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认同危机;越南和中国民间画;异同
2016年1月17日一些文化活动家在越南美术博物馆举行了“一起来探究和创造年画”的项目,其中包括下列活动:了解年画并亲手印刷或绘制年画、猜关于年画的谜语。除了让年轻人意识到年画的价值与意义之外,在活动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答:越南年画是否起源于中国?越南年画是否与中国年画相同?从这些主观性的问题出发,本人会按照文化认同危机论将越南和中国民间画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了解两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以及越南民间画的特色――不能与其他民族混淆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1 认同危机论
1.1 术语“认同”
认同(Identity)属于当代哲学的范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爱利克・埃里克森,一位犹太心理学家以创造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术语而著名。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ist)爱利克・埃里克森发现了社会与自然中的普遍现象,就是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Identity的概念:今日英语中的identity源自idem,原意是多次重复。这也是哲学中的identity跟两种事物完全相同的现象有关系的原因。Identity属于外观的范畴,能通过直觉来识别的。
1.2 文化认同危机
一个出自《庄子・秋水》的故事,“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这就是成语“邯郸学步”的典故。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其中的忧虑却是真实的。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中,也存在跟故事里燕国人一样的现象和人物。比如在2010年,越南也兴起了过年挂灯笼的潮流,连最纯朴的乡村也跟上了这个潮流。灯笼上写的都是汉字: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等等,而没见到任何一个越南字词。Indentity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们如何把我认出来?我是什么样子的?”在原始社会,这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全球商业化背景的当下,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价值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越南和中国民间画之间的异同
民间画源自西方的语folklore,指的是劳动人民贺年的年画。其主要主题是祭祀与祝福,同时也反映日常生活和流传于民间的文化作品。表达方式是用笔画和色彩在纸上构建形象。
2.1 题材
许多越南民间画研究者已就其分为不同的题材,但这里为了便于跟中国民间画对比,本人将其大概分成以下四方面:
(1)祀画。在东湖、鼓行街、金黄、生村等越南民间画之乡绘制出的画中,祀画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在许多祠堂、庙宇、寺院中都能看到印着驱魔符和祀画的木板。这也是越南与中国民间画在题材和功能方面的共同点。首先是守门将的画,画了两位穿着武服、携带武器,严肃站立的人,名为《武丁》和《天乙》(图1)。《武丁》与《天乙》也可以视为中国《门神》(图2)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在越南,这种画的表现更为概括和简约,没那么凶狠。画一般贴在家的正门上。走过了家的院子,进屋之前会看到贴在门上的画,名为“进财”和“进禄”。画上的神灵穿着文官服,是主人希望自家康泰昌盛的表示,这也可以说是门神的另一种。除此之外,人们还在门上贴着两幅公鸡画,画上写着“迎春大吉”四个大字,也是用来祈福和辟邪的。这画和其他公鸡画都与中国的“开市大吉”类似。进屋之后,墙上或重要位置上一般贴着《紫微镇宅-玄坛镇门》之画:一位骑狮子手拿八卦,一位骑老虎手拿剑,有时候两位都在一幅画中,中间是八卦图。此题材在中国民间画中较为普遍。每位神灵被画在单独一幅画,属于三教图的种类。灶神、土公、先师位之画也受到平民家庭的敬重,是主人希望得到诸位神灵保护的表示。中国人对这些神灵也极其尊敬并以绘画形式来表现。对于越南平民,这些神灵已经成了传说之神,有了相关的童话故事和典故。其中,灶神画中有两男神一女神;土公画中是一对老夫妇;先师画中却只有一位男神。主人的愿望也在画两边的对联上得以体现。如《先师降福-大道生财》或《日日享荣华-年年增富贵》。除了拟人化的神以外,还有一些动物形状的神灵,其中又以虎神最具特色。鼓行街民间画中的五虎与灰虎画在许多神殿出现,并受到神灵崇拜者的深厚信赖,就如他们辟邪驱鬼的神符一样。在中国民间画中,老虎没有麒麟出现的频率高,但也是一位重要的神灵,并在一些画作里出现,如《五虎》、《白虎》、镇宅神灵。
