铁观音的茶艺冲泡技巧。我校茶艺社学生接待了到我校参观的国内教育界近几百人次,同时我们社团也下到福利院、养老院、部队等单位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茶文化,加深了国际友谊,展示了茶艺团成员的风采,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他人的社会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中,技能学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要素,在培养过程中被过分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则被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技能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力等,其中技能学习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制器”到“育人”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
3.1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茶艺文化活动,可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教育作用。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茶艺社团同学的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2 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自古以来民间饮茶将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意在营造质朴优雅的古典审美意境。在这种环境中品茶,茶人最能与自然界展开精神上的沟通,内心与外界环境交融,使尘心洗涤,达到精神升华。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品茗才能真正体味到环境、艺境、心境、人境的和谐美,才能心旷神怡。茶艺社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素养熏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热爱生活的激情。对学生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3 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茶艺中的礼仪是一种动态的素养。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容各种审美于一体,如环境的选择、茶汤的鉴赏、茶具的把玩,这些都与泡茶者的礼仪及内在素养息息相关。茶艺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个人卫生、发型选择、皮肤保养、服装、用语,还有热情的微笑与动作的美感。例如茶艺表演中的仪态美,是由优美的形体姿态来体现的,而优美的姿态又是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的,正确优美的站姿会给人以精神充沛、气质高雅、礼貌亲切的印象。茶艺表演中的站姿要求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从头至脚有一线直的感觉,取重心于两脚之间,头虚顶,腋似夹球,呼吸自然。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礼仪,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她们拥有良好的气质。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茶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社交联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校空乘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方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端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近六年来我们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行业、企业的茶艺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和2011年厦门市中职技能大赛我校茶艺社图的选手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刘永欣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1年“闽南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连旋旋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1“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了2011环球旅游小姐中国网络赛区总决赛的冠军和“最佳人气奖”双料得主。第三届“福鼎白茶杯”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总决赛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同学从复赛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技压群芳,获得了本次总决赛的最佳气质奖。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怡、林佳美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2年“八马杯厦门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我社团成员多位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2第四届“海峡两岸大红袍杯”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2012年11月,在厦门市中职生素养大赛中,我校茶艺社团学生的“秋香茶韵”茶艺表演获职业风采最佳视觉效果奖。2013年6月,《秋香茶韵――闽南茶艺表演》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作品展洽会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茶艺大赛既是考验更是机会,同学们利用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高,再次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郑大萍、高越阳等多位同学由于她们长期学习茶艺,拥有良好的气质,她们都优先被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各家航空公司录取。此外茶艺社的成员,由于她们的综合素养较高,目前她们都就职于厦门的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我校茶艺社团体现这一特征,服从和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总之,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中职生的技能教学诚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茶艺社团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公共道德和个性道德的完美统一。
此外,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较长的渗透和熏陶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抓住每个环节和机会,时时刻刻有意识地营造相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提升中职生就业的能力,就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如社团的建设等来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苑玲.浅析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J] .当代教育论坛,2010(7)
关键词:中原文化;基本特征;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12-01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岁月的洗礼下,积淀下了不少宝贵财富。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于发展会深深的打上本地区的烙印,中原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为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党和政府就要积极探索,寻找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措施,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产生推动作用。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类型多样性
