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第1篇

一、要提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找难点、抓重点,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二、认真听课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但是前提不能影响听课,在老师板书的时候抓紧记下,老师讲重点时,抢着记下,下课了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及时记下笔记。有的学生认为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了,这是错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三、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整理

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四、要独立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五、及时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期猛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就是说,在空余的时间,可以把历史书拿来随便看看,不要刻意去记忆,抓住要点随便看看就可以。

六、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 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 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第2篇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懒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做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次,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第3篇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勤于做笔记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记忆要不断的反复,即重复又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和晚修课时间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还有群体的记忆方法。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

三、自制辅助材料――历史小卡片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学无定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养对历史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教育 学习方法 培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练、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地理解、梳理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01-01

一、引言

将历史设置成一门学科,显然不足以容纳它所有的内容,所以,初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便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社会的前进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学习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使他们养成横、纵向分析问题的习惯,这对于推进初中生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二、教师应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爱上学习

学生爱上学习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兴趣。兴趣即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搞清楚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有的放矢了。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呢?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点,能否使他们对课堂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为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二要联系实际,使学生乐于接受;三要研究课程内容,吃透教材,不能照本宣科。为人师表,教师既要德行出众,专业知识也应扎实过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初中历史教学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是教师们却不能以基础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印象。举例来说,在学习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单纯的讲解必然乏味,一味地揪着这些虚幻的东西“东讲西讲”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失去了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和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了鼎盛的阶段?”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们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联系“文景之治”深度剖析汉朝强盛的原因,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几个关于汉武帝的小故事满足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参与进去。

三、深入实际,以史为镜

提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更应发挥好这个环节的作用,并加以创新。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思维能力。联系当下实事进行历史教学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进行文科类学科教学时,老师如果只顾照本宣科,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听讲的耐心。联系实际不仅能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寓教于乐,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在讲述汉朝贵族文化时就可以联系前段时间南京挖掘出一座汉代古墓的新闻:南京六合一处施工工地发现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且保存完好的宝剑,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尚武的贵族。那么,为什么出土的宝剑能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贵族呢?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引申出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秦汉时期的贵族在穿着上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他们通常会在腰间别一把宝剑,以此来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或者是一名落魄的贵族。如果教师这样教授历史,我们相信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参与教学似乎鲜有耳闻,但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新课程改革中对此也有涉及。使学生参与教学是新形势下师生之间新的关系的诠释,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加明白老师的不易,才能更加了解自身需要获得哪些知识,才能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信息。学生被安排学习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善,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题中之义。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该着重考虑,其中,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应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只有使学生掌握了认识历史、辨析历史的方法,教师们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探索历史星空中里更加耀眼的明星。

五、手脑并用,勤加练习

实践出真知,初中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注重练习,实现手脑并用。理论学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们明白“是什么”。要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该适量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主要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以及分析题之类的。经过前期的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设计题型时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加大分析题的题量。填空、选择和判断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分析题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训练思维、拓展思维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负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初中历史的学习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应始终活跃和充满新奇。

参考文献:

[1]杨彩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J].学周刊B版,2013,(8):107-107.

[2]刘英慧.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8):210-210.

第6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第8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当他初与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趣”

一、多样化的教学“激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有时,它显得单调、僵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内容宽泛多彩的特点,努力改变教学的正常状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同时,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上愿意主动学习。例如,举办讲故事比赛或针对某一问题的小辩论和研讨会,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内容,以便在会上表现良好。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参与。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影视节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理解和记忆。“表演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即为历史故事写历史剧本。让学生在舞台前扮演角色,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有技巧的情况下表现得很好。学生们也会为历史场景的“自我诠释”而兴奋和喝彩,从而实现历史兴趣的激发。对此,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上“激趣”,不能简单内容也采用“激趣”。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趣”的有内容和价值。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更加活跃和兴奋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画“激趣”