(2)祝福画。越南民间画通常把这种画俗称为“鸡猪画”,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鸡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有多么重要。画中的公鸡是驱魔的标志,代表驱散黑暗的太阳。此外,这画还是人生五德文武勇仁信的表征,更是繁荣兴旺的迹象,因此能代表新年的祝福。中国民间画有《开市-大吉》的祝愿,越南最美好的就是《荣华》与《大吉》鸡画、还有雌雄鸡画及其“夫妻同心,子孙满堂,家业兴旺”的祝愿。《子孙满堂》确实是越南与中国古人的共同愿望,因此两国民间画中的小孩形象占较多的比例。在这题材里,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寄托在字词中的意义却是相同:《桃献千春》的小孩与桃子、《榴开百子》的小孩与石榴、《连生贵子》的小孩与莲花等皆为普遍的主题。《荣花》中抱着小鸡、《富贵》中抱着鸭子或乌龟、小鱼等的小孩都表示了人民的梦想。鼓行街的《七童》(图3)画也是中国民间画《五子夺莲》(图4)的另一种表现。《子孙万代》的题材也是画好者所寄托的希望。鼓行街艺人的《陆合同春》画与中国的《九九消寒图》虽然名称不同,但题材的意图和表现方式却是相似。即都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安排画中的人和物的位置,从而表明促进实物发展的阴阳规律。另一种祝贺的对象是老年人。鼓行街民间画也有福禄寿三星题材的大幅画。中国艺人对此题材也用画作来表达,主要仔细描写他们享受祖宗之福、君王之禄和上天之寿。两国艺人还利用汉字的方块性质来将福-禄-寿如画书写,画中布局紧密并以花草点缀。
(3)生活画。在日常生活中,中越两国的文化因素存在一些相同点,这也使得两国民间画有许多共同的题材。首先是有关春节的画作。春乃万物生之时,人们不管吃喝还是玩乐都要开开心心的。龙舞、狮舞等春节游戏也在两国的民间画中出现。东胡民间画有一对《迎龙-奉麟》之画,两幅画左右平行贴,而中国民间画将这两个情景融合在横向的一幅画中。两国农历都是干支历,以十二生肖为十二年的象征,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越南的卯是猫)、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顺华生村民间画有特写每个生肖的小幅画,而中国民间画却把十二生肖合在一起,让赏画人能看日期和出行方向的吉凶。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在此基础上,越南与中国的民间画艺人创造了四季画,每个季节选出一种典型的花:春季的桃花、夏季的莲花、秋季的、冬季的玫瑰花。鼓行街画有许多不同的四季画,最为普遍的是每种花跟一种动物搭配在一起。如:桃花-孔雀、莲花-鸭子、-蝴蝶、玫瑰-鸡,每个季节画在竖向的长纸上。而中国画中,以《四季平安》画中的四季为例,每个季节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篮花(桃花或玫瑰)或是抱着一瓶花(莲花或)。小孩们穿着美美的衣服漂亮可爱,满脸堆笑,是对平安生活的希望。就连两国民间文学中如“老鼠荣归拜祖”的寓言故事也成为年画的题材。中国民间画的《老鼠娶亲》(图5)、《老鼠嫁女》、《狸猫山》跟越南民间画的《老鼠荣归拜祖》和《老鼠婚礼》(图6)有共同的题材。只不过在文学中故事中,体现了老鼠受到猫的欺骗并被猫吃掉的悲伤;而在民间画中,表现的是付出代价后的和睦相处,寓意是指社会中的行为处事。
2.2 关于技术方面
越南和中国民间画都有一些画社,每个画社在表达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形成不同的风格以便研究者能认出每个画社的作品。
中国著名的民间画社中最为突出的是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桃花坞的画大部分画线与颜色都是木版套印的,很少要手工彩绘。因此,画中的色块很简练、清楚、色度统一。而杨柳青的画却偏于纸上的黑色线纹,颜色主要是手工彩绘。以矿物制造的套印颜色很少褪色;而手绘颜色却是化学色料制造,颜色鲜艳但易淡化。印刷画作画线简练,围住各个色块,是划分色块的线条;而手绘画作线纹较粗,不连接,只是大概地划分色块以便艺人涂色。手绘时用的是毛笔,所以会有色度渐变,造成多层面的感觉。在尺寸方面,印刷画作要使用许多块套色版,每块是一种颜色,一般尺寸为25cm×40cm;而手绘画作主要用的是线版,颜色是手工填绘,所以画的尺寸可以扩大,较为普遍的是60厘米×110厘米。