在中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原地区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更促进了各种文化在此地的交融。多样性是文化因子富集和活跃的标志,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基础,在交融与发展之中,中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日渐突出,现在的中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十八类别,文化的多样性涵盖了整个文化系统的大部分,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高度。
2.空间广布性
空间的广布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文明均衡的覆盖到域内的人群。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十分发达,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中原文化的辐射效应十分强大,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中原文化的身影。以史为证,全国古都河南占据四个,以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为中心,中原文化辐射到了整个河南的重要城市,历史古都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痕迹,在空间上,四大古都形成了一个文化辐射网络,使得中原文化在河南境内的辐射范围基本没有死角。
3.群体覆盖性
群体的覆盖性是指文化的分层界限不明显,即很多文化产品不是垄断性的,中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族群共享性。中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中原特色文化,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群体覆盖性,几乎无孔不入地深入中原人民的生活之中。中原的戏曲文化来源于生活,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民众在生活劳作中,借助戏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势,表达形势多样。中原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体现在饮食、服饰、礼仪等诸多方面,这些民俗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文化的共享性大大增加了中原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使得中原文化永远年轻,充满活力,这种文化的共享性增加了民众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和谐中原的建立。
4.精神传承性
精神的传承性是指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稳定的进化和代际延续下去。中原文化的成熟首先表现在有一个突出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整合各家思想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现当代文化。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夏、商、西周的文化发源于河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的思想,究其根本也是发源于河南,在今天,诸子思想仍在传承,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修身齐家,正是文化的传承性使得文化的财富可以造福一代代人民。
5.稳定开放性
内在结构的稳定是文化在交融碰撞时保持独立性的根本前提。河南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然而中原文化能够在众多文化冲击下保持中原文化特色,靠的就是中原文化的稳定开放性。中原地区几经朝代变迁,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形成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结构与制度,正是文化的结构稳定性才保证了传播过程的稳定。
二、如何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1.“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河南政府要充分利用河南的地理优势,举办文化交流会,积极申请承办国际知名赛事,积极宣传河南,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河南政府可以从中原特色文化出发,例如将“梨园春”推向世界舞台,将河南戏曲送上世界知名歌剧院,将少林功夫借助于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2.文化节会与经贸交流相结合
河南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举办多种类型的文化节,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交流,以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文化节可以分为民间节会、寻根节会、特色节会等,例如:信阳茶文化节、安阳殷商文化节、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开封国际清明文化节等。河南举办文化节时应注意选择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吻合的项目,逐步实现“官办节会”向“民间节会”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文化节的档次与质量。
3.品牌建设与活动推广相结合
中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非常广。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河南政府要充分考虑中原文化的品牌效应,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牢牢树立品牌意识,这样的文化发展更具有长久性。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中原文化的传播更应该借着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河南政府可以将“梨园春”打造成中原戏曲文化品牌,抽出专项基金进行扶植与发展,扩大河南戏曲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将“少林寺”打造成中原功夫品牌,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交流会,开设武馆,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学习少林寺功夫,扩大功夫文化的影响力。
三、结语
中原文化具有类型多样性、空间广布性、群体覆盖性、精神传承性与稳定开放性等特征,在新时期,河南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实行多种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定能够不断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我们永恒的朋友。当你亲近它、融入它、感悟它,用情感与之平等地对话,用理智与之平和地交流,用心灵与之平静地沟通,便产生了一种以人为主体,反映人与森林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森林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它与时俱来,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了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在对森林的认识、利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处理人与森林、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由此可见,森林文化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森林不仅对人类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可直观的美学价值,而且,面对人性、人格建设的需要,它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鉴价值。森林文化的人文性,指以森林为载体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此时的森林不再是一般物质的概念,而是融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文化局符号。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白是“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腌折”,还有屈原的南国橘树,陆放翁的咏梅,郑板桥画的劲竹等等。这些都通过人的情感寄托与艺术加工而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象征物或环境客体,展现了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由树联想到的文化内涵。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西北,相传为明代洪武(朱元璋)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虽古槐枯朽,但歌词“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流传至今,洪洞大槐树就非一般意义的槐树了。