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本资源。通过这些资源,使学生更接近历史现实,并得到认知和情感的改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插图、素描和地图。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这些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它们还可以简化复杂的问题,使它们易于理解。充分利用它,可以促进历史情境的创造,有助于历史现象的再现,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觉,激发学生对认知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当我们谈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浪潮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时局图”,让他们有直观的情感刺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受到情感影响。

三、利用多媒体情境“激趣”

历史是一门既不能复制也不能通过实验反复论证的科学。对于认知能力仍在发展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多媒体教学在创造历史情境中,可以洗去学生对于古物“残损”的理解,实现视觉的震撼。由此,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历史教学的选择。例如,讲解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并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国宝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为圆明园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八国联军产生了强烈的愤慨,加深学生“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抢烧”的历史记忆。当然,与静态显示相比,多媒体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动态图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动态图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精心收集和制作,创造良好的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然的。例如,讲解《故宫》时,根据教学需要,编辑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制作了10分钟的短片。通过影片的播出,学生们在视觉和情感上迅速对紫禁城的宏伟建筑感到震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代替了历史的枯燥讲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笔者在此想重点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发挥实验的魅力,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目标指向较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科目教学 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应用

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性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探究式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逐渐改进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能够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逐步培养发现地理问题和获取地理知识的整个过程。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现状

(一)地理教学课堂中灌输式教学影响深远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部分地理教师不能够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仍然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是否将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教学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完全忽略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常只注重学生的解题技巧,以及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完全忽略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探究及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能力与接受水平等。

(二)对于新课标的认知不够

现阶段,我国初中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一个层面而言,学生容易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考试范围为标准,考试的重点内容,教师就重点讲解,对于一些考试中相对较少的知识点,教师往往一笔带过。应用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常常不能自己独立思考,只是单纯跟随教师的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缺少一定的主动性,教师即使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模式,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利用定位不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是灵活的、有意义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地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式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方法,而不是仅限于学会知识。

三、优化地理教学课堂中对于探究式学习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积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式兴趣,创设积极的生活情境,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与探究。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授内容“地球与地球仪”教学时,首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准备好地球仪,上课时,教师可以提问,鼓励学生准确找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此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发现的欲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积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相应的分组谈论,使得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学到相关地理知识,全身心投身于地理学习当中。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指导,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以往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会了没有”,忽视学生“会不会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具或者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情境,方便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播放有关海陆变迁的视频或者各种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海陆变迁这种现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学生继续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究,以此达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三)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单纯注重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不关注学生会不会学习。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较为适宜的学习氛围,创设利于探究的教学情境,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海陆变迁有关的各种视频或者放映与海陆变迁有关的图片等,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官上的认识;教师相应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关注过海陆变迁的新闻及是否了解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采用这种问题式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愿望,逐渐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理性知识的有效探究,进而达到推动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目的,逐渐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得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格个性。教师要积极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以此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及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珠.论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2(6):259-259.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第15篇

关键词:经验 感受 偶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60-02

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扰乱课堂教学的情况出现,有些事情的出现还是特别突然,比较紧急,如果不处理好就会影响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最终体现在授课质量,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是不确定的,千变万化,不太好处理,但实际上也有规律可以遵循,按其类型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室外的

外界环节可以说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比如说,冬天外界下大雪,学生比较好奇;春季繁花茂盛,蜜蜂飞舞,学生看见外面都比较感兴趣。夏季突然外面下大暴雨,天色阴沉,那么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们上课接受效果。

2 教师的

(1)纠纷型。上课时学生们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上课比较关注老师上课情况,但是有的学生不太注意老师上课,那么注意力发生偏移就会产生其他小动作,比如说发生肢体冲突、学生们发生口角等,这就属于纠纷型。

(2)尴尬型。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遗忘或者逻辑混淆等情况,还有可能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表达的不是那么到位,甚至产生一些口误等,这些都会令教师们感到非常的尴尬。导致老师的威信受损,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也有所降低,于是学生们互相观望,或者相互讨论,这属于尴尬型。