在越南,东胡民间画的制作技术与桃花坞的相似,而鼓行街民间画的制作技术与杨柳青的类似。由此,在制作方法上,越南画派和中国画派也有一些共同点。
除印制画作与手绘画作以外,越南与中国都有剪纸画。但由于技术的特殊性,剪纸画既不丰富多样,也不大普遍。
2.3 关于造型方面
在纸上表达艺术思想时,越南与中国艺人在布局、光线、背景等方面上具有共同的想法。两国的画工都想让自己的人物在明亮却很阴凉的大自然中活动,让画中各种形象都很简练,毫无阴影,没有自然的反光。色块之间的联系都由着各个形象进行安排与配色。人物在纸上横向排列,有时又堆叠在一起,形成上层下层,但一般不会彼此遮挡,一切都摆在赏画人的眼前。
对于祀画来说,作为主要人物的神与佛往往都在画的中心并被放大。而次要人物,尤其是平民都被安排在画的两侧并被缩小。这种画风代表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希望得到神佛的保佑。在祝福画之类,苹果、石榴、葫芦、莲花、硬币、蝙蝠、小鸡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也经常被放大,以强调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赏画人的注意,同时达到传达主题的意图。艺人不以远近的固定观察方式来塑造祝福画、生活画与文学――历史图示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往往用“骑马”或“飞鸟”的方式来描写人物。所以,虽然主要人物在画的中心,画中所有人的比例还是要跟真实生活的相同,大小的差别微不足道。不过为了使装饰性更突出,有时花果形象也被放大。而其他静物,尤其是房屋却被缩小。天与地几乎没有分别,也就是说画中没有地平线,若是有的话也被移到很高的地方。为了画面对称,各个形象一般在画的两半均匀分配。
两国民间画中的调色板中很少见灰色,一般都使用绿-红、黑-白、红-黄等成对互反色,在整个画面散开,看起来鲜艳夺目。虽然画的题材相似,作画技术类似,在艺术规律上的看法相同,但每个国家的民间画仍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因此不难辨别。
至于作画用纸,中国民间画一般用的是用稻草制造的纸。这种纸柔软并有吸水性,表面平滑,颜色大多为象牙黄。越南民间画每个画派反而选择一种独特的纸。东胡民间画用的“Dó”纸,①纸上涂抹了贝壳粉,②以保证画的色彩光亮和持久性;鼓行街民间画从宣纸转用白色的楮纸或报纸;金黄画的纸却是红纸、红条;生村画用的纸与鼓行街画的相同。总之,越南民间画用纸较为丰富多样。
在颜料方面,中国民间画偏于使用化学色料,涂色时多用红色,另外还有同步的木版套印。越南鼓行街画也受了中国只用化学色料对主要色块手工彩绘的影响。顺华生村画也使用化学色料,但只是点缀的画线。较有特色的是东胡传统画,使用的都是竹叶炭、鹅卵石、蓝靛叶、贝壳、槐花、苏木、生锈的铜等源自大自然的色料,因此颜色深沉又耐用。
中国民间画中的画线大多细小、技艺精巧,许多色块带有粗画,偏于细节。越南民间画的鼓行街画派也多用细小和卷曲的画线,与中国民间画的类似,但还是较为粗大。其他画派画线也有些粗,最为典型的是东胡画派,画线宽大又清楚,适度卷曲,看起来自由大方。
中国民间画的造型已被总结为一套画法,所有民间画工都要遵守。最为典型的是杨柳青,几乎所有人都能作画,但都得严格遵守那些公式。从八种不同的画笔使用方法到九种对景色、事物、动物、衣服、静物,尤其是人(小孩、成人、文官、武将……)的描写方法。连建筑也有十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民间画规定了画法,所以民间画能代表着国家的智慧。然而,由于要严格遵守公式,所以不同画作中年龄、性别、地位相同的人物样貌仿佛相似。祀画的神灵、祝福画的小孩和少女、生活画的贵族、神话画的少女等总是有类似的相貌和身材。相反,越南民间画没有归纳过,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并以自己的思路为艺术准则,所以能够自由地创造。因此每个画派在风格方面上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在每一幅画中却有丰富多样的具体表现。
中国民间画的大画社都在沿海地区,因此华南地区民间画能够通过许多不同的渠道(尤其是水路)进入越南,与越南的各个画社交流。虽然两国的民间画互相有交换与发展,互相影响,但试着把两国民间画如《老鼠婚礼》《七童》《三星》《子孙万代》《榴开百子》《桃献千春》《门神》等同一题材的作品混在一起,仍然能够辨别并加以区分。