西方树文化中,都对树木产生敬畏和崇拜,赋予了神的光环。如:《圣经》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蛇的唆使,偷吃了伊甸园中善恶树之果而犯了原罪,故而人一出生就有了罪。北欧神话中幻想有宇宙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也把宇宙看作从海洋长出来的巨大无比的树木。
笔者以为,森林文化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
一、森林文化的生态性
森林文化的生态性是森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态性即从生态学出发,协调自然同人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看,森林的破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森林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将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保障和支持。森林本身是一种生态、一种生命、一种生机。在物质层面上森林能向人类提供现成的无公害或绿色的食物、材料和能源。森林还可以向人类提供清新的空气,并且能够降解空气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在精神层面上,它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思维模式,在社会心理上形成主导性的生态文化模式,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生成“生态人”的形象。
二、森林文化的民族性
森林文化的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在认识和利用森林过程表现出的不同森林背景和不同文化品位。诸多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山地森林环境,其宗教、风俗、习惯、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表达上显出个别性和差异性,正是这种个别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森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森林文化中亦有树木敬畏和树木崇拜现象,但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不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实的人文色彩,如重人世而不重仙界的人文情结,中国人往往更看重的是森林的物质价值和审美价值。日本森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现代日本人的祖先被称之为“森之民”,日本人一直保持着对森林的亲切和敬畏,日本森林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并且已经融入到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山村城市建设、区域经济振兴与流域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俄罗斯民族对森林的执著、深厚的热爱,造就了18世纪、19世纪的庄园文化,它是园林、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现。俄罗斯大森林自然原生态中所蕴含的神奇和丰富,弥漫在俄罗斯森林间的神秘、沉静与孤寂,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忧郁、感伤、孤独的精神气质和苦难意识。
三、森林文化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是红松故乡,沿袭的是红松文化。白桦林灰白素洁,景观独特,成为许多摄影家、画家制作的背景。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住桦皮屋,划桦皮船,用桦皮桶,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白桦文化。江南水乡,则以梅花、桃花为主调,传播梅花文化和桃花文化。南方一带山民吃梅、尝梅,还以梅花五瓣寓意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等五福。说到桃花,既有春天 “山桃红花满上头”, 又有故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源还是诸多文人说不清的理想境界。至于茶乡、竹乡、漆乡、枣乡,叙述的自然是茶文化、竹文化、漆文化、枣文化了。
四、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关键词:松花石;艺术价值;开发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161-02
1吉林松花石的成因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因产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流域,色如松花而得名,其地质学名为硅质粉晶灰岩,呈绿色、紫红色,常给人以绀绿无瑕、色嫩且纯、温润如玉之感,用此石制成的砚称为“松花石砚”,简称“松花砚”,为中国名砚之一。
松花石形成于6~8亿年前的震旦纪,是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淤积的细泥,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作用过程形成的坚硬的沉积型泥晶石灰岩。其基本的矿物质成分是:方解石、石英、云母、黏土以及少量的钡、硼、磷、铁等金属矿物质元素,由于区域范围内地质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腐化后残留矿物中金属离子呈素的优劣,导致了小范围内石质呈现出不同的品色。方解石的硬度为3,石英的硬度为7,在方解石中呈星点状均匀分布,两者结合使松花玉既柔且刚,有的松花石还具有矿化现象,使松花石砚可呈现出金星、金线;有的松花石具有石英的聚集或纹理出现出银星或银线。
一般说来,黄色松花石中二价铁的含量较高,而红色松花石中三价铁的含量就很丰富;而紫色松花石中锰铁的含量就较突出;绿色松花石中铬、铜的元素就偏高。发灰的松花石是高领土和滑石含量比例大,而发黑的松花石则是硫铁矿物质的混杂。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区,尤以通化、白山、延边地区的品色优良,蕴藏量大,可持续开采。
2松花石的艺术价值
松花石可以制成著名的松花石砚,松化石可随形雕成石砚,其纹理似景观者,或典雅秀丽或气韵雄浑,天然成趣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在古代,松花石砚的实用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清朝,松花石砚还代表着皇权、地位,成为权力的象征;原来朴素的、不加纹饰的砚,经过雕刻艺人们的开凿、美化,并融入情境于一体,制成了独具一格又惊世的工艺品,开始摆脱了原始石砚只求实用、不求其型的传统风格,使石砚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兼有了观赏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现制砚者在制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石砚的艺术价值,也适应了上至宫廷官府,下至文人墨客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用砚需要。
把形制与传统题材及现代生活素材相结合,是现代所有制砚者应必须遵循的原则,制砚者只有真正理解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砚雕作品来,不仅充分体现松花石砚的使用价值,更能提升石砚的艺术价值。
3松花石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3.1松花石砚的现状