3 来自学生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三心二意型、无厘头型、恶作剧型

(1)三心二意型。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候讲解的内容难于理解,需要学生们特别集中精力去理解,但实际的情况是,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特别难于理解的东西丧失了理解的信心,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东西,最主要的表现是上课时打瞌睡。当老师有意提示时,学生完全是答非所问。这必然会对老师刚上的教学效果产生怀疑。从而引起哄堂大笑的不良处境。

(2)无厘头型。在上课过程中,有可能上一节课老师对学生批评比较严重,学生心理产生了心理负担。刚好由下一节课老师来进行授课,但是发现刚才的那位老师还是不太明白刚才学生所处的状态感到不佳,于是又进行批评,于是这名学生开始反驳等一些无厘头的行为出现,那么这些都会影响到老师的上课效果,影响到老师上课的权威[1]。

(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可能自己学习不是特别好,在学习上已经没有什么动力,可能也会存在一些不太正常的心里,那就是想方设法影响到整体上课课质量。寻找机会让老师处于被动地位。比如说老师在讲解某个问题的时候,本来这个问题也处于比较纠结的地位,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应该怎样处理,老师只是表达一下自己所处于的观点可能就会招来个别学生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目的不在于争论这个观点的重要性,而其目的在于恶搞老师,影响老师上课的权威性,最终影响老师的授课质量,并且特别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

4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及时并且有效处理这是极度考验老师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往往出现情况时比较突然,并且比较棘手,如果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起其他更为棘手的问题,带来更为严重的教学难题。那么如何才能够处理好这些情况呢?

(1)以不变应万变法。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若发现此时此刻出现的问题不是特别的严重,过一会儿可以自行消除,或者是这些事情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并且处理起来是特别棘手和困难,或者是出现的事情完全超出了老师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处理范围,或是影响到老师的形象问题,不变做出处理,这时老师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比如说,正上课着,教室里面飞来几只苍蝇嗡嗡叫,瞬间影响的课堂教学效果,那这时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置之不理,以不变应万变。

(2)借题发挥法。有时候课堂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并且这些情况不是特别容易处理,那怎么办呢?这时老师们就可以考虑将自己巧妙的设计到所出现的意外情况之中,从而利用现在所出现的情况。比如还是刚才的情况,上课过程中教师中突然飞进来一只苍蝇,处理起来能是麻烦,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可以借鉴借苍蝇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一个苍蝇坏一锅粥”的故事,这样利用这个时间休息一下,给大家讲讲一些道理,讲讲关注个人和整体的一些关系,教育大家平时要关注集体利益,多想想集体,这样也可起到团结教育的作用。

(3)反向思维法。这个方法要就技巧比较高,对整个问题认识比较清楚,并且能够总体的控制住局面,运用反向引导可以解决老师所处的尴尬,同时还能够提交教学效果。

(4)就势法。简单来说就是查找出当前出现的现象中积极的一面,并且加以发挥利用和扩大。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就会自然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得到积极的意义。

(5)巧妙暗示提醒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通过教员的综合运用的方法,利用课堂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利好用。但是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不能影响到课堂的授课进行,关键是在一个巧妙。

(6)递给梯子法。课堂上,对于那些好挑事并且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这种情况老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不能一概而就,应该区分情况处理,对于特别难处理和把握的学生,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一些台阶,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课后和这些学生得好好交流,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只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这些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7)置之不理法。无法马上冷静处理的一些事情;或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已经超越了老师处理的职权。相互协调问题的能力还没有?有了问题还不会处理?

(8)将心比心法。有时候出现一些情况要想得到比较完美的处理,只有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坐下来谈心,从各方面分析现在所处的情况的现象,给于学生们特别重要的尊重。

(9)中途休息恢复法。上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现在所处的状态很差,昏昏欲睡,精力是完全无法集中,那么这时老师可以考虑一下,停止授课,让大家稍微休息一下,或者是给学生们讲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或生活中的一些体会启发学生们思考。或者也可以做一些小比赛之类的活动,笔者相信通过巧妙利用这个方法,学生精力得到回复,老师的精力得到回复,授课效果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