3 对民间画建设大概的认同
3.1 对文化价值的维护与发挥
民间画是具有长久价值的艺术语言,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并成为国家的骄傲。可如今这些画派却在逐渐埋没与失去。其原因可能是这种画派难以满足现代大众的喜好,并且不能跟上社会、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在越南,金黄画已经失传,东胡村现在只剩下两家还在制作。鼓行街的画厂也都埋没了,只剩下一些画作收藏于各个博物馆。生村还有四家画厂,但制作出的画已没有以前的特征与本色。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是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民间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研究者认为越南目前不仅经济全球化,而且文化艺术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民间画将何去何从?民间画如何才能在融入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能够维护与发挥文化价值与本色?
“世上所有贵重的东西若丢失了我们还能找回来,唯独文化价值是不可能。”[1]建造先进又有民族本色洋溢的越南文化并将其发展与维护,以及通过宣扬民间艺术画作流传下来的价值都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做到的。重视人力因素也是一种办法,以文化主体的资格把人的生活活动跟社会与文化的环境连接起来。换句话说,应该把民间艺人视为活着的珍宝,他们具有创造与流传民间艺术价值的潜在能力。
此外,我们也要注重对年轻人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深刻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及文化艺术所表现的巨大价值。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把艺术,这里更具体的是民间画当作货物。依我看来,为了能够发展并使这种画更接近大众,我们应该采取广泛营销的措施。如:参加展会、在便利且人口密集的地方出售、开画廊展出、在纪念品商店出售等等。
3.2 从细节来认同本色
在“一起来探究和创造年画”的项目中,年轻人除了参加印刷或绘制年画活动,还根据历代所流传的图案亲手画出充满创造性的作品。与此同时,年轻人还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为何要使用灯笼、剪纸等中国的物品?为何要把本色这一因素放在第一位?就如越南民间画也要在Dó纸上印刷,如此特殊的材料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因此只有Dó纸才能反映越南的灵魂。只有做到这些细节,我们才能维护具有越南民间特征的画派。
4 结语
纵观越南与中国民间画的起源以及两国民间画派之间在历史上的交流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出: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每个民族的创新风格与特征,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形式与内容上的共同点。今后的年轻一代需要探究、维护并且发挥历代人民流传的价值,更为需要的是有选择性地交流以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让民族的传统之美日益精致与稳固。
注释:①Dó纸是按照越南一些工艺村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由越南鼠皮树制成的一种纸。
②制造画纸时,人们把栉孔扇贝的外壳磨成粉并加入浆糊(糯米粉)然后涂抹在画纸上。
参考文献:
[1] 丁嘉庆.东南亚文化背景下的越南民间文化[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8.
[2] 陈厚烟世.从认同危机论研究河内文庙的灯笼症候群[J].美术研究杂志,2011(1):3-9.
[3] 武玉庆.越南Folklore研究引论[M].越南清化省:清化出版社,1991:122-129.
[4] 杨力.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第四集)[M].梅纯海,译.越南河内:文化出版社,2002:159,210.
[5] 王树村.杨柳青年画秘诀[M].张光弟,译.越南河内:美术出版社,1959:89-95.