松花石砚自清末后因百年战争的缘故销声匿迹,失传已多年。1979年发现旧矿,使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不断推出新品种,作为现代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的松花石砚,历史简短,但凭着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在清代时便被乾隆皇帝誉为“大清国宝”,在湮没近三百年后重获余生,应属社会文化的幸运,松花石石质坚实温润、石色丰富而成为现代砚材中的上品,但由于长白山出产的松花石砚做为皇家贡品很少为人所知,因此,虽然做为中国名砚,但很少有人知道,社会影响力也不大,对松花石砚的开发利用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松花石砚的文化传承和发扬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松花石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开采松花石的活动越来越大,而且松花石的储量并不大,因此,出现松花石的短缺,甚至局部的消失。由此,当地地质局应加大探测工作的力度,不仅要确定当地的地质地貌,更要寻找、探明松花石的位置和储量,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统一政策,确保对松花石的开采合理、科学、有序。
制砚产业由于规模不够,经济总量不足所以不被重视,无法立项,得不到扶持,只能自发成长,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该产业的的兴起,其实松花石砚制造产业是具有创意文化属性的工业项目,依托雄厚的松花石资源,将在新一轮经济转型的结构调整中完全可以按照工业立市、产业兴市的思路把它做大,关键还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打造,产业是靠打造和政策先期扶持做出来的,而不是等到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争取立项,给予政策扶持。松花砚虽然贵为大清国宝,曾位列四大名砚之首,但在全国知道的人并不多,因此市场份额就很小,要想宣传造势,必须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场引导,单靠个体小打小闹,达不到做强做大的目的,更不能为当地的产业和经济提供支持;另外,应该抓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尽快策划举行“中国松花砚之乡”挂牌揭匾仪式;要设置机构或配置专人负责编制发展规划,研究、协调、办理落实松花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要选准载体与时机宣传造势,以石扬名兴市,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
通化工艺美术厂是最早发掘和开发松花石砚这一文化遗产的,该厂在清代松花石砚台的文化发展与雕刻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将松花石砚发展成以立体的镂雕的艺术为基础,融合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并结合松花石本身特有的性质进行雕刻,呈现奇妙的人文、自然景观融合的工艺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长白山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仅发展了松花奇石的产业,而且重点挖掘了松花砚的生工艺产和加工雕刻的创新,使石砚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成立专门的松花石砚研究机构,不仅整合资源和人才资源,而且为推广和发扬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实体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并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3.2松花石的开发和前景
松花石和玉石一样具有可加工性,松花石可以加工成笔洗、砚滴、笔筒、印合、镇纸、笔架等,这是松花石砚的配套产品,它的市场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人们喜欢松花石砚,也对它的配套物品也感兴趣,对丰富松花石加工行业的品种和扩大产业项目,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有实际的商品效应和社会经济实效。
另外,板石料的松花石,还可以开发出茶桌、茶台、茶壶,茶盅等茶文化用品,它的市场有着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做载体,市场前景很巨大的。
现在,白山、通化两市生产的松花石砚,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文化内涵,不仅生产的松花石砚花样多、款式新颖,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以天池砚、龙砚、龙凤砚、仿清宫砚等居多,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蓝图都成为能工巧匠的创作源泉,通过电脑设计,机械加工使石砚生产工艺水平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产品不仅仅局限于砚台,同时又向其它松花石艺术品拓展,不仅保持了松花石天然的气息和韵味,制成十分精美的石砚或其它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松花石砚的使用价值不明显,人们更加注重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松花石砚为代表的松花石艺术品,正向高水平、高品位、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松花石产业的不断壮大,松花石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将造福长白山区的人民。
4结论
松花石形成于独特的地质环境中,且长白山的储量不多,显得极为珍贵,在历史上松花砚台曾作为皇家贡品,所以,我国将松花石列为“我国建设的急需矿种之一”。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稀有矿种,应加强松花石的开发研究力度和勘查力度,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要加强松花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保护措施,使松花石这一珍贵资源得以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保证松花石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见,李春成,张成国,叶满华.松花石基本特征及其分布[J].吉林地质,2003,(4).
[2] 郭伟,何孟常,杨志峰,林春野.松花江吉林一哈尔滨段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分布和来源[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 孟昭轲.吉林长白山松花石概况介绍,答记者问,2008.
[4] 赵翼菲.江源做大做强松花石产业,新华网,2009-06-26
[5] 王实.中国宝玉石资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应用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情况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科技创新中的一大热点技术。使用这种技术所获取的数据结果及时且精准,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深受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欢迎。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改善茶叶品质的区分效果,精细化产品质量,及时有效的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处理,创新茶叶产业品质质量界定模式,以机器来对其进行品鉴,完善内部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以高水平的管理方式为后续的茶叶产业发展做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目前的一种新的技术,其基础的技术研究已经开始得到了多的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开始与社会各界接轨,从不同的行业中应用上去,这样会给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新的技术研究空间。这种图像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图像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在具有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支撑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对其内部的软件算法进行处理,多次输入数据分析获取最终结果,实现图像处理技术转向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更加快捷的获取内部的数据图像内容信息。一般来说,这种技术对于图像的边缘检测和图像分割的数据长期性比对可以实现图像的精细化处理,能够快速的提取特征值,实现外在的技术创新建设以及内容分类的完善工作。对于部分现场的操作技术必须要有流程进行指导,其主要以下图为模板进行操作:
2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存在的问题及鉴别措施
2.1茶叶质量品质区分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其茶叶文化由来已久,茶叶的种植、培育、采摘以及加工都有一套成型的流程的体系,茶叶的质量管理技术已经达到一种成熟话的标准了。由于茶叶的产品质量在中外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促进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外交的发展,对此,必须要提前茶叶的质量品鉴技术,根据茶叶产品色泽、大小来快速判断茶叶优劣。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人工品鉴的方式来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主观性因素存在,误差因素影响大,且品鉴效率低下、速度慢,在茶叶的采摘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会对后续的茶叶采摘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由于茶叶的质量鉴定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劣势,其人工品鉴的速度慢、效率低:主观性强以及误差大等问题严重,对此,新应用技术的使用创新研究势在必行。为了能够进一步呢提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必须要积极发展茶叶产业,寻找相关的茶叶产品品质提升方法,精细化茶叶产品质量。现阶段还是采用人工茶叶的品鉴方式,其很多具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很快的指出不同茶叶之间的区别,但是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不能够适应机械化的市场运作模式。
2.2茶叶质量品质区分鉴别措施
目前茶叶的种类分类方式多样化,主要以红、黄、绿、白、黑和乌龙为主。在茶叶质量的鉴定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茶叶的形状、色泽以及气味进行茶叶的类别的品鉴。一般来说,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颜色呈现嫩绿色,茶香和茶质都比较沁人心脾,且味道纯正。质量高的茶叶茶汤澄清、香气十足,虽略带部分苦涩质感但却能够在饮后感受出茶的香甜。新茶的茶叶茸毛和索条松紧度明显有别于其他的旧茶,其在嫩绿色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加工,其最终的成品质量才是极好的。因此,在对茶叶的质量进行人工品鉴时需要结合茶叶的生产加工流程来对其进行分析,制定标准化的评判标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相关的数据采集和界定,从而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和结果出具。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分析时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还能够利用其茶叶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改善茶叶的鉴别方式,提升其茶叶的技术管控性,实现后续的茶叶质量的优质化鉴别,茶叶图样色泽检查如表一所示。
3技术在茶叶质量品质区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图像成型处理技术也开始成熟。对此,在茶叶产业的经营管控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互联网应用技术,满足最大化的茶叶产品质量价值,将其应用于茶叶品鉴中去,满足社会的茶叶质量需求。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此来完善茶类的产品质量。
3.1以茶叶细节来判断质量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茶叶产品的经营管控中提升产品的质量,实现最大化的茶叶行业的经济效益,使得茶叶品质区分更加合理,茶叶品质鉴别更加精准化。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精准的判别出茶叶颜色之间的微小差别,其基本的鉴别方式更加精确化,判断要求设计水平提升较快,利于后续的茶叶品质质量提升。茶叶的细节鉴定主要以颜色、形状以及大小来作为依据,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算法设计中,必须要将其与茶叶的彩照进行反复比对,从采摘之初按照标准对品质不同的茶叶进行分类,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茶叶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终端的高效处理,实现茶叶的自动化检测以及自动化采摘。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精准识别茶叶颜色差异,使得茶叶在采摘过程中比较容易就能够判定出茶叶的质量,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对茶叶完成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提升茶叶确定效果,减少鉴定误差。这种方式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其在分析中可以用肉眼进行初步判断,再利用计算机进行二次筛选,以此来对茶叶的质量进行鉴定,提升茶叶的成品材料品质,提升其实际的效用,改善操作流程体系,做好品质鉴别工作。对此将不同茶叶的细节用计算机细化处理,如下图:
3.2将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入品鉴中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目前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可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可以对数字图像进行精准化和清晰性的定位分析,且其中的鉴别误差小。由于这种技术有速度快、信息收集快以及功能性完善等优势,对此,可以快速的将这种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检查中进行数据的分解化处理。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先到茶园进行茶叶的采摘,再进行现场的茶叶图像收集,再将图像传入计算机中,最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混合操作化处理分析,形成对多种的计算机茶叶数字图像进行比对,增强数据库的资源容量,快速的针对不同茶叶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新的技术手段对不同的茶叶进行比对处理,实现精确化鉴别。在此期间,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像分割算法以及分类器,使其能够保持向量机的工作原理,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处理,实现信息技术的实时处理,依据视觉技术鉴定茶叶质量品质,再对已有的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细节化分割处理,了解其茶叶图像的基本特征,运用混合算法方式快速的对茶叶的优劣进行安排分析,实现计算机的高校感知,了解茶叶的色泽变化方式,从以下流程选择合适的图像,将并将其融入于计算机视觉处理中。
3.3自动检测识别文本
随着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成熟,如今在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想要满足茶叶产品质量的经营最大价值,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质量品质区分机制中,通过创新茶叶产品的应用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茶叶产品品质化的具体要求。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完善的质量品质区分机制将为茶叶产品的品质化提升提供重要保障。数字化也就意味着自动化,计算机自动识别所需鉴别的文本,将茶园中的茶树品种与其它树种进行有效区分,同时还可以自动识别同一棵茶树上成熟与未成熟的茶叶,极大简化人工程序,方便操作,节省时间。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际上,自动化检测也为茶叶产品品质有效鉴定提供了重要借鉴。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使用图像方式将茶叶产品进行存储,通过确保茶叶产品的色泽质量,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标准的有效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