论坛开幕式上,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张学立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校长赵心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先生分别致辞。张学立首先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就论坛召开给贵州民族大学相关学科发展带来的推动意义进行了阐述。赵心愚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共谋学科理论发展,共同推动学术服务社会现实的一个开放性学术平台。张昌东指出,本次论坛从区域、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探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田野方法,对深化当代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作了题为“学科兴衰的原因”的主旨报告。报告以我国著名民族学家闻宥先生留下的一份64年前的会议记录为例,回顾并反思了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开幕式由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昌儒教授主持。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1.关于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对话。武汉大学朱炳祥教授提出并阐述了“主体民族志”的新概念。“主体民族志”以对人类前途的终极关怀为目的,是目的论意义上的民族志范式。云南大学瞿明安教授从其主持编写的《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民族学西部学派的问题。重庆大学彭文斌教授以九寨沟旅游业为例,反思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大连民族学院李鸿教授研究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探讨了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贵州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从西江苗族丧葬仪式的元话语的角度,揭示了核心符号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罗红光研究员以大瑶山瑶族的亲属制度与“族内婚”为案例,讨论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民族研究》编辑部刘海涛博士对二战后ethnohistory(历史人类学)在美国学界的表现作了翔实的历史考察,为研究西方历史人类学的兴起提供了新的视角。
2.关于“藏彝走廊”与西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探讨了《南诏德化碑》的立碑目的,认为南诏立此碑是在为阁罗凤歌功颂德,同时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继续维持与吐蕃结盟而与唐保持对立的政治态度。四川大学石硕教授论述了新时期藏彝走廊研究对认识西南民族格局的启示与意义。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袁晓文研究员以藏彝走廊一个人口较少的族群“多续人”为研究对象,指出“多续人”的藏族身份认同是具有历史渊源的。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以泸沽湖地区落水村为例,讨论了藏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西南民族大学郎维伟教授通过对那曲村落社会的调查,分析了藏北牧民传统畜牧生计方式的转变。云南农业大学秦莹教授就云南藏区维稳建设中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大学平措教授以《格萨尔》为例,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了藏语中的模拟词。
3.关于民族认同与宗教。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介绍了其对西南少数民族《指路经》研究的部分成果,认为《指路经》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迁徙的真实历史。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讨论了民族民间节日的价值体系与保护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教授以东巴教“还树债”仪式和同名口诵经为对象,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经书与口诵经之间的关系。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通过对傈僳族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的考查,探讨其多重认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动因。厦门大学王平副教授以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个案,分析了城镇回族聚居区传统与现代社区的互动与整合。西南民族大学李玉琴教授对安多藏区山神信仰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山神崇拜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社会、神灵、宗教之间的关系。
4.关于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与中国的民族识别。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讨论的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多态性”的成因;朴光星副教授基于对朝鲜族城市化进程的考察,探讨了“压缩型城市化”下的民族共同体的“离散危机”与“重构运动”;张曦副教授研究了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四川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移民问题;关凯副教授作了题为《制度与理性的选择:不流动的草原牧民》的发言,关注的是草原牧民的流动问题。云南民族研究所沈海梅教授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了民族识别问题,认为民族国家的民族识别工程实质上是归属政治的建构,归属的性别政治重新确定了少数民族女性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教授通过对云南“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指出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海南师范大学王献军教授将贵州黎族与海南黎族进行了对比。
5.关于民族走廊与贵州民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探讨了道路与族群关系的一体多元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杨筑慧教授从环境人类学视角探讨了西南民族糯文化变迁的政策因素。贵州民族大学陈玉平教授将国家通道的路线与傩文化传播的路径联系在一起进行了思考。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以贵州黎平黄岗村为田野点,讨论了国家控制与地方互动中的普适性规律。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教授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用三方面分析了侗族老人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高的表现和原因。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陈晓毅研究员重点探讨了西南民族地区都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问题。
闽南童谣教材是富有闽南特色的适合幼儿特点的童谣教育素材。本文所阐述的闽南童谣教材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传统文化中的闽南方言童谣,对其进行整理、改编、配曲、游戏设计(包括游戏情节、玩法、规则等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音乐活动。同时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内容、时间、具体情况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闽南童谣音乐活动,验证童谣内容、玩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童谣内容和玩法,丰富幼儿园音乐活动类型及活动内容,进而推进幼儿园课程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使用童谣教材。
二、选择闽南童谣作为教材的依据和动机
(一)理论依据
福建省文化厅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完善乡土教材编写,在学校进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儿园推行闽南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开设方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初、高中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文化课。”闽南方言童谣是阐述乡土文化的象征性素材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过程中,我们更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方言童谣,通过闽南童谣教学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闽南童谣的艺术教育价值
1.闽南童谣是伴随儿童童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如《古古古,鲤鱼娶查某》:“古古古,鲤鱼娶查某,龟担灯,鳖拍鼓,水鸡扛桥目吐吐……”就将好几种动物串在一起,或具体,或虚构,形态各异,足以令孩子们浮想联翩。
2.闽南童谣素材来自生活,源于民间。许多闽南童谣里将山水、树木、房屋、动物、气候等融为一体,或描述幼儿游戏,或刻画年节喜庆活动,或表现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的互动、融洽、和谐,对于幼儿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细品闽南童谣,其内容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如童谣《不识字文字真是惨》:“不识字文字真是惨,亲像青瞑欠人牵,有人写批来给咱,央人看批人嫌没闲。”这首童谣不但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还蕴含着生活情景、做人道理、简单哲理等。
3.闽南童谣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民情,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多数童谣句式整齐、韵律明显,在语言组织上及方言表达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让幼儿领悟童谣的作品风格、艺术特征和闽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的文化。如描述闽南传统节日的童谣《正月点灯红》和《烧肉粽》就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表演、感受童谣的同时,了解家乡、祖国传统的文化以及民族的不同特色,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只要闽南人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闽南童谣中,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乡土气息。
4.闽南童谣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幼儿,关键在于童谣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我们决定对《闽南童谣教材的选择和创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闽南童谣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为背景,选择和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童谣教材,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对闽南童谣活动的兴趣,有力地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选择和创编闽南童谣教材的原则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丰富多样的闽南童谣后,首先对闽南语童谣进行筛选和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对它们进行配曲。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为童谣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童谣与音乐有机结合,通过节奏、韵律、旋律的贯穿,提炼出童谣中的艺术教育契机,使它们更具音乐魅力,从而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童谣、热爱音乐。在选择和创编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如《请外婆》中 “外婆无嘴齿,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豆腐煮豆生,豆生真幼嫩,外婆吃了笑纹纹……”短短几句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了孩子有趣的想法,培养了孩子尊敬长辈的情感。我们认为幼儿通过学习这些富有节奏、韵律的童谣,不但可以形成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
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即所选的童谣内容要生动,有角色、有情节,也就是说尽量考虑到童谣本身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基本活动,它能满足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很多童谣中,我们都尽可能设计成有游戏情节的活动,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如闽南童谣《孤鸡》:“孤鸡,伊密,白鸡子,去找贼,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无,做乞食婆”,我们配上《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音乐,并设计了类同“熊和石头人”的游戏:边按童谣节奏边跟着“大熊”走,等到童谣念完后“石头人”马上不动,幼儿做各种造型……这些童谣采用了念、唱、逗的不同艺术形式,易学便记,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活泼韵律,具有浓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使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生活的真谛,产生对闽南童谣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并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三)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
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内容的艺术形象特点要鲜明,要富于歌唱和用动作来表现,让幼儿可以运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与他人进行交流,享受和体验歌唱与表演的和谐与快乐。如《阿婆去买蚝》中幼儿边唱“阿婆阿婆去买蚝,寄人蚵,嫌臭鹾。掺蒜仔,好味素。吃依饱,去踢陀。”边自由结伴,两两相对愉快地进行表演,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情绪体验。
(四)时代性和创新性原则
闽南童谣教材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它要不断反映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不断增加和创编反映时代内容的新的童谣教材,就是要把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二是要求不断赋予传统的童谣教材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适合现代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创新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新的前提,在闽南童谣活动中,注重童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幼儿热爱童谣、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闽南童谣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如我们在创编闽南童谣《泉州小吃真正好》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童谣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闽台一家亲”的特殊关系,把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愿编到童谣中,继而运用角色扮演和打击乐的形式来表现童谣。这样赋予了童谣本身很强的生命力,受到了幼儿的喜爱。
总之,闽南语童谣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比拟的。让我们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不断挖掘和创编出更多符合幼儿要求和时代特色的闽南童谣教材,使闽南童谣这一朵传统文化之花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让那些有益幼儿身心健康的闽南童谣教材更好地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论文集
[2] 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 “文化、民族艺术与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1).
作者简介: